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口概况 » 时间比尺是长度比尺多少次方

时间比尺是长度比尺多少次方

发布时间: 2022-10-01 07:09:40

1. 初二物理!!!长度单位怎么换算。

1千米(公里)= 1,000米(公尺)= 100,000厘米(公分) = 1,000,000毫米(公厘);1.61公里= 1英里;

1分米 = 0.0001千米(km) = 0.1米(m) =10厘米(cm) = 100毫米(mm);

1厘米 = 10毫米 = 0.1分米 = 0.01米 = 0.00001千米;

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

1微米(μm) = 1 000纳米(nm) = 0.001毫米(mm) = 0.000 1厘米(cm);

1纳米=0.000001毫米;

1皮米=10^-12米=0.001 纳米(nm) =0.000 001 微米(μm)。

一个数的负次方即为这个数的正次方的倒数。

a^-x=1/a^x

例:2的-1次方=1/2的一次方。

1/2的-1次方=2的一次方。

5的-2次方=1/5的二次方,

1/5的-2次方=5的二次方。

(1)时间比尺是长度比尺多少次方扩展阅读: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公里{千米} (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皮米(pm)、飞米(fm)。

(1)公里

公里又称千米,是个长度单位,缩写为“km”,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其常用换算关系如下:1千米(公里)= 1,000米(公尺)= 100,000厘米(公分) = 1,000,000毫米(公厘);1.61公里= 1英里。

(2)米

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meter,metre)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

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

为了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准器,在法国天文学家捷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于1792~1799年,对法国敦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

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杆(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 。

由于档案米的变形情况严重,于是,1872年放弃了“档案米”的米定义,而以铂依合金(90%的铂和10%的铱)制造的米原器作为长度的单位。

米原器是根据“档案米”的长度制造的,当时共制出了31只,截面近似呈X形,把档案米的长度以两条宽度为6~8微米的刻线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

1889年在第一次国际计量大会上,把经国际计量局鉴定的第6号米原器(31只米原器中在0℃时最接近档案米的长度的一只)选作国际米原器,并作为世界上最有的长度基准器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地下室中,其余的尺子作为副尺分发给与会各国。规定在周围空气温度为0℃时,米原器两端中间刻线之间的距离为1米。

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又对米定义作了严格的规定,除温度要求外,还提出了米原器须保存在1标准大气压下,并对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体规定。

但是使用米原器作为米的客观标准也存在很多缺点,如材料变形;测量精度不高(只能达0.1μm)。很难满足计量学和其他精密测量的需要。

另外,万一米原器损坏,复制将无所依据,特别是复制品很难保证与原器完全一致,给各国使用带来了困难。因此,采用自然量值作为单位基准器的设想一直为人们所向往。20世纪50年代,随着同位素光谱光源的发展。

发现了宽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谱线,加上干涉技术的成功,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不易毁坏的自然标准,即以光波波长作为长度单位的自然基准。

这一自然基准,性能稳定,没有变形问题,容易复现,而且具有很高的复现精度。中国于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长度基准。

米的定义更改后,国际米原器仍按原规定保存在国际计量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70年代以来,对时间和光速的测定,都达到了很高的精确度。

因此,1983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又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这样,基于光谱线波长的米的定义就被新的米定义所替代了。

(3)分米

分米(decimeter或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其常用换算关系如下:1分米 = 0.0001千米(km) = 0.1米(m) =10厘米(cm) = 100毫米(mm)。

(4)厘米

厘米,长度单位;英文:centimetre(s),简写(符号)为:cm。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如下:1厘米 = 10毫米 = 0.1分米 = 0.01米 = 0.00001千米。

(5)毫米

毫米,又称公厘(或公厘),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符号㎜。1毫米相当于1米的一千分之一(此即为“毫”的字义)。进制关系如下: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

(6)微米

微米是长度单位,符号 [micron],读作[miú]。1微米相当于1米的一百万分之一(此即为“微”的字义)。换算关系如下:1微米(μm) = 1 000纳米(nm) = 0.001毫米(mm) = 0.000 1厘米(cm) 。

(7)纳米

纳米(符号为nm)是长度单位,原称毫微米,就是10-9米(10亿分之一米)。如同厘米、分米和米一样,是长度的度量单位。相当于4倍原子大小,比单个细菌的长度还要小。单个细菌微生物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用显微镜测直径大约是五微米,也就是五千纳米。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一根头发的直径是0.05毫米,把它径向平均剖成5万根,每根的厚度大约就是一纳米。也就是说,一纳米大约就是0.000001毫米,纳米科学与技术,有时简称为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8)皮米(pm)

皮米(picometer或pm)是长度单位,1皮米相当于1米的一万亿分之一。有时在原子物理学中称为微微米(micromicron)。换算关系如下:1皮米=10-12米=0.001 纳米(nm) =0.000 001 微米(μm)。

2. 比尺换算关系是什么

你的比尺是指比例尺吗,不同地图上的比例尺也不一样。一般都有两部分,一是数字形式的,一是图示形式的。比如“比例尺1:400万”,意思是图上距离是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400万厘米(即4万米)。

3.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 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 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7、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①用更精密的仪器;②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③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⑷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二、时间的测量:
国际单位:秒(S)
1、单位:
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毫秒(ms)、微秒(um)、纳秒(ns)
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00ms,1ms=1000us,1us=1000ns
2、测量工具: 秒表。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4. 比例尺怎么看

比例尺定义:地图上某一线段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线段水平距离之比,简单讲就是图:物
所以一个1:100的比例尺,代表着图上尺寸1单位长度代表着时间长度100单位

5. 流量比尺怎么算

流量比尺λQ=λA·λV。
在实际应用中,流动现象的模型和原型间的关系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由流体基本理论出发通过相似原理得到的结果,即模型和原型间存在比尺效应。
从某种意义上讲,比尺效应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对于不同流动现象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在重力相似模型中,流量比尺等于几何比尺的2.5次方。

6. 相似原理中比尺的定义是什么长度比尺,面积比尺及流速比尺如何表达哦

因为比例尺是用来表示长度比的,所以,面积比就把图形看成是两个正方形,比例尺的平方比就成了面积比了。

7. 比例尺怎么算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的概念:

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

按照比例尺概念,比例尺的算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的特点:

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比”;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即换算成相同单位再比),所以比例尺没有单位(单位统一被约分了);比例尺的前项一般为1。

在这个理论基础上,裴秀绘制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地图册《禹贡地域图》。这本地图册一共18张,分别是晋朝的16州,以及吴、蜀各一张。不过这本地图册不久后就失传了。

当时有人画了一副名叫《天下大图》的地图,非常大内容非常丰富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但是因为太大携带不便。裴秀就开创性的用“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的比例尺,把这幅庞大的地图给复制了下来。

裴秀的制图六体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善,也是最先进的制图理论。他把绘制地图时能遇到的问题机会都想到了,后来历朝历代在绘制地图时都受到了他的影响。他提出的这些理论直到今天还在被使用。

8.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

1、长度: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面积: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公顷=10000平方米;

3、体积: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4、质量: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5、时间:1小时=60分,1分=60秒。

(8)时间比尺是长度比尺多少次方扩展阅读: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公里{千米} (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皮米(pm)、飞米(fm)。

中国传统的长度单位有里、丈、尺、寸、寻、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几、轨、雉、毫、厘、分,等。其基本换算关系如下: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分=10厘;

1丈≈3.33米;1尺≈3.33分米;1寸≈3.33厘米;

1千米(km)=1000米;1米(m)=100厘米;1厘米(cm)=10毫米

1里=150丈=500米;2里=1公里(1000米)。

以英国和美国为主的少数欧美国家使用英制单位,因此他们使用的长度单位也就与众不同,主要有英里、码、英尺、英寸。

1、英里(mile):1英里=1760码=5280英尺=1.609344公里;

2、码(yard,yd) :1码=3英尺=0.9144米;

3、英寻(f,fath,Fa) :1英寻=2码=1.8288米;

4、浪(furlong) :1浪=220码=201.17米;

5、英尺(foot,ft,复数为feet) :1英尺=12英寸=30.48厘米;

6、英寸(inch,in) :1英寸=2.54厘米。

面积单位从小到大的顺序主要有:mm²(平方毫米)、cm²(平方厘米)、dm²(平方分米)、m²(平方米)、hm²(公顷)、km²(平方千米)。在国际单位制(SI)中,标准单位面积为平方米(平方米),面积为一米长的正方形面积。

时间单位,是7种基本单位之一,长度、时间、质量、物质的量、光照度、电流 和(热力学)温度 是七种基本单位。 本词条中时间单位以时间从大到小列。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年是与地球在轨道上绕太阳公转有关事件再现之间的时间单位。一般而言,年的长度取为太阳在天球上沿黄道从某一定标点再回到同一定标点所经历的时间间隔。由于所选取的定标点不同,年的定义也不同,通常有:

近点年=365.25964日

恒星年=365.256363004个平太阳日(≈365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贝塞尔年)=365.242199174日(≈365日5小时48分45.5秒)

交点年=346.62003日(346日14小时52分52.9秒)

现代公历里,平年一年为365天(包含52周1天),闰年一年为366天(包含52周2天)。

一星期的七天是从拉丁语直接转变过来的,拉丁语中星期日为“太阳日”,星期一为“月亮日”,星期二为“火星日”,星期三为“水星日”,星期四为“木星日”,星期五为“金星日”,星期六为“土星日”;法语直接采用拉丁语的名称,只是将星期日改为“主的日”;因为五颗行星的名称都是古罗马神话中的神的名字。

英语将其中几个换成古日尔曼人神话中的神,如星期二变为日尔曼战神“提尔”的日子,星期五变为日尔曼女神“弗丽嘉”的日子,星期三变为日尔曼神“奥丁”的日子、同样地星期四也是日尔曼神“索尔”的名字;俄语和斯拉夫语言中,已变成“第一”、“第二”日……。

在中国,可能是在8世纪时透过明教的传入,使中国有了星期的观念,并以“七曜”来分别命名[1]。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中国在民国成立后改称星期,其中的“星”字便是指这七曜,但在日本、韩国和朝鲜仍沿用此名字。

9. 求解流体力学的一道题

摘要 例如

热点内容
马路上汽车的噪音在多少分贝 发布:2023-08-31 22:08:23 浏览:2125
应孕棒多少钱一盒 发布:2023-08-31 22:08:21 浏览:1593
标准养老金一年能领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892
湖北通城接网线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9:51 浏览:1964
开随车吊车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718
京东付尾款怎么知道前多少名 发布:2023-08-31 21:52:58 浏览:2045
在学校租铺面一个月要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2:09 浏览:2189
2寸有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50:34 浏览:1824
知道电压如何算一小时多少电 发布:2023-08-31 21:46:20 浏览:1821
金手镯54号圈周长是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44:28 浏览: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