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郡望房价多少
1. 木姓的郡望堂号
1、郡望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省宜兴等地。唐亦曾改浙江省湖州为吴兴郡。
2、堂号
木待问中状元致仕后,南宋孝宗皇帝御赐木氏“荣庆堂”于潘山木氏大宗祠堂。
潘山木氏大宗对联:
: 大门:系出勾芒绵世泽 秀钟罗峟启人文
瓯邦推旧族 晋室肇宏基
山深留瑞荫 径曲聚嘉祥
前进:洪水怀襄故居无恙 名山隐逐高节长留
左厢:才萃一家洵推人瑞 荣亲三世奚待郊封
右厢 :科列宏词文思壮采 堂标荣庆御笔扬芳大堂:
氏避秦仇因遁世而徙南去端留木 派传闽省旋迁居而适永自郡移山
名仕作名师发朱蔡微言俊义一时沾化雨 醇儒为醇吏守建昌片土士民千载戴仁风
始于晋发于周而隆于宋派派宗支期似宋 寄在滕迁在郡而定在山绵绵孙子振诸山
------南宋状元木待问为宗祠撰联
2. 妫姓的郡望堂号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南郡:历史上的南郡有二:①始建于战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癸未,公元前278年),汉因之。治所在郢(今湖北荆州),下辖十八县。其时辖地在今荆州、宜昌、宜城、南漳、荆门、华容、远安、当阳、第秭归、巴东、恩施、利川、宣恩、枝江等一带地区。隋朝开皇初年被废黜(辛丑,公元581年)。②秦朝置南郡,颌有今湖北原荆州、安陆、汉阳、武昌、黄州、德安、施南诸府及襄阳府之南境,治郢,楚之故都,在今湖北江陵县东南,辖境相当今湖北粉青河、襄樊以南、荆门、洪湖以西、长江和清江流域以北、西至四川巫山等地。汉置江陵县为郡治,即今江陵县,唐改为江陵郡,旋升为江陵府。 吴兴堂:以望立堂。
南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郢都堂。
3. 汪氏家谱的家谱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湖州:又称吴兴郡,浙江北部的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远在距今约五千~五千五百年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聚居。楚考烈王十五年(癸丑,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秦王政二十四年(戊寅,公元前223年),秦始皇改“菰城”为“乌程”,以乌巾、程林两氏善酿得名。三国东吴孙皓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始改“乌程”为吴兴郡。隋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置州治,名湖州,因地滨太湖而名,湖州之名从此而始。明、清时期设府治,一直沿称“湖州府”。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湖州府,把乌程、归安二县合为吴兴县。1949年4月27日,湖州解放,分设湖州市和吴兴县,是解放后浙江省第一专区、嘉兴专区和嘉兴地区行政中心所在地。1983年7月,撤地建市,撤销嘉兴地区,分设湖州、嘉兴两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湖州作为地级省辖市,下辖城、郊两区和德清、长兴、安吉三县。1988年撤销城、郊两区建制,1993年又设城区、南浔、菱湖三区。2003年1月,撤销城区、南浔、菱湖三区,新设立吴兴区、南浔区两个市辖区。现湖州市行政区域辖两区三县。
新安郡:秦朝时期置新安县,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宏农郡,汉朝因之。西晋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一带地区。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 新安郡。隋开皇年间改新安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业初年省东垣入新安。隋朝时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后移治休宁(今安徽休宁),再后移治到歙县(今安徽歙县)。唐贞观年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一直沿袭至今。
六桂郡:又称六桂县,就是“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代的泉州地区。治所在地闽县(今福建福州),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全省。后来改为闽州。唐朝景云年间(公元710~712年)改武荣州置县,治所在晋江(今福建泉州)。
堂号
平阳堂:以望立堂。
六桂堂:以望立堂。
婺源堂:以望立堂。
新安堂:以望立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越国堂:唐朝汪华封越国公,以望立堂。
忠勤堂:明朝汪广泽封为忠勤伯,以望立堂。
4. 侴姓的郡望堂号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松江府:古松江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建制,其前身即为华亭府。距今约六千~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华亭府境内九峰一带(今汤村庙、姚家圈、广富林等处)已有先民劳动生息。春秋时期地属吴国。战国初期吴亡属越国,中期后属楚国。秦始皇二十五年(辛巳,公元前220年)地属会稽郡长水县(秦末改名由拳县)东境、海盐县北境、娄县南境。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公元219年)孙权封陆逊为华亭侯,“华亭“始见于史志,次年陆逊进封娄侯。西晋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吴国灭亡,陆机、陆云退居乡里,读书十年,慨吴之亡,陆机作《辨亡论》,又作《文赋》;因此在锡金太安二年(癸亥,公元303年)农历8月,陆机、陆云被成都王司马颖杀害。唐朝天宝十年(辛卯,公元751年)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置华亭县;唐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建大明寺(宋大中祥符年间易名为普照寺);唐大中十三年(己卯,公元859年)建陀罗尼经幢于县治通衢;唐咸通十五年(甲午,公元874年)于县治西建超果寺。唐广明元年(庚子,公元880年)农民起义军首领王腾占据华亭反唐;唐乾宁四年(丁巳,公元897年)吴越王钱镠遣部将顾全武攻占华亭。五代时期后汉乾祐二年(己酉,公元949年)于县治东南建兴圣教寺。北宋庆历元年(辛巳,公元1041年)重开顾会浦(即今通波塘);宋嘉祐八年(癸卯,公元1063年)建济民仓,有廒十八座,容谷十二万石;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行“保甲法”;宋元丰二年(己未,公元1079年)在天马山建护珠塔;宋熙宁至元佑年间(公元1068~1094年)在兴圣教寺内建兴圣教寺塔(即方塔);宋元祐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建常平仓;宋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4年)卫公佐、卫公望献地捐资,兴建华亭县学。南宋绍兴四年(丙辰,公元1134年)开华亭濒海支河二百余里,运盐方便,田得灌溉;南宋绍熙四年(丙辰,公元1193年),杨潜等编纂的《云间志》问世;南宋端平元年(丁酉,公元1234年)华亭县令杨瑾行“经界法”,该县秋粮实征五万七千八百一十石,又建平籴仓;南宋景定四年(癸亥,公元1263年)宰相贾似道行“买公田法”,本县秋粮加征十六万石。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农历10月升华亭县为华亭府,隶束嘉兴路,辖华亭一县;元至元十五年(戊寅,公元1278年)新设松江府,辖华亭县;元至元二十七年(庚寅,公元1290年)华亭县分出部分乡新设上海县,因此历史上一般以元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作为上海正式设立行政建制的年份。明朝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公元1542年),华亭县和上海县部分地区划出,新设青浦县,仍归松江府管辖。清朝顺治十三年(丙申,公元1656年)新设娄县;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新设奉贤县、金山县、南汇县和福泉县;清雍正八年(庚戌,公元1730年)将福泉县并入青浦县;清嘉庆十年(乙丑,公元1805年)新设川沙抚民厅(县级)。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松江府、上海道,下辖各县改由江苏省管辖;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设沪海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撤销沪海道,设立上海特别市,上海基本形成为目前的行政区划。
吴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而今浙江省的杭州市亦在吴郡辖境之内。南朝陈国时期,改吴郡为吴州。隋朝灭南朝陈国之后,再改吴州为苏州,吴地始有苏州之称,并一直沿袭至今。另外,在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在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吴兴堂:以望立堂。
松江堂:以望立堂,亦称华亭堂。
吴郡堂:以望立堂,亦称吴州堂。
5. 淮姓的郡望堂号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播州:即今贵州遵义地区。古代时期为西南部的一个割据政权,公元前八~前五世纪前后的春秋时期,现在的遵义市所辖地域,先后或分别属于牂柯、巴、蜀、鳖、鳛等邦国。战国时期为夜郎属地。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庚午,公元前111年)夜郎归汉,始有农耕,史称“林木慰荟、田畴丰美、盖奥区也”,西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即在今遵义市中心城区附近。自从汉武帝在汉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于夜郎地置牂柯郡后,作为邦国存在了二百五十多年的“夜郎国”之名从此消失。此后,作为郡县行政建制的的“夜郎郡”、“夜郎县”之名曾多次出现,唐朝贞观十三年(己亥,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今贵州遵义市置播州,唐贞观十六年(壬寅,公元642年)所置的夜郎县,在今桐梓县境,为珍州的治所。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这个夜郎县。唐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诗仙李白被“长流夜郎”就是在该地区。唐朝乾符三年(丙申,公元876年),杨端率军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政权,自立为主。夜郎县之名到五代时期废除。北宋太祖乾德三年(乙丑,公元965年),杨实献开始割据播州地区,以土司世领播州。北宋朝大观二年(戊子,公元1108年),播州首领杨光荣、杨文贵各献其地附宋,分别置播州和遵义军。北宋时期复置,宋宣和二年(庚子,公元1120年)又废,计先后存废达四百八十年。北宋朝宣和三年(辛丑,公元1121年)废播州为城,隶南平军;废遵义为砦,隶珍州,此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夜郎”郡县之名,而播州之名,历经五代、宋、元到明朝末叶,存在了九百六十二年,所以人们常习惯用“播州”来代称古代的遵义。南宋朝嘉熙三年(己亥,公元1239年)复设播州安抚司。元朝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招抚。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杨邦宪以播州、珍州、南平军地降,仍置播州安抚司,以杨邦宪为绍庆、珍州、南平等处宣抚司充播州安抚使。杨邦宪卒,子汉英袭职,赐名赛因不花。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升为播州宣抚司,隶属于四川行省。元至元二十九年(壬辰,公元1292年)以赴京取道湖广为便,改隶湖广行省。宣抚司驻地在今贵州遵义,统辖黄平府、南平綦江、珍州思宁、旧州草塘等十九个长官司和诸峒寨。其时辖地大致相当今贵州遵义市、瓮安、黄平、凯里、湄潭、余庆、金沙、仁怀、习水、赤水、桐梓、绥阳、正安、道真以及四川綦江等县地区。元朝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水西蛇节和水东宋隆济因不满元廷征发,联合各部起义,元发思州、播州兵讨伐。元朝大德七年(癸卯,公元1303年),元军擒杀蛇节、宋隆济。杨汉英因功进资德大夫,子孙承袭其职。元朝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公元1363年)附明玉珍,明朝洪武五年(壬子,公元1372年)降归明朝,明朝洪武六年(癸丑,公元1373年)升为播州宣慰司。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庚子,公元1600年),明神宗平杨应龙反叛即“平播之役”后,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于次年分播州地为二,改设遵义府属四川,平越府属贵州。自唐朝末年杨端据播州始,至万历杨应龙止,凡二十九世,七百二十五年,期间保疆垦土,屡有战功。七百多年间中原及四川地区历经五代十六国之乱、金人之乱、蒙人铁骑统治、元末大乱,而播州之境岿然,巴蜀流民多归附。清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遵义府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管辖。直到民国初年,废除“府”的建制。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贵州省设十一个行政督察区,黔北十余县为第五行政督察区。1949年11月,遵义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区”改为遵义专区,后称遵义地区,为省政府派出机构,并以原遵义县城区为基础新建遵义市。此后的数十年间,遵义地区领辖的县市曾有少许变动。199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遵义地区改建为遵义市,原遵义市改建为红花岗区,原遵义地区领辖的县、自治县即归新建的遵义市领辖;赤水市、仁怀市为省辖市,由遵义市代管。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由红花岗区和遵义县北部划出部分地区,在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新成立汇川区。至此,全市共辖两区、两市、八县和两个民族自治县,即:红花岗区、汇川区、赤水市、仁怀市、遵义县、桐梓县、绥阳县、正安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习水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吴兴堂:以望立堂。
播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夜郎堂。
6. 沈复字号、郡望、溢号
沈复 (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干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吴兴郡:郡望:吴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于现在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一带地区,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得谥号者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谥号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获谥“文正”(如曾国藩)。文正以下的谥号则有:文忠(如李鸿章),清朝只有约十人得此谥号;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或者沈复没有谥号。
7. 沉姓的郡望堂号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吴兴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梦溪堂:宋朝时沈括博学能文,累官翰林学士三司使。他对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医药无所不通。他开始制造了浑天仪,景表,浮漏等天文仪器。开创了隙机,浑圆两术和弧矢,割圆术的先河。着有《梦溪笔谈》。沉(沈)氏因以“梦溪”为号。
8. 木的郡望堂号
1、郡望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省宜兴等地。唐亦曾改浙江省湖州为吴兴郡。
2、堂号(缺)
9. 中国姚姓的所有郡望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于今天的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等地。
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分汉阳置郡,治所在今天的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于今天的甘肃陇西县东部以及定西、武山等县。隋初废。
10. 水姓的郡望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临安府:亦称临安郡、临安县。在中国历史历史上临安府有两处:①古县名,隶属秦朝余杭县地境。晋武帝时改为临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一带地区,南宋朝建炎三年(己酉,公元1129年)升浙江杭州为临安府,成为偏安一时的南宋王朝之都城。②元朝时期将原治于通海(今云南通海)的南路,改名为忽必烈谕言所用的“临安”二字作路名,管辖通海以南至边徼的大片政区,路治同样在通海。直到明朝初期才徙治于建水(今云南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