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手稿价格多少
1. 为何牛顿晚年不信科学信神学了
可能牛顿想通过神学来证明一些之前他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一些东西,而且他相信的神学跟我们平时说的神学还不是一个概念。
牛顿我们都知道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家,他提出了三大定律,并且还发明了反射望远镜。但是到了晚年的时候,牛顿就开始相信了神学,所以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实际上也有很多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牛顿相信神学其实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世界上很多事情虽然能用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但是有些现象是无法用科学证实的。相反的,如果采用神学的观点来解释的话,反倒是非常合理的。而且牛顿相信的神学跟我们平时所谓的神学是不一样的。
所以牛顿晚年之所以会相信神学,或许是因为他想对世界有个更深刻的探索。毕竟科学角度来说的话,他已经基本看透了。但是神学对于牛顿而言,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 有哪位了解牛顿的神学论
伊萨克·牛顿生于1642年圣诞节,其时,没有导星引路,没有博
士朝拜(基督降世时的宗教异象),甚至没有清脆的婴儿啼哭声(牛
顿是遗腹子兼早产儿,生下来时身体极为羸弱);然而,1727年牛顿
辞世时,他已经成为万众景仰的智慧之王者,英国为他举行国葬,为
他抬棺送行的是八名身份显赫的贵族。
伏尔泰,这位启蒙哲学的倡导者,以流亡者的身份目睹了牛顿的
盛大葬礼。感慨之余,伏尔泰决心要将牛顿的思想带回法国去,他要
让欧洲大陆知道,牛顿不只是一位磨制过反射望远镜的小小工匠。伏
尔泰清楚地知道,牛顿先作神学家并且一生都未放弃过神学研究,但
他更欣赏的是哲学家(科学家)牛顿而非神学家牛顿:“曾经读过他
放在他所着的《数学原理》那部书后面一点形而上学的许多人们,在
那里发觉有些东西也和《启示录》同样晦涩。形而上学的学者们和神
学家们相当像蒙目角斗者。但是当牛顿研究数学时,眼睛是睁开的,
他的目光直达世界边缘”。
在伏尔泰以及牛顿早期传记作者(如斯图克雷)笔下,牛顿被定
格为科学家的典范,理性的化身。与此同时,牛顿生前所留下了上千
万字的神学与炼金术手稿也被人贴上“不宜发表”的字样封存起来。
在随后的两百多年里,无论是科学家、诗人,还是宗教家,无不视牛
顿为科学的象征、光明之使者。在18世纪英国诗人、主教蒲柏(A.
Pope,1688-1744)那里,我们可以读到以《圣经》《创世纪》述说
上帝创造光照亮大地的格体写成的颂辞:“自然与自然规律隐匿于暗
夜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于是,一切都变得光明”。
1936年,牛顿炼金术、神学以及其他手稿于伦敦索斯比拍卖行被
公开拍卖,促使现代学者开始以更复杂的态度看待牛顿并引发了现代
牛顿研究。牛顿神学与炼金术手稿的两个最大买主,犹太教学者亚胡
达和着名经济学家老凯恩斯,在研究他们所购之牛顿手稿以后认为:
牛顿在宗教上是“属于犹太教迈蒙尼德派的一神论者”,而且这位长
期以来被视为理性之化身的人从来就不那么理性,与其说他是一位遵
循理性前进的科学家,倒不如说他是“历史上最后一位自然法术师”。
随着牛顿炼金术与神学手稿的曝光,现代科学史家已不可能像以
往的牛顿传记作者那样采取回避或视而不见的做法。但柯瓦雷是一个
例外。柯瓦雷派学者大多倾向于将牛顿“非炼金术士化”。A.R.
Hall与M.B.Hall认为,牛顿所从事的是具有炼金术形式的化学研究,
因为当时化学尚没有独立的术语或语言;而且牛顿即便做过炼金术实
验,他也从未在皇家学会公布他的炼金术研究成果,这表明他的这些
炼金术活动是私人性质的工作,与科学的整体进步无关。I.B.
Cohn则对那些关注牛顿炼金术及神学手稿的学者反问道:“如果牛顿
没有撰写《原理》,人们会对他的炼金术活动发生关注么?”
柯瓦雷在临去世前(1964)曾作过一场以牛顿为主题的学术报告,
他谈了牛顿的科学却不涉及牛顿炼金术。当时,一位科学史家佩格尔,
询问柯瓦雷对于牛顿炼金术的看法,而柯瓦雷的回答是:“我们不考
虑这些。”然而在佩格尔看来,将历史中的合理性因素与不具合理性
的因素区分开来,单单考虑前者,是不可取的,因此,佩格尔要求将
牛顿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理解。沿着这种方向,B.J.T.
Dobbs、P.M.Rattansi、A.G.Debus等人试图说明,当时流行的神
秘主义思潮也曾对牛顿发生影响,牛顿的炼金术研究在其的整体思想
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现代牛顿学者必须同时面临以下一组基本事实:牛顿不但写了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和《光学》,研制过反射望远镜,研究了行
星的运动以及潮汐现象的形成,创立了正、反流数法(微积分),而
且,他还在熊熊炉火边进行过大量的炼金术实验,还研究《圣经》诠
释学、神学年代学、教义学。但是,直到今天为止,科学史家并未就
牛顿其人及其整体思想形成一致看法。那么牛顿到底是怎样的思想家?
在这篇短文余下的篇幅里,作者也以极为粗略的形式谈谈自己对于牛
顿整体思想结构的见解。
在此,我想引述牛顿墓志铭上一段话:“对于自然、历史和《圣
经》,他是一位勤奋、敏锐而忠实的诠释者。他用他的哲学证明了上
帝的威严。”我认为此言不虚。必须明白:在17世纪英国,没有现代
意义上的科学,有的只是一种自然哲学。这种自然哲学将其终极目标
指向上帝,因而它不同于现代科学;同时,这种自然哲学的产生的确
体现着“科学的基督教化”的宗旨,因此它亦不同于伽利略要求分开
神学与哲学的自然哲学。建构这种自然哲学的是皇家学会的第一代元
勋即威尔金斯、波义耳等人,而牛顿则将这种哲学发扬光大。威尔金
斯、波义耳、牛顿等人,在神学上,他们都是唯意志论神学论者。这
种神学宣称上帝意志而非上帝理智是世界的本源,上帝可以以任何形
式(包括数学形式)设定自然律,也可以凭其意志改变自然律。在建
构这种自然哲学的同时,波义耳等人也建构了一种与之相适应的自然
神学。由于有自然神学的中介,使得早期皇家学会核心成员大多具有
自然哲学 自然神学 神学的整体知识观。
牛顿是早期基督教(而非犹太教)的一神论者。牛顿认为自己是
基督徒,他相信基督高于众先知,作为上帝之子在人间代行上帝之职,
但上帝之子不应与上帝具有同等地位。牛顿持反三位一体主张,因此,
他不接受英国国教会的39条信纲(即国教会选定的39种宗教经典),
甚至多次拒绝接受神职。基于反三位一体主张,牛顿注释《圣经》、
《但以理书》、《圣·约翰启示录》,推算基督重世的时间。他认为,
三位一体说被确立为基督教正统教义之时,即是罗马教庭开始堕落之
时,亦千年至福期之始。这样,他通过计算得出基督二次降世的时间
大约是1643年(这一时间竟与他自己的生日十分接近!)。
在牛顿那里只有一位上帝,他研究人类历史,正如他研究自然,
他相信自然史与人类历史均是上帝意志的展开史。我们不应从他所给
的数学公式观照他的上帝观,而应该反过来基于其上帝观理解他的整
体自然哲学思想。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何以牛顿在主张无限时空观
的同时认为上帝可以同时创造多个宇宙(这里的每一个宇宙必然都是
有限的),不难理解他何以可以将上帝的直接干预引入自己的宇宙体
系(因为他是一个神学唯意志论者),甚至将引力的存在这一事实本
身直接视为上帝无所不在的证据,不难理解他何以坚决反对人们按照
他确立的引力定律将引力直接说成是物质固有的力(因为在他看来,
引力参与了世界的生成并构成对世界的持续控制,是主动力,而这类
力只能发诸于上帝)……
3. 温莎.牛顿的水彩画笔多少钱一套
你好!
我知道油画画笔是两块多一把,水彩的不是很清楚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4. 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死后手稿现存在哪里
博物馆储藏间
5. 谁有关于牛顿的炼金术的资料
牛顿与炼金术
1727年3月20日,伟大的科学家牛顿逝世。在他84岁离开人世时,为他抬棺材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以及大法官。伏尔泰是这样描述的:“他是像一位深受自己的臣民爱戴的国王一样被安葬的。在他之前,是没有哪一位科学家享受如此殊荣的。在他之后,受到如此厚葬的也屈指可数。”就在牛顿去世后不久,18世纪伟大的诗人亚历山大·薄柏总结了世人对牛顿的评价:自然和自然规则在黑夜中躲藏,主说,让人类有牛顿!于是一切被光照亮。这句诗仍铭刻于牛顿的墓志铭上。
从18世纪起,牛顿开始被认为是现代科学家时代首屈一指的最伟大的人,一位理性主义者,一个教会我们在冷静的和纯粹的理性路线上思考的人,牛顿的名字一直是科学的代名词。
但是,牛顿的真实面貌其实并不完全像我们在脑海中习惯想象的那幅图画一样。当然,这并不是指他不伟大。正如着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说:“请不要在此猜想我今日的目的是通过描写来贬损剑桥最伟大的儿子。我正努力宁愿像他自己的朋友和同代人看他那样去看他。他们毫无例外地视他为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一切都源于一个神秘的箱子——牛顿的“黑匣子”,这个大箱子里,保存着曾占据和完全吸引着他那颗热情和智慧的心灵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的证据。
他没有在离开剑桥的时候销毁它们,而是把它们保存在那个箱子里。深深震惊着任何一双18或19世纪,甚至是我们现代人的探索的眼睛,那里面保存着数以百万字的他未发表过的着作。这些是牛顿在整个一生中艰难地隐藏着的秘密。
秘密随他逝去,在他死后,有人试图了解这个尘封的秘密。毕肖普·霍斯利奉命检查过这个盒子,并希望出版盒子里的那浩如烟海的作品,可是他看了盒子中的内容后,惊慌失措地猛然把盒子盖盖上了。100年后,戴维·布鲁斯特再次查看了那个盒子,但他选择了小心地摘录和用几个严肃的小谎言完全掩盖了所有的蛛丝马迹。
因为盒子中那100万字以上的鸿篇巨制,对我们的现实和科学来说几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除了作为我们对于探究人类最伟大的天才头脑的吸引人的侧面而言。
牛顿当时潜心研究的是长生不老药、基本金属向黄金转化的可变性。正像剧作家乔治·伯纳德·肖在戏剧《在好国王查理的黄金岁月》中,放入牛顿口中的话一样,剧作家借角色表达了牛顿的心声:“有如此多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物质的转换,长生不老药,光与颜色的魔术,压倒一切的是圣经的隐义。当我集中思想专注于这些时,我发现自己漫游开去,进入到沉思无穷系列数目的闲散游戏中,并将弧分成不可分的短三角形边。多么愚蠢!多么大的时间浪费,无价的时间!”
秘密着作的另一大部分是他推想和求索的宇宙的秘密真相——所罗门神殿的力量,启示录、丹尼尔之书和关于教会历史的数百页论述。
文献还表明了牛顿对炼金术的痴迷,在1650年左右的那个年代,以出版商库珀为中心的人在此后的20年里复兴了对15世纪英格兰炼金术的兴趣。
在剑桥图书馆中也有着相当数目的这样的手稿,而且在那20年里,牛顿沉溺其中。这恰好是他构思《原理》的几年。他全身心地投入,试图解读传统留下来的疑团,并留下了至少10万字的实验记录和手稿。
在这些奇特的研究中——牛顿一只脚在中世纪,一只脚为现代科学踩出一条路——度过了他人生的第一阶段,在三一学院的生活时期。
看他那时的研究,所有人都会认为牛顿不是理性时代的第一人,而是魔法家中的最后一个。他的天性的玄奥、隐秘的,又有着深深的神经过敏,他的后继者惠斯顿把他评价成:“我所曾知道的最惧怕、小心和多疑的性格之一。”所以他整个地疏远女性,终身未娶。
在很早期的生活中,牛顿就在三一学院里抛弃了正统的信仰,他完全反对古代权威的解释,而认为“三位一体”的教义应该是后来伪造的。为此还写过广泛的反三位一体的小册子。他对这种异端的持有,更加剧了他的沉默和性情的内倾。
直到《原理》的出版,才使他的习惯和生活方式有了一个彻底的改变。他的朋友们认为他必须从三一学院的生活中拔出脚来,否则它会很快让牛顿走向精神和健康的衰落。在朋友的劝说和自己的努力下,牛顿终于抛弃了他的那些魔法研究,从事了一些高贵、有酬的职业——比如皇家学院院长,宪法院教职,造币厂设计员等等。当他的生活转折点到来之后,他才把他的魔术之书放回盒子。也同时把17世纪扔在身后,演变成传统的牛顿的18世纪形象。魔法已尽忘,他成为了理性时代的智者和君王。正统的伊萨克·牛顿爵士已远离了诞生于17世纪的孩童魔法,成为了我们传统中认为的18世纪的伊萨克爵士。
但是,也请相信,秘密的异端和迷信,曾是牛顿一生的研究。这个神奇的灵魂,解答了如此大量的问题,通过纯头脑力量探到了自然的秘密。
6. 牛顿的资料
牛顿简介
牛顿(Isacc Newton,1642—1727)是英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
1642年12月25日出生于英国北部林肯郡的偏僻农村——伍尔索朴的一个农民家里,出生前2个月,牛顿的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名叫伊萨克,可他的母亲仍把儿子的名字叫做伊萨克,牛顿出生时才3磅,接生婆甚至没料到他能活下来,更没有料到他竟活到85岁高龄,而且是世界上出类拔萃的科学家。
牛顿两岁时,母亲改嫁给一个名叫巴顿的牧师,从此牛顿就由外祖母抚养。到了学龄期,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12岁时进中学,寄宿在一家药铺里。在学校里,他读书成绩开始并不突出。他沉思默想,喜欢动手制作小玩具。例如读小学时,就制成了令人惊讶的精巧的小水车,在读中学时,自制了一个小水钟。黎明,水会自动滴到他脸上,催他起床。后来,巴顿病故,母亲领了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回到了家。母亲希望牛顿放牧耕种,14岁的牛顿就辍学在家。
牛顿充满理想,虽停学在家,还是一心想着各种学习问题。他在自家石墙上雕刻了一个太阳钟,争分夺秒地学习,母亲要他放牧,他牵马上山,边走边想着天上的太阳,待走到山顶想骑马,可是马跑得不见了,自己手里只剩下一条缰绳。叫他放羊,他独自在树下看书,以致羊群走散,糟塌了庄稼。舅父叫佣人陪他一道上市场熟悉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经,可是牛顿却恳求佣人一个人上街,自己躲在树丛后看书。有一次,他在暴风雨中测风速,浑身湿透。母亲简直惊呆了,怕他发疯,只好让他回到中学读书。牛顿如痴似疯地学习,一生闹了许多笑话。一次,他边读书边煮鸡蛋,待他揭开锅子想吃蛋时,锅子里竟是一块怀表,还有一次,他请一位朋友吃饭,菜已摆在桌上,可是牛顿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独自进了内室,很久还不出来。朋友等得不耐烦了,就自己动手把那份鸡吃了,骨头留在盘里,不告而别。隔一会儿,牛顿走了出来,看到盘子里的骨头,自言自语地说:“我还以为自己没有吃饭呢!原来已经吃过了。”传说牛顿在其重要着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后的一天,强迫自己到剑桥大学附近的一个幽静的旅馆里去休息一下,但他怎么也静不下来。他见到人家洗衣盆里肥皂泡薄膜在阳光下呈现美丽的色彩,寻思着这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光学道理。于是就用麦秆吹起肥皂泡来,一本正经地吹着吹着。店主看了,颇为他惋惜:“一位快50岁的挺体面的先生,竟疯成这样子,整天吹肥皂泡。“
1661年,牛顿考上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院的巴罗教授发现牛顿是个人才,推荐他当研究生。1665年,毕业后牛顿留在大学研究室。这年6月间,鼠疫流行,学校关门,牛顿只好回到家乡。这期间,他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科学研究。他系统地整理了大学里学习过的功课,潜心研究了开普勒、笛卡尔、阿基米德和伽利略等前辈科学家和主要论着,还进行了许多科学试验。
牛顿在家乡避疫的两年间,几乎考虑了一生中所研究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他一生中的几项主要贡献:万有引力定律、经典力学、流数学(微积分)和光学等基本上都萌发于1665——1666年间。瘟疫过后,1667年3月,牛顿又回到大学里当研究生。1668年,获硕士学位。1669年,由巴罗教授推荐,27岁的牛顿当了数学教授。他担任此职务,前后共26年。
牛顿不善于教学,在讲课方面,并不太受学生的欢迎,但在解决疑难问题方面,却远远超过众人。
牛顿在科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举世公认的。恩格斯曾指出:“牛顿由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的确,牛顿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作了奠基性的贡献。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他在自然科学中最辉煌的成就。在同一时期,其他一些科学家如雷恩、哈雷和胡克等都在探索天体运动的奥秘。1679年,皇家学会干事胡克意识到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但没法证明。因为他缺乏牛顿的数学才能,也没有能俯开普勒的等面积定律。胡克为此事还写信给牛顿,探询牛顿在研究引力问题方面的进展情况。牛顿没有给他满意的回答。其实,牛顿这时候对于引力问题也还没有搞得很清楚。因为第一,他曾想根据平方反比关系对月球的轨道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和地面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作比较,但当时所知的地球半径之值不精确,计算误差较大。第二,牛顿尚没能精确地证明,在计算距离时,可以把月球和地球看它们的质量都集中在它们各自的球心。这个问题直到牛顿发明了流数术(微积分)以后才得到解决。1684年,雷恩、哈雷和胡克等人又提出要推动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就是要从天体间引力的平方反比关系得到椭圆轨道的结果。同年8月,哈雷专程来到剑桥大学,登门拜访了牛顿,发觉牛顿已解决了这个难题。牛顿一时未打到手稿,答应再写一篇寄给他。同年11月,牛顿便把重新计算的稿纸连同有关的材料都寄给了哈雷,哈雷极其兴奋而又激动地看完了牛顿的计算底稿,又赶到剑桥大学,竭力劝说牛顿发表。牛顿起先写成了《关于运动》的论文,在皇家学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后来又是在哈雷的热心劝说下,牛顿在1685年春完成了巨着《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初稿。依旧还是哈雷奔波调停,联系出版,可是皇家学会却推说经费不足,暂缓出版。这时,热心的哈雷慨然解囊,资助了全部出版费用,这样才使这部划时代的巨着得以在1687年问世。牛顿为此激动地对哈雷说:“哈雷!为了这部书的出版,你费了不少心啊!没有你的努力,也许就没有这部书。幸亏没有给你带来什么麻烦,总算放心了。”
麻烦的事毕竟发生了。早先,坚持波动说的胡克与坚持微粒说的牛顿为了说明光的本性问题,曾有过不愉快的争论。这回,为了谁最先发现万有引力的问题,发生了又一次的不愉快的争论。最后牛顿还是作了让步,把胡克作过研究的那部分作了说明,归功于他。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分为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部分,包括定义、注释和运动的基本定理或定律,第二部分是这些基本定律的应用,共分为三编。
导论部分虽然篇幅不大,内容却极为重要,对一些重要概念:如物质的量、运动的量、物质固有的力(惯性)、外力、向心力以及牛顿的绝对时间、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等都下了定义或是作了说明。关于运动的基本定理或定律主要叙述了机械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接着又给出了六个推论,包括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叠加原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经典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及虚位移原理等。第二部分中,标题为“物体的运动”的第一编讨论了万有引力, 题名为“物体(在介质中)的运动”的第二编,证明了笛卡尔的漩涡模型不能说明观测到的行星运动,还论述了有关流体性质的若干定理和推测。第三编解释了行星的运动和潮汐之类的引力现象。在本编的开始还阐述了“哲学中的推理法则”。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所谓经典力学体系,简单地说来,是以四个绝对化的概念:空间、时间、质量和力为基础,以三个基本定律为核心,以万有引力定律为它的最高综合,并用微积分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因果律。这是一个立足于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的,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是这个体系的集中表现。
要指出的是运动基本三定律的研究和发现,经过了许多科学家和思想家的长期探索的过程,明显地呈现知识发展的继承性。例如,惯性定律最初是由伽利略提出,后来由笛卡尔完善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是由活利斯、雷恩和惠更斯发现和验证的。运动第二定律才是牛顿在1684年发现的。这三个定律从孤立地个别地被发现到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基本”定律,是有一个过程的。1684年10月左右的牛顿手稿中还曾经提出过运动基本六定律,至1685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初稿完成时,把“基本六定律”改为“基本三定律”,而把其余的定律作为三定律的推论。因此,把运动三定律作为一个整体,并把它们确认为动力学的基本定律和经典力学的基石之一,这个功绩应当归于牛顿。
牛顿确立基本三定律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牛顿只有道德认识了运动的变化和力的关系之后,才可能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同时,在太阳系中,两个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计算的检验,严格地说,应综合考虑各个天体相互作用的因素。因此,第三定律就成了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前提。而且,如前面所指出的。微积分也可以说是应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需要而创立的。由此可见,构成经典力学的几个主要基石——运动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和微积分这个有力的工具等多项重大成就,可以说牛顿是作了综合考虑,一并完成的。
牛顿在光学方面的成就也是极其伟大的。早在1664年,牛顿还在学生时代,就作了关于日冕的观察,1666年,牛顿打到了一块三角玻璃棱镜,用它试验了用白光分解为有颜色的光。在牛顿之前,已有一些人使用棱镜对光的折射现象作过研究。但都认为是棱镜产生了色,而不是仅仅把已经存在的色分离开来。
牛顿在进行棱镜折射现象研究的同时,对改进折射望远镜发生了兴趣。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球面像差和色差现象。同时代人卢卡斯采用了跟牛顿所用的不同品种的玻璃棱镜做实验时,得到的光谱的长度和宽度跟牛顿的实验结果有很大的分岐。由于牛顿那时碰巧使用了具有相等色散率的一个玻璃棱镜和水,他重复过多次测量,竖信自己没有弄错,没有考虑为什么人家会得出跟自己不同的结果。正因为他在这点上没有采用通常的谨慎态度,错过了一个重要的发现——根据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色散率的特性,正可以制成消色差透镜。
牛顿虽然没有在改进折射望远镜方面取得成就,但是他成功地研制了反射望远镜,成为反射望远镜的发明人之一。早先罗马人祖基法国的默森的苏格兰的格里戈里都进行过有关反射望远镜的设计,但都没有成功,牛顿是第一个制造反射望远镜的人。1668年,他造的第一个反射望远镜有六寸长,直径一寸,放大30到40倍。1672年,他送给皇家学会一个更大的反射望远镜,上面的题词是:伊萨克·牛顿发明并于1671年亲手制造的。就在这一年,牛顿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他提交给学会的一篇《光的颜色的新理论》的论文,提出了光的粒子性,这是牛顿的第一篇论文。不料,他的论点同皇家学会创始人之一、大科学家胡克的波动说冲突,于是引起了一场大论战(此场论战后来一直持续了近三百年,直到20世纪初才以光的波粒二象性为结论而告一段落)。牛顿从消极方面吸取那篇论文引起争论的教训,他给朋友的信上说:“¼¼我失去了平静而有意义的幸福生活,而被这无聊的争吵弄得心绪烦乱。这真是无聊透顶。我越来越后悔,不该轻率地发表那篇论文。“从此牛顿对自己着作的出版不再热心了,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手稿锁在箱子里,算是完成了任务。正如前面说过的,要是没有哈雷的积极鼓励,后来甚至像《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也许就不会出版了。
牛顿在光学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除了前面所说的关于光的折射、像差和色差外,还发现了牛顿环,描写了光的衍射现象以及光的振动理论,提出了光的“猝发间隔”。这跟后来波动说中的波长相似。有人甚至说,牛顿实际上是测定光的波长的第一个物理学家(尽管他坚持光的粒子说)。牛顿在光学方面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以致有人说,只凭牛顿在光学方面的贡献,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后,就投入了政治活动。1688年,他被选为议员,可是他没有辩才。在一次关于宪政辩论会上,牛顿只发过一次言——要求会场中的招待员关一关窗户。后来,英国因货币制度混乱,在国内外已失去信用,1696年,当时任财政大臣的牛顿的同学蒙特洛请他当了造币局督办,牛顿极其守职,工作很有成效。1699年,牛顿任造币局局长。
1692年,发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件。某晚,牛顿外出未熄灭蜡烛,可能是猫儿闯的祸——打翻了烛台,把他多年积存的论文和着作化为灰烬。
1703年,即胡克逝世的这一年,60岁的牛顿被推为皇家学会会长。1704年,牛顿的《光学》一书问世。同年,又出版了《三次曲线枚举》、《利用无空级数求曲线的面积和长度》、《流数学(微积分)》等数学着作。
说起微积分的创始,牛顿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之争曾引起一场争论。牛顿早在1665年5月20日手写的一页书稿中就有“流数术”的记载,由于牛顿一直把书稿锁在箱子里,以致流数术直到1687年才首次公开出现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而莱布尼兹的微积分是在1684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前三年)在杂志上就公开发表了。牛顿和莱布尼兹是各自独立地创建微积分学的。牛顿在世时,莱布尼兹和他曾有过友好书信交往,切磋学术。只是由于1699年瑞士人丢利埃硬说是莱布尼兹剽窃了牛顿的成果,1700年莱布尼兹才着文反驳。尔后出于民族偏见,在牛顿和莱布尼兹的门徒之间,才展开了一场绵延100多年的无谓争论。
1705年,英国女王授给牛顿爵士头衔。1711年,牛顿发表了《使用级数、流数等等的分析》。1727年3月,84岁的牛顿出席了皇家学会的例会后突然病倒,于当月20日逝世。牛顿终生未娶。他作为有功于国家的伟人,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
牛顿在自然科学领域内作了奠基有贡献。他继承了英国唯物主义的始祖培根重视归纳法有传统,主张科学研究要通过实验发现现象,然后运用归纳法总结为定律,再用数学推演建立理论体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正是这样写成的,这无疑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对后来的科学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牛顿的哲学思想基本上属于自发的唯物主义,由于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特别是到了晚年,埋头于写以神学为题材的着作,在唯心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以致堕落为一个宗教狂。当他无法解释行星的切向运动,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的谬论。对此,恩格斯曾指出:“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给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关于神的第一次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一时期。”
牛顿对自己的科学成就是怎样认识的呢?他说:“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么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象是站在海滨上玩耍的孩子,时而拾到几块莹洁的石子,时而拾到几片美丽的贝壳并为之对欣。那浩瀚的真理的海洋仍然在我的前面未被发现。”“如果我所见的比笛卡儿要远一点,因为我是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牛顿的这种谦虚精神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
7. 牛顿晚年为何痴迷神学手稿称2060世界末日,他到底发现了什么
牛顿晚年为何痴迷于神学很多人都说物理学家的最终归宿就是痴迷于神学,但是他们所谓的神学不是我们所谓的迷信。而牛顿晚年所做的事情,就是研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钻研神学和冶金术。至于牛顿所说的2060年的预言,没有到那一天,我们谁都无法预测未来。
牛顿一辈子写了很多着作,其中关于神学的达到了80%之多。他是虔诚的教徒,但是不代表他没有任何成就。总有一些人,喜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批判巨人,想要让自己显得有多么的特立独行,多么的世人皆浊我独清。牛顿一辈子都信仰神学,但是却可以为物理界,为世界,为后人做出了这么多的贡献,他的付出是完全值得认可的,而他痴迷的神学也不足以成为批判他的点。尊重做出了贡献的人,是人就不可能完美无缺不是吗?
8. 牛顿神学手稿
位于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艾撒克·牛顿勋爵墓地,美国作家丹·布朗在其畅销书《达·芬奇密码》中,将牛顿描绘成是郇山隐修会的会长之一,掌握着基督教隐藏的惊天秘密。
被誉为现代物理学及天文学之父的英国科学家牛顿,1704年曾在一封信函中预言,世界末日将于2060年降临。这封信函目前陈列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牛顿的秘密展,供世人观览寻思。
据以色列媒体指出,牛顿在17世纪中是最知名的科学家和数学家之一,他同时也是一位非常虔诚的基督徒,他根据圣经但以理书12章第7节的说法“我听见那在河水以上,穿细麻衣的,向天举起左右手,凭着那永远活着的主起誓说,要到一年、二年、半年,打破圣民权力完成的时候,这一切事就都完成了!”
根据牛顿在1704年的一封书信上的记载,他解释在公元800年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曼大帝之后的1260年,就是世界的末日。依此算起来,2060年就是世界的末日。
负责这项牛顿的秘密手稿展的希伯来大学哲学教授班梅纳潜表示,牛顿的手稿被放在纸箱多年,许多学者都不在意牛顿对圣经的解读,但现在已经到21世纪,有许多人对牛顿的解释有兴趣,也许牛顿知道一些我们所不了解的事,他才会认为2060年是世界末日的时刻。
班梅纳潜表示,17世纪时的科学家很多人都是虔诚的信仰者,而牛顿更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徒。希伯来大学此次不只是展出牛顿的手稿,还将举行研究牛顿的科学与宗教世界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