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深度多少米温度有1000度
① 地球的资料
地球形成自46亿年前,大约在16亿年前地球每昼夜只有9个小时,比现在自转快的多,每年约有800多天;到了6亿年前,每昼夜延长到了20个小时,年缩短到440天,地球正在逐渐放慢自转速度,原因可能主要是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一般认为,地球的形成起源于太阳星云分化物。46亿年来,地球从一个均质的球体演变成现在的“圈层”结构。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3473千米,占地球体积的83.4%,地幔温度为1000~3000摄氏度,地核厚度约3473千米,占地球体积的16.3%,物质处于液体状态,内核温度高达6000摄氏度以上,与太阳表面温度差不多!
从我们身处地球的视角看来,我们这个行星是非常巨大富饶,为似乎无穷尽的空气所包围的;然而,宇航员从太空看来,地球只是个瘦小的球体,被一层薄薄的仿佛一吹就散的大气所围绕。对一个空间旅行者来说,在深邃黑暗的空间里的地球,蓝色的海域、棕色或绿色的陆地与白皑的云是异常醒目的。
地球是距太阳第三颗行星,距离有1亿5千万千米(9320万英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天为365.256个地球日,自转一周为23.9345小时。地球的直径为12756千米(7973英里),只比金星大几百千米。我们的大气层由78%的氮,21%的氧及1%的其他成分组成。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有生命定居的行星。它的快速自旋与炽热的镍铁内核产生了足够的磁场,与大气配合保护我们,抵御来自太阳与其他星球的辐射。大气层还保护我们免遭流星的侵袭,它们中的大多数会在到达地球表面前烧毁。
从多次星际旅行的成果中,我们对我们这个行星已有了较多深入的了解。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索者1号(Explorer 1)发现了现被称为范艾伦辐射带的强辐射区,这一气层由被赤道地带环形地磁场捕获的快速移动的电子组成。来自其他卫星的信息则显示由于太阳风的作用,地磁场被扭曲成了水滴形。我们同样了解到原先以为平和静止的上层稀薄大气实际上是非常活跃的--白天膨胀夜晚收缩。由于受太阳活动的影响,上层大气层导致了地球天气与气候的变化。
除了影响地球的天气情况,太阳活动还使大气产生奇异的视觉现象。当来自太阳风的电子被地磁场捕获时,它们与地球两极大气中的空气分子结合在一起。这些空气分子随即发光,即产生极光。
地球数据
质量(千克) 5.976e24
赤道半径 (千米) 6,378.14
赤道周长 40075.7千米
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极半径 6356.75千米
赤道半径比 (地球 = 1) 1.0000e+00
平均密度 (克/立方厘米) 5.515
近日点日距(每年1月3日左右) 147,100,000千米
远日点日距(每年7月4日前后)152,100,000千米
距太阳平均距离 149,600,000千米(一个天文单位)
自转周期 (天) 0.99727
自转周期 23小时56分1.09秒(平均太阳时)
公转周期 (天) 365.256
公转行程 9.4亿千米
平均公转周期 (千米/秒) 29.79
重力加速度 1 G(9.8米/秒)
公转离心率 0.0167
黄赤交角 (度) 23.45
公转倾斜角 (度) 0.000
赤道脱离速度 (千米/秒) 11.18
赤道表面重力加速度 (米/两次方秒) 9.78
视觉几何反照率 0.37
平均表面温度 15°C
大气压力 (巴) 1.013
大气组成
氮
氧
其他
77%
21%
2%
② 现在的技术能不能开采1000摄氏度的高温地热
我们首先了解下再什么深度才有1000度高温:地球可以看作是平均半径约为6371km的实心球体。它的构造就像是一个半熟的鸡蛋,主要分为三层。地球的外表相当于蛋壳,这部分叫做“地壳”,它的厚度各处很不均一,由几千米到70km不等,其中大陆壳较厚,海洋壳较薄。地壳的下面是“中间层”,相当于鸡蛋白,也叫“地幔”,它主要是由熔融状态的岩浆构成,厚度约为2900km。地壳的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地球每一层的温度很不相同。从地表以下平均每下降100米,温度就升高3 ℃,在地热异常区,温度随深度增加的更快。特殊例子:中国华北平原某一个钻井钻到1000米时,温度为46.8 ℃;钻到2100米时,温度升高到84.5 ℃。另一钻井,深达5000米,井底温度为180℃。根据各种资料推断,地壳底部和地幔上部的温度约为1100 ℃~1300 ℃,地核约为2000 ℃~5000 ℃。
所以要1000度温度那我们必须打通地壳层,所以我们的井最浅几千米,实际很大可能达到万米以上。这就是我们的第一个技术难度。然后这么深的井要让水携带热量上来做功,是第二大问题,很可能水蒸气还没跑上来热量已大量流失。
所以目前技术在使用1000度地热发电还不成熟。除非在火山旁边打井就很易有1000度地热,可如果这样做的话就等于你做了个大的核弹--水遇热膨胀是极度膨胀然后砰一声,地球抖了几抖,方圆几公里十几公里都炸上天了。呵呵后面的是个玩笑也是真实的预测啊。
③ 地球内部的热能从哪里来的
火山喷发、温泉等的热能,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
从地面至地下30米左右这一层的地温变化很小,称之为常温层。从常温层往下,越深处温度越高。30千米以下处,温度可达1000度以上,石头被熔成岩浆。
为什么地球内部越深温度越高呢?原来,地热的主要来源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以及地球转动和其他化学反应产生的热能。
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是热的不良导体,它把地球内部的热量封住。
火山、温泉和地表释放的热量还不到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热量的一半。
地热的总蕴藏量为地球煤炭总能量的1.7亿倍。”。
从以上说法和数据表明:地球内部30千米以下处的温度均为1000度以上,并且全部是岩浆。越是往地球内部的深处温度越高。而且地热的主要来源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以及地球转动和其他化学反应产生的热能。
世人是否想过:地球内部为什么有放射性元素的存在?这些元素是从何处来?它们为什么会在地球的内部产生蜕变呢?莫明的说法不适合科学的逻辑观念,不是谈科学、论科学和传播科学之所举。
全球人是否探测过?地球内部的30千米处根本上就不全是1000度以上的温度,并且在这个以下的范围处于零散分布的约有2/3的地方不是岩浆层而是岩石层。其约有1/3的零散岩浆层部分也是因为其原部分在空洞的前提下,因空洞内的液体物质缓于与地球的同步运动而在空洞内旋击空洞的内缘壁岩层(可作各种实验证明),因长年的旋击产生热量,热量因上层岩层和土层的封闭释放不出来致使空洞内的温度逐日逐年逐渐升高致使岩石在高温下产生热熔,同时致使空洞的面积也逐渐阔大,在这个逐渐阔大的空洞以上部分的岩层与土层承受不了自身的重量时便在短时间内产生我们所说的火山喷发和地震。同时,其空洞内的岩浆因温度高、时间长而产生必然的化学变化而才有象我们现代科学界所说的核之内的物质。但这些物质在地球体内的起初是没有的。这些热能、核物质和所有的物质的存在是地球生长、运动孕肓的产物!
④ 地球里面有什么秘密
人类已经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很多年了,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它的外貌我们可以看得见,有陆地?海洋?高山?平原……然而,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呢?是热的,还是冷的?是空的,还是实的?是固体的,还是液体的?
非常有趣的是在1818年,有一位美国人说地球里面是空的,在那里非常适合人类居住?他还说在地球的南极和北极附近,开着两扇大门,人们可以从那儿走到地球的里面?
当时,有人信以为真,并且组织探险队,去南极洲寻找那扇通向地球里边的大门,当然他们是失望而归了?
后来,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知道地球里面有些什么的办法,那就是利用地震波来揭开地球深处的奥秘?
原来,巨大的地震会使地球震动,传出像巨锤撞击铜那样的音波?这种音波有回声,也会弯曲,在地底下碰到不同物质会发出不同的音调?
科学家用这种办法,已基本摸清地球内部的结构组成,并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如果说把整个地球比喻为一个蛋,那么地壳就相当于是蛋壳?各地的地壳厚度不同,高山地区厚些,海洋地区薄些,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8千米,主要由岩石组成?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也就是从地壳向下到约2900千米深的地方?它相当于蛋白,固态状,但又有可塑性,好像沥青一样,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形状,但如果放久了就会变形?地幔主要是由铁和镁的硅酸盐类组成?
地核,地球的中心部分?它相当于蛋黄?地核可以分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厚约2200多千米,呈液态状,由液态镍铁组成,内核厚约1300多千米,是固态,由镍铁组成的?
在地球内部,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在30多千米处,温度约有1000度,在100多千米深的地幔中,温度将会升高至1400度,而在地心,温度可高达5000度?当然,限于科学技术水平,人类对地球内部了解还是有限?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我们将会越来越清楚地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
地球
⑤ 地球最深处是什么样子呢
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5120至6371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SUP>3</SUP>,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SUP>3</SUP>。
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C,300公里处为2000°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C,地心处温度为 5500 ~ 6000°C。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 、 镍元素组成 ,半径为3480千米。1936 年 ,I.莱曼根据通过地核的地震纵波走时,提出地核内还有一个分界面,将地核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由于外地核不能让横波通过,因此推断外地核的物质状态为液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