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有多少部歌剧
❶ 中国着名歌剧有哪些
1、《白毛女》
五幕歌剧,1945 年延安鲁迅文艺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李焕之等作曲。它是在 1943 年开展新秧歌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是我国 新歌剧成熟的标志。
2、《刘胡兰》
二幕歌剧,该剧叙述了 1946 年冬天,青年女共产党员刘胡兰在刑场上坚强不屈,被敌人杀害 的英勇事迹。音乐以山西民歌为基础,成功地塑造了英雄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艺术形象。
3、《江姐》
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该剧叙述了中共地下党员江雪琴(江姐)在全国解放前夕,由于叛徒的出卖,不幸被捕,英勇就义的事迹。
4、《刘三姐》
八场歌舞剧,剧中大量采用民歌(有斗争性的,有讽刺性的,有歌颂性的,还有情歌),通俗朴实,生动优美,很受国内外听众喜爱。
5、《草原之歌》
六幕五场歌剧,任萍编剧,罗宗贤作曲。描写了藏族青年阿布扎和姑娘侬错加相爱的故事。音乐取材于藏族民歌,又吸取了西洋歌剧音乐的创作技法,是我国新歌剧音乐上的代表作。选曲有《大风吹开了天上的云》。
❷ 中国着名歌剧有哪些
《白毛女》——五幕歌剧 1945 年延安鲁迅文艺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李焕之等作曲. 它是在 1943 年开展新秧歌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是我国 新歌剧成熟的标志.着名选曲《北风吹》、《扎红头绳》 、《恨似高山愁似海》 、《军民 团结一家人》 、《杨白劳》、 《十里风雪》 、《哭爹》、《太阳出来了》、《大红枣儿送亲人》。
《小二黑结婚》——五幕歌剧 田川,杨兰春执笔,马可等作曲.叙述了民兵小二黑与小芹姑娘相爱,屡经坎坷的 经历. 该剧音乐吸收了山西民歌和山西梆子的音乐素材,加以拓新和发展,有鲜明 的时代感.选曲有《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
《刘胡兰》——二幕歌剧 该剧叙述了 1946 年冬天,青年女共产党员刘胡兰在刑场上坚强不屈,被敌人杀害 的英勇事迹.音乐以山西民歌为基础,成功地塑造了英雄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 艺术形象.选曲有《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 、《数九寒天下大雪》、《借月光再看看 我的家乡》。
《洪湖赤卫队》 ——六场歌剧 朱本利,张敬安等编剧,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该剧音乐采用花鼓戏等音乐素 材创作而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中《洪湖水,浪打浪》等曲子流传很广.选 曲有《洪湖水浪打浪》、 《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 、《没有眼泪,没有悲伤》、 《放下 三棒鼓, 扛起红缨枪》 、《手拿碟儿敲起来》 、《洪湖水浪打浪 》、 《这一仗打的真漂亮 》 、《战士的心怎能安宁》、 《小曲好唱口难开》 、《保卫苏维埃保卫家乡》、 《赤卫队之歌》。
《红珊瑚》—— 该剧音乐大量吸收了民歌渔歌号子和河南地方戏的音乐素材,其中《珊瑚颂》等 曲子流传广泛 .选曲有《海风阵阵愁煞人》 、《渔家女要做好儿男》 、《珊瑚颂 》 、《向 东流》 、《困难中相逢在鼓浪岗》 、《渔歌 》 、《珊瑚树红朝阳站》、《起风暴有朝一日 》、 《望穿大海盼晴天》、《龙王爷爷庙奶奶》、 《渔家女要做好儿男 》、《有阎王殿渔霸 》、《浪涛滚滚 》 《红灯颂》 。
《江姐》——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该剧叙述了中共地下党员江雪琴(江姐)在 全国解放前夕,由于叛徒的出卖,不幸被捕,英勇就义的事迹.选曲有《红梅赞》、 《绣红旗》 、《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奉献》 、《五洲人民齐欢笑》 、《春蚕到死丝方尽》。
《草原之歌》——六幕五场歌剧 任萍编剧,罗宗贤作曲.描写了藏族青年阿布扎和姑娘侬错加相爱的故事.音乐 取材于藏族民歌,又吸取了西洋歌剧音乐的创作技法,是我国新歌剧音乐上的代表作.选曲有《大风吹开了天上的云》。
《王贵与李香香》——五幕歌剧 剧本根据李季的同名长诗改编,梁寒光作曲. 该剧以陕北民歌为素材,创造了有民 族风格的宣叙调,全曲音乐绚丽多彩,十分动人.选曲有《你牵着我的心》。
《红霞》——四幕歌剧 石汉编剧,张锐作曲. 叙述了 1935 年秋天,红霞救出众乡亲,孤身将白匪引上了绝 路而英勇就义的故事.音乐优美丰富,具有戏剧性.选曲有《太阳啊,你再照照 我》 《凤凰岭上祝红军》。
《刘三姐》 ——八场歌舞剧 剧中大量采用民歌(有斗争性的, 有讽刺性的, 有歌颂性的,还有情歌),通俗朴实, 生动优美,很受国内外听众喜爱.选曲有《山歌好比春江水》。
扩展知识
歌剧的发展:
一般而言,较之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歌手和合唱团常有一队乐器手负责伴奏,有的歌剧只需一队小乐队,有的则需要一团完整的管弦乐团。有些歌剧中都会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语歌剧都有一场芭蕾舞表演。歌剧被视为西方古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
歌剧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意大利,既而传播到欧洲各国,而德国的海因里希·许茨、法国的让-巴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兰的亨利·珀赛尔分别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开创了17世纪歌剧的先河。一直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依然是欧洲的主流,纵然巴黎吸引了不少外国作曲家到法国谋生,而韩德尔最终落脚英伦。
而意大利歌剧的主流一直是正歌剧,直至格鲁克在1760年代推出的“革新歌剧”,以对抗正歌剧的矫揉造作。而今天依然着名的18世纪歌剧巨匠,显然是莫扎特。莫扎特少年时先以正歌剧起家,既而以意大利语喜歌剧,风行各地,尤以《费加罗的婚礼》、《唐·乔望尼》和《女人皆如此》为人称颂。而莫氏倒数第二部歌剧《魔笛》(最后一部为狄多王的仁慈),更是德语歌剧的指标性作品。
19世纪初期是美声(bel canto)风格歌剧的高峰期,风行当时的罗西尼、多尼采蒂和贝利尼等人的歌剧,时至今日,依然常见于舞台。与此同时,贾科莫·梅耶贝尔的歌剧作品则成为了法式大歌剧(Grand Opera)的典范,并风行全法。
19世纪中后叶则被誉为歌剧的“黄金时期”,其中理乍得·瓦格纳和朱塞佩·威尔第在德国和意大利各领风骚。而黄金时期过后的20世纪初,西欧歌剧继续演变出不同风格,如意大利的写实主义(verismo)和法国的当代歌剧,和及后贾科莫·普契尼和理乍得·施特劳斯的作品。而在整个19世纪,在中东欧地区,尤其是俄罗斯和波希米亚,国民乐派的崛起造就了当地和西欧平行发展的歌剧作品。
整个20世纪,现代风格元素常被尝试混入歌剧当中,如阿诺德·勋伯格和阿尔班·贝尔格的无调性手法和十二音阶作曲法,以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音乐和菲利普·格拉斯和约翰·亚当斯的简约音乐。随着录音技术的改善,像恩里科·卡鲁索等歌手成为歌剧圈外人士所知的名字。随着20世纪科技的进步,歌剧也会在电台和电视上播放,也出现了为广播媒体而写的歌剧。
❸ 中国一共有几部歌剧名字是什么
中国歌剧发展概况
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拓荒者是黎锦晖,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共12部,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歌剧创作开了先河。
1934年聂耳和田汉推出《扬子江暴风雨》,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从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庆一些专业作曲家在创造民族歌剧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现了《西施》(陈歌辛,1935)、《桃花源》(陈田鹤,1939)、《上海之歌》(张昊,1939)、《大地之歌》(钱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宾,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鉴西洋大歌剧的创作经验,力图解决音乐戏剧化问题。在这些作品中,成就较高、影响最大者,当推黄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现了《农村曲》(向隅等作曲)和《军民进行曲》(星海作曲)这两部作品。不久,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产生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安波作曲)、《夫妻识字》(马可作曲)这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且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马可等作曲)的诞生。《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称为“第一次歌剧高潮”。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中,我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几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马可等作曲)、《红霞》(张锐作曲)、《红珊瑚》(王锡仁、胡士平作曲)、《窦娥冤》(陈紫等作曲);一种是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黎氏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一种是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一种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 (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望夫云》(郑律成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最后一种是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足可证明其卓有建树。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黄安伦曲)、《伤逝》(施光南曲),随后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长啸》(萧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归去来》(徐占海曲),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又有《马可孛罗》(王世光曲)、《安重根》(刘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孙武》(崔新曲)、《张骞》、《苍原》(徐占海等曲)、《鹰》(刘锡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高层次营杂邙论,《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另一种是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刘振球曲)、《风流年华》(商易曲)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徐克曲),此后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但鲜有成功者。
❹ 中国出名的音乐剧有哪些
中国出名的音乐剧有《白毛女》、《金沙》、《白蛇传》、《蝶》、《啊!鼓岭》等。
一、《白毛女》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
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二、《金沙》
《金沙》是由李苏友制作,三宝作曲导演的一部音乐剧。该剧讲述了男女主角“金”和“沙”之间跨越三千年的凄美永恒的爱情故事,通过优美的音乐和完美的舞台呈现,再现3000年前古蜀王都的恢弘场景。
三、《白蛇传》
《白蛇传》是李盾创作的第一部音乐剧,创作于1997年,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成功改编民间故事成音乐剧的典范。剧情围绕着中国民间神话许仙与白蛇的爱情故事展开,但却以不同的演出形势带来全新的视觉与听觉享受。
四、《蝶》
《蝶》是松雷集团出品的音乐剧,自公演以后,收到众多海内外演出商的邀请,正是因为它极好的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精髓,被称为“中国音乐剧史诗之作”。
五、《啊!鼓岭》
《啊!鼓岭》是由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和全国妇联宣传部共同策划主办的音乐剧。该剧取材于美国人加德纳与福州鼓岭的故事,由着名音乐剧制作人李盾、着名音乐人金培达以及来自美国百老汇、加拿大等地的艺术家历时3年创作并打造完成,再现了中美人民跨越90年的友谊佳话。
❺ 中国十部着名歌剧分别是
中国十部着名歌剧:《白毛女》《王贵和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洪湖赤卫队》《草原之歌》《红霞》《刘三姐》《红珊瑚》《江姐 》
❻ 中国音乐剧有哪些

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和歌剧的分别是,音乐剧经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乐器编制;在音乐剧里面可以容许出现没有音乐伴奏的对白;而音乐剧里面亦没有运用歌剧的一些传统,例如没有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声唱法。但音乐剧和歌剧的区分界线仍然有不少学者争议,例如格什温(Gershwin)作曲的波吉与佩斯(台湾翻译乞丐与荡妇)就曾同时被人称作歌剧、民谣歌剧和音乐剧。一些音乐剧如悲惨世界是从头到尾都有音乐伴奏,而一些轻歌剧如卡门却有对白。音乐剧普遍比歌剧有更多舞蹈的成分,早期的音乐剧甚至是没有剧本的歌舞表演。虽然着名的歌剧作曲家华格纳在十九世纪中期已经提出总体艺术,认为音乐和戏剧应融合为一。但在华格纳的乐剧里面音乐依然是主导,相比之下,音乐剧里戏剧、舞蹈的成分更重要。
【海涛娱乐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欢迎留言评论!
❼ 中国的歌剧有什么
《原野》 《伤逝》 《八女投江》 《党的女儿》 《苍原》 《秦始皇》 《启明星》 《红珊瑚》 〈花木兰〉 《刘胡兰》
❽ 中国有那些歌剧
《党的女儿》《红霞》《木兰诗篇》《兄妹开荒》《一朵红花》》《白毛女》《江姐》《红岩》《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原野》《五洲人民齐欢笑》《夫妻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