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史志一年多少期
1. 《黑龙江史志》是不是合法期刊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是1982年初中共黑龙江省委作出成立黑龙江省志编审委员会的决定后不久,于1982年2月24日成立的。始称黑龙江省地方志研究所,是地方志编审委员会的常设机构,负责省志的编纂和省地方志编审委员会的日常工作。1988年5月12日,省委、省政府决定将省地方志研究所更名为省地方志办公室,并由副厅级单位升格为省政府直属的正厅级事业单位,下设秘书处、机关党委、省志指导处、省志编纂处、出版发行处、市县指导处、研究室和《黑龙江史志》编辑部。编制40人。
所以,该期刊是合法期刊,公开出版已达20余年:)
2. 蝗鱼的记载
爵go鱼,又作嶂蝗鱼(《黑龙江外记》),鳍蝗鱼(《三姓志》).随音讹作秦王鱼(《金史地理》),秦皇鱼.鲜蝗鱼,满语称作阿真.鲜蝗鱼又作鳍鱼(《清稗类抄》),或作牛鱼.其中有将鲜鱼作牛鱼者(《柳边纪略》),亦有称鲜鲤鱼或鲜蝗鱼为牛鱼者(《盛京通志》,
《吉林通志》),皆因鳄蝗鱼头略似牛,或因其大如牛,一尾之值与牛同而称牛鱼,不过牛
鱼之称,在辽金时代就已盛行.另外鲜鱼或鲜蝗鱼在黑龙江下游出海口处又被黑斤,济勒弥人通呼为麻勒特,或麻特哈鱼,这在曹廷杰的《西伯力东偏纪要》中有详细的记载.
鲜蝗鱼在历史上主要生长在黑龙江,松花江和黑龙江近海深水处,牡丹江,乌苏里江亦曾生长.对此,有关文献不乏记述.牛鱼出浑同江(周麟之《海陵集》); 1-0蝗鱼出黑龙,混同等江(《清稗类抄》第十二册);牛鱼(鲜鱼)混同,黑龙两江,虎儿哈河皆有之
(《柳边纪略》).这里的混同江系指松花江(亦有指黑龙江者),虎尔哈河即今之牡丹江.
这说明清代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都有鲜蝗鱼生长.民国时期鲜鲤鱼在松花江中也是很
多的.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现在牡丹江已根本没有鳄蝗鱼的踪影了,松花江还偶尔能
见到,但亦属凤毛麟角了.不过有件趣闻,犹能给人们留下一点难忘的记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省内某报载,佳木斯附近松花江段有一头牛在江边饮水,被一条鲜蝗鱼咬住牛角不放,牛退鱼进,最后将鱼拖出水面,被附近农民打住,足有三五百斤(仅凭记忆).
2000年人冬时节在嘉荫县永安,新发两村因黑龙江水浅而捕获的长3米重130公斤的大
蝗鱼和分别是40多公斤和30多公斤的鲜鱼漫话好蝗鱼亦属罕见新闻,但这和以前的大鱼比已属小鱼了.
蝗鱼是定居性的底层,肉性淡水鱼,不作长距离徊游,主要栖息在大江夹心子,江汉等
水流稍缓,砂砾底质的地方,喜欢分散活动.黑龙江中黑河市的小乌斯力,黄旗营子,萝北
县的肇兴江段,同江,抚远间的勤得利农场江段为鲜鲤鱼的丰富水域.鲜蝗鱼冬季在大江
深汀处越冬.达到性成熟的最低年龄为16年,据文献记载蝗鱼寿命可活百年.蝗鱼大
者二三丈,小者二三尺,重二三百,三四百斤,大者千余斤.
1979年勤得利农场曾捕获一条长390厘米,重1002斤的蝗鱼,年龄为54龄.据有关方志记载,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在黑龙江捕过的接近千斤或超过千斤以上的大蝗鱼共有12尾.1961)年在嘉荫曾捕到一尾大蝗鱼重1 200斤;1965至1982年在逊克共捕获3尾千斤左右的大蝗鱼;;1965至1982年在勤得利农场,共捕获4尾千斤左右的大蝗鱼;1986年在漠河捕获一尾蝗鱼重900余斤;
1961至1984年在萝北农场(今名山农场),江滨农场分别捕获一尾重2 100余斤和一尾重1 120斤的大蝗鱼,前者堪称蝗鱼之冠.乌苏里江产蝗鱼不多,仅1951年在饶河蝗鱼窝子岛捕获一尾重1100斤的蝗鱼.1961)年在嘉荫捕获的1200斤的蝗鱼,县政府还专程派人送到北京,制成标本,在北京博物馆展览.
鳄鱼,其生活习性与蝗鱼基本相同,性成熟年龄较蝗鱼早,捕获最大鲜鱼记录的为
204公斤,全长达230厘米,年龄为45年.1957至1985年29年间全省蝗鱼产量最
高的年份是1984年,年产204吨.其中达到和超过100吨的年份为1976年100吨,1981
年141吨,1982年165吨,1985年175吨.
产鲜蝗鱼最多的县份为萝北,抚远等县.其中萝北县每年可捕捞6万斤左右,抚远县捕获鳃蝗鱼最多的年份是1983年,捕获5一3万斤,当然也有一年甚至连续几年一尾未获者.在辽金之际,称为牛鱼的终蝗鱼即受到重视,他不但是皇室的珍品,更是宴请使臣,赏赐群臣的珍俊.据周麟之《海陵集》载:有梁大使者,先朝内侍也.人馆传旨,赐金兰酒二瓶,金鱼,牛鱼二盘.说的就是将牛鱼等与金兰酒并赐使臣.《二老堂杂志》亦载:周枢密麟之充金哀宗谢使,金主爱之,享以所钓牛鱼,非旧例也.枢密糟其首归献于朝,同馆王龄呼为'鱼头公'.闻金人甚贵此品,一尾之值与牛同.这都充分说明了鲜蝗鱼的珍贵.
因此,早在金代鳄鲤鱼就已成为朝廷的贡品,《金史 地理志》载:会宁府岁贡秦王鱼,大定
十二年罢之.到了清代,鲜蝗鱼则作为每年向清政府必进的贡品.岁贡惟9蝗,哲绿,
纽摩顺三种(《黑龙江外记》).但每年黑龙江将军具体贡进多少尾却无详细记载.进贡
鳃蝗鱼主要归吉林将军完成,这是因为鲜蝗鱼的主产地在吉林将军管辖区域.清廷把鲜蝗鱼作为贡品至少始于康熙年间,一般在每年十一,二月进行.具体贡额不一
.据《吉林通志》打牲乌拉册报和《通志》转录道光间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记载每年进贡均为3尾,但《吉林通志》又详载每年呈贡鲜鱼为两次,每次各10尾,似为定制.查光
绪《打牲乌拉志典全书》卷二采捕蝗鱼一目所记内容大体与《通志》相同,惟《全书》记有具体进贡时间为道光二十二年.第一次为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日,奉朱笔改定清
单一件.管理打牲乌拉吉林将军初次进朱笔鳍蝗鱼十尾,不拘尺丈.第二次进朱笔婚蝗
鱼十尾,不拘尺丈.接着又写道:朱笔自明年起,按朱笔改定数目呈进.两次虽然共进
20尾,但似乎这是特例,而不是定制,每年具体进贡数目则要根据朱笔改定而定,盖《通
志》系将特例误为定制.应该说,进贡3尾亦好,20尾亦好,均应视为非定制.《通志 食
货 土贡》中一句话说得十分明确,打牲乌拉总管等应交鲜蝗鱼,妒鱼,杂鱼,无定额,俱据
各该属咨送.不过,另据《通志》记载:鳍(鳃)蝗鱼三尾,伯都呐,三姓等处呈进,三姓,贡
鲜蝗鱼二尾,长八尺.光绪《三姓志 贡品》亦黑龙江史志2001年第2期载:于同治七年奉文,将阿勒楚客应进八尺以上鳍蝗鱼二尾,六斤以上岛鱼二十五尾,改为三姓进送.说明还是有定制的,只不过吉林将军至少不能少于三尾,而朱笔钦定的数不管多少都是必须完成的.虽然阿勒喀副都统的贡额已改归三姓副都统完成,但他并不是已经彻底无事,一直未停止纳贡.到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初旬,因江水暴涨,致使圈养的蝗鱼有多尾被水冲走.至秋,
又因江水甚浅,恐难捕获,不敷贡额,于是使派员驰赴三姓所属各城厅协助分头采捕,勿
致疏虞,以全要贡.(《清代东北阿城汉文档案选编》第195页(《阿勒楚喀副都统街门为
伤属保护采捕蝗鱼全贡事致拉林协领等札文》).
捕打进贡的蝗鱼在每年谷雨或芒种节进
行,出派委官,领催等员弃和打牲丁共00人,前往边外产鱼各河荡网捕打,随时送鱼圈圈
养.蝗鱼圈设于江干佐近与江水相通的水港内,用长1丈余,直径1尺许的圆木围栅而
成.捕得蝗鱼及时放入圈中,既要防止水浅使蝗遭受薰热之灾,又要防止因水大冲倒
栅杆致蝗鱼顺流逃逸.因此,圈内不但要蓄水适度,鱼食亦要充足.松花江岸至今还留
下许多鱼圈之名,
哈尔滨附近的蝗鱼圈即是当年圈养鲤鱼准备进贡的场所.凡圈养的蝗
鱼等到立冬或小雪节之后派遣员弃及打牲丁77人捕捉,往赴伯都呐(扶余),巴延河挂冰,
谓之冰鲜,待江冰冻结实时由总管报明吉林将军勘验.第一次,由将军单衔具奏呈送,第
二次由将军,总管衔具奏呈送.进贡的蝗鱼由晓骑校一员,领催一名,珠轩头目,镇副4
名,携带兵丁由释车送往京城总管内务府.鲜蝗鱼是筵中的上品.
清廷征调鳄蝗鱼,一是满足于宫廷生活之需;一是用于恭祭九祖,佛堂,奉先各殿;另一是用颁赏外藩.
鲜鲤鱼有骨(脆骨)无刺,肉白多脂,至为肥美,肉脂相间,食之味佳,蛋白质含量高.
可以制成许多美味佳肴.因其肉肥美多脂,当地居民食用时,多用冷水下锅清炖,为防腥
而不宜油煎,另外亦可将肉或肚切片溜之,即溜蝗鱼片,溜蝗鱼肚;亦可红烧或做肉段等各
菜肴,肉还可用来包饺子.鱼软骨,鱼筋可加工成名菜.各地吃蝗鱼的方法不尽相同,各
具特色,如抚远的红烧白塔,是将蝗鱼鼻子和蝗鱼筋同时红烧,摆盘造型特异,吃起来,
香脆,别有一番风味(新编《抚远县志》).
依兰在民国以前的蝗鱼干子,亦比较出名,为依
兰人特别食物之一.其作法是将鱼肉切成寸方,尺许之长条,晒干,食用时加油酱,椒,姜,
用锅闷后食之.赫哲人喜食生鱼,也常以鲜鲤鱼为原料,形成独具特的民族风味.至若
名厨经手,则可单以鲤鱼为原料做蝗鱼宴.据蝗鱼宴菜单所列共有6个凉菜,8道热菜,
4道细点.其中8道热菜有酒锅黄蔑全鱼,翡翠鸳鸯鱼翅,玉球金果铜锤,冰雪银耳鱼
腹,极乐斋冬菇,扒鱼唇蹄筋鲍鱼,酒醉金猴蝗鱼,雪衣豆沙香蕉等.看到或听到这些菜
名,不用尝,便是一种美的享受,足可令您垂涎三尺.
鲜蝗鱼最珍贵的是鱼子.如果将玛瑙红色的大马哈鱼子称为红珍珠的话,那么黑
绿色的鳃蝗鱼子则被人们称为绿宝石或黑鱼子.鲜蝗鱼子营养值十分丰富,有七
粒鲜鲤鱼子胜一个鸡蛋营养价值之称.由于产量少于大马哈鱼子,因此,鲜蝗鱼子更为
名贵.目前,每公斤鲜蝗鱼子价值数百美元,日益被国际市场看好.1978年全省出口24
吨,1985年出口23吨.其中生产和出口鳄蝗鱼子较多的县(场)是萝北,抚远两县和勤得
利农场.其中萝北县1985年生产2 500公斤,勤得利农场生产950公斤,抚远县1980-
1985年4年间共出口爵蝗鱼子4300公斤.鳃蝗鱼子(酱)成为这些县(场)的拳头产品.
鲜蝗鱼,
除了鱼肉之外,它的脆骨即鱼头为食中上品,关内重之,以为美于燕窝(《黑
龙江外记》),在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以前,蝗鱼头特别贱,须一车载之的一个大蝗鱼头售
价不过五百,自京中以此骨为贡品,鱼头遂不肯售,竞相晾晒发卖,每一肋亦须八九钱
漫话鳄蝗鱼矣.不过黑龙江,吉林土着最初却不知道爱惜,所以蝗鱼头又多为关内人收购走晒干准备高价销售.《竹叶亭杂记》曾记载一则笑话:说是莫清友先生在宴请客人时曾备设了
蝗鱼脆骨一菜,在座的乡人以为它是凉粉.翌日,见到莫清友便问:前日食君家所制凉
粉特佳,曾令人学制,总不能及,不知何以有此味也 鳃蝗鱼的胃可制造刮缥,用以粘纸补字,
刀刮用之,远胜掇糊.皮肤受伤,特别是因骑马而臀部无肤者,摊布贴之,胜似膏药.但制
造刮缥是需要一定时间一定功艺的,制造刮缥自熬胃至刻缥非三阅月不能成器.不讲方
法,工艺不精或时间不到,也是不能制造成功的.
黑龙江将军那启泰(嘉庆三年至五年,六年至八年任职)曾调黑龙江人来幕府督造刮缥好几个月,始终未能成功,便是因为技艺不精.刮缥一块,大寸许,厚二分,有金钟,蕉叶,书函诸式,一匣尝贮九块,这是寻常馈遗物,后来又增加了新的款式,如尺长如意梓,大拱壁及悬磐等,这些雕镂得非常奇巧的刮缥,得之则较难.制刮缥,一般是不售卖图利的,不过点染土物,备上官送礼而已.
嘉庆年间,由于制造刮缥太多,鳃蝗鱼胃则被渔者居奇,遂须重金采买,渐及于黑龙江以外各
地.由于鲜蝗鱼,特别是蝗鱼个体较大,非钓所能得,最古老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鱼叉叉.
这种方法源于赫哲族渔民.鱼叉,赫哲语称为阿静左布雇,为铁制扁平面三股脱柄叉,
叉裤上带有一个系绳的活铁环,绳的另一端系在长约4尺的木制叉柄上,叉到鱼后,铁制
部分留在鱼体上,而木柄则从裤中脱出,浮于水面,渔民可划船到木柄漂浮地点将鱼捉到.
曹廷杰在《西伯力东偏纪要》中对赫哲渔民用叉捕鱼作了简要介绍.若夫坐快马持叉取
鱼,则以剃发黑斤及喀喇人为最,尝于波平浪静时往江面,认取鱼行水纹,抛叉取之,百无
一失.西清《黑龙江外记》对用鱼叉捕获蝗鱼的方法作了细致的记述:捕之之法:长绳系
叉,叉鱼背,纵去,徐挽绳以从数里外,鱼倦少休,敲其鼻,鼻骨至脆,破则一身力竭,然后戮
其腮使痛,自然一跃登岸,索伦尤擅能.张光藻在《北戍草》中用诗对用鱼叉叉鲤鱼作了形
象的描述.鲜蝗鱼本号秦皇,网署难施力最强.却羡渔师叉法巧,能教跃出水中央.
另外19世纪末赫哲族使用捕蝗鱼的钩具还有蝗鱼钩,克日斯克钩.蝗鱼钩,赫哲语称秋特乐,满语称秋特拉,俗称痒痒钩.民国《依兰县志》对于用该钩捕鲤鱼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记述,但是使用这种渔具捕蝗鱼钩住的少,钩伤跑掉的多,破坏了资源,20世纪50年代禁用,为三层挂网所代替.
民国时期捕蝗鱼的主要钩具是快钩,又名滚钩,由山东传人,是捕捞鲜蝗鱼,大马哈鱼和其它江杂鱼的主要工具,亦因伤鱼,对资源增殖不利,1957年以后逐渐淘汰并停止使
用.打牲乌拉用网荡捕终蝗鱼的方法是每年四,五月,出派晓骑校1员,委晓骑校1员,委
官1员,领催2名,并出派珠轩达,铺副,打牲丁共260人,分为4起,每起65人,共用8块
大眼网,每两块一练,合为一块,顺江横荡,获鱼入圈.
冬季捕蝗鱼,采用的则是坐安口的方法进行.即于大江上用茅草覆作尖形屋,凿成冰窟,置灯窟上,人伺其侧,鱼在水中见灯光则趋赴之,渔人由窟投叉,适中鱼身取而得之.鳃鱼同大马哈鱼一样,也有一些神秘的色彩.这便是曹廷杰在《西伯力东偏纪要》一书中对黑龙江下游的东北海的一种叫做麻特哈或称麻勒特的大鱼,即辽金史本纪所载之牛鱼(终蝗鱼)奉旨送鱼的形象描述.据说这种大鱼长一二丈,大一二围,其头有孔,如江豚,涉波孔中喷水,高一二丈,旬然有声,可闻数里.因为当地的黑斤,济勒弥人皆不知岁月,特以江蛾为捕鱼之候,每于江面花蛾变白蛾时,时值五月,麻勒特送乌互路鱼人江.江面青蛾初起时,时值六月至七月半,送七里黑龙江史志2001年第2期性鱼人江.江面小青蛾再飞时,时值七月半至八月底,送达莫嘎(大马哈)鱼人江,皆至格林河口而返.从中不难看出用麻特哈(牛鱼)可以观候.正好与《演繁露》记载的:契丹主达鲁河钓牛鱼以占岁有关联.正因济勒弥人等原以为麻特哈奉旨送鱼,所以,当初他们不敢捕获,同时也不敢食用,后来逐渐改变了这种认识.
鲜蝗鱼丰富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更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史氏鲜本身就有活化
石之称,黑龙江的史氏鲜是现存的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与恐龙共存的古生物.从丰盛的
蝗鱼宴的菜谱上我们看到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从蝗鱼捕捞,圈养进贡,赏赐等,我们看到
了清代的贡赋文化;从蝗鱼留下的地名,我们也看到了地名文化.现在在黑龙江,松花江以及乌苏里江等地就留下了不少与蝗鱼有关的地名,有的直接命名鱼场,有的直接命为地名,如逊克县逊克渔场雪水温分场的蝗鱼卧子,嘉荫县的蝗鱼卧子鱼场;直接命名乌屿名
的,如同江市八岔乡西11公里黑龙江上的青黄鱼通岛,饶河县乌苏里江南通岛中段之东
的黄鱼窝子岛等都是因为这里盛产蝗鱼而得名.至于松花江岸的一些蝗(黄)鱼圈地名,
则说明了在清代这里曾是为皇室圈养进贡鲤鱼的地方.
在清代一些文人的诗歌中也有好多吟咏蝗鱼类似竹枝词的名篇佳作.如英和《卜魁
集》中的《龙沙物产十六咏》第四就是黄(蝗)鱼.森森三千里,江天一任游.捕防身硕
大,嗜为骨轻柔.作客罢弹铁,烹鲜嗤下钩.要知贵公子,终是钓鳌铸.不仅道出了鲤鱼
的特点,也写出了获得蝗鱼和尝到蝗鱼美味的喜悦.张光藻《北戍草》除有专叉蝗鱼的诗
以外,还有一首打得蝗鱼之后凉晒鱼胚子,蓄以备终岁之用的诗.网得鲜鳞载满车,长绳
穿贯晒庭除.客来不用歌弹铁,餐饭家家有食鱼.黄兆牧的《鸡林杂咏》中的打网松江千里情,大蝗分割小鲍烹描述的则是在松花江上捕获蝗鱼和白鱼分而食之的动人情景.就连干隆皇帝对鲜蝗鱼也是情有独钟的.他在《咏嶂蝗鱼》目中写道:有目鲜而小,无鳞巨且修.鼻如矜翁戟,头似戴兜黎.一雀安能啮,半豚底用投.伯牙鼓琴处,出听集澄流.寥寥八句,鲜蝗鱼的形态跃然纸上.鲜鲤鱼不但丰富了诗歌创作,也丰富了谚语,歇后语语汇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流行在同江,抚远一带鲜蝗鱼盛产区.生活谚语如:鲤鱼缥,粘得牢.大蝗鱼离水活不长,
莫日根(英雄)离群徒有名.捕蝗鱼不怕白头浪,掏熊胆何惧高山挡 气象谚语如臭李子开花,大蝗鱼咬牙.稠李果儿黑又甜,蝗鱼摆尾向前钻.歇后语如蝗鱼皮做的靴子—穿不烂.由于蝗鱼性成熟晚,再生能力差,产量低,生长慢,加之过度地捕捞,江河水位逐年下降和污染日趋严重,鲜蝗数量惊人地锐减,若不采取措施,鲜鲤鱼将会在黑龙江,松花江消逝.为此,新闻媒体已发出了救救鳄蝗鱼的呼唤.
其实,保护鲜蝗鱼早在清代就已提出,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二十日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在《为伤属保护采捕蝗鱼全贡事致拉林协领等札文》中就明确指出:对于鲤鱼,仍准本衙门循例采办,勿任私网阻挠.并希望伤队一体保护,以全要贡.解放后,对于鲜蝗鱼资源的管理目趋完善.
1957年,《黑龙江省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暂行条例》首次规定了鳃蝗鱼的禁渔期,规定6月1日至7月1日禁止捕捞鳃蝗鱼,并规定了最低采捕标准,即蝗鱼1.5米,鲜鱼为1米以上.1982年《黑龙江省水产资源繁殖保护系例》规定了采捕鲜蝗鱼长度的最低标准,也规定了重量的最低标准,即蝗鱼2米,或65公斤;鳄鱼1米,或4公斤.但是只有这些还不行,爵蝗鱼的保护,人工繁值已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有的已开始实施.如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的赫哲人投人40万元,建成了4万多平方米的鲜蝗鱼养殖基地,
在祭敖包时,要宰杀牛羊等作为祭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的好年成,祈求诸神镇住邪魔,降赐吉样,保佑人畜兴旺,万事如意.每次在敖包会上都要举行赛马,射箭,摔跤比赛等娱乐活动,最后是举行宴饮,人们载歌载舞,尽情欢乐.春节,它包括腊月二十三,农历年(腊月三十,正月初一至初五等数日).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火仪式,这一天是火神回天的日子,火位正面摆放祭品,周围铺上垫子,火架里放上羊骨燃起,并把祭品放进火里,这时主祭人口唤,呼日耶,其余人向火叩头,祈求火神保佑.
农历年期间,在腊月三十摆上羊等供奉之物,供神祭祖,供完之后,大家食用撤下的供羊.在这些日子里,男女老少都停止生产.民族风储办黑龙详省招案馆哈派滨心鄂温克民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兄弟民族之一,世代居住在我国东北边疆,即大兴安岭岭北以西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兴安岭的河谷地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其次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呐河,甘南县等地,新疆也有少数人.鄂温克民族是讲究礼节,好客的民族,有着本民族的节日和礼仪.鄂温克民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敖包会,春节,米阔勒节和奥米那楞节.敖包会是鄂温克民族的盛大节日.敖包(蒙语音译,也译作鄂博),原指边界和路标的石堆,后来成为祭祀山神,路神和迷信活动的地方,即把敖包当作神灵的住地来祭祀.按传统习惯,平时每经敖斌王美那包,口念吨,嘛,呢,叭,:'-咪,吟六字真言,向上投石三枚,以敬三宝或献钱财,并供以酒肉或剪下马鬃,马尾系在敖包顶蟠杆之上.大型祭祀活动每年于春,秋二季进行,四,五月间及八,九月间各选择一活动,尽情玩乐.三十的晚上,老人们要祝福下一代,象自己一样健康,长寿.大年初一,家与家,屯与屯之间,要互相拜年,先拜佛祖,后晚辈向长辈,兄长叩头,受拜人给东西作为苗的一部分,放到了黑龙江中,另外,还被运抵广州,烟台等地养殖.以后每年将有近30万尾鲜鲤鱼苗放流黑龙江.勤得利农场的史氏鲜鱼试验站,自1988年以来,已累计向黑龙江放流史氏鳄鱼苗450万尾,有效地保护了这一自然资源,水中活化石的史氏鲜还在北京2000年黑龙江绿色食品周上大出风头.更令人欣喜的是作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萝北鳄蝗鱼自然保护区目前正在筹划之中.
3. 黑龙江史志的介绍
《黑龙江史志》,由黑龙江省地方志编委员会等四家政府机构主办、黑龙江史志杂志社编辑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期刊,中央和国家档案馆永久馆藏期刊,国家级二级,省级一级社科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史志、档案、历史和图书馆类论文。2015年7月27日,半月谈网曝光该杂志违规收取版面费。不论论文质量如何,只要缴纳相应的版面费,就可以刊登在《黑龙江史志》上。
4. 历史杂志,期刊
你可以去邮局查 ,《黑龙江史志》
1.历史研究 2.世界历史 3.史学月刊 4.中国史研究 5.近代史研究 6.中共党史研究 7.史学理论研究 8.中国文化研究 9.文史哲 10.清史研究 11.当代中国史研究 12.抗日战争研究 13.史学集刊 14.中国史研究动态 15.中华文化论坛 16.民国档案 17.安徽史学 18.历史档案 19.史学史研究 20.史林 2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2.西域研究 23.中国农史 24.文博
5. 许永杰的科研成果
考古学成果①专着《民乐东灰山考古》,科学出版社1998年2月。《山西忻州游邀考古》,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七星河流域汉魏遗址群调查与测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②论文《秦安大地湾第九区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11期。《试论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存》,《文物》1983年第11期。《秦安县历年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文物》1986年第2期。《秦安县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88年第2期。《东北境内新石器时代筒形罐的谱系研究》,《北方文物》1989年第2期。《山西省忻州市游邀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4期。《周文化的形成与周人兴起的考古学考察》,《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第2期。《中国史前时期的彩陶艺术——庙底沟文化的彩陶》,《了望周刊》1990年8月6日。《也谈唐汪式陶器的文化属性》,《西北史地》1991年2期。《陕晋豫地区仰韶晚期遗存的若干问题》,《华夏考古》1991年第4期。《三北地区龙山文化研究》,《辽海文物学刊》1992年第1期。《秦安王家阴洼墓地结构的分析》,《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2期。《长城沿线周秦时期双耳陶器的初步考察》,《北方文物》1992年第2期。《永昌鸳鸯池墓地彩陶图案的分类研究》,《文物》1992年第11期。《鲜卑遗存的考古学考察》,《北方文物》1993年第4期。《河湟青铜文化的谱系》,《考古学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12月。《中国东北早期陶器の样相》,1993年度日本考古协会新潟大会《环日本海にぉけゑ土器出现期の样相》。《青海大通黄家寨墓地发掘报告》,《考古》1994年第3期。《青海循化苏呼撒墓地》,《考古学报》1994年第4期。《甘肃民乐县东灰山遗址发掘纪要》,《考古》1995年第12期。《平洋墓葬研究》,《北方文物》1996年第6期。《黑龙江考古述要》,《黑龙江史志》1996年第1—5期。《二十年来的黑龙江区系考古》,《北方文物》1997年第4期。《世纪之交的黑龙江考古学》,《北方文物》1999年第4期。《黑龙江考古述要》,《黑龙江史志》1995年第1—6期。《黑龙江七星河流域汉魏遗址群聚落考古计划》,《考古》2000年第11期。《关于探索黑龙江文明起源的几个问题》,《北方文物》2001年第1期。《黑龙江考古界说》,《北方文物》2001年第4期。《七星河流域汉魏遗址群》,《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年》《黑龙江省早期铁器时代の集落形态》,《东北ァジァにぉけゑ先史文化の比较考古学的研究》九州大学大学院人文学研究院,平成14年(2002年)2月。《考察日本弥生时代环壕聚落的两点启示》,《中国文物报》2003年1月17日。《黑龙江考古的世纪思索》,《考古》2003年第2期。《云阳县旧县坪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三峡地区六朝时期墓葬研究》《2003三峡文物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巴东老屋场墓群发掘报告》,《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一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黑龙江早期铁器时代的聚落形态》,《边疆考古》2,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民族考古学是什么?》,《四川文物》2005年第2期。地方志成果①编辑志书《黑龙江省志·共产党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省志·民主党派工商联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省志·政权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省志·政协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省志·公安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省志·司法行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省志·外事志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省志·民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省志·劳动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省志·旅游侨务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②论文《关于概述编写问题的在检讨》,《黑龙江史志》1991年第4期。《关于合编志编写问题的思索》,《黑龙江史志》1991年第6期。《新编地方志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5期。《关于志书编纂下限的思索》,《黑龙江史志》1993年第1期。《哈尔滨早期城市的特点与城史纪元的确定》,《黑龙江史志》1993年第2期。《从已出版的省志看省志整体设计中的几个问题》,《黑龙江史志》1993年第5期。《从评议的几部省志谈省志整体设计中的几个问题》,《黑龙江史志》1996年第1期。
6. 文章是谁
文章,陕西西安人,着名演员。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2002级)。爱好音乐、足球、游泳、书法、阅读等。曾在2003年韩国釜山艺术节上,获“最佳男演员奖”。电影作品包括《海洋天堂》等,电视剧作品包括《奋斗》、《雪豹》、《裸婚时代》、《蜗居》等。
中文名: 文章
别名: 小文(始于中戏)
国籍: 中国
民族: 满族
出生地: 陕西省西安市
出生日期: 1984年6月26日
职业: 演员
毕业院校: 中央戏剧学院2002级表演系本科
代表作品: 《奋斗》,《蜗居》,《海洋天堂》,《雪豹》,《裸婚时代》
姓名:文章 歌手文章
性别:男 国籍:印尼 地域:港台 职业:歌手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本名黄文章,以名字为艺名,活跃于1980年代的台湾歌手,印尼华侨,祖籍中国广东。所会语言广及英语、日语、印尼语、马来语、闽南语、粤语、潮洲话。 文章8岁离开印尼到马来西亚读小学,高二转往美国求学,并于加拿大攻读大学。大学毕业后曾到日本工作两年。1983年回新加坡探望父母,结识于EMI任职的印度人,并推荐至台湾EMI(科艺百代),从此活跃歌坛。在1987年成为台湾金钟奖最佳男歌手后,文章的事业达到了一个高峰。1990年,文章来到祖国大陆参加歌友会,并获邀参加1990年1月26日于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他为广大电视观众演唱了《自己的天空》以及《我是风》两首歌曲,获得现场满堂喝彩,却受到台湾当局半年禁演的处罚。1990年代以后,歌唱事业重心逐渐移往中国大陆。1994年,他因为是华侨而没有台湾身份的理由,与巫启贤、许美静等歌手一起被禁止了在台湾的演艺活动。文章用了4年的时间游历世界、丰富自己,在1998年解禁后推出了《未完待续》专辑。经历了4年多的坎坷和人情冷暖,文章在2003年再次振作自己的音乐事业,投入内地广阔的音乐环境,策划他的新专辑和个人演唱会。 作为上世纪80年代出道的歌手之一,他的名字也许已经为很多人所淡忘了。但是他的《望天》却是很多老歌迷肯定不能忘却的记忆,他演唱的《古月照今尘》把中国人心中的历史情节,中华情节表现得厚重透彻,88年排名台湾榜首长达三十周。还有由他首唱的《故乡的云》、《三百六十五里路》等歌曲风靡台湾和东南亚地区,被费翔、包娜娜等歌手在祖国大陆翻唱后,受到了祖国大陆歌迷的喜爱。1984年8月,文章从日本来到台湾加盟EMI唱片,并于同年10月在台湾由四海唱片公司代理发行了第一张专辑《三百六十五里路》。《三百六十五里路》由挖掘出齐豫、潘越云等歌手的台湾着名的音乐人李泰祥和谭健常共同担纲制作,收录了《三百六十五里路》、《泛黄的书签》和《故乡的云》等十首歌曲。初入乐坛的文章,以一个异国游子的心情,谱写出动人心魄的家园之恋,高亢雄厚的嗓音,精致典雅的个人形象,马上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三百六十五里路》、《故乡的云》等歌曲迅速红遍台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地区。而文章也凭借这张《三百六十五里路》专缉,于1985年7月在台湾获得了“金嗓奖”最具潜力新人奖。《三百六十五里路》由小轩和谭健常这对夫妻搭档共同创作。很多人第一次听到《三百六十五里路》这首歌曲应该是在1988年的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包娜娜演唱的。之后就开始风靡大陆。后来,很多人才终于听到了文章原唱的版本,那独特的嗓音所表达出的游子情怀就一直萦绕在听者的心中,挥之不去。当年《故乡的云》原唱堪称经典,很多听过原唱的人认为,无论费翔1987年被录音师刻意调得接近原唱的翻唱,还是歌曲原唱者文章现在的演唱,都无法表现当年原唱那缓缓飘过的乡愁。
中国着名当代作家、学者李正明的笔名。 1983年生,河南信阳人,笔名文创公、巫山一段云、浪里白条等,正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毕业于厦门大学,主要从事古典文学及大众文化批评研究。为人随和、热情,喜怒不形于色。好读书,不求甚解,涉猎极广。粉丝称其诗文写得像花一样灿烂、像水一样灵动、像风一样轻快。
编辑本段作品
其作品主要有: 1、诗歌:《雪景一瞥》、《试剑》、《休眠火山》、《故乡夏意》等; 2、散文:《惧内论》、《中国人的谦虚强迫症诊断书》、《网虫蜘蛛的自白》等; 3、小说:《魂断鹊桥》、《夸父逐日》等; 4、学术论文:《马楚天策府十八学士考》(《船山学刊》2010年第3期))、《宋人选宋诗与宋诗体派》(《佳木斯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从<宋词三百首>看朱孝臧的词学思想》(《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11期)、《近十年来梅尧臣研究综述》(《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等。 其文学及学术作品在当代文坛及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深受着名作家、学者易中天、傅小松、钱建状等人的推崇,被誉为“当代网络全书式青年学者”、“21世纪学术新星”。
http://ke..com/view/363031.htm?wtp=pic#sub5192788
文章,陕西西安人,中国内地男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爱好音乐、足球、游泳、书法、阅读等。文章的父母都是公务员,优厚的家庭条件决定了他童年的一帆风顺。因而,他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
1999年,还在上中专艺校的文章就出来拍戏了,但都是饰演一些小角色。2004年,还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读书的文章,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中成功饰演了卓越。虽然只是一个配角,但是他让文章逐渐为观众所熟悉。之后,他又在《奋斗》、《暗流》、《蜗居》、《雪豹》、《海洋天堂》等影视剧作中有突出表现,曾在2003年韩国釜山艺术节上,获“最佳男演员奖”。
7. 关于鲸鱼的资料
须鲸和齿鲸。古人在给它起名字时,连鲸字本身也有一个鱼字偏旁,若和鲐鱼、鲅鱼等鱼名写在一起,就更让人“难识庐山真面目”。不仅汉字如此,国外也有类似之处,如德语把鲸叫巨大的鱼(Walfisch)。一直到16~17世纪的一些自然科学书籍上,都是把鲸当鱼看待,和鱼放在一起记载的。其实,鲸虽然外表像鱼,但并不是鱼,而是一类哺乳动物,这与蝙蝠像鸟但并不是鸟,也是一类真正的哺乳动物的情况相似。鲸和鱼不同,它是胎生的,一般都是每胎产一仔,两年一胎。幼仔靠母体的乳汁哺育长大;而鱼是卵生的,一次产卵可以成千上万,幼鱼一经孵化出来,就能独立生活,没有哺乳现象。鲸的体温是恒定的,平均为35.5℃,无论在冷水域或热带海区都维持这一体温;而鱼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鲸用肺呼吸,需经常浮出水面换气。鱼则是用鳃摄取溶解于水中的氧气,可一直呆在水下。鲸和鱼在外形上的相似,是由于它们长期共处于一个相同的生活环境中而形成的,是一种“趋同现象”。鲸虽然属于哺乳动物,但却终生沐浴于大海,完全适应于海中生活。不管是南极附近海域或北冰洋,也不管是赤道水域或沿岸海区,都可以是它们的活动疆域,都有它们的踪影。尽管茫茫海洋,浩瀚无垠,但它们既能捕到食物,又能找到同伴。它们是海洋里最优秀的游泳能手之一,在风平浪静时,它们固然可以悠悠荡游,波涛汹涌时,也仍然犹如闲庭信步。它们可以跃出水面“眺望”冉冉升起的红日,也可以遨游千米水底,去探察深海的奥妙,载沉载浮,出没自如。海中“巨兽”鲸的拉丁学名是由希腊语中的“海怪”一词衍生的,由此可见古人对这类栖息在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所具有的敬畏之情。其实,鲸的体形差异很大,小型的体长1米左右,最大则可达25米左右;最重的可达170吨左右,最轻2000公斤左右。外形特征它们中的大部分种类生活在海洋中,仅有少数种类栖息在淡水环境中,体形同鱼类十分相似,体形均呈流线型,适于游泳,所以俗称为鲸鱼,但这种相似只不过是生物演化上的一种趋同现象。因为鲸类动物具有胎生、哺乳、恒温和用肺呼吸等特点,与鱼类完全不同,因此属于哺乳动物。鲸鱼一分钟的心跳一般9~10次
其他种类镰鳍海豚、镰鳍斑纹海豚、短吻海豚。吻突很短,但与额部界线清楚。背鳍高大醒目,呈镰状后曲,基部幅广。体背部黑色或黑灰色,腹部白色,头前部和上颌黑色,下颌仅吻端黑色,其余白色。体侧眼后达腹侧 为白色或灰白色,沿背路基下侧至尾基的体侧为从白色带,口角至鳍栉前基。并越过路肢后基全肛门间有一黑带。背鳍前部1/3为黑色,后半部全为灰白色。鳍肢同样前缘部黑色,后缘部灰色。尾鳍上下方皆为黑色或黑灰色。体色变异较大。上下须每侧有齿23~36枚。成体体长可达2.5米,雄性稍大于雌性,体重可达180公斤。多成数十头至数百头的大群,摄食时分成小群,休息或移动时又汇集成大群。性活泼,游泳速度快,常跃出水面。体长1.8米左右。
食饵主要为小型集群性鱼类和乌贼。
我国东海、南海均有分布。鲸是海兽中的重要成员,体形像鱼,俗称鲸鱼。鲸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有80余种,我国海域有30多种。一般都将它们分为两类。一类口中有须无齿,称须鲸,共11种;另一类口中有齿无须,叫齿鲸,共70多种。鲸的体长从1米到30多米不等。
共同特点鲸类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体温恒定,大约为35.4℃左右。皮肤裸出,没有体毛,仅尾部具有少许刚毛,没有汗腺和皮脂腺。皮下的脂肪很厚,可以保持体温并且减轻身体在水中的比重。头骨发达,但脑颅部小,颜面部大,前额骨和上颌骨显着延长,形成很长的吻部。颈部不明显,颈椎有愈合现象,头与躯干直接连接。前肢呈鳍状,趾不分开,没有爪,肘和腕的关节不能灵活运动,适于在水中游泳。后肢退化,但尚有骨盆和股骨的残迹,呈残存的骨片。尾巴退化成鳍,末端的皮肤左右向水平方向扩展,形成一对大的尾叶,但并不是由骨骼支持的,脊椎骨在狭长的尾干部逐渐变细,最后在进入尾鳍之前消失。尾鳍和鱼类不同,可作上下摆动,是游泳的主要器官。有些种类还具有背鳍,用来平衡身体。它们的骨骼具有海棉状组织,体腔内有较多的脂肪,可以增大身体的体积,减轻身体的比重,以增大浮力。 它们的眼睛都很小,没有泪腺和瞬膜,视力较差。没有外耳壳,外耳道也很细,但听觉却十分灵敏,而且能感受超声波,靠回声定位来寻找食物、联系同伴或逃避敌害。外鼻孔有1~2个,位于头顶,俗称喷气孔,一般鼻孔位置越靠后者进化程度越高。用肺呼吸,左右各有一叶肺,其中有许多毛细血管,富有弹性,能有助于氧的流通,适应在水面上进行的气体交换,每隔一段时间需要浮出水面来进行换气,也能潜水较长时间。肋骨有10~20对。胃分为4个室。肾脏大多为瘤状。雄兽的睾丸位于腹腔内。雌兽在水中产仔和哺乳,子宫为双角形,有一对乳房,位于生殖裂两侧的乳沟内,有细长的乳头,乳汁中含有丰富的钙、磷和大量的脂肪。幼仔在胚胎期间都具有牙齿,但须鲸类的牙齿到出生的时候则被须所取代,齿鲸类的牙齿则将终生保留。鲸是群集动物,它们通常成群结队的在海里生活,可是当鲸呼吸时,就需要游到水面上来,这时鲸是利用头上的喷水孔来呼吸,呼气时,空气中的湿气会凝结而形成我们所熟悉的喷泉状。专家们甚至可以从水喷出的高度、宽度及角度,来辨识鲸的种类。鲸的种类很多,大致分成齿鲸和须鲸两大类。鲸的表皮下有着极厚的脂肪层,那就是俗称的鲸油,它可以使鲸体保持温暖,而且也能贮存能量以供应不时之需。由于鲸体内拥有许多特殊的构造,使它能够长时间的在水中屏住呼吸、减慢心跳速度,因此当它沉到海底,总要经过一段长时间后,才会再浮出水面。除了具有贮存氧气的构造外,当身体某个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时,体内还会有集中供应的特殊机能。鲸的特点鲸类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体温恒定,大约为35.4℃左右。皮肤裸出,没有体毛,仅吻部具有少许刚毛,没有汗腺和皮脂腺。皮下的脂肪很厚,可以保持体温并且减轻身体在水中的比重。头骨发达,但脑颅部小,颜面部大,前额骨和上颌骨显着延长,形成很长的吻部。颈部不明显,颈椎有愈合现象,头与躯干直接连接。前肢呈鳍状,趾不分开,没有爪,肘和腕的关节不能灵活运动,适于在水中游泳。后肢退化,但尚有骨盆和股骨的残迹,呈残存的骨片。尾巴退化成鳍,末端的皮肤左右向水平方向扩展,形成一对大的尾叶,但并不是由骨骼支持的,脊椎骨在狭长的尾干部逐渐变细,最后在进入尾鳍之前消失。尾鳍和鱼类不同,可作上下摆动,是游泳的主要器官。有些种类还具有背鳍,用来平衡身体。它们的骨骼具有海绵状组织,体腔内有较多的脂肪,可以增大身体的体积,减轻身体的比重,增大浮力。它们的眼睛都很小,没有泪腺和瞬膜,视力较差。没有外耳壳,外耳道也很细,但听觉却十分灵敏,而且能感受超声波,靠回声定位来寻找食物、联系同伴或逃避敌害。外鼻孔有1~2个,位于头顶,俗称喷气孔,一般鼻孔位置越靠后者进化程度越高。用肺呼吸,左右各有一叶肺,其中有许多毛细血管,富有弹性,能有助于氧的流通,适应在水面上进行的气体交换,每隔一段时间需要浮出水面来进行换气,也能潜水较长时间。肋骨有10~20对。胃分为4个室。肾脏大多为瘤状。雄兽的睾丸位于腹腔内。雌兽在水中产仔和哺乳,子宫为双角形,有一对乳房,位于生殖裂两侧的乳沟内,有细长的乳头,乳汁中含有丰富的钙、磷和大量的脂肪。幼仔在胚胎期间都具有牙齿,但须鲸类的牙齿到出生的时候 则被须所取代,齿鲸类的牙齿则终生保留。鲸类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他具有和陆上哺乳动物相同的生理特征,例如用肺呼吸、胎生等,更具备了一些为适应水生环境所演化出的特殊生理构造。鲸在分类“属于动物界(kingdom Animel)、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哺乳纲(class Mammrha)、鲸目(orderCetacea)。一只鲸一分钟心跳只有九下,因为鲸类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它具有和陆上哺乳动物相同的生理特征,也是用肺呼吸,它能够长时间的在水中屏住呼吸、减慢心跳速度。所以才能长时间潜伏在水中。鲸目之下又区分为两个亚目,分别是须鲸亚 目(suborderMysticeti,blaleenwhales)和齿鲸亚目(suborderOdo-ntoceti,toothedwhales) 。这两大类的分群,再学术上主要是依据它们摄食方式之不同而定,须鲸亚目主要的形态特征:是没有牙齿,但是有具大的鲸须,可用来筛选浮游生物.所以为滤食性。齿鲸亚目的主要特征:为有牙齿,掠食性,其牙齿的数目与排列方式受到食性的影向会有不同,全世界现存有13科约1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