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墓有多少人建墓
‘壹’ 中国一共挖掘了多少古墓
被发掘的陵墓:春秋战国墓:河南上蔡县蔡国墓(部分被盗,国家组织发掘,2000年左右)。。。。汉墓:马王堆汉墓(辛追和其儿子的墓国家组织发觉,利苍墓被盗1976年)。。。。曹操墓(被盗后国家组织发掘2009年)曹植墓,文革期间,国家组织发掘。。。唐代,唐太宗的乾陵,被盗,五代十国期间。。。宋,基本全被盗,陵墓毁坏严重。。。。明:朱元璋孝陵(可能被盗)、万历定陵(58年国家组织发掘),明十三陵其他完好未发掘。。清:三处陵墓群,只有清东陵被盗,而且除顺治的陵墓外全部被盗,盗墓者军阀孙殿英1928年。。。另外还有很多不知名墓主人的墓,建议你看看探索发现。
‘贰’ 为什么说新中国建国以来土的古墓葬其数量是难以统计的
新中国建国以来,全国兴起基建工程高潮,各省各地在此间出土的古墓葬其数量之多,是难以统计的。但对于距离我们今天较近的清代墓葬,文物考古界却极少报导。清代由于更盛行用纸扎冥器送葬,因而从葬的俑人,比前代更为少见。记得在50年代中,偶然在北京北海公园参观北京市文物处展出的出土文物中,有几件彩绘瓷人,体积类似墓俑,当时认为是清代俑人,曾几次要求给予照片作为研究资料,均以尚未公开发表而遭拒绝。至于这几件瓷人的来历,就无从探得了。就一般的情况说,清代应和明代相类似,民间虽多以纸人送葬,但皇室贵族,显官富户的丧葬,仍是以泥、木俑人为贵重,明代万历定陵和山东明鲁王墓、江西明益庄王墓,就是很好的例证。但清代最兴盛的皇帝干隆和后期的光绪帝,最近将他们的墓室地宫开放后,却未见到有提及俑人之事,是否与明帝陵有别而不用俑人,尚有待于了解。只是1982年第二期《文物》上,刊出了清代初年屯镇广东边防将军吴六奇墓,出土的一组近五十件陶俑,说明清代还保存了以俑随葬的制度。
‘叁’ 中国有多少个古墓
根据文献记载: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夏朝古墓葬有7处,商朝的古墓葬有十余处,西周已有30余处。春秋至战国时期就多了,估计已有100余处。秦汉也有300余处,在往以后就多了
‘肆’ 中国古代王级以上的墓有多少座
新华社郑州4月5日专电(记者刘雅鸣李亚楠)在中国百姓祭扫先人的清明节里,长眠于洛阳邙山的众多帝王将相们或许会感到寂寞,这些古代风云人物的陵墓都受损严重,除了被盗掘外,很多陵墓的墓冢或被夷为耕地,或被掏成窑洞,或被用来烧砖。不过,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对这个中国最大的古陵墓群的勘测和保护工作也正在加紧进行。
负责邙山陵墓群调查和勘测工作的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队长史家珍说,邙山陵墓群占
地面积756平方公里,有大型封土墓972座,共有6代24位帝王长眠于此,分别为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
为何这里成为帝王将相青睐的身后之所?据史家珍介绍,邙山属低山丘陵,海拔120米至340米,地势起伏平缓,黄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含水率低,坚固致密,适合建造墓地,再加上洛阳是13朝古都,很多帝王生前在此建功立业,死后自然也会选择葬在这里。
据悉,邙山陵墓群是全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也是中国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陵寝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其现状并不容乐观。
据史家珍介绍,在972座封土墓中,近2/3的古墓冢封土已损失殆尽,仅有339座尚存留有墓冢,不过墓冢损毁已相当严重,多数都无法显示其完整的形制,而且这种状况仍在持续。
史家珍说,几种常见的破坏形式有水土流失、取土、建房、打窑洞、烧砖窑、开荒种地、改用、非法建设等,其中,风雨侵蚀造成的影响较小,主要破坏来自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中自觉、不自觉的侵蚀。
据统计,邙山陵墓群地跨洛阳市所属的7个区县,包括20个乡镇,360多个自然村,文物保护区内约有20万人口;上个世纪60年代“四清”时期和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邙山陵墓群受破坏最为严重,累计有305座墓冢被夷平,80年代后,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和保护力度的加大,破坏活动明显减弱。
史家珍说,为了加强邙山陵墓群的文物保护工作,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洛阳市于2003年正式启动了邙山陵墓群的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项目共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文物普查工作已经完成,第二阶段对帝陵的重点调查正在有序开展,第三阶段将对陪葬墓群进行调查和试掘,整个项目将持续到2012年。
按照洛阳市文物局的保护规划,未来将对初步确定方位的11处帝陵进行环境治理,拆迁陵园范围内以及范围之外一定距离的企事业单位、村镇居民等,对保护较好的陪葬墓建立隔离带,把墓冢从耕地中分离出来,形成大面积的绿化保护区,还将对已考证确实的帝陵和陪葬墓树碑立石,介绍年代、生平及历史价值,供游人参观凭吊。
或许到那时,清明时节的邙山陵墓群将不再“寂寞”。
秦始皇陵是古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陵园。秦始皇自即位起,就修骊山为陵墓
【分享】中国古代陵墓
陵墓等级也森严-商周陵墓的“羡道”等级
古代统治阶级厚葬成风,在坟墓上糜费大量人力和物资。帝王一级称“山陵”,是从秦汉开始的词。一般说,陵墓分为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地下,主要是安置棺柩的墓室;开始(约从商代到汉)用木椁室,随后出现砖石结构墓室,东汉以后成为主流。这种地下砖石构筑物,发展到后来,规模宏大,结构严密,真正成为“地下宫殿”。还有一类墓室,由天然山岩中开凿而成;开凿岩墓始见于汉代,但是用于陵墓一级则主要是唐代。我国早期砖石结构资料,多数来自古代墓葬,表现古代对砖石结构在力学和材料施工技术方面达到的水平;古代墓葬,又包括防水、排水、密封等技术方法的历史资料;古代墓葬的地下结构物较地面建筑保存为多,其中包含大量古代建筑的形象和雕刻、绘画艺术等多方面资料;
地面部分,主要是环绕陵体而形成的一套布置,其作用则是给人以严肃、纪念的气氛,是为影响后人而设的。从地形选择到入口、神道、祭祀场所、陵体,从建筑到绿化,长期积累了不少经验,创作了纪念性建筑群和严肃静穆环境。但是,地面部分比较容易受到破坏,最早的资料只及于商代,而且残缺不全;
商周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南、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羡道”,天子级用四出“羡道”,诸侯只可用两出(南北两向)。椁室、羡道及墓葬附近则殉葬大量车、马、器物、祭器以至奴隶。有些商代陵墓,地面不起坟,而在墓上建造祭祀性建筑。
秦始皇陵历史上最大的陵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兼并了齐、楚、燕、赵、韩、魏6国,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帝国。当时,他征发70余万人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陵墓,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30公里的临潼县城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魄宏大,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皇陵的设计规制由当时的丞相李斯主持,大将章邯监工,工程之大空前绝后。当时,秦朝全国总人口约2000万。壮丁不过700万,但筑陵的劳役最多时竟达到70多万,平均每10个劳力就有一个参加建陵工程。陵冢堆土取自陵园东北5里,所用的青石“运取渭北诸山”(今淳化、泾阳县一带),途经泾河,运到临潼。秦始皇陵现在的外观是一方锥形态夯筑大土丘,据考证,陵丘原高115米,经过2000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高76米,大体分3层,基部东西345米,南北350米。陵周围有夯土的两重城墙,内城为方形,周长2500多米,外城为长方形,周长6200余米。陵墓处于骊山的北坂,为防止山洪冲刷,人们沿着山麓修建东西向防洪沟拦截山洪引向东流,距陵东2公里处向北折入渭河,现在仍可见其痕迹。陵区本身发现陶水管及石质水管,同时发现大量瓦砾,表明曾有规模宏大的地面建筑,其间有直径达40厘米的瓦当形瓦件,可能是用于梁端的“遮朽”,这种作法在四川现在仍可见到。陵园北部是献殿建筑区。陵东面有一片洼地,可能是当年陵园用以祭祀的养鱼池。陵园城外西北角有一处石料加工场遗址,西南约1400米外有一个坟场,占地1020平方米,地下的人骨杂乱地堆积了四五厘米厚,据分析,这里可能是死去的修墓民工的埋葬处。皇陵东侧,还有陪葬的大冢10余处,南北成列,葬式的级别相当高,可能是殉葬的近侍亲属。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烧毁了地面建筑,又以30万士兵挖掘陵墓,但这次挖掘到底有什么成果,皇陵内部是否遭到了破坏,一直是个谜。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述:“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一种生于东海的四脚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为了防止泄漏墓内机制,所有在墓内修造的工匠全部被封埋在墓中。近年来,有关部门对陵墓进行探测,认为墓内仍可能保留原始状态而未遭破坏。1974年以后,陵区内还发现了随葬的巨大兵马俑阵营实物,规模宏大,气魄非凡,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始皇陵的形制,直接影响到汉代及后世的葬制,例如墓顶绘天文星象,在汉、唐、宋、辽的墓葬中相当普遍,地面刻沟用水银灌注象征江河枝脉等等。陵墓的全貌仍在探索中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埋葬着这个希望子孙世代做皇帝的始皇帝的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史载,秦始皇为造此陵征集了70多万个工匠,建造时间长达38年,同时也生产着奇迹。 1974年3月兵马俑从5米深的地下“横空出世”,是几位农民的幸运,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虽地处秦始皇陵东侧达1.5公里,以兵马俑一、二和三号坑为主体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仍占地300余亩,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8000兵马俑如同复活的军团一般,宿卫着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刘占成说:“虽是陶俑,但它们如真人一般大小,或身穿齐膝长衣,外披铠甲,手持长兵器,或腰束革带,腿扎裹腿,足登方口齐头翘尖履,或黑发,蓝袍,绿脸,给人留下的不仅仅是雄纠纠的军威,更多的是2200年前古人的生活实况。” 经考古勘探,秦始皇陵可分为陵园区和从葬区两大部分。陵园区占地近8平方公里, 有内城和外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现存高76米,周围有大量地面建筑遗迹和陪葬物。陵墓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主要赔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自1979年10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来,已接待中外游客5000多万人次,兵马俑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 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得知发现秦俑后想一睹为快。1976年5月14日下午,李光耀一行来到了秦俑建设工地,40多分钟的参观结束时,李光耀激动地说:“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1978年9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参观后留下这样的赞词:“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从此,“第八大奇迹”便成为秦兵马俑的代名词,飞向世界各地,飞入寻常人的心中。 今天,秦兵马俑出土已30年,令人惊异的秦代“百戏俑”、“文官俑”、青铜仙鹤等也相继出土,秦陵的奇迹故事还有多少仍待后人去探寻。
‘伍’ 中国有多少陵墓
【元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的陵园坐落在内蒙内伊金霍洛旗阿腾席连镇东南面的敖包上。从这里放眼四望,碧草如茵,繁花似锦,充满诗情画意,是一派草原特有的瑰丽景色。陵墓呈蒙古包式的大殿,雍容大方,巍峨耸立,分外壮观。
成吉思汗陵园,号称“八白室”。八白室顾名思义是由八间白色的建筑构成的,建筑雄伟,具有浓厚的蒙古民族风格。有正殿、东殿、西殿、后殿等主要建筑,并以殿廊将各殿连接。正殿是举行祭祀活动的中心,最为壮观。殿前有二根穿云旗杆,旗杆中间安放着一尊塔形香炉,上面缀满铜铃,轻风吹过,铃声清脆悦耳,余音袅袅,飘散四方。殿堂坐落在花斑绚丽的花岗岩石基座上,四周围有雕刻精细的玉石栏杆。殿顶呈蒙古包式的穹庐状,上面用蓝、黄两色琉璃瓦砌出浑厚典雅的云勾浪纹,八角飞檐下悬挂着“成吉思汗陵”五个蒙汉文金色大字竖匾。殿堂内,成吉思汗巨幅画像悬挂正中央。他银须飘胸,目光灼灼,充分显示出当年的英武姿态。画像两侧竖立着银戈红缨长矛,前面是紫檀色的供桌,上面放着相传是成吉思汗使用过的马刀。殿堂四壁雕饰着山水草畜,令人神往,地面铺着紫红色的地毯,使殿内气氛格外庄严肃穆。
成吉思汗死于征战西夏灵州的军中,可是灵柩为什么安放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呢?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率蒙古军西征,路过鄂尔多斯草原的时候,见这里碧草茵茵,一望无际,洁白的羊群象天边的云朵,在草原深处漂浮,不时鸟鸣鹿奔。成吉思汗坐在马背上,被这美丽的景色所陶醉,情不自禁地赞美说:这里是衰亡之朝夏兴之方,太平盛邦久居之地,梅花幼鹿成长之所,白发老翁安息之乡。我看这里很美,死后就把我葬在这里吧!说完将手中的马鞭投向草地。成吉思汗死后,灵柩运到传说中被成吉思汗所赞美过的伊金霍洛旗,隆重安葬。诸宗室王公接到讣告,立即从横跨欧亚大陆的各个占领地飞速赶来奔丧。安葬时,葬地搭起巨大的帐篷。帐内放着一木座,成吉思汗的遗体放在木座上,木座前摆着一张桌子,上面放置着各种祭品。祭品丰盛而别致,有肥美的整羊,甘甜的鲜奶,还将牝马和牡马各一匹栓在帐内。这种祭奠仪式是蒙古族人的习俗。
蒙古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在蒙古统一历史上有卓越贡献的大汗,每年都要举行几次隆重的祭祀活动。其中最隆重的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举行的“苏鲁锭”活动。“苏鲁锭”蒙语为“长矛”,象征着成吉思汗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武功。相传,有一次成吉思汗在土拉河战斗中被击败,当时他跪下给神灵叩头求援。这是天上飞来一杆又黑又大的苏鲁锭。他高兴万分正欲伸手去接,可是苏鲁锭却停在半空中,他连忙给神灵许愿,要用一千只绵羊祭奠,苏鲁锭才落下来。以后蒙古人民一直保持了祭奠“苏鲁锭”的风俗。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蒙古人民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祭奠在悠扬的蒙古古典乐曲中开始,先向成吉思汗陵敬酒三巡,高声朗诵赞美成吉思汗的《出征歌》、《苏鲁锭歌》等,然后由主祭人率领大家进入正殿,跪在地毯上,向成吉思汗遗像举行参拜礼。
【明中都皇陵】
中都皇陵,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在安徽凤阳县明中都城西南方向。陵冢高大雄伟,登上陵顶环顾四方,南有丘陵绵亘数百里,北临淮河滔滔东流去,东西二隅地势逐渐内底。皇陵头枕山峰,足登淮水,犹如仰卧在巨大的躺椅之中。
朱元璋的父母是安徽的凤阳人,家境赤贫,没有土地,后来这个地区瘟疫流行,不到二十天,朱元璋的父母相继死去。因家贫没有钱卖棺椁,所以朱元璋和他的兄长抬着他们的父母的尸体草葬山莽。传说两人快到山麓的时候,突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只好放下尸体避雨村寺,第二天拂晓,朱元璋与兄往视,见父母尸骸之上已是土堆高耸。朱元璋称皇帝的第二年,就在他父母坟墓上修建皇陵,历时有十年。皇陵陵园规模宏伟,园内有大量精湛的碑石雕作,其气势不亚于明孝陵和十三陵。可惜陵园内建筑大部分已经毁于明末,在农民起义军的脚下已经被荡然殆尽。
皇陵陵园前的神道石像雕体形高大,雕工精美,都是用巨大的青石细细雕琢而成的。其中的石马是群雕中的佳作,石马背负锦鞍,昂首嘶鸣,鬃毛披动,形态逼真。据说,南来北往的马匹,远远望去总是挣脱缰绳跑到石马前欢跳,真可谓以假乱真。可见雕刻技巧之高超了。
陵园里的石碑仅剩下“皇陵碑”和“无字碑”两通,都是龙首龟跌,气势壮观。皇陵碑的碑文是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叙述了他的家庭出身、本人经历以及参加起义军、东渡大江、建立明王朝的峥嵘历程。文字通俗易懂,感情真挚浓烈。无字碑,寓意朱元璋祖辈功德无量,难以用语词表达。今碑已断为三截。
明中都皇陵是明朝第一座帝王规模的陵墓,其豪华侈丽的规制继续了汉唐两宋的传统,开创了明清时代的风格,在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太祖孝陵】
孝陵是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的合葬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下。紫金山巍峨峻秀,从六朝以来就流传有“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的诗句,所以有“虎踞龙盘”之说。玩珠峰下泉壑幽深,紫气蒸腾,云气山色,朝夕多变。朱元璋登基不久,就选中这里为陵址。
孝陵规模宏大,建筑突出了献殿,以示推崇皇权,企图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陵园最前面是下马坊,碑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是陵寝威严的标志,陵前的神道两侧排列着石像生十二对,有石狮子、石獬豸、石骆驼、石麒麟、石向和石马各两对,相立对峙,造型生动,比唐宋帝陵的石雕体态显得更为壮观。其中石象和石骆驼最为高大,是明初石雕艺术的代表作。陵前还有四对石翁仲,体态高大,身手不及腰。它们和石兽一起威然列队,长达一公里,象征着朱元璋生前拥有的仪仗和侍卫,有“石马嘶风翁仲立,犹疑子夜点朝班”的诗句。
孝陵的神道,由石望柱开始北拐,呈月牙形,半抱一座小山,名曰“孙陵岗”。神道转弯,这在帝王陵寝中是不多见的。明孝陵的神道之所以饶过孙陵岗,是因为岗上有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的陵墓。根据史籍记载,修陵时,有人曾建议将孙权墓迁走,但朱元璋未准,说:“孙权也是条好汉子,留为门主。”这样,神道只好绕行而过。
孝陵在清军入关的时候被毁掉了,只留下台墓和柱墓,真是“草满故陵埋石马,月明荒经泣铜驼”。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十公里天寿山南麓,是明朝最大的陵墓群,十三陵有成祖朱棣的长陵、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宣宗朱瞻的景陵、英宗朱祁镇的裕陵、宪宗朱见深的茂陵、孝宗朱佑樘的泰陵、武宗朱厚照的康陵、世宗朱厚璁的永陵、穆宗朱载垕的昭陵、神宗朱翊钧的定陵、光宗朱常洛的庆陵、熹宗朱由校的德陵、思宗朱由检的思陵。陵区范围约四十多公里,东、西、北三面群山耸立,重峦叠嶂,如拱似屏。南面为蟒山、虎峪山相峙扼守,气势磅礴的大宫门坐落在两山之间,为陵区的门户。整个陵区得天独厚,雄伟壮观。从明成祖朱棣选为陵址开始,一直到明朝灭亡,历经二百余年,陵园经过不断修建,成为一座规模宏大、建筑完美的陵墓建筑群。
◇长陵
长陵是成祖朱棣与徐皇后合葬的墓。
朱棣是一个颇有建树的帝王。他曾命翰林院学士解缙等负责召集天下文士三千人,编写了举世无双的《永乐大典》并亲自为此书写了序。这部举世空前的大部头类书,成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学艺术的宝库。他还责成太监郑和六次下西洋,遍历亚非大小三十余国,促进了明朝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长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合理。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杰作。陵园纵贯南北,又三个院落组成。第一院落从石碑坊到棱恩门。石碑坊位于十三陵神道最南端,为汉白玉雕刻而成,晶莹光洁。六根大柱排空屹立,上系蓝天,下接白云,远远望去犹如天地间浮沉的一朵彩云,好似神化传说中的南天门。
石碑坊北是大红门,它是陵园的门户,坐北朝南,共三洞,丹壁黄瓦,单檐歇山顶,庄严雄伟,浑厚端庄。黄色的琉璃瓦顶与朱红色的门墙交相辉映,色彩协调,诱人遐想。
大红门北面是长陵碑亭,有一通龙首龟跌石碑,记叙了明成祖一生的简历。都是歌功颂德之词。十三陵中,唯长陵碑亭有文字可训,其他诸陵皆无。碑亭四角各有一个华表,底座和表身浮雕蟠龙纹和流云纹,叫做“望天吼”,又叫“望君归”。其意是希望君王不要贪恋深宫,应该走出去了了解民情,又盼望君王不要在外面流连忘返,早日归朝,免得国事无人处理。
第二院落是棱恩殿。这是十三陵中最雄伟的建筑,它是“藏衣冠几杖,起居荐藏物”的地方。大典全部用珍贵的楠木所造,经过五百多年风雨剥蚀,尚未倾斜变形,这表明了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术。
第三院落由内红门与明楼等组成。内红门是棱恩殿和宝城之间的一座门楼,因为接近朱棣的陵墓,所以内红门的彩绘色调显得深沉、肃穆,使谒陵的官员走进门内即产生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
长陵建筑雄伟、肃穆幽深,它以独特的建筑艺术反映了明代初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个侧面
‘陆’ 秦始皇的坟墓修了多长时间用了多少人
修建陵墓耗时近39年,征调了至少70万民夫。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十三岁(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即位后不久,就在郦山开始营建陵墓。统一天下后,又从全国征发来七十多万人参加修筑。直至秦始皇五十岁死葬时(公元前210年)还未峻工,秦二世时又接着进行了两年,前后费时近39年,真可谓工程浩大。”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寝,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柒’ 中国一偏远村庄,人数不过百,却守护一座孤墓600年,墓主是谁
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也历经了两百多个朝代,在历史上一些君王和宗室乃至民间的大家族,都会修建陵墓,因为人们相信在死后陵墓中的东西也都会和自己一起,这也是千百年来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到现代时,许多古时的陵墓被考古学家挖掘,但也有一些被盗墓贼盗取,当然更多的是隐藏在中国土地下,我们未曾找到的陵墓。
而据村里老人所说,郑和的后裔也在明清时期陆陆续续的来过这里祭扫,而守护郑和墓地的郑家村人,应该就是郑和随从的后代,他们的祖先以郑和的姓氏为姓氏,世世代代守护在这里,为了让后代好好守护此墓,祖先们才把郑和的衣冠冢说成是郑和本人的墓地。但不管怎样,郑家村的村民们在此守护600年,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捌’ 中国有多少古墓葬
无以计数
未发现的墓葬的数量之巨根本无法统计,即使是许多已经做了多年考古工作的墓葬群仍未挖完,甚至有的遗址据说动用全国所有考古力量一百年也挖不完。
其实墓葬跟死人的数量应该是成正比的,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宋元明清,该有多少人被埋葬了呢?这个数字不可能数得清楚啊。
如果你问的是历史时期的贵族墓葬或者是王陵,这个应当能有个大概数字,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大致统计一下,可是这也只是有文字记载的,没有记载的又有多少呢?
‘玖’ 修了53年的陵墓比秦皇陵还大,千古一帝汉武帝,为何死后让2万人殉葬
其实主要还是为了陵墓的安全,因为这些工人全部参与了陵墓的建造,如果有一个人出去了,就很有可能把整个陵墓内部的信息散播出去,这对去世后的汉武帝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所以才让把他们全杀了的。其实在那个封建王朝,这种类似的事件有很多啊,几乎每个帝王,在修建陵墓时,都会把工人给杀了,主要其实就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不过汉武帝杀的这两万人,确实让人吃惊。
但汉武帝也做了很多帝王最常做的事情,就像是修建自己的陵墓。而关键的是,他的陵墓竟然直接比秦始皇的陵墓还要面积大,这座陵墓前前后后一共修建了五十多年。而最近考古专家的一次发掘,更是让人唏嘘,在附近一块接近4万平米的区域内,竟葬的是,打造陵墓的工匠,里面的人数更是高达两万人以上,所以汉武帝死后,命令这两万人一起陪葬,这实在令人感到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