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口概况 » 日本的石油在中国有多少

日本的石油在中国有多少

发布时间: 2022-10-02 00:44:36

⑴ 日本所需要的石油主要来自哪里

日本绝大多数石油都来自于西亚地区。

中东就是西亚。日本绝大多数石油都来自于西亚地区的沙特,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等国,而这些地区作为世界热点地区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中东地区。

日本是当前世界上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前两个是中国和美国),但自己几乎不生产石油,也没有石油资源,因此,日本的石油只能依靠进口。

日本的石油主要来自于中东地区,阿联酋、沙特、科威特、伊朗、卡塔尔分列前五位,占到了日本进口石油的70%(到2015年)以上,分布是非常不合理。

(1)日本的石油在中国有多少扩展阅读:

在石油价格大跌的时候,日本不仅有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更鼓励民间储备石油。

根据国际石油组织的最新统计,美国目前的石油储备可在外部原油进口渠道被封闭,本国石油企业不开工的情况下,支撑其使用139天,而日本,比美国还多20天。

截至2015年底,日本拥有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和17个民间石油储备基地,其中2个是官民共用储备基地。

全部的石油储备总计5.3 亿桶,其中国家储备3亿桶,以原油的形式储备;民间储备2.3亿桶,其中1.1亿桶为原油储备,1.2亿桶为成品油储备, 战略储备油支撑消费的时间长度世界第一。

而中国,才仅有8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全部容纳也只有1.9亿桶,全国石油消费也只有16天左右,远低于国 际战略石油储备的90天。

⑵ 日本侵华日军有多少人

有近200万人。

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数次大规模会战,到武汉会战结束,基本稳定了战局。进入相持阶段后,又先后与日军进行了十多次会战,并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沉重打击了日本速战亡华的迷梦。

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政府军兵力最高时达500万人。

抗日战争期间,在华日军人数最多时有近200万,协助日军的中国“伪军”最多时超过100万(整个抗战期间“伪军”总人数约为210万)。

(2)日本的石油在中国有多少扩展阅读:

抗战时期中日军事力量对比: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候,因为中日之间的实力相差悬殊是非常惊人的。

从经济基础角度看,日本每年的工业产值相当于60亿美元,中国当年的经济产值也就13.6亿美元,日本当年的钢产量是580万吨,而中国当年的钢产量只有4万吨。

日本当年煤的产量是5070万吨,中国是2800万吨。中国那么多的煤,只有日本的一半多一点。日本的石油储备169万吨,中国的石油只有1.31万吨。

铜呢,日本是8.7万吨,中国只有700吨。飞机,日本每年可以造1580架,当年就能造这么多,中国一架也造不了。

大口径的火炮,日本当年生产了744门,中国连一门也造不了。日本当年造了330辆坦克,中国一辆也造不了。汽车,日本当年造了9500辆,中国也是一辆造不了。

军舰,日本当年生产的军舰是52400吨,中国一吨也造不了,也就是说当世界进入这个机械化军事时代的时候,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机械化时代的主战兵器,坦克、飞机、军舰、大炮都不能造,那么无论是经济形态、技术形态还是军事形态,日本都已经遥遥领先中国一个时代。

具体到双方军事实力的直接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差别就更大。卢沟桥事变以前,中国海军,中华民国的海军两万五千人,装备舰船是66艘,分为巡洋舰、轻巡洋舰、运输舰、练习舰、鱼雷艇等等,总吨位只有57608吨。

而日本海军截止到1937年,它拥有舰船285艘,总排水量达到115万吨,比中华民国的海军整整多了110万吨,日军的海军编成是12.7万人,当时的编成,有4搜航空母舰,航空母舰是6.9万吨,将近7万吨。

水上飞机母舰2艘,3.1万吨,战列舰9艘,27万多吨。重型巡洋舰12艘,轻型巡洋舰21艘,驱逐舰102艘,潜艇59艘,练习舰1艘,一个练习舰就有1万吨排水量。

潜水母舰5艘,还有布雷舰、海防舰、炮舰等等,一大批的军舰还在建造。其中在建造的两艘战列舰,就是后来名动天下的“大和”号和“武藏”号。

一艘军舰的排水量就在7万吨,也就是说日本一艘军舰的排水量相当于整个中华民国海军海军的吨位,这就是双方当时海军的差距。

在抗战爆发的时候,当时民国空军能够投入作战的飞机,只有200余架,能执行任务的飞行员只有600多人。

可是日本呢?每年生产飞机是1500多架。战略后期进入极限动员以后,日本每年能生产飞机一万到两万架。

当中日进入全面交战以后,日本的海陆军航空兵总共有飞机2700架。它还有舰载飞机,大量的舰载飞机。

陆军战斗力差距就更大了。从人口上看,当时我国是四亿多人。熟悉战争史的读者都知道,自从拿破仑战争以后,各国实行的都是平时少养兵,节省经费,多储备预备役的兵力。当时中国正好相反。

平时养兵,民国的时候养兵170万,四亿多人的一个国家,养兵170万。当时国民党的现役的步兵是182个师,还有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加上还有6个独立旅、炮兵4个旅等等。

当时中国的预备役,只有150万人。以当时中国人口数量这么大,可是只有这么少的预备役的部队,说明动员能力非常差。

那我们再看日本,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时候,日本的人口为九千万,日本把它统计的是多少人呢?大概是9000万人左右,日本当时养的常备军38万人,变成17个常备师团,4个混成旅团、4个骑兵旅团,还有5个野战重炮兵旅团、3个战车联队、16个飞行联队,还有一些守备部队等等。

日本有一个规定,就是凡是17岁到40岁之间的男子必须服兵役,也就是说战争一旦发生,它可以动员的参战的兵力达到一千万人。

其中受过军事训练,可以迅速形成战斗力的人,最后达到将近450万。它前面28万人,到最后侵华战争爆发的时候,迅速补充了几百万人。

日本,当时的军事动员体系,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效率极高。日本可以利用朝鲜到华北的铁路网,而且它掌握了太平洋,特别是西太平洋的海军优势,把兵员运到中国,运到朝鲜,很快就能输送到中国的腹地。

当时有一个统计,就是它从朝鲜每星期可以运两到三个师,从朝鲜运到满洲,每星期运两个师。在华北战场,日军可在开战的八到十天,由本土直接运来两到三个师团。

在沿海战场,日军第一梯队用两到三个师的投入,就要一个星期。而后呢,再续加同样的兵力,八至十天,非常快。

一个中国将领曾对日本有这样一个判断,事实上在后来的战场发展中,就是这个样子。它的动员能力甚至还超出了中国政府的预见。

再就是在兵员的训练上,同样中国和日本的军队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当时中国的士兵大多数都是文盲,黄仁宇写过《万历十五年》,他在抗战的时候,当排长,据他的记录,他就发现了基层的军官,连点名的花名册都点不了,不认识字。

平时就更谈不上研究战术了,打仗全凭血气之勇,凭冷兵器时代那种动员,那种激励士气的方法。进攻的时候呢,以密集的队形蜂拥蚁附,像蚂蚁、像蜜蜂一样。可是一旦失败,就各自逃散,完全没有战术。

单就射击训练来看,当时一发子弹的价值,在中国相当于7斤半大米,或者是35个鸡蛋。所以平时,由于这个东西如此昂贵,军队在训练当中,舍不得打子弹,一发子弹射出,七斤半大米就没有了,只能是空枪射击,这就导致后来军事训练素质非常低下,枪法不准,在战场上就体现出来了。

由于中国连续失去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以至于抗日战争,乃至 战争中的中国军队,只能是以农业时代的生产力和战斗力,对抗工业时代的生产力和战斗力。

而不得不承受战场上人员惨重的损失。当然,这场战争中国取得了胜利,这种胜利主要是精神的胜利、信仰的胜利、民族团结的胜利和东方智慧的胜利,而不是凭借我们自己强大的工业力量和技术力量,而不是直接的物质上的军事实力。

因为历史的欠账,一再错失社会变革和军事变革的机遇,在清朝付出累累白银和山河破碎的代价之后,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又付出了累累的白骨。这是我们永远应该铭记的教训。

工业基础薄弱,人口军事训练基础差,经济力量弱小,好多年轻的战士连饭都吃不饱,就要上战场,凇沪会战中,国军经常是上去一个师,基本被打光,然后再补一个师,可以说是人肉盾牌。

中日战争中,中国的优势是人多,幅员广阔,地大物博。能够经得起时间换空间的战略部署,纵深比较长,日本拖得越久越对他不利。

再就是中国人用血肉之躯抵抗敌人的机枪大炮,前仆后继,英勇无畏的精神,也出乎了日本人的预料。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抗日战争

⑶ 我每年需要多少万吨石油给日本

每年大概4500万吨石油出口。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起步时期,还没有大量的资金支持石油进口的计划。为了和中东各国搞好关系,国家领导人冒着生命危险会见中东首脑,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多基础建设上的支撑,这才使得石油进口得以顺利进行。
石油是指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烃类混合物,具有天然的产状。石油又分为原油、天然气、天然气液及天然焦油等形式,但习惯上仍将“石油”作为“原油”的定义用。 石油是一种黏稠的、深褐色液体,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是地质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接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古埃及、古巴比伦人在很早以前已开采利用石油。“石油”这个中文名称是由北宋科学家沈括第一次命名的。

⑷ 石油资源储备量:美国9100万吨,日本8000万吨,中国有多少

就目前来看,美国的石油储备毫无疑问是相当庞大的。地理面积并不大的岛国日本,也有着8,000万吨的石油储备。那么,中国又有多少石油储备呢?

中国的石油储备量:8500万吨

相比较于美国和日本而言,中国在这一方面其实比较少。一方面,我们本土并没有多少石油资源。即使有,也是一些品质不太好的油田。再加上我们没有足够成熟的开采技术,最终获得的石油资源质量远远比不上进口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之所以迟迟不肯在国内开发石油资源,除了硬件条件跟不上之外,另一方面就是不想打扰广大老百姓的生活。开采石油资源,必然会影响到周边的老百姓,对他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

结语

为了能够更好的保障这些老百姓的切实利益,政府部门宁愿进口石油,也不愿轻易进行石油资源的开发。不过相信未来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石油资源问题也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且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⑸  亚洲主要国家的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和安全战略

日本、韩国是亚太地区油气资源匮乏的国家,因此两国的油气严重依赖进口。其能源安全政策着重于得到安全可靠的石油供应,并通过立法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印尼油气资源丰富,是东南亚重要的产油国之一。因此,印尼的油气开发政策着重与外国进行油气合作勘探、开发项目,通过与外国公司的产品分成合同及工作合同垄断性地管理石油开发项目。

一、日本的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和油气安全战略

1.日本的油气的产量和储量

日本是一个工业发达而油气资源极端匮乏的经济大国,其所消费的石油的99.7%都要依赖进口。其国内石油剩余探明储量截止到2002年为801.4万吨,与截止到2001的剩余探明储量799万吨相比增长了0.25%。日本2002年的石油产量为60.0万吨(估计值),比2001年的产量65.5万吨减少了8.40%。

日本也是一个天然气资源很贫乏的国家,1999年底,日本仅有几个小气田,1976~1999年日本年产天然气22亿~26亿立方米,2002年为24.02亿立方米。日本2003年1月1日的天然气估计探明储量为396.44亿立方米,与2002年同期的估计探明储量相比增加了0.99%。日本2002年的产量为24.02亿立方米,比2001年的24.38亿立方米减少了1.46%。

2.日本油气贸易

日本是世界上第四大能源消费国,第二大能源进口国(仅次于美国),石油进口位居世界第二。日本缺乏足够的国内能源来源,必须大量地依靠进口能源,该国约80%的一次能源依靠进口。日本的石油资源在海外,市场在国内。2000年进口石油2.64亿吨,进口天然气725亿立方米。

日本天然气进口量在逐年增加(见表7-2)。日本是岛国,没有从国外进口管道天然气的管道条件。日本进口天然气主要是液化天然气,其中,1998年液化天然气贸易量为661亿立方米。日本天然气主要进口来源:印度尼西亚占39%,马来西亚占20%,澳大利亚占16%,文莱占10%,阿联酋占10%。

表7-2日本天然气进口量(单位:亿立方米)

资料来源:日本通产省。

1999年日本主要的石油进口来源于中东,共占日本石油进口总量的85.0%,其中阿联酋占26.4%,沙特阿拉伯占22.1%,伊朗占9.8%,卡塔尔占7.0%,印尼和科威特各占5.9%,阿曼占5.1%。另外,从中国进口的石油占日本石油总进口量的4.7%。

3.日本的油气消费

(1)日本的经济增长与油气消费

日本经济在不断地增长,虽然从90年代以来日本的经济陷入困境,但其年增长率大约达1.3%,对能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仍然在不断地增长。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见表7-3。

表7-3日本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

资料来源:日本通产省。

(2)日本油气的消费量

日本的天然气和石油消费量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在不断地增长。其1988年以来的石油消费量,见表7-4。

表7-4日本1988年以来的石油消费量(单位:万吨)

(据《能源政策研究》,2000.4)

日本的天然气消费量也在不断地增长。1995年其消费量为624.98亿立方米,1996年的消费量为676.79亿立方米,增长率为8.28%,1997年的消费量为664.1亿立方米,比1996年下降了1.88%,1998年的天然气消费量为692.6亿立方米,比1997年的消费量增加了4.29%。

(3)日本油气消费结构

日本是第二大经济强国,由于原来的石油消耗非常大,对外依赖进口的程度非常高,如果发生石油危机,日本的经济和国家安全会受到极大的危害,因此日本近年来不断努力降低其石油耗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天然气和其他清洁能源的消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1997年为52.8%,1999年为51.1%,预计2010年将达到50.1%~47.7%。天然气所占比重1997年为10.7%,1999年为13.2%,预计2010年将达到12.7%~14%。

4.油气储备及其能源安全政策

日本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气进口国,其国内能源资源极为贫乏,油气几乎全部依靠进口。而其石油消费的99.6%靠进口,其中又有77.3%的石油来自中东地区,这就意味着日本比别的国家更容易受到石油问题的冲击。因此,日本积极采取各项步骤进行石油储备工作,从1975年日本就开始大量进行战略石油储备工作,制定了《石油储备法》,规定石油输入者、石油的炼制者都有储备石油的义务。到80年代初,日本的总储备量已相当于其121天的石油净进口量水平;到1992年日本的石油储备总量为8000万吨,占年消费量的28%,相当于其140天的石油消费需要;到1995年日本国家和民间石油储备总量相当于157天的消费量。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储备国。

日本的石油储备体系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根据其石油储备法进行的国家储备,另一部分是民间储备。国家储备又分为两种,即国家直接修建的储备基地和国家向民间租借的储备基地;民间储备则分为由民间石油企业进行的石油储备和由进口液化石油气(LPG)的部门进行的储备。其储备体系见图7-1。

图7-1日本石油储备体系

(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1)

日本国家石油储备的主要对象是原油。到目前为止,日本在不同的地区规划建造了10个国家储备基地。到1995年3月,日本民间石油储备大约为4540万立方米,政府石油储备大约为4500万立方米,总储备量相当于157天的消费水平。

日本石油储备动用机制和机构为:日本石油公团以石油公团法,按通产省的命令,负责储备的动用。原则上,政府储备是“最后措施”,在动用政府储备前,业界民间储备必须先投放市场,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以动用政府储备:

(1)达成了利用政府储备作为联合应急对策的协议。

(2)政府在考虑石油供应中断的性质后认为有必要动用储备。

日本战略石油储备的资金来源是:政府储备的资金是由日本石油公团(70%),炼油厂及地方政府;而民间储备是由各炼油厂、营销商及进口商。

1999年7月,日本石油政策委员会(通产省的咨询机构)建议通产省考虑在供应中断的早期阶段就动用政府储备,并将储备量增加到与其他IEA的重要成员国可比的水平,即增加3140万桶。

20世纪60年代日本能源安全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保证稳定的石油供应。后来,第一次能源危机迫使日本将其能源来源多样化,因此,政策目标调整为保持多种能源的稳定供应(见表7-5),而不只是石油的供应,扩大核能和其他可替代能源的使用,减少石油进口,在建筑部门和运输部门实行严格的旨在提高能源效率的新措施,解除对油气部门和电力部门的管制,总之,日本能源安全政策的基本要素有:

A.促进海外石油开发,更好地利用潜在的国内能源资源;

B.发展非石油能源替代品,尤其是核能和液化天然气(LNG);

C.石油供应来源的多元化并保持与能源生产国的友好关系;

D.促进新能源技术的保护和商业化;

E.制定能源紧急管理程序,建立石油储备,应付可能的石油供应中断;

F.加强区域合作。

表7-5日本能源安全指标(1973~2010财年)(%)

注:日本财年是从每年的4月1日到下一年的3月底(据赵志凌,2001)

为支持在海外勘查的日本石油公司,1967年,日本成立了一家国有公司(日本石油公团,JNOC)。日本石油公团已扶持了300多个海外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查项目。最初目标是要把日本公司在海外生产的石油在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30%,然而,目前仅达到15%。日本石油公团的另一种职能是建立政府的原油储备。日本石油公团耗巨资建立了10个储备基地,目前日本石油公团管理的储备石油相当于78天的消费量。若加上私人石油公司的储备,则日本能抵挡连续6个月的石油供应中断。日本石油公团这类组织的正常运作依靠各种形式能源税的收入,因此,日本的能源价格在所有经合组织国家中是最高的。

从区域角度看,日本与近邻国家,尤其是东亚各国面临共同的能源安全问题。健全的区域能源体系有利于日本。系统的安排,如区域性石油采买和储备体系,能强化对石油供应中断的抵御能力并确保石油供应既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又维持合理的价格。此外能源安全的传统概念也被赋予更多的含义。1980年中曾根首相政策研究小组首次在报告中使用了能源安全这一概念。此后,环境安全又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工作领域,以维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达到该目标,日本极力创设和资助许多研究项目。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区域合作领域:

A.能源政策、需求预测和供应战略方面的信息共享;

B.双边或多边储备的石油储备及储备释放机制;

C.定期联合审查应急措施;

D.合作研究限制需求措施,如税收、能源保护和提高效率等;

E.区域液化天然气贸易和开发;

F.联合开发可再生能源;

G.通过外交手段和国防战略保护国际海运线;

H.环境合作,如跨国界空气污染问题。

1996年7月,在日本财政支持下,亚太能源研究中心(APERC)在东京成立。该中心推动了APEC成员国对各种能源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如APERC调查了各APEC成员国建立应急石油储备的成本和效益。之后促使日本研究人员提出如下建议:日本倡议建立“亚洲战略石油储备”,以抵抗石油供应中断。

在区域合作问题上,日本一直在财政上做出了许多努力,并提供技术支持。这些活动包括:在保护与有效利用能源方面与中国联合实施的合作项目;与中国和韩国举行的三方环境部长会议;东亚酸雨监测网络系统;APEC环境技术交流虚拟中心(APEC-VC);以及2000年11月与澳大利亚、中国、印尼、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共同组织的“亚洲核能合作论坛”。

日本石油公团过去不管是否真正发现了石油,都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这种对石油勘查的补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日本获得未来预期的一定石油储量,为日本长期的石油供应提供储量保障,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使公司没有动力寻求高的回报。结果是,长期以来大量的投资项目和贷款担保,使日本石油公团积累了许多坏账(1万亿日元以上)。据媒体报道,从日本石油公团接受补贴基金的266家公司中,有154家公司已经破产,剩下的112家中,仅有13家没有亏损。财务管理的不善最终导致了丑闻,迫使石油公团董事长下台。为弥补亏损,日本通产省要求石油公团清算盈利项目以抵消坏账。

此外,2000年2月,石油公团子公司(日本阿拉伯石油公司)在沙特阿拉伯的钻探权未获延期。对日本寻求海外石油投资的政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通产省重新考虑了未来的政策,将逐渐减少对石油公司石油开发支出的财政支持,公团对私人石油公司的资助也将更加慎重。(赵志凌,国际经济动态参考)

二、韩国的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和油气安全战略

1.韩国的油气产储量、贸易及情况

韩国也是一个油气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国内几乎没有什么油气储量,各种能源消费中的97%依赖进口,其75%以上的石油进口于中东。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量迅速上升,1962年为1040万吨油当量,1995年达到了1.5亿吨油当量,增长了近14倍,1999年则达到了1.82亿吨油当量。1998年韩国的石油消费量为9930万吨,1998年韩国的天然气消费量为156亿立方米。在1999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韩国的石油消费占消费量的56.3%,天然气的消费占9.3%。

近10年,韩国能源消费平均年增长速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二者分别为10.3%和8.7%,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增长速度更高,其中天然气的消费平均每年增长达22%,居亚洲各国天然气消费增长速度的首位。

1998年韩国进口液化天然气(LNG)为143亿立方米。

2.韩国的油气储备及其能源安全政策

1979年韩国石油开发公司(PEDCO)法(1999年1月1日更名为韩国国家石油公司,KNOC)规定建立政府石油储备系统,1991年修订,1993年实施的石油经营法规定了私人公司的储备义务。韩国1999年9月底的储备规模为7580万桶,相当于37天的需求量。2001年9月的原油和石油产品储备达到了1.51亿桶,相当于韩国74.5天的供应。

韩国的储备机构有政府储备(韩国国家石油公司负责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规划、储备场所的建设,储备油购买、维护及动用)和民间储备(主要是石油精炼厂,石油进口商和销售商)。

在紧急状态下,韩国国家石油公司负责储备的动用。可以在以下情况下动用战略储备:

1)严重的及长期供应中断的情况下,根据政府命令动用储备;

2)短期供应中断情况下,应精炼厂和进口商的要求可动用储备。储备的动用主要按照国家石油公司与精炼商或进口商的租借合同进行。

韩国石油的政府储备主要由国家出资(主要来源于能源税的专门账户),民间储备由企业出资。

1999年7月8日,韩国国家石油公司(KNOC)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石油储备终端(在丽水),储备能力为3000万桶。这一终端的完工标志着KNOC应急储备计划的二期工程完工。KNOC目前的储备能力为9500万桶,相当于51天的消费量。韩国政府正在进行储备计划的三期工程,预期2004年完工。届时KNOC的储备能力将达1.62亿桶,相当于84天的消费量。若加上私人公司的储备,则可满足IEA90天消费量储备的规模。

1999年6月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与KNOC签订协议,租借韩国的两个上述石油储备终端(包括刚完工的丽水终端),出于商业性目的在韩国储备800万桶的北海石油。Statoil向韩国政府承诺,在发生紧急情况时,KNOC有权优先动用这些储备油,价格可以比国际市场低5美元/桶。

为确保能源安全,韩国积极推行能源多元化政策。

三、印度尼西亚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及油气安全战略

1.印度尼西亚的油气产量和储量

印度尼西亚的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截止到2002年底为止为6.85亿吨,与2001年底的6.82亿吨相比增加了0.44%。印度尼西亚截止到2002年底的天然气估计探明储量为2.62万亿立方米,与截止到2001年底天然气估计探明储量2.62亿吨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印度尼西亚2002年的石油产量为5600万吨(估计值),比2001年的石油产量6071万吨相比减少了7.76%。2002年的天然气产量为590.34亿立方米,比2001年减少了8.39%。

2.印度尼西亚的油气贸易和油气消费

印度尼西亚自从1996年以来,其石油消费量都超过了4200万吨,1997年达到了4600万吨,1998年达到了4370万吨。

1998年印度尼西亚的天然气商品量为635亿立方米,而其1999年的天然气商品量为660亿立方米(估计值)。1998年印度尼西亚的出口量为364亿立方米,而其1999年的出口量为388亿立方米(估计值)。

3.印度尼西亚的油气储运和油气安全政策

印度尼西亚位于东南亚,国土面积191.9平方公里,人口21370万(2000年预计数),印度尼西亚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东南亚重要产油国之一。印度尼西亚1999年底探明的石油储量为4980百万桶,原油产量为128.8万桶/日,油气管理部门是PER-TAMINA国家石油公司。

1954年印度尼西亚宪法规定,印度尼西亚的自然资源归国家控制。1967年的矿业法将印度尼西亚的矿产分为三类:

a类:战略性矿产;包括石油和天然气、放射性矿产、煤、锡等。

b类:重要矿产;包括金、银、铅、锌、铜等矿产。

c类:未包括在a类和b类的矿产,如非金属矿产。

对a类和b类矿产的矿业活动由矿业能源部代表国家行使管理和控制权,c类矿产是由矿产所在地的省政府来管理。

根据1945年印度尼西亚的宪法和1967年矿业法的宗旨,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其他各方只可以根据由矿业能源部代表国家颁发的采矿授权书(针对战略性矿产和重要矿产而言),或由有关的省政府颁发的区域采矿许可证(针对C类矿产)进行矿业活动。

采矿授权书和区域采矿许可证只可授予印度尼西亚政府机构或国有企业、本国私人企业、集体企业和印度尼西亚公民。

尽管采矿授权书和区域采矿许可证只可授予印度尼西亚的团体和个人,但外国公司有大量的机会参与印度尼西亚的矿产资源开发活动。自1967年以来,印度尼西亚政府一直在促进外商投资活动,根据外国资本投资法(1967年),外国公司可以在与政府签订“工作合同”的基础上,获得矿产开发的专有权。就石油工业和天然气而言,一家私人公司(通常称之为“石油承包人”)必须按照所谓的产量分成合同(PSC)的规定签订一个合同。石油勘探也采取PSC方式,外国公司必须同国有石油公司(PERTAMINA)签订合同。根据合同的规定,外国公司得到28.85%的石油产量,印度尼西亚政府得到71.15%的石油产量。对于公司所得的28.85%的产量,承包公司必须支付48%的所得税,外国公司实际到手的收益只能是石油产量的15%。外国公司负担的所得税是由油气分成合同决定的。

印度尼西亚政府要求国家石油公司(PERTAMINA)建立储备,其目前储备的规模相当于34天的国内消费量(其中17天用于国内销售,12天用于供应炼油厂,5天供港口船只)。印度尼西亚的储备机构为印度尼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RTAMINA),其资金来源为国家石油公司的周转储备。

4.印度尼西亚鼓励外商投资的立法变化和油气开发新政策

为了更好地吸引外资进入印度尼西亚从事油气资源勘查活动,印度尼西亚政府制定了优惠的措施。主要是:外资要想从事勘查活动,可以直接与印度尼西亚政府签订工作合同,也可以与印度尼西亚勘探权人建立联合风险企业,然后再签订工作合同。但外商一般选择与印度尼西亚政府签订合同的方式进入,因为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证外资取得开发其发现的矿床的权利。工作合同的法律效力高于其他政府规定,并且不受未来立法变化的影响。它赋予经营公司独占权利进行矿产勘查,开采发现的矿床,精炼、存储和运输采掘出的全部矿产,在印度尼西亚境内推销、出售或处置生产的矿产品。经营公司必须是在印度尼西亚注册的有限印度尼西亚责任公司。工作合同具有优先权,对土地所有者的补偿和安置程序比较简单。工作合同有效期可长达30年,并可以延续。1994年6月印度尼西亚发布一项新的政府规定,大幅度放宽对外资的限制,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一系列特许权。即允许在新成立的印度尼西亚公司中外资股权达到100%,而以前最高不能超过80%,并且取消了以前规定的最低投资需要125万美元的要求(张莓,2001)。在石油开发方面,印度尼西亚的最新政策是(张新安,2001):

1)PERTAMINA通过与外国公司的产品分成合同及工作合同垄断性地管理石油开发项目;

2)1988年以来产品分成合同修改了4次,针对前缘地区开发,提供专门优惠;

3)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之后,重新审视了总体石油政策,国会正在讨论新的油气法。

4)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目前印度尼西亚的石油战略储备已达成34天的国内消费量。

在天然气领域,印度尼西亚天然气勘查开发和利用的新政策是:

1)计划扩大天然气用量以替代国内石油消费,减缓石油出口能力下降的速度;

2)为鼓励天然气开发,计划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取消石油产品补贴,修建国内天然气管线网(苏门答腊-Batam-新加坡;苏门答腊-西爪洼等)。

⑹ 什么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石油是从那里来的

在珍珠港事变以前,日本的石油有三个来源:
从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进口,从美国、墨西哥进口,在中国东北的抚顺利用油页岩矿提炼人造石油(产量不多)。

当年正是因为美国、英、荷联合对日本石油禁运,迫使日本孤注一掷,发动太平洋战争。所以有人说,如果当年日本发现了大庆油田,就不会有珍珠港事变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从美国、墨西哥的石油来源断绝,但日本控制了印尼苏门答腊的油田。

⑺ 日本进口的石油主要来自哪里

日本是世界上的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前两个是美国和中国),但自己几乎不生产石油,也没有石油的资源,因此,日本的石油只能依靠进口。日本石油进口的地区来源分布,从中可以看出,日本的石油主要来自于中东地区,阿联酋、沙特、科威特、伊朗、卡塔尔分列前五位,占到了日本进口石油的70%以上,在分布是非常不合理的,太依赖中东了,这次中东局势运荡,日本受到了很大冲击。但近来,俄罗斯向日本输出石油的比例在上升,泰纳线(从泰舍特到纳霍得卡)的石油管线建成后,日本每年从俄罗斯获得700万吨石油。顺便说一下,中国也是日本石油的来源之一,过去中国是为了换汇,现在主要是为了平衡双方的贸易。

⑻ 日本有石油吗日本的石油主要来源

1、日本地瘠民贫,资源匮乏,尤其是石油资源,本土几乎一滴不产。
2、日本绝大多数石油都来自于西亚地区。
3、中东就是西亚。日本绝大多数石油都来自于西亚地区的沙特,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等国,而这些地区作为世界热点地区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中东地区。
4、日本是当前世界上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前两个是中国和美国),但自己几乎不生产石油,也没有石油资源,因此,日本的石油只能依靠进口。
5、日本的石油主要来自于中东地区,阿联酋、沙特、科威特、伊朗、卡塔尔分列前五位,占到了日本进口石油的70%(到2015年)以上,分布是非常不合理。

⑼ 美国石油储备8600万吨,日本石七千万吨,我国呢

如今的中东国家还处于不断的战乱之中,石油供应每时每刻都可能被切断,所以每个国家都要做好石油储备的工作。不过近些年来中国也在努力维持与中东各个国家的良好国际关系,也有很多国家愿意把自己的石油出口给我们,这是无数国家领导人努力得来的结果。

中国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美好的未来,中国能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赶上世界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也证明了中国这些年发生的变化。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能有美好的生活,当然国家的繁荣昌盛也离不开每个中国人,这是每个中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值得我们每个人骄傲的。

⑽ 日本有油田吗

日本北海道 的勇払油田是最大油田。日本主要油田如下,产量少得可怜:
顺位油田名 道県名 生产量(千吨
1勇払 北海道
2南长冈
3由利原
4岩船冲
5东新潟
日本大部分油田已经开采殆尽!石油年产量竟不到百万吨,这与中国最大油田——大庆油田的5000万吨相比,差远了

热点内容
马路上汽车的噪音在多少分贝 发布:2023-08-31 22:08:23 浏览:1972
应孕棒多少钱一盒 发布:2023-08-31 22:08:21 浏览:1443
标准养老金一年能领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727
湖北通城接网线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9:51 浏览:1803
开随车吊车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569
京东付尾款怎么知道前多少名 发布:2023-08-31 21:52:58 浏览:1895
在学校租铺面一个月要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2:09 浏览:2032
2寸有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50:34 浏览:1676
知道电压如何算一小时多少电 发布:2023-08-31 21:46:20 浏览:1665
金手镯54号圈周长是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44:28 浏览: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