当前位置:首页 » 人口概况 » 土族那顿节总共有多少时间

土族那顿节总共有多少时间

发布时间: 2022-09-13 10:21:17

❶ 土族的纳顿节共持续多少天它是怎么由来的

“纳顿”,在土语中是玩笑,欢乐的意思,是青海省民和县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节日。因为纳顿的狂欢起自农历七月,故也称为“七月会”一年一度的纳顿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从夏末麦场结束时,一直持续到秋天,历时近2个月,所以有人称之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起源于古代神奇传说。相传从前有一位技艺高超的土族木匠,用自己的机智地禺弄了皇帝,保护了民众。此后为了纪念这位机智的木匠。一年一度的纳顿就流传了下来,后来逐渐形成了现在庆祝丰收的活动。在节日除了歌舞活动外,也伴有体育比赛。

❷ 关于土族传统节日都有哪些

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离不开他们独有的传统节日。春节和(安昭)纳顿节是土族最热烈、最隆重的两大节日,此外土族还有非常多的传统节日。如果你也想要了解 土族文化 ,那就赶紧跟我一起来看看土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吧。

春节。春节是土族最盛大的节日。节前十多天就开始各种准备,村村户户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除夕吃年饭,唱家曲,给将要出嫁的姑娘举行“戴天头”仪式,各家各户行接神礼,同时还要敬奉灶神和门神。大年初一,全家大小跪拜神佛,祈求一年平安。然后给远方亲友拜年,进行娱乐活动。正月十五年节结束。

观经会。亦称“观经法会”,土族语称“蓝迦”。青海互助等地土族的民间盛会。每年农历正月四日和六月初八、初九日在佑宁寺举行。届时,人们身着洁衣,到寺院磕长头,点酥油灯,滚忙茶(施舍茶),布施,供饭,转斯古拉(转山),煨桑等。瞻仰大型佛像,观看喇嘛跳欠(神舞)。此外,会上还进行物资交流和赛马、射箭等活动。

晒佛节。青海互助土族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届时,佑宁寺的喇嘛们将香巴大佛像由大经堂檐前直挂到铺有地毯的经堂台阶上。虔诚的信徒们给佛像磕头膜拜,献上供品。喇嘛从早到晚诵经不停。附近的群众纷纷争相赶到庙中观拜。

正月十五。青海互助土族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过节。白天男女青年到威远镇看社火,晚上,在自家门前点燃十五堆火,全家大小都要从每个火堆上跳过三次,认为这样一年中全家人可以不得病,健康长寿。

擂台戏。亦称擂台会。青海互助一带土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在县府所地在威远镇举行。宋代威远镇名为“牧马营”。节日这天,人们盛装打扮,纷纷来到会场。特别是许多着名的花儿歌手,远道跋涉而来,试与当地歌手比高低。人们各自选伴结伙,分成若干赛场,每组七至十人左右,在广场上摆开阵势对唱。当比赛进入高潮时,各场涌现出许多新的歌手,然后组成新的小组,继续比赛对唱。直到暮霭降临,人们才陆续离去,对歌优胜者被誉为“花儿王”,当众披红挂彩。除唱花儿外,节日的主要活动还有物资交流、唱戏、赛马、摔跤、武术表演等。

鸡蛋会。青海互助、大通等地土族的传统节日。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异。届时,在寺庙里举行献牲酬祭,请法师诵经跳酬神舞,以禳灾祛祸,保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与会群众还随身携带许多熟鸡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击作戏。

青苗会。青海互助县龙王山一带土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至六月,由巫师择日举行。源自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龙王显灵,庇佑土族牧民的传说。节日早晨人们先到广福寺点灯焚香,顶礼膜拜,请出龙神轿杆、护法神箭,然后组成仪仗队前行,队伍排成单行,有的击鼓鸣金,有的吹海螺牛角,随行的众人手持柳条,直到大东岭休息,野餐,漫花儿,随后登山踏青,巡视田禾,并借用神的名义约束乡民不准在田地里放牧牲畜,不许砍树践踏青苗。此节,实为保护农业生产的一项活动。

花儿会。土族传统节日,节日时间因地而异。主要的花儿会有:五峰山花儿会,流行于青海互助一带,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于五峰山举行。五峰山座落在互助县西垣,因山峰形状与人手五指相似而得名。五峰山翠峰青峦,雾披云裹,泉水潺潺,风景优美。每逢节日,山上山下,锣鼓喧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或观赏浏览,或赛歌比舞,台上纵情高歌唱花儿,台下集体对歌,此起彼伏。花儿会还是城乡物资交流的盛会。

此外,尚有农历五月初五日互助县东沟大庄花儿会;六月十一日的丹麻滩花儿会;六月十三日土观村花儿会等。

土族的传统节日还有每年春秋举行的祭敖包、青海互助县姚马庄等地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举办的朝山会、青海同仁地区土族的民间节日鲁若节、青海民和县官亭、中川、甘沟一带土族的传统节日纳顿、青海互助、民和、大通及乐都、平安、湟中等地土族的宗教节日放官经、腊八节、青海民和一带正月十六日的刀山会(每隔二三十年举行一次)及二十日的正月二十节;民和官亭地区正月二十九日的火神节。

青海互助东瀛地区二月初二日的二月二;互助一带二月初二或三月初三或四月初八日的跳神会;青海海东地区三月初三日的三月三节;互助一带的清明节;青海乐都、民和一带三月底四月初的祭祖节;互助一带四月初一至十五日的祭佛节;五月初五日的端阳节;七月初七日的七月七;乐都一带七月二十二日的祭财神节;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部分土族不过此节);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民和县三川地区九月九日的请神法会;互助一带秋收后的谢梱及十月初一日的祭碌碡;冬至日的冬至节;腊月二十四日的送灶神;互助一带腊月二十九日、正月十四日的打施食等。

❸ 纳顿节的起源传说

关于纳顿节的起源,当地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相传从前有一位技艺高超的土族木匠,皇帝也慕名召他去修建皇宫。三年后,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建成了,其壮观华丽前所未有。但恶毒的皇帝为了独享其成,竟下令要杀害木匠。木匠连夜逃到家乡,组织早已不堪皇室虐待的乡民们造反起义。皇帝闻讯派大军前来镇压。机智的木匠灵机一动,立即让乡亲们敲锣打鼓,扛着制好的战旗,挥舞着已涂上染料的兵器向村庄的庙宇走去。皇帝的军队大惑不解,村民则告之:“我们正在庆祝今年的收成,跳纳顿答谢上天的恩赐呢。”于是大军撤回。此后为了纪念这位机智的木匠,一年一度的纳顿就传了下来,并逐渐隆重起来,成为庆祝丰收的盛大节日。

❹ 土族的历史简介:土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土族的历史简介:

土族,是中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国家在1979年为土族人民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字母形式的土语文字。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青海的民和、大通两县和甘肃的天祝藏族自治县也比较集中,其余的则散居在青海的乐都、门源、都兰、乌兰、贵德、共和、西宁和甘肃的卓尼、永登、肃南等地。

土族的传统节日:

1、春节

春节是土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2、端午节

和汉族一样,土族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过端午节。

3、中秋节

土族过中秋,也与汉族传统大致类似,月亮出来之前,人们在房顶上献月饼、果子、核桃、枣儿之类供品,并点一对油灯。月亮出来后赏月,一直等到灯油熄灭之后,将所有供品拿下来全家分享。

农民开始播种。晚上吃油馅馄饨,在油馅里掺放几粒麦粒和谷物,吃剩的馄饨分给家畜,以示庄稼是养人养畜之宝。

4、谷雨节

在谷雨那天庄稼人请人写“谷雨”。因过去在三川地区蝎子繁衍很多,为防止蝎皙,在一张黄裱纸的上半部书写“天师到门庭,仙气吹一口,蝎子不出洞,太上老君急急如令”。

人们一般在黄裱纸下半部画一只公鸡,嘴里衔一只蝎子,有鸡人家从鸡冠上取一点血滴在蝎子身上,然后将黄裱纸贴在墙上。

5、天社节

农历春分时节,土族人民要上坟祭祖。同姓亲戚们将一头猪或一只羊宰杀后抬到祖坟所在的地方,有条件的家里还做一盘鸡,具体作法是将一只大公鸡用针刺杀后去毛煮熟,鸡身盖上用纸剪成的花衣。

鸡嘴里衔上一撮棉花,然后将鸡装在木盘里,周围还摆上以豆芽、鸡蛋、腊肉、葱等做成的5碗凉拌菜,供献在祖坟前。祭祖时,人们将宰杀的猪或羊放在木板上抬到祖坟的后土祭祀,焚化纸钱等,男女跪拜,并由其中一位长者祈祷祖先赐福于后代。

6、纳顿节

民和三川地区土族在庄稼丰收的农历七月开始,举行本民族传统节日“纳顿”。“纳顿”是土语,意为娱乐。纳顿节是民和三川地区土族人民为庆祝丰收而每年举行的独有的传统节日,从农历七月十二日起。

“纳顿”从庄稼成熟最早的下川宋家村开始,间隔一天或数天,由下川经中川的祁、杨家等地,渐渐北移,一直延续到上川的赵木川、官亭鲍家一带,最后以农历九月十五日的朱家“纳顿”收尾。

7、花儿会

土族山乡还盛行专门赛歌的“花儿会”,多在每年农历二月二、四月初八、六月初六、七月十五举行。

8、九月九庙会

农历九月九至十一日,三川一些村庙里举行九月九庙会。

人们在第一天请来法师和阴阳,剪蟠立杆。法师开始穿戴法衣时,旁边二人唱《打扮曲》,对法师的一身穿戴从头到脚大加夸赞。法师装束已毕,拈香祈祷,开始作法,边舞边唱《莲花曲)。莲花曲分为五段,即青、红、皂、白、黄五色莲花。

9、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土族的腊八节。凌晨时分,家家到河滩上背回几块冰立在果树或粪堆上。又抱一堆麦草分别在地里、粪堆上和果树底下将其燃烧。院中盛放一碗清水,待结成冰后,根据冰凸起的形状预测来年庄稼的收成情况。

10、擂台会

互助县府所在地威远镇,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唱擂台戏。据史料记载,宋代以前,威远镇一带叫“诺术斗”(土语意为森林地区),宋时改称“牧马营”,为军事要地,是兵戎活动频繁之地。

11、鸡蛋会

每年农历三月三、三月十八、四月八,大通、互助一些地区举行的传统庙会,赶会的人都带许多熟鸡蛋,在会场上敲击作戏,被敲破者将蛋送给赢家取乐。所以人们习惯地叫做“鸡蛋会”。

12、观经会

观经会是佑宁寺历年举行的祈愿法会。佑宁寺系土族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旧称“郭隆官巴”(鹰谷寺)。史称“温北诸寺之母”。该寺于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六月初八九举行两次规模宏大的观经会。

❺ 土族的“纳顿节”由几部分组成

关于纳顿节的历史渊源,目前还没有发现文字记载。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是,元末明初,土族人民逐渐摆脱了游牧生活,开始步入农耕生产时期,为了处理农耕生产中的矛盾,协调人际关系,便形成了一种集体庙会活动,即"纳顿"。专家认为,从纳顿节中傩舞傩戏的内容、形式、服饰等考证,纳顿节应当起源于元代中期,完善于明代早期。
对于纳顿节真正的起源,还需要学者专家进一步地考证研究。

纳顿节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筹备,从清明节开始,三川各村即在本村的神庙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并推选出当年七月举办纳顿会的"大牌头"和"小牌头",他们在节前负责筹集经费,维持本村社会秩序,协调生产管理(如田间用水顺序)等,节日期间则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其次是小会,节前,村民在会场搭建大型帐篷,以供安放神像和进行祭奠。节前一日大小牌头敲锣打鼓,进行祭典等一系列活动。然后便是纳顿节的正会。
一年一度的纳顿节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可由一村单独举行,亦有两村联合举行。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两村男性排成长列,扛着各色彩旗,敲锣打鼓,高呼"大好!"队伍一到麦场,拉开了纳顿的序幕。

纳顿节的正会由跳会手、跳面具舞(傩戏)、跳"法拉"(巫)三部分组成。
"纳顿"开始时,首先是本村的"会手"迎接外村的"会手"。"会手"是集体舞蹈队伍,人数二三十、四五十乃至百人不等。本村"会手"按老、中、青年龄顺序列队,由老人们身着长服,擎彩旗,拿柳条(普洒甘露之意)领队,鼓手、锣手、旗手相随其后,鼓锣声声的节奏,催人起舞,粗犷的舞姿伴随着嘹亮的歌声,"大好!大好!"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高昂欢快。他们喜跃忭舞地走出百米外,迎接前来庆贺的外村"会手"。两厢"会手"相逢,阵容陡增,人人精神抖擞,个个容光焕发,旋转起舞三匝后,向客队"会手"焚香,递烟敬酒,互致贺意,共祝平安。

❻ 土族的重大节日有哪些!

土族传统节日内蒙古新闻网
春节和(安昭)纳顿节是土族最热烈、最隆重的两大节日。土族的传统节日还有正月十四佑宁寺的观经会,农历二月二威远镇擂台会,三月三、四月八庙会,六月的丹麻戏会、“花儿会”和“少年会”等。在这些节日里除进行传统的多种娱乐活动(如赛马、摔跤、唱“花儿”等)以外,同时还要举行规模较大的物资和文化交流活动。另外,互助地区的索胡家、达霍家土族忌讳过中秋节,中秋之夜向月亮扬一把灰。这是明朝汉人与北元蒙古人始终针锋相对的残留习俗,向月亮扬扬锅灰以掩其“明”。蒙古人早已淡忘之,可在土族聚居区核心地带还保留着这一习俗,亦可证明土族与蒙古族之间的密切关联。

土族的春节

土族称春节为“新年”或“新月”。初一清晨四时左右迎神,有的地区是在零时举行迎神仪式。在庭院中点燃一堆麦草火,在宝瓶台上摆上各种馍馍,佛堂里点灯、烧香、放炮,迎接各路神灵回人间。迎神仪式之后,首先给家中的长辈磕头拜年,并依次要给所有的家族长辈拜年。同一家族内拜年,比较简单,只拿一条哈达、一副馍馍、一壶酒就可。有的地方有在家族内集体过年的习惯,每年由一户或两三户主办,家族男女老幼都去参加,由家族长辈祝新年辞,集体向家族神磕头,一起吃饭、喝酒、唱歌,使家族内的联系更加紧密。从初二开始,要给亲戚拜年,儿子媳妇给岳丈拜年,侄子侄媳给姑夫姑母拜年,朋友之间互祝拜年。

“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纳顿

纳顿节是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日。也称“庄稼人会”、“庆丰收会”等。“纳顿”是土语音译,和蒙古族的“那达慕”含义一样,意为“娱乐”。举行时间可谓超长,从夏末麦场结束时(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一直持续到秋天(农历九月十五日)才告结束,历时近2个月,所以有人称纳顿节是“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关于纳顿节的起源,当地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相传从前有一位技艺高超的土族木匠,皇帝也慕名召他去修建皇宫。三年后,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建成了,其壮观华丽前所未有。但恶毒的皇帝为了独享其成,竟下令要杀害木匠。木匠连夜逃到家乡,组织早已不堪皇室虐待的乡民们造反起义。皇帝闻讯派大军前来镇压。机智的木匠灵机一动,立即让乡亲们敲锣打鼓,扛着制好的战旗,挥舞着已涂上染料的兵器向村庄的庙宇走去。皇帝的军队大惑不解,村民则告之:“我们正在庆祝今年的收成,跳纳顿答谢上天的恩赐呢。”于是大军撤回。此后为了纪念这位机智的木匠,一年一度的纳顿就传了下来,并逐渐隆重起来,成为庆祝丰收的盛大节日。

一年一度的纳顿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可由一村单独举行,亦有两村联合举行,直至农历九月十五止,由东向西,最后回到中心地区而结束,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两村男性排成长列,扛着各色彩旗,敲锣打鼓,高呼“大好!”在主方村外麦场上会合,是最热烈最令人激动的时刻:几十面大鼓被擂得震天响,伴随着沉稳有力的鼓声,会手们闪腾跳跃,在粗犷的高呼声衬托下,表现出健与美的雄姿。队伍一到麦场,拉开了纳顿的序幕。会手舞首先开始了,这是由四五十人参加的大型舞蹈。老幼按顺序排列,舞在最前面的是身着长衫,手执扇子的老人,他们往往是纳顿的组织者和纳顿舞蹈的传人。别看他们年过花甲,银须垂胸,可跳起舞来,却还是那么从容自如,步履强健。手持各色彩旗的年轻人和拿着柳条的孩子们依次跟在后面,他们摆动身子,左腾右挪,绕场而舞。舞蹈的动作虽然不太复杂,但整齐的舞步,谐调的跃动,伴随着有节奏的鼓锣声,显得十分优美。在舞蹈的同时,主方不停地用大海碗给会手们敬酒,以此助兴,人们在舞蹈中陶醉了,喜庆和欢乐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热闹的纳顿自然也成为访亲拜友的好时机。一大早即可看见男女老少,打扮一新,车马大军,浩浩荡荡行进在乡间路上。

各村外的麦场上,彩旗招展,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呈现出一派丰收后的欢乐景象。

纳顿活动以舞蹈和戏剧表演为主。“会手舞”为开场节目,是由数十至数百人参加的群众性集体舞,参加者按长幼次序排列。伴随着锣鼓的节奏,大家一齐踏动、摆身、左腾右挪、绕场而舞,舞姿优美,气氛热烈,场面恢宏壮观。

会手舞之后表演的是戴着面具的哑舞剧《庄稼其》,以舞蹈形式表现父亲向儿子传授农业生产技术的情形,表演生动、细腻,滑稽逗人。接着往往表演三国故事《三将》和《五将》等,最后为表现土族祖先从事畜牧业生产时期的生产生活、再现土族先民与大自然顽强斗争精神的面具舞——《杀虎将》。

纳顿是土族人民最重要的文化娱乐盛会,也是他们访亲探友,相互交流生产、生活经验,学习和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大好时机。对于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而言,纳顿则成为他们寻觅知音的天赐良缘。

❼ 土族的纳顿节共持续多少天它是怎么由来的

每年农历七月,正是民和三川地区瓜果飘香、新粮入仓、新油入缸的丰收季节。当地的官亭、中川等七个乡镇的70多个村庄都过纳顿节。生活在这里的土族群众为了庆祝五谷丰登,便在庄稼最先成熟的下川从宋家村开始,一个村一个村地跳起"纳顿"。各地举行纳顿的顺序按庄稼收割季节的先后排列,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转移。一般来说,纳顿在农历七月十二开始跳起,因此民间也称为"七月会",活动一直持续到农历九月十五结束,历时近两个月,场面隆重,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起源

关于纳顿节的历史渊源,目前还没有发现文字记载。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是,元末明初,土族人民逐渐摆脱了游牧生活,开始步入农耕生产时期,为了处理农耕生产中的矛盾,协调人际关系,便形成了一种集体庙会活动,即"纳顿"。专家认为,从纳顿节中傩舞傩戏的内容、形式、服饰等考证,纳顿节应当起源于元代中期,完善于明代早期。

对于纳顿节真正的起源,还需要学者专家进一步地考证研究。

主要活动

纳顿节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筹备,从清明节开始,三川各村即在本村的神庙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并推选出当年七月举办纳顿会的"大牌头"和"小牌头",他们在节前负责筹集经费,维持本村社会秩序,协调生产管理(如田间用水顺序)等,节日期间则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其次是小会,节前,村民在会场搭建大型帐篷,以供安放神像和进行祭奠。节前一日大小牌头敲锣打鼓,进行祭典等一系列活动。然后便是纳顿节的正会。

一年一度的纳顿节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可由一村单独举行,亦有两村联合举行。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两村男性排成长列,扛着各色彩旗,敲锣打鼓,高呼"大好!"队伍一到麦场,拉开了纳顿的序幕。

纳顿节的正会由跳会手、跳面具舞(傩戏)、跳"法拉"(巫)三部分组成。

1、跳会手
"纳顿"开始时,首先是本村的"会手"迎接外村的"会手"。"会手"是集体舞蹈队伍,人数二三十、四五十乃至百人不等。本村"会手"按老、中、青年龄顺序列队,由老人们身着长服,擎彩旗,拿柳条(普洒甘露之意)领队,鼓手、锣手、旗手相随其后,鼓锣声声的节奏,催人起舞,粗犷的舞姿伴随着嘹亮的歌声,"大好!大好!"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高昂欢快。他们喜跃忭舞地走出百米外,迎接前来庆贺的外村"会手"。两厢"会手"相逢,阵容陡增,人人精神抖擞,个个容光焕发,旋转起舞三匝后,向客队"会手"焚香,递烟敬酒,互致贺意,共祝平安。 酒助人兴,汇合到一起的队伍,浩浩荡荡,载歌载舞,挥动柳条扇子,鼓锣喧天,欢声雷动,彩旗滚舞,缤纷绚丽,呈现出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2、傩戏表演
"会手"歌舞结束后,接着有《庄稼其》《三将》《五将》《杀虎将》等古朴的民间傩戏表演。

《庄稼其》意即种庄稼的人,通过老农向他的儿子传授农耕技艺等剧情,以幽默诙谐的形式展现了土族农耕生活。稚气未脱的儿子与他老子的争执,反架格子倒挂犁的滑稽动作,逗得人们哈哈大笑。军傩戏的表演有好几出,比如《三战吕布》,以布阵、对打等动作演绎三国故事,再现三英战吕布的场面,突出了关羽的忠烈和威武之气。《杀虎将》一出傩戏古朴粗狂,其中虎与牛的相抵摔跤、人与虎的搏斗,及戴牛头面具的杀虎将最后出场降伏猛虎等情节紧张激烈,扣人心弦,透出土族先民远古时期的生活情景。

日渐西斜,活动已近尾声。有人将堆积如山的蒸饼分块赠送给每个到会的人。老人们焚烧纸钱供于地方神前,馨香祷祝:风调雨顺,民殷财阜。然后,把地方神抬送到下一村庙会的纳顿。纳顿活动就像是一次漫卷过全县的"运动",是一波一波欢乐的浪潮。从粮食成熟最早的下川开始,逐村向西,过中川到上川结束。各村都会将节目提前准备好,当村当日表演欢庆完毕。

会手舞的传说

舞蹈表演的形式一环套着一环,排成龙形的"一字长蛇阵",两行并行的"二龙戏珠阵",变换成四行的"四门斗敌阵"等等,看得令人眼花缭乱,兴奋不已。整个会手舞队看起来像一支征战的队伍,那些手持兵器者颇似统领队伍的将领,持箫管者为文官或者军乐队,擎三角旗者像个传令官。

民间传说,最初,土族先民的一支军队曾经为把守黄河岸而来到三川,拒敌作战获胜。为庆祝胜利,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纳顿由此演变而来。

民间还传说:很早以前,三川附近的白塔寺有位技艺超群的木匠,被皇帝召去修造宫殿。木匠同伙伴们经过几年的辛勤劳作,终于建起了一座雄伟壮观的宫殿。皇帝一看,十分高兴,可他转念一想,又放心不下:为建造皇宫,耗尽了天下资材,闹得民怨沸腾。这一切都瞒不过那个木匠,他倘若泄露出去,那人们不是更加愤恨他这个皇帝了吗?于是,皇帝打定主意要加害于木匠。这消息不知谁悄悄透露给了木匠,木匠连夜逃跑,来到三川地方,控诉皇帝劳民伤财、荒淫糜烂的生活。这里的老百姓早就被朝廷逼得没有活路了,木匠振臂一呼,十里八乡的百姓纷纷响应。木匠作为首领,立即拉起了一支农民大军,日夜操练,准备乘机起事。三川百姓造反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皇宫,皇帝惊恐不安,忙派遣暗探前来刺探军情。这当然瞒不过那位足智多谋的义军首领木匠,木匠当机立断,命令士兵们把大兵器统统藏起来,脱下战袍,换上长衫,拿上扇子,打起彩旗,敲起锣鼓,跳起会手舞来。他们一边跳,一边欢呼"大好",精彩的会手舞把个皇帝的暗探看得眼花缭乱、晕头转向,搞不清究竟是怎么回事。一问当地人,都说是跳会手舞,庆丰收哩。

从此,跳会手舞的习俗也就留传下来了。

传承价值

土族纳顿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始至终都有活生生的人参与其中,因此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文化现象,它是活形态的,又是原生态的,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纳顿节特点十分鲜明,它是一种乡人傩民俗活动,以民间信仰为连接村落的纽带,流传历史久远,每次活动延续时间长,参与广泛等。纳顿节具有严格的组织和程序,其活动与乡村管理和生产时序紧密结合,有明显的社会调适功能。节日期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极富民族地方特色。特别是其中的傩戏傩舞,保存着北方民族萨满文化的残影,同时又吸收了二郎神、关公崇拜等汉文化的内容,既表现了土族的文化个性,又体现了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民族和谐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其音乐、舞蹈、颂词、服饰、仪礼等都富于特色。

纳顿是民和地区土族人民最隆重、热烈的节日和文化娱乐活动,也是人们访亲探友,商榷儿女婚嫁,调解纠纷,相互交流生产、生活经验,学习和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大好时机。对于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而言,纳顿则成为他们寻觅知音的良机。

纳顿节同时也是人们认识土族历史的"活文献",它形象地表述了土族历史的发展进程,表现了其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生产的历史过程,这对于从事土族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民和三川纳顿的傩戏艺术真实地保留了土族远古生活的具体形态,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土族的生活情形,是一种活形态的文化,这个资料对于研究傩文化显得举足轻重。纳顿节作为青海独有的一种本土文化,具有极高的民族民间文化特征,也体现了土族文化与华夏文化的渊源关系。

❽ 土族有什麽节日

“纳顿节”是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日,也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又称“庄稼人会”、“庆丰收会”等。“纳顿”是土语音译,和蒙古族的那达慕含义一样,意为“玩耍”、“娱乐”。

每年农历七月,正是青海民和三川地区瓜果飘香、新粮入仓、新油入缸的丰收季节。当地的官亭、中川等七个乡镇的70多个村庄都过“纳顿节”。生活在这里的土族群众为了庆祝五谷丰登,便在庄稼最先成熟的下川从宋家村开始,一个村一个村地跳起“纳顿”。各地举行纳顿的顺序按庄稼收割季节的先后排列,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转移。一般来说,纳顿在农历七月十二开始跳起,因此民间也称为“七月会”,活动一直持续到农历九月十五结束,历时近两个月,场面隆重,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❾ 我想知道世界各国民族节日的时间

中国:
畲族:歌节(2月2)
土家族:过赶年(比春节提前一两天)
怒族:鲜花节(农历3月15日)
彝族:火把节(农历6月24日)
土族:纳顿节(农历6月15日一直延续到9月)
苗族:1.赶年场。农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是赶年场,其 日期由各地自行约定。
2.三月三。这是湘西苗族的传统歌舞节。
3.赶清明。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节,又称“清明歌会”。4.看龙场。每年从农历三月谷雨那一天算起,逢辰便是看龙,习惯称做看头龙后十二天又轮转到辰日,再逢看龙之日.
5.四月八。“四月八”是凤凰县落潮井乡一个小山头的名称。
6.六月六。这是远古遗俗,是苗族人民纪念六个男女祖先,希望自己也能生六男六女,繁衍后代的祭祖活动。
7.七月七。这是苗族的传统鼓会,以吉首、矮寨坡、古丈穿洞一带最为流行。
8.赶秋。赶秋是湘西苗族的大型喜庆节日之一。
9.樱桃会。苗山多樱桃树,每当春季樱桃成熟之时,苗族青年男女便相约聚会在樱桃林中唱和山歌,进行社交活动。此种活动,苗语叫做“柳比娃”,用汉语直译的意思是“摘樱桃”。以花垣县和保靖县一些苗寨最为盛行。
10.跳香会。跳香会流行于吉首、古丈、泸溪和沅陵一带,举行此会时,以跳舞为主,兼及其它游艺活动。
外国:愚人节:4月1日

❿ 土族的主要节日有哪些

节庆活动
土族人民的重要节日有,农历正月十四日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威远镇擂台会,三月三、四月八庙会,六月十一丹麻戏会,六月十三、二十九“少年”会,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区的“纳顿”(庆丰收会)等等。其中擂台会、丹麻戏会和“纳顿”最具民族特色。届时,除举行赛马、摔跤、武术和唱“花儿”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举行物资交流会。此外,与汉民族一样,也过春节、端午节等。

热点内容
马路上汽车的噪音在多少分贝 发布:2023-08-31 22:08:23 浏览:1974
应孕棒多少钱一盒 发布:2023-08-31 22:08:21 浏览:1444
标准养老金一年能领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730
湖北通城接网线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9:51 浏览:1805
开随车吊车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571
京东付尾款怎么知道前多少名 发布:2023-08-31 21:52:58 浏览:1897
在学校租铺面一个月要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2:09 浏览:2035
2寸有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50:34 浏览:1682
知道电压如何算一小时多少电 发布:2023-08-31 21:46:20 浏览:1667
金手镯54号圈周长是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44:28 浏览: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