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部队用水多少合适
⑴ 军人每天饮用水量是多少
从理论上讲一个成人每天需要水2000~2500毫升。
扣除喝汤、吃稀饭、吃菜、吃水果摄入的水,应该饮水量在1500毫升左右。
⑵ 古代行军打仗,如何解决用水问题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后勤的补给在行军打仗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粮草如此,水源更是如此。
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人体一旦缺水,后果是很严重的: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干舌燥,皮肤起皱,意识不清,甚至幻视;缺水15%,往往甚于饥饿。没有食物,人可以活较长时间,如果连水也没有,顶多能活一周左右。
因此在行军打仗中,保障军队和马匹在行军途中用水的正常供给非常重要。
行军用水最重要的来源
1、河流
古代行军的过程中,消耗的粮草是需要强大的后勤做支撑的,其中要用到许多人力物力,为了保障充足的军用物资,是不允许设立队伍进行专门运水的。
既然不能运水,那只能找水源了,行军中用水的需求往往是通过借助天然的水源满足。
在所有的天然水源中,河流是行军用水中最重要的来源。
例如,宋朝时期,李继迁在至道二年(996)围困灵州城(今宁夏灵武西南)时,对于是否救援灵州城,大臣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除了快速找到水源很重要之外,鉴定水质,保障用水无毒安全也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常常在古装剧里面会看到,敌军会采用投毒的手法进行战争,而且不是所有的水都是能喝的,因此鉴定水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既然行军途中水源很重要,那么水源就可能成为敌军攻击的手段,尤其是大军行至敌境之时。对于如何防毒
《武经总要》: 凡防毒有五:一谓新得敌地,勿饮,其井泉恐先置毒;二谓流泉出于敌境,恐潜于上流入毒;三谓死水不流;四谓夏潦涨霪,自溪塘而出,其色黒,及带沫如沸,或赤而味咸,或浊而味涩;五谓土境旧有恶毒草毒木恶虫恶蛇,如有含沙水弩,有蜮之类,皆须审吿之,以谨防虑。
这说明在北宋中期人们已经积累了许多饮水防毒的措施,这就保障了行军饮水的卫生与安全。
其实古代军事学家很早便注意到行军时水源的选择和防护。因为水源的有无和水质的美恶,对军队人马的健康关系极大。
春秋时孙武的《孙子 兵法》在“行军篇第七”中说:“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 ,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意思是凡是驻军应选择干燥的高地,不宜处在潮湿的洼地,重向阳面,避阴湿面,靠近水草肥美,供应方便的地方,这样军士不会发生疾病,胜利就有了保障。
由于地面水比地下水易受污染,且不易防止敌人投毒,所以古代军队给水为了安全起见, 多开凿水井以供将士饮用。
《周礼·夏官》中有挈壶氏 ,其职责是:“掌挈壶以令军井 ,挈辔以令 军舍 ,挈畚以令粮。”
这是在大司马属下,负责军粮、住宿及饮用水的官员 ,也是我国历史上所 记载的最早的后勤官员。
总结
显然,解决用水问题对于古代行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一场战争的输赢很可能就出现在谁更好地解决了行军用水问题。
所以,古代行军用水问题随着朝代的发展更替,逐渐完善,形成了一套巧找水源、注意防毒的行军饮水保障理论体系,为战争后勤作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