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面包一年的利润是多少
❶ 沈阳产的桃李面包是哪一年在全东北三省流行起来的
沈阳桃李面包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沈阳市桃李食品有限公司,于1997年1月23日在沈阳成立,其创始人是一位退休的老师叫吴志刚,公司在创立之初就以专注于短保面包的发展为战略,公司从东北市场起家,大概在2008年风靡东北三省,后逐步拓展至华北、西南、华东市场,目前已经基本覆盖全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短保面包龙头企业。
桃李奶棒面包
❷ 桃李面包市值两百多亿,据说只有1/5的子公司赚钱,是馅饼还是陷阱
不管是哪里的公司,都不想一棍子打死,所以简单快捷一个小调查,既然是快消产品,当然首先搜电商,其销量有上万的单品,但是老实说,在这个行业这个销量很普遍,再问问朋友,东北的知道有这个面包,江浙一带基本上连影子都没见到,这并不是一家十分出名的面包企业,但是你通过大致初步的市场调查,结论是,其在部分区域的面包销售问题不大,其业务真实存在,负债率不高,资产简单,业务简单,虽然是家族企业,但不至于有太大的短期风险。当具体有个概念,我们再来看报表,虽然业绩预告已经出来了,大致上四平八稳,但是我们还是有必要做一下搬运工,摘抄子公司半年报的子公司净利润数据:
看这个表格,产生利润的子公司来自表格的上半部分,从成立时间看,基本上在13-14年以前的年度,属于桃李面包的老厂子,而近几年开拓的新公司基本表现为亏损,特别是最近三年(下半部分的沈阳桃李面包属于改制后成立,应该就是其原来的总厂,所以应该划分为老店)。有可能是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成立时间比较短,没有产生效益,二种情况就是桃李面包失去了扩张的能力,其只能在传统区域市场上做文章,无法再突破市场边界。
个人的认知来看,大致上属于后者,桃李面包的模式实际上大部分还是走商超,其毛利率比较低,但是净利润比较高,原因在于其走量。相对而言近几年大规模崛起的面包房,在毛利率上面比较高,但是净利润低,你可以想见,租店面的那些面包连锁,需要大量的费用,比如店租,比如人工成本,所以,最后桃李面包能够保持盈利,主要原因在于其在老的销售区域,诸如东北和四川跑量成功,成本降低,利润上升,而最近一年的利润和营收提升来自于其微量的提价。
但是,最近几年随着消费模式的改变,商超的面包总体在滑坡,这里包括套利的短保质期面包市场。虽然面包房的土司更贵,但是很多消费者讲求更加新鲜和直观的模式,因为在面包房看得见制作,闻得到香味,或者也叫作透明厨房模式。所以最近几年在新的市场趋于,桃李面包几乎没有获得市场地位。
所以桃李面包的问题很简单,其如今守着老市场,每一天都在担心消费者偏好改变,而其模式在新市场却是迟迟不见成效,由于其依赖销量规模,桃李面包的经营层如今寄希望于通过长期培养销量和渠道的模式来改变新区域消费者的习惯。
老实说,这非常困难。也许,桃李面包可以考虑在一些区域普及面包房(那种现做现卖的模式)。因为如果按照一般商超面包来看,这是个红海市场,而桃李面包本来的特色定位是短保质期面包,而如今面包房对于短保质期面包对于消费者更加直观。对消费群体,桃李面包如今的定位,不上,也不下。
桃李面包,从目前来看要引起投资者的注意,股价偏高。从市场上来看,食品行业竞争激烈,而且多是以家族企业为主,进入门槛,投资、经营成本较低,竞争不言而喻。如果成本、销售价格控制不好,就会出现问题。
桃李面包主要是在大型连锁超市、仓买店进行销售,销售渠道有限。并且城市的大型连锁超市,专业糕点、肉类食品店都有自己的面包产品,这对于桃李的发展是不力的。
所以个人感觉桃李面包,应该向有一定消费习惯的大城市发展,并且研发新的,适合当地口味的产品。适时的推出除面包以外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有希望发展的更好!
桃李面包股价严重泡沫,面包是普通食品没有垄断利润,这家公司的高管也在拼命兑现,况且东北地区经济欠发达,消费水平相对不高,支持不了高价面包的消费,要不了3年它的股价就会落地,到时又是一地鸡毛。
桃李面包在东北买的是相当好,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东北的小超市基本上都是夫妻店,没有话语权。送面包的司机都牛逼哄哄的,在超市连锁化高的地区它什么都不是,因为面包是超市的必需品销量大,人家连锁超市有自己的面包厂加盟店不容许卖别的牌子的面包,随着东北小超市被连锁店一步步收购,它在东北的好日子也不远了
别的不知道,桃李紧跟长春一汽步伐走,一汽去青岛建厂它们也去,反正一汽是稳定的大客户。
投资不过山海关
这种企业不要买
丹东发展最好的企业
桃李面包市面全市,卖的相当好了
❸ 盐津铺子股价一年翻三倍,盐津铺子经营模式有哪些可取之处
盐津铺子股价一年翻三倍,盐津铺子经营模式有哪些可取之处?
2021年2月3日晚,盐津铺子发布公告,宣布本次回购股份计划已实施完毕。截至公告日,公司已累计以集中竞价交易的方式回购223.6万股(占总股本1.72%),回购总金额约为2.5亿元(含交易费用等),回购股份均价约为111.8元/股。
据了解,此次回购股份是盐津铺子上市以来首次实施股份回购,回购股份拟用于员工股权激励计划,这意味着盐津铺子将提升公司内部的价值,以激励公司长期发展。
据公开信息显示,盐津铺子自成立以来,生产果脯蜜饯等休闲食品,之后开始扩大品类布局,在烘焙业务上不断发力。据盐津铺子2020年半年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盐津铺子烘焙点心产品收入约为3.04亿元,占营收比重为32.21%。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烘焙行业的零售规模将近2317亿元,行业规模2009-2019年十年间的复合增速为12.3%,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在这个趋势下,桃李面包、一鸣食品等同行业竞争对手纷纷发力,实力强劲,市场竞争持续加剧,在疫情冲击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盐津铺子是如何实现持续增长的呢?
线下商超仍是引流宝地
与2020年首个交易日36.01元的股价相比,盐津铺子今年2月3日的收盘价116.43元,一年间已翻了三倍。
2020年三季报显示,前九个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3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为1.8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6.15%、110.0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简称扣非净利润)为1.42亿元,同比增长122.82%。
在疫情的冲击下,背靠实体商超的盐津铺子在营收业绩上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对此,盐津铺子回复《投资者网》时表示,盐津铺子依靠多品类和商超店中岛模式展现出较好的成长能力,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在疫情期间得到加强,毛利率维持相对稳定,销售费率下行带动营业利润率上行。
与三只松鼠、百草味、良品铺子、绝味、周黑鸭等不同,盐津铺子是传统的零食经营模式线下大流通的生产商,产品由企业自主生产,销售环节主要通过经销商/商超/便利店等线下流通渠道进行。
过去几年,盐津铺子在品类上不断延展,运用商超店中岛模式迅速成长起来。面对电商的崛起和线上零售布局的兴盛,线下实体商超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据问卷星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对零食的购买频率逐渐上升,月均购买5次以上的人占比达到60%,其中以18-38岁的年轻人群为主,女性客户占大多数,职业分类中以上班族为主,主要满足代餐和响应心情为主。
在受访调查者中,有近80%的人选择了超市的购买渠道,主要基于方便、品类丰富和品质的考虑,对价格敏感度低,加之消费者购买休闲食品的意愿随机性强,大多数来自临时决定。
因此从购买频次和购买意愿来看,消费者更倾向于即兴的、高频地购买,而线下渠道在这方面的便捷性满足了消费者的诉求。
在渠道布局上,盐津铺子主要以线下商超为主,电商板块发力较慢。根据财报显示,盐津铺子的电商业务主要由湖南盐津铺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承担。2019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724.29万元,亏损643.21万元。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171.21万元,同比大幅增长,净利润为629.44万元,实现扭亏为盈。其线上营业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7.59%。与三只松鼠和良品铺子相比,盐津铺子的线上比重确实较少。
针对产品的渠道布局,盐津铺子方面对《投资者网》表示,电商并不是公司的短板之处,盐津铺子依旧采取线上线下全渠道的发展战略,计划选择具有差异化和完备供应链的产品来布局全国的线下店。伴随着销售渠道的变化,线下商超以外,电商确实是更重要的渠道。
❹ 桃李面包2020年度净利下滑16.27%,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桃李面包2020年度净利下滑16.27%??这是为何桃李面包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而且非常有名气的一种面包品牌,我相信几乎所有的人都应该有吃过桃李的面包,其实桃李的面包真的做的非常的不错,有模有样,并且味道也很有保障。而且他是一个非常老的牌子了,相信大家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吃桃李面包了。
❺ 2年蒸发270亿,营收下滑、关店300家,三只松鼠“瘦身”渡劫
撰文 / 张可心
编辑 / 杨洁
关店、缩减SKU、砍掉三个子品牌,正值壮年的三只松鼠“跑不动”了。
近日,三只松鼠公布了2021年年度以及2022年一季度财报。2021年,三只松鼠营业收入自上一年跌破百亿元后继续下滑,微降0.24%至98亿元。但公司的全年净利润提升36%,达到了4亿元,是上市以来的最高值。
然而,根据财报,三只松鼠在2021年第四季度开始出现亏损,期内亏损3100万元。紧接着的2022年第一季度,尽管是包含春节在内的传统销售旺季,但公司营收还是同比下滑16%至31亿元,净利润更是比上年同期腰斩,仅为1.6亿元。
因此,三只松鼠不错的利润表现并没能给二级市场带来信心。财报发布后的两个交易日内,三只松鼠股价连续下跌,合计跌幅为25.01%,两天内市值蒸发了28亿元。
业绩重压下,十岁的三只松鼠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从推进产品多元化到重新聚焦坚果产业,停止扩张线下门店,从电商品牌回归传统分销路线,瞄准下沉市场,三只松鼠原本向着“万店”目标的一路狂奔,来了一脚“急刹车”。
但“网红”三只松鼠,能“嗑”得动“五环外”用户吗?
(图/视觉中国)
三只松鼠跌成“一只松鼠”
三只松鼠堪称“惨淡”的成绩单发布后,投资者刘明所在的投资群里瞬间“炸”了。“大家心情都很不好。有吵架的,有骂人的,群没被封我都觉得不错了。”他说。
去年10月,刘明以36.7元的价格买入三只松鼠4.5万股。但到今年2月,刘明说:“当时市场上传言说公司四季度业绩可能不好,再加上公司迟迟不发年度业绩预告,我就觉得可能确实有问题。”2月底,刘明忍痛抛光了手上所有的三只松鼠股票,持有了四个多月,他合计亏损了17万元。但是他仍然觉得庆幸,“还好我跑得快。我抛的时候,公司股价差不多是33元,现在直接跌到了20元左右。”
截至4月29日收盘,三只松鼠股价报22.16元,总市值为88.86亿元,相较其两年前巅峰期的360亿元市值,已经蒸发了270亿元。
“三只松鼠跌得只剩‘一只’了。”刘明感慨地说。
三只松鼠在2019年之前曾受到了“增收不增利”的诟病,但从2020年起,它却走上了“增利不增收”的道路。2020年,三只松鼠净利润3亿元,同比增长26.21%;但营业收入为97.9亿元,同比下降了3.72%。在2021年,它仍然未能扭转这一趋势。
三只松鼠的营收下滑,明显受到了线上红利衰减的影响。
2021年,三只松鼠的在线渠道依旧强劲,其来自第三方电商平台的收入在总营收中占比为66%。但报告期内,其在两大主流电商平台天猫系及京东系的营收分别下滑了22%和12%。
想当年,作为第一批网红零食品牌,三只松鼠曾吃尽流量红利。三只松鼠的创始人“松鼠老爹”章燎原曾在传统坚果零食品牌詹氏食品工作过10年之久,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章燎原决定自主创业。2012年,三只松鼠正式成立,而它成立后的定位就直接指向了“互联网品牌”。
三只松鼠成立4个月后在天猫平台正式上线。它凭借人格化的品牌策略,打造了“小酷、小贱、小美”三只富含人格魅力的松鼠动漫形象,亲昵地称呼消费者为“主人”,将公司与消费者之间简单的产品销售关系,拓展为一种消费文化的阐述,从而获得了不少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登陆天猫平台的第一年,三只松鼠便拿下了“双11”零食特产类销售额的第一名。此后三只松鼠更是连续9年蝉联了该品类销量第一名的桂冠,期间曾创下半小时成交破亿元的销售奇迹,成为名副其实的零食品牌“超级网红”。
三只松鼠在电商平台所向披靡时,融资也拿到手软。2012-2015年,公司完成4轮融资,融资总额合计超3亿元。2019年7月,作为“电商零食第一股”,三只松鼠登陆创业板后连收10个涨停板,同年公司营收破百亿元,一时间风光无两。
当时,章燎原称,自己创业7年,每一个阶段都在围绕着线上的“流量”在拼速度和时间。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用户的线上消费热情再度被推高,三只松鼠的股价也在2020年5月19日摸高至89.5元,市值达到360亿元。
但实际上,在2018年“双11”期间,三只松鼠线上营收同比第一次持平,增长几乎停滞。2019年,三只松鼠的总营收超过了百亿元,其中来自线上的营收占比仍达到9成。但就在这一年,公司的净利润出现了下滑,同比下降了21.43%。市场普遍认为,随着电商流量红利消逝、在线获客成本不断增加,三只松鼠的增长模式也逐渐摸到了天花板。
2020年,三只松鼠天猫旗舰店全年的销售收入同比下滑了28%。于是,在2021年,三只松鼠并未公布平台旗舰店的销售数据,改为公布“天猫系”及“京东系”全年营收,但仍旧难掩它在两大平台上的销售数据下滑趋势。
在线上收入不断下降的同时,三只松鼠的销售费用却在逐年递增。其中,平台服务及推广费一直居高不下,从2018年的4亿元一路增长到2021年的13亿元,占比也从27%扩大至64%。一时之间,“三只松鼠就是在为平台打工”的言论在市场上流传。
章燎原将公司的突破口瞄准了线下渠道扩张以及产品的多元化。2019年天猫年货节期间,章燎原公开宣布,三只松鼠将在一年内开出1000家线下门店,预计到2022年完成“线下万店”计划。
同时从2020年起,三只松鼠已接连推出小鹿蓝蓝、铁功基、养了个毛孩、喜小雀等子品牌,分别切入婴童食品、方便速食、宠物食品、定制喜礼等细分领域市场。“章总有信心公司可以再造一个百亿品牌,我们投资人自然就会有更多信心。”刘明向《 财经 天下》周刊表示。
对于净利润的增长,三只松鼠表示,公司在战略转型期以“利润产出”为导向,尤其是去年上半年,通过全渠道成本管控和供应链效率提升,带来了利润的增长。
但即使三只松鼠赚的钱变多了,营收的持续下滑也仍然让投资者们难以接受。
事实上,早在三只松鼠公布2021年财报之前,良品铺子已经提前一个月给市场敲响了警钟。3月22日,良品铺子公布2021年年报,公司于第四季度迎来上市首亏。但区别于三只松鼠的“电商基因”,良品铺子是起家于实体线下零售。“线下商业因为疫情的原因,亏损是情有可原的。三只松鼠主打线上渠道,还能亏成这样,是我没有想到的。”刘明说。
同时,三只松鼠对外表示,砍掉了除小鹿蓝蓝之外的三个子品牌。三只松鼠虽然已经从电商渠道开始向全渠道转型,但仍然“困于电商”。
一位业内人士对《 财经 天下》周刊表示,休闲零食行业在2019年迎来发展巅峰,除了三只松鼠外,良品铺子、甘源食品、华文食品等企业相继上市。不过,从那时起,行业就开始显露衰退趋势。尽管在2020年上半年,市场上出现阶段性的“报复性消费”,但加入该领域的玩家也越来越多,包括传统零售品牌巨头如洽洽瓜子、桃李面包都纷纷入局,以及业内存在大量的工厂自有品牌等。“每一个细分品类上几乎都有数以千计的商家在竞争,行业同质化严重。未来3-5年内整个行业如果无法做到产品创新、升级以及迭代,整个行业很可能持续衰退。”
万店扩张,戛然而止
原本在线下发力狂奔的三只松鼠,开始关店了。2021年全年,三只松鼠“投食店”及松鼠联盟店闭店总数分别为43家和288家,SKU缩减至200个左右。
三只松鼠的线下渠道中,投食店为直营模式,店面主要选址在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平均店铺面积200平方米,店铺形象融合三只松鼠IP设计,主打品牌体验。松鼠联盟小店则为线下加盟店,于2018年7月正式对外发布,平均店铺面积只有50-80平方米。
截至2021年末,三只松鼠共拥有投食店140家,实现总营收8亿元,平均每家店年营收在570万元左右;松鼠联盟小店合计925家,三只松鼠未披露门店总营收数额,但《 财经 天下》周刊注意到,三只松鼠2019-2021年收入排名前十的门店皆为直营门店。同时,也有不少线下的加盟商们对外“诉苦”。
“线下开店不同于线上,肯定需要更多的品类满足消费者一站式消费需求,同时也有助于公司通过产品线延伸提升客单价。”前述业内人士分析称。
三只松鼠也相应地进行了品类的扩张。“公司的SKU从2017年的200个左右一路增长,最高时总计达到近800个。”一位三只松鼠员工向《 财经 天下》周刊透露。
但是,据某线下门店加盟商透露,“三只松鼠没能对线下多品类SKU辅以精细的运营和管理,最终导致线下门店经营压力大,尤其是加盟商。”
“加盟门店里的产品价格普遍比直营高,除非有大客户或企业团购类业务,否则它们很难生存。”前述三只松鼠员工认为。
(图/视觉中国)
一位加盟商吐槽说,他在加盟三只松鼠一年后不得不选择了闭店。“除去疫情的影响,线上、线下产品价格体系不健全,对加盟商而言打击非常大。”
据其表示,因为三只松鼠起家于线上,“10个进店的年轻消费者中,起码有一半的人会选择打开线上平台进行比价。”此外,由于电商平台上经常有一些“满减券”“百亿补贴”之类的营销活动,“可能算下来有些并不比门店便宜,但消费者依然会被吸引。甚至有些单品在电商平台上满减后,卖得比我们的进货价还要便宜。”盈利困难,再加上高昂的门店租金和人工管理成本,最终该加盟商只能亏损关店。
同时,过度扩张的产品品类,也削弱了三只松鼠原本作为“坚果第一品牌”的属性。坚果对三只松鼠来说有多重要?过去,很多消费者一提到坚果品牌,就会想到三只松鼠。而多年来,坚果一直是三只松鼠毛利率和营收占比最高的大品类,其最高时甚至给其贡献了年度总营收的70%。
但在2021年,三只松鼠的坚果品类营收仅同比微涨了4.3%,为50亿元左右。相较疫情前的2019年而言,减少了4亿元。报告期内,三只松鼠主要扩展的产品品类如烘焙、肉制品、果干的营收分别较2019年下滑了0.2%、15%和29%。
“现在谁还会认为‘坚果=三只松鼠’呢?”当被问及对三只松鼠的品牌印象时,一位消费者反问。
三只松鼠也意识到品牌力下滑的危机,以及过去线下门店粗放型扩张的问题。
2021年,三只松鼠表示,要回归建立三只松鼠“以坚果为核心”的消费者心智认知,仅下半年就为此投入了超亿元的品牌广告费用,甚至影响了公司的短期利润表现。同时,其宣布全面暂停门店扩张,并且大力度关停不符合长期定位、业绩不佳的门店,聚焦优质门店的高质量发展。
这也意味着,章燎原原本的充满雄心壮志的“万店”目标,戛然而止。
网红松鼠,嗑得动五环外吗?
“网红”三只松鼠,开始回归传统销售渠道了。
“未来,公司将加速线下分销市场布局,快速推动全国县级市以上和中下线市场覆盖,推进KA渠道、传统渠道、特通渠道、流通批市的经销商组合开发。”章燎原在2021年度业绩交流会上表示。
2021年10月,三只松鼠罕见地在天津秋糖会上亮相,正式发布了自己的新分销战略,全力进军线下主流渠道。秋糖会上,章燎原提出了分销要做到“3年50亿、5年100亿”的目标。有业内人士透露,据说,当时曾有分销商私下找到章燎原说:“从来没见过一家公司做到了百亿元规模,但线下分销还没有开始做。”
三只松鼠看起来是下了决心。之后两个月时间内,三只松鼠定向开发了33款分销专供产品,与近300家经销商伙伴建立了合作,并入驻了永辉、沃尔玛、大润发等知名连锁商超,覆盖了全国近300个地级市。
根据三只松鼠2021年财报,在报告期内,包括零售通、美团优选等平台分销,以及线下团购业务在内的新分销业务,整体实现营收16亿元,同比增长38%。并且,新分销业务毛利率达到24.4%,比2020年度公司的线下零售渠道毛利率还高1.5个百分点。
在零食品牌中,良品铺子主打高端化布局,但原本瞄准线上年轻消费群体的三只松鼠,开始通过传统分销渠道,想要转身打造自己“国民零食”的定位了。
然而,三只松鼠真能成功打入“五环外”吗?
想要做打造“国民品牌”,性价比是少不了。然而,三只松鼠在近年来却已经“偷偷涨价”了。不少消费者向《 财经 天下》周刊表示,已经“吃不起三只松鼠了”,而社交平台上关于“三只松鼠涨价”讨论也不在少数。
面对外界对“涨价”的讨论,过去靠代工起家的三只松鼠,依旧没有选择自建工厂,而是表示,要通过建立“联盟工厂”的模式进一步降低成本,即投资工厂的一条或多条生产线,切入上游供应链。“这样三只松鼠既不用盖厂房,又能生产自己的东西,工厂则主要收取加工费和管理费的模式。”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联盟工厂依旧属于轻资产模式,而国内坚果市场高度依赖进口,“成本很难进一步压缩。”
在朱丹蓬看来,未来切入“下沉市场”的三只松鼠,即便真的想打价格战,相比于竞争对手而言基本没有多少优势。
成立于2001年的洽洽食品,以洽洽瓜子品牌闻名,已经深耕了线下经销商及KA卖场等渠道20多年。在2015年,洽洽食品推出山核桃和焦糖味两种新口味瓜子,并在2017年推出黄袋的“每日坚果”,正式入局坚果市场。之后,洽洽的“每日坚果”持续迭代升级,发展出了小蓝袋的“益生菌每日坚果”,以及每日坚果燕麦片等。
近五年来,洽洽食品坚果品类都保持了持续增长。在三只松鼠坚果品类收入难获新的突破时,洽洽食品的坚果品类营收在2021年录得44%的增长,营收规模达到14亿元。
同样入局坚果市场的品牌,还包括盐津铺子、好想你、来伊份、良品铺子等,但它们都已同样深耕线下多年。
并且,在广大的“五环外”市场,章燎原自己也公开承认过,在线下的500亿元市场规模中,散装坚果目前占了一半。
“所以,三只松鼠要如何与广大散货市场拼价格?”一位在四线城市经营了多年线下卖场的业内人士告诉《 财经 天下》周刊,相比一线城市,“五环外”的消费者们普遍缺乏品牌意识,“说白了,大家的产品都是进口的,东西都差不多,价格自然是消费选择时的第一标尺。”
2022年,三只松鼠已迈过其发展的第一个十年。章燎原亲切地称,三只松鼠已到“壮年”。但如今,三只松鼠也到了不得不拥抱变化的时候。
三只松鼠的战略转型,几乎是将原来“网红电商品牌”路线推倒重来。公司表示,“阶段性业绩承压是‘转折型’战略的阵痛”。但是,经历过痛楚后,三只松鼠是否能迈过“坎儿”,真正走向长期高质量发展之路,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❻ 2021年女生学习烘焙蛋糕行业有怎样的发展前景
烘焙食品一直是欧美国家的早餐和主食,相较之下,中国烘焙行业发展时间较短,同时,烘焙食品在中国主要作为甜点零食,人均消费量与欧美等国家有较大的差距,随着中国消费者对烘焙食品的认识度不断提升,中国烘焙食品的发展空间巨大。
人均消费量较低 市场增长空间巨大
烘焙食品主要分为面包、糕点、蛋糕和混合甜点四大类,在欧美地区一直被当作早餐及主食,然而在亚太地区,由于长久以来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烘焙食品通常作为点心食用而非正餐食用,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烘焙专业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烘焙食品人均消费量约7.8千克。尽管近年来中国烘焙食品人均消费量逐年增长,但与欧美等国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行业增长空间较大。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以及西方饮食文化的渗透,烘焙食品逐渐在早餐市场中崭露头角,显示出一定的正餐化趋势,在烘焙食品正餐化需求与休闲需求的双重推动下,行业的市场规模也进一步增大,根据Euromonitor统计,2020年的我国烘焙食品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567亿元。
细分产品中烘焙糕点占比过半
在我国烘焙食品细分产品中,面包消费量占比为24%,蛋糕消费量为18%,糕点的消费量占比最大,为58%,糕点已经成为烘焙食品占比最大的细分品类。
国外品牌强势进入 本土品牌加速崛起
烘焙糕点自上世纪80年代起逐步以辅食的形态兴起于国内市场,在中国广阔的市场需求的吸引下,外资品牌凭借品牌和资本优势强势进入并迅速打开中国市场。
外资品牌的进入唤醒了国内烘焙市场,国内一批厂商品牌快速崛起,并且借助本土化的优势,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据Euromonitor数据,2018年曼可顿、好丽友、面包新语、山崎面包、宾堡在中国地区烘焙食品营业收入分别约为8亿、20亿、12亿、1.2亿、5亿。而本土品牌桃李面包、达利食品2018年烘焙食品的收入已分别达到48亿元、62.5亿元,市场份额远超外资品牌。
行业竞争格局分散 市场集中度仍有提升空间
近年来,我国烘焙行业涌现出包括桃李、达利园、盼盼等一些优质本土企业,但总体来看,我国烘焙行业市场集中度仍然较低,2019年我国烘焙行业CR5为10.6%,远低于日本、英国、墨西哥、美国等国家,同时我国烘焙行业目前的龙头企业达利园和桃李的市场占有率分布仅为3.7%和3.3%,行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
短保产品成为热门赛道
烘焙行业按照产品保质期长短分为短保、中保、长保三大类,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短保烘焙食品更加符合健康化食品消费升级趋势,各大烘焙消费品牌也纷纷推出短保烘焙产品。
烘焙食品将朝鲜食化、健康化发展
随着年轻消费者受国外饮食习惯影响及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便捷与营养健康的食品,而快速、方便的西式餐点就成了人们的首选。目前我国有超过11%的国人选择在早餐时食用面包,仅低于选择食用包子的消费者数量。国内烘焙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烘焙新产品呈现早餐化、鲜食化、健康化等趋势。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烘焙食品行业品牌竞争与消费需求投资预测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