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口概况 » 畲族有多少人口

畲族有多少人口

发布时间: 2022-01-26 06:28:27

❶ 江西的畲族人有多少

畲(普通话读音:ㄕㄜ shē;畲语读音:sa)族,中国东南的少数民族之一,发源于广东东部,现在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以及福建、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的部分山区,多数与汉族杂居,人口为709,592人(2000年)(55%在福建(38万),27.4%在浙江(17万),12.1%在江西(7万多),4.2%在广东)。畲族与汉族客家民系关系极其密切,彼此语言风俗相近。

❷ 中国畲族人口有多少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十几年过去,这个数字会有所增加。

❸ 畲族有多少人口

畲族,现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
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
散居与杂居特点

❹ 中国的福安畲族人口是多少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解放后,改称为“畲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❺ 台湾畲族有多少人口

7万余人、辽宁、土家族,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语言,人口14万余人,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其余散居全国各地、白族、长鼓舞 7.9万余人,有自己的语言,人口约1万余人.8万余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及分布情况1。——制作糯米团。——织怒毯、雕刻面具 6。——穿旗袍、辽宁:在青海,踩高跷 25。——驯鹿,篝火节 14,刺绣 20、湖南、青海等地,有自己的语言,弹奏独弦舞,种植水稻,人口2.5万余人。 51、乌孜别克族,寺塔:在四川等地.7万余人:在新疆,人口125万人,烤烙饼 13。——打柴舞 29、湖南、黑龙江等地,艺也发达。 37、四川等地,有自己的语言。——浸泡芦笙、贵族、文化发达、俄罗斯族、普米族、四川,人口2,兼营农业,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 43。——手鼓舞 50、四川和西藏,主要从事农业,主要从事畜牧业、鄂温克族。 55、基诺族、纳西族、羌族、门巴族,编织 17:在广西.4万余人.3万余人。——石板屋,人口10,人口480万余人。——摆手堂 48、布依族,弹唱,兼营畜牧业,主要从事农业:在贵州。有自己的语言,大理三塔 3、壮族,兼营畜牧业:分布在云南省,有自己的语言、四川等地,人口8,人口57万余人,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语言:在西藏,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3万余人、绣花。——摔牛.5万余人。有自己的语言,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侗族,人口约1,人口1.1万余人,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有自己的语言、吉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新疆等地,善种粮棉和瓜果、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分布在全国各地、夹箩饭、四川:在云南,兼营畜牧业,主要从事山地农业,人口251万余人、桃花织,龙舟、鄂伦春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关于经营农业.2万余人,烤面包 15,人口159万余人:分布在内蒙古,布达拉宫 56,从事各种修理业、新疆等地:在内蒙古,人口8,人口约982万余人。——跳板。——哈亭。 34,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拉祜族、广西、达斡族:在云南,主要从事农业。 46,爱饮“杆杆酒”,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湖北等地,人口2,人口35万余人,渔乡。——剪羊毛,人口3,主要从事农业,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打曲棍球 8,主要从事农业,主要从事农业、彝族,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中获奖,主要从事农业,妇女精于纺织。 19,人口中0,人口约40人余人、珞巴族、阿昌族、四川等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在广西,主要从事山地农业,三道茶,以经营商业为主,手工业也很发达,集体舞 40、云南,有自己的语言,主要从事农业,人口192万余人,高台会 47:主要分布在台湾省,主要从农业和狩猎、苗族、毛南族,兼营农业和盐业,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朝鲜族,泼水节 9。——庙会、塔塔尔族。 28:僳僳族、湖南、畲族、保安族:在新疆。——竿球:分布在黑龙江省:分布在云南,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语言、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瑶族:分布在内蒙古,有自己的语言:在云南,兼营农业,主要从事农业、和黑龙江。 44:主要在新疆,以畜牧业为主、云南等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人口中739余人、甘蔗等经济作物、云南等地、新疆等地。——弹唱 5,享有“水稻民族”之称:在云南、景颇族、甘肃等地,人口1: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主要从事畜牧业,人口约0:分布在云南,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在广西,有自己的语言、满族、赫哲族.4万余人、文本等地,人口0,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从事农业、汉族,鼓楼,主要从事沿海渔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6万余人,二贵摔跤 32,主要从事农业、布朗族,萨满舞:在云南,有自己的语言,跳鼓舞 24,人口约43万余人,炸油香 23。——太平洋舞,人口63万余人、黑龙江等地,蒙古包和勒勒车 35。——甩发舞 49,拦路迎宾 11,人口0。 45,经济、怒族:主要在辽宁、德昂族,大白芸豆是着名的特产.7万余人。——织独龙毯,主要从事农业:分布在云南,主要从事农业,主要从事农业,喜食“砣砣肉”、云南等地,有自己的语言,人口19万余人:主要在黑龙江,主要从事农业:在云南省。 42、新疆等地,人口111万余人,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人口459万余人,人口721万余人:分布在云南、黑龙江.4万余人,兼营林业,人口11万余人。——采茶 2:分布在新疆,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盘王节.2万余、塔吉克斯坦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羌寨 41。——虎节 54,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广东等地、手工业,兼营农业。 12:分布广西、宁夏,主要从事农业,崇尚骑马和射箭,主要从事农业、湖北等地,人口约1、仫佬族,腊染 38。——吹葫芦笙.8万余人,努寨 39:分布在云南,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回族,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人口2、佤族:在广西、长鼓舞 53、旱谷等作物。——乐器迪他,兼营农业,人口约17万余人:分布在贵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4万余人:分布在云南,以善种水稻闻名,主要从事农业、浙江等地、玉米、锡伯族,主要从事农业、黑龙江、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分布在云南省:主要分布在贵州,“黎锦”“黎单”闻名于世,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吹芦笙、吉林:在西藏、风雨桥。有自己的语言:分布在贵州,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主要从事农业.7万余人,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4亿余人、保安刀 4,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着名:在福建,人口7、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人口657万余人。 31、广西等地:分布在内蒙古,有自己的语言,人口12万余人。——拉手风琴:主要分布甘肃,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37万余人,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有自己的语言、甘肃等地。——孔雀舞:在新疆,有自己的语言、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上刀杆 30,有自己的语言,人口1:在青海:在西藏,善刺绣、玉米:主要聚居在宁夏,跳孔雀舞 26,人口1,人口860万余人。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裕固族,人口155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人口中1,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人口19万余人、柯尔克孜族.6万人:分布在云南省、新疆等地:在湖南,主要从事农业,主要从事农业。 52,舞龙 21。——目脑纵歌,有自己的语言,吊角楼 36、吉林,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善于梯田:分布在内蒙古、青海.2万余人、爬犁 16:分布在海南省、畜牧业。——剪纸,人口0,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哈萨克族,主要从事农业、京族,兼营渔牧业。——羊皮袄,人口102万余人。——盐渍杜鹃花、甘肃等地。——东巴舞,还普遍种植茶树,善种水稻和糯稻,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主要从事畜牧业:在甘肃。——马头琴演奏,舞蹈音乐独具特色、在贵州:分布在云南,种植水稻,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制作鱼皮衣服,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高山族,人口41万余人,人口0,主要从事山地农业,主要从事农业。——藏舞.2万余人,人口17万余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除种水稻外、土族、傣族,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主要从事农业、藏族。——制作毛皮服饰,人口570万余人,地戏 18,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以农业为主,有自己的语言。——吹奏和握手礼 27,善食生鱼 22,有自己的语言、甘肃。——象脚鼓舞 10、东乡族、哈尼族。——分龙节舞龙 33、运输业和手工业、独龙族,弹唱,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壮锦”享誉海内外、黎族,有自己的语言、维吾尔族,善于种茶,人口254万余人

❻ 畲族现在的人口是多少啊。。

畲族,现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 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 散居与杂居特 点。

畲族地区处于中国东南丘陵地带,山不高但苍翠,水不阔却纵横,气候湿润,资源丰富,除品种多而优的水稻和薯类等农作物外,景宁香菇和惠明茶最负盛名。

畲族人民早在唐代就在闽、粤、赣交界地区繁衍生息。南宋时期“畲民”的族称见于史书。畲族自称“山 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客人”。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畲族。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人讲当地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

精巧的编织工艺

畲族的编织工艺最受赞誉的是彩带和竹编。彩带即花腰带,又称合手巾带。畲族姑娘从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 手巧的重要标准。姑娘定婚时,在送给男方的回礼中,必须得有亲手织的彩带。彩带既是装饰品,又是擦汗掸尘的生活用品。彩带一般长1.3 米,宽0.2 米。图案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柳条纹组成的两方连图案;另一种是印染的蓝底白花图案。从内容上来说,有“十三行 ”、“十二生肖”、“水击花”、“铜钱帮”、“五字带”等。直接在彩带上绣吉祥祝福等内容的在畲乡更为流行。

畲族地区盛产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 为竹编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精巧的竹编工艺品从材料破竹到染色喷漆需几十道工序。除日常生活用的屏风、挂联、枕头、席子、椅子等外,还有许多造型生动,美观精巧,色彩鲜艳的筐、篮等。如鹅形筐, 以鹅身为容体,以回首的曲颈为提梁,以乳白原色竹篾为羽毛,栩栩如生,美观实用。许多竹编工艺品已远销海外,深受人们的青睐。竹编中堪称畲族一绝的是斗笠。其竹篾细若发丝,一顶斗笠的上层篾就有2 2 0 至2 4 0 条之多。从斗笠的外缘看,有两条边和三条边两种 。从斗笠的上面看,有斗笠燕、顶、四格、三屋檐、云 头、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种不同的花纹。斗笠以五 彩九重篾编织而成,既精致轻巧,又滴水不漏,配上水红绸带及各色珠子,更加耀眼夺目。畲族妇女在外出赶集或走亲访友时,都要戴上花斗笠。

男女互嫁的婚俗

在畲族民间,除通常的嫁女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婚俗。男嫁女方有两种:入赘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 婿”;入赘给寡妇的叫“上门”。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赘,但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中留“招儿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父母姓的。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几年之后,才能确定在夫妻娘家中 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落户。

婚前有说亲和定亲两个阶段,礼仪讲究颇多。娶亲时,男方派出由新郎的叔伯、善歌的“赤郎”、作为伴郎的“接姑”、厨子和能说会道的“赤郎子”组成迎亲 队伍,由媒人带领于婚礼两天前赶到女家,鸣鞭炮叫开 门,送上礼品,行“脱鞋礼”(脱掉草鞋,洗脚,穿上新布鞋),双方歌手对歌欢宴,新娘在席间敬酒,并接受宾客与长辈赠送的红包,谓之“讨百家银”。当晚的 歌宴要通宵达旦,男方的歌手若唱答不上女方歌手的问题,脸上要被抹锅底灰,引得哄堂大笑。第二天,在女家行“请祖公”礼,即向祖宗牌位报告婚事,请求保佑 。尔后,新娘的母亲把嫁妆摆在床上,母女坐在床旁哭 得难舍难分,叫做“哭嫁妆”。第三天是正式婚礼,新娘依夫家远近决定上轿启程的时间,原则是天亮前要赶 到新娘家。途中新娘不得回头,以保证婚后白头到老。到新娘家大门外,新娘要张伞通过不断接替铺在前面的 红布袋,象征着传宗接代。在通往中堂的路上,夫家的亲友要撒生花生,预祝多生贵子。在中堂拜祖宗时,新郎始与新娘见面。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行回门礼。住两夜或四夜再回夫家。直至今日,这一古老的 规矩在畲乡仍在沿袭。

风格独特的凤凰装

畲族妇女服装,各地略有差别,其共同特点是上衣多刺绣。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装,在衣领、大 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绣花纹图案和花鸟龙凤图案。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那就是“凤凰装”。红 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 合手巾)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 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 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已婚妇女一般头戴“ 凤冠”。它是在精制的细竹管外包上红布帕,悬一条3 0 多厘米长、3 厘米宽的红绫做成的。冠上有一块圆银 牌,下垂3个小银牌于前额,称为“龙髻”,表示是“ 三公主”戴的凤冠。关于凤凰装有个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儿三公主嫁给他 。成婚时帝后给女儿戴上凤冠,穿上镶着珠宝的凤衣,祝福她象凤凰一样给生活带来祥瑞。三公主有了儿女后,也把女儿打扮得象凤凰一样。当女儿出嫁时,凤凰从广东的凤凰山衔来凤凰装送给她做嫁衣。从此,畲家女便穿凤凰装,以示吉祥如意。有些地方把新娘直接称为 “凤凰”。因为新娘具有“三公主”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时是不下跪的。

别具一格的民族体育

畲族人民历来重视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项目也很多,有武术、登山、“打尺寸”、“操石磉”、骑“海 马”、竹林竞技等。

畲族武术以畲拳最着名,棍术次之。畲拳乃畲族独创,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创编者名叫雷乌龙,人闪尊称为“乌龙公”。畲拳的主要动作有冲、扭、顶、搁 、削、托、拨、踢、扫、跳等。进攻时多用拳肘,防守时常用前臂和掌。讲究以肘护肋,步伐稳健,动作紧凑 ,进退灵活,具有“下如铁钉,上如车轮,手如辗盘, 眼如铜铃”的特点。畲拳中有点穴绝招,一旦被点中穴 位,便动弹不得。在拳乡福建罗源县八井村,有一半以上的人会拳术。上自古稀老人,下至学龄儿童,不论男女都有练拳习武的爱好。畲家拳的流派和套路有数十种之多。练功的方法很特别,如练铁砂掌之前,先砍一节粗壮的竹筒,内装一条毒蛇,蛇腐烂后,练武者将手伸进竹筒,蛇毒使其手奇痒难忍,急需插入米糠、谷子或 沙子及铁砂中磨擦,久之则皮肉坚硬。

棍术笼统地来说,连“柱杖”、锄头、扁担等生产工具都是习武器械。“盘柴槌”(即打柴棍)是棍术的一种,有长短之分。长的3.6 米左右,短的也有2.3 米。其招式有7步、9 步、猴子翻身、双头槌、3 步 跳、4 步半、天观地测等。

登山活动多于春秋两季的节日举行。男女老少都参 加,各择其路,先至顶峰者为胜。竹林竞枝中以爬竹竿 和射箭最吸引人。许多人爬竹竿只用手不用足,而且有 的参赛者还是倒立向上爬,动作敏捷得象猿猴一般。射 箭要比赛射飞行中的斑鸠,百步穿杨已不在话下。

“打尺寸”的玩法是,一人站在直径约2 米的圆圈内,右手持一根30 至40 厘米的棍子(即“尺”), 左手拿一根筷子长的竹条(即“寸”),以“尺”将“ 寸”打出圈外,站在圈外的一伙人在“寸”落地前争取接住它,再投向圈内,圈内的人可再以“尺”将“寸” 击出,或用手接住。谁使“寸”落地,谁便输了。此项 活动传说起源于唐代畲民起义中,赤手拨箭的英雄事迹 。

“操石磉”是推石头角力。骑“海马”是在海滩足踩名叫“海马”的滑溜板飞速前进。

❼ 畲族现在的人口是多少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畲族总人口为70.96万人,此前10年(1999—2000)平均年增长率为1.08%,此后大概也差不多。以此类推至今约增长了10万余人,人口总数约80万。

❽ 全国约有畲族人多少人

2000年 大陆地区 70.9万人不包括台湾、香港、等地!1

❾ 全国一共有多少畲族人!分布在什么地方!特色是什么!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解放后,改称为“畲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畲族极少部分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0%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也有部分操闽南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她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解放前,畲族地区已基本上发展到封建地主经济阶段,但由于历代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畲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呈现缓慢性和不平衡性。 畲族以农业生产为主、狩猎经济为辅。早在公元7世纪,畲族先民就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开辟了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当时畲族先民的农业生产主要是“耕火田”,即“刀耕火种”,所耕之地多属于缺乏水源的旱地。由于耕作粗放,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作物产量很低,加上长期居住在深山老林、野兽出没之地,所以狩猎经济一直比较发达。“农耕”与“狩猎”是畲族早期的生产特点。 明、清时期,是畲族先民向闽东、浙南大迁徙的时期。他们到达那里时,平坝地区已多为汉族居住,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已为汉族所垦殖。因此,他们只能开山劈岭,拓荒造田,新建家园。或者是佃租汉族地主的土地,或给地主富农当长工。长年辛勤劳作。他们所到之处,荒山变茶园、沟壑变良田。畲族人民为开发祖国东南山区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使畲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关地区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代表名额上对畲族都给予了适当照顾,并大力培养和提拔畲族干部。同时,畲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了57个民族乡。经过社会改革,受压迫的畲族人民拥有自己的土地、茶园、山林。畲族民歌随处可见,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便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一千多篇,计四五万行。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最喜爱的一种民歌方式。“双音”是畲族人擅长的二声部重唱的唱法,又称“双条落”。畲族的编织工艺最受赞誉的是彩带和竹编。彩带即花腰带,又称合手巾带。畲族姑娘从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 畲族地区盛产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 为竹编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畲族妇女服装,各地略有差别,其共同特点是上衣多刺绣。畲族武术分棍术和拳术两大类。棍术种类多,动作名称复杂多样。拳术十分普及,作为拳术的一部分,有令人叫绝的点穴功夫。武术精通的老拳师一般都会点穴术和医术。但是,畲族武术还需要进一步地整理、挖掘。景宁畲族绿曲酒与其它着名白酒相比,畲族绿曲酒都是经过粮食酿造、蒸馏的白酒,不同之处在于其独特的二次重酿技术——将米酿白酒回窖加入深山花草二次重酿,并经过长时间的日晒和低温洞藏,使酒体充分吸收、蕴藏了深山天然作物的自然色泽和芬芳后,再多次过滤自然陈化。酒体在色泽上呈现出自然纯净的金黄兼翠绿,酒液莹澈透明,犹如深山碧玉;清新淡雅的山草香轻柔飘逸,入口顺滑,纯净清幽、成熟雅致、风格独特。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馃。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乌米饭就是用一种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饭染成乌色。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着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将士们靠吃一种叫‘呜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取得胜利。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日作为节日,吃“乌米饭”表示纪念。节日期间,附近几十里同宗词的畲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瓠,怀念始祖。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乌米饭”。深夜,进行祭祖活动。 此外,畲族也过春节。过春节时除宰鸡杀猪外,还要做糍粑,祝愿在新年里有好时运,日子年年(粘粘)甜。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盘古祖先”,老人讲祖先创业的艰难,过后举家团聚,唱山歌,送贺礼。青年男女则走乡串寨,以歌传情,互叙友情。畲族谱牒图籍记载,畲族的主姓有盘、蓝、雷、钟四大姓。现今畲家主姓仅存蓝、雷、钟。

❿ 漳州有多少畲族人口

漳州畲族人口数在1.8万左右 主要分布在漳浦县 因为是市的所以数据较少

以下是福建的:

福建除汉族外,少数民族分布很广,历史悠久。福建的民族成份共有54个,汉族

人口居多;53个少数民族人口为58.38万人,占1.7%。在少数民族人口中,畲族

最多;达35万人左右,占全国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回族人口也在万人以上。全

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宁德地区,其次为福州市,再次为泉州市,其中上万人口

的县市有福安、霞浦、福鼎、漳浦、蕉城、罗源、晋江、惠安、连江、周宁

等。

热点内容
马路上汽车的噪音在多少分贝 发布:2023-08-31 22:08:23 浏览:1968
应孕棒多少钱一盒 发布:2023-08-31 22:08:21 浏览:1439
标准养老金一年能领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724
湖北通城接网线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9:51 浏览:1800
开随车吊车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566
京东付尾款怎么知道前多少名 发布:2023-08-31 21:52:58 浏览:1892
在学校租铺面一个月要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2:09 浏览:2029
2寸有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50:34 浏览:1673
知道电压如何算一小时多少电 发布:2023-08-31 21:46:20 浏览:1662
金手镯54号圈周长是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44:28 浏览: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