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大洋的价格大约多少
1. 1块大洋现在相当于多少钱
在民国以前时期(1912年以前),一块大洋(一两银子、一枚银元)=800元人民币;在民国时期(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一块大洋=400元人民币;在解放后(1949年10月1日之后)一块大洋=200元人民币。
大洋一般指的是袁大头,是民国时候的一种银币,当时的面值为1元。但是,那时的“1元”并非是现在的1元。据说,当时的一个袁大头能够购买500个包子,并且普通的家庭一个月只需要2个袁大头就够了。
由于大洋本身属于一种银币,因此,在收藏市场中,收到了许多藏有欢迎,具备较高的收藏价值。
市面上最多的三个品种是民国三年、九年和十年铸造的,守家一般在700-720之间,民国八年的市存量少,市价约1800元。
(1)一枚大洋的价格大约多少扩展阅读
大洋基本属性
大洋重量在27克左右,成色在90%左右。
主要包括: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法属印支坐洋、日本龙洋、英国站洋、奥匈帝国“大奶妈”、(清朝)各种龙洋、(民国)大头、小头、船洋、汉版等,甚至荷兰的2.5盾、法国/比利时的5法郎等等,也就是说凡是符合这个规格的都可以认为是大洋(这是当时中国政府放任银币自由铸造、流通的结果)。
2. 一个大洋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多少
一块大洋相当于几百元人民币。
民国成立后,于1914年推出《国币条例》,确立银本位货币制度,定国币“壹圆”重七钱二分,含纯银八成九,即六钱四分八厘,(23.9024808克),约等同于银圆壹枚,又定十分之一元为一角,十分之一角为一分。
国币的壹圆被铸成八成九银、一成一铜的硬币,上有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大头”;并推出以银铸造的辅币。袁大头出现后,逐渐取代“龙洋”、“鹰洋”等旧有银圆,在全中国流通。
历史:
实际上,民国初年的中国货币是两、圆并用。因为各银圆成色、重量稍有不同,因此大宗交易,以及资本账结算,仍然会使用银两为单位。
而由不同的银圆转至银两,有一定的折让。直至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圆,才规定所有交易及结账以圆为单位。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国际银价出现大幅波动,影响中国经济。特别是美国在1934年推出的《购银法案》令国际银价上升,导致中国银根短缺、利率急升。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货币改革,放弃银本位,改为发行法定货币(即法币),同时收回银圆。银圆于是不再具有法定的地位。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大洋
3. 一块大洋现在值多少人民币
按照房价的价格比照,1块大洋价值在9万人民币。
民国时期,银元一直是市场上流通的硬通货,虽然1936年国民党进行了法币改革,但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民党大量印刷法币,引起法币严重贬值,从而引发恶性的通货膨胀,所以直至新中国成立时,银元一直是市场的主要流通货币。
民国是一个十分动荡不安的年代,所以很多时候在不同的年代不同地方物价都是不一样的,但是都有一个大致的“平衡”。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叫卖,“卖包子咯,两文钱一个”,而今天我们买包子已经是一块钱一个了,所以作为参考的依据,彼时的两文钱应该和今天的一块钱的概念差不多了。
1919年鲁迅和弟弟周作人一起合伙买了西直门八道湾胡同的一座四合院,花了3500块大洋;1924年在阜成门的胡同中买下了另一座四合院,才花了800块大洋;西直门的先不算了,单算阜成门的那套小一点的,现在房天下类似房源的7月份报价是7200万人民币不含税费。
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大洋)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洋钿)可以请两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园,一块银圆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演出(戏剧或电影)一块银圆可以买10张入场券。至于精神食粮,一份报纸零售3分,一块银圆可以订阅整月的报纸;一部《呐喊》售价7角,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比较厚的书,或者两本比较薄的书。
拓展资料
大洋即银元(又名银圆),指代旧时使用的银质硬币。大洋为圆形,价值相当于七钱二分白银。主要有袁大头等。大洋钱的简称,跟“小洋”相对。
宣统元年,清政府设立铸币局,统一发行银币。中国银圆因为上有蟠龙像,因此被称为“龙洋”。各式银圆被称为“大洋”。 民国成立后,于1914年推出《国币条例》,确立银本位货币制度,定国币“壹圆”重七钱二分,含纯银八成九,即六钱四分八厘,(23.9024808克),约等同于银圆壹枚,又定十分之一元为一角,十分之一角为一分。国币的壹圆被铸成八成九银、一成一铜的硬币,上有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大头”;并推出以银铸造的辅币。
袁大头出现后,逐渐取代“龙洋”、“鹰洋”等旧有银圆,在全中国流通。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亦曾颁布《国币条例》,继续使用银本位发行货币。国府壹圆含纯银为23.493448克,铸造成的银圆比“袁大头”略小。因为上有孙中山头像,被称为“孙小头”。
4. 一个大洋相当于人民币多少钱
大洋一般指的是袁大头,民国成立后,1914年制定了《国币条例》,并且确定了货币制度,定国币“壹元”重七钱二分,含纯银八成九,即六钱四分八厘、23.9克,一块大洋相当于“1银元”。据资料介绍,清末与民国初期,五个银元可以买一头大水牛,一个银元可以买一担米(即100斤米);民国后期一个银元是一担谷(即100斤谷)。如果用这个价格等效现在的实物价格的话,民国初期一块大洋价值近似于今天的400元,而中后期则只值得今天的200元左右。
现在,一块大洋兑换价两到三百人民币,但是由于大洋本身属于一种银币,因此,在收藏市场中,受到了许多藏友欢迎,具备较高的收藏价值。市面上最多的三个品种是民国三年、九年和十年铸造的,市场价一般在700-720之间,民国八年的市存量少,市价约1800元。
拓展资料:
银元的发展历程
银元一直在中国的流通领域里占有重要的位置。银元,起源于上海银饼。清朝末年,上海一些富商经营“沙船”生意,这种运沙船厂,雇用大量员工,每月发工资时,为避免秤量碎银引起争执,故就让富商王永盛、郁深盛等人自铸银饼,规定每一银饼值白银5钱。目前在市面上见到的是清朝咸丰6年所铸。
后来,墨西哥商人到中国购买物品,带进来墨西哥的银元,也叫墨银,它是用机器铸造的,分量更准确,每个含银7钱3分,库称是7钱2分,上面有一只鹰,俗称“番饼”,又称“鹰洋”或“洋钿”,有人甚至称作“番佛一尊”,可见当时一般人对银元的重视。
光绪年间,银元大量铸造,上面有一条龙,称为“龙洋”。民国初年,先后铸造有孙中山侧面头像和袁世凯侧面头像的银元,俗称“孙小头”和“袁大头”,重量均为7钱3分。100个银元的重量有73两,不可能带在身上,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时,都用钱庄的“庄票”。
5. 我现在手上有两枚大洋,一枚大洋是多少钱
“O”版袁大头最新价格在1300元左右。
牛口造袁大头最新价格1300元左右。
九年普通为500元,版别价格混乱。
十年普通为500元左右,版别较好为上下缺口造,价格在3000元左右。
6. 民国时的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
民国时期
一块大洋
是面值最大的钱币
而现在的人民币
面值最大的为一百元
所以说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元
如果论收藏价值的话
一块大洋
收藏价值为一千到五千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