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施会人口多少
① 乐施会2021年达沃斯报告显示,占全球人口百分之16的高收入国家购买了全球多少
摘要 根据乐施会的一项新研究,全球前2153名亿万富翁的财富加起来,比46亿人口的平均财富总和还要多,相当于占有超过全球60%人口的财富总额。
② 高一电脑课第一章问题“什么是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要了解其意义和重要性
人类发展史上已经发生过的三次技术革命,这三次技术革命主要都是从新的生产工具诞生和应用开始的。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第四次技术革命正在来临,而新能源技术革命将是第四次技术革命的突破口。回顾人类技术革命的发展脉络,前瞻新的技术革命,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抓住难得机遇,中国将走出一条新型现代化之路。
大趋势:新能源主导第四次技术革命
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不能消除经济周期,但危机往往又是转机。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中国科学院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预言,人类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已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酝酿,而新能源革命将是这次科技革命的关键突破口。
在过去100年内,人类消耗了地球历经数百万年所集聚形成的碳氢化合物的一半,石油资源已过“供应顶点”。与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不同的是,呼之欲出的新能源,将以可再生能源为主重组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利用方式,从而催生以新能源为主导的又一次全球新技术和新产业革命。
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新能源分为以下三大类:大中型水电;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穿透生物质能。虽然各国从国情出发,开发替代能源特别是开发可再生能源各有侧重,但是,其中三大能源正成为大国着力开发的重点。
太阳能有望成为首选替代能源
据新华社记者欧飒2006年11月报道,美国马萨诸塞州普罗米修斯可持续发展学院院长布拉德福德在新出版的《太阳革命》一书中预言,太阳能将在未来20年内成为功效最佳、价格最低廉的替代能源。美国国防部国家安全太空办公室(NSSO)主持、有170多位海内外专家参与提出的一项研究报告建议,美国应在10年内开始实验宇宙太阳能发电。2007年10月日本共同社报道说,根据这一研究小组的报告,如果能建成宇宙太阳能发电站,一年内采集的太阳能相当于地球上已探明储量的常规能源总和。这项报告预测,2050年,宇宙太阳能发电站有望开始满足地球上的能源需求。
据俄塔社2008年12月报道,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站已在葡萄牙投入使用,年发电量可达9300万千万瓦时,足以保证三万个家庭的用电量。2009年4月美国《旧金山纪事报》介绍说,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太平洋天然气和电气公司计划从2016年开始,向Solaren公司购买源自太空太阳能的电力,两家公司已签署为期15年的合同。根据计划和合同,Solaren公司将利用发送到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太阳能电池板收集太阳能,将其转换成射频能并传输回位于加州的地面接收站,然后再将射频能转换成电能,最终并入太平洋天然气和电气公司的电网用于商业化发电。日本政府将从2009年开始着手“宇宙太阳能发电”项目的研究。此举不仅有利于扩大太空利用的范围,而且有助于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问题。
世界太阳能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参会成员已发展到34个国家和地区,开发利用太阳能,已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据报道,迄今太阳能发电仅占人类能源需求的不足0.1%。但是,利用太阳能的支持者相信,在全世界为寻找石油替代能源以及阻止气候变化而大举投资的推动下,一个太阳能时代可能正曙光初现。
开发生物燃料前景广阔
生物质能作为一种化学态能,不仅能够发电、供热,而且能够转变为液态燃料和生物基产品,是能够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可再生能源,因此,很多国家都在开发生物燃料,显示广阔前景。
目前,美国和巴西是世界上生物燃料乙醇的生产大国,两国乙醇产量占全球乙醇总产量的70%以上。2007年,欧洲(主要是德国)的生物柴油生产能力已达500万吨(约合58亿升)。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2001年全球所产石油的57%用于交通领域,其中汽车是耗能大户。截止2007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已超过八亿辆,全球每年汽车产量仍超过7000万辆,预计到202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2亿辆以上。全球所生产石油的62%将用于交通领域。巴西3/4的新汽车能够使用从纯乙醇到纯汽油的混合燃料。美国提出,到2012年实现美国联邦政府购买车辆中的半数将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或电动汽车。瑞典提出,到2020年不再依赖进口石油,主要利用森林废弃物生产的乙醇燃料。生物燃料还将广泛用于生产和居民日常需求。2004年5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德国应用生态学研究所分别发表研究报告预测,到2020年,西方工业国家15%的电力源来自生物能发电,将有一亿个家庭用生物燃料发电。
以玉米、大豆和甘蔗等粮食和油料作物等为主要原料生产乙醇燃料,不仅占用大量耕地与“与人争粮”,而且可能会破坏森林、湿地和草原,造成新的环境和生态灾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第二代生物技术研发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开发第二次生物燃料的关键技术是催化酶技术,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可使生物化学反应在温和的环境下进行得更加迅速、效率更高。新型酶制剂能将植物中的纤维素分解成可发酵糖,并进一步转化为乙醇。美国能源部通过资金支持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对纤维素催化酶进行优化,使第二代生物技术有望于2010年投入产业化和商业化。
第二代生物燃料具有如下优势:
首先,汽车发动机不需要改造就可以直接使用掺入生物燃料乙醇的汽油或柴油;其次,第二代生物燃料乙醇的催化酶技术未来几年成本还将快速下降,具有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第三,秸秆等纤维素类农业废弃物资源丰富。2007年1月美国公布的一项报告指出,2027年,生物燃料乙醇将拥有20%汽油市场,创造1100亿美元的经济增长,节约500亿美元的石油进口费用和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
核聚变解决全球性的能源问题
从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第一座核电站至今,全球已有核电站435个,核电年发电量已占全世界发电总量的17%,其中,法国80%的发电来自核能。专家们认为,一旦解决了可控的核聚变难题,全球性能源问题将迎刃而解。
2005年6月,来自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和中国的代表在莫斯科达成协议,确定法国的卡达拉舍为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的建造地。当今全球各地的核电站都是通过铀、钚等重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发生裂变反应来获得巨大能量,而核聚变反应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氢的同位素用于核聚变反应,从而产生巨大能量。不仅海水中的氢在地球上几乎用之不竭,而且聚变过程产生放射性微乎其微,不产生核废料,对环境的污染很小。科学家从一升海水中可提炼1/6克氚,其聚变后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释放出的能量。浙江大学物理学教授盛正卯说,从海水中提炼氚技术已经掌握,问题是核聚变过程中不能实现可控,从理论上讲至少30年后可将海水聚变成能源。
几个大国在参与开发核聚变技术和应用的国际合作的同时,都在积极研究核聚变问题。美国科学家提出,通过模仿太阳能中心核聚变发能原理,打造出微型“人造太阳”,为将来探索新能源带来希望。2008年12月,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说,如果试验成功,科学家将向着建立现实核聚变发电站迈出第一步。由于作为试验用燃料的氢在宇宙中普遍存在,“人造太阳”将有助于科学家探索一种几乎取之不竭的能源。
一些专家预测,人类有望在50年内实现可控核聚变,从而解决全世界面临的能源问题。“到2050年,我们将可以使用一种本质上安全,可以提供可靠的、不排放碳的无限的燃料供应——这就是核聚变发电。”
中国现代化之路:不可错失的又一次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曾错失三次历史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年至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错失第三次工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正在到来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对中国既是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中国不能重走欧美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老路,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现代化道路。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
2007年,中国GDP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仍占11.8%;在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率为40.8%;农村人口为7.27亿,仍占全国人口13.21亿的55%。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村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世界许多国家农业持续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1、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耕地
中国以占全球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问题是中国人口继续增加,而耕地却不断减少,从1996年到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一亿多亩,人均占有耕地降至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能否保住18亿亩,对我国中长期粮食供应和安全有重大影响。
土地既是广大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又是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和粮食安全的保障,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产品标准化和效益最大化,农产品加工率超过90%。要从我国农户规模小、经营分散的实际出发,在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不断满足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3、要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和管理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改革开放前,农业投资占到整个国有单位投资比重的5%以上,而到1995年,农业投资的比重仅为2%。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间,全国共建成水库(10万立方米以上)87085座,全国拥有有效灌溉面积7.3亿亩,占世界灌溉面积的1/4。但改革开放30年来,仅建设各类水库827座。很多发达国家都大力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增加研发投资,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这些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能源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工农业仍占很大比重,全国人民衣食住行需求迅速增加,所需能源不断扩大。我们必须使用清洁能源,必须节能、减排,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才能走出一条新型现代化道路。
1、有效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
据国土资源部2002年《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公布的数据,我国煤资源量和基础储量分别为6860.62亿吨和3340.88亿吨,居世界第一位;可开采储量为2040亿吨,居世界第二位。主要问题是,不仅回收率、利用率低和损失严重,而且在消费过程中排放大量污染物。
据统计,从1949年到2003年,全国累计采煤350亿吨,而资源消耗量却超过1000亿吨,回收率平均不到3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煤资源回收率高达80%的水平;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70%左右,但利用效益低,特别是大量煤层气白白烧掉,成为主要环境污染源之一。如果依靠先进技术,特别是采用清洁煤技术,我国煤资源不仅可以开采更长时期、减少对外能源依赖,而且能够大大改善生态环境。
2、积极开发和利用核能
据《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报道,我国迄今已投产核电装机容量约900多万千瓦,但仅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左右。我国调整能源结构的优先选择是加快发展核电。
在核电发展战略方面,坚持发展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技术路线,目前按照热中子反应堆——快中子反应堆——受控核聚变堆“三步走”的步骤开展工作。积极跟踪世界核电技术发展趋势,自主研究开发高温气冷堆、固有安全压水堆和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技术,根据各项技术研发的进展情况,及时启动试验或示范工程建设。据新华社记者蔡敏2007年1月报道,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实验装置——位于合肥的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通过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科院各专业组验收,并在进行物理实验过程,多次成功放电。我国有可能成为最早实现核聚变发电的国家之一。
3、大力开发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
我国拥有丰富的风能、水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每年秸秆就达七亿吨,农业废弃物资源极为丰富,开发生物燃料潜力巨大。为应对日益加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规划,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供应的比重,从目前的8%提高到15%左右。
能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血液和强大动力,新能源的开发和广泛应用,不仅将保障能源供应,而且将不断改善环境。我国走出一条新型现代化道路,不仅将推动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而且将对各国经济协调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人类三次技术革命回望
一、蒸汽机“改变了世界”
工具革新在技术革命中占有主要地位,是产业革命的导火线。1733年,英国兰开夏工人发明了飞梭,1764年,织布工人哈格里沃斯发明了珍妮纺车,效率提高八倍。1768年,阿克赖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大机器”,世界第一个工厂诞生。
17世纪的科学革命已经提出“用火提水的发动机”原理,在专家和生产者大量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1776年,瓦特制成了高效能蒸汽机,1785年,蒸汽机开始生产。瓦特完成了从动力机到工具机的生产技术体系,他的巨大成功“改变了世界”。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英国产业革命的步伐,带动了铁路、航运和工厂大规模生产的迅猛发展,引起能源消费结构从以生物能源为主过渡到以煤炭为主。1870年,英国的采煤量已经占世界采煤总量的51.5%。德国利用煤化学的科学成就,迅速发展了合成化学工业。1873年,德国染料工业的产值、质量都超过英国。合成染料工业带动了纺织工业(合成纤维)、制药工业(阿司匹林等)、油漆工业和合成橡胶工业。很多天然制品被化学制品所替代,人类进入“化学合成时代”、“人工制品的新世界”。
二、电力技术“开创一个新纪元”
电力技术革命起源于欧洲,完成在美国。1866年,德国维·西门子发明电机后曾给他在伦敦的弟弟写信:“电力技术很有发展前途,它将会开创一个新纪元”。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之际,在费城举办了有37个国家参加的国际博展会上,美国展出了大功率发动机和电动机。继西门子之后,贝尔于1876年发明电话,爱迪生于1879年发明电灯,这三大发明“照亮了人类实现电气化的道路”。在电力技术革命推动下,美国、欧洲国家和日本纷纷把电力建设作为国家承建工程的重点,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电气化热潮。
发动机和电动机的应用,导致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1886年,德国人戴姆勒在一辆四轮马车上安装了他研制的发动机,世界诞生第一辆汽车。1927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汽车销售量达到1500万辆,美国成为“汽车王国”。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在滑翔机上安装了12马力的汽油发动机,试飞成功,“标志着人类进入航空时代”。
公路和航空等交通运输业以及电力的普及,引起能源消费结构从以煤炭为主逐步转向以石油为主。据统计,到1862年,世界石油产量仅300万桶,在19世纪最后几十年期间,石油业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的商业和工业。
三、计算机——人类大脑的延伸
1944年,美国在国防部领导下开始研制计算机,1946年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开辟了一个计算机科学技术新纪元,拉开信息技术革命序幕。
计算机是信息加工工具。如果说人类制造的其他工具是人类双手的延伸,那么计算机作为代替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工具,则可以说是人类大脑的延伸。1996年第一台速度超过每秒一万亿次浮点运算的超级计算机问世以来,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们一直在进行着一场竞赛。2008年6月,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和美国能源部宣布,美国已研制出新一代全球最快的计算机,最大运算速度每秒1000万亿次。2009年2月IBM宣布,该公司将建造一台能够进行每秒20千万亿次浮点运算的计算机,其运算能力相当于200多万台笔记本电脑。阿根廷的《21世纪趋势周刊》网站援引美国微软公司的一项报告称,人与计算机之间的生理界限将在2020年消失。
三次生产工具变革,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劳动效益和经济发展。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现在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技”的公式表示已经不够,新的公式应该是“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高科技次方”,即科技对生产力三要素所起的作用不只是用乘法按倍数计算,而是按幂级数增长。
能源消耗背景介绍
在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财富急剧增加过程中,大量消耗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和石油资源,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全球大约40%的死亡事件与污染有关。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世界已有12亿人因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患上多种疾病,全世界每年有2500万儿童死于饮用被污染的水引发的疾病。2008年12月美国航天局发表的最新卫星监测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7年的五年间,地球上的南极、美国阿拉斯加和北极格陵兰岛的陆地冰川已融化逾两万亿吨。全球变暖趋势愈加明显。水温上升不仅导致永久冰冻土层甲烷大量释放,而且导致海平面升高威胁很多岛屿国家和地区以及沿海大城市安全。生态环境恶化和全球变暖还引起自燃灾害越来越严重。2008年9月美国《时代》周刊刊登的文章指出,近几十年来,洪水和暴风雨的数量每年增加7.4%,2007年受灾害影响的1.97亿人中,有1.64亿人是洪水受害者。2009年4月发展援助组织国际乐施会发表一项报告预测,到2015年全球受干旱、洪水、粮食短缺影响的人数将达到3.75亿。
③ 坐拥549万人民币即可成为全球1%最富有的人吗
事件概述:
外媒称,正当全球的权贵们聚集在瑞士的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之际,英国慈善机构乐施会(Oxfam)发表报告指出,全球的贫富不均情况正在加剧,而且虽然世界可能正在走出衰退,但只有富人才从中受益。
④ 你知道那些国际组织的名称他们的英文缩写是什么标志又是什么
1、联合国(英语:United Nations,缩写作UN或U.N.)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实现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
国际组织是研究国际机关及其程序之一种学问;国际间为处理国际事务而设立机关,为便利处理事务而制定程序。具有国际性行为特征的组织,可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各项事务,国际组织可分为两种主要型态:
1、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成员都是主权国家或其它成员不必为主权国家的国际组织(像欧盟和世界贸易组织)。
2、非政府间国际组织(INGOs):任何国际组织,凡未经政府间协议而建立,均被视为是为这种安排而成立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包括独立组织、民间组织、第三部门、志愿协会。
从法律角度来讲,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必须有一部公约作为基础,并且有一个法人。
⑤ 地震伤亡人数如何统计
目击和估算:根据政府救灾人员和非政府组织对灾区伤亡情况作出估计。他们清点遇难者人数,记录灾区官员或当地罹难者亲属的报告,另外还根据基础设施 遭受破坏的情况做出推算。(例如,发现20个人失踪,而且他们都在同一座倒塌的建筑物里上班,救援人员就可能把这20人记录进死亡者名单。)然后工作人员 把数据汇报给负责紧急救援的政府机构,或者上报到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事处。最后再把整合好的数字通过国家媒体向外发布。
联合国的估计 数字往往会略高于当地政府。(例如,缅甸国家电视台报道的死亡人数约为3.4万,而联合国宣布的实际人数接近10万。)因为联合国要把无法评估到的地区考 虑进去,他们的推测是根据卫星拍摄到的灾区影视资料和以前的人口统计信息。例如,当他们了解到某个村庄有15%的人口死亡,于是他们推断,遭到相同灾难的 村庄也有同样的死亡率。即使没有这样的技术手段,联合国的数字也会更高,他们为了确保各方采取足够的救灾措施,不惜犯高估的错误。而当地政府可能会少报遇 难者人数,不仅为了挽回面子,也是为了防止国际组织向反对派提供帮助。
上周日,乐施会警告说,如果没有大规模的人道主义干预,缅甸的死亡人 数可能会达到150万。乐施会的估计数字是在联合国报告有10万人丧生的基础上推算出来的。同时他们还利用以前的自然灾害研究资料和人口分析数据做预测 (例如,儿童和老年人幸存的可能性略低一些)。高出死亡人数15倍的理由是,很多人可能会死于伤寒,疟疾,登革热,霍乱和其他疾病。
报纸和 通讯社无法独立获得资源来核实死亡统计数据,所以你会经常在同一篇文章中看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数字。例如,最近加拿大环球邮报有一篇关于缅甸的文章,刊登了 缅甸政府提供的死亡和失踪人数,但联合国的数字要高得多,属于非官方的,而乐施会的150万数字是对“濒于死亡的人员“做出的估计。在灾难发生的头几天, 媒体所报道的死亡人数往往较低,然后开始上升。(例如,5月6日新闻报道的死亡数字只有一万。)因为最初的数字通常来自政府机构,1)可能少报,或者2) 在救援人员对灾害规模做出评估之前迫于压力仅提供了近似数。死亡人数的上升还因为受害者丧生于间接原因。
无论是目击者的报告,还是由联合国 所做的预测,都不可能完全正确。在灾难发生之后,最困难的是如何避免对死亡数字做双重或三重统计,同时对来自地方官员的估计数字进行独立的核实。根据类似 地区的调查,对无法深入到的村庄所进行的预测并不完全靠得住。例如,在东南亚海啸发生之后,救援人员以为遭遇了灭顶之灾的某些偏远海岛结果却安然无恙,因 为当地的人民已经转移到了更高处而躲过一劫。
⑥ 香港的富人区在哪个区穷人区又是在哪个区
富人区:香港一共有14个区,几乎每个区都有豪宅区,富人们住的比较分散。在西贡区、石澳、半山、九龙城、中西区,山顶,浅水湾,清水湾,九龙塘,石澳都是富人住的地方,只不过半山,九龙塘,跑马地等是传统的富人区。浅水湾算是最具典型的富人区了。
穷人区:深水埗,屋沌.九龙一带的唐楼区都是的。
区分贫富其实要看哪个区生活质数比较好,买东西是否方便,运动场游泳池是否在附近,学校,商场足够。
拓展资料:
香港六大富人区的风采
在2016年的一次拍卖中,浅水湾的一栋别墅拍出了每平米300万港币的天价,再次成为世界焦点。浅水湾的居民,几乎都是“富过三代”的世家大族,甚至足以影响香港历史的进程。
网络《香港》
⑦ Oxfam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1、Oxfam一般指乐施会,乐施会(Oxfam)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发展和救援组织的联盟,它由十四个独立运作的乐施会成员组成。乐施会是跨越种族、性别、宗教和政治界限,与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及贫穷人群合作,一起努力解决贫穷问题,并让贫穷人群得到尊重和关怀的组织。“助人自助,对抗贫穷”是乐施会的宗旨和目标。
牛津赈灾会(Oxfam)每年都会发布有关极端不平等现象的统计数据,他们统计大约有多少富豪拥有的财富相当于全球最贫穷的一半人口(大约39亿人)财富的总和。
乐施会的运作方式:
乐施会独立并跨越种族、性别、宗教和政治的界限,与贫穷人群一起面对和解决贫穷和困难,完善社会制度,让贫穷人有均等的资源和发展机会,是消灭贫穷根源的重要方法。“助人自助”是乐施会开展工作的宗旨,“以权利为本”是乐施会的工作手法。
每个人都有权得到尊重与关怀,享有食物、居所、就业机会、教育及医疗卫生等基本权利,在持续发展中建设一个公平的世界。基于这一信念,我们用全面及有效的方法在国内开展9个主题工作,包括:农村生计,农民工权益,基础教育,农村卫生, 艾滋病防治,救灾/防灾及环境,民间团体发展,两性平等,世界公民教育。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乐施会
⑧ 全球每两天诞生一位亿万富豪他们财富流向哪里
2017年,全球贫富差距只增未减。
2017年,全球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其中,全球最富有的42人所掌握的财富总额等于全球最贫困的37亿人所拥有的财富。与此同时,全球82%的财富都流向了最富有的1%的群体。
乐施会发布的这一最新报告恰逢全球最有权势的人物即将齐聚瑞士达沃斯峰会。乐施会呼吁各国关注贫困人群,缩小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不能让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对于特朗普税改,乐施会在去年年中的报告中提到,税改执行,可能导致不平等现象进一步加剧,使美国在缓解社会不平等方面掉落至与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相同的水平。针对特朗普税改下调美国企业税并对海外回流利润征税的具体举措,乐施会认为,这只会损害中小企业以及扶贫措施,受益的只有大企业,“很多社会支出不成比例地让富人受益,而类似医疗补贴这样的穷人福利可能很快被大幅削减,从而让数百万人失去保障。”
⑨ 中国加入了哪些世界组织
1、联合国(UN)
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10月24日,总部在美国纽约,在瑞士日内瓦设欧洲办事处,目前有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等193个成员,以及巴勒斯坦、梵蒂冈两个观察员国。工作语言为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亚太经合组织
2、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
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11月7日,总部在新加坡。目前有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等21个成员国,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和太平洋岛国论坛等3个观察员。
3、世界贸易组织(WTO)
简称世贸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总部在瑞士日内瓦。目前有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巴西等164个成员,世贸组织的官方语言有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
4、世界银行集团
简称世界银行,成立于1945年12月27日,总部在美国华盛顿。目前有美国、中国、日本在内的188个成员。
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IMF成立于1945年12月27日,总部在美国华盛顿。目前有中国、美国在内的189个成员。
6、世界卫生组织(WHO)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于1949年4月7日,总部在瑞士日内瓦。目前有中国、美国、刚果、丹麦、印度、埃及在内的194个成员。
7、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
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于1946年1月4日,总部在法国巴黎。目前有中国、法国、印度等195个成员。
8、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简称国际奥委会,成立于1894年6月23日,总部在瑞士洛桑。目前有中国、俄罗斯、英国、德国在内的206个成员。
9、亚洲开发银行(ADB)
简称亚行,成立于1966年11月24日,总部在菲律宾马尼拉。目前有中国、日本、美国、韩国等67个成员。
10、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
简称亚投行,成立于2015年12月25日,总部在中国北京。目前有中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法国等77个成员国。
拓展资料:
国际组织是现代国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两个以上国家或其政府、人民、民间团体基于特定目的,以一定协议形式而建立的各种机构。
国际组织分为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间组织,也可分为区域性国际组织和全球性国际组织。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有联合国,欧洲联盟,非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世界贸易组织等,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有国际足球联合会,乐施会,创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红十字会等,各种国际组织在当今世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据《国际组织年鉴》统计,20世纪初,世界有200余个国际组织,到50年代发展到1000余个,70年代末增至8200余个,1990年约为2.7万个,1998年为4.8万余个,21世纪初超过5.8万个。
截至2016年,世界上有6.2万余个国际组织,包括有主权国家参加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民间团体成立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它们既有全球性的,也有地区性、国家集团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