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举巷房价多少钱
⑴ 陆游也"悲剧" 南宋房价知多少
这就不得不提杭州曾经作为首都的南宋时期。
说到南宋王朝,其实并不像影视作品那样积贫积弱。宋代是中国经济规模最大的朝代,其中,南宋的经济规模占当时世界的75%,人口占全世界的15%左右;作为处于领导地位的杭州不仅是中国第一大都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其常住人口有150万,而此时的西方最大的城市也不过才十几万。
人均收入又怎么样呢?据考证,当时杭州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000美元。最富裕的时期是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以嘉定十六年(1223年)为例,宋朝有人口1267万户,大约为6500万人。GDP兑换成现在的数字,为38680元,约折合5460美元。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人会“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而南宋时,房价大约是多少钱呢?宋朝的成套住宅shòu价从500贯到10000贯不等,500贯到1000贯是普通“刚需”住宅。按照常规,一贯的币值换算成/人民/币,通常使用米价来折算,根据不同时期的米价,宋朝的一贯钱大约合人/民币440-880元的购mǎi力,取其中为660元合一贯钱。那么宋朝的一所成套住宅shòu价就在33万元—66万元之间。而五千贯以上的“豪宅”,在330万以上。
不过,大家先别感叹房价低廉,在南宋还有个重要因素要考虑进去——通货膨胀。朝廷开支惊人,财政赤字很厉害,为了弥补赤字,拼命发行纸/币,物价一日数涨,造成了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就导致了,房价和房租是上文所提数字的几倍甚至更多。
除此之外,人口密度也极为不平均。受战乱影响,城市相对安全,而城郊及农村则弄不好因为金兵来袭,搞得家破人亡。因此,人们一股脑地都想往城市里扎,而这也就形成了南宋时房价各地极为不平均现象的出现。
大诗人陆游就因此比较“悲剧”。陆游始终没有在杭州买房,包括他在杭州做官的时候,也是在砖街巷南头一个大杂院里跟七个儿子租房住。陆游不是不想在杭州mǎi房,只是mǎi不起——杭州的地价和房价要比绍兴城郊贵出几百倍,他虽然断断续续做了二十多年官,凭收入在杭州mǎi房仍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可见杭州当时的楼市,可谓寸土寸金。
因为房价过高,更有甚者铤而走险。据《云麓漫钞》记载,南宋绍兴年间,在江阴一个叫高嵩的年轻人,因为房价太高,就假扮成京城下来的传递官,面见镇江府的知府,说是秦桧太师派[最新消息 价格 户型 点评]他来传旨意的。等知府张楠退掉左右,便上前刺/杀。不过武功不济,被当场抓获,最后落得个认罪伏法的下场。
由此可见,住房问题古已有之,若想实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道阻且长。
⑵ 40年前曾走街串巷,留下神秘预言的“赊刀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呢
江湖上有一种神秘的行业,他们自称“赊刀人”,每个乡村都遍布着他们的足迹,遇到买刀的人时,他们并不收钱,而是说了几句预言:
有田无人种,有屋没人住。人将无衣而出,兽将穿衣而行。
如果此言在未来几年得到应验,他将来会回来收钱。
01赊刀人的由来
对于“赊刀人”的身份,在江湖上各有传闻,有人说他们是一个神秘的组织,行走江湖,只为惩恶扬善;有人说他们是修身得道的高人,他们为的是“红尘炼心”。
1、首先,“赊刀人”的产品定位很准确,就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需要的商品,受众群体基本上是大众,范围很广,属于那个年代最通用的产品。
2、在当时的环境下,如果“赊刀人”像街头的小贩子一样正常卖刀的话,很多人不会买的,因为老农的兜里都没有钱,所以如果想让他们提前消费,只能赊账,然后再收取高额的利息,利息是本金的两倍多。
3、此外“赊刀人”非常会营销,他用一些大众很难理解的预言,营造神秘气氛,让大家觉得神秘,从而忽视价格,来吸引大家消费,看似都占了便宜,其实“赊刀人”才是最大的赢家。
可能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经过三五年之后,“赊刀人”不怕当初的买家赖账吗?
在那个年代,人口的流动是很低的,几年之后“赊刀人”再次回来时,大家仍然都在那,谁也不可能为一个小物件还搬家。
并且,当时的人对于信誉还是很看重的,在民风极其淳朴的农民眼中,大部分人是不会耍赖的,并且回来收款,代表着预言成真,那么,大家都会视“赊刀人”为高人,正常都不会得罪他。
最后可能有少数的人没有给钱,或者发生变故,但因为当初售价比较高,即使没有全部收回货款,他们也是赚钱的。
04何方神圣?
有人说“赊刀人”是一群眼光卓绝的商人,一定挣了很多钱。也有人说很多“赊刀人”都没有回来收过钱,他们可能并不是为了卖刀。
村里的老人曾经问过他们的行业,“赊刀人”只回答道:在很多地方都有这个行当,不同的“赊刀人”在不同的地方,卖着不同的东西,预言也是不一样的。做这个行业,只是为了赚钱。
其实,我倒认为,他们只是普通的走街串巷的商人而已,“赊刀”只是他们的一个营销手段,预言也只是当时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而已。
做生意嘛,有赚有赔也很正常,很多人“赊刀”的人,多年后在“赊刀人”找回来后,也付了钱,而有一些“赊刀人”因为预言没有实现,亦或是家中除了变故,最后也不了了之。如今看来,也并没有那么的神秘。
⑶ 宁远县滨江小区二巷房价多少一平方
你好:
城内大概2500,好点的地段要3000左右。城郊大概在800元以上。房价平均在1300到1500元。最高的楼梯房也达到了1800左右,高层电梯房就更贵,2000元以上
望采纳,谢谢
⑷ 在北京二环买一套四合院,需要多少钱
在北京二环买一套四合院,需要至少2400万。四合院是不能再生的所以价格非常的昂贵,基本上价格都在8万到30万之间。按照最少的8万每平米来算,最低标准300平方左右,那么最少就要2400万。
北京的四合院是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价值就会越来越高。在诸多的房产中介的交易中可以看到有的四合院每平方米价格在8万元至30万元之间。
这个价格根据四合院的大小,越大越值钱,根据四合院所处的地段,位置越好,价钱越高,根据交通的便利性和所处周围的文化气息及四合院本身的构造及新旧程度。
北京四合院的有山有水的价格会高
因为四合院的短缺和越来越多的有钱人迷恋四合院的生活方式和尊贵地位,带来了四合院价格的高涨。据了解,北京四合院的价格与2000年相比,翻了5倍左右,每平方米售价达到2万元至20万元,一套300平方米以上的院子,基本都在上千万。北京四合院的有山有水的价格会高。
⑸ 海口市龙华区坡博坡巷房价13687500655哪个经纪人
一般在5000-20000/平米之间吧!仅供参考
⑹ 内乡金水港房价多少钱一个平方
摘要 4022 元/m² 10月挂牌均价 环比上月 持平 商圈区域 邓州 邓州城区 详细地址 雷锋东路85巷1号 建筑类别...
⑺ 中国民间最神秘的组织,出口成谶,句句应验,他们究竟是谁
在中国古代的悠悠历史长河当中有很多非常特殊的职业,有一些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像是占卜师、乌骨师、机关师,这中间有一些直到今天已经销声匿迹了,但还有一些世世代代通过传人保留下来了。
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个被称为是中国古代民间最神秘的组织,而且至今为止在一些民风淳朴的地方还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就是赊刀人,赊刀人顾名思义其实就是卖刀的,但是他们卖刀的方法就比较特殊,卖给你的时候不会当场收钱,而是留下一句高深莫测的谶(chen)语,等到谶语将来真的预言成真的时候再回来要账,实际上就相当于当时赊账卖给你了一把刀顾名赊刀人,他们卖的刀也并不是什么杀伤性的武器,就是中国古代农民耕地用的镰刀或者是厨房做饭用的菜刀,说白了都是生活必需品。
而这群人之所以神秘,就是因为他们在赊刀当时留下的那句预言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但是短则几天,长则数月数年一定都会实现。
民间传闻赊刀人实际上是战国时期鬼谷子的传人,鬼谷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作为中国历史上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拥有很多传奇的身份,兵家称他为圣人。宋恒家称他为始祖,道教封他为王禅老祖,本来应该与老子、孔子、韩非子等圣贤比肩的大家,但是在史书上对于他的记载却非常的少,以至于很多人都怀疑他是不是真实存在过的一位人物,但是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鬼谷子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他出生于公元前400年,姓王名诩又名王禅。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大时代中拥有旷世奇才的鬼谷子,虽然是隐于山林之中,但是其弟子出将入相决定列国的存亡,推动着历史的走向。他虽然已于事外,但是将天下之于棋局之中,不谋而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历史上着名的孙膑、庞涓、张仪、苏秦都是鬼谷子的蛮生,而民间对于鬼谷子通天彻地智慧的描述,感觉已经超出了人类能力能企及的范围。民间描述鬼谷子一通日新巷尾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通6韬3略布阵,行兵鬼神难测,三通纵横游说,明理度是初此土变万口没当,斯通修身养性,却病延年,服食,一平地飞升。
鬼谷子本身就是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而赊刀人这个行当和鬼谷子扯上了关系,也平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据记载,历史上最早出现赊刀人的时期是在宋朝,在那个时候他们还不叫赊刀人,叫做卜卖,占卜的卜,买卖的卖,那个时候他们卖货的方式就是分文不取,留下一句谶语,待日后预言成真的时候再回来要钱。
后来来到了明朝,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国家大量征集钢铁制造兵器,老百姓家的很多铁器刀具都被收了,这一下子连菜刀铁锅都成了稀罕物件,不卖者就开始赊卖这些器具。实际上当时大件的铁锅要更值钱一些,而且赊刀人他们确实也卖铁锅,但是赊锅人的名字怎么听都不如,赊刀人有一些江湖传奇色彩,于是不卖就改名叫做赊刀人。
时间来到了清朝,在1878年7月申报上有一则关于赊刀人的新闻报道,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是这样的,清朝咸丰辛酉年间也就是1861年,浙江奉化县来了一个外地人,他用船载着刀,每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就把刀摆出来卖,但是他只记价并不马上收钱,说等米价降到18轮的时候再过来要钱,当时的米价是80万,大伙都在纷纷议论说这个人该不是疯了,米价怎么可能降到18万?
可时间一晃几年过去了,来到了光绪初年,也就是一八七几年的时候,那个时候米价真的跌到了十几万钱,当年买过刀的人都开始纷纷议论说那个人真神,可是当年那位赊刀人早也不知去向,1878年7月初奉化又来了一个用船载刀出来赊刀的人,和当初那个人一样,他也是只计价不收钱,而且还说以后米价只会更贵,不会便宜了,乡民们当时都纷纷信了他,等这事传到官府之后,她们赶紧出去抓人,可是赊刀人早已不知去向。
其实官府出去抓人也非常好理解,如果民间真的有这样一位人物,他可以预知未来,得知国运兴衰生死存亡的话,这样的人是不可以留于世的。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据说那个时候日本兵曾经追捕过一伙赊刀人,因为这伙赊刀人曾经四处放话说,等鬼子们被赶跑了,我再回来收你的钱或者是粮食。有一些赊刀人被日本兵抓走之前还说我这一走可能就回不来了,但是日后会有人替我来收钱或者是收粮食,到时候你们就放心把粮食给他就行了。
在战乱时期钱不如粮食来得有用,所以赊刀人就感受到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1945年抗日战争真的结束了,可是至于那会赊刀人的后代到底有没有回来要钱或者是要粮食就不得而知了。
现如今的太平盛世里,在一些民风淳朴,人口流动性不强的地区,还是会有赊刀人的出现的。
有些人可能会问了,为什么在大城市里不曾出现过赊刀人的身影,实际上这其中的道理也非常的简单,大城市的人口流动性太强,搬家的、租房的换工作的,而赊刀人的预言有时候要几年才能实现。
等到这预言实现的时候,当时买走菜刀的人早就不知道去哪了,赊刀人找谁要钱去,所以很多80后90后甚至是00后,也许并没有听说过赊刀人,但是如果问你们的爷爷奶奶,他们很有可能听说过,甚至是亲眼见过。比如说有网友说在90年代的时候,他们村里曾经来过一个卖菜刀的南方人,菜刀不要钱,一律先说这等什么时候苞米涨到一块钱了,再回来收菜刀的钱。90年代初的时候苞米才两毛钱一斤,人们都觉得这苞米怎么可能涨价涨到一块多,那都是天价了。于是有很多人为了贪小便宜都去赊刀了,而几年过去了苞米的价格真的涨到了一块多,而各地也陆续出现了要账的赊刀人。
还有人说在90年代初,他们家附近曾经出现过一个赊刀人,说等楼房1000块钱一平米的时候再来收钱,那个时候人一个月工资才多少钱,房价1000块钱简直就是不可思议,可是现如今你再看看1000块钱的房子你是肯定买不到了,现在房价都是一万几万甚至十几万。
正是因为这些口耳相传的小故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赊刀人抱着敬畏之心,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赊刀人也不仅仅是赊刀了,但本质就是换汤不换药,他们所说的这个物品要比市场价格高很多,甚至是好几倍,而且卖货的时候都是先计价不收钱,等到他们的预言成真之后回来再来收钱。比如说赊刀人的一把菜刀可能要卖到30~50块钱,这可是比市场价都要高好几倍的。
我在网上也查阅了很多,出现在全国各地不同的赊刀人的预言,从中也总结出来了一些规律,这些所有的预言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就是最常见的预言物价的,比如说有一些赊刀人说等房价低过500块钱一平米的时候再来收钱,还有人说等三袋面能换一栋楼的时候再来收钱,在湖南山东一带还有一些赊刀人说等米价贵过猪肉价或者是一斤肉只能换一袋麦子的时候他们再来收钱。
第二类就是预言社会政治民生趋势的,比如说杨过千牛过万,娶个媳妇18万,这样的预言实际上一方面是刚才说的第一类,也就是预言物价的,再一个就是现在结婚彩礼聘礼的趋势,还有一些收到人预言说世间有路无人走,农村有房无人住,当时很多普通的农村老百姓都觉得这预言非常不可思议,怎么好好的路没人走,好的房子没人住,但是现在看看农村很多年轻的小伙子大姑娘姑娘们都去城里打工了,那可不就是有路无人走,新建好的房子都是空着的,类似的还有满街大楼无人住,十里长街一盏灯,万里巷楼无一人等等。
第三类一员我认为是到人员中比较邪乎的一种,那就是预言天灾和人祸的。比如说2002年在某山村地区曾经出现过一伙赊刀人,他们说等什么时候日头缺个角,天坑和地陷我什么时候再回来?而这日头缺个角,听起来有点像日全食或者是日偏食,天坑和地线就感觉有点像地震,类似的,还有在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河北等地出现的饥荒,预言什么?三个人共吃一个康巴,一个馒头换俩媳妇等等。
如今随着农村城镇化脚步的加快,网上购物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里,我爷爷奶奶都会上某宝购物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从事赊刀这个行当的人实际上是越来越少了,但是打着赊刀人的旗号去骗人的人却是层出不穷。比如说有人把赊刀人千年行规给改了,说让大家先付一半的钱,等预言成真了,回来再付另外一半的钱。而事实上这些人卖货的时候早就把物价提高了不止两倍,他们先收一半的钱也怎么都不会亏,而这样的把戏实际上是很容易被人一眼看穿的。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了赊刀人这个行当他们究竟是怎么赚钱的呢?
从现在经济学的角度说到人就是一种风险对冲思维高风险对应着高收益,赊刀了用预言和免费的商品来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未知的事物是最具有吸引力的,而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收到人所说的那些预言,听起来就跟天方夜谭一样。如果那些寓言不能够成真的话,就相当于他们吃的物件就是白送的。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找赊刀人说道,如果让你花市场价几倍的价格去买一把菜刀或者是其他的一个物件,你肯定不会愿意。但是如果我告诉你说这个东西你现在不用付钱,等将来预言成真了你再付钱,好奇心和贪小便宜的心理就会驱使着人们去找赊刀人。
不过话又说回来,看似说到人的预言,好像要好几年才能实现如此长线的投资,如果预言不准的话,那不就是血本无归了吗?
当然了至今为止仍然有很多老一辈的人相信赊刀人就是一个神秘的存在,他们是修道之人,想通过这种方式隐晦地向世人传达某种信息,留下了刀,留下了箴言,等到预言真正实现的时候,也许赊刀人早已不见踪迹,也许他已经去世了,只留下子孙和传人,还有一个等待被兑现的诺言。
赊刀人不仅仅是一个时代,更像是一种远去的江湖。就像我们回忆中曾经飘荡在巷口,亲切又熟悉的叫卖声。
⑻ 无锡井街唐巷房子怎么样位置如何,二手房价多少
挺好的,房价在1000左右
⑼ 重庆市渝中区和平路二巷房屋拆迁政策
重庆渝中区普通住宅每平方4200以上,据说是政府限价最高不超过4600。私房不足45平方补足45平方【人均10平方】(家里户口上有5人就是10X5=50),公房不足35平方补足35 平方【人均8平方】(家里户口上有5个人就是8X5=40),这点比其他区差,九龙坡一律补足45平方。装修费500左右乘以被拆迁房屋的实际面积,一次奖励30000,提前搬迁奖励40X两个月=2400,搬家费1000,如果以后要房就有两次搬家机会又加1000,过渡费也比九龙坡低,三人以下每月700,以上800,还有新房公摊面积大,有个超公摊面积的钱,在一万以上,大修基金几千(买房时多的都要拿起出去)。大概就是这些了,那里的房新价X0.7应该是多少大家都知道,没有办法,政府这是评估公司算出的,说不服气可以重新申请评估,试问哪个评估公司胆敢说实话。你的旧房如果不足35,家里人口最多4人,大概有22万,你还可以通过困难补助加一点(政府把价格定得这么低,我理解是把部分房价搁这儿了,也是猫腻最大的地方,有人一分钱都没有拿到,可能有的会拿走多少万),你可以想想办法,拿到一些困难证明,总之 祝你好运!
⑽ 老炮儿邻居百平小院给千万不卖 多年前补偿仅900
“老北京”和老房子的喜怒悲欢
小院多年前补偿仅900元
现在价值千万
电影《老炮儿》热映之后,余温尚在,与之相关的话题也一茬儿接一茬儿。房产网上,有人开始对六爷的房子感兴趣:影片中,一到钱紧的时候,六爷就要卖房子;霞姨也多次提到,“你现在就剩下这套房子了。”那么,10万元都要舍下老脸东拼西凑的六爷,家里这套房子到底值多少钱?
网上有猜三五百万的,有报上千万的,也有人直接给出“半亿”,到底哪个靠谱?还是住胡同里的本地人最有发言权。近日,六爷的“邻居”老程给记者讲了讲胡同房产的行情。
百平方米小院给1000万元也没卖
“《老炮儿》我还真专门看了。网上有人说,‘话匣子’打开房产证时,面积写的是130平方米。住过平房的人都知道,平房的面积有两个数,一个是房本面积,一个是占地面积。房本面积就是房管部门给你核定的建筑面积,自己没经过审批建的小房不算;占地面积是连房带院子的面积。平房不是占地面积多大,就能建多少房,得看你房本面积是多少,即使翻建也要按这个数建,不能多建。所以,平房面积是房本面积,还是占地面积,价格会差很多。如果‘六爷’这个房的面积是房本面积,那就贵了去了。即使是占地面积,在什刹海这地界儿,1000万元也打不住。”老程对平房的门道和什刹海这一带的市场价格“门儿清”。
为什么敢这么说呢?因为他自己就在什刹海东边有这么一套小院。“我这个小院是独门独户,一共6间房,3间北房,2间西房,1间东房,连院子100平方米出头儿。前一段时间,有个中介问我1000万卖不卖,我扭头就走,他们以为我不知道行情呢。”
老程解释:“平房和楼房不一样,学问大了去了,房子面积是房本面积还是占地面积?是使用权还是私产?可不可以分户?是不是有腾退的规划?是不是学区房?大杂院还是独门独院?情况不一样,价格能差很多。比如房子是私产,只要有钱,不管北京人、外地人,都能买。而如果房子是使用权的,就只能北京人买。同样地段、同样面积的平房,私产的房子能比使用权的贵1/3。”
老程的房子就是私产。“什刹海这个地段使用权的房子占地面积都卖到10万元一平方米了,我私产的房子,他们也给我报这个价儿,我搭理他们干吗?”
小院传三代已有80年
即使加价,老程也不会卖了这套小院。“这房子是我姥爷年轻时置下的,1930年左右买的吧,到现在80多年了,前些年,那么困难,‘老家儿’都没把房子卖了,传到我这儿,让我给卖了,属于忘本,有负罪感。周边邻居有卖的,都是因为分家、出国,没办法了。”
至于姥爷当年多少钱买的,姥爷没说过。不过,老程自己留意过相关的信息。
“那时候,也讲地段,离市中心越近,房价越贵。我看过一份资料,1930年北平财政局曾评估过一次房价,最贵的是西交民巷的小洋楼,每间400块大洋;其次是王府井、东华门、府右街一带的正规四合院;再次是史家胡同、鼓楼、闹市口、太平桥的四合院和平房;出了二环就是郊区了。当时我姥爷买的这个小院不算四合院,就算普通平房,每间也就80块大洋。一间房15平方米,当时一块大洋差不多相当于现在50元吧,也就是说,我姥爷买这套房时,合每平方米270元左右,总价27000元。”
买下这个小院之后,老程的姥爷、姥姥在这里安家立业。但“文革”的时候,这个院子被收归公有了,幸运的是还一直让他们住着。老程就出生在这个院里,伴随他成长的是院子里的一棵香椿树。“这棵香椿是自个儿长的,没人管它,一直活到现在,和我一边儿大,很多人让我锯了,种上石榴、海棠什么的,我没舍得。和这房子一样,时间长了,有感情了。”
差点儿用小院换冰箱
说起这房子的价格,人家给老程报1000万,老程都不卖。可当年,这房子差点儿让姥姥以900元的价格换成冰箱。
“这房子归公后,1979年发还。当时,房管局的同志问姥姥:‘您是要房还是要钱?’如果要钱就表示放弃房子归公家了,但还可以租住。那时很多人租公房住,一年也交不了几块钱房租。于是,姥姥就问:‘如果要钱,给多少钱呀?够不够买个冰箱?’那个年代,刚刚有冰箱。买个冰箱,夏天可以冻冰棍,是一家人最大的梦想。房管局的同志说:‘给900元,买冰箱恐怕不够。’姥姥就说:‘那算了,不要钱了,还是要房吧。’于是,又给重新办了私产的房本。”
“幸亏不够呀。”老程倒吸了一口凉气,非常后怕。那时候,很多房子都是公家分的,自己的私产房和租公家房,就差几块钱的租房费,所以,很多人都没把房子是私产还是公产当回事儿。“谁也没想到,这些年,房子的价格变化这么大。东城这块儿,史家胡同、府学胡同的学区房,按房本面积算,单价都20万元了。”
房子贵了亲情没了
“房子值钱了,也未必是件好事。”这些年,老程眼看周边亲戚、邻居因为房子打官司告状,甚至动手、动刀的事儿很多。“我一个特别好的哥们儿,太爷给留下一个180多平方米的院子,传到他们这一代,住了3家,3个孩子都是堂表兄弟,一起长起来的,以前感情特好,不分你我。”几十年住下来相安无事。后来,房价越涨越高,2010年时一平方米能卖六七万元了,3个兄弟的心里开始不平静了。忽然有一天,院里堆起了一道碎砖搭起的矮墙。“墙是他堂哥搭的,原本几家公用的院子被他圈走了一半。”
“我哥们儿肯定不干,上门讲理,堂哥说是家里有人生病,怕吵,圈个小院子清静点儿。为了这事,两家差点打起来。”有了这堵墙之后,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兄弟,都觉得有了隔阂,大人们互相不串门了,孩子们也不一起玩儿了。往日,院子里的欢声笑语也没有了。
“后来,我哥们儿的堂哥把房子卖了,消息一传出去,其他堂表兄弟姐妹都来了,说这几间房虽然是他们几家住着,但其他的孩子也应该都有继承权,卖房的钱,也有他们一份。最后为这事还上了法院。”官司一打3年,原本的亲戚也都断了来往。“我哥们儿觉得住这儿心里别扭,后来也把房子卖了。卖了之后才发现,是中介公司利用他们之间的利益和矛盾挑拨的,中介公司把房子收拾收拾,整院出手给一个外地有钱人,我哥们儿现在后悔得不行。哎,都是钱闹的。”说起这事儿,老程唏嘘不已。
老了还得回小院里接地气
幸好,老程家三代单传,到老程儿子这辈儿,还是独生子,所以,房子没那么多纠纷。
老程一家在小院儿里住了很多年。几年前,搬到楼房,院子就出租了,开过棋牌馆、烧烤店,还做过居委会的活动室,一直到现在。
在电影《老炮儿》里,“六爷”的房子最后留了下来,儿子“小波”开了一个“太师椅上铺虎皮”的“聚义厅”。
老程也有这打算。“钱多少是个够呀,要那么多钱也没用,尽管总有中介不停地找我,但我也就问问行情,肯定不卖。岁数越大越不愿意住高楼了,我想以后修好了自己去住,或者开个小店,以后二环里的院子越来越珍贵了,能保留这个院子,其实是保留属于北京人的一种生活,接地气、平和、看得见风景。”老程这样说。
本报记者 李海霞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6-01-12,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更多房产资讯,政策解读,专家解读,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