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陵有多少人口
⑴ 上林县的旅游
上林县被人们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的“后花园”。主要有四大景区:大明山风景区、三里洋渡风景区、大龙洞(大龙湖)风景区、不孤村人文景观。
大明山已列为广西三大旅游名山之一,其大部分旅游景点在上林境内。山上有独特的风景地貌,幽景、奥景、险景、水景和意景兼而有之。大明山最高峰龙头峰海拔1760米,是桂中南第一高峰。大明山是天然动植物园,具有旅游价值的植被主要是原始林型的沟谷乔木和山顶苔藓矮林。有壮丽磅薄的山巅云海,最具特色的是大明山“仙境”(气象学上称为峨眉佛光或黄山宝光)。大明山到处流水潺潺,溪流纵横,飞瀑破壁直泻,清泉裂地喷涌,“山中一夜雨,到处是飞泉”。海拔1200米处,年平均气温18℃,山顶甚至只有14℃,谷底的天然泳池水质清洌冰凉,为理想的避暑胜地。
三里、洋渡一带的汇水河、清水河清澈萦回,两岸山峰奇特苍翠。奇巧的岩洞中,钟乳石千姿百态。明代大旅游家徐霞客于崇祯十年(1637年)在三里、洋渡一带游览山、岩、洞、亭、阁23处,历时50天。在他的《游记》中称赞说:“其山千百为群,或离或合,山虽小而变态特甚”。他在游历白崖堡南岩时,曾吟诗一首:“洞门千古无人到,古干虬藤独为谁?投杖此中还得杖,三生长与菖坡随。”游韦龟洞时他又写道:“韦龟之山,自中南中悬,北向而对立,幽盖独成,山水皆递,真世外丹丘也”。这一带还有两处全国着名的唐碑:《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和《智城碑》。
大龙洞风景区包括大龙洞水库(也叫大龙湖)和大龙洞两部分组成。大龙洞水库是国内唯一不需大坝、依靠垒石围蓄地下水而成的天然水库,名列十大熔岩水库之一。1958—1960年建成。集雨面积245平方千米,水库面积8.05平方千米。总库容1.51亿立方米,有效库容1.09亿立方米。最大泄量808立方米/秒。水库湖面呈不规则的弯曲状,长达13公里,最宽处1公里多,最窄处仅100米。湖中共有7处出水泉眼,最大一处紧邻上陵村。据村民介绍,每到旺水期,泉水冲出水面达一米多高。湖面四周,奇峰簇簇,神形各异,像狮子、像鲤鱼、像大象等。石山倒映水中,山水浑成一体,美不胜收。
大龙洞紧临水库,系岩溶洞穴。洞内有12个观览厅,其中石狮大厅有八九层楼高,可容数千人。洞内钟乳石众多,形象各异,有石狮、石羊、石马、石竹、石笋等。入洞可见三头怒吼“雄狮”,直扑而下,气势磅礴。洞边的一头石狮又昂首回视,形成“四狮抢龟”的场面。在望石洞厅里,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妇,翘首远望,好象盼着她久别的丈夫。在云雾厅内,水气蒸腾,迷朦中只见平台中间,身材魁梧的“万寿公”神情严肃,他的面前,兵将林立,象即将出征的军旅。各个洞厅里,石马、石羊、石竹、石笋千姿百态,令人神往。在洞内一悬崖处,一个直径20多米的圆洞,深不可测。站在洞边,可听到神奇的声响,有时如丝竹轻奏,有时象浪涛拍岸。
不孤村人文景观
不孤村位于上林县白圩镇,长久以来以重教崇学闻名内外。村中“不孤书院”遗址可追溯至明朝。2008年,全村人口390人,建国以来至2008年,全村已有180多人考进大中专院校读书,被誉为“岭南状元村”。该村自1988年以来连续十年被评为自治区级双文明村,1998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创建小康文明示范村”。多年来,不孤村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游人以及日本、泰国等十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参观。此处,上林县还有镇圩峰林区景观,澄泰下金自然景观、岩溶洞穴景观等旅游景点。
上林县境内共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4处:
米江古遗址。位于西燕乡江卢村米江庄。据1963年6月调查,米江庄群众在民国末年曾发现石碗、石钵、石盒、纺轮等。
石南海古遗址。位于塘红乡石门村附近。据1972年4月调查,出土遗物有石斧、石锛、石杵等和细绳纹陶片,还有鹿、牛、猪、象、犀牛、狗、熊、山羊、龟、豪猪等遗骨。
山背古遗址。位于三里镇山河村山背庄。1963年3月调查,遗址长、宽约10余米,发现有石锛、石斧,还有象、猩、猴、鹿、牛、猪等动物牙齿化石。
石田古遗址。位于白圩镇朝韦村石田庄。1963年5月调查,发现石斧1把,为变质岩制成,通身磨亮,甚精致。
县境古今碑刻颇多,主要有:
智城碑。碑址在覃排乡爱长村智城山。刻于唐朝神功元年(697年)。该碑高164厘米,宽78厘米,碑文从右到左竖刻,凡24行真书,字径1.5厘米,首行42字,末行32字,其余每行47字,行文1108字。该碑是廖州大首领左玉钤卫金谷府长上左果毅都尉员外置上骑都尉检校廖州剌史韦敬办所撰文一首并序。内容是盛赞智城山及其一带风光形胜,颂扬韦敬办文治武功。该碑是196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排为岭南第二碑。对研究唐朝壮族发展史有着深远的意义。
六合坚固大宅颂碑。碑址在澄泰乡洋渡村麒麒山石牛洞。唐朝开耀二年(682年)刻成,是迄今发现的古代壮族地区最早的摩崖碑刻。全文包括序和四言颂诗二首,五言诗一首,共17行,381字,楷书。首题“澄州无虞县(今上林县)清泰乡都万里六合坚固大宅颂一首,诗一篇,并序。岭南大首领鹣州都云县令骑都尉四品子韦敬办制。”韦敬办是唐代澄州(治所在今上林县)刺史、澄州地区部落壮族首领。碑文叙述了韦氏家族修建大宅园的缘由,并称颂大宅的坚固,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作了较为具体的描述,是研究古代当地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此外,碑文用汉文并采用汉语古诗形式所写,且有叙述事实、描绘风物和抒发悦情的特点,可谓广西最早的文人文学作品,是广西文人文学之始。碑刻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⑵ 和平县有多少人口
和平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上游、粤赣边境的九连山区。东连龙川县,南邻东源县,西毗连平县,北与江西省定南县、龙南县接壤。古称她是“联络闽广,带控龙南、安远,要害之地”,当今是京九铁路入粤第一县、广东沿海地区向内地辐射的一个窗口。和平县为河源市所辖,县辖阳明、大坝、长塘、下车、上陵、优胜、贝墩、古寨、彭寨、合水、公白、青州、浰源、热水、东水、礼士、林寨17个镇241 个村(居)及一个市属国营黎明林场。县城设于阳明镇,南距广州市318公里,北距赣州市250公里,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54万人,其中县城人口12万。
⑶ 詹姓人口数量
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历十世到周宣王。周宣王二十一年(公元前807年),其支子至弘封于詹(今地不详),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文侯在幽王时任少师,见幽王宠爱褒姒,玩物丧志,遂辞职返回自己的封地。后来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亡国之祸,自己也命丧黄泉。而詹文侯虽然是幽王的庶兄,却明哲保身,毫发无损,其子孙也得以成功逃过一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之祖,即始祖。
据袁义达、丘家儒主编的《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称:宋朝时期,詹姓约有10.3万多人,占全国人口7923万人的0.13%,排在111位。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省;明朝时期,詹姓约有18.6万多人,占全国人口9300万人的0.2%,排在第93位,福建为詹姓第一大省,依次为江西、浙江、安徽等省;当代詹姓人口约8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071%,排在第147位,广东、台湾、福建、浙江、四川为詹姓人口最多的五个省。清朝以后,全国逐渐形成了以粤、闽、台为中心的向外递减的詹姓分布带。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54位。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15年新排名第152位。中国境内詹姓人口145万人。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历十世到周宣王。周宣王二十一年(公元前807年),其支子至弘封于詹(今地不详),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文侯在幽王时任少师,见幽王宠爱褒姒,玩物丧志,遂辞职返回自己的封地。后来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亡国之祸,自己也命丧黄泉。而詹文侯虽然是幽王的庶兄,却明哲保身,毫发无损,其子孙也得以成功逃过一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之祖,即始祖。
据袁义达、丘家儒主编的《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称:宋朝时期,詹姓约有10.3万多人,占全国人口7923万人的0.13%,排在111位。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省;明朝时期,詹姓约有18.6万多人,占全国人口9300万人的0.2%,排在第93位,福建为詹姓第一大省,依次为江西、浙江、安徽等省;当代詹姓人口约8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071%,排在第147位,广东、台湾、福建、浙江、四川为詹姓人口最多的五个省。清朝以后,全国逐渐形成了以粤、闽、台为中心的向外递减的詹姓分布带。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54位。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15年新排名第152位。中国境内詹姓人口14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