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印度投入多少部队
⑴ 中国驻印军的战斗实力
史迪威计划在印度建设一支完全由美国人训练的全美械中国部队若干个师,用于反攻缅北,称“X部队”;在中国云南昆明基地建设主要由美国人训练的美械部队30个师,用于反攻怒江,称“Y部队”;然后在广西桂林基地再建设30个美械师,称“Z部队”,与“X部队”“Y部队”一起用于在中国大陆发起全面反攻,一举歼灭在华日军。美械部队,通俗地说,就是装备美国武器的部队。但这个“美械”标准并不统一,因地点的不同而不同。
驻印军的装备全部换装美式,那是真正的美械,所有武器装备一应俱全,还拥有别的部队想都不敢想的两个坦克营,尤其是总指挥部的战车一营那30辆重达32吨的M4A2“谢尔曼”中型坦克,与它相比日军的95式和97式坦克仅仅比玩具强一点;第2营装备的M3A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也不是好惹的,日军当时最好的97式中型坦克必须要接近到300米才有可能将之击毁,而它却足以在500米外直接点燃97式坦克。至于汽车的数量之大,那就更是不足为奇了。
国内的美械部队跟驻印军根本比不了,“Y部队”的重武器数量严重不足,多数情况下1个军才有1个75毫米山炮营,这还不如驻印军1个师的炮兵火力,吃的穿的用的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国内部队士兵一月能吃一次肉,两年一套皱巴巴的粗布军服。至于“Z部队”,则因为史迪威后来被蒋介石赶回了美国,根本没有能成立。当史迪威被赶走后,美国停止了美械军的继续装备,为了平衡,国民政府又将“Y部队”的总共10个军的装备平均分给了20个军,这样,国内的部队质量下降得可就相当厉害了。
新22师和新38师的编制相当繁杂,尤其是师直属队,系由1个由2吨半卡车牵引的12门制105毫米榴弹炮营、2个由骡马牵引的12门制75毫米山炮营、1个汽车骡马混合辎重营、1个装备无线电的通讯营、1个工兵营、1个教导营、1个特务连、1个搜索连、1个军械连、1个卫生队和1个野战医院组成。师下设步兵团,每个步兵团由3个步兵营和团直属队组成,团直属队包括1个12门制81毫米迫击炮连、1个吉普车牵引的12门制37毫米反坦克炮连、1个骡马辎重连、1个通讯连、1个卫生队,以及搜索排、特务排;步兵营由3个步兵连、1个12挺制机枪连和1个装备4具巴祖卡火箭筒的炮排组成,全团2750人。步兵连下设3个排,每排下设3个步兵班和一个轻迫击炮班,步兵班有2支冲锋枪、一挺轻机枪和8支步枪,炮班装备60毫米迫击炮2门。全连170余人。
新的编制大大加强了师的支援力量,要求每个师要达到12500人,这个数字比1939年型步兵师高出3000人以上。相应的,武器装备得到了质的飞跃,1个师共计拥有汽车300辆,骡马千余匹,105毫米榴弹炮12门,75毫米山炮24门,37毫米反坦克炮36门,81毫米迫击炮36门,60毫米迫击炮162门,重机枪108挺,轻机枪360挺,火箭筒108具,火焰喷射器85具,冲锋枪与卡宾枪各400支,步枪数千支。这样的编制体现了现代战争的一个特点,那就是火力密度和后勤保障的重要性。相比当面的日军部队,驻印军的1个师火力和运动能力已经全面超出1个1944年制甲种师团。
驻印军总指挥部也有庞大的直属队。在总指挥部下,设有分管人事、情报、作战、后勤的四个参谋处,一个管理第48兵站医院、第20后方医院、第13卫生营的卫生处,一个专门管理中印公路施工的工程处,兰姆伽训练处,SOS供应处,协调第26航空队的汀江办事处,战车管理部等美方管理机构;支援部队数量更大,主要由中国部队构成,几乎赶上一个军的规模,计有装备36门155毫米榴弹炮的炮12团、各装备36门105毫米榴弹炮的炮兵第4和第5团、装备400辆汽车的辎汽6团、装备近千匹骡马的骡马辎重兵团、工兵第10和第12团、分别装备30辆M4A2中型坦克和M3A3轻型坦克的战车第1和第2营、由化学兵团改来的1个48门制150毫米重迫击炮团及1个独立步兵团,以及特务、通讯、宪兵、高炮各1个营;后来还加入了拥有3000名志愿人员的美军专业丛林战特种部队5307步兵团。
有了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良好的训练基地,面临的问题是缺乏兵员。训练开始时新38师有7000人,新22师仅剩1500人,还有正在建设的驻印军总指挥部下属的庞大直属部队,都急需大量新兵补充。由于部队缺员太多,遂决定先补充、训练相对满员的新38师,以及早得到一支战力强大的美械部队。
国内军政部从1942年8月开始给驻印军提供补充兵,全部精选体格强壮、有文化的青年,利用驼峰航线回程飞机空运到美军汀江空军基地,再车运到雷多。所以后来驻印军内学生兵的比例相当高,这就带来一个积极的影响:驻印军的兵员素质远远超过国内任何部队,包括重建的第二期远征军;而驻印军的两位留过洋的主将孙立人将军和廖耀湘将军学历也比国内绝大部分将领为高。兵强将勇,驻印军战斗力远超国内部队。1944年6月开始的怒江西岸松山战役,3个多步兵师加2个重炮团、数个山炮营和1个重迫击炮团计5万远征军围攻无路可退的千余日军,投入的兵力对比为50:1,历时3个多月,伤亡8000余人,敌我伤亡比1:7;稍早的孟拱河谷西通截击战,驻印军仅以持步兵武器的不到500人阻击日军5000,投入兵力对比1:10,历时3天,伤亡百余人,而日军伤亡达2500余,敌我伤亡比为20:1以上。同样成长于青天白日旗帜之下的这两支部队,其作战表现截然不同。
大批学生兵的到来使在兰姆伽训练的驻印军实力飞速提高,也引起了英国殖民当局的忧虑,英国容许这支部队驻扎印度不过是为了利用其防备日军进攻,并不赞成它的扩大;向缅甸进攻就更是让英国忧心忡忡,它害怕缅甸在战后顺理成章变成中国的势力范围。国内给驻印军补充兵额的速度起初是每天空运800人,英殖民当局借口给养供应困难,极力阻挠。经过史迪威和美国政府的努力劝说甚至是威胁,这个数字最后定为每天400人。源源进入兰姆伽的新兵经过接近1年的训练,就成为战斗意志旺盛、战斗技术高超的战士,兰姆伽基地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缅甸决战奠定坚实基础。
兰姆伽基地里设置步兵、炮兵、工兵、通讯、汽车、装甲、卫生、兽医驮载等一大批专门的学校,分门别类对军官们进行针对性培训,主要是熟悉美军的战法和武器装备的性能和使用,每期6到8周,经过讲解、示范、实习、考核四个阶段才能结业,讲解通过包括模型、电影等直观手段来进行,重点在实习,这样训练的效果和速度都很理想。这些学校都有自己的训练场,主要用来训练士兵,教官都是美国人,管理由中国军官负责。美国人对士兵的训练也通过多种手段来帮助理解,士兵素质的作用这时就显现出来了,他们的提高异常地快,步兵改行的炮兵在一星期里就学会了使用山炮,原先不懂英文的译电员训练7星期后就已经达到美国译电员需13星期才能达到的效果,士兵使用迫击炮的技巧也到了让教官们赞不绝口的程度。
训练都是真枪实弹,有一个重要指标是耗弹量。像炮兵指挥员,就一定要实实在在亲自指挥大炮发射到400发炮弹才算达到训练量,于是训练基地四周随时炮火连天,枪声则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似乎永远用不完的美国弹药帮助驻印军培训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官兵。几乎同样装备的国内美械部队步兵分队就享受不了这种待遇:飞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线的运力承受不了这样的消耗。孙立人是驻印军中唯一受史笛威敬佩和敢与美军将军直接叫板的人,他也因此为自己和新38师争来了权利,他在兰姆伽全面督促新38师训练时,战斗训练计划甚至是以他的军官为主而美国军官只能服从。他特别注重射击、格斗、游泳、驾舟、武装泅渡、登山、攀爬、防暑、耐寒、防蚊、抗疟、泥泞地行军等特殊技能,还把一个信条灌注到全体官兵的内心:相信自己经过努力一定能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当陷入困境时,相信上级一定会来救援和帮助; 面临危险时,相信本师友军一定尽力前来营救。 孙立人的教育很快就在险恶的热带丛林战环境里得到了回报。 1943年3月初,雷多军区毗邻的野人山胡康河谷一带出现异常情况,已经齐装满员的新38师提前结束了整训,离开兰姆伽开往雷多。反攻缅甸的第一声军号,已经响起。
⑵ 报道说印度往中印边境增兵十万,中国往中印边境增兵了吗
没有,因为在高原养一个士兵的费用要高好几倍,所以没开战就尽量不要放过去,当然我们的快速反应能力是绝对有保证在规定时间内投放足够兵力,因为我们已经开通了青藏铁路等。
补充:不是胡扯的,请看下文:而部署在西藏周围省区的这几支中国军队,才是对印作战的绝对主力。1989年149师赴拉萨执行戒严任务,其先头部队从川西的营房出发到达拉萨只用了半天时间。20年前中国军队远距离机动能力远逊于今天,如果西藏边境现在有战事,部队远距离机动的速度比20年前更快没有人会怀疑。屯兵于后而不显于前,中国屯兵的谋略显然高出印度许多。
用最小的代价保卫国土是我们一贯的策略,省下的资源用来现代化我国军事装备岂不更好?
⑶ 中国在中印边界军力布署
美国媒体9月4日刊载旅居加拿大的印度作者哈里·桑德(Hari Sud)的文章,文章题为“中国对印度的军事优势正在消失”,文章对中印军力对比做了一些分析,还提到,中国如果发起对印度的战争并没有什么意义,中印两国应当加大经济和贸易往来。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美国合众国际社亚洲在线报道,文章首先说,中国言与行或导致类似1962年的另一场冲突。中国不喜欢印度作为一个全球性大国的崛起,还对印度未来五年的军事采购计划有所猜疑。
文章提到,中国在八月中旬开始进行一场代号为“跨越-2009”(Stride 2009)的大规模实兵军事演习,调遣50000部队远离基地远程机动。根据分析,这场演习表明中国准备好对国家任何一处地方有事时,能够作出快速反应,这场演习还展现了,中国基础设施的有效性,已经允许部队快速部署到成百上千公里之外的地方。演习计划在10月1日,也就是新中国的60周年大庆时达到高潮。文章说,中国在中部省份维持有30-40个师的预备役部队,但是中国西藏和印度边境地区在快速部署的区域之外,只有一条建设在永久冻土上面的铁路线与内部省份地区相连接。尽管这场演习不是专门针对印度,但最近忙于巴基斯坦边境地区的印度,或许需要调整其防务位置了。
文章提到,在1978年中印达成协议,两国将在喜马拉雅山区维持现状,避免军事建设。1998年事情有所变化。印度在东段地区维持30000部队,在西段维持20000部队,印度没有在边境地区修筑新的公路和提升基础设施,事后表明这是一个错误。在过去30年来,印度与中国举行了13次高级别的边界问题谈判,最近一次是在7月份,但成果寥寥。
文章还说,对于中国的“威胁”印度有自己的评估,已决定寻求在边界地区的军事建设。八个山地师在喜马拉雅山区进行作战训练,还将增派两个师,此外,60000印度地面部队将被派往靠近达旺地区的东部边界,还有20000部队将增派到西段边界的拉达克地区。在东部,三个曾被废弃的机场被激活,在西部,也有三个机场被重新启用,距离中国西藏边界只有200公里的一个主要机场将被升级成能够起降苏-30战机,这个机场是对中国铁路线的一个主要威胁;印度还开始其他一些公路的建设,其中一条将通过马拉里-若唐山Manali-Rohtang)将拉达克与印度其他地区相连。
文章接着评论说,印度的上述进展可有效地应对中国现有的优势,此外,与1962年的时候相比,印度部队在丛林和山地作战的能力更强,1999年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卡吉尔(Kargil)冲突中的表现大概向中国表明,印度已经不会像在1962年的地面战中轻易地被击败了。中国赢得了1962年的冲突,使用了经典的中国战争策略,在地面战中,印度的士兵由并不能胜任的将军指挥,而且,中国士兵使用的冲锋枪具有优势,它们迅猛的火力压倒了携带二战时期“李-菲尔德”步枪的印度兵。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印度的突击步枪能够与中国的媲美,印度的将军们也学会了战争的艺术。
文章提到,印度将在未来五年中接收新型的军事装备,它的新下水的核动力潜艇将在2012年或者2013年前完全角成战力,而且,从俄罗斯订购的航母也将有望加入印度海军服役,印度自制的轻型战斗机以及进口的中型战斗机将形成战力,所有上述这些装备,再加上适合在喜马拉雅山区作战的超轻型火炮将部署到位,2014年之前,印度军队的火力将达到现有的两倍,是1962年的十倍。
对印度最大的威胁是从中国西藏发射的射程达到1500公里的巡航导弹和印度洋上的中国海军舰队。印度的工业核心地带和军事基地在上述导弹的射程之内,而且新型制导系统让这些导弹的打击精度极高。遭受200枚巡航导弹的集中攻击时,根本无法防御,印度唯一的希望在于(假设)这些导弹在飞跃喜马拉雅山区飞行600公里之后,丢掉了它们的攻击目标。印度利用在马六甲海峡的西部出口附近的海军基地对抗中国海军在印度洋的动作。
文章最后提到,中国发起对印度的战争没有什么意义,中印两国应当加大经济和贸易往来,这可以带来更多的财富。
哈里·桑德(Hari Sud)是前C-I-L公司副总裁、前投资战略分析家、国际关系专家,曾就读于旁遮普大学(Punjab University)和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旅居加拿大已有34年。
印度目前在中印边界东段驻军10万人,在中印边界西段的印控克什米尔驻军40万,到2020年和中印边界附近的印度驻军总和将达到60万。印度正在采购126架战机,曾大江认为到2020年印度空军将拥有1900余架飞机,20架F-35,20架苏35或米格35,130架F-16C/D或F-18E/F,200架苏30,49架“幻影”2000,116架“美洲虎”,78架米格-29,165架米格-27,79架米格-23,400架米格-21,各型运输机250架,“费尔康”预警机10架,侦察机和教练机等400架。曾大江认为到2020年印度陆军将突破100万人,分为6个战术司令部,装备4000辆坦克,其中1500辆T-90装备21个坦克团(每个团71辆或72辆T-90),2500辆T-72改进型装备40个坦克团(每个团62辆或63辆T-72改进型)。
2009年印度拥有1700余架飞机,3000辆坦克,98万陆军。2020年印度将拥有1900余架飞机,4000辆坦克,100万陆军。如此庞大的印度军队,动用其一半的军事实力攻入西藏是有可能的,中国不可大意。
⑷ 二战期间,中国在印度 训练 了多少军队
前后训练人数超过5万人
中国驻印军第一期(1942年12月—1944年5月)
总指挥:史迪威 副总指挥:罗卓英、郑洞国(继任)
新编第1军 军长 邱清泉、郑洞国(继任)
新编第22师 师长 廖耀湘
新编第38师 师长 孙立人
独立步兵第1团
战车指挥组:战车第1营 战车第2营
炮兵第4,第5,第12,重炮第11团
工兵第10,第12团
辎重汽车第6团
兽力辎重团
战车训练班:战车第3,第4,第5,第6,第7营
特务营
独立宪兵第2营
独立工兵第1营
独立通信兵第3营
高射机枪营
中国驻印军第二期(1944年5月—1945年3月)
总指挥 史迪威、萨尔登(继任)、惠勒(继任)
副总指挥 郑洞国 参谋长 柏德诺
新编第1军 军长 孙立人
新编第30师 师长 唐守治
新编第38师 师长 李鸿
新编第6军 军长 廖耀湘
第14师 师长 龙天武
第50师 师长 潘裕昆
新编第22师 师长 李涛
总指挥部直属分队编成同第一期
⑸ 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出动多少军队
中国出动一个师的兵力。这场战争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不同于国内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也不同于抗美援朝战争。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一场规模、时间都很有限的边界作战。毛泽东称中印边界反击战是一场“军事政治仗,或叫政治军事仗”,中国在获得胜利后主动撤军,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而反对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一贯立场。
(5)中国在印度投入多少部队扩展阅读:
印度企图以武力解决边界争端引起的,是政治军事仗。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争端,而印度尼赫鲁政府则坚持扩张主义立场,执意以武力实现其领土要求。
印度败走的那场中印边境战争,中国人称“对印自卫反击战”,在印度则以“瓦弄之战”闻名——当年的战争,正是由印度入侵位于中印边境东侧的瓦弄地区而起,又以中国成功收复瓦弄结束。
为了“铭记”这场“屈辱”,印度将战败的11月21日设为“瓦弄日”。自1963年起,每年11月印度都会举行“瓦弄日”纪念活动。
⑹ 1942年底,“中国驻印军”的规模是怎样的
蒋介石虽然已经答应向印度空运5万部队,但却并未付诸行动。史迪威把中国驻印军训练、装备、演习情况的大量照片和一段纪录片送给蒋介石,果然使他十分满意,他立即批准了向印度空运补充兵员。到1942年底,中国驻印军已达到了3.2万人。新38师和新22师,每师1.25万人,各辖有3个步兵团,3个炮兵营,1个工兵营,l个辎重营,1个通讯营及其他配属分队。此外,还组建了3个炮兵团,每团36门105毫米榴弹炮;2个迫击炮团,每团48门150毫米重迫击炮;1个汽车团,有400辆载重汽车。中国驻印军已成为一支火力凶猛,机动性较强的战役突击部队。
⑺ 印军称中国可在藏南部署军队80万为什么
这是瞎说的。中国西部战区只有三个集团军,共计三十万,对付印度绰绰有余,增兵到八十万,印度是在抬高自已。
上次中印对峙,印度调集了三十五万军队,中国只有五个混成旅五万人,就逼迫印军撤军,增兵对中国来说,杀鸡用杀刀,多此一举。
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以三万打败印度十三万,曾一度兵临印度首都新德里,印度现在的实力,根本无法与中国对抗。
⑻ 印缅战场国军用了几个师或军
第五军和第七十四军 一九三六年三月,蒋介石接受徐庭瑶考察欧美军队现代化装备后所提出的建议,在南京成立陆军交辎学校。一九三七年,在交辎学校基础上又扩编建成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任团长。全面抗战爆发后,杜聿明率装甲兵团的两个连参加淞沪会战。一九三八年,装甲兵团撤至湖南湘潭整训,后扩编为第二○○师。同年冬该师又扩编为新编第十一军。一九三九年一月,番号又改为第五军,杜聿明任军长,下辖第二○○师(师长戴安澜)、荣誉一师(师长郑洞国)和新二十二师(师长邱清泉)。第五军是抗战初期中国唯一的机械化军。在杜聿明统率下,该军注意训练,士气旺盛,号称“新军”,一时蜚声全国。一九三九年十一月,第五军在昆仑关战役中奋勇搏杀,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坂垣征四郎所部的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歼敌六千余人,取得重大胜利。此役后郑洞国调升,带走荣誉一师,第五军由广西移驻云南,第九十六师(师长余韶)调归其建制。一九四二年三月,根据中英两国政府签订的“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及英方请求,第五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组成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开赴缅甸对日作战。三月上旬,第二○○师到达同古,接着便在此与日军发生第一次恶战,歼敌五千余人,在中国远征军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由于孤军深入,日军凶悍,第二○○师被迫撤退。新二十二师继而在斯瓦战役中重创日军第五十五师团。四月中下旬,第九十六师又在平满纳抗击日军两个师团的猛烈攻击,虽伤亡甚重,但阵地始终未被敌人突破。因中美英三方在战略上的矛盾及指挥上的混乱,导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并于4月底开始撤退。第五军的第二○○师、九十六师历尽磨难,撤回国内;而第五军军部、新二十二师及第六十六军的新三十八师则撤退至印度。这次撤退损失惨重,第二○○师师长戴安澜在指挥部队撤退中不幸中弹,壮烈殉国。噩耗传来,举国悲恸,蒋介石亲自为其举行葬礼。第五军在出国作战前共有四万两千人,战斗中死伤七千三百人,而在撤退中死伤竟达一万四千七百人,其中绝大多数又是在穿越缅北野人山中丢掉性命的,当时的情景实在是惨不忍睹。许多将士后来回忆谈起那段遭遇时,仍不免为之动容。七七事变后,在汉口组建第七十四军,俞济时任军长,下辖王耀武的第五十一师和俞济时自兼师长的第五十八师。该军成立后不久就奉命参加淞沪会战,一战便名震淞沪,真乃“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参加完南京保卫战后,第七十四军被调至湖北沙市休整,补充乒员。一九三八年,第七十四军又先后参加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十一月,该军开赴湘阴、长沙一带整训,并扩充为三个师,分别为第五十一师(师长王耀武)、第五十八师(师长冯圣法)、第五十七师(师长施中诚)。一九三九年,俞济时又率部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一九四○年,俞济时升职,由王耀武任七十四军军长,李天霞接任五十一师师长一职。王耀武对蒋介石的提拔感激涕零,立誓要将第七十四军训练成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服从指挥的军队。一九四一年三月,王耀武指挥七十四军参加上高会战,大败日军。军政部长何应钦曾在国民参政会上说,这次作战是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第七十四军因作战有功,政府特颁军中最高奖旗 ---- 飞虎旗一面,以彰其功,第七十四军也一时名声大噪,被誉为“抗日铁军”。上高会战后,第七十四军又参加了后两次长沙会战及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在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十二日的常德会战中,该军表现极为英勇。当时第五十七师固守常德,与日军血战十六昼夜。日军先后使用飞机、大炮、毒气轮番进攻,第五十七师官兵伤亡殆尽,最后师里所有勤杂政工人员全部上阵,余程万师长亲率卫队参战。官兵弹尽肉搏,誓死拼杀,战场惨烈空前。此役仅五十七师就毙伤日军万人以上,再次打出了“抗日铁军”的声威。蒋介石在给余程万的电文中说:“欣悉我五十七师全体官兵保卫常德,奋勇歼敌,已引起全世界各友邦最大之敬意”。一九四三年五月,周志道接替李天霞任五十一师师长,一九四一年余程万接替施中诚任五十七师师长,五十八师师长先后由陈式正、廖龄奇接任,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张灵甫又升任该师师长。常德会战后, 王耀武调升,施中诚接任第七十四军军长一职。后施中诚又率部参加了长衡会战,五十一师和五十八师也表现不俗,真可谓强将手下无弱兵。
第十八军 第十八军是陈诚一手栽培起来的,陈诚也正是靠这支军队发迹的。一九三○年中原大战后,陈诚升为第十八军军长。但实际上该军当时只有一个十一师。一九三一年,第十八军才初具规模,下辖罗卓英的第十一师和周至柔的第十四师。后陈诚以种种借口不断收编杂牌军,第十八军规模最大时曾辖有五个师的兵力。由于陈诚深得蒋介石的宠爱,第十八军也就备受青睐,其装备在当时国民党军队中是最先进的。这支军队训练有素,以能征善战着称。当时国民党军校毕业生很多人宁愿到第十八军当排长,也不愿到一般部队当连长,其名声可想而知。一九三五年九月,罗卓英升任军长一职。全面抗战爆发前,第十八军下辖三个师:彭善的十一师、陈沛的六十师、黄维的六十七师。一九三七年八月,罗卓英率第十八军由广州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为不辱使命,陈诚惟有忍痛一时,严令部队:只要完成任务,十八军打光打尽也在所不惜。在作战初期十八军曾四战罗店,双方伤亡惨重,罗店也因此战而闻名天下。淞沪会战后,十八军入江西作战。一九三八年五月,六十七师师长黄维升任军长,莫与硕接任六十七师师长之职。一九三八年秋,十八军参加武汉会战,当时其下辖的三个师为彭善的十一师、何平的十六师、陈沛的六十师。此后该军又开进湖南。到湖南后,其地方保安处所属的几个保安团被编成一九八、一九九两个师,归十八军建制。一九三九年五月,彭善升任十八军军长,继而便率军入川整训。整训后其下辖的三个师分别为第十一师(师长方靖)、十八师(师长罗光文)、一九九师(师长罗树甲)。彭善在枣宜会战后因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被免职,方天继任军长,宋瑞柯升为一九九师师长,十八军再度撤回四川。一九四一年十月,陈诚令第十八军开至湖北宜昌、秭归地区,并于与一九四二年夏对日军发动攻势作战。一九四三年春,覃道善调升十八师师长,在此之前胡琏于一九四二年三月升任十一师师长,鄂西会战时十八军下辖覃道善的十八师、胡琏的十一师、彭巩英的暂编三十四师。这次会战中石牌要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曾被重庆统帅部比作中国的斯大林格勒。当时守此要地的是胡琏的十一师。当战斗激烈时,陈诚司令长官打电话问他:“守住要塞有无把握?”胡琏斩钉载铁地回答:“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十一师官兵英勇作战,死守要塞;十八师则连日苦战,仗打得极为激烈,双方死伤甚多。十八军的英勇奋战为鄂西大捷立下了汗马功老。一九四三年八月,罗光文就任军长。之后十八军又参加常德会战,原暂编三十四师由武泉远的五十五师取代。一九四四年八月,胡琏升任军长,率部守备常德、桃源等地区。同年冬,十八军全换美式装备,实施美式兵器教育和训练方法。 新一军和新六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后,一部分部队辗转撤至印度。一九四二年六月,蒋介石批准史迪威关于在印度训练十万中国军队、在滇西装备训练三十个师及反攻缅甸的计划。新三十八师和二十二师分别奉命于六月底和八月开赴兰姆伽军营,改该换美式装备,实施美式训练,于是兰姆伽军营便成了新一军的摇篮。一九四二年十月,蒋介石下令在印度部队改编为中国驻印军。一九四三年初,郑洞国到达兰姆伽,成立新一军并任军长之职,下辖孙立人新三十八师和廖耀湘新二十二师。一九四三年三月,新三十八师开出兰姆伽军营,重返前线。是年秋,该师被调往中印缅边境的列多地区驻防,并于十二月打通了入缅的门户。驻印军为迅速打通中印公路,随即向缅北推进,以新三十八、新二十二师分别担任左右冀,进军胡康河谷(在当地被称为死亡地带)。一九四四年三月,我驻印军占领孟关,消灭日本最精锐的第十八师团的主力,缴获其军旗、关防、大量文件及各种武器。继而这两个师又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占缅北重镇孟拱,再次告捷。此前,由国内于一九四四年春先后空运至印度接受美式装备和训练的新三十师(师长胡素,归新一军建制)、第十四师(师长龙天武)、第五十师(师长潘裕昆)先后转运至缅甸密支,随即对其发动进攻。第三十八师在孟拱战役结束后,也进军密支。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战斗, 八月初密支终于被攻克。自从我驻印军先后开出兰姆伽后,连续作战,屡创强敌,战斗力较之以前大为提高,这是日军做梦也想不到的。他们弄不清楚这支两年前曾败在自己手下的中国军队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成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威猛之师。一九四四年八月,入缅作战的中国军队休整扩编,成立两个军。新一军(军长孙立人)下辖李鸿新三十八师、唐守治新三十师;新六军(军长廖耀湘)下辖李涛新二十二师、龙天武第十四师、潘裕昆第五十师。至此国民党五大王牌军前身已全部诞生。中国军队休整约两个月后,向日寇发动了最后的攻击,用缴获的日军文件上的一句话来说:“敌军归国心切,锐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