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脾意蜂一个月能繁殖多少
A. 一脾蜜蜂是多少呢
脾蜂的数量在2500到3000只之间。
精准算法是按照目前通用的中蜂巢础和意蜂巢础来算的,比如说一张意蜂巢础大约有六千多七千个巢房,那么一面就是大约三千左右个巢房,而一只蜜蜂附在巢脾上大约能占据两个巢房的位置,所以通常一脾蜂的数量大约在2500到3000只。这是精准的数据。
蜂脾相称其实是在养蜂过程中常用的技术,如果一个蜂群中蜂过多于脾,则造成分蜂、蜂少于脾造成幼虫无法哺育或者受凉。如果外面蜜源多,也可以采用蜂脾相称来进行养殖,但是不管是养殖中蜂还是意蜂,一般都提倡蜂略多于脾的养殖方式。
(1)五脾意蜂一个月能繁殖多少扩展阅读:
蜜蜂的蜂虫可以为人类提供多种营养成分,让人们食用之后身体更强壮。蜜蜂的蜂虫是一种高蛋白营养品,它蛋白质的含量高达百分之七十五,另外还有许多维生素与氨基酸,这些物质都是人体正常发育的必需营养成分。
蜜蜂的蜂虫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蛋白质这种物质是维持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重要成分,也是人体中白血球和抗体生成的重要营养成分,而蜜蜂原蜂虫中正好含有大量的优质蛋白质,因此人们食用之后自身的免疫功能会快速的提高。
B. 一个3000蜂蜂箱放几个脾
意蜂一脾应该是2000---3000的蜂数,温度低时要多温度适宜时可以少。中蜂一脾的蜂数应该是1500---2500,原则也是冷时要密集。达到这些数据的中间值就证明蜂脾是相称的,蜂群能正常发展。
养蜂即蜜蜂养殖是人工饲养蜜蜂而取其产品包括蜂蜜、蜂王浆、蜂胶、花粉、蜂蜡、蜂蛹及蜂毒等产品的事业,包括在广义的畜产内,所以广义地说蜜蜂也是家畜。蜜蜂养殖的历史有数千年之久,蜂蜜的利用是从渔猎时代开始的。
公元前7000年的中石器时代,在西班牙的壁画中,就有女子攀藤采蜜的图。在公元前2600年埃及第五王朝的寺庙里,遗存有刻着养蜂人向蜂窝吹烟驱蜂的浮雕。这是世界上最早饲养蜜蜂的史实。历史学家以及研究者从研究甲骨文的成果推断,我国从殷商时代已有养蜂。
C. 半斤意蜂有多少只
一般来讲,一斤工蜂能有6300只左右。那么半斤的话就是3150只左右”。
1、一只意蜂(工蜂)的重量约100毫克,正常情况下1斤(500克)意蜂大致有5000只蜂,但蜂群状态不同1斤意蜂的蜂量也大不相同,例如蜂群处于饥饿状态时1斤意蜂的蜂量会超过5000只,而蜂群吸饱蜂蜜准备自然分蜂时1斤意蜂的蜂量则会小于5000只。
2、一张巢脾爬满工蜂约要2800只蜂,正常情况下1斤意蜂大致可爬满1、8张巢脾,即1斤意蜂折算成群势约等于1、8框,一个10框的蜂量的意蜂群约有28000只蜂,一个15框群势的意蜂生产群约有42000只蜂,一个20框群势的意蜂生产群约有560000只蜂。
D. 如何饲养蜜蜂
首先就是选择养蜂的场地,一是要有好的蜜源地,蜂场的选择要背风向阳,要有树林做好,不要太潮湿也不要太晒的地方,不要在大的水塘或河流边上。
蜜蜂饲养管理用具有多处,除蜂箱外还有巢础、分蜜机、面网、起刮刀、蜂帚、隔王板等都是必需的,根据蜂的规模选用,其他蜂具如生产蜂王浆、生产蜂花粉等的用具可根据需要购置。养蜂的专用工具。一端是弯刀,一端是平刀。 用它撬动、刮、铲东西。如撬动副盖、刮铲蜂箱内和巢框上的污物。
E. 意蜂加脾几天加一次
一脾蜂春繁40天后可加脾。
峰群繁殖需要40天左右时间才能稳定并进入高速繁殖期,这时候的峰群几乎都是新工峰,繁殖速度快。
脾(框)是养蜂人常用的蜂量单位,一脾蜂的数量约2500~3000只,蜂和脾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其一是蜂多于脾,其二是蜂脾相称,其三是蜂少于脾,最健康的蜂脾关系是蜂多于脾,若条件适宜时亦可适当放宽到蜂脾相称,任何时候蜂群长期蜂少于脾群势都必然会垮。
F. 蜂王在一夜之间能产多少个仔
蜂王是唯一具备完全生殖能力的雌性蜜蜂,在蜂群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产卵来繁殖后代,一只优质蜂王一天的产卵量可达上千粒。
蜂王
一、蜂种差异
蜂王的产卵力因蜜蜂的品种不同而有差异,例如一只中蜂蜂王一天的产卵量在1000粒左右,而意蜂蜂王的产卵力比中蜂蜂王要强得多,在繁殖高峰期一天产卵可达2000粒以上,另外同一蜂种不同蜂王的产卵力也不同,实际上有些优质中蜂蜂王的产卵量并不比意蜂弱多少!
蜂王
二、年龄问题
蜂王的产卵量按年龄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蜂王与雄蜂交尾后其产卵量呈逐渐上升趋势,第二阶段是蜂王产卵量达到高峰期后会稳定一段时间,其三是产卵高峰期维持一段时间后产卵量会呈逐渐下降趋势,在养蜂生产中为了确保产卵量常将第三阶段的蜂王更换掉。
蜂王
三、群势不同
蜂王的产卵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群势的调控,具体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工蜂造脾速度越快蜂王的产卵量就越多,源于蜂王必须要将蜂卵产在工蜂修筑的蜂房中,其二是蜂群哺育能力越强蜂王的产卵量也越多,否则孵化的幼虫会因得不到足够的哺育而发育不良。
G. 关于蜜蜂的生长周期
蜜蜂为完全变态昆虫。中华蜜蜂的工蜂发育期为20天,意蜂的发育期为21天。蜜蜂的卵经过3日孵化成幼虫,再经过6日开始封盖化蛹,再经过12日蛹羽化为成蜂。3周龄以上的蜜蜂开始出巢进行采集活动。
拓展资料
蜜蜂(Bee/Honey bee)在昆虫分类学上属于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蜜蜂总科、蜜蜂科昆虫的统称,是膜翅目重要的类群。
蜜蜂属膜翅目、蜜蜂科。是一种会飞行的群居昆虫,它们被称为资源昆虫。体长8—20毫米,黄褐色或黑褐色,生有密毛;头与胸几乎同样宽;腰部较胸部、腹部纤细。
触角膝状,复眼椭圆形,口器嚼吸式,后足为携粉足;两对膜质翅,前翅大,后翅小,前后翅以翅钩列连锁;腹部近椭圆形,体毛较胸部为少,腹末有螫针。蜜蜂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
蜜蜂是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三型蜂都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成蜂)4个发育阶段。蜜蜂的4个阶段在形态上均不相同。
工蜂幼虫成长到6日末,由工蜂将其巢房口封上蜡盖。封盖巢房内的幼虫吐丝作茧,然后化蛹。封盖的幼虫和蛹统称为封盖子,有大部分封盖子的巢脾叫做封盖子脾(蛹脾)。
H. 现在二脾蜜蜂到十一月十五号能发展多少
如果你没养过峰,没有现成已经做好的蜂脾,新蜂脾要用巢础来做。三个月能到八脾就非常不错了。大概可以到5、6脾,维持越冬。
I. 关于蜜蜂
蜜蜂生活方式分为3种:社会性、独栖性和寄生性。
社会性:
雌雄和职蜂生活在同一巢中,但在形态、生理和劳动分工方面均有区别。雌性个体较大,专营产卵生殖;雄性较雌性小,专司交配,交配后即死亡;工蜂个体较小,是生殖器发育不全的雌蜂,专司筑巢、采集食料、哺育幼虫、清理巢室和调节巢湿等。意蜂和中蜂都是社会性种类。此外还有熊蜂属、热带无刺蜂属、麦蜂属等。
独栖性:
蜜蜂类绝大多数为独栖性,即雌蜂独自筑巢和采粉贮粮,它们没有“等级”的分化。每一个巢室是开放的,内壁涂以蜡等防潮物质,室中储存足够的蜂粮。雌蜂在蜂粮上产卵,并封闭巢室。幼虫在巢内取食蜂粮。属于此类的大多是野生种类,例如分舌蜂科、地蜂科、隧蜂科、准蜂科、切叶蜂和条蜂科。
在社会性与独栖性之间存在一些复杂的过渡类型,隧蜂属在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但是不同种间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例如缘隧蜂为群居类型,个体间有社会分工,形态上(内部解剖)也略有区别,断带隧蜂是几个雌蜂同居一巢,但无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上的差异;软隧蜂有社会性萌芽:越冬的雌蜂停留在巢内,到6月中旬出现下一代较小的雌性个体(又称辅助蜂)时,它们与辅助蜂同筑新巢,贮备蜂粮。但辅助蜂不交配,只产发育为雄性的非受精卵,8月出现与雌蜂个体等大的雌雄后代,原来的雌蜂和辅助蜂相继死去。雄蜂交配后当年死亡,受精的雌蜂再行越冬。这类蜜蜂与典型社会性蜜蜂的不同处在于,雌蜂于产卵前已准备好蜂粮。
寄生性:
雌蜂不筑巢,在寄生的巢内产卵。幼龄幼虫一般具有大的头和上颚,用以破坏寄主的卵或幼龄幼虫。
蜜蜂的筑巢本能复杂,筑巢地点、时间和巢的结构多样。筑巢时间一般在植物的盛花期。根据筑巢的地点和巢的质地,可分为以下几类:①营社会性生活的种类以自身分泌的蜡作脾,如蜜蜂属、无刺蜂属、麦蜂属等。巢室为六角形。②在土中筑巢的种类最多,巢室内部涂以蜡和唾液的混合物,以保持巢室内的湿度。③利用植物组织筑巢的更为多样,例如切叶蜂属可把植物叶片卷成筒状成为巢室,置放于自然空洞中;黄斑蜂属利用植物茸毛在茎上作成疣状的巢;芦蜂属和叶舌蜂属在枯死的植物茎干内筑巢;熊蜂属的一些种类在树林的枯枝落叶下营巢;木蜂属在木材中钻孔为巢,等等。④其他如石蜂属利用唾液将小砂石粘连成巢,壁蜂属在蛞蝓壳内筑巢等等。
蜂巢一般是零星分散的,但也有同一种蜜蜂多年集中于一个地点筑巢,从而形成巢群。例如,毛足蜂属的巢口数可达几十个甚至达几百个。
回答者: wwwz9 - 大魔导师 十二级 2-15 09:11
蜂群的组成及其分工
蜜蜂是节肢动物门膜翅目、细腰亚目、蜜蜂总科的蜜蜂属。蜜蜂是人类饲养的,可生产蜂蜜、蜂蜡等,并可为植物授粉。蜜蜂是社会性昆虫,过着群体生活,蜂群是蜜蜂赖以生存的生物单位,单只蜜蜂虽然也是一个独立生物体,但是如果脱离群体就不能生存。蜜蜂群已发展到社会性昆虫的高级阶段。一群(箱)蜜蜂通常由一只蜂王、大批的工蜂和少量的雄蜂组成。它们的形态和职能各不相同,它们分工合作,互相依存,正像人类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乃至于一个国家一样。 这里介绍三种类型蜂:蜂王,工蜂,雄蜂及群蜂之间的关系。
1、蜂王
蜂王是蜂群中唯一生殖器官发育完全的雌蜂。由王台里的受精卵发育而成。蜂王的身体比工蜂长1/4(中华蜜蜂)至1倍(意大利蜂)。腹部长圆锥形,约占体长的3/4,翅较短,仅盖着腹部的一半,螫针不像工蜂的那样,仅略有点倒刺,只在与竞争的蜂王搏斗时才使用。行动虽然显得缓慢,不慌不忙,但必要时运动非常敏捷。中华蜜蜂(中蜂)产卵蜂王体长18~22毫米,体重250毫克左右。意大利蜜蜂(意蜂)初生蜂王体重170~240毫克,产卵蜂王体长20~25毫米,体重250~300毫克。蜂王的职能是产卵。一只优良的蜂王在产卵期每昼夜可产卵1500粒左右。蜂王的品质和它的产卵能力,对于蜂群的强弱及其遗传性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生产中只有选育优良健壮的蜂王,才能使蜂群保持强大的群势和较高的生产性能。
蜂群一般只有一只蜂王,如果群内出现封盖王台时,蜜蜂就要分群(自然分群),出现两只蜂王就会互相争斗,直到剩下一只为止。但在自然交替时,老蜂王也可能与新蜂王同巢居住一段时间。
蜂群内不可没有蜂王,卫蜂通过在蜂巢内传递蜂王分泌的蜂王物质,知道本群蜂王是否存在,如果蜂王不在,经过几十分钟,蜂群中工作秩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工蜂就会显得焦急不安,这时只要给失去了蜂王的蜂群诱人一只蜂王或补上一个成熟的王台,蜂群躁动不安的状况很快就会改变,恢复正常的活动。
蜂王一生得到工蜂的特别爱护,尤其在产卵时期更是受到特殊照料,通常情况下四周总有由幼年工蜂组成的侍卫蜂环护着它,侍卫工蜂面向蜂王不断用触角触摸蜂王,舐它,搬走它的排泄物。工蜂以蜂王浆饲喂蜂王,如果无工蜂,蜂王的产卵职能就无法实现。蜂王停止产卵以后,工蜂对它照料就差些。有时为迫使蜂王停止产卵(如蜂群准备分群时期),工蜂就不再给蜂王喂蜂王浆,这时蜂王只得自己到贮蜜的巢房去取蜜。峰王已经丧失了抚育蜂子(含卵、幼虫和蛹)的能力,因此由工蜂担负抚育蜂子的职能。
处女蜂王通常不产卵,如果20日龄以上的处女王仍未交配,就会产未受精卵,因此过期未交配的处女王应淘汰。
交配成功的蜂王寿命为3~5年,最长的可达8~9年,通常2年以上的蜂王其产卵能力将逐渐下降,生产上不使用两年以上的蜂王,随时更换衰老、残伤、产卵量下降的蜂王。
2、工蜂
工蜂是由工蜂房里的受精卵发育而成的雌性个体,但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它的卵巢小,除在蜂群中出现无蜂王的异常情况外,它们一般不产卵。工蜂是蜂群中个体最小的成员,但数量占群体的绝大多数,中蜂的工蜂初生体重约80毫克,体长10~13毫米。意蜂的工蜂初生体重约110毫克,体长12~14毫米,胸宽加翅基突为4.4毫米,每10000只约重1千克。每只工蜂爬在巢脾上约占三个巢房的面积,一个标准巢框两面爬满工蜂约有2500只。工蜂体型小,体暗褐色,头、胸、背面密生灰黄色的细毛。头略呈三角形,有复眼一对,单眼三个,触角一对,膝状弯曲;口器发达,适于咀嚼及吮吸;足三对,股节、胫节及跗节等处均有采集花粉的构造。腹部圆锥形,背面黄褐色,1~4节有黑色环节,末端尖锐,有毒腺、螫针;腹上有蜡板四对,内有蜡腺,分泌蜡质。它们具有执行对蜂群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任务的全部器官,包括花粉筐、臭腺等,因而工蜂担负着全蜂群内外的各项工作。其职能随着日龄不同而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异龄异职现象。3日龄以内的工蜂的主要职务是清理巢房,供蜂王产卵;以后两周内,随着舌腺(营养腺、王浆腺)、蜡腺、毒腺等腺体的发育,它们分泌蜂王浆饲喂蜂王,同时从蜂王处取得蜂王素(蜂王物质,属信息素)饲喂幼虫,调制幼虫浆(蜂王浆加蜂蜜和蜂粮)饲喂大幼虫,调节巢内温湿度,使箱内空气流通,分泌蜂蜡,修筑巢脾,采集树胶涂塞蜂箱缝隙,接收花蜜酿造蜂蜜,守卫蜂巢;在蜂群繁殖旺期,尤其是即将分蜂前,工蜂也对雄蜂进行饲喂,随着职务的变化和日龄的增长;它们由蜂巢中央向蜂巢外侧转移。3周龄左右的工蜂开始巢外工作,采集花蜜、花粉、水、蜂胶等,或侦察蜜源。但是,它们的职能能够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和蜂群的需要而改变,有很大的可塑性。
蜂的寿命,夏季为4~6周,冬季3~6个月,其寿命的长短,与工作强度、蜂群群势有很大关系。在生产季节工蜂的寿命最短,在冬季和早春,群体中越过冬的工蜂逐渐死亡,而春末,当产生的新工蜂数量超过老工蜂死亡的数量时,群势开始增长。在繁殖旺季,一个强群中工蜂的数量能达到5万~6万只。
3、雄蜂
雄蜂是由雄蜂房中的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是蜂群的雄性个体。它的体格粗壮,头和尾都几乎成圆形,复眼大而突出,翅宽大,足粗壮,能敏捷地发现和追赶蜂王。中蜂的雄蜂体重150毫克,体长12~15毫米。意蜂的雄蜂体重220毫克,体长15~17毫米。雄蜂的品种和体质的好坏,其精液的数量和活动能力对培育新蜂群后代的遗传性状和品质优劣有直接影响。
雄蜂没有蜇针、毒囊、花粉篮和泌蜡器官,有从巢内贮蜜房中摄食的短舌,无工作本领,专职和处女王交配。大多数雄蜂在7~10日龄内开始飞行,8~14日龄左右性成熟,12~20日龄是交配适龄期。雄蜂飞行和交配,一般在晴天下午1~5时进行,与蜂王交配后,因生殖器官留在雌蜂腹内不久即死亡。
雄蜂消耗饲料量大,幼虫期为工蜂的1~2倍;成蜂消耗饲料更多,平日多在蜜脾上采食蜂蜜,繁殖季节会得到工蜂饲喂花粉、蜂粮等营养丰富的饲料。
雄蜂的寿命可达数月,但大多数早夭折。当北方的秋季、南方的越夏前,蜜源稀少期,在有交配过蜂王的蜂群中工蜂就不让雄蜂吃贮蜜,被工蜂逐出巢外。因为雄蜂不能采食,也不能防卫,离开群体后很快冻饿死亡。而那些无蜂王群或处女王蜂群在花蜜逐渐稀少的季节还是继续容忍雄蜂的存在,还喂它们。雄蜂是否被驱逐出蜂巢的现象是蜜源和蜂巢内的饲料丰欠的信号。早春第一批雄蜂可贵,可暂保留,保证蜂王得以顺利交配。
4、蜂群之间的关系
蜜蜂虽然过着群体生活,但是蜂群与蜂群之间互不串通。为了防御外群蜜蜂和其他昆虫动物的侵袭,蜜蜂形成了守卫蜂巢的能力。螫针是它们的主要自卫器官。
在蜂巢内蜜蜂凭灵敏的嗅觉,根据气味来识别外群的蜜蜂。在巢门口担任守卫的蜜蜂不准外群蜜蜂进入巢内。如有外群入巢盗蜜的蜜蜂,守卫蜂立即进行搏斗,直到来者被逐出或死亡。在蜂巢外面,如花丛中或饮水处,各个不同群的蜜蜂在一起互不敌视,互不干扰。
飞出交配的蜂王,如错入外群,立刻会被工蜂团团围住刺杀。雄蜂如果错入外群,工蜂不会伤害它。这可能是蜂群为了种族生存得更好,以避免近亲繁殖的生物学特性。
J. 怎样迅速发展意蜂蜂群
一、意大利蜜蜂养殖技术
摘要:意大利蜂简称意蜂,是我国养蜂生产的当家品种。意蜂除在华南亚热带地区越夏困难,在西藏地区没有饲养外,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意蜂为黄色品种。工蜂体长12-14毫米,第2-4腹节背板前缘有黄色环带,后缘有黑色带,绒毛带宽而密,喙长6.2-6.9毫米,较长。
意大利蜂简称意蜂,是我国养蜂生产的当家品种。意蜂除在华南亚热带地区越夏困难,在西藏地区没有饲养外,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意蜂为黄色品种。工蜂体长12-14毫米,第2-4腹节背板前缘有黄色环带,后缘有黑色带,绒毛带宽而密,喙长6.2-6.9毫米,较长。肘脉指数中等或偏高2.2-2.7,雄蜂胸部绒毛黄色。
意蜂产育力强,育虫节律平缓,分蜂性弱,易维持强群,对持续时间长的大蜜源采集力强,造脾快,产蜡多,性温和不怕光,提脾检查时蜜蜂安静,抗巢虫力强,分泌蜂王浆能力最强。采集蜂胶较多,越冬性较强,饲料消耗大;抗螨力弱,易感染幼虫病;易迷巢,盗性较强;蜜房封盖为中间型。
近10余年我国科技人员已经从意蜂选育出几个王浆和蜂蜜高产的蜜蜂品系和品种。如河北永年养蜂厂用意蜂和东北黑蜂杂交培育的品种抗病性强,高产,蜂蜜、王浆产量均可提高50%-80%。
二、意大利多王蜜蜂群养殖
意蜂多王群的饲养管理与单王群、双王群的饲养管理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只要掌握基本要点,灵活地根据季节、气候、蜜粉源与蜂群内部情况等的变化,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充分挖掘和发挥多王群的优势,就能获得优质、高产。
1、多王群组建初期的管理
意蜂多王群组建初期,蜂群群势还比较弱小,蜂王因“生物诱导”处理和多只蜂王之间相互“磨合”,受到刺激,处于应急状态,腹部会收缩变小,产卵下降甚至停产。蜂王恢复至正常产卵约需1周时间。在蜂王恢复产卵阶段,多王群饲养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干方百计地扶持多王群及时达到蜂脾相称的群势,为多王同时产卵创造条件。在这一阶段的管理中,可采用从大群中抽出中间少量出房、外围大量临出房的子脾加给多王群,以满足多只蜂王同时产卵的需要。群势的大小以5~6框足蜂为宜。这种补充幼蜂的措施有双重好处:一方面新蜂刚出房的巢脾,能刺激蜂王恢复正常产卵;另一方面,多王产下的卵有足够的工蜂哺育。
2、多王群的越冬管理技术
与单王群一样,多王群安全越冬也需要具备以下4方面的基本条件:①以适龄越冬蜂为主体组成的强群;②越冬饲料充足,质量优良;②蜂群健康无病;④越冬环境适宜。意蜂多王群越冬应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越冬开始前,多王群管理工作应由利用多王产卵并抽取虫卵为蜂场生产服务为主,转到多王群自身繁殖为主。如果多王群群势弱,蜂脾不相称时,要从大群中抽取老熟的封盖子脾补之,达到蜂脾相称,有新的越冬蜂过冬。多王群越冬不可关王,应保持蜂王自然养成的越冬习惯,否则会产生失王等严重后果。
由于多王群能集中几只蜂王在同一巢脾上产卵,蜂场可从多王群中获得整齐一致的子脾,既可常年为生产群提供子脾补群,维持生产群采蜜、产浆、采粉能力,是提高王蜂指数,维持强群的有效手段;也可为生产王浆提供日龄一致的幼虫脾。此外,多王群在生产雄蜂蛹方面也很有潜力。但是,养蜂生产本身是一门灵活多变的学问,多王群的饲养管理技术需要结合蜂场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多王群越冬饲料必须充足,进越冬场地后要检查一次,若饲料不足,视情况补充1~2张封盖蜜脾,以免因饲料短缺而饿死;在检查的同时注意适当扩大蜂路,迫使蜜蜂结团,蜂王停产,减少工蜂活动和饲料消耗。
3、多王群组建后的管理
多王群具有产卵快、产卵量大、产卵集中等优势,宜作为生产群的副群饲养。在多王群蜂王正常产卵后,应充分发挥多王群的优势,为蜂群繁殖、维持强群和获得高产服务。多王群主副群饲养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多王群蜂群结构特殊,对蜂箱内外环境敏感,日常管理上要求勤查勤看;需保证花粉饲料充足,蜜糖饲料适量,恰到好处;及时清理王台,防止分蜂;注意保温,防止盗蜂等。另外,多王群的日常管理还应该特别注意蜜蜂的偏集现象。多王群在蜂场内的摆放位置应尽量靠后。蜂场应根据小区域气候的特点,因地制宜设置防风屏障和便于蜜蜂辨认的标记物以防蜜蜂偏集。如果多王群内偏入一定数量的蜜蜂,会打乱已建立的蜂王与蜂王、蜂王与工蜂的相互关系,引起围王、工蜂斗杀,造成组织多王群工作前功尽弃。所以,多王群宁可偏出,绝不能偏人蜜蜂。
多王群为生产蜂王浆提供1日龄幼虫。具体做法是:把分别为1日龄、2日龄、3日龄的3框卵脾和1日龄幼虫脾作为孵化区,用隔王栅分隔在靠蜂箱壁一侧;而另一侧用1张空脾作为产卵区。每天从孵化区抽出1张1日龄幼虫用于生产王浆,同时将产卵区内的1日龄卵脾放入孵化区孵化,在产卵区放人1张空脾供蜂王继续产卵。移虫后的卵脾放到产卵区(脾)边上补产12小时卵,再放人大群孵化。根据多王群群势的需要,适时地从大群中抽出即将出房的封盖子脾补充给多王群,以保持一定的群势。此方法所提供的幼虫日龄十分一致,能明显提高移虫的效率。
多王群为单王群提供卵脾(补群)。从多王群中抽取卵脾,补给需卵脾的蜂群,同时给多王群加进1张空脾供多王产卵。由于多王群箱内只有五六张脾,可供产卵的巢房相当紧张,一般加入空脾后,几个蜂王会自然集中到一张脾上产卵。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多王群产卵快的优势,加快蜂场春繁的速度,同时也可用于平时生产中维持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