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山书画多少一平
㈠ 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什么意思
“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意思是不要把画画当作寻常的事,图画里也能诉说历史流传千载。 内含意思:这句话既可以看作是其绘画创作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绘画乃是一种用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工具。诗句出自明代徐渭的《独喜蒙花到白头图》。诗文如下:
独喜萱花到白头图
明•徐渭
问之花鸟何为者,独喜萱花到白头。
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
徐渭,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
㈡ 严明星山水画一平方尺价格多少
亚明先生原名叶家炳,1924年9月29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39年,年少贫困的亚明在淮南参加新四军,并于194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5岁的他走上革命道路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中出生入死,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江苏山水画坛习以钱松嵒、亚明、宋文治、魏紫熙四老并称。“四老”中,亚老年纪最轻。作为新金陵画派的代表之一,他数十年砚耕不止,在中国画的推陈出新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留下了丰硕的艺术成果
作为新金陵画派的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亚明主张“中国画有规律无定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鲜活的时代气息。
亚明先生作为一位中国画家,他深深地热爱祖国和人民。他曾说“我以人民、生活、传统三者为师” 。他对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爱之殊深,对祖国的山川、风物情有独钟。他的艺术即是传统、生活和他个性的结晶。“笔墨当随时代”和“借古以开今”是他终生实践的信条,并为之竭力终生。他在中外的声名和荣誉,并不是因为他的权位,而是出于他的艺术成就。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亚明先生的作品就脱颖而出,在中国文化界引起人们的瞩目,此后几乎在每个时期或阶段,他总能领风气之先,为中国画坛作出推陈出新的表率。《货郎图》《石壕吏》《炼钢组画》《太湖晨雾》《天问》《峡江云》《长江万里图》《黄山图卷》《三湘四水写生》《世界风情写生》等力作佳构,无不是他辛勤耕耘的记录。这些作品,既合传统画之法则,又有莫大的发展和变化;合于造化和生活,又有丰富的浪漫与想象。他的这些作品是民族的、创新的、时代的,是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亚明先生留给江苏乃至全国人民的宝贵艺术财富。
早在2011年,“新金陵画派”就已经大放光彩,“妙笔生花——亚明作品专场”成交率百分之百,总成交额达3153.645万元,亚明传世代表作《石壕吏》拍出1046.5万元的高价,刷新了亚明作品拍卖的纪录。据统计,亚明作品价格多幅每平尺高达25万元,对于亚明以往3万每平尺的价格可谓纵身一跃,堪比钱松喦画价。破亚明画价历史纪录的《石壕吏》每平尺甚至高达74万元。市场分析师认为,亚明专场其中一大批为亚明写生时期重要作品,齐聚一堂,堪称难得,这部分作品如国外写生作品《斯德哥尔摩印象》《深谷水声》等,更有一批表现祖国大好河山题材的写生作品《新安江上》《高峡出平湖》《十万坪》《黄山在望》《京口瓜州一水间》等,对于“写生派画家”亚明而言,意义重大。
亚明先生对艺术创作问题勤于思考,具有独立的思维悟性。他在绘画实践中,深入求索,举一反三,迁想妙得,直至追根求源、洞悉深蕴。所以,他的艺术实践与他的绘画理论保持了和谐一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实践上与理论上自成一格的体系。48年前在中国画前途和命运的一场争论中,他就“不唯上”地毅然站在了维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边。这不仅需要精神品格上的勇气,更需要自己在理论上和信念上的支持。
亚明先生是当代中国画理论方面卓有贡献的思想者,他是抵制民族虚无主义、捍卫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建树社会主义现今文化的擎旗主将。
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中海信创新产业城19栋1004-2室 深圳天问文化
如有业务需求,可来公司进行委托。
㈢ 关于梅花和山的国画诗句
1.有关于梅花呵和山庄的诗句
咏梅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早梅》 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 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 依然新白抱新红。
《红梅》 苏轼 年年芳信负红梅, 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 直和根拨送春来。咏梅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雪梅》(其一)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梅》(其二)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描写花和山的诗句
花:1、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3、杏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5、桂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6、菊花:(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7、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鸟: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独步江畔寻芳》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宋·徐俯《春游湖》 独怜幽草岸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宋·徐元杰《湖上》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宋·王令《送春》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唐·杜甫《旅夜书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四首》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唐·白居易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宋·张志和《渔歌子》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唐·杜甫《羌村三首(之一)》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跟散作九秋蓬。
——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秋思》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唐·刘长卿《送上人》 独立衡门春雨细,白鸡飞上树枝啼。
——宋·叶绍翁《西溪》 ②带“鸟”字的诗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孟浩然《春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屈原《九章哀郢》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唐·韦庄《台城》 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李华《春行即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唐·杜甫《望岳》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唐·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唐·杜荀鹤《春宫怨》月: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15、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1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1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2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2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2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对联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 2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2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2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 2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 2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 3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 31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清诗纪事》 山:山行--- 唐朝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风----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李白;古风)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陆游《后赤壁赋》 夕阳山外山,春水渡边渡。(一个对联)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百川沸腾,山冢碎甭。
高谷为岸,深谷为陵。 (《诗经》)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 (王维 《汉江临泛》) 晋·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宋·郭熙: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唐·司空图: 。
3.描写梅花的诗句
历代梅花诗赠范晔陆凯 南朝 宋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山园小梅林和靖 唐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梅王安石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 ,为有暗香来。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王安石华发寻春喜见梅, 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 香杳难随驿使来。忆梅李商隐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李商隐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梅花绝句(之—)陆游闻道梅花圻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之二)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
梅花绝句(之三)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早梅南朝·谢燮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江梅唐·杜甫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早梅唐·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唐·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杂咏唐·王维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忆梅唐·李商隐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江上梅唐·王适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庭梅咏寄人唐·刘禹锡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 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 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梅花唐·崔道融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梅花唐·庾信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着衣单。
雪里觅梅花唐·萧纲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俱羞惜腕露,相让道腰羸。 定须还剪采,学作两三技。
梅花唐·蒋维翰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 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梅花宋·陈亮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冬日杂兴宋·张耒空山身欲老,徂岁腊还来。
愁怯年年柳,伤心处处梅。绿蔬挑甲短,红蜡点花开。
冰雪如何有,东风日夜回。再和杨公济梅花宋·苏轼莫向霜晨怨未开,白头朝夕自相摧。
斩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赠岭上梅宋·苏轼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墨梅宋·朱熹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
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题杨补之画宋·楼钥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
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见此三人。雪梅宋·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雪梅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从张仲谋乞腊梅宋·黄庭坚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
不拟折来遮老眼,欲知春色到池塘。钓雪舟倦睡宋·杨万里小阁明窗半掩门,看书作睡正昏昏。
无端却被梅花恼,特地吹香破梦魂。寒夜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古梅宋·萧德藻湘妃危立冻蛟背,海月冷挂珊瑚枝。
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瓶梅宋·张道洽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
横斜竹底无人见,莫与微云淡月知。红梅苏东坡年年芳信负红梅, 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 直和根拨送春来。早 梅柳宗元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新栽梅白居易池边新栽七株梅, 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 今年好为使君开。墨梅赵秉文画师不作粉脂面, 却恐傍人嫌我直。
相逢莫道不相识, 夏馥从来琢玉人。白梅元 王冕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干坤万里春。墨梅元 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干坤。梅花元·王冕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立春日赏红梅之作元·元淮昨夜东风转斗杓,陌头杨柳雪才消。
晓来一树如繁杏,开向孤村隔小桥。应是化工嫌粉瘦,故将颜色助花娇。
青枝绿叶何须辨,万卉丛中夺锦标。忆梅元·段克己姑射仙人冰雪肤,昔年伴我向西湖。
别来几度春风换,标格而今似旧无。西湖梅元·冯子振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
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鸳鸯梅元·冯子振并蒂连技朵朵双,偏宜照影傍寒塘。
只愁画角惊吹散,片影分飞最可伤。题画墨梅元·陶宗仪明月孤山处士家,湖光寒浸玉横斜。
似将篆籀纵横笔,铁。
4.关于水墨画的诗句有哪些
1、墨萱图·其一
元代: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译文
灿灿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风吹着萱草,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着芬芳?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思念起来至此很是惭愧。
2、墨梅
元代: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干坤。
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3、墨梅
宋代:张嵲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译文
在山边的幽谷里和水边的村庄中,疏疏落落的梅花让过客魂断不舍。一直遗憾的是东风没有情趣,越发地吹拂着烟雾似的朦胧细雨使黄昏更加暗淡。
4、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清代:纳兰性德
疑将。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荷裳。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从此羁愁万叠,梦回分付啼螀。
译文
秋夜雨洒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风上画出的水墨画。能否请求高高的梧桐树和烧残的灯烛细做掂量,不要在此时再添人的愁绪池塘里,荷叶已经被秋风吹残,那今夜谁来代替荷叶为鸳鸯们遮风挡雨呢?你将上路远行,从此旅途劳顿,梦醒之时,唯有悲切的寒蝉声相伴。
5、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 墨竹图题诗
清代: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译文
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5.有关国画的诗词
1、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干坤。
2、画 王安石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3、清 释敬安
题《寒江钓雪图》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
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
4、明 钱宰
题《长江霁雪图》
昔年壮游下江汉,霁雪千峰排两岸。
今年看画忆旧游,万里江山如昔玩。
岷峨冈脊来蜿蜒,青城一峰高插天。
东驰衡山走千里,
匡庐五老下与十城北固紧相连。
冰峦雪壑互起伏,照见日华破初旭。
神光混茫元气浮,奋如巨鳌簸坤轴。
烂如秋空云,浩如沧海涛。
又如瑶台银阙天上头,
皎皎白月空秋毫。
回光下照中流水,风吹河汉银云起。
中流空阔不胜寒,一洗丹碧秋漫漫。
山川历历真伟观,来往十年游未半。
不如云瀛楼上来倚栏,
一日看遍江南山。
㈣ 造化亍道到莫子山多少公里
公交线路:397路区间 → 290路 → 130路 → v111路,全程约31.5公里
1、从造化街道步行约130米,到达造化办事处站
2、乘坐397路区间,经过11站, 到达长江街佛山路站(也可乘坐397路)
3、乘坐290路,经过4站, 到达北陵公园站
4、步行约30米,到达北陵公园站
5、乘坐130路,经过17站, 到达沈中大街全运三路站
6、步行约420米,到达智慧四街全运二路站
7、乘坐v111路,经过4站, 到达莫子山路环山路站
8、步行约600米,到达莫子山体育公园
㈤ 你在找工作中遇到过地域歧视吗
我在找工作中,没有遇到过地域歧视。但是我看到一篇这样的文章整理一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位自河南的女生遭遇地域歧视,在2019年的时候,看到了当时在浙江省某个酒店在招人,而当时她就给这家酒店投了简历,然后没想到直接就遭到了拒绝,并且在拒绝的审核上,不但标有“不合适”的通知,还用小字写明了原因,那就是“河南人”。
多年来,在地域歧视这方面,河南人被黑了不是一次两次了,在以往的新闻中“河南人”经常被污名化和黑化,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觉得自己高大上,然后习惯给别人带上地域 歧 视的标签,小到村子、街区,大到城市、省份,谁都可能瞬间成为别人奚 落和嘲讽的对象。
在某些社 会 新 闻里,专门标注地区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有的时候,有些人就会经常无限地放大,如果出现在河南发生的,那么这些人就会发帖评论,怎么什么坏事都是河南人干的?在这些人眼里,只要是坏事,首先想到的都是河南人干的,典型的地 域 歧视。
经常被歧 视的河南人除了用《河南人惹谁了》来表达自己的不平外,也没什么能争论的,而有的时候,针对到底坏事是什么河南人做的时候,有人则表示,我们豫西人可都是老老实实的,像诈骗之类的坏事,一看就是豫东人干的,哪的人本来就假话连篇。
其实,不只是河南人经常被地域其实,在安徽、苏北等地的人们也是经常被人地域歧视,别的不说,有人则认为,安徽多出乞丐、小偷,只要知道你是安徽人,有人则跟你要拉开距离,认为你不是好人。还有就是苏北人,有人则认为这里的人是专门干苦力的,多出农民工,跟城里人不配。
有的时候,只要觉得你做错一件小事,那么你是哪个地方的人,可能会被很多人无限放大,认为你就是这样的人。有些当地的七大姑八大姨经常讨论,什么哪里人小气,哪里人专门打老婆,哪里人经常斤斤计较,那些地方的人长得很凶,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地域歧视。
实际上这样的做法真的不应该。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而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如果有这样的歧视的话,做法也会受到鄙视的。
㈥ 国家一级美术师名单
3个回答
#活动#5.20暖心福利,参与回答赢百元礼品基金!
我的回答
海西松鹰书画院
2019-05-13
【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二级美术师、国家三级美术师】正确时间是1990年成立----2010年,国家一级美术师至于国家三级美术师是从中国书画家职称及润格审定委员会由1990年董寿平‘贺敬之、华君武、启功、张仃、古元等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及老一代书画名家和艺术家及北京市有关领导,在北京成立开设中国书画名家名作编辑委员会、中国书画艺术服务中心确定了。以后我国各院校、中国各省美术家协会画院也开始评。这是【最好的的答案】回复 中国书画家
中国书画名家名作编辑委员会
中国书画名家名作编辑委员会的任务;在关注现代书画艺术流派及领军人物的同时鼓励并护提被社会普遍认可的优秀书画家进入国内外书画艺术品市场。在真假职称难分,优劣作品难难辨。据此中国书画名家名作编辑委员会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关注下,重托香港国际艺术品拍卖信息中心成立由华君武、启功、徐邦达、沈鹏、靳尚谊’为艺术顾问,赵毅敏、郭献瑞、金紫光为中国书画家职称及润格审定委员会主任、总编,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文化部相关文件,面向从事书画创作为主的海内外学者,开展中国书画家职称及润格审定工作,并颁发中国书画家职称及润格证书。委员会常年面向海内外聘请特约委员,凡书画创作、书画教育、书画编辑、书画评论年满三十的海内外人士可应聘。并定了严格的特约委员的条件与资金义务。中国书画名家名作编辑委员会1990年成立后,在中国书画报社等数家新闻媒体的支持下,通过主编与协编书画精品典籍,主办与协办书画展卖活动,为繁荣、发展中国书画艺术品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中国书画名家名作编辑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福建省海西松鹰书画院院长吴孙英
一个好的画匠和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区别
一、画匠的作品多以摹仿前人的粉本,或重复前人或今人的技法,很难看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画匠是掌握专业技能机械的工作者。而画家是专门从事绘画创作与研究的绘画艺术工作者,包括油画、中国画、水粉画、水彩画、油彩画、漆画等绘画艺术类的创作者。而画家是艺术灵魂的设计工程师。
二、画家不但能够全面地掌握绘画技术,而且在其艺术表现中有着十分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作品的质量。画匠虽然也掌握了熟练的绘画技法,但是他们的作品多以摹仿前人的粉本,或重复前人或今人的技法,很难看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作品的质量。因此,在绘画艺术领域里成为一个一流的画匠很容易,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就不那么简单了,若称之为大师仅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还不够,同时还要建立起独立的艺术体系与艺术理论,这就需要画家在此基础上,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史、哲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才有可能登上大师的台阶。
绘画对一个画匠而言是一门专业技能;绘画对画家而言是一门学问。质量画家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靠的是自己的艺术才华与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因此要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画家或大师级的画家,离不开人的艺术智慧、广泛的学识,以及对人生、自然的体验与感受。道无先后、达者为尊,老并不是什么资本,少也不是什么短处。令人可敬的是真才实学。
风格不是做出来的,风格体现出的是画者本人的个性与艺术才华,风格不是随心所欲,是建立在文化底蕰与理论基础上的。心到意到笔到神到。人物、山水、花乌靠的是在丰富生活的实践中得来。
中国书画名家名作编辑委员会副主席、 国家一级美术师、 福建省海西松鹰书画院院长吴孙英
职称及润格审定委员会副主席 福建省海西松鹰书画院院长吴孙英
修改回答
㈦ 莫一山这个名字怎样
你好,莫一山这个还是比较不错的哈,非常的简洁明了,给人一种清晰脱俗,简洁有力的感觉。一般我们取名字的话,尽量简单简洁易懂一些,不要太复杂,不要有谐音就可以啦,谢谢。
㈧ 中国有多少人姓莫在百家姓排名多少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高阳氏,颛顼之后。据《三郡记》和《姓氏考略》所载,古帝颛顼造鄚城(故城在今河北任丘北三十里),其支庶子孙有定居鄚城者,后世子孙以地为氏,后去邑为莫姓。②出自芈姓,以官名为姓。据《广韵》所载,出自芈姓,楚有莫敖之职,它的地位较高,一般只能由公族的子弟担任。有的人长期担任这个职务,便被称为莫敖氏,后简称为莫姓。而芈姓为祝融八姓之一,亦出自颛顼。③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莫系幕姓省文。望出钜鹿、江陵,乃上古圣君虞舜之祖──幕的后代。也就是说,莫和幕同源,莫只是幕的省略书写文字。④出自他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蠕蠕族有莫姓;又,北魏时改莫那类、莫多类氏为莫姓;北周时扶州莫姓出自吐谷浑人;明时赐元人诺海齐姓莫名清;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又,清满洲姓舒穆里氏后改姓莫;清时广西庆远府土司莫姓始于宋朝;达斡尔族莫力登氏,汉姓为莫;鄂伦春族莫拉呼氏,汉姓为莫;锡伯族莫图里氏,汉姓为莫;今瑶、毛难、仫佬、苗、水、台湾土着、侗、壮等民族均有莫姓。
始祖:颛顼。 迁徙: 莫姓主源有两支,一支发源于今河北任丘,一支发源于古时的楚国。两汉以前莫姓仅有两人入载史册,他们是春秋时的吴国人莫邪和汉代学者莫元珍。但多数莫姓在此际继续繁衍于其发祥地,并缓慢地向周边播迁。魏晋南北朝时,五胡乱华,几支来华定居的外族也改为莫姓,使北方莫姓家族日益庞大起来,原本在河间郡、巨鹿郡就已很是兴旺的莫姓家族得此新鲜血液的注入,自然兴盛为莫姓河间郡望、巨鹿郡望。另外,南方的江陵郡古为楚国腹地,一直以来为莫姓世居之地,在此际愈加昌盛。隋唐时期,莫姓分布之地渐广,有资料表明,在今河南、河北、山西、甘肃、山东、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均有莫姓人定居,并且已有莫姓徙居广东。黄巢起义后,有北方之莫姓避居四川。五代十国至两宋,莫姓在江南各地愈加壮大起来,而北方的莫姓却由于夷族的入侵而沉寂下去。此际始有莫姓入迁福建,而莫俦因罪被流放今广东潮州。宋末元初,蒙古铁骑南下,兴盛于今浙江、江苏等地的莫姓为避兵火,大批涌入今广东、广西。明初,山西莫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北、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锐减。清初,清政府移两湖之百姓入川,史称湖广填四川,两湖之莫姓亦由此入居今四川、重庆。清中叶之后,沿海之莫姓有渡海赴台,扬帆南洋者。如今,莫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四川、广东等省为多。目前莫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三十七位。 郡望: 河间郡汉高帝置,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
巨鹿郡秦始皇置,治所在巨鹿(今属河北)。
江陵郡汉置县,南齐置郡,故治在今湖北江陵。 堂号: 椿桂堂宋莫宗,字叔方,仁和(今杭州)人。建炎三年(1127)因避战乱迁居崇德(今桐乡崇福)崇福寺西,遂定居于此。生有五子,元忠、若晦、似之、若拙、若冲,因家教有方,俱成进士,时人比作“燕山五宝”。曾奉旨建五桂坊及椿桂堂。
威远堂宋朝莫濛,两次法科考试都是第一,曾官大理寺正。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河间、巨鹿、江陵。②自立堂号:思济、安定、敦本、德荫、春晖、卓溪等。 字辈: 某支莫氏字辈:国辉元在,承家之道。
湖南资阳莫氏旧字辈:仲仕添思显,元大阳如应,与世若方东,佐辅文明运。续字辈:立政兆嘉祥,时升遇盛昌,逢道承先志,修纪定伦常。
湖南安化莫氏原字辈:石斋希应礼,世贵诚续志。续字辈:世贵昌隆百,派宗思原政,时逢国大一,承天定忠人。新字辈:本是南山凤,家声庆祚长,允维先绪绍,懋德耀衡湘。
广东恩平莫氏字辈:永襄休美懋,昭燕翼嘉猷,益介纯熙申,昔龙章世德。
四川某支莫氏字辈:良大银书开,世泽礼月光。 名人: 莫邪,春秋时铸剑师。相传为吴王阖闾时人,干将之妻。吴王使干将铸剑,铁汁久久不下。她知欧冶子炼剑,曾遇同样困难,受干将示意,断发投入炉中,炉乃出铁,果得雌雄二剑。一说莫邪即墨阳,越人,男性,仕吴为大夫,善造宝剑,与干将齐名。
莫含,东晋臣。雁门繁畴(今山西繁峙)人。世代经商,资财巨万。初为刘琨从事,常往来鲜卑各部,与猗卢善。猗卢向琨求含,含入代,参军国大事。受晋封为左将军、关中侯。
莫题,北魏臣。含孙。性机巧,多策谋。随道武帝作战有功,位大将,封东宛侯。以侍宴不敬,贬为太守。帝运材数百万根,欲仿邺、洛制度建平城。令题监造。与题议论不休,题懈怠,赐死。
莫云,北魏将领。题弟。好学善射,道武帝时,以参预军国谋议,封侯。太武帝时,位镇西大将军、镇统万。善抚慰,河西得以安定。卒,谥敬公。
莫宣卿,唐诗人。字仲节,封州(今广东封开)人。幼颖悟好学,手不释卷,过目成诵,时人目为神童。大中五年应制科,以第一名登第,为广东第一个状元。初仕于翰林院,后以母老表请外任,授台州别驾,未抵任所而卒于故里。葬于文德乡锣鼓冈。咸通九年,封州刺史李邦昌奏其事于朝,勅谥莫孝肃公,祀以庙食。宣卿有文名,白鸿儒称其诗文“如真金美玉,不落形迹;如化工生物,不事妆点而生气宛然如在”(《莫孝肃公诗集序》)。今存诗三首及断句一联,见《全唐诗》卷五六六。
莫濛,宋臣。字子蒙,湖州归安(今属浙江)人。以荫补将仕郎,两魁法科,累官大理评事,提举广南市舶。鞫张子华,治其罪,又劾秦熺等受子华贿赂。除大理寺正,迁户部员外郎,措置浙西、江淮沙田芦场,多方刮田,被劾,责监景德镇。起知光化军,除湖北转运判官,权知临安府,出使金还,擢工部侍郎兼临安府少尹,以言论罢。起知鄂州,卒于官。赠正奉大夫。
莫俦(1089-1164),南宋臣。字寿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政和二年为进士第一,授承务郎、议礼局检讨官。迁起居郎兼国史编修。移太常少卿,奉祠。起为光禄卿,进国子司业,迁中书舍人。靖康初,除给事中,直学士院,以翰林学士出使金军。金人立张邦昌为楚帝,莫俦助成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高宗即位,责全州安置(同上书卷五)。绍兴四年,放还浙西。隆兴二年卒,年七十六。莫俦工文章,着有内外制二十四卷、《四六集》十卷、《真一居士集》五十卷,今已佚。
莫将,南宋词人。字少虚,豫章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高宗绍兴七年(1137)通判利州。八年,赐同进士出身,除起居郎。十二年,权礼部尚书兼侍读。十六年,出知广州。长于词,王灼尝举其《浣溪沙》词二首,谓造语颇工,惜其晚年“心醉富贵,不复事文笔”(《碧鸡漫志》卷二)。《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十三首。《全宋诗》卷一九八三录其诗一首。《全宋文》卷四四三一收有其文。
莫若冲,南宋臣。字子谦,崇德(今浙江桐乡西南)人。琮子。淳熙二年(1175)进士。历知安吉、吴江县。宁宗庆元四年(1198),为司农寺主簿。开禧元年(1205),改将作监丞。出知岳州。召为大理寺丞,寻奉祠。有《语溪文集》十卷等,已佚。
莫如忠(1508-1588),明书法家。字子良,号中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嘉庆十七年(1538)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官至浙江布政使。其书法宗二王,工草书,莫是龙父亲,董其昌老师。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如忠行草,风骨朗朗,亦善署书。”工诗,多佳句,着有《莫中江集》。
莫云卿(1537-1587),明书法家。名是龙,得米芾石刻云卿二字,因以为字,后以字行,更字廷韩,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如忠子。八岁读书,目下数行,十岁属文,有圣童之称,后补郡博士弟子。工诗古文辞。书法锺、王及米,小楷精工,过于婉媚,行草豪逸有态。画山水宗黄公望而另得蹊径,磊落郁葱,气韵尤别。颇自矜重不轻示人。深于画理,传有画说一卷。卒年近五十。传纪作品有《为石秀写浅绛山水》轴,现藏故宫博物院;嘉靖四十五年(1566)作《山水图》轴藏辽宁省博物馆;《仿米氏云山图》卷后自题一诗云:“老龙昨夜排天门,云怪兴没仪曜昏,此时群峰自历乱,银海淼茫湿雨痕。”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溪雨初霁图》流入海外。通画理,着有《画说》一卷、《秀石斋集》。
莫宗文,明将领。莫宗文,湖广辰州麻阳人。行伍出身。明天启元年(1621),以功授黔巴香守备,历升总兵。崇祯十三年(1640)赐蟒玉,进太子少保。十五年,特进柱国、太师,赐封安化伯。时以名将着称。
莫以寅,明末学者。新会(今属广东)人,字休清。少聪敏,过目成诵,博通古今,年十六补诸生。为人慷慨,崇尚节义。明亡,闭门自谥,其叔破门救之,得不死。遂弃儒冠,着道士服,与同里汤晋隐逸山中。着有《明史纲》、《哂云阁草》等。
莫友芝(1811-1871),清学者、诗人。字子偲,号郘亭,晚号眲叟。贵州独山人。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后几次赴京应考,不得志。咸丰八年(1858)被选任知县,不赴任。同治初,中外大臣推荐有学问之士,诏征十四人,为其一。友人争劝他出仕,仍坚辞不就。曾在曾国藩门下数年,李鸿章又荐于朝中,皆辞谢。博学多通,善书法,精文学,与郑珍有“郑莫”之称。藏书富。太平天国时,遍游江、淮、吴、越,结交名士,搜访奇书,并往文宗阁、文汇阁观览所藏古今书籍。所藏宋、元、金、明版本极多,校勘精善。于版本、目录学有深研,编着有《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十六卷,叙述鉴别古籍版本真伪及源流,对鉴定古书有独到见解。其《宋元旧本经眼录》,是他在同治年间记其所见宋、金、元、明各代椠本、抄本和稿本,共一百三十种,除去考证优劣外,在书中附有解题,可作为考订善本时参考,对后人剖析源流及研究金石碑帖有帮助。着有《郘亭诗抄》、《黔诗纪略》、《唐本说文木部笺异》、《声韵考略》、《樗茧谱志》等。与郑珍合纂有《遵义府志》四十八卷。
莫绳孙,清学者。号仲武,贵州独山人,莫友芝次子。知府衔,清光绪十二年(1886)随刘瑞芬出使俄国与法国,任参赞。因刚直不阿受责去职。长期独居扬州,整理和刻印祖父与父亲遗着,集成《独山莫氏遗书》六十六卷。原版留存至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重新印刷发行。自编有《影山草堂书目》。
莫风翔,清诗人。字子瑞,同安县厦门人。幼学诗于晋江黄梦琳,潜心声律,是厦门云洲诗社代表人物之一。着有《鹭门草》、《碧山草堂诗钞》。
其他莫姓名人有宋大臣莫子纯,学者莫蒙;明大臣莫己知,书画家莫胜;清书法家莫晋,画家莫我愚,藏书家莫潍等。近当代莫姓名人有解放军将领莫文骅,广西军阀莫荣新,建筑设计专家莫伯治,数学家莫叶,作家莫伸,诗人莫文征、莫渝,油画家莫朴,戏剧导演莫瑄,作曲家莫凡,歌手莫文蔚,电影演员莫少聪,魔术师莫悟奇,体操运动员莫慧兰,篮球运动员莫科等。
㈨ 中国山水画都分哪几个步
山水画的基本功(一)、造型能力的锻炼①塑造形体的能力。 ②表现空间的能力。(二)、自然规律的研究包括山、水、树、石、建筑、舟车、烟云、流水等。(三)、对传统技法的学习“传统、生活、创作三位一体”即“监摹、写生、创作”。对传统的学习、研究是山水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临摹学习是为了借鉴,决不可在自己的创作中照搬照抄。临摹分为整体临和局部临。整体临便于领会精神,局部临便于掌握技法,两方面相互相成,结合进行。(四)、专业工具的运用主要指笔、墨、纸、水、色等性能的了解和掌握运用。三、山水画的基本技法(一)、笔法:中国画在用笔方面的要求是很高很严格的,这些严格的要求就是所谓“笔法”。唐代张颜远在《历代名画记》里提到“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式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1、笔法的原理自古用笔讲“笔意”、“笔理”、“笔法”、“笔趣”,“意”即主观感情、认识,“理”即客观规律,“意”与“理”结合即产生“法”和“趣”,“法”是主客观辩证统一的产物。李苦禅说:“画至书为高度,书至画为极则。”好的中国画,合起来看,笔笔都是形象。折开来看笔笔都是书法。这也就是“见笔而又无笔痕”的原理所在,实际上是用笔合于自然规律,使人看了之后,感受到的是形象而忘记了是用笔的笔痕。2、用笔的几点要求:平、留、圆、重、变(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2)圆,如“折钗股”(丰腴、圆润、富有弹性)(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4)重,如“高山坠石”(力透纸背,入木三分)(5)变,如“百川归海”(极尽变化,复归统一)(二)、墨法用笔和用墨是分不开的,所以称为“笔墨”。明代莫是龙在《画说》中提出:“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无笔墨哉?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墨法很多,下面作重介绍“积墨”和“破墨”两种。1、积墨法:简单说即是层层递加。要点有三:①第一遍干后再加第二遍②第二遍是第一遍的补充、交错,不是第一遍的重复与描绘复线,加之结果是多种笔法的交汇统一。③每加一次都要保持极强的整体观念,当疏则疏,吾密则密。2、破墨法:是在前一笔不太干时,趋势再补充上去另一笔使其融和渗化,合二而一浑然一体,产生鲜活生动,和谐滋润的效果。只有积墨,易厚而不润活,只有破墨,易活而不厚实。(三)、色法:①色墨重叠法②色墨对比法③色墨混合法④用水、黄宾虹说“水是用的,不是洗的”。水在作画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材料。四、山水画的学习步骤(一)树法:树 在山水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古人云:“画树之功居诸事之半。”由此可见树在山水画的地位。1、树的生长规律和表现方法:(1)初春树法:枝干宜苍劲多枯少叶,墨气宜涧,山石宜用披麻,少苔点。技有鹿角,鱼骨,雀瓜等。(2)仲春树法:画树干要遒劲并向上发柔嫩小枝,点以胭脂兼嫩黄绿叶着以深绿,山石宜用小披麻,点宜用小混点或胡椒点。(3)季春树法:基本与仲春同,只是小枝柔长而繁荣,点以嫩绿,山石宜长披麻。苔以横点。(4)孟夏树法:树叶茂阴浓,设色清翠,忌点红叶,其间可掺杂一些枯树(死树),有枯有润,更有生气。(5)仲夏:万木阴森,降水较多,故树叶肥润,画山石宜云头皴或解索皴。(6)季夏:树叶宜苍劲而下垂。(7)孟秋:草木渐渐萧杀,树宜遒劲,小枝点要苍老,若点叶须笔笔有力,着色以青而黄绿,枯枝宜以青和墨或朱或黄点之。(8)仲秋:枝多叶少,枝鞘宜点朱黄,更有金秋之象,可加以果实。(9)暮秋:枝干宜瘦劲,色以青或朱。(10)孟冬:木叶脱尽,树多不点叶,枝与干用笔宜枯而劲,宜着淡赭,枝干内染淡墨。(11)仲冬:无叶,枝枯老,用笔宜僵劲而古拙,枝多下垂,干染淡墨,内先染淡赭墨,山石宜大斧劈,少点苔草(或不点)。(12)季冬:干宜古怪,枝宜僵曲,小枝宜短秃遒劲,干枝均用墨染。2、画树的步骤树由四个部分组成:主干、支干、细枝和叶(1)、主干:画树一般都从主干开始,先画左边一条线,后画右边,这样便于观察大小和位置,两条线要协调。(2)、支干:画完主干就接着画支干,要注意树的生长规律,即上小下大,支干要四面生长。(3)、细枝:画细枝是支干的继续,秋冬无叶树和枯树才画,如果画夹叶树就可以不画了。细枝的组织形式有多种。(4)、叶:树叶是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水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丛树的表现,一方面要求树的区别和变化以及层次感,就得用不同的树叶来区分,树叶有夹叶和点叶的区别,另一方面得用浓淡来区别。无论是夹叶或者是点叶,组织形式也有多样。(二)山石法画山石要注意大小山石的组织和穿插,画山石一般分四个步骤1、勾:勾轮廓和结构,这是造型的重要一步。2、皴:使平面的轮廓产生体积感和质感,它包括擦。在皴的方法上,千百年来,各个时代的画家们承前启后,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皴法(1)短披麻皴:宜表现冬春之山,原因是冬春时节草木萧条,树叶基本脱落山石的坑洼全裸露出来。用此法就表现这种质感。山头苔点宜以小混点或胡椒点。(2)长披麻皴法:宜表现季春至初秋之景,原因是草木繁茂,山石全被草覆盖。故表现的是草木一层层的质感。点宜用一字或横点。(3)大米点皴:宜表现春天雨景,画法是先画轮廓,然后以点代皴,反复多次,由浓到淡。(4)小米点:宜表现秋天雨景。(5)雨点皴:宜表现仲冬之山,笔笔质感。(6)折带皴:宜表现河边山石,点用插针。3、染:包括染色和墨,是使体积感更加凸现的继续。4、点:点醒,使平淡的画面生动起来,近点为苔,远点为树。(三)云、水的画法中国画讲究知白守黑,云和水在画中的作用就在于此,它是使画面生动的重要手段,云和水一般不用怎么去画,加深周围的山石和树木就凸现出来了,当然内部也需要加一些动态线来体现。(四)建筑的画法建筑是山水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因势而定。点景的人物和动物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五、山水画写生(一)山水画写生的意义“师造化”是历代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家的必由之路。是山水画发展创新的前提条件。“生活是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写生是山水画基本或训练中最关键的训练。(二) 山水画写生的方法步骤1、方法:(1)、速写 ( 2)、忆写 (3)、慢写2、步骤:(1)选景 :自然界不是什么都能入画的,要有选择。(2)静心观察:选取生活中最生动、最有代表性的东西。 (3)凝神构思:对事物有选择的表现。 (4)意匠加工 ①剪裁 ②夸张 ③组织(经营位置)(5)落墨作画:①起稿、②钩线、③皴察、④点染、⑤收拾整体。⑥着色。根据季节和画面需要而随类缚彩注意事项:①树只需画树干、支干、小枝即成。②忠实于自然,但不是照抄自然。③落墨前部分即十分之七忠实于自然,后部分即十分三忠实于画理。④注意对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理解。“山形步步移” 另外一定要注意线条的运用,线条用好了山水会很有味道的中国画的笔法 笔法,是运用毛笔的方法,包括执笔法、笔锋的运用和各种用笔的技法。执笔法和笔锋的运用是只谈用笔,而各种用笔的技法,则是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墨、水三者是鱼水关系,不沾水、不沾墨的净笔不会出形,纯水、纯墨不用笔也难上画面,泼墨、泼彩也要用笔因势利导。为讲述方便则将笔法与墨法分开讲。 执笔法 古人把执笔方法归纳为擫、押、钩、格、抵五个字。 “擫”是用大指肚紧贴笔管的内侧。“押”是用食指第一节贴住笔骨外侧和大指内外配合。“钩”是用中指第一、第二节弯曲如钩地钩住笔的外侧。“格”是无名指第一、二节之间的骨节紧贴笔管用力把中指向内的笔管挡住并向外推。“抵”是用小指托在无名指下面抵住中指的钩。 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后,再学运腕,用五字执笔法还要做到“指实掌虚”,掌不仅要虚还要竖起来,“掌竖才能腕平”,“腕平才能悬肘”。悬腕是把手腕离开桌面,悬腕的运动轴心在肘。其旋转的幅度可以加大。如画大幅作品,是站在案前作画,还必须悬肘,悬肘的运动轴心在肩,旋转的幅度大于悬腕,但画工笔人物面部五官的细微处,必须枕腕来画,即把手腕靠在桌面上,这样指头也得以稳定,便于描绘其精细处。 笔锋的运用 毛笔的笔头分三段,最尖的部位是笔尖,中部是笔腹与笔管相接处为笔根。笔锋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的区别。 中锋是将笔管垂直,笔尖正好留在墨线中间,画出的线条挺拔流畅,中锋也叫正锋,或叫正用笔。用中锋画的线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画时提、按用力比较均匀,行笔较稳。若用力不匀,有轻有重,则线条会有粗细变化。 侧锋是笔管与纸面不垂直,笔管倾斜,行笔时笔管所指的方向和所画的线条方向也有一定的角度,笔尖不在墨线中间, 笔尖的一边光,笔腹的一边毛,并有飞白的效果,侧锋线条一边轻、一边重,有一种切削感。 顺锋是指笔从怀内至怀外(由左向右):由上向下,这样的笔锋呈顺势,叫顺锋用笔。 逆锋则与顺锋向相反的方向行笔,笔锋也采用逆势。正用和倒用都可以逆行笔,于笔锋推进中,受阻散开自然形成飞白效果。按笔的轻重,行笔的快慢,画出的效果也不相同。 笔锋的运用还有:“提按”、“转折”、“虚实”、“滑涩”、“顿”、“戳”、“揉”等方法。 用笔通常容易有三种毛病,即“版”、“刻”、“结”。“版”,缺少腕力,下笔犹豫不定,勾画出的形状不准确、不自然、扁而平缺少立体感。 “刻”,笔迹显露,运笔呆滞,转折的地方出现不应有的棱角。 “结”,笔迹迟顿,该散的地方散不开,运笔不流畅。 笔法必须服从为客观形象造型的要求,同时必须接受画家思想感情的指挥,所以由于描绘对象和画家个性感情的不同,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笔法和艺术效果。 (1)立意立意是美术作品的灵魂,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立意的高低,决定了绘画的寓意深度以及艺术魅力。倘若无立意而构图,必然随笔填凑,胸无主宰。构图随“意”而立,才能产生相适应的构图来完成作者的绘画意图。(2)取势山水画的构图,首要是取势。所谓“势”是一种形象的动感。古代山水画论中,早就提到:“画山水大幅,务以得势为主。山得势,虽萦纡高下,气脉仍是贯串,林木得势,虽参着相背不同,而各自通畅。水得势,虽奇怪而不失理,即平常亦不为庸。山坡得势,虽交错而不繁乱。何则?以其理然也。”优秀的山水画作品,总使人感到有气魄。而有些画却使人感觉像园林中的假山或盆景一样,主要就是没有画出大山应有的气势。“势”与透视的处理有关,有些景物,通过透视的处理,就可以表现出它的气势来。(3)宾主关系一幅画要有一个主题,要突出它的重点所在。切忌零散支离,平均对待,没有一个主要支点。画中的主题便是主,陪衬便是宾。确定宾主,不仅要宾主分明,而且还要互相呼应,不能各自独立。有宾无主就散乱,有主无宾就单调乏味。只有宾主安排合适,画面才感到舒服。(4)虚实、疏密、轻重的处理就表现对象而言,在一般情况下,树木是密处,山石是疏处。树石是实处,云水是虚处。但有时画面需要,也有把山石处理为厚重坚实,而树却处理得简淡。在一般情况下,山石、建筑物、树木是重,而云彩等为轻。但有时在画面上静止的东西虽大却轻,运动的东西虽小却重,就涉及到轻重均衡的处理问题,中国山水画对轻重、大小的适当配置,要取得像中国杆式秤有变化的平衡,绝不能取天平秤的平均。一幅画在考虑这些方面时,重要的是虚、实二字。而在虚实处理中,画面的四条边及四个角的处理极为重要,因为它关系画面的远效果,也就是第一感觉。一般应禁忌画面图像与四条边成平行态势,以及图像动态间成对角线形。并特别注意禁忌对四条边及四个角的虚实处理雷同,要注意变化。所谓“计白当黑”,即是这个道理。如山石本实,可是用云烟一遮就虚了。又如水是空明虚处,可添上舟楫岛屿、倒影之类的东西就实了。我们所说的虚并不是不画,而是有计划地不画,不画之处仍然感觉有画。往往画虚的地方用淡墨或干枯的浓墨,用笔也要简略一些,寥寥几笔便要意足。(5)透视与光暗山水画采用散点透视法,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用移动视点的办法来观察景物。也就是说把视点逐步向前移,向后推,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从这座山到那座山,一边看,一边画,面面观,前顾后盼,把看到的景物,不受视域的限制,集中在一个画面之中。正如宋代郭熙所谓的“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的观照方式。这种移动视点的透视就是山水画的传统透视一一散点透视。在实际运用时,也不能违背焦点透视的规律,一根线应该是向上的,绝不能向下,近距离的物体应该是大的,不能小了。不然的话会感觉不舒服。另外,西画强调光,其光源也是从单一方向而来,所以是统一的。而山水画一般不强调光,而且光源也不一定要求统一,可以从多方面来。大多数山水画的光照,也采取自上而下,或者偏于上。(6)三叠两段与开合古人提到山水画时,说画面可作“三叠两段”的处理。所谓“三叠”,就是“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所谓“两段”,就是指“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分明隔做两段”。“三叠两段”是古代山水画中的一种构图程式,但它不是必须遵守的法则,所以画家还是要根据自己对自然景观的审美体会,灵活运用,不可硬套。所谓开合,“开”一般是指把景物铺开。而为了防止景开得乱而散,就要把过散的点聚起来,然后突出主体,使其集中,这就是“合”。实际上开是制造矛盾,合是统一矛盾,小开合包含在大开合之中。矛盾制造得尖锐而又统一得好,画就越有气势,艺术感染力就越强。总之,要在考虑构图时,取势避免平,要突出重点;实际处理时,繁简、轻重、虚实都要注意。用笔则要干湿浓淡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