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鲳鱼一年长多少
‘壹’ 鲳鱼的饲养管理方法
鲳鱼的饲养管理方法
鲳鱼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头较小,吻圆,口小,牙细。成鱼腹鳍消失。尾鳍分叉颇深,下叶较长。体银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以甲壳类等动物为食。鲳鱼是热带和亚热带的食用和观赏兼备的大型鱼类。下面,我为大家分享鲳鱼的饲养管理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红鲳鱼(淡水白鲳)
场地选择
选择淡水白鲳越冬的池塘,必须是能保持水深1.5米以上,最低水温(1月份)能保持12℃以上,面积1000-2000平方米,水源方便,阳光充足,能避北风的场地最好。
防寒棚
普通池塘(指无温泉水的塘),淡水白鲳越冬都必需搭置防寒棚。大多数养殖户都用小镀锌管加角铁焊制成半月形状,固定在塘堤上;然后,在架子上覆盖尼龙薄膜。搭置位置一般在池塘的南北向靠近北面,棚面积约占全塘的1/2或2/3。也可利用稻草或杂草夹成100×130厘米为一块的草苫,然后,在塘的北面将草苫覆盖于鱼塘水面。草苫前端离水面70厘米,后端贴近水面。在防寒棚下面投放一些稻草。这样,当寒潮袭击时,鱼苗可群集乱草丛中取暖。有些农户用水浮莲放养在池塘的1/2或1/3处,用竹杆隔离,不要让其全池任意生长。上述措施之一主要是防止雨雪天,冰雹或雪花直接落入鱼塘中,惊动鱼群,使之受伤。当然,有温泉水的池塘就不必搭置防寒棚,淡水白鲳都可安全越冬。
饲养管理
淡水白鲳越冬期间(即11月下旬到次年2月下旬),饲养管理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到春片的成活率和整体经济效益。所以,管理应注意:
1.饲料投喂。当水温在20℃以上时,饲料的日投喂量应把握在鱼体重的4%-5%,分上下午投喂;一般用花生肉麸或含粗蛋白30%以上的饲料,浸泡后使用。当水温在15-20℃左右时,每日投饲量占鱼体重的2%-3%,下午投喂即可。水温低于15℃不必投饲。饲料应投喂在防寒棚内固定的位置上,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投放。
2.水质管理。由于冬季气温低,池塘中的新陈代谢缓慢,所以,池水易变清,往往透明度大于30厘米。此时,池塘中应适当投放些经发酵后的鸡粪或猪粪,使其水质变成“绿、嫩、爽”;透明度在20厘米左右即可。
3.病害防治。淡水白鲳越冬期间危害较大的主要是水霉病和小瓜虫病,
(1)水霉病。此病由于鱼体机械操作损伤或冻伤后,水霉动孢子入侵伤口,吸取鱼体皮肤内的营养而萌发,并迅速生长;菌丝一端像树根一样吸附在鱼体皮肤组织内,其余大部分暴露在体表外面。水霉菌丝呈白色棉絮状在水中飘动,肉眼可见。鱼体寄生水霉菌后,会表现出烦躁不安,由于菌丝吸取鱼体表皮内的组织营养,加之细菌感染伤口,使表皮组织坏死,病鱼因瘦弱而逐渐死亡。防治方法:①鱼苗投放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可减少此病的`发生。②拉网捕捞操作时需小心细致,不使鱼体受伤,寒冬雨雪天有个别鱼冻伤,切勿下塘捕捞,干扰鱼群。③可用0.1ppm的高锰酸钾溶液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续两次即可。
(2)小瓜虫病,也称白点病。患病鱼体体表有许多小白点,可使鱼体表面分泌大量黏液,并在寄生部位形成孢囊;如果病原体寄生在眼角膜,可导致鱼失明;患病鱼表现为急躁不安,集群围绕池边游动,并不断地和其它物体摩擦或跳出水面,鱼消瘦发黑,鳃丝充血,呼吸困难,不久即大批死亡。小瓜虫病的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适于15-25℃的水温生长、发育。防治方法:①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水泥池、玻璃容器、塑料容器等也要用高锰酸钾或漂白粉消毒。②可用干辣椒加干姜片治疗。每亩水面均1米深可用100克干姜片,加500-1000克清水,煮沸后熬10分钟,再停火20-30分钟;然后,又煮沸熬10分钟,再停火半小时后;加入250克干辣椒和2000克清水,再煮沸熬10分种;最后,连渣带汁兑水10公斤全池均匀泼洒,每天一次,连续两天即可治愈。
4.其它事项。淡水白鲳越冬期间,尽量不要下池干忧鱼群,避免撞伤;严禁使用敌百虫等药物;否则会全池死亡,损失不可挽回。
开春管理
当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淡水白鲳食欲开始增大;此时应投喂精饲料加适当的青饲料。一般精饲料以花生麸或黄豆粉或含粗蛋白30%以上的配合饲料为主,日投饲量约占鱼体重的4%左右;青饲料以牧草或油脉菜投喂,日投喂量占鱼体重的20%左右;通常是上午投喂青料,下午投喂精料。另外,池塘中适量注入新水,使池水保持“绿、嫩、爽”,这样有利于白鲳鱼苗的生长发育和春片销售、运输。
金鲳鱼
养殖条件
试验池3口,位于紫泥镇甘文生态养殖示范区内,大小相同,每口池塘面积12亩,长方形,南北走向,池塘开阔向阳,池深2m,坡比l:2.5,沙泥底质,池底淤泥6cm-10cm。水源为九龙江中港水,排灌方便,可利用潮汐变化进排水,水质清新无污染,pH为7.0-8.2,盐度范围在5‰-12‰之间,氨氮含量低于0.5mg/L,亚硝酸盐含量低于0.1mg/L。
池塘改造及清塘消毒
利用冬闲干塘曝晒后翻耕平整,加固、加高池岸,对进、排水闸门渗漏水、塌陷处进行维修,清除过多淤泥。池深达2.5m,各池有独立进排水系统,进水口安装40目—50目筛绢网,防止野杂鱼进入。每池安装4台0.75kW水车式增氧机。池内建面积1亩—1.5亩暂养池。改造后每亩用100kg生石灰化水后干池泼洒消毒。
苗种投放和管理
1.投苗前15天,进水80cm,每亩用10kg—15kg茶籽饼温水浸泡24小时后全池泼洒,以杀灭野杂鱼卵。每亩投施100kg~150kg发酵有机肥,待池水呈黄绿色或茶褐色,即可准备投放鱼苗。
2.到5月中旬,水温达到20℃时,每亩放养体长2.5cm—3cm淡化的金鲳鱼苗2500尾,鱼苗购自厦门,先投放于暂养池培育。每亩混养200尾体长为5cm—6cm鯵鱼苗、4000尾体长为1.5cm淡化斑节对虾苗,直接投放大塘。放苗时池水茶褐色,含有丰富天然饵料生物,透明度为30cm,盐度为80‰。
3.苗种标粗金鲳鱼鱼苗在暂养池中24小时充气增氧,投苗2天后开始投喂浮游动物或刚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1周后用绞碎鱼糜,添加30%粉状鳗鱼配合饲料,拌均捏成小团状,投放于料罾,每口暂养池放置6个—8个料罾,每天投喂2次—3次,日投喂量为每万尾鱼苗1000g—1500g,逐渐驯化为用金鲳鱼0#全价配合饲料投喂。经过20天培育,卵形鲳鯵长至4cm-5cm,可打通暂养池,让鱼种进入大塘。
养殖管理
1.投饵管理。金鲳鱼使用粗蛋白含量43%的金鲳鱼专用膨化颗粒饲料投喂,混养的鲻鱼、斑节对虾不另行投饵。按鱼规格大小选择不同型号的饲料,前期用0#料、1#料,中后期用2#料、3#料。根据气侯、水质情况灵活调整投饵量,一般低温阴雨天少投料,晴天气温高多投料;水温20℃左右每天投喂2次,日投饵量为鱼体重8%—10%;6月—9月水温为25℃—35℃时,金鲳鱼摄食旺盛,生长快,每天投喂3次—4次,日投饵量增至鱼体重15%以上;高温闷热天气要适度控制投饵量,避免金鲳鱼暴食。投喂配合饲料要营养全面,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美国纳欣(国际)生物营养有限公司产品“银黄维红VC”或潍坊东方海洋(加拿大SASKAATCHEWAN大学)生物科技研发中心产品“激活肽”,调节金鲳鱼肠道微生态环境,加强肠道的吸收功能,增进饲料转化率,提高机体抗病、抗应激能力消化吸收,促进鱼类生长。
2.水质调控。保持水位,养殖前期鱼塘逐渐加水,每天加水5cm-10cm,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cm-40cm,一直到池塘水深1.5m后才开始逐渐换水,每2天—3天换水20cm-30cm。高温期水位保持2m以上,酌情增加换水量和换水次数。养殖中后期,随着投饵量的增加,池水积累大量残渣、排泄物,增加池塘有机耗氧量,应加开启增氧机,每15天施放1次潍坊东方海洋产品“东方菌王”(氨氮/亚硝酸盐降解剂),用量为150-200/亩·米,高效降解池水中有机残渣、鱼虾排泄物,降低氨氮、亚硝酸盐含量;稳定PH值,通过营养,场所竞争及分泌类似抗生素的物质,抑制真菌和病原微生物的生长,保持水中有益菌群和浮游生物的生态平衡;每15天—20天全池泼洒东方海洋产品“底改先锋”,立即以数倍繁殖成优势种群,其改良水质和底质的功效明显高于常规菌群;增氧成分同时释放氧气,增加池底溶解氧,防止因缺氧造成的浮头和泛塘现象。
3.日常管理。日常管理要做到早、中、晚最少巡塘三次,观察金鲳鱼摄食情况,发现金鲳鱼摄食量异常或死鱼时要查找原因,及时对症处理。经常检查进排水口过滤网,清除杂物,发现破损及时更换,注意观察水质变化,发现池水恶化要及时加注新水,养殖前期每天开机增氧2次,中午开机1小时—2小时,黎明前开机3小时—5小时;中后期适当增加开机时间,阴雨天、高温闷热天气要及时开机增氧,防止金鲳鱼缺氧浮头。金鲳鱼有聚集抢水习性,加水时进水口附近区域用围网围起来,防止金鲳鱼过密聚集在进水口周围造成缺氧窒息死亡。
4.病害防治。当前,金鲳鱼养殖中常见的病害是有以下几种:
(1)神经坏死病毒。养殖户送样鱼10尾,此金鲳鱼苗自4月16日自海南采购,经过10多小时运输后直接上排,第二天出现小量黑身鱼苗在水面打转,第三天黑身鱼苗增加,检查网箱底部出现60尾的死亡,此后死亡鱼苗每天递增,浮于水面的鱼苗也有增加趋势。处理方法:1、尽量缩短运输时间与降低运输密度,并在运输过程中施放VC类抗应激剂;2、运输结束后,鱼苗上排前适量添加刺激性低的消毒剂,减少体表创伤感染;3、内服恩诺沙星与VC三聚磷酸酯,每天两次,连续五天,能效减少鱼苗损失。
(2)肠炎。网箱养殖,进苗20天,是质量较好的头苗,生长速度快,从23日起发现有十几尾鱼浮于水面,体色正常,游泳速度较慢,整箱鱼吃料速度下降,检查箱底出现30尾左右死鱼。处理方法:1、平时控制投料量,以达到八成饱为指标;2、投料前,对饲料进行泡水软化处理,避免直接大量投喂干燥膨化饲料;3、肠炎出现后,使用诺菌素与多维进行药饵投喂,每天两次,连续四天;如果病情严重,则再加入肠炎灵(商品名,主要成分盐酸黄连素)处理。病情一般在三天内能够控制,死亡停止。
(3)金鲳鱼疖疮。金鲳鱼食料正常,体色完好,生长正常。在背部、尾鳍部、下腹部出现明显疖疮,疖疮红肿有脓汁,严重影响鱼美观,卖相难看。处理办法:1、在饲料里定期添加金鲳宝贝与Vc三聚磷酸酯,可有效避免皮肤溃烂出现;2、疖疮出现后,用多种维生素混合氟苯尼考,连续内服一星期后,可消除此疖疮。
;‘贰’ 请问这个是什么鱼
您好!
这是红鲳鱼。
红鲳鱼,别名也叫淡水白鲳,虽然在外形上酷似鲳鱼,但是它的成体却有着黑色的背鳍和闪耀着桔红色金属光泽的腹鳍。
外形特征:是锯脂鲤亚科、巨脂鲤属的一种,与俗称的“食人鱼”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鳍条无硬棘。背鳍18~19;臀鳍16~18;腹鳍8。鳔室为二个,后室长于前室。侧线鳞82~98。上、下颌齿均二行,齿面呈缺刻状尖端突出,牙齿锋利,能咬在水中其它生物,饥饿食物不充足情况下能吃同类。第一鳃弓的鳃耙数30~36。有明显的胃,胃囊呈U字状较膨大,其胃的长度约为肠长的1/5,胃与十二指肠交界处有幽门盲囊(幽门垂),肠及内脏周围有脂肪块。
繁殖特性:红鲳鱼个体较大,生长迅速,最大个体可达20公斤,饲养一周年体重可达1000克以上。在广东,当年孵化的鱼苗,饲养到年底可长到500克以上的上市规格,最大的可达1000多克;到第二年可长到2000克左右。在浙江,当年于4月下旬~5月上旬人工繁殖的红鲳鱼苗育成夏花后,饲养4个月以上,尾重达240克左右,也达到了食用鱼规格。红鲳鱼的群体生长较均匀,个体差异较小,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种内一般不互相残杀。但鱼种在饥饿的情况下会互相咬伤,有的因尾鳍被吃掉而死亡。所以,一方面在饲养过程中要保证饲料充足,另一方面最好采用与其它鱼类混养的方式。
‘叁’ 红鲳鱼养殖技术
养殖红鲳鱼需要注意场地的建设、鱼种的投放、饲料的投喂和及时的催产等。场地要选择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地方,放养鱼种之前要先用食盐溶液消毒并种植水葫芦,饲料以蛋白质为主,定时定点,及时为鲳鱼注射催产剂。
红鲳鱼怎么养殖
1、建设场地
想要养殖红鲳鱼,首先要准备好一个适宜的鱼池才行。鱼池要选在背风向阳、冬季不会温度过低的地方建设,面积不宜过大,1200平方米左右是最适合的,水深大约1.5米左右,水温不宜过低,要保证在20摄氏度以上。
2、投放鱼种
在投放鱼种之前,先要向池塘中倒入一些食盐溶液进行消毒和清理,然后换上新水,在水池中放养一些水葫芦和青萍之类的水生植物,以便于水体中孕育出足够数量的浮游生物,再注入鱼种即可,鱼种的密度不宜过大。
3、投喂饲料
红鲳鱼所吃的饲料一般是以蛋白质成分居多,这样才能满足食量极大又生长得极快的红鲳鱼的需求,但是单单只靠水体自己的浮游生物和投放的鱼糜等是不够的,需要人为投放颗粒膨化饲料,温度低就少投放一些,红鲳鱼才能长得又快又好。
4、催产工作
红鲳鱼在水温25-28摄氏度左右的水体中就能很好的生活,长江流域的红鲳鱼一般在5月左右时就要开始进行加温催产了,略微加热水温,并为成熟的红鲳鱼注射催产的药剂,夜间进行则产卵就在凌晨或黎明时,培育1个月左右就能变成鱼种。
‘肆’ 这是什么品种的鱼
短盖巨脂鲤,又叫淡水白鲳,俗名红鲳鱼。是脂鲤目脂鲤科的一种。和大名鼎鼎的食人鱼(水虎鱼)是近亲。所以长得有点像是不是?
详见链接。
顺便说一下,一般说的鲳鱼,是鲈形目,鲳科的物种,海产。而另一种长得很像的是武昌鱼,即团头鲂,属于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鲂属。三种的关系差的远了。
‘伍’ 这是什么鱼
红鲳鱼
‘陆’ 红鲳鱼是海鱼还是河鱼
红鲳鱼是河鱼。红鲳鱼是淡水鱼,即河鱼。虽然其外形很像鲳鱼,但是它的成体却有着黑色的背鳍和闪耀着桔红色金属光泽的腹鳍。红鲳鱼栖息在中、下水层,具集群性,能耐0.48毫克/升低氧,酸碱度适应ph6.2到7.5,通常在16摄氏度开始正常吃食,生长温度为21到32摄氏度,一年多次产卵。当水温25到30摄氏度时,便可进行人工催产繁殖。
外型特征:是锯脂鲤亚科、巨脂鲤属的一种,与俗称的食人鱼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鳍条无硬棘。背鳍18~19;臀鳍16~18;腹鳍8。鳔室为二个,后室长于前室。侧线鳞82~98。上、下颌齿均二行,齿面呈缺刻状尖端突出,牙齿锋利,能咬在水中其它生物,饥饿食物不充足情况下能吃同类。第一鳃弓的鳃耙数30~36。有明显的胃,胃囊呈U字状较膨大,其胃的长度约为肠长的1/5,胃与十二指肠交界处有幽门盲囊(幽门垂),肠及内脏周围有脂肪块。
‘柒’ 生物出现“人牙”特点是什么原因
在地球上,生物的种类十分的多,科学界可能永远都无法收集到“所有”生物的品种,因为在整个生物界之中,时刻都存在新生物的诞生,以及部分生物的灭绝,所以我们无法判定哪种生物刚出现的或者是已经存在很久的。近几年来,科学界也在不断地宣布“新生物”的灭绝,在同时也出现了物种的变异,变异出来的样子可能自己都没有见过。
鱼类能够长出“人牙”,这也说明了它们是在适应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长变化的,未来可能会遇到越来越多的生物发生变异,出现不一样的外表以及自身的结构,大家所以也不必惊慌,只要我们尽量的避免与其接触就行了,生物在改变,人类生存的环境在改变,地球在改变,甚至是我们整个宇宙空间都在改变,所以地球的改变是影响到我们地球上整个生物链以及生命的结构变化,谢谢大家阅读!
‘捌’ 鲳鱼和武昌鱼的区别
鲳鱼和武昌鱼的最大区别是前者为海水鱼,后者则为淡水鱼。
鲳鱼,又名白鲳、鲳板、镜鱼、平鱼、鲳扁鱼,系银鲳属鲳科,栖息于近海的中下层,多产于象山港和舟山洋面,也是宁波海渔特产之一。
鲳鱼,体侧扁而高,卵圆形,体长约40厘米,银灰色,头小,吻圆、口小、牙细,成鱼腹消失,以甲壳类等为食,尾形似燕尾。
武昌鱼,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鲂属。俗称:团头鳊,平胸鳊。
体高,甚侧扁,呈菱形,头后背部隆起,体长为体高的2.0-2.3倍。头小,吻圆钝,口端位,口裂宽,上下颌等长,上下颌的角质层较薄;胸部平坦,腹部仅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具有皮质腹棱。背鳍具光滑硬刺,其长度较头长为小;臀鳍长,具27-32根分枝鳍条,尾柄高而短。体背部青灰色,两侧银灰色,体侧每个鳞片基部灰黑,边缘黑色素稀少,使整个体侧呈现出一行行紫黑色条纹,腹部银白,各鳍条灰黑色。
团头鲂多见于湖泊,比较适于静水性生活。平时栖息于底质为淤泥、并生长有沉水植物的敞水区的中、下层中。幼鱼主要以枝角类和其它甲壳动物为食;成鱼摄食水生植物,以苦草和轮叶黑藻为主,还食少量浮游动物。4月开始大量摄食,6-10月为肥育期,摄食强度最大,冬季11月起停食。2龄可达性成熟,5-6月间,成鱼集群于流水场所进行繁殖;产卵场一般需要具有一定的流水,有茂密的水草,底质为软泥多沙,水深1.0-1.5米,水温20-28℃。怀卵量一般为3.7-10.3万粒。受精卵在水温为25℃时,经两昼夜可孵化。冬季集群在深水处的泥坑中越冬。
团头鲂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附属中型湖泊。
‘玖’ 红鲳鱼是淡水鱼吗
红鲳鱼是淡水鱼。红鲳鱼也被叫做淡水白鲳,是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红鲳鱼栖息在中、下水层,具集群性,酸碱度适应ph6.2-7.5,通常在16℃开始正常吃食,生长温度为21-32℃,最适生长温度是28-30℃。一年多次产卵。当水温25~30℃时,便可进行人工催产繁殖。自1987年人工繁殖成功以来,红鲳鱼逐渐在全国推广养殖,收到了许多水产养殖户的青睐,成为年产量最高的养殖鱼类之一。那么,红鲳鱼怎么繁殖?现将红鲳鱼的人工繁殖方法介绍如下。
红鲳鱼的人工繁殖方法
1.场地要求:亲鱼培育池选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有余热水的地方建池。池塘预先清整消毒,室外池1000-1500平方米为宜。水深1.5-2米,水温保持20℃以上。室内保温池一般50-200平方米,水深1-1.5米。池中要设增氧设备,水温根据条件保持20-26℃,越冬期间要保持水温相对恒定。
2.种鱼放养:静水池放养密度2-3千克/立方米为宜,有温流水条件可增加到5-7千克/立方米,放养前鱼体用2‰食盐溶液消毒15分钟。池中放养水葫芦、绿萍等。每周根据水质情况注换新水。
3.饲料投喂: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能低于25%,日投喂量约占鱼体重1-3%,饲料投喂在食台上。平时注意防治鱼病发生。
4.适时催产:红鲳鱼最适催产水温为25-28℃,长江流域一般5月份进行加温催产。根据性腺发育情况,选择成熟亲鱼以雌:雄=1∶1注射催产剂。注射时间一般晚上进行,使亲鱼产卵在黎明阶段。受精卵一般在孵化桶肉孵化,孵出鱼苗经约1个多月培育成夏花鱼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