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古玩多少钱一年
1. 古董鉴定,专家收费标准是多少
1.马未都出场费
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市,祖籍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文化学者,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50万/一场
2.蔡国声出场费
蔡国声,男,1941年出生,浙江定海人。中国近代书法家,文物鉴定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这是一个中国文物鉴定界内响当当的名字,他从事文物、古玩鉴定40余载,出版《珍宝鉴别指南》、《古玩与收藏》、《蔡国声隶书阿房宫赋》、《过眼云烟录——蔡国声谈古玩鉴赏》等书二十余本,在文物鉴定界被誉为“高产专家”。3万/一场
3. 丘小君出场费
丘小君,着名的陶瓷评鉴专家,从事陶瓷文物鉴定工作30余年,居于香港和纽约两地﹐是香港着名收藏家学会“求之雅集”的董事和陶瓷鉴定顾问,还兼任海内外多家拍卖行、博物馆的征集顾问。3万/一场
4.欧阳朝霞出场费
欧阳朝霞,央视《寻宝》栏目特邀专家,中国地质大学宝石学硕士学位,持有国家注册拍卖师证书、文物拍卖单位专家证书。她现任北京越王珠宝会所总经理。CCTV—1《寻宝》节目珠宝玉石鉴定专家,《私人财富》等多家媒体珠宝鉴赏、收藏栏目专栏作家,珠宝鉴赏收藏与拍卖方向资深讲师。1万/一场
5.金运昌出场费
金运昌,蒙古族,北京市人,1957年生。金运昌任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1万/一场
6. 贾文忠出场费
贾文忠,字闻钟,号铜斋,1961年生于北京金石世家,老北京古铜张派第四代传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员会委员 ,硕士研究生导师 。大学文化,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研究生班毕业。先后就职于北京市文物局、首都博物馆。1万/一场
7.金申出场费
1949年北京出生,回族。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教授。 [1]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会员。着名佛教文物鉴定专家,文史学家,画家。1万/一场
8.耿宝昌出场费
耿宝昌,男,1922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束鹿(今辛集市,归河北省直接管辖),文物鉴定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咨议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历史博物馆顾问、首都博物馆顾问、炎黄艺术馆鉴定委员会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陶瓷及其他古代工艺品的研究,重点研究历代陶瓷。30万/一场
9.杨静荣出场费
杨静荣,男,1948年生于北京,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曾在邯郸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颜料和传统色釉的研究实验工作,1979年调入故宫博物院研究陶瓷史至今。1万/一场
10.单国强出场费
单国强,男,汉族,1942年2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绍兴。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入故宫博物院从事文博业务工作。主攻古代书画史论和书画鉴定研究。1985年3月任故宫博物院办公室主任,1988年6月陈列部主任,1998年4月—2002年3月任宫廷部主任。1万/一场
11.翟建民出场费
香港永宝斋斋主,亚洲国际艺术及古董展(AIAA 2006)主办人。20万/一场
12.单国霖出场费
单国霖,男,1942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擅长中国书画理论历史研究。1万/一场
13.黄努卫出场费
黄努卫,是国家一级美术师,国礼画家,润格每平方尺12308美元。1935年生于安徽歙县,系国画大师黄宾虹外孙。幼成家学,曾得外公黄宾虹和黄晋新的亲授,绘画以山水为主,黄宾虹大师甚为赞赏。20万/一场
14.范曾出场费
范曾(1938.7.5-),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中国当代大儒、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 现为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南开大学、南通大学惟一终身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50万/一场
15.欧阳中石出场费
欧阳中石,山东省肥城市人,着名文化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早年拜在京剧大师奚啸伯的门下。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唐风美术馆名誉馆长。50万/一场
16.吴进良出场费
吴进良,字慕鸿,北京人,徐悲鸿再传弟子,美术教育家。20万/一场
17.何家英出场费
何家英,1957年出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中国画,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当代工笔画协会副会长、天津美术学院何家英工笔画研究所所长、天津画院名誉院长、天津美术馆名誉馆长。20万/一场
18.李鉴宸出场费
李鉴宸,现居新加坡,古文化研究性学者,艺术品金融操盘手 ;首席国际艺术品鉴定评估师 、上海艺术品金融商会常务秘书长 、上海艺术品金融商会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主任 ,与香港佳士得、苏富比拍卖有深度合作。国内众多富豪私人艺术品投资顾问。 35万/一场
19.霍春阳出场费
霍春阳。1946年出生于河北省清苑县李庄乡李庄村,196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至今。历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美国内森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大中华学区专家委员会委员、天津画院院外画师、天津青年美协顾问、荣获天津高校名师称号。2万/一场
20.史国良出场费
史国良(释慧禅),1956年生,中国当代着名人物画家;师从蒋兆和、黄胄和周思聪先生,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40万/一场
21.冷军出场费
冷军,1963年生于四川。1984年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艺术系。现任武汉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在2007年9月22日下午闭幕的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冷军当选为省文联副主席。50万/一场
22.靳尚谊出场费
靳尚谊,1934年生,河南焦作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绘画系。1957年结业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并留校在版画系教授素描课;1962年调入油画系第一画室任教。原中央美院院长。现为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美协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 ,中国美协第九届名誉主席。50万/一场
23.曾梵志出场费
曾梵志,1964年出生于湖北武汉市,199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曾梵志的创作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敏锐的社会批判,受到评论界广泛的赞誉,也得到社会民众的持续关注。50万/一场
25.王沂东出场费
王沂东(1955-)山东人。1972年进入山东省美术学校,曾任教于山东艺术学校美术科。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留校任教,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沂东对家乡沂蒙山有着浓厚的感情,山村的人物和景色成为他绘画的主题。其作品曾在新加坡、法国、意大利、日本和美国展出。1987年在纽约哈夫纳画廊举办个展。作品《古老的山村》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0万/一场
26.王少伦出场费
王少伦: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以人物肖像着称,在油画界被称为“年轻巨匠”。忠实于现实主义创作理想的学院派画家,他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始终关心农村生活和农民的精神世界。代表作品:《打工妹》、《水》、《本》、《西森大叔》、《1978年11月24日夜·小岗》、《歌声》、《父与子》。10万/一场
27.徐芒耀出场费
徐芒耀,中国当代着名油画家。1945年出生,上海人,祖籍浙江侗市崇福镇。1978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文革后第一届艺术类研究生),师从王德威、吴国亭与全山石教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院长至今。曾在法、美、英、比等国及港澳地区与国内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部分作品被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10万/一场
28.李贵君出场费
李贵君 ,师从于靳尚谊、杨飞云,是第三代古典绘画的代表人物 。他不仅在技法上与老师们不相上下,而且在对于当代的表达上,有了更新更现代的表达方式。被评论界誉为新古典绘画的代表。3万/一场
29.郭润文出场费
郭润文,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1955年出生于广东,浙江人。198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助教班。现任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系副主任,广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院特聘研究员,中国油画学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3万/一场
30.米巧铭出场费
米巧铭,女,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毕业于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博士,现居住于北京,职业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化管理协会理事,美国肖像画协会会员。1万/一场
31.蒋文光出场费
蒋文光, 男,1938年4月生,汉族,上海市嘉定区人,1963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全国着名书画、金银器、碑帖鉴定专家,CCTV《鉴宝节目》专家评委、原国家博物馆资深研究员、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6000元/一场
32. 潘深亮出场费
潘深亮,1937年8月17日(农历丁丑七月十七日)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官桥乡,任北京故宫博物院保管部秘书,书画组组长。现聘于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为北京市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鉴博艺苑收藏品鉴定委员会书画鉴定委员会主任,《收藏》杂志社特邀撰稿人,北京嘉缘拍卖公司顾问。6000元/一场
33.李宗扬出场费
李宗扬,1943年生人,1963年步入文物界,北京文物局研究员。6000元/一场
34.鲁力出场费
鲁力,男,汉族,1956年生,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1982年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本科,获学士学位,即入南京博物院从事古代书画鉴定工作。1万/一场
35.冯小琦出场费
冯小琦,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古陶瓷研究。先后在故宫博物院保管部陶瓷组、研究室、古器物部从事古陶瓷的保管、研究、陈列、古陶瓷窑址的调查与标本的整理工作。1万/一场
36.叶佩兰出场费
叶佩兰,浙江金华人,1937年出生于北京,汉族,为中国世家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瓷器专家。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鉴博艺苑(北京)收藏品鉴定委员会委员、博宝艺术网瓷器鉴定专家,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了中国的彩瓷。1956年供职于故宫博物院。40余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陶瓷的整理、保管和鉴定工作,并对故宫博物院庋藏的古陶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系统地整理海内外收藏的中国古陶瓷,利用世界各国已发表的有关资料编着古陶瓷类的《海外遗珍》。1万/一场
37. 李知宴出场费
李知宴,男,四川遂宁人 [1] ,1937年3月出生,汉族,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1万/一场
38.杨宝杰出场费
杨宝杰,首都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博宝鉴宝网特邀专家、北京石渠雅集文物鉴定中心金牌鉴定专家、青铜器、玉器、杂项鉴定专家。8000元/一场
39.张如兰出场费
张如兰,鉴宝专家,擅长玉器、陶瓷、杂项鉴定。主要作品有《中国鼻烟壶》、《北京玉器大全》、《明清文具书》等。6000元/一场
2. 马未都热爱收藏古董,被说是“古董贩子”,马未都收藏古董的目的是什么呢
说起马未都,很多人都知道,一个热爱收藏的人。马未都是国内的顶级收藏家,凭借他的好眼力和丰富的知识,和绝妙的“捡漏”本事。收藏了不少价值连城的宝贝,如今已经身价几百亿。
3.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他能给鉴定古董么鉴定古董多少钱
我知道马先生的博物馆里是可以预约鉴定的,收费为300-500左右一件。同时马先生要求,只能是一个人在里面,因为他最担心的是两个人(东西的上下两家)在里面吵架起来。
4. 马未都老师王世襄,眼光究竟有多好价值千万紫檀案子,80到手吗
马未都老师王世襄,眼光究竟有多好?价值千万的紫檀案子,80到手
古玩市场是一个淘金的宝地,但是很多时候却要比在矿场淘金更难而且风险系数更大,这需要淘金者有超乎常人的眼光,没有眼光的人花了几十上百万最多也只能买个赝品回家,而有眼光的人花了几十几百块钱就能搬一个“国宝”回家,在收藏界马未都就是一个很有眼光的人。
重点要提的是王世襄在文物保护和收藏方面所做出的贡献,1962年在摘掉“老右”的帽子后,王世襄被调回了文物局工作,他利用一切的业余时间坚持做文物研究工作,编写了《髹饰录解说》一书。
在书中有着明式家具实物、技法、文献材料的收集,还有清代匠作资料的整理、汇编等。帮助故宫博物院追回文物达2000余件,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一件紫檀案子。
5. 马未都的收藏品一直不卖,还会有升值空间吗
有一次,马未都结束鉴宝工作后,去洗浴中心放松一下,意外的在大厅相中一张估价800w的梨花木古床,他跟老板说:“120w卖给我吧?”
老板斩钉截铁的拒绝道:“不可能,给我多少钱,我也不卖!”
马未都平时工作很是繁忙,偶尔的闲暇时间,也没别的爱好,除了四处“捡漏”,就是去环境优雅的澡堂子“搓搓澡”。
当天,马未都应邀去上海鉴宝,工作结束时大家都很乏累了,于是便有朋友提议去洗浴中心放松放松,马未都自然欣然前往。
结果没想到,刚进洗浴中心的大门,马未都就被摆在大厅正中央的一张古床吸引了,他凑过去,一股梨木的清雅香气便扑面而来。
马未都绕着古床走了一圈,发现这梨木纹路清晰美观,床头处还有一处明显的结疤,业内人士称之为“鬼脸”。
这说明,这张床不仅是梨木,还是最上等的花梨木。
凭借马未都多年鉴宝经验,他预估这古床的价值在800w左右。
那么,为什么价格如此高昂的“宝贝”会放在人来人往的大厅里呢?自然是老板不知道它的真正价值。
马未都心中暗喜:“捡漏的机会又来了。”
于是,马未都找到了洗浴中心的负责人:“把你们老板叫来,我有一笔大生意要跟他谈谈。”
对方见马未都气质不俗,谈吐不凡,自然不敢怠慢,连忙打电话将老板叫了过来。
双方见面后,马未都并不着急直奔主题,而是跟老板闲话家常了几句。
在交谈中,马未都得知了几个重要信息:这个老板是个纯商人,从事的行业与鉴宝无关,并不知道这个古床的真实价值。
马未都摸清了对方的底细,也更有了谈判的底气,他开口说:“我就不绕弯子了,我看上你大厅里摆着的那张床了,80w卖不卖?”
老板摇摇头说:“不卖。”
马未都一副了然于心的样子:“那我再加20w,100w你卖不卖?”
老板还是摇摇头。
马未都叹了一口气,直视着对方的眼睛:“那我再加20w,120w,足够有诚意了吧?”
老板面露难色:“老先生,这床对我意义非同寻常,给多少钱我都不卖,您也不用再加价了!”
马未都见对方态度比较坚决,心里惋惜这次与宝物无缘,但还是不死心的在告别之时,递上了自己的名片:
“有朝一日,你想卖的时候,就再联系我。”
回到北京后,那位老板一直没有联系马未都,马未都也渐渐忘了这件事。
直到一年后的某一天,马未都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老先生,还记得我吗?那张床您还要吗?120w的话,我可以出手!”
马未都不解:“你不是很在意它吗?为什么突然决定卖掉了呢?”
对方语气低落的说:“这一年洗浴中心的生意不太好,我负了债,老婆又刚刚生了孩子,四处都是用钱的地方,我这也是无奈之举。”
马未都听后回复道:“我可以收你这张床,但此一时彼一时,我只能出个半价?”
老板难以置信的反问:“60w吗?”
马未都回答:“不,是59w,我要再扣掉你1w,给你长个教训,如果你同意,这钱1分钟就会打到你的账户。”
对方在电话另一边沉默半晌,最后只能无奈的答应:“好吧!”
就这样,马未都以59w的价格买到了价值800w的古床,再一次捡漏成功。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有些收藏品不是马未都不卖,而是有价无市。
想卖出好价格,也要恰巧碰到好买主才行。
有一次,马未都到农村收购古董,瞄到一个喂鸡的盘子,就问:“大娘,这盘子卖吗?”大娘说:“这玩意你也要啊,送你得了。”到手之后,马未都找专家鉴定,这盘子价值1000w。
大家经常在综艺节目中看到马未都,喜欢听他讲有关“捡漏儿”的故事,可以说妙趣横生,让人十分神往。
不过尽管马未都在荧幕上侃侃而谈,但他也有失手的时候。
1987年,马未都在上海友谊商店,相中一个瓷碗,是大名鼎鼎的珐琅彩,又被称为“开光胭脂红彩山水纹碗”。
由于这个瓷碗胭脂色非常浓,鉴定文物的老先生误以为是民国时期盛行的高仿品,定价3w外汇券,折合人民币6w。
马未都看出其中的猫腻,眼馋的很,忍不住跟店员套磁,拍了不少马屁,店员才同意从柜台里拿出来让他把玩。
可惜当时马未都当年囊中羞涩,没钱买下这件古董,只能每次去上海的时候去看上几眼。
遗憾的是,有一天马未都再次去上海友谊商店,店员见了热情打招呼:“又来看碗吧!已经被一个傻帽儿3w买走了,宰了这人,我们半年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马未都只能悻悻地离开,直到第二年,这碗在苏富比拍卖会上再次出现,有一个日本人花792w港币(850w人民币)将其买走,听说此事,马未都悔恨地肠子疼了好多天,上厕所都不方便。
让马未都更没想到的是,1997年,这碗又被拿到苏富比拍卖会上竞拍,被人以2147w港币拿下,从此这只碗再也没有在市面上出现过,马未都估计这只瓷碗已经价值过亿,实在是欲哭无泪啊!
虽然这个漏没捡到,但并不是说马未都的眼光不行,只是碍于当年财力有限。
有一次,有朋友找到马未都:“我在农村见了一对黄花梨顶箱柜,您给长长眼?”
马未都一听心痒的不行,连忙陪朋友去看,结果大失所望,这顶箱柜只是普通货色,并不是黄花梨的。
临走时,马未都看见这家主人在院子里喂鸡,手里拿着盛鸡食的盘子似乎颇为不凡。
马未都不动声色地说:“大娘,这个盘子能卖给我吗?”
农村人比较朴实,大娘说:“这东西有啥好卖的,送你算了!”
马未都老脸一红:“这怎么能行呢!该给的钱还是要给的!”马未都付了钱,才跟朋友离开。
果然不出所料,回到家,马未都将盘子清洗干净,发现非常漂亮,后经专家鉴定,这盘子是明代宣德年间的漆器大盘,估价1000w往上。
当然马未都的收藏不仅这些,大多都收藏在观复博物馆。
马未都虽然嘴上说不图发财,只是喜欢收藏,也很少将手里的古董卖出,但随着物价上涨,这些古董肯定会增值。
一直不卖要划定一个期限。如果 社会 发展到不以价格划定藏品,只是用做研究和欣赏,文化高度文明,经济繁荣,收藏就不会成为谋生的手段,就谈不上升值了。但藏品是无价的。
6.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介绍
如今,马未都是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的馆长,成了中国古玩收藏圈子里如雷贯耳的人物。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介绍
马未都,祖籍山东荣成,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
马未都,人称“马爷”,有“京城第一收藏家”之美誉;2008年,继易中天、于丹之后,他走上“百家讲坛”,成为家喻户晓的收藏名家。
马未都从70年代末开始了收藏之旅,至今个人藏品已有数千件(套)。1996年,他做出了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很多人认为马未都今天的成就源于昔日的好眼光,是他抓住了时机,比其他人“动手早”。其实不然,在马未都看来,今天的事业完全拜过去的“不务正业”所赐,是兴趣这株旁枝茁壮发展成了今天的参天大树。正是因为当年的“执迷”,才有如今的“有悟”;接着,他又把这“悟”通过他的私人博物馆、着书和百家讲坛,传递给了千千万万热爱收藏的人们。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故事
1981年,26岁的马未都还是一名机床铣工。作为文学爱好者,他写了篇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中国青年报》整版刊登了这篇小说,谁都没想到,马未都的命运从此改变。
小说发表后,马未都被调任为《青年杂志》的编辑。在文学最璀璨的时代,这是个特别优越的身份,哪位读者投稿,他随手写一句“稿子可以,你来一趟”,别人就乐颠颠地来见他了。他就在那时发掘了王朔、苏童,办公室的常客还有刘震云、莫言等人。
在编辑之外,马未都也一直在坚持创作,而且成绩斐然,中青社曾为他和顾城举行过大型座谈会,他代表小说,顾城代表诗歌。
而就在文学事业如火如荼时,马未都却选择了江湖隐退。
他说:“我原来觉得文学神圣得要死,误认为我可以一辈子弄文学,后来只干了十年,在看到文学兴盛和衰退的速度、看到文学业内那种龌龊的嘴脸后就放弃了。”
1990年,马未都从文坛消失,进军影视圈,跟王朔、刘震云等人,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马未都担任秘书长,随后推出家喻户晓的《编辑部的故事》。
随后,“海马影视创作室”制作了《海马歌舞厅》。片子还未拍完,影视事业也正如烈火烹油,马未都却在攒足第一桶金后,渐渐淡出影视圈,一头扎进了当时还很冷门的古玩收藏领域,开始了淘宝之旅。
“文人马未都”变成“商人马未都”,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型,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
当时,中国古玩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马未都的寻宝历程只能从“菜市场”开始。那时候菜农来北京卖菜,顺便会捎上自家最值钱的老物件。马未都从两块钱的“官窑”开始买,直到它升值到20万。“那时你去地摊上,满地都是宝贝,我只是在宝贝中进行挑选。”
1982年,马未都用1600元买下了第一件正式藏品——四扇屏。自此,他的收藏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摊上淘到的瓷器买回家,他躺在被窝里,一宿一宿地摸着看。“一是养眼,二是琢磨。”在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艺术品价值的时候,他已经“入道”深矣。
这段时间,他成功地混迹在地摊中“捡漏”。淘到一个雍正官窑的盘子。1987年,这样一个盘子不到500元人民币(当时公务员的收入每月只有二三百元),今天,已经拍卖到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
马未都的与众不同是他不仅热爱收藏,更喜欢研究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1993年,马未都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收藏着作《马说陶瓷》,被广大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
1997年,观复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展出面积400平米。这是内地第一家私立博物馆,马未都又多了一个身份——“博物馆馆长”。
后来,他陆续在杭州、厦门、上海等地建了地方馆。他打算在中国建立10座“观复”,“让展览如推磨盘一样转起来”。
坊间流传:“马未都玩什么,什么就涨”。所以,虽然门儿清,他却从不对文物估价。他做《百家讲坛》主讲人,做脱口秀,都以普及收藏文化为目标。
马未都之所以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屡次成功转身,实现传奇人生,除了过人的智慧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最重要是凭借对时事的精准判断和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珍贵特质, 使马未都成为诸多文化领域的带头人。
2007年,马未都加入奥迪英杰汇大家庭,担任“奥迪英杰汇文化大使”。
马未都被邀请加入奥迪英杰汇大家庭,正是因为他的进取精神与奥迪不断突破自己的品质如出一辙。奥迪品牌的高技术水平、高质量标准以及高强劲动力也契合了马未都的人生理念。
奥迪英杰汇成立于2005年2月,汇集了来自艺术、文化、商业及体育等领域的杰出代表和社会精英,是高品质的主流精英联盟。
英杰汇成员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事业成功而不事张扬,激情、进取而富有品位;他们引领着社会潮流,推动着社会进步,他们身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们是奥迪“尊贵、进取、动感”品牌精神的体现者和倡导者。
“奥迪英杰汇”是奥迪用户形象和特点的集中体现,向世人展示奥迪用户的优秀形象,并使奥迪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7. 为什么大部分古玩收藏家古玩直播带货,只能赚到小钱,什么原因
古玩这行业,你喜欢那么就很值钱,如果你不喜欢,那么你都会嫌它碍事!并不是每一个都喜欢古玩。所以能挣钱,何不卖掉挣钱小钱,还能给自己打打名气。一举两得啊。
8. 马未都有三十亿财产吗
他的藏品价值估价远超30亿。
拓展资料:
1.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收藏家、古董鉴赏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讲系列节目《马未都说收藏》。
2.现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同时也是超级畅销书作家。
3.1996年,马未都创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
4.马未都,早年下过乡,插过队,回城后当了几年机床铣工。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1981年,《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发表了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小说发表后调为《青年文学》的编辑。
5.看看观复博物馆就知道了,而且观复博物馆也肯定是他所收藏的所有藏品,博物馆里上亿的东西肯定也在几十件之上,其实文物买出上亿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比如鬼谷子下山当时拍卖就高达2.3亿。
9.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故事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故事
61岁的马未都,赫赫有名。他渊博,生动,又极富个性。他清高,狂傲,又精明透彻。他一直活跃在江湖,江湖上也始终有他的传说。
有人羡慕马未都腰缠万贯,有人仰慕他博学慧眼。而从一介草根晋级为国宝级文化学者,他靠的其实就是两个字:精准。
他的人生,说传奇毫不为过:从编辑、作家、影视编剧,到文物鉴赏家、博物馆馆长、奥迪英杰汇文化大使、脱口秀主讲、文化名人,最终名利双收。
他是怎么做到的?
1981年,26岁的马未都还是一名机床铣工。作为文学爱好者,他写了篇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中国青年报》整版刊登了这篇小说,谁都没想到,马未都的命运从此改变。
小说发表后,马未都被调任为《青年杂志》的编辑。在文学最璀璨的时代,这是个特别优越的身份,哪位读者投稿,他随手写一句“稿子可以,你来一趟”,别人就乐颠颠地来见他了。他就在那时发掘了王朔、苏童,办公室的常客还有刘震云、莫言等人。
在编辑之外,马未都也一直在坚持创作,而且成绩斐然,中青社曾为他和顾城举行过大型座谈会,他代表小说,顾城代表诗歌。
而就在文学事业如火如荼时,马未都却选择了江湖隐退。
他说:“我原来觉得文学神圣得要死,误认为我可以一辈子弄文学,后来只干了十年,在看到文学兴盛和衰退的速度、看到文学业内那种龌龊的嘴脸后就放弃了。”
1990年,马未都从文坛消失,进军影视圈,跟王朔、刘震云等人,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马未都担任秘书长,随后推出家喻户晓的《编辑部的'故事》。
随后,“海马影视创作室”制作了《海马歌舞厅》。片子还未拍完,影视事业也正如烈火烹油,马未都却在攒足第一桶金后,渐渐淡出影视圈,一头扎进了当时还很冷门的古玩收藏领域,开始了淘宝之旅。
“文人马未都”变成“商人马未都”,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型,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
当时,中国古玩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马未都的寻宝历程只能从“菜市场”开始。那时候菜农来北京卖菜,顺便会捎上自家最值钱的老物件。马未都从两块钱的“官窑”开始买,直到它升值到20万。“那时你去地摊上,满地都是宝贝,我只是在宝贝中进行挑选。”
1982年,马未都用1600元买下了第一件正式藏品——四扇屏。自此,他的收藏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摊上淘到的瓷器买回家,他躺在被窝里,一宿一宿地摸着看。“一是养眼,二是琢磨。”在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艺术品价值的时候,他已经“入道”深矣。
这段时间,他成功地混迹在地摊中“捡漏”。淘到一个雍正官窑的盘子。1987年,这样一个盘子不到500元人民币(当时公务员的收入每月只有二三百元),今天,已经拍卖到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
10. 文玩清流—马未都:一生“捡漏”无数,但为何不贪漏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都是中国古代的名人大家们总结出来的经验,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诚信和德行首先是摆在第一位的,这也是我们能够做成功一件事情的根本。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人开始被眼前的物质利益冲昏头脑,忘记了遵守老祖先们留下来的诚实守信这样的传统美德。他们的良心非常麻木,明明知道是骗局是假货,但却为了短暂的利益而妥协。在我们生活的各领域,都有类似这样欺骗和不诚实的情况出现。
文玩界清流--马未都
我们都知道,文物古玩领域是一个暴利的领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们制作了非常多精美的艺术品。现在我们把他们称之为古董。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马未都学习,做一个诚信的、实实在在的人,不为眼前的利益冲昏头脑,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