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多少
❶ 大宗商品涨价意味着什么
大宗商品涨价意味着老百姓若要买大宗商品,将多花一倍的价格。而大宗商品从2020年新冠疫情时就出现了上涨的情况,随着今年疫情的复苏,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更大,这也导致价格上涨。另外,预计通胀还会继续持续下去,这也意味着大宗商品将持续增长。
1.买大宗商品将花更多的钱。
最近,油价突破60美元/桶,铜价达到2012年4月以来的高位,锌矿价格也上涨了7%左右。受此影响,彭博大宗商品指数从2020年底的78.05上升至2月19日的85.3,增幅超过9%,不仅从去年4月份58.87的谷底强势反弹,而且超出了2019年底的水平。
2.中国带来的损失也更大。
(1)铜从5万人民币/吨,上涨到7.2万/吨,2020年中国进口了660万吨铜,要多花1400多亿人民币。
(2)铁矿石从600元/吨,上涨到1300元/吨,2020年中国进口了10亿吨铁矿石,要多花7000多亿人民币。
(3)大豆从3200元/吨,上涨到5600元/吨,2020年中国进口了1亿吨大豆,要多花2400多亿人民币。
(4)原油从40美元/桶,上涨到65美元/桶,2020年中国进口了40亿桶原油,要多花1000亿美元,折合6500亿人民币。
仅仅以上4项,就让中国多花1.48万亿人民币。这意味着我们去年辛苦了一年,外贸出口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今年可能有40%要花在原材料上。
【拓展资料】
大宗商品涨价有哪些原因?
1.全球宽松的货币流动性。
去年3月,为进一步救市,欧美各国多数采取经济刺激计划,宽松的货币流动性促成了本轮大宗商品的上涨。
2.供给侧收紧。
疫情使得全球最大铜生产国智利的铜矿产能受损,全球最大铁矿石供应商淡水河谷产量缩减,这为全球铜和铁矿石价格上涨添了一把火。
3.境外疫情反弹。
较为明显的就是印度,印度已连续18天超30万,连续4天超40万。这导致供给端仍有制约因素,全球经济在后疫情时代的需求复苏进度阶段性快于供给恢复。
4.超宽松货币政策。
总的来说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比如直接发行货币,在公开市场上买债券,降低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等。
大宗商品涨价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人们将花更多的钱购买商品,而间接的也会影响国内物价。
❷ 为什么2020年几乎所有的大宗商品都在暴涨
这几个月,很多大宗商品都涨疯了。玉米从1900元/吨,上涨到现在的2600元/吨。棕榈油从5月份的4500元/吨,上涨到现在7000元/吨。铝从11000元/吨上涨到16000元/吨,铜从42000元/吨上涨到59000元/吨,最疯狂的铁矿石,从500元/吨,上涨到1100元/吨。
本以为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大宗商品应该是一个熊市,没想到,2020年的大宗商品走出了一波轰轰烈烈的超级大牛市!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大宗商品最重要的就是供求关系。
用我们初中学过的政治经济学最简单的理论,就可以解释:当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商品下跌,当供给小于需求的时候,商品上涨。
要详细解释2020年大宗商品的超级大牛市,大家首先要有一个基本概念:2020年新冠疫情,虽然中国很快就控制了,但是国外的疫情比我们想象中的要严重的多。
严重到什么什么程度?美国英国法国的国家首脑都得了新冠疫情,何况普通人,全球现在已经累计感染了7400多万人,死亡165万人,现在还在以每天新增感染75万人的数字在增加,每天全球要新增死亡1万3千人,这还是官方可以统计到的数字,边缘的农村,战乱地区的感染死亡人数都被忽略了。
中国人被中国政府和英勇的医务工作者们保护的很好,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就没有这么幸运。德国确诊130万新冠患者,法国确诊240万新冠患者,医疗体系接近崩溃的边缘,这还是传统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就情况更加严峻。
在新冠疫苗没有广泛注射的时候,隔离是最好的手段,很多矿山,农场的工人都去隔离了,因此疫情对于大宗商品供给端影响巨大,缺乏人手,无力维护,大宗商品的供给严重受限。
而需求端,虽然也受到疫情影响,但是影响没有那么大,首先,人们虽然在家里隔离不出门,但是食品的消费并没有减少很多,可以理解,一天还是三顿饭嘛,只是外出就餐变成在家解决。其次,因为疫情对经济的重大影响,各个国家都展开了大量的经济刺激计划,大发货币,上马各种基建项目,因此需求端虽然受到影响,但是受到的影响远没有供应端大。
尤其中国,由于中国率先控制了疫情,热火朝天为全世界搞生产,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工厂,往全世界出口各种货物,11月一个月中国贸易顺差就达到748亿美元,创了 历史 记录。现在中国往海外发货的运费比往年上涨2到3倍,港口连集装箱货柜都一柜难求,因为都发往国外了。
和巨大出口相对应的,中国进口了大量基础大宗商品,今年中国进口的金属,石油,铁矿石,原油,大豆都创了新高。
光是2020年前11个月:
中国进口了10.73亿吨铁矿石,同比增加10.9%,
中国进口了5.04亿吨原油,同比增加9.5%,
中国进口了9280万吨,加上12月在运的大豆,全年中国要进口1亿吨大豆,同比增加17%,
中国进口天然气9043万吨,同比增加3.9%,
中国进口铜617万吨,同比增加38.7%,
中国只有煤炭进口比去年少了10%,进口了煤炭2.65亿吨,然后悲催发现,由于企业订单太多,工厂加紧生产,电力不够用了。因为冬天很多省份还是靠烧煤用火力发电,缺少煤炭,就缺少电力,比如湖南,浙江等地开始拉闸限电,楼道灯全部关闭,空调温度不能超过20度。。。因为煤炭稀缺,年底煤炭也涨上了天,动力煤超过750元/吨,长协议煤炭价格才640元/吨,更别说焦煤焦炭这些高端煤种,全部超过 历史 最高值。
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供给端大受影响,而需求端影响很小,或者没有影响,甚至有了提高,全球的大宗商品开启了一片涨声。。。
依然来重温初中政治经济学了,如果供求关系失衡,供给小于需求的情况下,对商品的价格有这样具体的影响呢?
就拿粮食来说,今年全球的粮食是减产的,前面说过疫情影响农场人手,还包括局部的恶劣天气,比如美豆就借干旱炒作了一波。粮食这种极度刚需的大宗商品,如果全世界的粮食短缺10%,粮食价格会只上涨10%吗?不会的,10%的短缺会造成50%以上的上涨,如果有20%的粮食短缺,就会让粮食涨上天,对于粮食这种特别刚需的大宗商品,些微的短缺就会让粮食翻倍的上涨。
不过对于中国来说,粮食主要是关键的主粮压力不大,因为今年中国的粮食依旧丰产(感谢农业工作者和农民伯伯们),2020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17.52亿亩,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接近6.7亿吨,中国主粮小麦,玉米,水稻实现了连续5年的增产。在最关键的主粮保障上,中国做的很不错,我们的主粮自给率超过95%,而且加大了粮食战略储备,现在中国大地上储备的粮食超过6亿吨,也就是即使中国一年不产粮食,储备粮也够全体中国人吃一年。而且,实在不行,如果粮食短缺上涨,可以把喂养家畜的粮食省下来,少吃肉,多吃素,能节省很多粮食。
中国深知主粮的重要,主粮是不能再刚需的刚需,14亿人的吃饭问题,容不得半点侥幸。
主粮问题解决了,其他的经济作物和油脂作物,中国就需要大量进口了。
尤其是大豆。大豆可以说是除了主粮以外的重要作物。大豆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用来做豆腐,做各种豆制品。大豆相比其他农产品,有几个关键的优点:1.大豆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质,其他农作物比如小麦,玉米,水稻主要含淀粉,大豆的植物蛋白质含量还很高,蛋白质含量达到75%到85%。而且大豆含的蛋白质不但多,还质量好,大豆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动物蛋白质近似,氨基酸接近人体需要的比值,所以容易被消化吸收。所以,如果是一个纯素食主义者,一定会通过吃大量豆制品来补充蛋白质。
大豆除了蛋白质,还有丰富的油脂,我们在超市里面买的5升装大桶的大豆油,就是从大豆中提炼出来的。所以大豆是一种非常好的农产品,不仅含75%到85%的蛋白质,还含有15%的豆油,全身都是宝。
在工业上,我们用40度到60度的低温浸提法从大豆提取油脂,做成豆油,供人们烹饪食用,剩下的富含75%以上蛋白质的豆渣,我们叫豆粕,也是大有用处,用来作为饲料用来饲养家畜,豆粕是给猪宝宝,牛宝宝,羊宝宝补充高质量蛋白质的优质来源,还可以用豆粕/菜粕(菜粕是油菜籽榨出菜油剩下来的菜渣)来养鱼养鸭养鸡。小动物们不光吃素,也要补充蛋白质才长得好长得快。。。
2019年中国自己大豆产量1800万吨,但是食用油和饲料豆粕需求太大,我们每年还从全球大豆的主要产地美国和巴西进口大量大豆,而且进口量每年都在增加。因为中国人民吃肉的需求在增加,我们需要更多的豆粕来饲养鸡鸭牛羊猪。。。
2018年我们进口了8800万吨大豆,
2019年我们进口了8850万吨大豆,
2020年我们将创纪录的进口超过1亿吨大豆。
2019年我们进口的大豆,19%来自美国,65.2%来自巴西,我们还从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全世界各国进口大豆。为了保证大豆供应,近几年我国也在做大量努力,恢复并扩大东北大豆种植基地,在俄罗斯和乌克兰承包大量的土地种植大豆。没办法,中国的需求量太大了,2019年全球大豆产量为3.6亿吨,中国消费量占四分之一。
中国进口量大,供应端稍微有风吹草动,很容易造成价格的巨大波动。
今年的大豆因为新冠疫情,造成美国和巴西农场人手减少,加上炒作天气干旱,美豆已经涨到了5年最高位,大豆进口成本超过3800元/吨,2019年大豆进口成本才2700元/吨。大豆上涨40%。
今年棕榈油,因为新冠疫情造成主产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农场人手减少,棕榈油缺乏施肥除虫维护,棕榈树减产,棕榈油已经涨到8年高位,2019年棕榈油才4500元/吨,现在7000元/吨,上涨55%,而且还在上涨中。
今年铜和铝,因为新冠疫情造成矿山人手减少,以及需求端需求增加,铜和铝的价格也大涨。
铜的用处很大,由于导电性能良好,可以广泛用于电力和电子工业,做导线,做计算机的集成线路,做电缆等等。
铝更是随处可见的到处使用。铝密度小很轻,虽然很软,但是可以做成各种铝合金,既轻巧又坚固,在飞机, 汽车 ,船舶制造行业有广泛的用处。铝是热的良导体,在工业上可以作为各种热交换器,散热材料和炊具等,铝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广泛用于各种易拉罐,糖果包装用品。铝的表面有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不容易受到腐蚀,还被用来制造化学反应器,医疗设备和石油,天然气管道等等。
而且目前兴起的新能源产业对铜和铝的需求是传统产业的3倍。铜上涨到7年高位,接近60000元/吨,2019年才45000元/吨,铜上涨了33%。铝涨到3年最高位,16500元/吨,2019年才11500元/吨,上涨43%。而且目前铜和铝的全球库存都在下降中,目测后面可能还会继续上涨。
最后说一说工业中用的最多的金属:铁。铁来自铁矿石,铁矿石是今年涨幅最大的大宗商品之一。铁是支撑现代 社会 的骨架,可以说,没有铁就没有现代文明,全世界每年消耗的金属中,铁占了95%。中国在轰轰烈烈的大搞基础建设,修路架桥,造 汽车 高铁,建房子,但是中国高品位铁矿少的可怜,绝大部分铁矿石都需要进口。
因为新冠疫情造成高品位铁矿石的主产国:澳大利亚和巴西矿山人手不足减产。在经济复苏前景下,铁矿石消耗增加,因此铁矿石开启了一路疯涨之旅。
铁矿石现货已经突破1100元/吨,接近160美元/吨,澳大利亚的铁矿石成本也就25美元/吨,力和力拓的预计是今年铁矿石平均卖50美元/吨,现在卖到了160美元/吨,铁矿石今年上涨了3倍多,而且铁矿石价格现在还在每天上涨, 历史 上铁矿石最疯狂的时候也不过就200美元/吨。
对于一年要进口10亿吨铁矿石的中国来说,情况相当被动,每一吨铁矿石多花100美元/吨,一年要多花1000亿美元!只是全球高品位铁矿石的产地,比原油更加集中,更加垄断。全世界原油生产国,有沙特,俄罗斯,美国,利比亚,伊朗。。。但是铁矿石的产出国主要就是澳大利亚和巴西。中国2019年进口的10亿吨铁矿石,澳大利亚占66%,巴西占30%。铁矿石暴涨,中国要多花很多钱,尤其很让对中国极其不友好的澳大利亚赚钱很不爽啊。。。发改委已经申明好几次铁矿石风险,期待早日把铁矿石价格降下来。
我今年最好的投资就是买入比亚迪,棕榈油和铁矿石。铁矿石在赚了一大波已经平仓了。虽然预计后面铁矿石会继续涨,但是不想再助长铁矿石的疯狂。我们能在这里好好赚钱,说到底都是依托了国运,要坚决和国家站在一起。虽然,现在每天看着铁矿石疯长,还是心痛。但是我们要做个有信仰的人,不是所有的钱都要赚。我能想到的能把铁矿石降下来的方法,是和澳大利亚进口的牛肉,木材,煤炭,龙虾,红酒进行谈判,一定要把铁矿石价格降下来。关于中国进口铁矿石和钢铁行业现状,推荐看我之前写的文章:《中国钢铁行业现状》。
最后关于铁矿石,因为中国这块土地就是不产高品位铁矿石和原油,开局地图就是hard模式,我们也没办法,可以等未来铁矿石价格下降以后,多买铁矿石作为战略储备。铁矿石的存储比原油可是方便多了,原油的存储非常麻烦,需要用专用的原油存储罐来存储,即使这样也会面临挥发变质问题,原油存储这件事说多了都是泪。而铁矿石存储简单多了,这个就是石头,不挥发不变质,用轮船运回来,还海边随便挖个大坑埋了就是,等要用的时候再挖出来。这件事情也得慢慢来,中国需求量太大,买多了,铁矿石价格容易上天。
然后如果要做大宗商品投资,最重要的是什么呢?经过前面一大段的阐述,我们可以很明确得到一个结论,做大宗商品投资,最重要的就是供求关系,要选择供求关系变化趋势最明显的品种,在供大于求的时候果断做空,在供小于求的时候果断做多。
供求关系-》趋势是我们的好朋友!
一旦供求关系开始改变,形成的趋势是不会在短期内改变,这个时候就可以沿着趋势的方向愉快的投资了。
比如棕榈油是用世界上生产量,消费量最大的植物油,是用棕榈树的果实压榨出来的油。棕榈油在食品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主要生产国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中国每年至少进口600万吨棕榈油。
生产棕榈油的棕榈树生长非常缓慢,从种植到开始产油,需要6年时间,只要棕榈树成熟,可以连续产油30年。因此,如果棕榈油短缺,价格暴涨,现在开始种植棕榈树,是来不及的,至少要等6年后,才会有新增的棕榈油出来。同样的,如果因为棕榈树过多,造成棕榈油暴跌,因为前面养大棕榈树漫长6年,已经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农民不会轻易砍树,只要棕榈油价格能够覆盖加工成本,棕榈油就会源源不断生产出来。因此 历史 上,棕榈油的价格波动很大,最高的时候到达过10000元/吨,最低的时候4000元/吨。
只要掌握棕榈油的趋势,现在是上涨的趋势,还是下跌趋势,就应该顺着趋势去做多或者做空。
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方向,每一种大宗商品还有具体的细节,比如棕榈油每年11月开始产油淡季,但是也是需求淡季,因为棕榈油在冬天很容易凝固,卖不出去,在冬季是需求下降的多,还是产油量下降的多,仔细去比较里面的细节,才知道现在上涨趋势还是下跌趋势。
今年冬天,棕榈油又新高了,因为明显供给下跌超过了需求下跌。印度为了进口棕榈油,下调了进口关税。印度每年要进口700多万吨棕榈油,比中国还多,因为棕榈油是所有植物油脂中,相比豆油,菜油,价格最便宜的植物油脂,很受印度欢迎。
上次和一个朋友问我,做投资到底是什么是最重要的呢?答案是:对这个世界保持热情和敏感,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变,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变化,然后找到变化的趋势,然后坚决的投入。
然后他又问,能不能说具体点,怎样找到趋势变化?
答案就是信息量,我认识的牛人,信息量至少普通人的10倍。每天除了完成本职工作,至少花3个小时的时间,去通读国内外大事,产业新闻,大宗商品信息等等,然后坚持下去,读个半年一年的,就会发现对很多事情的了解会越来越详细,一旦出现变化,也能对未来的走势作出一些判断,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逻辑进行修正,然后就差不多入门了。。。做投资其实是个苦差事,要真的热爱这个世界才能坚持下去。
❸ 大宗商品上涨意味着什么
2020年全球经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经济状况不景气,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因为对这些商品的价格需求增加,需求增加说明经济处于复苏阶段,未来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会逐渐增加,因此可以关注这方面的投资渠道。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会带动这些商品的上市公司股票上涨,比如说:2021年春节后,煤炭、有色金属、钢铁、铜、稀土等资源类股票被不断炒作。
主要是因为需求增加刺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因此也可能会刺激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上涨。
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本就是通货膨胀加速的表现之一,因为通货膨胀的表现就是物价上涨,大宗商品的价格自然也属于物价。
拓展资料
大宗商品 (Commodities)是指可进入流通领域,但非零售环节,具有商品属性并用于工农业生产与消费使用的大批量买卖的物质商品。在金融投资市场,大宗商品指同质化、可交易、被广泛作为工业基础原材料的商品,如原油、有色金属、钢铁、农产品、铁矿石、煤炭等。包括3个类别,即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和农副产品。
价格特点
价格波动大:只有商品的价格波动较大,有意回避价格风险的交易者才需要利用远期价格先把价格确定下来。比如,有些商品实行的是垄断价格或计划价格,价格基本不变,商品经营者就没有必要利用期货交易,来回避价格风险或锁定成本。
供需量大: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是以商品供需双方广泛参加交易为前提的,只有现货供需量大的商品才能在大范围进行充分竞争,形成权威价格。
易于分级和标准化,期货合约事先规定了交割商品的质量标准,因此,期货品种必须是质量稳定的商品,否则,就难以进行标准化。
易于储存、运输。商品期货一般都是远期交割的商品,这就要求这些商品易于储存,不易变质,便于运输,保证期货实物交割的顺利进行。
大宗商品同时具有5个特点:供需量大、原产地、原材料、国家统一限价、影响国计民生。
上海期货:铜、铝、锌、天然橡胶、燃料油、黄金;大连期货:黄豆、豆粕、玉米、豆油、棕榈油、塑料、焦炭。郑州期货:硬麦、强筋小麦、白糖、棉花、PTA、菜油、甲醇。
大宗商品可以设计为期货、期权作为金融工具来交易,可以更好实现价格发现和规避价格风险。由于大宗商品多是工业基础,处于最上游,因此反映其供需状况的期货及现货价格变动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
例如,铜价上涨将提高电子、建筑和电力行业的生产成本,石油价格上涨则会导致化工产品价格上涨并带动其他能源如煤炭和替代能源的价格和供给提升。投资者,尤其是投资相关行业的投资者应当密切关注大宗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变动。
❹ 2021年5月份全国PPI同比上涨9.0%,哪些大宗商品上涨幅度较高
5月份,国际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国内需求稳定恢复,我国工业品价格继续上涨。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5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9.0%,环比上涨1.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2.5%,环比上涨1.9%。
有哪些大宗商品上涨幅度高?
近期铁,矿石,动力煤,焦炭,铜等大宗商品都出现了快速上涨,网上出现很多的调侃像手无寸铁,望煤止渴,点石成金,失之焦臂,引得市场躁动不安,那让我们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看一下大宗商品快速上涨。
❺ 大宗商品价格重回快速上涨通道,专家对此做出了哪些分析
2021年第二季度大宗商品价格快速重回上涨的态势,其中原油、铁矿石、铜铁以及一些农产品的价格持续上涨,突破近五年来最高的区位。而一些专家做出了预测,近期大宗商品的价格还会出现大幅的上涨。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炒作影响,当前市场很难形成超级周期。
目前全球经济复苏情况依旧不是很稳定,大宗商品的供应两端并未出现整体趋势变化,价格的上涨是没有基准基础的,而不少大宗商品都是以美元计价,由于美国的货币政策尚未明确,所以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和跨越周期也并不会过长。不过目前大宗商品价格一再的上涨需要引起人们的警惕,警惕出现超级周期,避免市场的过热现象,相对减缓供需之间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