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小麦最低水温多少度
A. 麦子最适宜的温度是多少
一般用40℃左右的温水浸泡小麦种子4-5小时,待种子吸足水分后捞出,装入透气的袋内,保持25℃左右的温度条件下7-8小时,一般在这时,种子露出白根。
B. 小麦播种后需多少基温出土
小麦种子,一般在4~37℃都可以发芽。发芽最快的温度20~25℃,日平均气温在16~18℃时播种最适宜。小麦发芽的最低温度为0℃,最高温度为30~35℃。
C. 小麦适宜在温度多少地方种植
小麦适宜在温度6-18度地方种植。
小麦是小麦系植物的统称,是单子叶植物,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质燃料。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A及维生素C等。
小麦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野生祖先进行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1万年以上。中亚的广大地区,曾在史前原始社会居民点上发掘出许多残留的实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麦小穗、籽粒,炭化麦粒、麦穗和麦粒在硬泥上的印痕。其后,从西亚、近东一带传入欧洲和非洲,并东向印度、阿富汗、中国传播。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以色列就已广泛栽培小麦;公元前6000年在巴基斯坦,公元前6000-前5000年在欧洲的希腊和西班牙,公元前5000-前4000年在前苏联的外高加索和土库曼,公元前4000年在非洲的埃及,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公元前2000年在中国,都已先后种植小麦。中国的小麦是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公元15世纪至17世纪间,欧洲殖民者将小麦传播至南、北美洲;18世纪,小麦传播到大洋洲。
D. 平均多少度适宜小麦浇水需要注意什么
封地水也叫过冬水,科学的挑选浇水时机很重要,浇水太早,温度比较高,水面蒸发大,失墒太多,起不到过冬水应有的功效。 浇水过迟,温度低,地已封冻,水不容易下渗,地面积水结冰,稻苗在冰面下容易因窒息死亡亡。那样,什么时候浇水才为黄金时间呐,这就要看温度来定了,一般来说,平均温度在7―8度开始到均值4-5度完毕是封地盐的最适宜温度。
我这里冬天最低温度在零下5℃上下;苗情不好的情况下,冬季还会浇小麦,麦地灌完水之后,上边结了一层薄冰,那样有人会问,这样不会冻裂小麦吗?浇水的农民说,小麦不害怕冻,而且冬天麦田里的水大对小麦也有有好处,一来水有储温的功效,二来土壤里的水分大,对旺长的小麦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对抑止小麦旺长有好处。
E. 小麦生长的最低温度
小麦到了0度以下就会休眠。生长的最低温度一般认为土壤温度为1度到4度,但只可发芽或维持,不可分蘖、拔节等后期生长,
分蘖需要10度左右,和品种也有关。各阶段需要的温度也不同
F. 小麦适宜在温度多少地方种植
秋季昼夜平均气温12~18℃时即可播种。造早播种,气温高,早拔节孕穗,冬季易受冻害;过迟播种土壤干燥,易缺苗或根系发育不良,幼苗生长细弱,且延迟成熟,易遭受后期锈病。田麦播种时,如土壤湿度大于35%时,易烂种,并影响幼苗生长。
适宜温度10℃左右,天气晴朗、水肥充足,有利分蘖;日照不足,土壤干旱,会影响分蘖。日较差14℃左右,微有轻霜,但无-2℃的低温,可以练苗,提高抗寒能力。
拔节期对水分的需要量占小麦整个生育期的32%,要求日照充足,温度在12℃左右对形成矮壮、抗倒伏的茎秆有利,孕穗期若水分不足,产量会降低。此时还需有充足养分,强光照及较高的温度。遇重霜或-3℃低温则受冻害。
开花期最低温度10~12℃,一般日均温度13~18℃。最适湿度为60%~80%,天气晴朗、有微有利于开花授粉。如遇晚霜会造成严重减产。
温度在20℃左右,日照充足土壤水分适宜,有充足养分有利于灌浆成熟。氮肥过多,阴雨连绵,则植株恋青、晚熟,易引起锈病为害。
冬小麦播种的注意事项
北方冬麦区:及时预防干旱多雨,做好送肥、整地工作;
江淮麦区:预防低温连阴雨,做好麦田的沟系配套;
西南麦区:注意温度降水的影响,提早北部和丘陵的播种期,过湿土地可推迟播种期.
冬小麦播种的温度:强冬性品种16—18度;冬性品种14—16度;半春性品种12—14度.
新疆地区:适宜种植强冬性品种;
甘肃东北部、北京陕西大部、天津、河北、山西大部、山东、河南:以上地区的北部适宜种植强冬性、冬性品种;这些地区的中部适宜种植冬性、弱冬性品种;这些地区的南部适宜种植弱冬性品种;
江苏、安徽适宜种植弱冬性、半春性品种;
淮北地区适宜种植冬性、弱冬性品种;
西南麦区:重庆、贵州、云南适宜种植弱冬性、半春性品种;
青藏高原宜种植冬性、弱冬性品种.
G. 华北冬小麦播种最低湿度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02
H. 种麦在什么温度下种好啊
从气象条件方面看,小麦适宜播种期主要取决于气温和土壤的水分条件。小麦种籽发芽最适温度是20—30℃,但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发芽虽然最快,但因呼吸作用旺盛,物质消耗大,根、芽并不健壮,在生产上要求根芽长生粗壮,所以小麦适播温度比发芽最适宜温度要低。
在北方冬麦区为日平均气温15—18℃,长江中下游地区15—20℃。当日平均气温低于10℃或高于20℃播种都难以形成壮苗。
冬前壮苗标准一般主茎有5—6片叶,单株3—5个壮蘖。因此,现在多采用积温法推算适宜播种期。从播种到出苗约需积温100℃,而后每长一片叶子约需80C积温。冬前如长6片叶,则需480℃的积温,加上出苗100℃、共需580℃,从北方小麦实际情况看,形成冬前壮苗也需550—600℃积温,小于400℃难以形成壮苗;大于750℃又往往造成旺苗。所以,冬前积温500—600℃和日平均气温15—18℃(或15—20℃)是冬小麦适宜播期的温度指标。
当然不同品种和不同地形的小气候又有差异,弱冬性品种可适当晚播。背阴坡温度低可适期早播,阳坡地温度高,可适期晚播,山地一般早于平原。河南一些地方就有“秋分种高山,寒露种平川,霜降种河滩”的说法。在我国平原地区,大约纬度每递增1度,小麦播种期提前4天左右,同一地区海拔每增高100米,播种期提前4天。华北平原盛行“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谚语。一般适播期为9月下旬—10月上旬,黄淮平原为9月下旬—10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为10月中旬一11月中旬,华南地区为11月上旬—下旬。
在容易发生秋旱的地区,土壤水分对出苗快慢和幼苗生长起主要作用。在这些地区有“赶时不等墒,抢墒不等时”的说法。意思是说干旱情况下季节到了,不要等雨,应抗旱播种;如果已经临近播种季节,而后土壤墒情很好,就要趁墒抢种。
对某一地区,每年秋季的冷暖程度,入冬早晚和降水量的大小是不同的,就是每年秋季会出现一定的年型。北京地区大致可分为:秋暖年、秋寒年、秋涝年、秋旱年、秋正常年。不同年型小麦适宜播种期也就不同。北京地区适宜播种期9月25日—30日是对秋正常年而言。如遇秋涝、秋寒年则要提早5—7天,秋暖、秋旱年则推迟5天左右。1988年北京是一个典型的暖秋年份,小麦的适播期在10月1日—7日,比常年推迟了6—7天。
总之,冬小麦适宜播种期受多种因素制约,既要看天、看地,又要看年型,但最基本的就是以冬前能形成壮苗,构成较大群体为准则。因为北方麦区春季回暖快,小麦幼穗分化期短,难以长大穗,灌浆后期气温偏高,干热风、雨后青枯及病虫害较多,干粒重不稳定、依靠大穗大粒创高产的成功可能性较小。高产应主要靠争取足够的穗数,而选择恰当的播期,冬前形成壮苗是未来提高成穗率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