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口概况 » 利姓人口多少人

利姓人口多少人

发布时间: 2022-09-14 17:00:35

‘壹’ 利家家族总有多少人口

利姓始祖李利贞为楚国老子的后代,后人为纪念他,取利字为姓,是利姓的主要渊源,其它渊源还有出自芈姓,来源于封地;出自姬姓,也来源于封地;出自北魏鲜卑族有叱利氏所改。人口主要分布在河南一带,历史名人有西汉名丞利仓、汉代武将利几、宋朝学者利元吉、当代大学教授利卓燊、伟伦基金会主席利国伟等。利氏家谱编纂以思其木本水源之义,兴起尊祖敬宗之心为要,续而补之。

‘贰’ 姓利的全世界人口有多少

利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约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1%左右。

利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利氏有三个来源。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祖名利贞,其后代中有利氏;周朝时楚国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被称为利氏;北魏时,叱利氏也改称为利氏。有说认为利氏与李氏同宗,因为李氏来源之一是避难时,遇李树解渴的理利贞,他还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祖先,其后代中就有以他的名字利为姓氏的。周朝时,楚国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他的后代就以邑名为姓氏,称为利氏。北魏时,叱利氏的后代也有改称为利氏的。据《路史》载: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又《姓纂》记载:“楚公子食采于利,因以为氏”。望出河南。

‘叁’ 姓氏中有哪些姓"LI"(四声)的其分布如何

▲厉姓:
厉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风俗通》记载,周代曾谥齐厉公,他的子孙便以谥号为姓,称为厉氏。据史料查证,春秋时期,即从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12诸侯各守疆土,共称周室,其中封于齐的厉公秉政于前824—前816年。厉公的后人不忘先祖,均以谥号为姓,形成厉氏。齐厉公被尊为厉姓始祖。“威弭郡盗,名重文坛。”厉氏中曾有唐代的道州刺史厉文才使一郡大治。清代的厉鸮工诗文,成为力主大江南北文坛20余年的先贤。云阳厉氏的始祖为汉魏郡(河北省临漳西南)太守义阳侯厉温,温公的儿子名友,寄志于山林之间,坚辞汉帝所封的谏议大夫,高隐养志,放浪形骸。温公的孙子有次宗和次元两个,其中次宗被授金吾右千户,子孙世居北地。至宋靖康年间,北国尽陷金兵之手,厉温的裔孙厉介,字倬人,绍兴年间以举荐任至东京留守,南渡后,先随驾浙江,定居余姚,后来,又由余姚的东阳徙至丹阳,为丹阳厉姓始祖。厉氏在丹阳的繁衍发展中,由于天灾人祸,族中前谱荡然无存,以前的先祖无从考证,后于明正统年间,厉介的裔孙厉国华,任至福建布政使,致仕还乡后,致力于查询线索,征集资料,为辑谱做了大量工作。清干隆年间,厉国华之后人厉靖,以国华搜集的资料为底本,辑成新谱,厉国华被尊为丹阳厉姓始迁之祖。国华的曾孙有永泰、永隆、永安、永志4个,从此开始,丹阳厉氏辟为4个分支。至清道光十七年(1827年),共历16世(余略)。
▲栗姓:
栗姓的原姓为李,安使之乱爆发后,长安城中的李隆基西去蜀地,在那时有一个李姓王孙与皇族走散,隐与渭河以北的一座山谷中!而后为敝人耳目,把李通为栗姓!此外,满族中有栗姓。 栗姓也是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如果是河南的有很大的可能是来源于大槐树迁民的后人。比如:临漳县栗岗村:明洪武十八年,漳河发大水,将原岗村冲毁,后以栗姓为主的村民南迁,另建新村,取村名栗家岗村,后简化为栗岗村。栗岗村现有耕地1314亩,农业人口1152人。 栗辛庄:据查,明初,栗姓人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名栗新庄,后演变为栗辛庄。栗辛庄耕地面积1230亩,农业人口1103人。 泰安市泰山区栗林庄:因村近栗姓坟地,初名“栗家林”,后演化为“栗林庄”。 山东苍山县芦柞乡小卞庄有200多家姓栗的,离老家---栗堡不远,才10里路 听说是道光年间遭难了 被抄家了 灭门之灾 很多逃跑了 跑的全国各地都有 附近乡镇也有不少栗姓同宗 比如长城镇 三合乡,江苏邳县(邳州市)。
总的来说,栗姓人少而且分散在大江南北,从东北到中原 从华北到南方湘粤台湾等省均有栗姓后人。
▲励姓:
始祖释褐公讳裳,号乐闲,为宣州通判,丁母忧,制满起复时秦桧欲杀赵鼎、李光、胡铨三人。有江西运判张常先笺注前帅张宗元与张浚诗,言于朝,其词连逮者数十家,将诬以不轨而尽去之,公亦与焉。狱成,幸天理昭然,桧病不能书,获免于难。公遂致仕,携家渡淮,往弟衮任所,是时衮为余姚县丞,二公见姚邑风俗之美、山川之秀,遂卜居焉。传至十三世悦公号梅隐由从山迁居梅川乡。是为梅川始祖。
▲利姓:
利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利氏有三个来源。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祖名利贞,其后代中有利氏;周朝时楚国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被称为利氏;北魏时,叱利氏也改称为利氏。有说认为利氏与李氏同宗,因为李氏来源之一是避难时,遇李树解渴的理利贞,他还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祖先,其后代中就有以他的名字利为姓氏的。周朝时,楚国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他的后代就以邑名为姓氏,称为利氏。北魏时,叱利氏的后代也有改称为利氏的。据《路史》载: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又《姓纂》记载:“楚公子食采于利,因以为氏”。望出河南。
▲劦姓
高丽古姓。
▲力姓
黄帝臣力牧之后。望临安。
▲荔姓:
由陇西羌族十大姓之一的荔非衍生而来,唐时有大将荔非元礼等,现多居于陕西宝鸡,甘肃天水一带,内蒙古、山西、湖北亦有。
▲隶姓:
相传黄帝之臣隶臣作算数,为隶姓之始。
望出齐郡。
今山东长清、江西丰城、宁都等地均有此姓。
隶延之,汉时人。隶并,晋王莽时大司马。
▲郦姓:
郦姓望族居新蔡(今河南固始县东)。 晋惠帝将汝阴郡分出新蔡郡。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

‘肆’ 有谁知道全国有多少姓利的人口吗

依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曾姓人口为772万(含港澳台),大陆大概有720万。
目前2015年距2010年过去5年,中国南方人口增长率在0.8%左右,北方0.6%左右,曾姓主要集中在南方,以0.75%计算,5年增长3.75%,港澳台没计划生育,应该略高于此。以此算国内曾姓人口增加约28万即800万,此统计误差应当在1%以内。

‘伍’ 中国有多少姓利几人

摘要 您好,利氏有三个来源,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祖名利贞,其后代中有利氏;周朝时楚国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被称为利氏;北魏时,叱利氏也改称为利氏。有说认为利氏与李氏同宗,因为李氏来源之一是避难时,遇李树解渴的理利贞,他还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祖先,其后代中就有以他的名字利为姓氏的。周朝时,楚国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他的后代就以邑名为姓氏,称为利氏。北魏时,叱利氏的后代也有改称为利氏的。据《路史》载: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又《姓纂》记载:“楚公子食采于利,因以为氏”。利姓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大约有15万人左右。很高兴为您解答,祝您生活愉快。

‘陆’ 中国有多少姓利几人

摘要 利姓是占中国人口较多的第二百九十九位姓氏,在桂、粤地区比较集中。当今利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2%,总人口大约有15万。

‘柒’ 利氏百家姓排第几

利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64位。
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利(Lì)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高阳氏,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的后代,以祖字为氏。上古商代时,有位王族叫理利贞,为了逃避商纣王的迫害,曾路经一棵李树下以李子充饥,后来就改姓为李利贞。李利贞的十一世孙李聃,被后人尊为道家创始人,就是老子。老子后代中,有的为纪念远祖中的王族李利贞,取利字为姓,切代相传。所以,李姓、理姓、利姓的远祖是同一人。利姓产生较晚,是老子李聃的后代中形成的。

源流二
出自芈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楚国有公子受封于利邑(今四川省广元县境),其子孙就以封地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利。

源流三
出自姬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食采于利邑,其后人以利孙为氏,后改为单姓利氏。

来源四
出自北方鲜卑族有叱利氏所改。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叱利氏,入中原后遂渐与汉文化融合,后改为利氏。

来源五
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官吏利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秦朝时期,秦始皇设置有利氏一官位,亦称栗氏、历氏,专职负责监造金属器具,其中负责冶炼浇铸的工官专称“窏氏”,负责兵器制造的工官则专称“利氏”,负责民用器物制造的则专称“栗氏”。

来源六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叱利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拓拔部中有叱利氏部落叱利氏,亦称叱李氏、叱列氏、叱黎氏、叱伏列氏,即中国北方古高车族十二姓之中的泣伏利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叱利氏后改为利氏”。实际上,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后大举推进的汉化改革过程中,叱利氏在汉化时先改为汉字单姓利氏,后另有族人改为李氏,其实是同宗同源。该支利氏正确读音作lì(ㄌㄧˋ)。

来源七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颜扎氏,称燕札氏、颜查氏、阎拉扎氏、颜之哈拉氏、库雅拉彦札,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颜盏部,以姓为氏,满语为Yanja Hala,世居雅兰西楞(今俄罗斯滨海地区苏城东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颜(民姓)氏、阎(官姓)氏、张氏、锡氏、利氏等。
该支利氏鼻祖为颜扎·珠尔杭阿,满洲正黄旗人,清干隆年间从征甘肃,在镇压回民起义的过程中立功颇伟,因功被干隆大帝赐号为“锡利巴图鲁”,累官至御前侍卫、正白旗护军统领、镶蓝旗满洲副都统,赐骑都尉世职。在颜扎·珠尔杭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号为姓氏者,先称锡利氏,后以谐音汉字省文简改为单姓利氏、锡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利氏正确读音作lì(ㄌㄧˋ)。

来源八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记载:
达斡尔族莫尔登氏,亦称孟尔丁氏、孟尔的音氏、墨尔丹氏、莫塔哈利氏,世居黑龙江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地方,是达斡尔族的老姓之一。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rdin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达斡尔族、满族莫尔登氏多冠汉姓为利氏、孟氏、莫氏、苍氏等。
达斡尔族、满族利氏读音皆作lì(ㄌㄧˋ)。

得姓始祖
利氏的出处,跟人多族大的李氏及理氏,不但读音极为相似,而且追溯起来,三姓还同出一源,可以说是兄弟。原来李氏的出处,根据《元和姓纂》的考证是:“颛顼高阳氏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为尧下官,子孙因姓理氏,裔孙理征,得罪于纠,其子利贞逃难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命,因变李氏。”本文所讨论的利氏,根据《路氏》的记载,则是“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老子,姓李名耳,是距今二三千年前一位影响中国学术思想既深且远的不朽哲学家,他的祖先叫利贞,而依照上述《路史》的记载,利贞的后裔之中也有人以李为姓。如此看来,利李二氏是系出同源。利氏家族于上古时期,一直都是以河南地区为繁衍中心,所以,河南应是利氏的发祥之地和老家所在地。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县东北)。故利氏后人奉利贞为利姓的得姓始祖。

‘捌’ 利是稀有姓氏吗姓都分布在哪里本人姓利,请明白人回答,姓利的答案优先考虑!

利姓排名多少?利姓排名第299,利姓人口15万.掌握了全国利姓总人口,为联谊会制定规划提供国底数。全国利姓人口95745人(2008年数据,含台湾3359人,不含港澳),澄清了各种不确切的说法。有关媒体曾经有全国41万利姓人口一说(潮汕民俗网),也纠正了有关机构抽样调查全国15万利姓人口的说法。
掌握了全国利姓主要分布地,为分析研究利姓人口繁衍迁徙提供了参考依据
。[/b]按利姓人口多少排序,广东42981、广西31152、安徽3505、江西2906,河南1743、海南1183、云南1132、四川1132,300人以上的有湖南735,内蒙古729,河北713,山东650,青海581,江苏438,湖北362。南方十省和台湾利姓人口85506人,占全国利姓人口的89.31%,其中广东占44.89
%,广西占32.54%
,两广占全国利姓人口77.43%。据史料记载,利姓出自河南,成为河南的望族,宋朝以后特别是南宋时期,金占领中原,利姓逐步从河南迁出。大多迁至黄河以南诸省,两广为多,成为现在的客家人的一部分。由于战乱和饥荒,到明朝时利姓人口呈下降趋势,只有1.2万人。利姓人口少,为避免受大姓欺压,大多选择偏远的山区开基立业,有的还被迫改为他姓,这或许是至今人口较少的原因。

‘玖’ 姓利的人有多少人

一、姓氏来源 利(Lì)姓源出有四: 1、春秋时期,楚国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的后代,以祖字为氏。上古商代时,有位王族叫理利贞,为了逃避商纣王的迫害,曾路经一棵李树下以李子充饥,后来就改姓为李利贞。李利贞的十一世孙李聃,被后人尊为道家创始人,就是老子。老子后代中,有的为纪念远祖中的王族李利贞,取利字为姓,切代相传。所以,李姓、理姓、利姓的远祖是同一人。利姓产生较晚,是老子李聃的后代中形成的。 2、出自芈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楚国有公子受封于利邑(今四川省广元县境),其子孙就以封地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利。 3、出自姬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食采于利邑,其后人以利孙为氏,后改为单姓利氏。 4、出自北方鲜卑族有叱利氏所改。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叱利氏,入中原后遂渐与汉文化融合,后改为利氏。 得姓始祖:利贞。利氏的出处,跟人多族大的李氏及理氏,不但读音极为相似,而且追溯起来,三姓还同出一源,可以说是兄弟。原来李氏的出处,根据《元和姓纂》的考证是:“颛顼高阳氏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为尧下官,子孙因姓理氏,裔孙理征,得罪于纠,其子利贞逃难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命,因变李氏。”本文所讨论的利氏,根据《路氏》的记载,则是“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老子,姓李名耳,是距今二三千年前一位影响我国学术思想既深且远的不朽哲学家,他的祖先叫利贞,而依照上述《路史》的记载,利贞的后裔之中也有人以李为姓。如此看来,利李二氏是系出同源。利氏家族于上古时期,一直都是以河南地区为繁衍中心,所以,河南应是利氏的发祥之地和老家所在地。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县东北)。故利氏后人奉利贞为利姓的得姓始祖。 二、郡望堂号 汉置河南郡,现在河南省洛阳市《路史》载: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 《姓纂》记载:“楚公子食采于利,因以为氏”。望出河南。 三、迁徙分布 (缺)利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利氏有三个来源。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祖名利贞,其后代中有利氏;周朝时楚国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被称为利氏;北魏时,叱利氏也改称为利氏。有说认为利氏与李氏同宗,因为李氏来源之一是避难时,遇李树解渴的理利贞,他还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祖先,其后代中就有以他的名字利为姓氏的。周朝时,楚国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他的后代就以邑名为姓氏,称为利氏。北魏时,叱利氏的后代也有改称为利氏的。据《路史》载: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又《姓纂》记载:“楚公子食采于利,因以为氏”。望出河南。 四、历代名人 利元吉——字文伯。宋朝盯江人。是宋代名儒陆九渊的高才生,为官清正廉洁,爱 民如子,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政绩显着。晚年以教书为乐。九渊子持之欲拜为师,元吉谢不敢当。 利本坚——明朝英德人。由监生任赣县主簿,调四川安岳县令。为官公正,爱民节用。为众论所推许。 利仓——西汉时期承相,现今发现的马王堆湿尸就是他太太。 利几——汉代武将,先是项羽部将,后来为刘邦带兵。 王韬--原名利宾,字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弢园老民等。是中国近代着名思想家,苏州吴县角直人。道光八年十月初四(1828年11月10日),王韬出生于角直镇书香门第,自幼毕读群经,博学多才,18岁便以第一名考中秀才,后应乡试不第,从此绝意仕途。1998年角直镇人民政府为纪念王韬这位思想家,弘扬他的爱国思想和开放意识,筹建了王韬纪念馆,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共分王韬生平事迹陈列室、王韬故居、弢园三部分。 史科:大宋姓氏研究会 祖居堂号:汉置河南郡。现在河南省洛阳市。 得姓始祖:古代春秋时楚国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的后代,以得姓始祖李利贞的名字为姓,相传姓利。又楚公子受封于利(今四川广元县境),就以封地名为姓相传姓利。 附录附注 一据(路史)记载: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 二据(姓纂)记载:“楚公子食彩于利因以为氏”,望出河南。 寻祖追源诚勉之言 在周楚盛世时,河南楚庄王之子,名曰楚公子,食彩利邑,因此赐利为姓,生下一世。名曰利九,经两千多年岁月,历史渊源,永垂后世。 在西汉时有楚将利几,见到秦二世的残酷统治,民族不聊生,怨声载道的惨状,怀着正义感救民感的心情,参加推翻暴政的行列,是当时一员得力猛将,给刘邦建立西汉直接或间接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称西楚名将。利乾,字行健,满腹经纶,文韬武略,辅明君,展朝纲,施仁政,民心悦,百业兴,家齐国治,重 礼仪,礼邦兴,内外皆康,国太平。建树多,宠封为中山贤相,德望流芳。 利申,字有甫,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伟大贡献,得汉皇宠爱,在湖南长沙划地封侯(仑侯),名耀中华。真是文有振兴中华之才,武有安邦治国之能,封侯拜相享天禄,九公开族展辉煌。 遥念先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所建树的丰功伟绩,感欣欣向荣、如身同受的景象。追考时像征先祖在嘱托,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发扬和光大先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辉煌业绩,长江后浪推前浪,以慰先祖在天之灵。 楚公子利邑启绪。九公繁衍开族,二至七世芳名和建树,在我族谱文内均已失载,甚至第十二世利周字鲁条以下,不知何因便没有一代一代接续下来,迄今将将近三千年岁月,仍未追及前征。查阅无据,全族人民有愧对先祖之感,也是全族人民最大遗憾。因此我族前后有二位心明大义的贤达之仕:花县利希神、紫金利焕南,在天地良心驱使下,怀着尊祖敬宗的心情,代表全族人民的心愿,进行寻踪究祖溯祖追源的伟大创举,力求把祖追查清楚,以释全族人民的心愿。 二十世纪初,花县利希神,本着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心情愉快地组织村中族中兄弟进行寻踪究祖、溯祖追源,所是由 于当时交通和通讯十分不便,没走几步路,中途搁了下来。但却大大地鼓舞了下代见多识广的贤达之仕,对寻祖追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九八八年,紫金利焕南继承和发扬了利希神寻祖追源的胸怀,下定决心组织村中人仕利国宜、利学廉等,肩负着全族人民的希望,在寻祖追源中跑遍中南各地,初行告捷,把本坚公先祖追查出来。本坚公是中南几省利族的先祖。但仅仅是利族在中南一大枝族。鼓舞了当代,扣动了全族人民的心弦。育勉了下代要发扬和光大前辈贤达之仕,怀古念今寻祖追源,对全族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胸怀。下代贤达之仕在寻祖追源中,要发扬全族人民智慧,出谋献策,群策群力顺藤摘瓜。踏着前辈贤达之仕足迹,一步一个脚印,一代接一代继续追寻下去。以免令族人感到本坚公先祖是从那裏来的,无法再追考的迷惘。要解开这个谜团,需要全族人民高度重视。更需一代又一代的贤达之仕去实现。相信利族祖源来龙去脉在不久将来,被我族一代代的心明太义的贤达之仕追查清楚,把本坚公一代接上一代直接到利周字有鲁条,不间断地接到利九公。到那时,祖源清楚,枝派亦分明,这是全族人民的深切愿望。也是历代先祖在中华发展史上所建树辉煌业绩,再现光辉,普照于后代。 予虽不才听到花县利希神、看到紫金利焕南两代贤达之仕这种寻祖追源的伟大胸怀,欣喜之余,用简陋粗俗的语言,写下寻祖追源诚勉之言,抛砖引玉,策励下代又下代心明大义的贤达之仕,树立坚持不懈。把祖源追查清楚的雄心壮志,造福后代,重振先祖风采。 本坚公三十五世孙 观和写 芸野公二十六世孙 西元二00二年辛巳岁十二月初六 利族开源 在周楚盛世时,河南楚壮王之子,名日楚公子,食彩于利邑(地名),因此赐利为姓。生下一世名曰利九,发展成为汉族百家姓其中的一个姓氏。经二千多年岁月,历史根源永垂后世。 楚公子利邑启绪源流远 利九公繁衍开族世泽长 一世祖 利九公 室 氏 子 二至七世祖 我族家谱失载,有待追查补载。 八世祖 利乾 字 行健 室 氏 子 永贞 公西汉时封中山贤相德望流芳 九世祖 永贞 字 葆元 室 氏 子 利真 利兴 十世祖 利真 室 氏 公敕授得道真人,其裔大部迁安徽 利兴 室 氏 子 利申 公裔迁湖广 十一世祖 利申 字 有甫 室 氏 子 利周 公浩封仓候名重江都 十二世祖 利周 字 鲁修 利氏家谱序 祖有讳宣者号芸野字欣耀,由东莞大沥而来惠阳隐操自高不求闻达,其子讳安邦积学擢科拜官刺使,至孙讳应龙宋朝奉郎,引年归老,因见博罗山水之秀,土地之饶,乃落藉铁冶之胜,于是卜而居焉。逐占籍博罗,随其所处而着姓焉。奉郎之子讳用元潮州府学教授,子讳象峰乃元巡檄官,长子讳子所字子可,长子仁智仁忠游学东莞落藉龙眼岗,其后裔授县尉巡檄,次子讳云所字文可务韬光弗耀,云所子讳济川由庠序学员大学,交址九真州同知,是为宣公九世孙也,自安邦公至济川,凡八世而显荣于盛 者,衣冠蝉联,可谓缨华胄乔梓世家,其川公赏修其家谱,既求国子监博士黄彦清监丞梁裏浒助教傅贵清三先生之序之诗,揄扬赞美,既详矣,然其始祖。 宣公至百十五公四世编次残缺,济川复掇拾是召穆有序,统派不紊,既灿然明白矣。明景泰辛未济川之子讳确。来求余言,以释其族谱之意,余与济川居同裏学同师出处相先后学问相表裏,永乐余乡贡尾畋尾会试过期。寄监以待来科,故谱系而续之于越三年,济川亦充贡来大学四年,余 进士,第拜官给事九年余与同官坐事累谪交址,是年济川亦真有九真州之命,又获相聚,得以尽交游之谊,暇日赏命余作序,以发明族谱之详,余时未暇序之未几。济川既有九原之隔矣。今确复申前谊,不容默。予推谱蝶之作古今甚重,世代君子之家不可以无谱,家之无谱,则昭穆不明,亲疏无别,甚至以尊为卑,以贵弃贱视之如途人者有之矣。济川知其然故,质其所见闻而不纪其不可知,深得前人作谱遗志,其尊祖敬宗之心,诚仁人孝子之心也。吁有作于前亦而善继于后,必能永保其传焉。为子孙者,当以济川之心为心。而思其木本水源之义,以兴起尊祖敬宗之心。续而补之。则是族谱之作,岂可小补哉。 时 景泰三年岁次辛未孟春吉旦赐进士身之林郎山东监察御史前工部 给事中八十翁致士罗浮东麓翁周岐后序。 一世祖本坚公 二世祖隽卿公 三世祖应瑞公 字 梦麟 室 氏 子 良材 颜材 四世祖良材 讳 室 氏 子 寅宾 弟 颜材 讳 梓交址东都城是其后人 五世祖寅宾公 字 杨明 号 天宝 室 氏 子 益夫 顺夫 六世祖益夫公 讳 伯谦 号 云樵 室 氏 子 廷凤 弟 顺夫 讳 伯巽 七世祖廷凤公 讳 鸣时 号 芝岩 室 氏 子 宇南 八世祖 字 宇南 讳 载道 室 氏 字 世美 九世祖世美公 讳 袭 室 谢氏美公 生四子 长子 秀野住大沥 次子 兰野 住东莞城西门外油榨尾 三子 芸野 住博罗岑坑 四子 惠野 住南海大沥后分枝花县从化等 十世欣耀公 讳 宣 号 芸野 室 林氏 子 安邦 始迁博罗岑坑为一世祖 十一世祖安邦公 室 杨氏 子 观光 观国 耀科拜官 授朝议郎 十二世祖观光公 室 张氏 子 百十五 十三世祖百十五处士 室 陈氏 子 应龙 住岑坑应宗住淡塘 十四世祖应龙公 室 郑氏 长子 用 次子 念 三子 和 用念二公住岑坑和公住惠州城应宗室邓氏子元亨公住淡塘 十五世祖用公 室 郑氏 子 象峰 授登仕郎元潮洲府学教授 十六世祖象峰公 室 徐氏 子 子所 授登仕郎元巡檄官 十六世祖子所公 室 胡氏 子 仁智 仁忠 云所公 字 文可 子 济川 十七世祖仁忠公 室 孔氏 授县尉巡檄由岑坑而至龙眼岗成化间 十七世祖济川 室 氏 子 利确 公庠序大学生员交耻九真州同知府 芸野公后裔:利宾传略。 芸野公二十六世孙 德谦 抄入族谱纪念前人,鼓舞后代。一九九0年五月二十六日抄。 利宾字用卿。归善人(即今惠州市)少颖 。诗书过目成诵,年十二即补邑庠。嘉靖壬午举于乡宰,湖广新化县,不避权贵有势宦特椒房戚畹,强占民田宾判还原主,上官批驳。坚决不移。擢刑科给事中,濒行时士。民送者塞途复建生祠祀之,比还朝即疏四事。一曰正大纪,以昭法守,一曰戒諡谕,以彰成意,一曰 严察稽,以修兴视。一曰戒僭惑以端士习。上嘉纳之。嘉靖十六年典南院试。十八年改南京江西道监察御史,时有臣宦,夺民女为妾宾得治以律。二十二年,迁福建按察司佥宪。平反民允。狱无冤民。二十六年擢贵州布政司右参议。凡私征滥派有病于民者者革徐殆尽。思南车同仁各府。蛮盘山洞。迭出劫掠宾率兵捣其剿,扑灭之访知平越羊肠平关隘。为蛮苗出没之所。亲履其地。据要安营,委官防御。蛮苗不敢犯。民赖以安。疏言抚蛮要略六则。一曰宣德扬威,一曰开菁辟路。一曰添兵置讯。一曰裁革土官。一曰禁采矿徒。一曰制造火器皆下九卿议可施行。二十九年。调湖广参议,旋以老乞休。优游林下。十余年。卒年七十有四。着宦游草治安要略。祀乡贤祠。〖抄自惠州府志〗卷二十一人物,光绪辛已年重修吴定贤馆长摘。利羽云之侄汉诚转抄。西元一九八九年八月十二日。 利宾居惠州西湖上二十余年,湖中纪兴:西湖水绕百官池。万丈飞鸿任所之。屿亭倒影游鱼避。 郊竹连阴倦鸟知瀑布乘风小艇。波先和月照芳湄。几家烟火相邻处。抚景年年泛紫芝。 旧序 慨自丙辰春利氏家谱为贼火焚,迄今六十三载,予虽有志于考订然见所未真、不敢妄为修补,闻所未实不敢少为揄扬孰意天潢世系竟得绪。 干隆皇帝三年秋七月十九世孙邑文。”学名”士琰,字国宝,抄录岑家谱授予编序。 到祖之功劳世系之长幼予启其遗文乃知一世祖始于龙川利名宣公字欣耀号芸野。二三四世至五世祖名应宗公卜居淡塘围一子讳元亨室车氏又为淡塘岑子头之始祖世。不胜欣然。喜日前有开明之先人。后有可冯之来者,庶几家谱其无失矣。讵知明末请初两朝交会之际,祖妣考不存名氏,有恐无多也。奈何或有告予日,,斋戒沐浴焚香祷告。自然有获,予聆其言,朝夕虔祝于列祖前日嗣孙天培欲修族谱而无由。祖灵有知来于暮夜以相以示,似觉半月之间近予祖者报应不爽,后又积诚不倦。搜求不懈未几有客到舍见予编次艰辛。客指迷途予之家谱现在车村予聆其言,询其来由,答曰昔年岑坑利有同抱谱教读车家借看。未及送还,予亟俯首拜订良言唤族侄贯一即去车村披星戴月取旧谱而览,其外皮书康熙九年为重修。窥其内实写景泰三年始作,谱中载济川公九世 之勋猷。其子名确来为交耻州同知,请序于年父赐进士出身之林郎山东监察御史前科给事中八十翁致士罗浮东麓翁周讳岐公作序,则后世之修谱者应尊其序。敢曰贤智先觉,但事有不济,风有不古,分别予祖于谱外幸友同一笔留一线。故得见。元公子云峰公为正统,明朝已未科乡选举,原任广西太和县知县其子昌可昌甫昌荣三大房。青衿岁贡和国学生。长子字太初号古愚连捷进士成化丙戍科未仕而终。次鼎初公官升福建蒲田县知县,秉初公任授广西桂林府,后代日秀公岁贡栋选训导,似可诗书传家显盛当世。援笔直书,敬登谱内。聊为后之子孙奋志耳。其中或有不隐其螟蛉,不讳其妾氏与褒守义而贬失节者。非修谱之为功过昭旧职也。方知前徵之昭垂。无使疏间亲小加大。贱妨贵,贵弃贱,师师济济于一堂昭昭穆穆于奕礼其尊祖敬宗之心诚有仁人孝子之义也。夫虽然莫为之前,虽美弗传,其为之后,其后不违,吾为之草创就正于世叔乐得后之子羽,子产以相绳,绳于勿替云尔。 时 干隆三年岁次戊午菊月中浣日十八世孙字天培序。 时 嘉庆十年岁次乙丑孟秋月二十世孙名经时字致中率男琼林追述堂祖讳天培旧序。有关详情可电邮[email protected]利春强联系 回答者:wnc7188 - 护国法师 十五级 7-8 23:58 评价已经被关闭

热点内容
马路上汽车的噪音在多少分贝 发布:2023-08-31 22:08:23 浏览:1974
应孕棒多少钱一盒 发布:2023-08-31 22:08:21 浏览:1444
标准养老金一年能领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730
湖北通城接网线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9:51 浏览:1805
开随车吊车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571
京东付尾款怎么知道前多少名 发布:2023-08-31 21:52:58 浏览:1897
在学校租铺面一个月要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2:09 浏览:2035
2寸有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50:34 浏览:1681
知道电压如何算一小时多少电 发布:2023-08-31 21:46:20 浏览:1667
金手镯54号圈周长是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44:28 浏览: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