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每次熬成多少毫升比较合适
A. 中药应该如何煎
中医教你如何熬中药
1. 煮药需用白开水
现代社会的人们熬制中药,都是打开自来水直接使用,而自来水大多都是经过氯消毒的,里面或多或少会有残留,同时里面还会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容易和中药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影响药效。
2. 先煎后煎分药性
贝壳类、矿物类、骨甲类等应先煎。贝壳类有牡蛎粉、蛤粉等;矿物类有石膏粉、龙骨等;骨甲类有鳖甲、龟板等。此类药应先煎十分钟后再放入其它药物。有些药方要求煎药时必须后煎的中药,“后煎”就是将药煎十分钟后再放入药罐,因为有些中药久煎无效,像钩藤等。有些芳香带味药,久煎减低药效,如金银花、连翘、薄荷等。还有些药久煎可以减轻药的毒性,如马钱子等。煎前最好先把药材用温水泡四十分钟,好让中药泡透以便将药的有效成分更多地煎出。
3. 开盖关盖要注意
一些挥发性药材,如果敞开熬,有效成分会随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药效将大打折扣。一般是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湿类药物,如薄荷、苏叶、藿香等,且煎煮时间不宜过久。又如一些补益类药物如人参、鹿茸、西洋参等,需要在容器内用小火慢煎久熬,才能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煎煮出来,也应该盖上盖子,以防止药物成分在慢煎久熬中随水蒸气失去了。
一些重量轻、体积大的药材,如金钱草、番泻叶等,如果熬药容器不够大,盖上盖子易使药液溢出。另外,有些不易溶解的药材,煎熬时需经常搅拌,这样的药物最好不要盖着盖子煮。
在搅拌的时候也是很有讲究的,最好顺着一个方向搅拌,这样能够使药材充分溶解在里面,这样熬出来的中药效果更好,大约每10分钟翻动一次。
4.用火用锅有讲究
有的药要久煎微火,有的药要猛火时间短。久煎微火是指滋补药,猛火时间短是指通便药、伤风感冒药。煎药最好用砂锅,砂锅受热均匀,药煮开时它的滚动就像浪头,有撞击力,再用筷子不断地搅拌,像洗衣机将衣服的脏物洗掉一样,这样才能把药里的有效成分全部煎煮出来。用高压锅煎药就没有这些撞击力和搅拌作用,药的成分会受影响。
5.药汁最好煎180毫升
煎药的时候,药汁多少是非常关键的,前3次,每次煎180毫升左右就可以了,既要做到药效的充分保留,也不能形成浪费。普通的药方这么煎就可以了。
服药方法也是中医中重要的内容
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
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
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
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
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
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
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
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
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
结语:看完文章,是不是大家平时的煎药方法很多都是错误的呢?是不是中药中重要的药效白白都流失了呢?现在学习这些还为时不晚,希望大家以后都能学到正确的方法哦,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最重要。
B. 煎中药如何掌握水量
煎中药如何掌握水量2017
如今,更多的朋友会选择西药来治病,所以对煎制中药的方法并不了解,有朋友在煎中药的时候一直加水,很怕烧干,但是中医提醒,这样的煎中药方法是错误的。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煎中药如何掌握水量的知识,欢迎阅读。
煎中药一直加水不利于药物分解
煎药时不宜频频加水,这不利于药物的分解。若药物吸水膨胀,水被吸尽,可酌情加点开水。煎熬需水量较大的'草药,最好事先有准备地多加一些水。
煎中药如何掌握水量
有很多人从医院药房或药店买回中药后,不知该加多少水煎药,水量不是多就是少。加水太多,则延长了药物煎熬时间,使一些不宜久煎的药物失去固有的疗效,况且药液太多,病人不能全都喝下;而水太少则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而且容易煎干。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掌握水量呢?
一般来说,其水量应以药液沸腾时高出药面一横指为宜,用水的多少应根据药物种类来确定。药师认为,属于调理、滋补一类的药物头煎需加水700-1000毫升,二煎400-500毫升;解表类中药头煎需加水400-600毫升,二煎250-300毫升;一般药物头煎需加水500-700毫升,二煎300-350毫升。
此外,还应当根据医师处方中的用药量来确定。有时医生根据病情开出的处方药味多剂量大,一剂药多达20味以上;再如夏枯草、金钱草、鱼腥草、竹茹、通草、灯心草等应特别考虑它们吸水性强的特点,这类药常可选下列加水法:
1、将一剂药中剂量大的草药另行煎熬,弃渣取汤,然后用其药汁煎熬其他药物。
2、将需水量大与需水量小的药物分煎,各滤其汁,再混合煎熬浓缩。
3、将全部中药合在一起煎,煎上2-3次,每次煎取约300毫升药汁将杂质滤掉后混合在一起续煎,浓缩至300毫升左右服用。前2种方法适宜于一个处方中只有少数几味大剂量药物的情况,后一种方法则适用于普遍都是大剂量药物的方剂。
;C. 中药要怎么熬
你好,中药的煎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D. 熬中药加多少水合适
问题一:煎中药放多少水合适? 很多煎煮中药说明是三碗水煮成大半碗,其实是笼统的说法而已。碗有大小之分,药物有多少之别,不能简单以三碗煎煮成大半碗而论。 一般说来,水要浸泡过药物一指高左右即可。草药较多或第一遍煎煮时可以多放一点水,第二遍可少一些;一般第一遍用冷水,第二遍则用热水。
问题二:熬中药需要多少水? 煎煮前药物的浸泡和加水量
煎煮前应将药物预先浸泡湿润。因为植物性中药大多数是干品,有一定的体积、厚度。在煎煮前必须用冷水在室温下浸泡,其目的为使中药湿润变软,细胞膨胀,使有效成分首先溶解在药材组织中,产生渗透压,有效成分便渗透扩散到药材组织细胞外部的水中。同时可在加热煎煮时避免药材组织所含的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使有效成分不易渗出。白头翁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实验证明,在浸泡20~30分钟后第一次煎液的抑菌直径为17毫米,第二次煎液为15毫米,而未浸泡的第一次煎液抑菌直径为15毫米,第二次煎液为14毫米,即未浸泡的第一次煎液只能达到浸泡后的第二次煎效力。所以在煎煮前应将药材进行冷水浸泡。
浸泡时间要根据药材性质而定,一般对药、叶、茎等类药材为主的复方药剂可浸泡20~30分钟,以根、根茎、种子、果实等类为主的药材,可浸泡60分钟。但浸泡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和霉败。
煎药的加水量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汤剂的质量。药多水少,会造成“煮不透,煎不尽”。有效成分浸出不完全,稍一蒸发药汁即干涸,药物有效成分可因局部高热而被破坏;药少水多,虽能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量,但汤药液量过大,不宜病人服用。
中药材质地不同,其吸水量有显着差别,一般为药物重量的5~10倍,个别的如胖大海可达20倍,因此,煎药用水量,要根据药物的用量及质地而定。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轻松其容积必大,吸水量多。质地坚实,其容积必小,吸水量亦少。煎煮花、叶、全草及其质地轻松的药物,其用水量大于一般用水量。煎煮矿物、贝壳及其它质地坚实的药物,其用水量应小于一般用水量。
传统经验,将饮片置煎锅内,加水至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为度,第二次煎可超过药渣表面1~2厘米。这是一种行之方便,亦易掌握的加水方法。
按每克中药加水约10毫升计算,然后将计算的总水量的70%加到第一煎中,余下的30%留作第二煎用。
根据煎药时间长短,水分蒸发量之多寡,中药吸水性能之大小,以及所需药液收得量等,来具体掌握用水量。
所以,应根据煎药时间长短,水分蒸发之多少,药料吸水性能的大小及药液得量等几个因素来确定加水量。
有人研究煎煮中药加水量的计算公式:
Q=W×K+R+T×V
式中 Q―加水量
W―原药量
K―吸水量
T―煎煮时间
V―单位时间水分蒸发量
R―药液得量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加水量,是比较麻烦的工作。首先要做大量的试验,以便求出每种药材的吸水量,才能列表备用;其次在煎药火力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测V值才有意义。实验证明,一般掌握每分钟平均蒸发量为15~20毫升比较适用。但必须在一定的容器中及一定温度下操作,条件变了,计算出的Q值就无意义。所以, 上述计算公式仅适用于有大量煎药业务的单位。
煎液量应根据每付总药量来确定。一般是煎液得量愈多则煎出率愈高。但药液得量受服用量所限,因此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界限。有人从实验数据确定,当煎液量为1:4时,两次煎液可以得到70%~80%的煎出率,如将此液量再浓缩成1:2时,即可便于病人服用。
有一研究单位进行了87次炉火煎药,以实际用水量记录,按统计学的方法,求药重与耗水量的相关系数,得出以下用水量的计算标准:
第一煎=100毫升×药重(两)+150毫升+服用量
第二煎=服用量+200毫升
本计算式适合老秤1~川两药物,直火加热煎药应用。加热时间以半小时左右为准,遇药物吸水率过大或煎煮时火力过大过小时,可按具体情况酌情增减加水量。
临床医师所要求的服用量......>>
问题三:中药怎么熬?要放多少水?熬多长时间? 中药的煎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问题四:熬中药到底该放多少水? 我之前熬中药是水量没过药物,浸泡大概半小时,然后大火煮开,换小火熬半小时左右。我家盛菜的小碗,八分满
问题五:熬中药该放多少水 熬药,一般加药材重量的5~6倍比较好,药材会吸收掉自身重量的三倍,剩余约1~2倍,第二次加水三倍,剩余约2倍,芳香性药物,首次煎煮沸腾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为好,所以要加水少一些,煮前浸泡1小时。
问题六:请教:第一次熬中药,一般放多少水可以 淹没 中药两指。
问题七:熬中药一般怎么熬,熬多久,放多少水 中药的煎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问题八:熬中药要放多少水 最起码要淹过中药。
一般来讲,按你熬制中药的设备来讲是淹过中药后,再加上一大半的水。平常我们讲2碗水熬成1碗。这个是中药不太多的情况下。主要还是看时间,熬制用文火,2个小时。
现在很多药店有代煎服务。是用高温蒸汽,效果也还不错。
E. 怎样熬中药药效最好
中药怎么熬效果最好?
我最近就在熬中药,我是傍晚熬。
第一步:把一包药放入药锅(砂锅也可以)用清水浸泡一小时,水要掩过药呀!然后用小火慢慢熬制。
第二步:熬到剩下一碗的量时倒出来(看个大概就行不需要那么死板)。
第三步:再往锅里续上热水继续熬,熬到剩一碗的量时再倒出来,倒入先前那个药碗里即可。
当下喝一碗,剩一半明天早上喝就可以了,现在是冬天药放一晚不会变质,要是夏天剩下药就得放入冰箱存放啦!你看明白了吗?不明白的再问吧!
中药一般要熬多久才好?怎样熬效果好点?
煎中药的方法煎煮前———
清洗
中药材是否需清洗,这是很多人的疑问。虽然很多中药饮片看起来表面会有些灰黑,其实在出售前都经过了加工炮制,所以煎煮之前一般无需清洗。如果实在觉得草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但切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丢失,以及一些细小种子类的药材(如车前子等)被冲走流失。
浸泡
清洗步骤不能浸泡中草药,但煎煮之前,却需要有个浸泡药材的过程。
煎煮前用凉水浸泡药材约半小时,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汤水中,同时也能增加汤药的浓度。冬天可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以缩短煎煮时间,但切不可用开水浸泡,以免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受热凝固,或是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于有效成分析出。
浸泡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特别是在夏天,浸泡时间过长会很容易引起酸败。
煎煮中———
用水
传统的“3碗水煮成1碗”,其实不是个科学的标准。因为不同处方的药味多少、药量大小各有不同,不同药材吸水量也有不同。如果真的有人一边煲药,一边不断把药汁倒来倒去,作为煲中药的标准,这样瞎折腾其实也不可能煲出最佳效果的中药。
应以水浸过药材面2-3cm为佳,或者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而不是机械地用3碗水煮药。通常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可以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火候
一般的中药应先用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控制火候的意义在于,若火候过强,水分蒸发过快,影响有效成分的析出,亦易焦糊。
但一些治疗外感的中药,可以在煮沸之后不改文火,继续用武火煎煮15分钟左右即可。时间
中药煎煮时间,应根据不同药物和疾病性质、有效成分溶出的难易和用药情况而定。沸腾后再用文火煲药的时间,一般中药,头煎应在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解表类中药,头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类中药,头煎应在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
如果有“大头虾”不慎煎煮时间过长,令药汤太浓,这时可以加些白开水再煮沸,就可以避免有效成分反渗透的问题。
复煎
许多老人家习惯于一副中药“返煎”三四次,楼步青说,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有效成分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滋补类的中药,可以煎煮三次。而一些药量较大的处方,也可以煎煮三遍。
但需注意的是,如果将头煎与二煎的药液分别服用,这样未能将药效发挥至最佳。应该将头煎与二煎的药液混合,分早晚两次服用。同样,煎煮三遍的药液也相应地改为一天3次服用。
煎煮后———
立即滤取
药汤煎煮好,应趁热过滤倒出,不宜久置锅中。否则含胶体过多的药液,随温度下降产生胶凝,难以过滤,影响药效,同时也易造成酸败。
煎煮器———
瓦罐沙范最好
最佳煎煮器当然还是传统的瓦罐、沙锅,搪瓷、不锈钢亦可,但忌用铝锅、铁锅和铜锅,以防止这些活跃性强的金属器皿与药物发生反应,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对人体产生危害。
传统的沙锅、瓦罐以及陶瓷,不会与各种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且传热均匀缓慢,煎出的汤剂质量好。不锈钢属于钝性元素,也不会容易产生化学反应,现在许多大医院的煎药器皆为不锈钢锅。但铁质煎器,虽然传热快,但不仅易氧化,化学性质也不稳定,它能与鞣质生成鞣酸铁,使汤液色泽加深,还会与黄酮类成分生成难溶性络合物。
对于微波炉加热是否会影响中药药性,目前未有定论,所以亦不推荐以微波炉加热中药。
此......>>
煎中药怎样做才能得到最好药效?
一.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份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二.器具:
煎药器具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应,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小,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但砂锅孔隙较多易“串味”,且易破碎。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可以避免与中药成份发生反应,大量制备时多选用。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多种成份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质量,不能使用用铜、铁、铝锅、锡等器具,铝锅虽传热快、化学性质较稳定,但铝锅不耐强酸强碱,对酸碱性不很强的药可以选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药用具。
三.浸泡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室温水浸泡60分钟,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厘米。以药材浸透为原则。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冬季可以长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
四。用水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须选择水质较好的。水最好采用经过净化和软化的饮用水,以减少杂质混入,防止水中钙、镁等离子与药材成份发生沉淀反应。
加水多少: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为:第一遍煎煮时为药材量的5-8倍,或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药平面约0.5-1厘米,继续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为文火煎煮15-20分钟即可。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份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一般如果方中草、花、叶类药物较多,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补充加水,可以多放一点水。
很多中药说明是三碗水煮成大半碗。其实这是笼统的说法而已。碗有大小之分,药物有多少之别,药材质地亦有所不同,不能简单以三碗煎煮成大半碗而论。
五.方法
.1煎煮中药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火势急慢(大火、急火称武火,小火、慢火为文火)。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减慢水份蒸发,有利于有效成份的溶出。至于火候和时间的控制,则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
.2煎煮次数与方法
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应煎两次。煎煮次数太少,提取不完全,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太多,不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杂质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3次服用,以节约中药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份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
熬中药最好的步骤方法,怎样才能熬出最好的中药,达到最好的药效 50分
不同作用的药有不同的熬煮方法,,治疗感冒一类的药要利用药物的轻清之性,不能久煎,补药必须久煎才能出味,石头贝壳一类的药要先煎20-30分钟,生附子有剧毒,要煎1.5-2小时以上才安全,煎药方法是有讲究的,要知道你的是什么作用的药,要知道方子里面都有些什么药才好说.下本PDF之类的中药书和方剂学书看看吧.
中药一般怎样熬药性才是最好的?
中药的煎法与服法
一、 煎药容器以沙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适合,禁止使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2~3厘米,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酌情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物在煮沸后再煎20分钟;解表、芳香药物不适合久煎,煮沸后15分钟就可以。滋补类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煎30~4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几次,每贴中药一般煎2次。第2煎中药可以用热水,煮沸后时间比第一次略短。
四、特殊药物煎法:
1、 先煎:将该药煮沸15~~20分钟后,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煎。
2、 后下:在一般药物煎至预定时间时,再加入煎5分钟左右即可。
3、 炀冲药:用煎好的药汁冲或者另外用热开水搅拌溶解。
4、 另吞:不入汤药,等药煎好了一起吃。
五、与西药同一天吃:一般情况下,西药三餐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吃。中药在半上午或者半下午吃,和西药隔开一二小时就可以。
怎样煎中药效果好
怎样煎中药效果好 汤剂是中药最古老也最常用的一种服法。古人对煎药的器具、火候、方法等,早就有了论述。如《医学源流论》中就说道:“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用中药治病无论是用单味药,还是用多味药配成的方剂,都需要进行一定的煎制,加水、酒或其他药液做成汤剂后,才能服用,因此汤剂的煎法是很有讲究的,它对药物的疗效有很大的决定作用。 煎汤药的程序虽然简单,但其中包含的学问可大了,那么,怎么样煎才能有效的发挥药物的作用呢?我们先从煎药的容器说起吧。很多人都知道煎中药要用砂锅,而不能用铜、铝、铁等金属做的锅,这是为什么呢? 用陶瓷砂锅煎药是因为它的性质稳定,不容易与药物起化学反应,另外,它传热慢、受热匀,不容易糊锅,而且价格便宜,所以选用陶瓷制的砂锅、瓦罐是最方便实用的。如果没有砂锅和瓦罐,也可以用不锈钢、搪瓷制品或玻璃器皿代替。但是不能用铜、铝、铁等金属容器,因为金属容器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发生化学发应,影响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患者服用后有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加重病情。 水是煎中药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常只要是干净的水就行,井水、自来水都可以。但加水的量就很重要,不同药剂的加水量是不大一样的,水少了,可能不足以煎煮出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而如果水多了,不但耽误时间,还会使汤液的浓度降低,同样会影响疗效,那么一剂汤药在煎制前加多少水才最好呢? 煎煮中药的水量是根据药物的性能、具体服用要求、药物的大小以及药味的多少来定的。首先,在煎药前要用冷水充分浸泡20~30分钟,使药物完全被水渗透,便于有效成分的溶解,然后再加水煎煮。加水量通常为药物的5~10倍。或者加到高出药面2~3厘米左右就可以了。如果医生有具体的要求,应遵医嘱。 煮汤药的时候长短也会直接影响药物的质量,那么一剂汤药一般要煮多长时间最好?由于药物的质地不同,煎药的方法、程序也各有不同,比如说有些药要先煎后下,有些要另煎等等,这样做起来虽然是很讲究,但比较繁琐,如果不这样做会不会影响药物质量和它的治疗效果呢? 煎药时间要根据药物的性质来定。通常头遍煎时,应在中药煮开后再熬20分钟左右为好,二遍煎的时间可以稍微短一些。但也要视具体药物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一些解表药的煎煮时间就应该短一些,因为解表药大部分用的是植物的茎和叶的部分,质地疏松,吸水量大,所以煎的时间可以短一些。芳香类的药物象藿香、佩兰、薄荷和一些鲜用的药物,由于挥发性较大,质地柔软,久煎容易丧失过多的有效成分,所以煎煮时间也要短,通常在其他药物快要煎好时再下,闻到药香味就可以了。而一些矿物类、贝壳类或动物类的药物,象生石膏,磁石,还有象生牡蛎、生石决明这些药,由于质地比较坚硬,就需要先煎20分钟左右,再下其他的药物同煎。另外,还有一些需要包煎的药物,比如种子类体积较小的、粉末状的、粘性的、容易烧焦的药物,或带毛刺,容易 *** 嗓子或消化道的药物等,就应该用纱布包好之后再煎煮。 汤药的头煎和二煎是什么意思呢? 中药的有效成分的溶出是治病的关键,所以人们都认为中药还是煎两遍好,头一遍就叫“头煎”,第二遍叫“二煎”。这样可以使药物之间充分作用,有效成分溶出彻底,增强疗效。通常把这两次煎出的药汤混在一起服用,总量大约300~500毫升,对于服中药困难的患者,可以少量多次的分服,或者是浓缩给药。但是有些药,象解表类的就不能浓缩给药,而应煎多少服多少。 煎中药的火力按大小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就是小火,武火就是大火、旺火,那么什么时候用文火,什么时候用武火呢? 武火的火焰大,力道猛烈,可以使温度......>>
怎样熬中药?用什么样的锅熬?
不久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规定医院的中药煎药室禁用铁制等易腐蚀器皿作为煎药容器。那么,在熬煎中药的过程中,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注意事项吗? 专家说:“中药在熬煎的过程中,有些细节确实会影响到药效,在平时一定要多加注意。
细节1:手别碰药
这是大家最容易忽视的细节。买回来的中药,大多是用纸包包着的,有的是用塑料袋做成的小包装。把药放进煎药容器时,许多人的手会碰到中药,殊不知,这个动作有时就会影响到中药的药效,如果此时手上涂过护手霜或带有香皂的芳香气味,更是对中药的一种污染。因此,最好不要用手接触中药,应直接将其倒进容器内。
细节2:别用铁锅
煎药容器以砂锅和陶罐为最好;玻璃容器、搪瓷容器 (完好无损的)次之;铁锅、铜锅、铝锅和锡锅不能用来煎药。指出:“这是因为中药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由于铜铁铝等金属的化学性质活泼,易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如铁易与鞣质生成鞣酸铁,使药液颜色加深,并会使药液带有铁锈味,影响药效的发挥;铝与有机酸反应,形成化合物被人体吸收后蓄积在肝、肾等组织中对人体造成损害;铜器受热易氧化生成对人体有害的铜绿。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此外,有些人还会用家里烹饪用的砂锅煎药,这就要注意一定要涮洗干净,以放人清水后表面不会出现油花为宜。因为油脂会影响到中药的药效。
细节3:用蒸馏水
水质同样会对中药的药效产生影响。对煎药用水,历代名医均有严格要求,如李时珍将煎药用水就分为雨水、露水、雪水等5种,这些水都是天然的蒸馏水,比普通的泉水、河水、井水的硬度小,更纯净,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影响。
我们虽然无法像古人那样追求水质,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使用蒸馏水或纯净水,凉白开也可以。自来水可以加热一下去除其中的氯,但不能用热水或开水直接煎药,要晾凉以后才可以。
许多家庭都在用装有大桶装的矿泉水,但对于煎药来说,矿泉水却不是一个好选择。这是因为矿泉水中含有一些矿物质和金属离子,例如钙等,它们对中药发挥药效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熬中药需要多长时间效果最好
病情分析:你好 熬中药的话时间是没有必然的限制的 一般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就行的 现在不要担心的 中药之前要泡半个小时的意见建议:还有 熬的时候加水加满 烧开 等到水少后在加水 进行熬 熬到一碗左右的中药汤就行的 还是这样熬的
F. 熬中药都有哪些讲究熬中药的时候应该填多少水
熬中药都有哪些讲究?熬中药的时候应该填多少水?千万不要用热水煎中药。同样,煎药前也要浸泡一段时间,让水能渗透到药的内部组织中,以便于煎药的有效成分,但千万不能用热水,只能用冷水。具体如何加水,跟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煎药时要怎么加水重量与水法:根据药物的总重量,确定加水量。配药后,取中药(药)1片,称量。然后,按照加1克中药加10毫升水的原则,将总水量的65%加到次煎煮中,剩下的35%留作次煎煮。例如补益人参阳荣汤,药的总重量为150克,水应1500毫升,次煎煮时应加65%,即975毫升,次煎煮时应加35%,即525毫升。特别适用于品种多、用量大的中成药处方。虽然这种方法比上述两种方法更麻烦,但更准确。
G. 中药怎么熬
中药煎煮具体方法: 1、先用冷水(高出药面少许)充分浸泡20~30分钟,目的是使药物完全渗透,煎煮时便于药物有效成份溶解。
2、煎药前,水不足时需再加水,以水高出药面3--4厘米为易。
3、大火煮开后,再慢火(小火)使药液保持较小沸腾即可。从煮开后算起,时间约20分钟。
4、以上为头煎,倒出煎好的药液,再加冷水(等砂锅稍冷却后再加水,这样砂锅不易破裂。)量比头煎时稍少,大火煮开,再小火煮约15分钟即可。些为二煎。
5、头煎、二煎药液合起来(约300~500毫升),分数次温服。
希望能帮上你。
H. 熬中药该怎么熬-熬中药的正确方法
熬中药该怎么熬-熬中药的正确方法2017
在我们的生活中都知道中药在治疗疾病上不仅副作用小,还能够从根本上调理身体,帮助人们解除疾病困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体感到不适都愿意选择中药治疗,尤其针对慢性病,在煎熬药方上很多大医院都提供了中药代煎服务,但是有些药方需要我们自己回家煎熬,那么中药怎么熬呢?熬中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熬中药的方法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 煎熬中药前不宜清洗中药
有少部分患者拿到中药后觉得中药不干净,在熬中药前会先用清水洗一洗,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因为中药材在制成饮片前已经经过了一系列炮制,包括去杂质、晒干等一系列程序,卫生条件已经达标了,不必再用水清洗。此外,不少药材中含有水溶性的糖和甙类成分,水洗后,这些有效成分必将有一部分溶于水而流失,导致药效降低,有的药材如醋制元胡、蜜炙麻黄、酒制大黄、胆南星等,炮制过程中加入了蜂蜜、醋、酒、胆汁等辅料,若用水洗,会导致部分辅料流失,影响治病效果。不过习惯性的在熬药前检查下药品的.质量这是好的,一旦发现有虫蛀、霉变等问题时可以及时进行处理。
二、 煎药器具以砂锅为好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陶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切忌不能使用铁锅、铜锅,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熬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疗效。现在市场上有专门熬药的药罐,患者可根据需要进行购买。
三、 煎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煎药用水:一般情况下不要使用有污染的自来水就行,忌用反复煮过的水或隔夜水煎熬中药。大多数情况下医生会告知患者使用开水煎熬或用冷水煎熬。
煎药加水量: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熬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熬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至于煎药前药品是否需要浸泡请遵医嘱。
煎药火候:一般应遵循“先武火后文火”的原则,也就是说沸前用武火,使水很快沸腾,沸后用文火,保持微沸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煎药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左右,具体煎熬时间请遵医嘱。
煎熬次数:以多次煎熬比一次长时间煎熬的效果好。一般煎2~3次,就能煎出中药所含成分的80%~90%的中药成分,一剂药经2~3次煎熬后及时滤出煎液,并将每次的煎液混合后分次服用。一剂中药一般服用两天,有的只能一天,具体服药次数请遵医嘱。
四、 服药方法
具体服药时间和服药剂量应根据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请遵医嘱。一般情况下:
服药剂量:每次服用100毫升。
服药次数:一日三次。
服药时间:一般药物,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40分钟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
服药禁忌:服药期间禁吃生冷辛辣食物,每次服药应将药液加温,忌不可服用冷药。
熬药服药看似简单,其实蕴藏了不少养生知识,了解和掌握熬中药的正确方法,才能让你尽快治愈疾病、摆脱健康隐患。
中医提醒:不同种类的中药,其煎熬方法会有区别,请患者谨遵医嘱。
;I. 中药煎煮学问大,这几种特殊煎法要掌握
“不小心把中药煎煮糊了,还能不能吃?”很多患者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首先必须肯定的是,中药煎煮糊了是不能吃的,应立即倒掉,洗净煎药器皿,重新换药煎煮。有的患者怕浪费,就把煎糊的药用水洗一遍,再重新煎煮,这种做法也不可取。因为煎糊饮片的有效成分已经发生了改变,药效就会降低或消失,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甚至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及副作用。
那么到底怎样煎药?煎药应该注意什么?
我们都知道汤剂是中药最为常用的剂型之一,它的制作对煎具、用水、火候、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若煎煮器皿选择不当、加水量过少、火力过猛、煎煮时间过长或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不当,都会导致把药熬糊。
下面介绍一下如何煎煮中药以及煎煮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确保您能正确煎药,保证疗效。
正确选择煎药器皿
煎煮中药以砂锅、瓦罐为好,可以用陶器、不锈钢器皿、玻璃器皿。忌用铁锅、铜锅、铝锅、铅或有害塑料制品,以免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最好选择受热均匀的砂锅,这样可以防止锅底温度过高导致质地较重的饮片烧糊烧焦。同时,保证锅底干净。煎药前要彻底清除锅底的残留药渣和油垢。
煎煮过程中保证水量
首先浸泡中药饮片应使用凉水,加水量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浸泡时间需要根据药材性质而定,叶、茎类药材为主的组方,可浸泡30分钟;根、根茎、种子、果实、矿石、化石、贝壳类为主的组方,可浸泡60分钟。总体来说,浸泡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分解及变质。
说到浸泡中药,很多患者都会问,这个药是不是需要洗一洗,把泡过药的水倒掉,煎煮的时候再接新的凉水?中药饮片不需要清洗。饮片上市前已经经过了净制,饮片清洗会导致易溶于水的中药饮片及饮片表面辅料的流失。煎药前清洗饮片会减弱或改变汤剂的原有药效,影响药效的发挥和疾病的治疗。
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两次服用。也就是把浸泡好的中药饮片武火(大火)煮沸后,再改文火(小火)煮20~25分钟,趁热滤出第一煎的药液。开始操作第二煎,往煎药容器中再加凉水超过药渣表面1~2厘米,用武火煮沸后,改文火再煎15~20分钟,再次趁热滤出药液。将两次煎液混合后分两次服用,每次约200毫升,儿童注意减半或遵医嘱。
正确掌握火候
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大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小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继续煎煮30~60分钟。
把握中药的特殊煎法
如果药袋内有布袋包装的饮片,此类药为包煎药。包煎的药物主要是指那些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用布包装好,再与群药同时煎煮,以防止药液浑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如六一散、青黛、蒲黄、车前子、辛夷、旋覆花等。
除了包煎,饮片常见的特殊煎煮方法还包括先煎、后下、另煎、烊化、冲服等。
先煎药主要指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如磁石、代赭石、生铁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龙骨、牡蛎、瓦楞子、珍珠母、石决明、龟甲、鳖甲等。此外,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他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安全用药。
后下药主要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香薷、青蒿、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等。此外,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坏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
另煎药是指一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宜单独煎煮,如贵重药材人参、冬虫夏草、藏红花等。另煎药在煎煮前也应该浸泡,煎出的药液可以另服,也可以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一般煎煮时间为2~3小时。
烊化主要是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粘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放入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等。
冲服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复方其他药物煎液冲服。如麝香、牛黄、三七粉、羚羊粉、松花粉等。
另外,煎药时需要加盖,保证药液温度,适时搅拌、翻动。掌握了以上这些煎药原则,煎煮中药就会得心应手。
资料: 养生 中国
•end•
“五五”购物节“美谷美购”线上平台
“5·1”正式上线
赶紧扫起来,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