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計量單位 » 哥窯尺寸多少厘米

哥窯尺寸多少厘米

發布時間: 2022-06-25 13:41:13

A. 宋代五大名窯是什麽

定窯是繼邢窯之後的著名的白瓷窯場,燒瓷地點在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西燕山
村。曲陽縣宋屬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來是義武節度使的駐地,是一個地區的政治中心
,所以稱其為定窯。

定窯始於唐朝晚期,終燒於元。定窯在宋代主要燒制白瓷,也兼燒綠釉、黑釉、褐釉
。首創覆燒法。定窯以豐富多彩的裝飾花紋取勝,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視為陶瓷
藝術中的珍品。

定窯宋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釉、醬釉、綠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裝飾有刻花、劃
花與印花三種。

定窯產品的第二個特點即有刻、劃、印的花紋,這是與唐代邢窯的白瓷明顯不同的地
方。唐代邢窯白瓷多是素瓷,沒有花飾。

鈞窯建於北宋初年,窯址在今河南禹縣八卦洞與鈞台一帶,金代屬鈞州,因鈞台或鈞
州,故名。始燒於唐代,盛於北宋晚期,金元時繼續燒造,以燒制乳濁釉青瓷為主,兼燒
黑瓷及白地黑花瓷,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鈞窯瓷器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一種乳濁釉,釉內
還含有少量的銅,不同於耀州窯,也不同於汝窯,燒出的釉色帶紅,有如藍天中的晚霞。
青色也不同於一般的青瓷,雖然色澤深淺不一,但多近於藍色,是一種藍色乳光釉。是青
瓷工藝的一個創造和突破。
鈞窯器皿的釉色比較豐富,五彩繽紛,艷麗絕倫。有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蔥翠
青以及天藍,米色,月白,窯變等等。其中,以紅,紫最為名貴,稱為「鈞紅」,「鈞紫
」。
宋代鈞窯創用銅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下燒製成功銅紅釉,為我國陶瓷工
藝,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

鈞窯作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宋代產品
<1> 胎色較深,呈淺灰色或褐紫色;胎質堅硬。
<2> 釉為乳濁釉,釉色有天藍、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紅等品種。器物上單獨的紫斑
幾乎不見,絕大部分都是青藍釉和紅釉互相融合的玫瑰紫色。
<3> 圓器內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紋"的曲線,是宋鈞的特徵之一。
<4> 器外底普通刷一層芝麻?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瓷�裕�轡�尉�卣髦�弧?br><5> 器物多為盆、盤、碗、瓶等日常用品,也燒制奩、洗、尊等陳設慈。盆、洗及
尊等宮廷用器的底部均刻一個由一到十的數字。

(2)金代鈞瓷突出的器形有龍首八角把杯、膽瓶及折沿盤等,無"蚯蚓走泥紋"及外
底刷芝麻?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瓷�蘊卣鰨�魃磧肫韉子隕�嗤��魑鍔系淖仙�蠖轡�ザ賴淖習摺?/P>

(3)元代鈞瓷胎體厚實,器型高大,釉面有針孔,堆花裝飾多見.

(4)明、清仿鈞釉有宜興窯(宜鈞)、石灣窯(廣鈞)、景德鎮窯(爐鈞)。區別
點是:除器物造型不同外。宜鈞為陶胎,胎有紫色與白色兩種。廣鈞亦為陶胎,
胎色暗灰,厚釉垂流,釉下有一層鐵銹色底釉,故釉面顏色較深且有兔毛紋狀。爐
鈞是景德鎮在清雍正年間仿鈞窯燒的一種低溫釉,先以高溫燒成瓷胎,掛釉後在低
溫爐中第二次燒成,故稱爐鈞;胎色潔白,釉較薄,光澤性強,缺乏宋鈞高溫那種
厚重奔放感。
哥窯瓷器從色澤區分,有月白、灰黃、粉青、灰青、油灰、深淺米黃等種類。哥窯瓷
最顯著的特徵,是釉色沉厚細膩,光澤瑩潤,如同凝脂;若置之於顯微鏡下,可見瓷釉中
蘊含的氣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面間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狀網紋,
其網紋之色淺黃者宛若金絲,細黑者如鐵線,二者互相交織,因而被名之為「金絲」、「
鐵線」。宋代哥窯胎質堅細,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邊
稍下處形成略微凸出之環形帶,因口沿處胎骨略黯而被稱之為「紫口」,此為宋哥窯瓷之
一絕,盡管以後歷代有許多仿宋哥窯,但在燒制上皆未能臻此絕藝。1992年,香港佳士得
拍賣一件宋代哥窯「八方貫耳瓶」,雖然當時收藏界仍有人持不同看法,但其拍出價仍高
達1000萬元以上。
官窯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廣義的官窯泛指歷代由朝廷督辦、專門燒制御用瓷的瓷
窯;狹義的官窯則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據說宋大觀、政和年間,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建窯燒瓷,供宮廷使用
,這就是所謂「官窯」。為了與南宋的官窯相區別,有時又稱為北宋官窯。北宋官窯的產
品釉色以月白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釉內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細小裂
紋,還有帶鱔血狀的油斑。
北宋汴京官窯隨著北宋朝滅亡而終結,高宗南渡後在杭州另立新窯,這是汴京官窯的
繼續,因稱南宋官窯。
南宋時候,在臨安(今浙江杭州)有兩處官窯。一在鳳凰山下的後苑修內司,世稱修
內司官窯;另一處在郊壇下,稱為郊壇下官窯。《格古要論》說:「官窯器,宋修內司燒
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好者與汝窯相類。
文獻記載,北宋後期在東京汴梁,即今河南開封設置過官窯。但至今未找到窯址。南宋官
窯在浙江杭州,其中的一座郊壇下官窯已經過科學發掘,發現了窯爐、窯具及瓷器碎片。
出土的器物主要有青瓷盤、碗、碟、洗、爐及仿商周秦漢古銅及玉器的造型。官窯瓷器胎
土呈黑灰或黑褐色,胎體較薄,施釉較厚。釉色是官窯瓷器技術和藝術上的最高追求,它
創造出青釉的高檔品種粉青、月白、米黃等釉色,這些釉色色澤幽雅,透明感降低,釉層
厚而勻凈。由於胎體中含鐵量較高,大部分器物的口、足沿等釉層較薄的部位泛出鐵紅色
,古代文獻稱為「紫口鐵足」。南宋官窯瓷器還有一個特徵,就是釉面上分布著長短、深
淺不一的裂紋,叫作「開片」。它原本是一種釉面缺陷。瓷胎比瓷釉的膨脹系數大,瓷器
燒成冷卻的時候,收縮幅度大的胎體就會把玻璃質的釉層拉碎,釉面出現開片。而藝術素
養高的宋代工匠們巧妙地利用了這種缺陷,人為地把它變成一種釉面裝飾,讓自然延伸、
交錯的冰裂紋與溫潤的青釉搭配和諧,相得益彰,給單色的器物平添了天然的美感。

汝宮窯的特點是胎質細膩,俗稱「香灰胎」。釉色天青,開有細小紋片,通體
施釉,底部有用細釘支燒的痕跡。
傳世的汝窯器常見器型有碗、盤、洗、瓶、尊等日用品。盤有大小深淺之區分,
以卷足者為多,也有的卧足。洗有敞口和直口兩種,前者圈足外卷,後者口與底垂
直,至近底處則為內斂平底,其中有橢圓形的四足洗,這類洗在其它窯尚未見過。
汝窯製品素身多,極少以花紋作裝飾。造型端莊,釉色晶瑩似玉。
汝宮窯的燒制時間短,一直都作為貢品,所以民間流傳甚少,南宋時已屬「難得」
之物,視為珍品。清雍正前後有仿汝器出現,然而仿造者只重釉色,胎骨呈白色,
造型也不及宋時古雅大方。
汝官瓷燒造於1086年到1106年間。它以瑪淄為釉,溫潤古樸,精美細致。現其釉色,如雨
過天青,拂其釉面,平滑細膩,如同美玉。細細觀察,釉面呈蟬翼般細小開片,迎光可以
看到其中時隱時現、如晨星閃爍的光點。在釉與胎的結合處,微現紅暈,給人以賞心悅目
的美感。由於工藝考究,色澤獨特,上品皆被皇室壟斷。今汝官瓷傳世珍品僅有60餘件,
非常珍稀。李善禪大師生前認為「天下博物館無汝者難稱盡善盡美也」。這決不是矜誇。
上海博物館有一件汝瓷珍藏,這是上海人的驕傲。幾年前,香港收藏家徐展堂先生曾以15
4萬美元巨資購得一件直徑僅為8厘米的汝瓷小碟,應看作是愛國之舉。

[鈞瓷]

北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鈞窯利用鐵、銅呈色的不同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純天青、純月白等多種釉色,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基調,具有乳濁而不透明的效果。鈞瓷的又一特徵是釉面上常出現不規則的流動狀的細線,稱「蚯蚓走泥紋」。鈞窯瓷器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窯奇珍,品種繁多,造型獨特,以瑰麗異常的鈞釉名聞天下。其成就在於釉中加入銅金屬,經高溫產生窯變,使釉色以青、藍、白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紅等,色彩斑斕,美如朝暉晚霞,被譽為「國之瑰寶」,在宋代就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鈞窯鼓釘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高9.4cm,口徑23.5cm,足距9.5cm。
洗作鼓式,亦稱鼓式洗。器身上下飾鼓釘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頭足。洗內施天藍色釉,外為玫瑰紫色釉。底刷黃褐色薄釉,繞底一周有支燒痕,並刻有「一」字標記。河南禹縣鈞台窯址曾發現刻有「一」至「十」數目字的鈞瓷標本,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官鈞窯瓷器相同,此類數目是同類製品從大到小的編號。
此件洗屬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無損。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紋為鈞窯器之特徵,是為傳世官鈞窯瓷器的代表作品。洗底「瀛台靜憩軒用」為清代官款。

玫瑰紫釉尊

玫瑰紫釉尊,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尊仿青銅器式樣,口沿外撇,直頸,鼓腹,圈足。器內外通體施銅紅窯變釉。口沿下至頸部以天藍釉為主,暈散數道玫瑰紫紅釉。腹部則主要施玫瑰紫紅釉。器內兼施玫瑰紫與天藍色釉。底刻「六」字款並有五孔。
此尊造型端莊規整,釉色如晚霞般柔和典雅。在藍紫融匯、交織變化的釉色中,呈現蚯蚓走泥紋,使器物更增自然天成之美感。此尊應為宮中植花用的花盆,是宋代傳世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高15.8cm,口徑22.8cm,足徑11.5cm。
花盆六瓣葵花式,折沿,口沿邊起棱,深腹,圈足。盆內外施釉,口沿以內呈灰藍色,外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處釉薄呈醬色。
底呈深淺不同的醬色,有5個圓形滲水孔,刻有標識器物大小的數字「七」,並有清代造辦處玉作匠人所刻「建福宮」、「竹石假山用」八字款識。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高14.7cm,口徑23.3-18.6cm,足距8cm。
花盆托通體呈海棠式,敞口,折沿,腹上闊下斂,平底,四雲頭足,盆底有5個圓孔。底面刻有「重華宮」、「金昭玉翠用」八字楷書及「四」字。盆內壁施月白色釉,外壁施玫瑰紫色釉,釉層厚潤,上有「蚯蚓走泥紋」。
此花盆托胎體厚重堅硬,造型美觀實用,是典型的宮廷用器。其釉面瑩潤勻凈,月白色幽柔典雅,玫瑰紫色絢美艷麗,此精美的花盆托是典型的宮廷用器。

[汝瓷]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汝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宋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可見汝窯是繼定窯之後為宮廷燒制貢瓷的窯場。其器物多仿青銅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樽、洗。胎體細潔如香灰色,多為裹足支燒,器物底部留有細小的支釘痕跡。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汝窯燒宮廷用瓷的時間僅20年左右,約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故傳世品極少,被人們視為稀世之珍。

汝窯蓮花式溫碗

以蓮花或蓮瓣作為器物之紋飾及造型,隨佛教之傳入而盛行,爾後更取其出泥不染之習性,寓意廉潔,廣為各類器所採用。本器狀似未盛開蓮花,線條溫柔婉約,高雅清麗。原器應與一執壺配套,為一溫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見。
汝窯曾為宮中用器,因采覆燒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宮中命汝州燒造青瓷」之舉,汝窯之入選,支燒滿釉應是原因之一。支燒另一用處為防止器底塌陷,汝窯所用支釘細小,所留釘痕狀似芝麻,器底五支釘痕即是,也就是俗稱的「芝麻釘」。釉面細碎紋路,更有「蟹爪痕」之美名。
蓮花溫碗,以其典雅造型,溫柔不透明釉色,在傳世不多之汝窯器中,更顯珍貴。

汝窯盤

汝窯盤,高3.5cm,口徑19.3cm,足徑12.6cm。
盤口微撇,圈足外撇。盤身滿釉,開細碎紋片。底有5個支燒釘痕,並刻有「壽成殿皇後閣」六字。
此器製作工細,釉質純凈,開冰裂紋片,是宋代汝窯瓷器中的上品。其題字表明此器為當時供奉宮廷的器物。

汝窯碗

汝窯碗,高6.7cm,口徑17.1cm,足徑7.7cm。
碗撇口,豐腹,圈足微外撇,胎體輕薄。通體滿釉,呈淡天青色,瑩潤純凈,開細小紋片。製作規整,足內有五個支釘燒痕及乾隆御題詩一首:
秘器仍傳古陸渾,只今陶穴杳無存。
卻思歷久因茲朴,豈必爭華效彼繁。
口自中規非土匭,足猶釘痕異匏樽。
盂圓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後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題」,並鈐「古香」、「太朴」二印。
汝窯青瓷胎質細膩呈香灰色,釉色如湖水映出的藍天。這件汝窯碗胎質細膩,釉汁勻潤,是一件精美的稀世珍品。

汝窯三足洗

汝窯三足洗,高3.6cm,口徑18.3cm,足距16.7cm。
洗直口,平底,下承以三彎足。里外施天青釉,釉面滿開細碎紋片。底部滿釉,有5個細小支釘痕。清乾隆帝頗看重此洗,曾為其題詩一首,由宮廷玉作的匠師鐫刻在器物外底部:
紫土陶成鐵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辭本契退藏理,宋詔胡誇切事談。
後署「乾隆戊戌夏御題」。
此器造型簡潔,製作規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溫潤。

汝窯三足樽

汝窯三足樽,高12.9cm,口徑18cm,底徑17.8cm。
此樽仿漢代銅器造型,直口,平底,口、足徑度相若。外口及足上各凸起弦紋兩道,中部凸起弦紋三道,下承以三足。底部有5個小支釘痕。里外滿施淡天青釉,釉面開細碎紋片,瑩潤光潔。

[官瓷]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有南北之分。據文獻記載,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官府設窯燒造青瓷,稱北宋官窯。宋室南遷杭州後,在浙江杭州鳳凰山下設窯,名修內司窯,也稱「內窯」。後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別立新窯,即郊壇下官窯。以上統稱南宋官窯。
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於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所用瓷土含鐵量極高,故胎骨顏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層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稱「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稱「鐵足」。
宋代官窯瓷器不僅重視質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紋飾,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釉層普遍肥厚,釉面多有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官窯葵瓣洗

官窯葵瓣洗,高4.8cm,口徑18.7cm,足徑11.2cm。
洗八瓣葵花式,斜直壁,折底,圈足。通體施粉青釉,釉面開片,片紋交織如網。足底邊無釉,露鐵黑色胎。
宋代官窯瓷器與汝、哥、鈞窯瓷器一樣,特別注重釉色美。其凝厚的釉層系採取先素燒坯體、然後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層厚度往往大於坯體的厚度。燒成過程中,選用優質木材作燃料,以保證窯內的溫度和氣氛。官窯瓷器多為素麵,既無精美的雕飾,又無艷彩描繪,多用凸凹直棱或弦紋為飾,在釉面自然優美的片紋點綴下頗顯高貴典雅。
此洗造型優美,釉層瑩潤如玉,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片紋縱橫交錯,大片紋間又閃現條條小冰裂紋,構成優雅和諧的藝術整體。

官窯圓洗

官窯圓洗,高6.5cm,口徑22.6cm,足徑19cm。
洗直口,微敞,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寬,底部邊沿露胎無釉。此洗造型端莊典雅,通體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純凈瑩澈。釉面上,金絲般的片紋縱橫交織,片紋間又閃現出條條冰裂紋,優美和諧。
宋代官窯瓷器主要為素麵,既無華美的雕飾,又無艷彩塗繪,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紋為飾。其上紋片粼粼,愈顯高潔古雅。這件官窯圓洗是宮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藝及裝飾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紋突出。同時,藉助於燒成後期的二次氧化作用,在釉層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層遮蓋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鐵足」,使器物愈顯古樸莊重。

官窯弦紋瓶

官窯弦紋瓶,高33.6cm,口徑9.9cm,足徑14.2cm。
瓶洗口,長頸,圓腹,高圈足,圈足兩側各有一長方形扁孔可穿帶。頸至腹部有凸起弦紋7道。瓶通體以青釉為飾,釉層肥厚,呈粉青色,釉汁瑩潤,具有凝厚深沉的玉質美。
此瓶體仿漢代銅壺式樣,簡潔雅緻,凸起的弦紋改變了造型的單調感,增強了器物的裝飾性。器身布滿大片紋,縱橫交錯,是宋代官窯瓷器的代表作品。

[定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於晚唐、五代,盛燒於北宋,金、元時期逐漸衰落。北宋定窯以燒造白釉瓷器為主,裝飾方法有劃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紋飾以蓮花、牡丹、萱草為常見,畫面簡潔生動。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

白釉刻花折腰碗

白釉刻花折腰碗,高5.5cm,口徑16.8cm,足徑9.4cm。
碗敞口,淺式,斜腹,近底處內折。通體白釉,口部鑲銅。碗內、外壁及里心劃刻蓮花、蓮葉紋。
此碗白釉純凈,所飾蓮花線條自然流暢。碗之內、外壁均有刻劃紋者較為罕見,此碗是定窯瓷器的精美之作。

定窯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盤

定窯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盤,高5.4cm,口徑30.4cm,足徑13.6cm。
盤侈口,淺腹,圈足。里口凸起弦紋2道。盤以印花為飾,以回紋將盤內壁與內底界開,內底飾蓮花、荷葉紋各5組,內壁飾纏枝牡丹2周,兩層牡丹上下相錯,排列有序。盤內外施白釉,口沿因覆燒無釉而鑲銅口,外壁可見旋痕及因釉水下流而產生的淚痕。近足處有多處露胎,是為定窯瓷器的典型特徵。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燒白瓷為主,細潤光滑的釉面,白中微微閃黃。裝飾以印花、刻花、劃花與剔花為代表,尤以印花技法為世人所稱道。這件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盤器型大而規整,印花繁縟,層次分明,線條流暢,紋飾清晰,充分顯示出定窯印花品種的製作水平之高,是清宮舊藏的定窯器之珍品。

定窯白釉刻花直頸瓶

定窯白釉刻花直頸瓶,高22cm,口徑5.5cm,足徑6.4cm。
瓶平口外折,頸細長,圓腹,高圈足外撇。腹部刻螭龍穿花紋飾。
此瓶造型優美,胎體潔白,螭龍紋刻劃得矯健生動,刀工遒勁有力,線條自然清晰,為定窯的上乘佳作。

刻花梅瓶

刻花梅瓶,高37.1cm,口徑4.7cm,足徑7.8cm。
瓶小口折沿,短頸,豐肩,肩下漸收斂,圈足。俗稱「梅瓶」。通體施白釉,釉色柔和潔凈,白中閃黃。肩部刻菊瓣紋一周,腹部刻纏枝蓮紋,下部刻上仰蕉葉紋,刻花清晰婉轉,深淺不一,蓮花簡潔典雅,線條流暢,顯示出定窯刻花技術的嫻熟。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窯梅瓶的標準式樣。

孩兒枕

孩兒枕,高18.3cm,長30cm,寬11.8cm。
枕作孩兒伏卧於榻上狀,以孩兒背作枕面。孩兒兩臂環抱墊起頭部,右手持一綉球,兩足交叉上蹺,身穿長衣坎肩,長衣下部印團花紋。榻邊模印花紋,四面開光,其中一面凸起螭龍,相對的一面光素,其餘兩面凸起如意頭紋。枕身釉作牙黃色。底素胎,有兩孔。
枕是睡覺時墊首用具。在中國古代,人們喜歡使用玉枕、瓷枕,這是由於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的作用。瓷枕始創於隋代,盛行於唐、宋、元各代。此件孩兒枕塑制精美,人物形態活潑、悠然,是中國古代瓷器中的珍貴製品。

[哥瓷]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里所說的哥窯是指傳世的哥窯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
傳世哥窯瓷器不見於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現,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於宋代官辦瓷窯。長期以來,人們主要是根據文獻記載和傳世實物對其進行研究。南宋人葉寘的《坦齋筆衡》明確指出南宋官辦瓷窯有兩個:一是郊壇下官窯,其窯址已在杭州烏龜山被發現;另一個是修內司官窯,其窯址至今未發現。有學者根據刊於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論》中對修內司官窯特徵的記載,認為傳世哥窯即宋代修內司官窯。

哥窯八方碗

哥窯八方碗,高4.2cm,口徑7.8cm,足徑2.8cm。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滿施釉,外壁施釉較厚,開片較大,為冰裂紋;內壁施釉薄,開片細小而密集,形成一種無規則的蜘蛛網線,即百圾碎。口沿因釉下垂呈現出紫色,足邊無釉,呈鐵黑色,俗稱「紫口鐵足」。
此碗造型新穎雅緻,折角棱線分明,線條宛轉自然,為宋哥窯器物中的珍品

哥窯八方貫耳扁瓶

哥窯八方貫耳扁瓶,高14.9cm,口徑4.6-3.7cm,足徑4.8-6.4cm。
��瓶仿青銅器式樣,為八方形,口微外撇,頸部凸起兩道弦紋,兩側各有一筒狀圓形直耳,中空,俗稱「貫耳」。腹下部豐滿,高圈足微外撇。底足一周無釉,呈黑色。
此瓶釉面光亮瑩潤,通體開細碎魚子紋,紋片自然美觀,別具一格,為典型的哥窯產品。

哥窯葵花洗

哥窯葵花洗,高3.5cm,口徑12cm,足徑8.8cm。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內凸起,底有6個支釘燒痕。通體施灰色釉,釉汁厚潤,釉面滿布開片,紋片大小相間,大片的紋線呈鐵黑色,小片的紋線呈金黃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稱。
此洗造型玲瓏小巧,典雅可愛,是宋代哥窯瓷器中的精細之作。

哥窯弦紋瓶

哥窯弦紋瓶,高20.1cm,口徑6.4cm,足徑9.7cm。
瓶廣口,細長頸,扁圓腹,圈足,頸及肩部凸起弦紋四道,器里外及底心滿釉,通體開金絲鐵線紋片,底足露胎處為醬色。
釉面開片原因釉與胎的收縮率不一致,冷卻時形成一種釉裂胎不裂的現象,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錯落有致的開片,順其自然,形成一種妙趣天成的裝飾釉。哥窯釉質凝厚,釉色沉穩,其胎體中含鐵量較高,燒成時口沿處釉下垂,形成醬口。
弦紋瓶是典型的哥窯產品,造型端莊秀美,金絲鐵線紋片和肩頸凸起的四道弦紋使單一色釉增添了起伏變化,更具韻律感。哥窯傳世品不多,主要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

哥窯魚耳爐

哥窯魚耳爐,高9 cm,口徑11.8cm,足徑9.6cm。
此爐造型仿商周青銅禮器簋,「S」形輪廓線上收下凸,勾勒出端莊飽滿的體態,兩側對稱置魚耳,下承圈足。爐的外觀古樸典雅,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織如網的「金絲鐵線」,使素凈的釉面富於韻律美。外底有6個圓形支燒釘痕。
魚耳爐因兩側置魚形耳且可用來焚香而得名,是宋代哥窯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時雖有仿品傳世,但均貌似神離,無法企及原作之風韻。此件屬於清宮舊藏品,乾隆皇帝頗為賞識,曾擬詩一首,由宮廷玉作匠師鐫刻於器外底,詩雲:
伊誰換夕薰,香訝至今聞。
制自崇魚耳,色猶纈鱔紋。
本來無火氣,卻似有雲氳。
辨見八還畢,鼻根何處分。
後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題」。

哥窯膽式瓶

哥窯膽式瓶,高14.2cm,口徑2.2cm,足徑5.4cm。
瓶小口,長頸,頸下漸闊,最長徑在近足部,圈足上寬下窄。通體施米色釉,開黑色、米色紋片,俗稱金絲鐵線,呈自右上向左的斜紋。
此瓶造型秀美,器型為宋代所僅見,釉色潤澤,紋片典型。此類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哥窯碗

哥窯碗,高7.5cm,口徑19.8cm,足徑5.6cm。
碗敞口,弧壁,淺圈足。里外滿飾青釉,釉厚潤如脂。釉面布滿細碎的開片紋,深淺不一,如網如織,深紋片呈黑色,淺紋片呈黃色,俗稱「金絲鐵線」紋。
參考資料:http://publishblog.blogchina.com/blog/tb.b?diaryID=3302473

B. 宋代哥窯雙耳樽最大有多高

據了解,宋代哥窯在拍賣場上十分少見。1992年香港佳士得曾拍賣一件宋代哥窯「八方貫耳瓶」,當時拍出了1000多萬元港幣的高價。
宋代哥窯雙耳瓶,高18厘米,色為米黃,里外披釉,紫口鐵足,開片密布,歷經千年依然光澤瑩潤,且器身保存十分完整,被業內人士稱

為「具有典型的宋代哥窯器特徵」之珍品。
資料顯示,哥窯為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一。目前,北京故宮博物館和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歷代宮廷舊藏哥窯名瓷,再加上流散在海內外的,總數也不過300件左右,以至個別哥窯名瓷破損殘片也被視為至寶。

C. 南宋哥窯折沿雙耳三足小香爐價格高10公分口直徑9公分

南宋哥窯折沿雙耳三足小香爐價格高10公分口直徑9公分還是正常的。

D. 清中期哥窯盤到代真品

如果是正品的貨價值就很多了大致有一到¥40,000左右,如果試驗品的話那不值錢不值錢最多隻幾百塊錢。

E. 宋代哥窯三足洗有規定的尺寸嗎

筆洗的形制以缽盂為其基本形,其他的還有長方洗、玉環洗等。筆洗的材質以陶瓷最為常見,有官、哥元洗,葵花洗,罄口圓肚洗,四卷荷葉洗,卷口簾段洗,縫環洗等。其中以粉青紋片朗者為貴,如,龍泉雙魚洗,菊花瓣洗、百折洗、定窯三箍元洗、梅花洗、絛環洗、方池洗耳恭聽、柳斗元洗、圓口儀棱洗等。今藏於上海博物館的哥窯海棠式洗、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樞府釉印花洗都是國寶級的稀世珍品。此外,還有中間用作筆洗,邊盤用作筆掭的。可見,筆洗的形制各異,或素或花,工巧擬古,雖在文房用具中不佔有主導地位,但集一套不同性質的筆洗於書案前也蔚為奇觀。筆洗是文房用品,並是以缽為基本型,所以這就決定了他的大小不會太大,也不會太小,以食用大碗為標准加減,沒有固定的尺寸。謝謝

F. 哥窯為什麼受那麼多人追捧

民國初年,在龍泉的山溝里幾乎每天都有來自德國、美國、日本、法國等地的古董商在挖土撬墳,然而,他們的目標不是埋藏千年的金銀珠寶,而是神秘的古代瓷器――哥窯。

宋代哥窯,神秘莫測「瓷中貴族」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縱使博物館中的藏品多如繁星,也不過是浩瀚江河中的一支細流。其中,最為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所津津樂道的當屬瓷器。在英文中,中國和瓷器都被譯做China,瓷器在國際上的文化地位可見一斑。近期,故宮博物院推出的「哥窯和正德弘治瓷器展」便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千千萬萬的遊客。

傳說中,哥窯遺址在龍泉,但在宋代五大名窯中,哥窯是迄今為止唯一未發現窯址的瓷窯。它就像古代神話中的仙子,可遠觀卻觸不可及。現存的哥窯作品,大多是清朝宮廷藏品,也稱傳世哥窯。因其外形制式與古籍中描繪的哥窯特徵並不相符,因此更多人懷疑,被史書奉為瑰寶的哥窯瓷器是否真實存在。

金絲鐵線,片紋勾勒瓶中盛世

哥窯作品有三大特徵,即「紫口鐵足」、「金絲鐵線」、「攢珠聚球」等。

紫口鐵足是說,哥窯作品口部釉質薄,隱隱透出胎體的紫黑色,所以稱為「紫口」,而底部一般不施釉質,而呈鐵黑色,因而稱為「鐵足」。

金絲鐵線是說,釉質開出的片片紋路,由較粗的黑線和較細的金線交替組成,兩種紋路縱橫交錯,如同初春結冰的湖面不經意間裂開,極富韻律美和自然美。紋路中冰裂紋和鱔血紋是上品,梅花片墨紋其次,細碎紋則屬於較為常見的普通紋路了。

而攢珠聚球是因為哥窯作品的釉質較厚,其中隱藏許多密集的小氣泡,因此呈現出這種奇妙的效果,這也是辨別哥窯瓷器真偽的一大特徵。

傳世藏品,見證千年精湛技藝

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宋代哥窯青釉弦紋瓶,高20.1厘米,口徑6.4厘米,足徑9.7厘米,瓶口開闊,瓶頸細長,猶如身著旗袍傲然挺立的女子,端莊秀美,曲線玲瓏。瓶身上密布著金絲鐵線紋路,與四道弦紋錯落有致地銜接,使韻色古樸的瓷瓶更具觀賞性和藝術價值。

展出作品:宋代哥窯青釉弦紋瓶

另一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哥窯代表作為膽式瓶,高14.2厘米,口徑2.2厘米,足徑5.4厘米,瓶小較口,有如白天鵝般頎長的脖頸,頸下逐漸開闊,直徑最長的地方在接近圈足處。此件作品開的是黑色和米色紋片,造型秀美,只有宋代的作品才有如此韻味,僅有極少的數量留存世間,是研究宋代瓷器文化絕無僅有的「標本」。

展出作品:宋代哥窯膽式瓶

哥窯作品集中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精湛工藝,裂紋本為燒瓷過程中發生的意外,卻被能工巧匠窺探出其中的規律並加以運用,為冰冷古樸的瓷器,增添了幾分靈氣和幾分神韻。

歷久彌新,古今中外流光溢彩

雖然古籍中對哥窯的記載不多,我們仍然能從這些零星的贊美中探索出宋代文化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兼容並蓄的特點。

近年來,以「葉氏哥窯」為代表的仿宋哥窯作品,在海內外頗受關注。無論是《2014中法工藝大師巔峰對話》活動中的六件參展作品,還是亮相於杭州G20峰會上的月白釉琮式瓶和粉青釉弦紋穿帶瓶,都向世界完美地展現了中國的傳統工藝,也為中西方文化交流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讓國際社會對中華文明,對中國瓷器,對宋代哥窯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如果是古代瓷器是一片瀚海星河,那麼哥窯一定是其中最閃亮那顆。12月「故宮博物院哥窯和正德弘治瓷器展」,和小新一起駐足於傳世藏品前,品鑒先人的匠心獨運,領略根於中國人血脈中的驕傲吧!

G. 我國宋代時期生產的哥窯瓷器有哪些特點

哥窯瓷器昀大特點是瓷器通體開片,開大片為「冰裂紋」,開細片為「魚子紋」,極碎為「百圾碎」,若裂紋呈黑、黃兩色,則稱為「金絲鐵線」。如哥窯青釉魚耳爐,高9厘米,口徑11.8厘米,足徑9.6厘米。此爐造型仿商周青銅禮器簋,「S」形輪廓線上斂下豐,勾勒出端莊飽滿的體態。腹兩側對稱置魚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樸典雅。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織如網的「金絲鐵線」開片紋,使素凈的釉面富於韻律美。外底有6個圓形支釘痕。

此件魚耳爐是宋代哥窯瓷器中的名品,屬於清宮舊藏品。清代乾隆皇帝曾對其頗為賞識,摩挲把玩時曾擬詩一首,由宮廷玉作匠師楷書鐫刻於爐之外底。詩道:伊誰換夕薰,香訝至今聞。制自崇魚耳,色猶纈鱔紋。本來無火氣,卻似有雲氳。辨見八還畢,鼻根何處分。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題」。

H. 清代仿宋哥窯紅釉蒜頭瓶是不是真品

不是真品,從外面看,顏色不均勻分布,沒有包漿,裡面也比較粗糙,是仿品,留個紀念吧。

I. 南宋「哥窯五足洗」的詳細資料!急求!謝謝!!

南宋哥窯五足洗為南宋時期的陶瓷器。高9.2厘米,口徑18.8厘米。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目錄

基本簡介
藏品信息(上海博物館)
編輯本段基本簡介
南宋哥窯五足洗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躋身於宋代五大名窯之列的哥窯因窯址至今尚未發現而成為中國陶瓷史上一大懸案。這件傳世五足洗內外施米黃色釉,器身布滿深褐色和淺黃色的大小開片,這種因胎釉膨脹系數不同而產生的開片被古代文人稱為"金絲鐵線"。這件作品造型別致,製作極為精美,是一件稀世珍品。現藏於上海博物館。[1]
編輯本段藏品信息(上海博物館)
【名稱】南宋哥窯五足洗 【類別】陶瓷器 【年代】南宋 【文物原屬】 【文物現狀】現藏上海博物館 【簡介】 高9.2厘米,口徑18.8厘米。 圓唇,直腹,平底,矮圈足不著地。口沿飾乳釘五枚,下承五個如意形扁足,內心有六個支釘痕。胎厚釉潤,釉呈米黃色,釉面密布大小開片,黑色大開片和黃色小開片縱橫交織,被稱為「金絲鐵線」。整件器物製作規整,造型端莊典雅,是一件典型的哥窯傳世品。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369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963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69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348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047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424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562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192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165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