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多少年前中国有温室应用
Ⅰ 看到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一、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1、哈雷彗星在世界上最早的记录见于《春秋•文公十四年》,书上有哈雷彗星近30次回归的完整记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2、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是在《汉书•五行志》上。
3、人类发现的四次超新星爆发在我国史书上都有记载。
4、2000多年前的《五星占》已相当准确地预测出几大行星的会合期。
二、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1、联合国向全世界推荐的中国针炙,其原理是创立于2500年前的中医经络学。
2、我国几千年对药用植物的研究,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三、中国古代的农业科技成就
1、2500年前黄河流域粮食亩产达200斤到250斤,比西方先进几个世纪。
2、世界上的农作物有六七百种,其中14种是中国先民培育出性来的。
3、使用了2500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浇灌出天府之国,至今仍泽被后人。
4、中国的温室栽培法比欧洲早1000余年。
四、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1、大禹治水时就使用了“规”(圆规)和“矩”(丁字尺或直角三角板)及测水的“准”、垂直的“绳”这些测量和数学工具。
2、1500年前的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为355/133,早于西方1000多年。
3、联合国向全世界推广的中国计算工具―算盘,在反映北宋风情画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见到。
4、游标长尺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生产,最早的游标卡尺是我国于9年用青铜铸造的,距今已有近2000年了。
五、中国古代的其他科技成就
1、使用了1300多年的赵州桥,其轻盈美丽的敞肩拱比西方早1100年。
2、600年前,我国已冶炼出金属锌(自然界没有金属状态的锌)。
3、“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在北宋以前就被中国人所使用。
Ⅱ 中国古代主要农业成就都有那些
中国古代主要农业成就有“水稻,蚕,桔,茶,温室栽培,水利石碾,嫁接技术,海塘工程”等。
1.水稻:中国最早栽培,在湖南澧水河畔澧州城头山发现了宇宙中最早的稻谷,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大概3000多年前传入朝鲜、越南、日本等国。
2.蚕:蚕丝是古代丝绸的主要原材料,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培育,2000多年前传入日本、朝鲜、越南,后传入希腊和欧洲诸国。
3.柑橘、枇杷、荔枝、红杏、李子,商周时期,桔在唐代传入日本,后传入其他国家。
4.茶: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在商周时期就有培育,唐代传入日本。
5.温室栽培:一直以为是国外的技术,没想到在我国秦汉时期就有,古人还是相当有智慧的,这项技术比国外早1000多年。
6.水力石碾:是一种用石头和木材制成的,使谷物破碎和去皮的工具,我国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嫁接技术:一种植物人工繁殖的技术,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得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这项技术始于魏晋时期。
7.海塘工程:自汉、唐起,江、浙、福建沿海人民为防御潮水灾害而开始修建江海堤防。海塘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发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海塘从局部到连成一线,从土塘演变为石塘,建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2)距今多少年前中国有温室应用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的农学家有贾思勰,写有《齐民要术》。许行,战国时候人,百家争鸣的农家创始人。
明朝的徐光启。 徐光启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曾同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人一起共同翻译了许多科学着作,如《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成为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同时他自己也写了不少关于历算、测量方面的着作,如《测量异同》、《勾股义》;他还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主持了一部130多卷的《崇祯历书》的编写工作。除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工作以外,他还亲自练兵,负责制造火器,并成功地击退了后金的进攻。
参考资料:农业史-网络
Ⅲ 温室栽培蔬菜在我国历史悠久它最早起源于哪朝
我国是温室栽培起源最早的国家,利用保护设施栽培蔬菜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551~前479年间,《论语》中就有“不时不食”的记载,此为“不时”栽培的语源。西汉年间(公元前206至公元23年),据《汉书》循吏传记载,“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菇,覆以屋庞,昼夜燃温火,待温气乃生,信臣以为此皆不时之物”。说明我国在2000多年前已能利用保护设施(温室的雏形)栽培多种蔬菜。
在公元618~907年的唐朝,诗人王建在宫前早春诗中写道:“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苑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说明1200多年前已利用天然温泉的热水进行瓜类栽培.又据元朝(公元1279~1368年)王祯《农书》记载:“冬至移根藏以地屋荫中,培以马粪,暖而即长”,又说:“就归畦内,冬月以马粪覆之,于向阳处,随畦用蜀篱障之,遮北风,至春,疏芽早出”,“十月将稻草灰盖三寸,又以薄土覆之,灰不被风吹,立春后,芽生灰内,即可取食”。说明600多年前,已有阳畦、风障韭菜栽培。明朝(公元1368~1644年),王世在《学圃杂疏》中写道:“王瓜,出燕京者最佳,其地人种之火室种,逼生花叶,二月初,即结小实,中官取以上供。”说明400多年前,北京利用温室进行黄瓜的促成栽培,已享誉中华。
直到20世纪50年代,对中国传统的北京阳畦、北京改良温室的结构性能和蔬菜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并出版了调查研究报告专着,对促进阳畦、温室设施和栽培技术在我国北方达中城市迅速推广应用,对改善冬春季节的蔬菜供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Ⅳ 中国有那些世界之最
中华之最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远古人类: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和丝织的国家: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中期)
我国最早的历法:《颛顼历》(五帝)
我国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朝 (夏朝)
我国(世界上)关于日食和流星雨的最早记载:夏朝 (夏朝)
我国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商朝)
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始于:西周 (西周)
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前841年 (西周)
我国(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载:前613年 (春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老子 (春秋)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孔子 (春秋)
编年体通史(第一部史书):《左传》左丘明 (春秋)
我国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左丘明 (春秋)
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着:《甘石星经》甘德、石申 (战国)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御龙图》《龙凤仕女图》(长沙出土) (战国)
我国最早的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 (秦朝)
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太初历》(西汉)
我国运用温室栽培作物的开始 (西汉)
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迁(西汉)
我国(世界上)最早提出勾股定律的数学专着:《周髀算经》(西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始于汉代;北宋时普遍开来)
我国的第一部断代史:《汉书》班固 (东汉)
我国最早的测震仪器:地动仪(张衡)(东汉)
我国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华佗)(东汉)
我国最早的体育保健体操:五禽戏(华佗)(东汉)
我国的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着作:《神农本草经》(东汉)
我国(世界上)最早提出圆周率正确算法的数学家:刘徽 (三国)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着:《脉经》王叔和 (西晋)
我国古代最短的小说:《陨盗》(陶渊明所写)共25字 (东晋)
我国(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祖冲之(南朝)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贾思勰 (北朝)
我国(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李春) (隋朝)
我国(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陆羽 (唐朝)
我国(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唐本草》 (唐朝)
我国(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板印刷品:咸通《金刚经》(唐朝)
我国(世界上)第一位测出子午线长度的人:僧一行(唐朝)
我国(世界上)最早的火药武器:火箭 (唐朝)
我国(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北宋东京郊外) (北宋)
我国(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四川成都地方一带) (北宋)
我国(世界上)第一位发现地磁偏角的人:沈括 (北宋)
我国(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着作:《营造法式》李诫(北宋)
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泉州洛阳桥 (北宋)
我国古代最长的桥:泉州安平桥 (南宋)
我国(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着作:《洗冤集录》宋慈 (南宋)
我国古代最精密的历法:《授时历》郭守敬 (元朝)
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农桑辑要》 (元朝)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纯纸币流通的国家 (元朝)
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本草纲目》李时珍 (明朝)
我国的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 (明朝)
我国的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水浒传》施耐庵(明朝)
我国的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小说:《西游记》吴承恩 (明朝)
Ⅳ 温室栽培在中国古代中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
温室栽培最早出现在汉代宫廷中。《汉书》说,西汉时政府的“太官园”,在菜圃上“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冬天种植“葱韭菜茄”。这是世界上见于记载最早的温室,比西欧的温室早了1000多年。类似的还有汉哀帝时的“四时之房”,用来培育非黄河流域所产的“灵瑞嘉禽,丰卉殊木”。汉代温室栽培蔬菜可能已传到民间,有些富人也能吃到“冬葵温韭”了。唐代温室种菜规模不小,有时“司农”要供应冬菜2000车。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街市上,十二月份还到处摆卖韭黄、生菜、兰芽等。王祯《农书》记载的风障育早韭、温室囤韭黄和冷床育菜苗等,也属于利用人工小气候的范围。这种技术推广到花卉栽培,有所谓“堂花术”。南宋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郊区马塍盛产各种花卉。凡是早放的花称堂花。方法是:纸饰密室,凿地为坎,坎上编竹,置花竹上,用牛溲硫磺培溉;然后置沸水于坎中,当水汽往上熏蒸时微微煽风,经一夜便可开花。难怪当时人称赞这种方法是“侔造化、通仙灵”了。
Ⅵ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区别
1、工具不一样
原始农业,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
传统农业,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
现代农业,机器生产,如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以及林、牧、渔业中的各种机器,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
2、特点不一样
原始农业,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
传统农业,传统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
3、起源不一样
原始农业,大约在距今12000年前,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出现了原始农业的雏形,进入原始农业的重大技术突破是驯化野生植物和动物,标志是稻谷和陶器的出现。
传统农业,在战国、秦汉之际已逐渐形成一套。
现代农业,萌发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形成的发达农业。
Ⅶ 哪里说明了中国古代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温室
温室栽培最早出现在汉代宫廷中。《汉书》说,西汉时政府的“太官园”,在菜圃上“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冬天种植“葱韭菜茄”。这是世界上见于记载最早的温室,比西欧的温室早了1000多年。类似的还有汉哀帝时的“四时之房”,用来培育非黄河流域所产的“灵瑞嘉禽,丰卉殊木”。
Ⅷ 中国古代主要农业成就都有那些
中国古代主要农业成就都有那些
中国古代主要农业成就有“水稻,蚕,桔,茶,温室栽培,水利石碾,嫁接技术,海塘工程”等。
1.水稻:中国最早栽培,在湖南澧水河畔澧州城头山发现了宇宙中最早的稻谷,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大概3000多年前传入朝鲜、越南、日本等国。
2.蚕:蚕丝是古代丝绸的主要原材料,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培育,2000多年前传入日本、朝鲜、越南,后传入希腊和欧洲诸国。
3.柑橘、枇杷、荔枝、红杏、李子,商周时期,桔在唐代传入日本,后传入其他国家。
4.茶: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在商周时期就有培育,唐代传入日本。
5.温室栽培:一直以为是国外的技术,没想到在我国秦汉时期就有,古人还是相当有智慧的,这项技术比国外早1000多年。
6.水力石碾:是一种用石头和木材制成的,使谷物破碎和去皮的工具,我国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
嫁接技术:一种植物人工繁殖的技术,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得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这项技术始于魏晋时期。
7.海塘工程:自汉、唐起,江、浙、福建沿海人民为防御潮水灾害而开始修建江海堤防。
海塘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发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
海塘从局部到连成一线,从土塘演变为石塘,建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8)距今多少年前中国有温室应用扩展阅读:中国古代的农学家有贾思勰,写有《齐民要术》。
许行,战国时候人,百家争鸣的农家创始人。
明朝的徐光启。
徐光启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他曾同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人一起共同翻译了许多科学着作,如《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成为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同时他自己也写了不少关于历算、测量方面的着作,如《测量异同》、《勾股义》;他还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主持了一部130多卷的《崇祯历书》的编写工作。
除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工作以外,他还亲自练兵,负责制造火器,并成功地击退了后金的进攻。
参考资料:农业史-网络
Ⅸ 史前发生过“温室效应”吗
随着全世界工业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层中,致使发生“温室效应”,全球气温逐渐上升,引发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包括全球冰期时间的缩短、海平面上升等。这一推论已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同。那么,“温室效应”是近几十年才发生的吗?在地质历史中是否也曾出现过?有的地质学家认为,地史中大规模的火山群喷发也会造成相应的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升高。还会有其他原因吗?不久前在北美大陆的一项新发现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此话题的议论。
美国科罗拉多州某大学地质系的一位博士在完成博士论文的野外考察时,在当地的侏罗纪地层中意外地找到了一种奇特的化石,经几位科学家鉴定,认为那是白蚁巢化石。这位博士在地图上勾画出数百个侏罗纪白蚁巢化石的发现点。这为人们描绘出一幅详细的大约1.5亿年前的奇特的生态系统图画。
由于白蚁巢化石多与森林和丛状植物化石相伴生,所以比较容易发现。后来,专家小组四处勘察,很快又在美国犹他州、新墨西哥州和科罗拉多州西南部的侏罗纪地层中找到了大批白蚁巢化石。这一新发现大大地弥补了白蚁的化石记录,而且,这种白蚁巢化石与最近在澳大利亚北部和非洲南部发现的侏罗纪白蚁巢化石相似。
在此之前,最早的白蚁巢化石证据是产自英格兰和西班牙的化石实体,产出时代为距今约1.1亿年以前的白垩纪中期。1994年,这个专家小组在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的协助下,经过几个月的野外工作,又在美国一些着名的国家森林公园里找到了更为古老的白蚁巢化石,那是距今约2亿年前三叠纪中期的产物。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社会性昆虫的最古老的证据。经过详细的统计和比较发现,侏罗纪的白蚁数量显然要大大多于三叠纪的。
现代的白蚁喜欢在枯死的树木的木质部和根系处建筑自己的巢,一旦树木死亡后,白蚁就会在它内部建造成千上万个互相连通的“艺术宫殿”,那情景就像现代的高速公路网一样。很明显,侏罗纪的白蚁巢保存在石化了的灌木丛和树的根部,这与现代白蚁的生活习性是很相似的。其中一些化石白蚁巢是将植物的根部包裹起来的,有篮球大小,呈椭圆形或半圆形。
白蚁和蚂蚁、蜜蜂及黄蜂一样,都以大群体方式生存,并且分工明确。为了保护它们的“艺术殿堂”,这些昆虫必须是高度社会化的。它们必须建筑并维护自己的巢,共同抵抗入侵者和捕食者,并保护自己的幼子。
目前掌握的化石资料表明,白蚁是由一种食木头的蟑螂演化而来的。为了溶解并消化自己所食用的木质,白蚁胃内的细菌会产生大量的甲烷,而且这种甲烷会作为一种副产品被排放入大气中去。根据北美一些科学家的计算,现代全球各地生活着的白蚁每年可向大气中释放大约4000万吨甲烷,这个数量是地球上动物生命体所释放出的甲烷总量的1/2(人类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甲烷制造者),是由海洋所释放的甲烷的4倍。
和二氧化碳一样,甲烷也是产生“温室效应”的重要物质。美国科学家认为,由于白蚁从三叠纪以来就一直向大气中排放甲烷,所以它们肯定会对全球碳循环产生影响,至少这一作用会对白垩纪的气候造成影响,使得当时的气候比侏罗纪时更加潮湿,也更加赤道化。当然,这究竟是一种科学的推断还是“天方夜谭”,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Ⅹ 中国古代有哪些农业技术
中国古代农业在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生产能力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精湛的技术。
去劣培优结硕果选育良种是人类改变农业生物的性状(包括克服不利性状和加强有利性状),使之适应自然环境和人类需要的主要手段之一。从《诗经》看,西周时人们已有“嘉种”即良种的概念,已经培育出粟和黍的不同品种,已经用成熟期的早晚和播种期的早晚区分不同品种类型。战国人白圭说:“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史记·货殖传》)意思是:想赚钱,要收购便宜的粮食;想增产粮食,要采用好种子。表明人们已认识到采用良种是最经济的增产方法。我国传统的选种方法是:年年选种,以积累优良性状;经常换种,以防止退化。《汜胜之书》已有从田间选取强健硕大的禾麦穗子作种(穗选法)的记载。《齐民要术》又强调了种子要纯净,指出混杂的种子有成熟期不一、出米率下降等弊病。为此,要把选种、繁种和防杂保纯结合起来。书中介绍的方法是:禾谷尖作物要年年选种,选取纯色的好穗子,悬挂起来,开春后单独种植,加强管理,提前打场,单收单藏,作为第二年的大田种子。这种方法类似现在的种子田,其原理和近代混合选种法一致,而比1867年德国育种学家仁博首次运用这种方法改良黑麦和小麦早了1300多年。
为了保持和提高种子的生命力,还要注意种子储藏时保持干燥,防止生虫。播种前一般用水选法除去秕粒,然后晒种,有时还采用药物拌种、浸种催芽等方法。这些在古书中有很多记载。
我国古代另一种育种法是单株选择法,又叫“一穗传”,清代文献中有此记载。它是选取一个具有优良性状的单株或单穗,连续加以繁殖,从而培育出新品种来。清朝康熙皇帝用此法选育出着名的早熟御稻,曾作为双季稻的早稻种在江浙推广。
我国古代农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培育和积累了大量作物品种资源。早在成书于战国的《管子·地员》篇中,已有各类作物品种及其适宜土壤的记载,晋代《广志》和北魏《齐民要术》对作物品种的记述,无论数量和性状都有很大发展。到了清代,仅官修大型农书《授时通考》中收录的部分省市县的水稻品种即达3000个以上。丰富的、各具特色的品种资源,不但满足人类生产生活上的各种需要,而且是育种工作的基础,对农业的今天和明天,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