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市一年产多少粮食
A. 全国800个产粮大县都包括哪些县
1、肃宁县
肃宁县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期燕国置武垣县,隋朝改为河间县,金代置肃宁县。有钩弋夫人、刘完素、魏忠贤、刘春霖、“画眉张”等着名人物,文物古迹有武垣城遗址、烈士塔等。
肃宁县地处海河冲积平原,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是河北省核心区产粮大县之一; 工业以毛皮加工、针纺服装、食品加工、图书印刷发行为主导产业, 201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0.0978亿元。 京九铁路、朔黄铁路在肃宁境内交叉而过,肃宁北站是西煤东运的重要铁路枢纽。
2、讷河县
讷河市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西北部,松嫩平原北端,大小兴安岭南缘,嫩江中游东岸,因讷漠尔河横贯境内而得名。幅员面积6,674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173个村,14个农林牧场,有汉、满、回等25个民族。域内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资源丰富,土地肥沃,
水域辽阔,素有“黑土明珠”、“北国粮仓”之美誉。被国家命名为全国百名产粮大县、全国卫生城、“中国马铃薯之乡”和“中国甜菜之乡”,2002年以较强经济实力和殷实的发展后劲跻身于黑龙江省“经济十强县”之列。
3、光山县
北国江南、智慧之乡的光山,走出了司马光、邓颖超等伟人,是“司马光砸缸”故事的发生地。京九铁路纵贯南北,沪陕、大广两条高速在此交汇,有净居寺、紫水塔等历史古迹,
王大湾会议旧址等红色景点和大苏山、五岳湖等自然景观。是全国产粮大县、中国名茶之乡、中国生态魅力县。
4、廉江县
廉江是传统农业大县和工业强县,盛产水果,号称百果之乡;是广东40个产粮大县中表现较突出的县级市;是粤西唯一一个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工业类别齐全,尤以电饭煲产业表现突出,其电饭煲产量占全国3成以上,是“中国电饭煲之乡”。
5、蒲城县
蒲城古称“重泉”、“南白水”,是陕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时间的诞生地,陕西产粮第一大县,被称为酥梨之乡和焰火之乡,周边有唐桥陵、唐泰陵等雄伟的唐代帝王陵墓。蒲城还是国民革命军上将杨虎城和“以尸血谏”道光皇帝的清代名相王鼎的家乡,故有“将相故里”之美誉。
B. 一般的耕地1亩地一年产多少吨粮
单季来说:谷子1000斤(0.5吨),(一年2000斤=1吨);
麦子:3-400斤(0.2吨);
C. 辛店镇的经济发展
一、历史沿革辛店镇明朝年间原名为“张阴店”;清朝道光年间改称“辛店”,一九二七年又称“新民镇”,一九三零年称辛店乡;1994年8月撤乡建镇,2005年12月千户寨乡并入辛店镇。
二、公共基础设施全镇共有乡间公路221公里,达到了村村通柏油路,有年供水25万吨的水厂两座,35KV的变电站一座,架设3000米的高压线路,开通了万门程控电话11300门。投资1000万元在辛店镇南部已建成宽35米,长4.5公里的镇区高标准道路。
三、科教文卫全镇共有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3所,完全小学13所,其它各类学校3所,共有学生约8680余人。有医院1个,农村合作卫生诊所40个。投资90万元新建的镇敬老院,安排五保供养老人43名,院内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电视、象棋等娱乐设施和健身器材齐全。投资1万元改造了镇有线电视线路,配备了设备,目前拥有有线电视用户2600户。
四、农业发展由郑州市水利局、新郑市水利局和该镇共同投资1500万元的“双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园区”,占地22000亩,区内20多条柏油生产路纵横交织,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的新格局。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总体思路,依托水土自然优势和发展大农业的有利条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目前已形成特色杂果,畜禽产品、林业育苗、小麦育种四大基地。特色杂果基地以北靳楼、靳沟、后高庄、白庙、风后岭等村为主,辐射带动全镇发展桃、杏、李子、核桃等优质杂果1.5万亩,年产鲜果3000万公斤;畜禽产品基地以北靳楼、辛店、李庄等村为主,大力推广“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依托郑州市嫘祖苑禽业发展有限公司、鸿元鸭业有限公司、永泰禽业有限公司和邹鹰集团,辐射带动农户500余户,年出栏鸡、鸭、猪等畜禽产品300多万头(只),年出栏种蛋9000万枚;林业育苗基地依托郑州西洋工贸有限公司和郑州章来园艺有限公司,主要培育有法桐、重阳木、杏、石榴等名优树种,年实现利润1000万元,小麦育种基地以铁炉、西土桥、西李庄等村为中心,年育种面积可达10000亩。
五、工业发展辛店镇自古通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辛店镇初步形成了以煤田开发、水泥机制瓦、电力变压器、化工、卷材、服装加工、食品饮料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镇域内有以亚洲最大的水泥机制瓦企业——建喜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建材工业园,园区内有水泥机制瓦企业26家,68条自动化生产线,年产机制水泥瓦1.4亿张,占全国总产量的1/3,可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新郑市电力变压器有限公司是中南地区最大的电力变压器生产企业之一,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辛店化工企业已初具规模。现有化工企业6家,新郑市树脂厂生产的不饱和树脂和浩源化工辛店分公司生产的水泥减水剂,在省内外市场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辛店镇还有以生产防水卷材为主的企业15家,食品饮料生产企业23家,服装加工40多家。镇域内有投资12.7亿元的赵家寨煤矿,该煤田地质储量5.44亿吨,分布面积50多平方公里。2004年2月28日,该煤矿开工奠基,设计年产量180万吨,建井工期29个月,预计2008年6月建成投产。目前,主井、副井已落底,井下工程正在建设,风井已建成175米。有投资5.73亿元的王行庄煤矿,该煤矿地质储量3.6亿吨。2004年2月25日,该煤矿开工奠基,设计年产量120万吨,2006年10月投产。2006年上半年经济指标完成情况:1、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4248万元,占年目标任务的70%;2、财政收入1019万元,占年目标任务的51%;3、主要工业增加值61727万元,占年目标任务的52%;4、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045万元,占年目标任务的59%;5、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85亿元,占年目标任务的86.3%。
2012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4.5亿元,同比增长1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亿元,同比增长0.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亿元,同比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9亿元,同比增长13%;全年农业生产总值达3.8亿元,同比增长11%,粮食总产量达45821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0元。继续保持河南省经济综合实力百强(乡)镇称号,在最新公布的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百强乡镇排名中,辛店镇排名第38名,比2011年上升17个位次,在郑州市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排名中位列第3名,比2011年上升4个位次。
――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为增强城乡协调发展能力和项目承载功能。在完成《园区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先后完成了《新郑市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发展规划》、《新郑市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辛店镇新型城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在全镇规划了6个新型社区,形成了以产业园区为龙头,功能区、社区相辅助的“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规划,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体系构建打下坚实基础。全年新上各类项目12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9亿元。郑州西格玛新型材料公司已建成投产,耀升洁净煤一期已试生产,郑州粤中科技公司项目正在建设。抢抓被确定为郑州市新市镇的机遇,不断加大对镇区建设的投入,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辛店土地分局等便民服务设施,新建了阳光花园幼儿园,对镇卫生院、镇直幼儿园进行了扩建,一个框架完善,功能配套的新镇区已初步形成。积极推进桃源新村、阳光花园、兴业社区建设,桃源新村已累计完成投资9000多万元,安置住户480户,新启动了12栋小户型楼房建设,已建成6栋楼房。阳光花园A区、兴业社区两大社区已建成66栋楼房,2576套住房,已有400多户群众入住。社区配套设施同步建设,供排水、灯光、绿化、道路、高低压线路、广播电视、宽带、监控平台都已建设到位。投资140多万元,完成危房改造100多户。积极开展“村容村貌、路容路貌”专项整治活动,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并顺利通过郑州市卫生镇验收。
――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将更多财力投向民生领域,新修乡道、村道12公里,整理路肩45公里,清理水毁公路20余里,全镇农村道路好路率达100%,在新郑市公路建设检查验收中名列第一名。办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已达46117人,圆满完成缴费任务,并荣获河南省养老保险经办管理示范服务乡镇称号。努力扩大新农合覆盖面,参合率达98%。对1200户低保户进行重新审核,发放低保金1000多万元,发放各类救灾款226万元,优抚金310万。积极开展土地流转机制的探索和试验,完成了对袁集村村庄土地复耕,新增耕地面积500多亩,并成功完成了土地流转。不断加大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6.5%,出生统计准确率达99%,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达98%。落实独生子女奖励、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和节育奖励资金280万元。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扶贫开发投资120万元,在黄岗村新打机井5眼,荣获郑州市“中州杯”竞赛活动先进乡镇。文化教育、武装、共青妇、财政、档案管理、老干部、统计、食品卫生、工会、动物防疫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成绩,荣获了一系列先进荣获,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郑市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介绍
新郑市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位于新郑市区西 ,园区东临107国道,新密公路、登杞铁路横贯东西,郑石高速穿境而过,已探明地下煤炭地质储量7亿吨。园区规划面积15.15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8平方公里,人口4万人,可容纳中等规模企业500家以上。现有水泥机制瓦企业32家,玻璃钢生产企业35家,防水涂料生产企业12家以及服装、食品企业32家,并拥有年产300万吨的河南新郑煤电有限公司赵家寨煤矿、年产120万吨的河南新能开发有限公司王行庄煤矿、年洗原煤300万吨的新郑市精煤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以及水泥瓦产量居亚洲第一的河南建喜集团,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新郑中冠电力变压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开发、建材工业为主,兼具化工机电、服装、食品等产业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园区成立以来,在新郑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委《加快“一个中心、三大板块”建设推进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充分发挥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力支持赵家寨、王行庄煤矿生产经营的同时,突出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塌陷区安置,努力拉长煤炭产业链条,打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0年,园区工业销售收入达167亿元,主要工业增加值完成52.6亿元,为地方财政贡献收入2.1元。
在今后的发展中,园区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能源节约、链条完善、相互转化”的要求,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对外招商、统一项目协调、统一管理模式”的思路,建设全国一流的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逐步把临煤经济板块建设成为产业链条相对完整、产品紧密关联、产业高度聚集、产业布局合理的科技型、创新型、集约型、生态文化型、流动增值型的实力板块、活力板块、魅力板块,打造河南省新的能源基地。
辛店镇申报河南省文化先进乡镇
一、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精神的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多年来,辛店镇党委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并做出了建设文化大镇、文化强镇的决定,把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列入全镇工作的重要内容。不断健全文化管理工作机构,在活动经费、人员安排上给予极大的支持,使我乡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有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环境。在新郑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周末大家乐”文艺活动中,镇领导班子成员每年都要参加由辛店镇承办的节目,为全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带好了头。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近年来,辛店镇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多方筹积资金加快全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投资150万元,争取国家扶持资金12万元,新建辛店镇综合文化站。文化站位于辛店镇镇区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文化站占地面积5亩,建筑面积660平方米,设有图书阅览室、棋牌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展览厅、卡拉OK室、老人活动室、管理办公室等功能室和占地1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文化站还设有4个文化宣传栏,10多件体育活动器材,常年对外开放,基本满足了全镇人民享受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三、活跃农村文化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多年来,在辛店镇党委、政府和全体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我们紧紧围绕建设和谐的新农村建设,使全镇农村文化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群众积极参与,使文化活动经常化、规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村级文化大院建设再掀热潮。北靳楼村先后投资近30万元建设文化大院,文化大院配有文化广场、图书室、电教室等功能室,本村群众文艺表演团队每半月在文化广场举行文艺演出,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该村的文化大院在2007年被评为省级文化大院。在北靳楼村的影响带动下,2007年至2008年两年时间里,郭老庄村、裴商庙村、靳沟村、岳庄村、袁集村、赵老庄、赵家寨村、前小庄村、柿树行村都相继建设了村级文化大院,村级文化大院从原来的5座发展为14座,为群众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二)文化活动氛围特别浓厚。在文化先进村的影响下,我镇的文化活动气氛越来越活跃。每村都成立了文艺小分队,铁炉、刘岗、人和等村的舞狮、盘鼓、秧歌表演队多次在新郑市文艺调演中获奖;每逢节假日,袁集村的村干部都要组织本村的村民表演盘鼓、秧歌等节目,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生活情趣,使打牌赌博等不良生活现象几乎在袁集村绝迹;辛店村村民白铁柱等十几名群众自发组织表演团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弘扬正气,倡导新风,寓教于乐;镇区周围几个村的村民,只要天气条件允许,每天晚上都会来到镇区新建的广场,在这里或锻炼身体,或唱上几段戏曲,或参加秧歌表演,都纷纷表示我们的文化生活和城里一个样。2007年在镇文化站的大力支持和全镇群众的积极参加下,我镇成功地举办了辛店镇第一届戏迷大赛。(三)开展争创和谐活动。突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和思想工作,在充分利用农村宣传窗、宣传栏、党员活动室、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等阵地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把加强农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相结合,提高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感染力和针对性、有效性。按照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的要求,以整治脏乱差和倡导文明新风为重点,积极开展争创和谐活动。积极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引导群众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带动周边乡邻,着力促进人际和谐,推动形成文明和谐社会新风尚。(四)广电事业蓬勃发展。今年,加强和改善了广播电视站的配套设施建设,对全镇的有线电视进行光纤改造,达到与新郑市有线电视同步。目前,镇区周围的村庄的实现了上述目标。同时,镇有线电视台根据镇各个时期中心工作,精心摄制好反映本地新人新事、宣传政策法规的新闻宣传片,在全镇播放,宣传我镇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充分利用监控平台对网吧进行跟踪监控,用“三次死亡制度”规范网吧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利用电子游戏机赌博行为,对镇区周围进行重点检查,对带有赌博性质的各种文化娱乐场所决不手软。“扫黄”“打非”常抓不懈,每年进行专项整治行动,取缔非法出版物、非法政治性读物和黄、赌、毒宣传品,打击盗版,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极大地净化了文化市场。文化娱乐方式不断创新,象老的光盘、录象厅、台球、游戏机等落后的不合适宜的文化娱乐逐渐退出文化市场。
D. 五常大米一年有多少产量
五常大米一年只产100万吨不到,所以市面上的很多五常大米都是假的;
大家可以选购一些比较好的大米品牌去买五常大米,比如一品盈,这家品牌卖的五常大米很不错。
E. 有人知道盘锦吗
盘锦
盘锦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地处北纬40°40′~41°27′,东经121°31′~122°28′之间,东界辽河与鞍山市连接,南隔大辽河与营口市相望,西、北部与锦州市接壤,西南滨渤海。1990年,境域南北端最长87公里,东西最宽105公里,总面积3 959平方公里。总人口125万人(2004年)。
千里辽河在这里入海,美丽的中国北方生态名城 — — 盘锦在这里崛起,这里有中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有世界第一大苇田,有百万亩水田和丰富的渔业、滩涂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中国北方生态名城的迷人风采,吸引着海内外有识之士热切的目光。素有鹤乡油城之称的盘锦,既是生态旅游的胜地,又是可投资兴业的生态宝地。
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盘锦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
盘锦市 面积4084平方千米,人口125万人(2004年)。
兴隆台区 面积 194平方千米,人口38万。邮政编码124010。区人民政府驻石油大街。
双台子区 面积 62平方千米,人口19万。邮政编码124000。区人民政府驻胜利街32号。
大洼县 面积1683平方千米,人口39万。邮政编码124200。县人民政府驻大洼镇站前社区。
盘山县 面积2145平方千米,人口29万。邮政编码124000。县人民政府驻盘锦市双台子区。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一、地质
盘锦地处华北陆台,燕辽沉降带东端、辽河断陷南部。在漫长地质演变过程中,盘锦地区经历多次地壳升降,海陆交替变化。在距今6亿~9亿年的元古代,蓟县运动使盘锦地区下降为浅海,沉积浅海相灰岩、泥灰岩、页岩等地层。早古生代中期至晚古生代中期(距今3.2亿~5.0亿年间),盘锦地区全部上升为陆地,在1亿多年的漫长时期,地层处于风化剥蚀环境中,晚古生代末期(距今2.3亿~3.2亿年间),盘锦受华力西期构造运动影响,地面下降,是一片浅海或滨海水域。沉积物多为灰色、灰绿色、绿色页岩和砂岩及夹薄煤层等。在距今0.8亿~2.3亿年的中生代由于受印支运动及燕山运动的影响,中生代初期(1.75亿~2.30亿年)上升为陆地,处于风化剥蚀环境。中生代中期以后,盘锦地区发生多次升降运动,并伴有火山喷发活动,沉积环境为内陆湖泊及湖沼相的陆相砾岩、砂砾岩、砂岩、页岩及火山碎屑岩、安山岩等。在新生代距今0.8亿年以后,盘锦地区一直处于整体下降阶段,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由于地壳下降,变为内陆、湖泊、沼泽,生态环境有利于生物繁衍。沉积了厚层的砂砾岩及生物碎屑岩。因此,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进入新生代第四纪以后,由于受新构造运动影响,下辽河平原的海陆轮廓的变化异常频繁,中更新世以前,辽东湾的海岸岸边距现今的陆地还很远。中更新世以后,下辽河平原发生三次海浸,其中第三次海浸的盘山海浸,高潮时期较现在的辽东湾的范围大得多,最远达到今双台子区以北。12世纪时,海岸线位置在右卫、闾阳、沙岭、牛庄一线,盘山、营口尚未成陆。17世纪时大辽河口距牛庄不远,而牛庄现在已远离海岸50多公里,后期由于平原不断下降、东西两侧低山丘陵相对不断上升剥蚀,陆相碎屑物质不断向海岸河口堆积,海岸线不断南移,沿海滩涂相继成陆。
二、地貌
盘锦地势低洼平坦,为退海冲积平原,地面高程一般在2~4米之间,最高为18.2米(位于盘山县大荒乡北部),最低0.4米(位于双台子河口地带)。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以万分之一的坡降倾斜于辽东湾。平原东部从外辽河、大辽河右岸起,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海拔高度3米~10米。平原中部地势低洼平坦,海拔高度在2.5米~4米之间。平原西南近海地带是沼泽地区,海拔高度在1.7米~3米之间。
盘锦地处辽河三角洲,多水无山,其自然地貌东有千山山脉,西有医巫闾山山脉,北有铁法丘陵,西南濒临辽东湾,呈盆地状,故有辽河盆地之称。并有大辽河、辽河、绕阳河、大凌河等河流蜿蜒流过。东部浑河、太子河汇合构成大辽河,经辽滨、营口入海,形成大辽河南部退海冲积平原;中部辽河(双台子河)经盘山西下,与绕阳河汇合入海,流域上游多山区丘陵,到辽河下游平原河道比降骤然降低,构成双台子河河口地带沼泽连片,形成冲积平原。这两块冲积平原是盘锦地貌的主体,地势平坦开阔,一望无垠,河流渠道纵横交错。西部绕阳河与大凌河上游为多山丘陵区,使流域沿岸的高升一带散布着低矮沙丘、沙地和西北边缘地带的砂质碳酸盐草甸土。
境内由于受洪水和海水岸流影响,沿海滩涂由陆地不断向海洋延伸。滩涂具有底质好、岸坡缓、滩面宽、土层厚、土质粘、盐份高等特点。各河流两岸分布着河滩耕地、草地,大辽河流经盘锦河道蜿蜓曲折,横向摆动幅度大,弯道塌岸多,在河道淤成若干河心沙洲,亦称“碛子”。从三汊河口到田庄台55公里河道中有大小不同的6个“碛子”,总面积929.8公顷,碛子在海拔2米以上,一般均在潮线上,土质肥沃,芦苇繁茂,鸟类栖繁。
在成陆前的地质年代里,经长期海水岸流作用,回旋冲刷淤积而成的海拔1.5米~2米的海滨圆形高地,俗称“坨子”,分布在境内西半部,大小几十平方米或上百平方米不等。在河淤海退中,由苇丛、草丛、灌木丛或藻类等受漩流冲刷淤积而成的条形或针形土岗,形成本地“岗子”地貌。
三、土壤
盘锦市土壤共分5个土类,10个亚类,23个土属,50个土种。全市土壤总面积247 756公顷。
风沙土,零星分布在东北部及西北部,即盘山县的高升镇、喜彬乡、大荒乡及石新镇一带。面积725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0.29%。
草甸土,是盘锦境内主要土类之一,分布在沿海地带,面积为67 986公顷,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27.4%。成土母质为冲积物、海积冲积物和冲洪积物,地下水位高,土壤潮湿,地面生长草甸植物。
盐土,一般为表土,含盐量超过1.0%的土壤,主要分布在盘锦市西部及西南沿海地带,面积为56 826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22.9%。
沼泽土,主要分布在盘锦西南部芦苇沼泽地区、河流沿岸低洼地带或平原的洼地,面积为28 612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11.5%。成土母质为河流沉积物。
水稻土,是盘锦的主要耕种土壤,面积为93 607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37.7%,水稻土是在草甸土、盐土和沼泽土等土壤上种植水稻后,经长期水耕条件下形成的土壤。
1982年,由辽宁省、营口市联合组成的文物普查队在本域内的盘山县沙岭镇、高升镇及双台子区城效乡的梁屯等地发现7处新石器时期遗址。先后出土石斧、细石器及红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彩陶片等文物。经1983年复查及碳十四测定,5000年前境内就有人类在此刀耕火种。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在域内设置房县,西晋撤销。南北朝时期,属北魏的营州,后为高句骊侵占。唐平定高句骊后,归渤海国显德府。辽代,本境属显州奉先军。金、元、明、清各朝代,本境分别属广宁府、路、卫、县。其中,清顺治元年(1644年),设海城县,境内的南部区域归海城县辖;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设置新民厅,现境内的东北部分地域归新民厅管辖。清开国后,在域内北部设放牧官马场,后在盘蛇驿设总管衙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对牧场进行勘丈,划恭、宽、信、敏、惠五段。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境内设置盘山厅。1913年设盘山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月,盘山县民主政府成立,先后隶属辽宁省第五专区、第二专区管辖。同年8月,盘山县划归辽宁省直接领导。1949年4月盘山县隶属辽西省。同年在大洼县境内成立盘山农场,隶属东北行政委员会农林部,1950年盘山农场改为辽西省盘山第一稻田农场。1953年2月,盘山第一稻田农场改为盘山机械农场,1955年改为辽宁省盘锦国营农场管理局。1956年2月,盘山县划归辽阳专署领导。1956年11月,盘锦地区国营农场管理局改为盘锦农垦局,直属农垦部。1961年4月,在盘锦农垦局管辖地区设置盘锦区人民委员会,归营口市领导。1962年4月,辽滨苇场所属的大辽河东岸苇田划给营口县和海城县。1966年1月,盘山县与盘锦农垦局合并为盘锦垦区,试行政场合一制,直属辽宁省。1968年8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营口市曙光人民公社(营口市河北街)划归盘锦垦区;将辽宁省石山种畜场划归盘锦垦区。10月,东郭、羊圈子苇场划归盘锦垦区。12月,将台安县划归盘锦垦区。同月,盘锦垦区辽滨苇场所属西炮台苇田作业区(包括海水养殖)划给营口市;营口市西市区所属曙光人民公社、河北小学、河北苇席厂、西市苇席社河北生产点、河北苗圃划归盘锦垦区;营口市的公司(总厂)所属的田庄台造纸厂、田庄台煤炭经理部、河北商店、河北粮店、河北旅社、河北大车店、河北饭店、中医院河北门诊部、河北渡口划归盘锦垦区。1970年1月,在盘锦垦区内分设盘山区和大洼区(县级)。同年7月15日,将盘锦垦区改为盘锦地区,辖盘山区和大洼区,直属辽宁省。1975年11月,盘锦地区与营口市合并。原地区所辖盘山区、大洼区改为盘山县、大洼县,均属营口市辖。同时将台安县划归鞍山市。1978年,将原营口市河北街从辽滨苇场划出,归营口市西市区管辖。1984年6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盘山县,设立盘锦市(地级),直属辽宁省。1984年7月27日,辽宁省人民政府以辽政发〔1984〕116号文件,向营口市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辽宁省设立盘锦市的批复》的通知,委托营口市人民政府协助筹建盘锦市。同年9月,成立盘锦市筹备领导小组。1985年3月,石山种畜场划归盘锦市。1986年11月,以辽政发〔1986〕120号文件批示盘锦市人民政府关于恢复盘山县建制和盘山区更名的请示:(一)撤销盘锦市郊区,恢复盘山县,以原盘锦市郊区的行政区域为盘山县的行政区域。(二)将盘锦市盘山区更名为双台子区。至此,盘锦市辖两个区、两个县,即:双台子区、兴隆台区、盘山县、大洼县。
【地势地貌】
盘锦属华北陆台东北部从“燕山运动”开始形成的新生代沉积盆地,经过漫长历史年代的河流冲积、洪积、海积和风积作用,不断覆盖着深厚的四系松散沉积物。地势地貌特征是北高南低,由北向南逐渐倾斜,比降为万分之一,坡度在2°以内;地面海拔平均高度4米左右,最高18.2米,最低0.3米,地面平坦,多水无山。
【概况】
盘锦市是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地级市,隶属辽宁省。辖2个区、2个县,即双台子区、兴隆台区、盘山县、大洼县。
2005年,区、县共辖19个镇、10个乡(含1个民族自治乡)、27个街道办事处。各镇、乡共辖村民委员会308个;各街道办事处共辖社区居民委员会178个。
双台子区辖9个街道办事处,即东风、胜利、辽河、红旗、建设、石油、化工、双盛、铁东;共有3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7个村民委员会。
兴隆台区辖18个街道办事处,即:振兴、兴隆、渤海、新工、于楼、高升、曙光、友谊、红村、平安、新生、欢喜、沈采、茨采、锦采、兴海、兴盛、创新;共有10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8个村民委员会。
盘山县辖9个镇,即:沙岭、坝墙子、高升、胡家、东郭、羊圈子、石新、太平、古城子;辖5个乡,即陈家、吴家、大荒、甜水、陆家;共有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55个村民委员会。
大洼县辖10个镇,即大洼、田庄台、二界沟、田家、新开、东风、西安、清水、新立、新兴;辖4个乡和1个民族乡,即:赵圈河、王家、唐家、平安和荣兴;共有2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38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
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125.9万人,其中非农人口77.9万人,人口出生率7.04‰,死亡率4.5‰。
2005年,全市暂住人口5万余人,暂住人口高峰期,从事建筑、运输等行业的人员3万余人,经商和从事服务业的人员1.5万余人。
【民族】
域内人口以汉族为主。共有35个民族,汉族占95.17%,少数民族占4.83%。其中,满族占3.01%,朝鲜族占0.90%,其他少数民族占0.92%。
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几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依次是:朝鲜族11 307人,蒙古族5 914人,回族4 113人,锡伯族744人。
【河流水系】
盘锦市境内有大、中、小河流21条,总流域面积3 570平方公里。其中,大型河流4条:辽河、大辽河、绕阳河、大凌河;中小河流17条:锦盘河、沙子河、月牙河、南屁岗河、鸭子河、丰屯河、旧绕阳河、大羊河、外辽河、新开河、张家沟、东鸭子河、西鸭子河、潮沟、小柳河、太平河、一统河。其中,外辽河与新开河是辽河与大辽河的连通河道。
【自然资源】
盘锦市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很大。
一、土地资源:盘锦市土地面积407 100公顷。2005年耕地面积12.8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32%。其中:水田10.96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5%);旱田1.92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4.10%)。平均每人占有耕地0.10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99.2万吨,其中水稻产量93.7万吨。盘锦大米闻名于国内外,是盘锦市主要出口商品之一。盘锦市尚有2万多公顷土地可以开垦利用,沿海滩涂逐年伸延,土地面积不断增加。
二、矿产资源:盘锦市地下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井盐、煤、硫等矿藏。2000年底,辽河油田累计探明石油储量21亿吨,天然气1 784亿立方米。中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坐落于此,已开发建设32个油气田,已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等12个油气生产单位。原油稳定装置处理能力600万吨/年。2002年生产原油1 351万吨,天然气11.31亿立方米。原油品类有稀油、稠油和高凝油。年处理天然气5.62亿立方米,为石化工业提供了可靠的原料资源。
在盘山县的胡家西部、甜水南部、羊圈子、东郭,地下埋藏着盐卤资源。深度60米~100米,盐卤水厚度47米~77米,按年开采360万立方米计算,可开采数百年。在晒制的原盐中,氯化钠含量在95.5%以上,质量达到海盐特级品标准。
三、芦苇资源:盘锦市苇田收割面积55 608公顷,年产芦苇50吨左右,列世界之先。主要分布于大辽河口至大凌河口海岸线以北地段的辽滨、赵圈河、羊圈子、东郭4个苇场和新生农场苇田大队。主要用于造纸原料,占辽宁省芦苇总产量的50%以上。自1960年始,加强对芦苇生产的管理,变芦苇的自然生长为人工科学培育。仍有近万公顷的沼泽荒滩可开垦成苇田。
四、水产资源:盘锦市南部沿海,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水域约20万公顷,鱼、虾、蟹资源蕴藏量约4万吨~5万吨,占辽东湾蕴藏总量的70%。其中3米等深线以内沿岸浅海水域约1.9万公顷,海贝类蕴藏量约2.7万吨。滩涂面积3.92万公顷,天然饵料丰富,适宜发展对虾、贝类。其中,可用于养殖对虾的面积1.34万公顷,可用于贝类养殖的面积1万余公顷。素有“盘锦文蛤库”、“渤海金滩”之誉的大洼县二界沟蛤蜊岗资源面积0.77万公顷,号称“天下第一鲜”——文蛤的产量在1.5万吨以上,是辽宁省着名的文蛤出口基地。淡水水域15.3万公顷,水中浮生物、水生植物丰富,有利于发展淡水养殖。近年稻田养殖独具特色。
2005年,水产品产量22.08万吨,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2.41万吨。
五、草原资源:盘锦市有优质草场0.4万公顷,分布于石山种畜场和盘山县大荒农场。主要饲用植物40余种,载畜能力可达2.7万头混合牛。在0.8万公顷河滩地中,大部分可改造成季节性草场,另有0.47万公顷水面可放养水生植物,大量的稻草和农副产物可供牲畜饲用。
【气候】
盘锦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冷同期、温度适宜、光照充裕。2005年,年平均气温为9.3℃,较历年10.5℃偏高1.2℃。降水量为631.7毫米,较历年651.0毫米偏少19.3毫米,较上年676.4毫米偏少44.7毫米。日照时数为2 666.3小时,较历年2 725.9小时偏少59.6小时,较上年2 955.6小时偏少289.3小时。全年平均风速为3.0/秒,最多风向为南西南风,全年大于等于8级的大风日数为14天。土壤在11月中旬开始冻结,下旬封冰;解冰期在3月上旬,4月上旬化通。全年无霜期204天。终霜为4月上旬,初霜为10月中旬。
全年总的气候特点是:气温稍高,热量条件好于常年,降水稍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日照时数偏少。4~9月气温偏高,降水稍多,光照偏少。夏季6月和8月上、中旬连阴雨,光照偏少,秋季9~10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光照充足。
盘锦特产:
盘锦河蟹
河蟹官名中华绒螯蟹,又名螃蟹、毛蟹.中华绒螯蟹个体较大,经济价值较高.河蟹是一项重要的水产资源。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为水产中的上品。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消费量十年来剧增,每逢 秋高气爽、菊花盛开之际,人们总是以 能持蟹品酒对菊赏月为幸事。目前流行 的各菜系中,河蟹是不可少的一景。河蟹 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增加了一个亮点。据 分析,每100克可食部分中,蛋白质含量 为16%,脂肪5.5%,碳水化合物7%,维生 素A600国际单位。均高于一般水产品。 河蟹是重要的出口水产品,每年有数百吨空运港澳。河蟹为洄游性的甲壳类动物。秋季性成熟的河蟹自内河湖泊爬向大海,在咸淡水交界处交配产卵, 至翌年春末夏初卵孵化发育成大眼幼体 (俗称蟹苗),再溯江、河而上,进入 湖泊、草荡等水域生长育肥,从而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夏季蟹苗汛和秋季成蟹捕捞汛。
辽宁省盘锦市位于九河下稍,河海交界处,地理条件非常适合养殖河蟹。今年,盘锦市养殖河蟹面积达30万亩,其中成蟹养殖 面积20万亩,扣蟹养殖面积10万亩。现在河蟹养殖大丰收,为各地有识之士提供良 好商机,抓住商机就是抓住财富的源泉。
F. 新民市情况
下面是新民市人民政府网站上的新民简介:
新民市位于辽宁省中部,距省会沈阳60公里,幅员3352.5平方公里,总人口70万,辖11个镇、14个乡和5个街道办事处,338个行政村。有汉、满、回、朝鲜等18个民族。是一座集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于一体的新兴城市。
新民是全国着名的农业大县。1993年撤县设市。是沈阳市副食品生产基地和国家商品粮、优质米、瘦肉型猪生产、淡水鱼开发基地。
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有6条河流通过,有256万亩耕地,7万亩养殖水面,45万亩草原,有林地面积110万亩,其中速生丰产林面积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生猪、肉鸡、禽蛋、牛羊等产量位居辽宁省前列。沈阳仙子湖、栖鹤湖、雁沙湖,辽滨塔、犀牛山、七星山、森林公园等景观自然天成,景色秀丽。
交通通讯便捷。境内有6条国省级公路、11条县级公路和2条交通动脉京哈铁路、高新铁路纵横交错。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大连和营口等港口近在咫尺。通讯设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全国电话市。
能源充足。新民有大小变电站21座,60千伏输变电线路253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2000公里,低压线路3800公里,日供电量高峰时可达14O万千瓦/小时。城市日供水能力为5万吨。石油储量3亿多吨,天然气储量1.5亿立方米。
全市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税源增加,融资充足,人民增收,全市经济增长迅速。农业初步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形成了粮食、优质米、蔬菜、林果、两瓜、菜籽、生猪、牛羊、禽蛋、淡水鱼十大生产基地,被辽宁省确立为现代化农业示范市。工业以化工、轻工、机械配套加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四大产业为支柱,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76%。形成了以胡台新民两个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以102线的法哈牛、张屯、大民屯为支撑的工业带,实现了新民工业的跨跃发展。全市工农业的发展保证了地区贸易业的平衡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上升。到200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亿元,新民贸易业已全部进入网点化和民营经济运营时期,城区商业街和餐饮街网点密布,主要城镇集贸市场繁荣,枊河沟的西瓜市场、大枊屯的菜籽和大蒜市场、大民屯的蔬菜市场等几大专业市场远近闻名。
文化、体育、广播电视、计划生育、档案等社会事业都取得了可喜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
G. 公主屯镇的地理气候
公主屯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22026,,北纬6,海拔高度62米,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半年长于夏半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7.60C,极端最高温度达35.50C,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31.50C,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2%。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公主屯镇成为农业的重镇,在八十年代中期粮食总产超亿斤,是沈阳市产粮第一大镇。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初具规模,是新民市粮食、蔬果、菜籽、生猪、牛羊、蛋禽六大生产基地。
H. 黑龙江国营农场每个人一年能生产多少粮食
每个人一年大概生产500斤到600斤左右的粮食,这个是平均算下来的,因为还有很多辅助人员。
I. 沈阳简介
【沈阳概况】
地理资源
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辽宁省的中部,在东经122度25分9秒—123度48分24秒、北纬41度11分51秒—43度2分13秒之间。东西长115公里,南北长205公里。沈阳市国土总面积为1298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85平方公里。沈阳地区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平均海拔50米左右,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东南部,属辽东丘陵的延伸部分。西部是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地势由东向西缓缓倾斜。全市最高海拔高度为447.2米,在法库县境内;最低海拔高度为5.3米,在辽中县于家房镇。
沈阳地处东北地区的南部,辽宁省的中心。她背倚长白山麓,面向渤海之滨,是辽东半岛的腹地。在以沈阳为中心的150公里的半径内,有中国着名的钢都鞍山、煤都抚顺、煤铁之城本溪、煤电之城阜新、石油之城盘锦、轻纺之城丹东、化纤之城辽阳和粮食煤炭基地铁岭,这些资源丰富、实力雄厚的辽宁中部工业城市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城市群。沟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大连港,正在开发的营口新港和锦州港,距沈阳也不超过400公里。
气候特征
沈阳属于北温带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气温、降水分布由南向东北和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一年四季分明,1999年极端最高气温达35.2℃,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4.9℃。各县区1999年平均气温在7.8-9.0℃之间,康平县最低,东陵区最高。全年平均8.6℃,比1998年低0.63℃。沈阳的冬季漫长;春季回暖快,日照充足;夏季热而多雨,空气湿润,秋季短促,天高云谈,凉爽宜人。近年由于世界性气候的变化,沈阳平均气温亦有上升。对于旅游者来说,每年4月至10月是黄金季节。在沈阳居住或外地来沈旅游者,穿着通常是冬棉夏单,在春秋两季可穿毛线衣、羊毛衫,夏季着单衣即可。
市辖九区一市三县:有和平、沈河、大东、皇姑、铁西5个城区;东陵、于洪、苏家屯、新城子4个郊区;新民1个县级市和辽中、康平、法库3个县。全市总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沈阳是多民族的聚居地,除汉族外,还有满、朝鲜、回、锡伯、蒙古等32个少数民族生活在这里。1998年末,全市人口总数674.9万人,其中市区480万人。沈阳地区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辽河、浑河、秀水河等流经境内。这里属温带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温差较大,四季分明。
历史渊源
沈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浑河(古称沈水)之北而得名。据对新乐遗址考证,早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战国时期,这里属燕国辽东郡境内;西汉年间,在此设立侯城、高显、辽阳、望平等郡;辽金时代设置沈州;元朝改称沈阳路;明朝设置沈阳卫。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迁都于此,更名盛京。1636年,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为陪都。清初皇宫所在地——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个完整皇宫建筑群之一。1657年设奉天府。抗日战争胜利后,复称沈阳市。
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沈阳作为重工业基地,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八五”以来,沈阳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取得了更加令人瞩目的成就。1998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加65亿元、410亿元、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11%和9.8%。完成地区性财政收入55.81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8.85%;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4931.6元,比上年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92元,比上年增长20.6%。目前,沈阳经济出现了4个明显变化:一是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农村经济总量、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改变了沈阳单一的重工业结构。二是经济质量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63亿元,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良好效果。三是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的1/3、技术改造投入的2/3、出口创汇的45%,均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四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快改革和脱困步伐。全市完成工业总值1310亿元,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转换机制、利用外资嫁接改造正朝着好的方向迈进。1998年末,世界银行评选出41座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中国的北京、上海和沈阳位列其中。
发展优势
经过长期积累和发展,沈阳这个老工业基地和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形成了不可多得的三大优势。一是地理和区位优势。沟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大连港、正在开发建设的营口新港和锦州港,距沈阳均不过400公里,决定了沈阳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重要地位;在以沈阳为中心、半径150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以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的8大城市,构成了资源丰富、结构互补性强、技术关联度高、驰名世界的辽宁中部工业城市群;沈阳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最大的铁路枢纽和全国最高等级的公路网络,是东北地区不可替代的交通枢纽;作为区域性中心大市场,沈阳对周边城市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的吸纳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备的铁路、公路网络及众多的国家级和区域性市场,使沈阳成为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散地,并正逐步成为区域性的商贸、科技、交通、旅游、信息和金融中心。二是存量和规模优势。沈阳拥有雄厚的资产存量,形成了较大的城市规模。目前,拥有的资产存量已达到1000亿元。据国家统计局认定,沈阳的城市综合实力居全国第5位。作为工业大市,沈阳不仅形成了门类齐全、成配套能力强、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业体系,而且有一批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大企业,如东北输变电集团、东药集团、机床集团和沈阳化工股份公司等都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巨大的资产存量、较完整的工业门类和城市规模是沈阳振兴的基础条件。三是科技和人才优势。沈阳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数量较多、层次较高,人才济济,实力雄厚,并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自动化、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与环保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涌现出和光集团、东软集团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和人才优势为沈阳的振兴提供了关键性条件。
发展目标
从这些基本市情出发,沈阳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放眼21世纪,对城市发展精心构划,提出了“一三五”(一年起好步、三年树形象、五年上台阶)的发展目标。即,1998年,实现经济适度快速增长,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塑造中心城市功能,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牢固基础;经过三年的努力,到2000年,全面实现“九五”计划,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和高新技术接轨的程度明显提高,经济结构的适应性进一步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0%和15%。在关系沈阳振兴的主要方面树立起崭新的形象,农业树立新形象,以产业化和现代化为目标,加快推进“一带四区”建设,粮食总产量保持在325万吨左右,进一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水平。工业树新形象,以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为目标,优势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形成,产值、利润占全市的60%以上;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覆盖面达到80%;科技含量进一步增加,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5%;绝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走出困境,亏损面控制在15%以下。第三产业树立新形象,以拓展城市功能、完善区域中心为目标,调整结构,扩大规模,使其增加值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51%,区域性的商贸、金融、旅游和信息中心等得到进一步确立。城市建设树立新形象,以提高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程度为目标,实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使中心城市的功能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城乡文明风貌树立新形象,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形成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精神力量、舆论氛围、道德规范和法制环境,跨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卫生城市的行列,成为环境优美、管理有序、服务优良、文化繁荣和风气良好的全国文明城市。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建设树立新形象,以廉洁、高效、精干为目标,全面加强党政机关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干部队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使其在全市两个文明建设中展现出较高的组织领导水平和良好的人民公仆形象,到20002年,实现全市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城乡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上一个大的台阶。在这个基础上,再继续向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
发展战略
1999年是实现沈阳“一三五”发展目标的关键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抓好八项工作:一是坚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努力保持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坚持以改革总缆全局,加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三是坚持“一开四促”(以开放促改革、促改组、促改造、促发展)方针,更加突出地抓好对外开放。四是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才智力开发。五是坚持城市建设与管理并重,进一步拓展中心城市功能。六是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七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八是坚持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着力在十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1)“一带四区”规划建设的园区和市场初具形象,形成完整的贸工农相结合、种养加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体系。(2)培育和发展一大批名牌产品,提高设备成套和产品配套水平。(3)突出抓好10个大型市场的建设工作,加快发展信息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二级市场,争取更多的国内外金融企业来沈阳设立分支机构。(4)重点企业集团加快资产重组和低成本扩张,实现与国际优良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对接。(5)鼓励民营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和改制。(6)推进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主导产品合资合作面达到70%;积极引导外资重点投向农业、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大型基础设施和国家逐步放宽限制的一些服务领域。确保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出口创汇7.35亿美元。(7)推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搞好科技与经济对接的组织协调工作,推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的联合,优化配置教育资源。(8)加快实施50个重点建设项目,搞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9)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0)办好精神文明建设10件实事,提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总体水平,实现首批进入全国文明城市。
憧憬未来
沈阳,曾拥有历史文化名城的灿烂和悠久,也曾拥有中国工业重镇的辉煌和骄傲。今天,改革开放的旗帜为前进中的沈阳增添了更加绚丽的色彩,现代化大都市的美好前景正激励670万人民奋发进取,走向世界,开拓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