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欧氏人口有多少
Ⅰ 欧氏在现在中国百家姓中排名
欧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61位。在2014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姓氏排名中,欧阳姓总人口为324万人,欧阳姓总排名为80名。
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
Ⅱ 欧姓人口有多少
一 姓氏源流 欧姓的起源有二: 1 出自欧冶氏,与区同出于一个源流。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2 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 二 迁徙分布欧姓望族居住在平阳(今天的临汾西南)。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据《郡望百家姓》的记载,欧氏望出平阳郡。三国的时候魏国所置。在今天的山西临汾一带。 【堂号】: 八剑堂:春秋的时候有欧冶子善于铸造剑,越王请他铸了五把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后来,干将又为赵王铸造了三把剑(龙渊、太阿、工布),这八把剑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剑。 四 历史名人 1 欧道江:长乐人,明代学者,博学多才,四方师事,从游者数千人。 2 欧冶子:春秋的时候匠人,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 3 欧普祥:元代起义军将领。 4 欧大任: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广东顺德人,嘉靖时期国子博士。学者王士贞称其为“广东五才子”之一。 5 欧宝:东汉时期着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开朗,为人豪爽. 6 欧容: 1981-?????? 欧氏系承无疆 家世源流悠久 欧氏,跟欧阳氏一样,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雪耻复国”的越王勾践的后裔。 关于欧氏的传自越王勾践,历来有关的姓氏古籍都已有过考证,《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以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和《姓氏考略》上所说的:“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氏和欧阳氏的得姓历史,算起来至少也已经在2000年以上,真是名符其实的源远流长。 这个家族的子孙尤其值得自傲的是,他们的家世源流,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时代的越王勾践。而且,更可以遥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圣君夏禹;因为,先秦时期位于浙江的越国,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孙,那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之子所传。换句话说,不论是欧氏,抑是欧阳氏,都拥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作为一个欧姓人还有什么比这份荣誉更值得自豪的! 区、欧、欧阳三姓同宗 ( 2004-07-15) --------------------------------------------------------------------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氏为大欧。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如果追溯上去,欧氏和欧阳氏的历史不只2400多年,还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 至于“区”姓始于何时,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到了汉朝,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区渭泉祖家谱》又说,他们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来。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少数族群,相比之下,这三个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么众多。不过,他们的始祖越王勾践在历史上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勾践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越国的国君,他是越王允常的儿子,曾被吴国战败,勾践向吴王夫差称臣求和,亲自到吴国伺候夫差,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文种等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势转弱为强。 与此同时,范蠡派越国美女西施到吴国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恋女色而对国事松弛下来,吴国由强转弱,最后勾践把吴国灭掉。接着,他又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在中国文学史上,欧阳修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北宋时代的欧阳修集文学家与史学家于一身,他是宋仁宗天圣年间的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早年他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行新法时,他曾上疏指陈青苗法的弊害。 欧阳修主张文章必须“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所写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风与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他的词婉丽,承袭南唐遗风。 欧阳修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单独撰写《新五代史》,并着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予倩(1889—1962)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位着名戏剧家兼演员。他是湖南浏阳人,1907年在日本参加春柳社。回国后倡导新剧运动,担任电影编导兼演京剧10多年。30年代,他主持广东戏剧研究所,40年代担任广西艺术馆馆长。1949年后出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并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和戏剧运动倡导人之一。他着有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论文集《一得馀抄》以及话剧剧本《运动力》、《桃花扇》、《黑奴恨》等。 《三字经》是从前流行的启蒙课本之一,相传是宋朝区适子的着作,明清学者陆续补充。与《千字文》相得益彰。 由于区、欧、欧阳三姓的族人较少,只有欧阳族人成立宗亲会馆,那就是坐落在乞纳街96号的欧阳家族联合会,会员有222人。
Ⅲ 欧姓的来源和历史
出自姒姓。属于欧阳姓简姓。宋朝时,欧姓大约2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3%,排在第二百位以后。明朝时,欧姓大约有7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宋元明600年中,欧姓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率,而且欧氏的人口分布和欧阳氏分布几乎一致,可以发现欧氏主要还是欧阳氏由于各种原因省姓而来的,大量欧氏族谱显示多数欧氏源于欧阳氏。
[1]
源流二
出自独孤氏。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再三国时期独孤氏一部分人改成了欧氏。
源流三
来自孔氏。汉朝时孔氏的一些人为了避嫌改姓了欧氏。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⑴.明朝初期迁居于查海(今辽宁阜新)的蒙古贞部中,有一个努日艾里部落,部族人称欧力氏。蒙古语“努日艾里”的汉义就是“靠湖之村”,音译为欧力营子,欧力氏即以居地名称为姓氏,汉化今称欧氏。
⑵.蒙古族努图格沁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明朝时期所冠汉姓即为欧氏。
源流五
源出待考,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老满洲欧寇氏,满语为Oko mongu,汉义“犁铧”,世代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地区,但人数很稀少。奇怪的是,至今满族人皆认为欧寇氏纯属于蒙古族的姓氏,而蒙古族人则声称在蒙古族中没有此姓氏。
源流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壮族、白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欧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欧氏,世代相传至今。 [2]
姓氏始祖
越王勾践、越王无颛(无疆)。
迁徙传播
欧姓发源有关于欧氏的历来,有关的姓氏古籍都考证,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据传自圣君夏禹;因为,先秦时期位于浙江的越国,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孙,那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之子所传。近溯到距今2440多年前,传自越王勾践,《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姒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姓氏考略》上所说的:平阳。”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再近溯到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有《区渭泉祖家谱》又说,广东新会区氏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
2400多年前的越国,即今浙江和江苏以南地区。在得姓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欧姓继续繁衍于上述之地。后人在浙江福建一带,建有宗祠,后人为念欧冶子。堂号:八剑。
西汉时,繁衍于平阳郡之欧姓兴旺发达,也是不争之史实。文景之治及其后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力强盛,百姓富有,北方经济一片繁荣。时江南蛮荒,民不开化,经济发展滞后,故欧姓因仕宦、谋生等原因北上中原,其中一支欧姓越过黄河进入山西临汾,经长期繁衍,他们在山西临汾等地繁衍成为望族,这个地方过去属平阳郡,所以后世欧姓子孙有以“平阳”为其郡望堂号的。
东汉时,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欧宝入载史册,说明当时在江东之地欧姓人繁衍之大。
魏晋南北朝之际,欧姓人于史书鲜见。
隋朝末年,山西亦成为军阀纷争之地,而平阳郡历来乃兵家必争之地,欧姓人涂炭于战火自不待言。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欧姓随之入闽,是故欧姓人南迁闽南,始自唐初。
唐贞元年间,林石公(765-846年)讳册,字君轼,贞元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为“区氏岭南六世”(即“区氏广州一世”)。居于今广州一带。
唐末五代时,欧姓在南方各省的播迁范围更广,今四川、湖北、
欧姓
欧姓
湖南等地均有欧姓人定居,如欧宏练因仕宦之故落籍于今湖南长沙。
北宋时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据考究,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卒于河南新郑,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
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广东新会区氏的始祖竹溪公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
宋元之际,欧姓人有播迁两广之地者。明中叶以后,有闽粤之欧姓赴台谋生,进而播迁东南亚及欧美各国。
光绪癸未(1883)年春,林石公后人区作霖公,联络族中时贤,在省城广州大东门芳草街置地备料,兴建家塾,名“林石家塾”(现称“广州区家祠”)。是年冬,三进的祖祠始建告成。安神位,会族人,已有所地。有《徴信录》又称《区氏林石公祖祠谱》,藏于广州中山图书馆。清·区作霖(1818-1889年)纂修,光绪十七(1891)年刻印。为证。接着继续建设内外环列耳房,按例派定,分给各房,为子弟读书应试之用。祠内设施齐备,管理严谨,奖学有例,制度分明。分配、供奉排位源地皆录于《徴信录》。
区氏林石家塾兴建其间,区氏族人,计有一州(广州)十五县(南海、番禺、顺德、高要、新兴、高明、新会、开平、中山、鹤山、阳江、新宁、增城、恩平、罗定)共丁口12万人参与。集资、捐资总款逾四万两白银。然昔日先贤创下的祖业,早已神位全无,庄严不再。今为广州市某部门租借给私人作食肆经营。抚今追昔,惜哉痛哉。
Ⅳ 欧氏家族历史
先秦时期,欧姓主要活跃于越国故地(浙江)沿海一带。汉晋时,欧姓族群开始向江苏、江西、福建一带迁徙。
唐宋时期,中原地区两次大规模移民,欧姓族群进入福建、湖南、两广地区。宋朝时,欧姓族群大约2万人,占当时人口的0.03%,全国姓氏排名在二百名以后。欧姓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江西、福建、一带。欧姓族最多的是湖南,约占当时欧姓族群的43%。
在宋元明的时期,欧姓族群开始大量向南迁徙,由此形成了以湖南为中心,向两广流动的新布局。在此期间,由于南越人大量汉化,欧姓族群的增长率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率。
明朝时,欧姓族群大约7万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0.08%,排在一百五十位以后。此时欧姓人口集中分布于湖南、两广,其次分布于四川,江都等地。其中湖南仍为欧姓第一大省,约占欧姓族群的28%。
明末清初,闽粤之欧姓赴台谋生,欧姓族群开始进入台湾,进而播迁东南亚及欧美各国。台湾欧姓现多居住在台湾的高雄市三民区、高雄县苓雅区、台北市、澎湖县马公、湖西、新北市及云林县斗南等地区。
自清末至当代,欧姓族群呈上升趋势,约占全国人口0.09%,总人口约113万,排名第134位。集中分布于,广东、湖南、四川,约占整个欧氏族群60%。
其次分布于贵州、重庆、广西、福建、台湾、海南、云南,约占整个族群29%。其中广东约占全部欧氏族群32%,为欧氏族群第一大省。
欧阳姓的台湾人多改为欧姓,因当时日本政府不喜欢台湾人的姓名在四字以上,以便区别日人与台人,复由于欧阳一姓中之阳字,认应避讳日本之太阳旗,乃强迫欧阳姓氏的台湾人改为单姓欧。后来抗战时金门新加坡被日军占据,两地的欧阳氏也同样被改姓。
(4)中国欧氏人口有多少扩展阅读:
欧姓源于姒姓,最早可追溯至4000年前的夏朝。据《姓氏考略》载: 夏朝皇帝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册封于会稽,以守大禹的祭祀。无余的后人后来建立越国,为诸侯国,另一支则流落在欧余山地区,成为欧冶氏。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时局动荡,越国加入到争霸序列中去。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之战中灭越。十九年后越王勾践复国,通过卧薪尝胆,于473年灭掉吴国。自此,越国实力大增。至勾践第六世孙无疆为越王时对楚用兵,反被楚灭,无疆阵亡。楚灭越后改越地为江东郡,越余部分为许多小国散处于滨海地区,臣服于楚。
无疆的次子蹄被楚王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世以山南为阳,称欧阳亭侯。无疆的子孙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
到汉景帝时,西汉有欧姓一富商,乐善好施,深得皇帝赏识,赐姓为区,自此在欧姓族群中又分支出了区姓。故区姓、欧姓、欧阳姓源皆为同宗一脉,概不通婚。
Ⅳ 百家姓之欧阳姓起源
百家姓之欧阳姓起源
欧阳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一百四十九位姓氏,下面由就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之欧阳姓起源,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欧阳氏起源
欧阳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一百四十九位姓氏,在湘、粤、赣地区特别有影响。当今欧阳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07%,总人口大约有88万。
欧阳的名义和图腾:
欧、瓯等字的主体是区,区字本义踌区,藏匿也,表示众多之义。在甲骨《卜辞》中商朝已有区人。区、欧、瓯作为姓氏都是同一来源。区人即瓯人,也即欧人,与西北方古羌戎族有亲缘关系。黄帝有熊氏部落联盟中有一支以疆为图腾的部落,实际就是区人。区人在商朝时被压迫迁到东南沿海一带,因能制造独具一格的陶器,被称为瓯人。瓯人自迁到海滨之后,信奉的图腾因环境变化而转换,以海鸟为图腾,即海鸥。瓯人因始终是分散的部落,没有形成国家,但在迁移的过程中留下了带瓯、欧的地名,比如浙江的欧馀山等。
阳,在此指方位,在山的南面、河的北面称阳。后人以所居欧馀山之南,称欧阳,其氏族被命名为欧阳氏。
欧阳姓的起源与演变:
欧阳姓源出姒姓。夏朝少康封其庶子于越,号无馀,在今浙江绍兴,后来建立了越国。到战国时勾践的六世孙越王无疆时,越国为楚国所灭,楚王更封无疆之次子蹄于乌程欧馀山之阳,其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等。乌程欧馀山故域在今浙江湖州南之故菰城之升山,到西汉时封在此地的称欧阳亭侯。源出姒姓的欧阳姓的历史有2500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外族血液流入欧阳姓的事件出现比较晚。元朝西南地区,贵州黎平府新化县的土司中出现欧阳姓,当代湖南西部的土家族中也有欧阳姓。
历史上欧阳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欧阳姓主要活动于浙江一带。进入秦汉,欧阳姓北上江苏、山东、河北,西挺江西,南部跨福建。到魏晋时期,欧阳姓已经西抵陕西、四川,南达湖南。唐宋时,中原两次大规模移民,欧阳姓大批进入湖南、福建、两广地区。
宋朝时,欧阳姓约有22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Ɔ.29%,排在第六十九位,为百家大姓之一。欧阳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欧阳姓总人口的52%。全国欧阳姓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湖北三省,约占欧阳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在广西、甘肃、福建、广东等。全国基本形成了以赣湘为中心的欧阳姓分布区。
明朝时,欧阳姓约有不足1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一百零一位。欧阳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欧阳姓总人口的60%。全国欧阳姓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这二省欧阳姓大约占全国欧阳姓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北、四川等。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赣湘为中心,倾向两广地区流动的欧阳姓分布区。
当代欧阳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欧阳姓的人口约88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7%,排在全国第一百四十九位。从宋朝至今1000年中,欧阳姓人口增长率呈下降的态势,这可能与欧阳复姓改单姓欧有关。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江西,这三省大约占欧阳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河南、陕西、四川、湖北等。湖南为当代欧阳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欧阳姓总人口的43%。全国形成了以湖南为中心的欧阳姓聚集区。
欧阳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在湘赣闽、粤桂琼、黔渝鄂大部、豫皖浙南部、台湾北部、黑龙江东部、吉林东北角,欧阳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1%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9%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8.3%,居住了大约83%的欧阳姓人群。其他地区欧阳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1%以下,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81.7%,居住了大约17%的欧阳姓人群。
欧阳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欧阳姓的郡望是渤海。欧阳姓以画荻为堂号。“画荻”堂号典出宋朝欧阳修。欧阳修从小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买不起纸笔。母亲以地作纸,用荻当笔,教子识字。后来官进翰林院侍读,与宋祁等同修《新唐书》,又迁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荻,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秋天开紫花。后人遂以“画荻”怀念先人,以此为堂号。
楹联 欧阳姓的重要楹联有以下五副:
泷冈作表;燕市衔哀。
石渠博士;渤海名流。
北州高士;西汉名儒。
文章政事独步庐陵;律吕阴阳秘传汉晋。
弱冠胪传,龙虎萃得人之榜;
大儒纯孝,凤麟毓间世之英。
家训格言 欧阳修是北宋着名文学家、史学家。天圣年进士及第,曾官翰林学士,与亲祁等同修《新唐书》。欧阳修以风节自持,“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也若也”。因此,他训诫子孙也以“守廉”、“修身”为本,主张存心尽公,学而知道。提出“藏精与晦则明,养神于静则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等传世名言。他平素训子之文不多,重在身体力行,理义尤深,深得后世所爱。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欧阳姓历代名人96名,占总名人数的0.21%,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九十三位;欧阳姓的着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24%,排在并列第八十八位;欧阳姓的着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排在并列第一百三十七位;欧阳姓的着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8%,排在并列第一百五十七位。
历史上重要的欧阳姓人物有:西汉博士欧阳生;东汉汝南太守欧阳歙;西晋哲学家欧阳建;南朝陈阳山郡公、广州刺史欧阳颁,左卫将军欧阳纥;唐朝书法家欧阳询;五代后蜀翰林学士、诗人欧阳炯,尚书左丞、宁江军节度使欧阳彬,博士欧阳詹;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画家欧阳楚翁;元朝修宋、辽、金三史总裁官欧阳玄;明朝右佥都御史欧阳重,清朝嘉庆进士、御史欧阳厚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欧阳钦。
s("content_relate");Ⅵ 关于欧姓的人口数量
欧姓居中国姓氏第134位,人口数量约113万人。
欧姓的起源有二:
1、 出自欧冶氏,与区同出于一个源流。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2、 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
Ⅶ 全国欧氏有多少人口
欧姓有多少人口
欧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一百三十四位姓氏,在粤、湘、川地区特别有影响。当今欧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09%,总人口大约在113万余。
欧姓的起源与演变
欧姓源出姒姓。夏朝少康封其庶子于越,号无馀,在今浙江绍兴,后来建立了越国。到战国时勾践的六世孙越王无疆时,越国为楚国所灭,楚王更封无疆之次子蹄于乌程欧馀山之阳,其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等。乌程欧馀山故域在今浙江湖州南之故菰城之升山,到西汉时封在此地的称欧阳亭侯。姒姓欧氏的历史有2500年。 西汉孝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践的后裔摇为东海王,又称东瓯王,东瓯国故地在今浙江瓯江三角洲的温州地区,其后有欧氏、瓯氏。
另一来源是欧阳复姓的改姓,欧阳去阳为欧,尤其是在当代,这种复姓改单姓十分普遍。
外族基因的流入
外族血液流入欧姓从出现欧姓开始就陆续发生了,首先是古越地的东越人、闽越人,其次在汉晋时期,浙赣地区的山越人中都有欧姓。到唐宋时期,除一部分融人壮族的先民中外,多数东越人、闽越人、山越人的欧姓同化为汉族,并成为两广、湘赣地区的重要姓氏。
历史上欧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欧姓主要活动于浙江一带。汉、晋时,欧姓北上江苏,西挺江西,南部跨福建。唐宋时,中原两次大规模移民,欧姓大批进入福建、湖南、两广地区。清朝初期欧姓进人台湾。
宋朝时,欧姓大约2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3%,排在第二百位以后。欧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欧姓总人口的43%。其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拿国基本形成了以湖南为中心的欧姓分布区。
明朝时,欧姓大约有7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后。宋元明600年中,欧姓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率,这与南越人的汉化加速有关,特别是在两广地区。欧姓第一大省仍是湖南,大约占欧姓总人口的27%。全国欧姓主要分布于湖南、广西、广东,这三省欧姓大约占全国欧姓总人口的66%。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江苏等。宋、元、明时期,欧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南方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湖南为中心、向两广地区流动的欧姓分布区。
当代欧姓的分布和图腾
当代欧姓的人口约113万余,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9%,排在全国第一百三十四位。从宋朝至今1000年中,欧姓人口增长率呈上升的态势。
Ⅷ 百家姓中,欧,排第几中国有多少人姓欧的他们都居住那些地方
欧姓来源(1)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欧氏,亦作瓯氏,东瓯王之后也。东瓯在今浙江省温州市。越王勾践的后裔名摇,于汉孝惠帝三年被立为东瓯王。(2)出自姒姓。以地名为氏。据《路史》所载,战国时,越王无疆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姓
。欧姓2007年4月24日统计为第161位。2008年统计134.位,113多万人。《郡望百家姓》云:欧氏望出平阳郡,在今山西省临汾县一带。
Ⅸ 目前中国有多少欧阳姓氏
根据人口普查网,目前中国欧阳姓在中国有大约8.6万。
欧阳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位列宋版《百家姓》复姓的第4席,其发祥地为渤海郡(今河北省沧县)。据《姓谱》载,越王勾践之后,支孙封于乌程欧阳亭(浙江湖州),其子孙以此地名为姓。 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出渤海郡。西汉时置郡,地点在今天的河北省沧县。 当今,欧阳姓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吉安、永丰、万载,湖北省枝江、荆州、潜江,广东省广州、河源,河南省新郑,四川省绵阳、遂宁,安徽省阜阳、滁州,湖南省长沙、浏阳、隆回,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滕县等地。湖北省枝江欧阳氏族为欧阳修长子欧阳发的后裔。现在,江苏省欧阳氏宗人大都居住在丹阳西门外荻塘欧甲(司徒)、下坯欧甲(全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