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多少的划分标准气候
‘壹’ 降雨强度划分为哪六个等级
降雨强度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 特大暴雨六个等级。
降雨类型:对流雨、台风雨、地形雨、锋面雨。
降雨可分为全年多雨型,如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少雨型,如热带沙漠气候,夏雨型,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冬雨型,如地中海气候.
降雨等级划分标准:
降雨量是一种重要的灾害数据,具有混沌特性,对于降雨量等级的划分,不同部门有不同的标准。
气象部门
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单位用毫米表示。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称降雨强度。降雨强度用降雨等级来进行划分。
防汛部门
降雨量是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点或某一单位面积上的水层深度,以毫米计算。根据国家防办《防汛手册》规定,凡24小时的累计降雨量超过50毫米者定为暴雨。
水文部门
通常说的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一般以日降雨量衡量。其中小雨指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中雨日降雨量为10~24.9毫米;大雨降雨量为25~49.9毫米;暴雨降雨量为50~99.9毫米;大暴雨降雨量为100~250毫米;特大暴雨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上。
‘贰’ 怎样用降水量判断是什么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沙漠气候:<2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亚热带季风气候:>1000mm;地中海气候:300-10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温带季风气候:500-600mm;温带大陆性气候:<200mm;还有极地气候和高原高山气候,这降水更少。
这些只是一般情况下年降水量对应的气候
‘叁’ 雨量等级划分标准是什么
我们平常在看天气预报时常常能够看到天气播报员用降水量来对将于进行等级划分,而所谓的降雨量等级是指二十四小时内降落到地面形成的水层深度。根据降雨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0.1毫米到9.9毫米为小雨,10毫米到24.9毫米为中雨,25毫米到49.9毫米为大雨,50毫米以上为暴雨。除了根据数据化的降雨量等级之外,大家也可以通过观察将于情况来进行雨情的判断,雨点清晰可辨为小雨,雨水成线为中雨,雨水模糊成片为大雨,雨水持续不断且雨势磅礴,易深积,多伴有狂风为暴雨。
‘肆’ 降水等级划分表
降雨量等级的划分,不同部门有不同的标准。
气象部门: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单位用毫米表示。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称降雨强度。降雨强度用降雨等级来进行划分,具体如下:
降雨等级表
雨量时段
等级
12小时降雨量
24小时降雨量
雨量时段
等级
12小时降雨量
24小时降雨量
小雨
0.1~4.9
0.1~9.9
暴雨
30.0~69.9
50.0~99.9
小到中雨
3.0~9.9
5.0~16.9
暴雨到大暴雨
50.0~104.9
75.0~174.9
中雨
5.0~14.9
10.0~24.9
大暴雨
70.0~140.0
100.0~250.0
中到大雨
10.0~22.9
17.0~37.9
大暴雨到特大暴雨
105.0~170.0
175.0~300.0
大雨
15.0~29.9
25.0~49.9
特大暴雨
>140.0
>250.0
大到暴雨
30.0~49.9
38.0~74.9
防汛部门:降雨量是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点或某一单位面积上的水层深度,以毫米计算。根据国家防办《防汛手册》规定,凡24小时的累计降雨量超过50毫米者定为暴雨。按12小时降雨强度和24小时降雨强度划分大小降雨量等级,见下表:
雨量等级表
强雨
等级
12小时降雨量
24小时降雨量
小雨
R12<5
R12<10
中雨
5≦R12<10
10≦R12<25
大雨
10≦R12<30
25≦R12<50
暴雨
30≦R12<70
50≦R12<100
大暴雨
70≦R12<140
100≦R12<200
特大暴雨
140≦R12
200≦R12
水文部门:通常说的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一般以日降雨量衡量。其中小雨指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中雨日降雨量为10~24.9毫米;大雨降雨量为25~49.9毫米;暴雨降雨量为50~99.9毫米;大暴雨降雨量为100~199.9毫米;特大暴雨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上。
另外,人们也可以从降水情况来判定雨的等级:下小雨时,一般雨点清晰可辩,没有飘浮现象;落到地面、石板或屋瓦上不四溅;地面泥水浅洼形成很慢;至少两分钟以上才会润湿石板、屋瓦;屋檐下只有滴水。降中雨中,雨水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在硬地、屋瓦上雨水四溅;水洼泥潭形成很快;屋顶有沙沙声。下大雨时,雨如倾盆,模糊成片;落在屋瓦、水泥地或石板上可四处飞溅,水潭形成很快;屋顶雨水有喧闹声。
‘伍’ 降水量等级划分标准是什么
降雨量等级是按照降雨量来划分的。降雨量是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点或某一单位面积上的水层深度,以毫米计算。
小雨:24小时降雨量小于10毫米。
中雨:24小时降雨量10~25毫米。
大雨:24小时降雨量25~50毫米。
暴雨:24小时降雨量50~100毫米。
大暴雨:24小时降雨量100~250毫米。
特大暴雨:24小时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上。
降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带来的危害:
1、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的发生是由于大雨、暴雨造成的水过多或过于集中引起的。而特大暴雨还会引洪暴发、河流泛滥等。洪涝灾害不仅危害农作物、林果业和渔业,而且还能冲毁农舍和工农施,甚至造成人畜伤亡,经济损失严重。我国历史上的洪涝灾害,几乎都是由暴雨引起的。
2、涝渍灾害
涝渍灾害包含涝和渍两部分,涝是雨后农田积水,超过农作物耐淹能力而形成,而渍主于地下水位过高,导致土壤水分经常处于饱水状态,农作物根系活动层水分过多,不利于农生长,而形成渍灾。但涝和渍灾害在多数地区是共存的,有时难以截然分开,故而统称为涝害。渍涝灾害是由于暴雨急而大,排水不畅易引起积水成涝,土壤孔隙被水充满,造成陆生根系缺氧,使根系生理活动受到抑制,产生有毒物质,从而使作物受害而减产。
‘陆’ 降水量多少是如何划分的
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区,就是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400至800毫米的地区,就是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200至400毫米的地区,就是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就是干旱地区。
‘柒’ 按照降水量的多少,降水等级可划分为级
按降水强度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小雨:1d(或24h)降雨量小于10mm者。
中雨:1d(或24h)降雨量10~25mm者。
大雨:1d(或24h)降雨量25~50mm者。
暴雨:1d(或24h)降雨量50~100mm者。
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100~250mm者。
特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在250mm以上者。
(7)降水多少的划分标准气候扩展阅读
降水量因素
1、位置:主要是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2、大气: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如新疆气候干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内陆以外,还由于周围高大山脉对水汽的阻挡。
4、洋流: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5、植被和水文状况: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
6、人类活动:城市湿岛效应是城市多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雨岛效应是城市尘埃多,凝结核多,雾和低云比效区多。
‘捌’ 每个气候带的降水量是多少
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气温>15°,年降水>2000mm,全年高温多雨;纬度低,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分布于赤道附近;
2、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750-1000,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分布在热带雨林南北两侧;
3、热带沙漠气候:年降水<200,全年高温少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分布于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部;
3、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1500-2000,全年高温,旱雨季分明;海陆间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分布仅亚州南部;
4、亚热带季风:>0°,年降水>1000,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海陆间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分布于南北纬30°的大陆东岸;
5、地中海气候:年降水300-1000,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分布于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6、温带海洋性气候:年降水700-1000,全年温和,降水均匀;全年受西风带和副极地低气压控制;分布于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7、温带季风气候:冬季<0°,年降水500-600,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海陆间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亚洲东部,我国秦岭-淮河以北;
8、温大陆:冬季<0°,年降水<200,全年降水少,冬季温差大;中纬度,距海洋远;分布于中纬度大陆内部;
(8)降水多少的划分标准气候扩展阅读:
在生活的地球上,由于太阳光线照射到地球表面的角度不同,因此,在各个地区吸收到的太阳热量有明显的不同,这就产生了地区之间的气候差异。
科学家们把一种气温、降水特征和自然景观相似的地带,归结为同一气候类型,而把另一种气温、降水特征和自然景观相似的地带,归结为另一气候类型,这就产生了不同的气候带。
根据气候,把地球划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气候带。由于温带和寒带在南北半球各有一个,这样地球上就分成了五个气候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