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尺是多少厘米
① 古代的一尺是現在的多少cm
古代的一尺在各個時期都有所不同,比如:商代的一尺是現在的16.95厘米,周代的一尺是現在的19.91厘米,秦代的一尺是現在的23.1厘米,漢代的一尺是現在的21.35-23.75厘米,三國時期的一尺是現在的29.6厘米等。古代的一尺是現在的多少cm原始人類布指為寸、布掌為尺、舒肘為丈,到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直至今天的現代計量技術的出現,古代度制演變反映著歷史的變遷。
古代的尺要短於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是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厘米左右。
中國傳統的長度單位有里、丈、尺、寸、尋、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幾、軌、雉、毫、厘和分等。
② 古代的一尺是多長七尺男兒有多高
在戰國時期,一尺大約就是23厘米左右,七尺男兒也就是161厘米,也就相當於現在社會一個普通女生的身高,可見當時戰國時期的七尺男兒並沒有多麼高大威猛。
根據這個尺寸換算,身高八尺的男人,大約有184厘米。
現代一尺為十寸。
不同時期一尺長度不同。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時,一尺約23.1cm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約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2)古代的一尺是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現代常用長度單位:
(1)公里
公里又稱千米,是個長度單位,縮寫為「km」,通常用於衡量兩地之間的距離。其常用換算關系如下:1千米(公里)= 1,000米(公尺)= 100,000厘米(公分) = 1,000,000毫米(公釐);1.61公里= 1英里。
(2)米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meter,metre)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 — 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准。
為了製造出表徵米的量值的基準器,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梁布爾和密伸的領導下,於1792~1799年,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
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鉑桿,以此桿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為1米,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為「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 。
由於檔案米的變形情況嚴重,於是,1872年放棄了「檔案米」的米定義,而以鉑依合金(90%的鉑和10%的銥)製造的米原器作為長度的單位。
米原器是根據「檔案米」的長度製造的,當時共制出了31隻,截面近似呈X形,把檔案米的長度以兩條寬度為6~8微米的刻線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
1889年在第一次國際計量大會上,把經國際計量局鑒定的第6號米原器(31隻米原器中在0℃時最接近檔案米的長度的一隻)選作國際米原器,並作為長度基準器保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的地下室中,其餘的尺子作為副尺分發給與會各國。
規定在周圍空氣溫度為0℃時,米原器兩端中間刻線之間的距離為1米。1927年第七屆國際計量大會又對米定義作了嚴格的規定,除溫度要求外,還提出了米原器須保存在1標准大氣壓下,並對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體規定。
但是使用米原器作為米的客觀標准也存在很多缺點,如材料變形測量精度不高(只能達0.1μm),很難滿足計量學和其他精密測量的需要。
另外,萬一米原器損壞,復制將無所依據,特別是復製品很難保證與原器完全一致,給各國使用帶來了困難。因此,採用自然量值作為單位基準器的設想一直為人們所嚮往。
20世紀50年代,隨著同位素光譜光源的發展。發現了寬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譜線,加上干涉技術的成功,人們終於找到了一種不易毀壞的自然標准,即以光波波長作為長度單位的自然基準。
這一自然基準,性能穩定,沒有變形問題,容易復現,而且具有很高的復現精度。中國於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長度基準。
米的定義更改後,國際米原器仍按原規定保存在國際計量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70年代以來,對時間和光速的測定,都達到了很高的精確度。
因此,1983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又通過了米的新定義:「米是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長度」。這樣,基於光譜線波長的米的定義就被新的米定義所替代了。
(3)分米
分米(decimeter或dm)是長度的公制單位之一,1分米相當於1米的十分之一。其常用換算關系如下:1分米 = 0.0001千米(km) = 0.1米(m) =10厘米(cm) = 100毫米(mm)。
(4)厘米
厘米,長度單位;英文:centimetre(s),簡寫(符號)為:cm。有關厘米的單位轉換如下:1厘米 = 10毫米 = 0.1分米 = 0.01米 = 0.00001千米。
(5)毫米
毫米,又稱公釐(或公釐),是長度單位和降雨量單位,符號㎜。1毫米相當於1米的一千分之一(此即為「毫」的字義)。進制關系如下: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
③ 古代的一尺有多長
古代不同時期,一尺長短不同。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3)古代的一尺是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度量長度的尺,常見的單位有尺,寸。(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內含的量(實際長度)卻不一樣)。
後來出現了寸以下的長度單位,它們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後又叫「絲」,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
中國古代度量長度的尺。最早見於商代。傳世商尺約合今16~17厘米。東周尺以相傳1931年河南洛陽金村古墓出土的銅尺與「商鞅量尺」互為佐證,可知一尺長約23厘米左右。西漢尺今出土有 8支,實測其長度均在23~23.6厘米之間,平均每尺長23.2厘米。
新莽尺根據各方面材料綜合分析,每尺長約23.1厘米。流傳至今的東漢尺甚多,僅出土的就有40餘支,形制大體可分為以下幾類:①鳥獸紋銅尺,②幾何紋銅尺,③以圓圈為尺星的骨。實測東漢尺長度誤差不大,除去因稍殘而減短的幾支外,其餘均在23~24厘米之間,平均長23.4厘米。
朝代變更:
漢以後銅質尺明顯減少,多被骨、木質尺代替。這期間尺的形制單一,不飾各種花紋,當是民間實用的器具,較之前代更多地注意到了分、寸刻線分度的准確。尺長略有增長,約在24~24.5厘米之間。
南北朝留存的尺甚少。根據李淳風《十五等尺》記載,可知南朝每尺約在24.5~25厘米之間;北朝尺度有較大的增長,後魏前尺27.8厘米、中尺28厘米、後尺29.9厘米不等。以所見南北朝時期實物互為佐證,可知南朝尺確短於北朝,尺長約25厘米,南朝後期則增長至30厘米以上。
隋代採用南朝已增長的度量衡量值作為統一的基礎,尺長在30厘米左右。唐朝留存至今的各種尺近50支,以刻花銅尺和撥鏤牙尺為主。刻花尺(包括木質和鐵質)多為民間日常用尺,撥鏤牙尺則是朝廷在中和節之時饋贈給大臣和各國使臣的禮品,工藝精湛,色彩艷麗。
撥鏤牙尺今日本藏有 6支。唐尺長度多在29~30厘米之間。
宋代沿襲唐制,官尺由太府寺掌造,主要用來徵收布帛之用,故又稱為三司布帛尺,每尺長約31.6厘米。據明世子朱載堉《律呂精義》所記,明尺分為三種:
①鈔尺,即裁衣尺,與寶鈔紙外齊(長34厘米)。
②曲尺,即營造尺,與寶鈔墨邊外齊(長32厘米)。
③寶源局銅尺,即量地尺,比寶鈔墨邊長,比寶鈔紙邊短,當衣尺之九寸六分(長32.6厘米)。傳世的嘉靖牙尺,所刻線紋精密,每尺長32厘米,當是明朝官定的標准尺度。
清代的營造尺長32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康熙御制」銘殘牙尺,每寸合 3.2厘米,與紫金山天文台銅景表尺上的清營造尺長度完全一致。清代的裁衣尺合1.1111營造尺,等於 35.55厘米。
④ 古代一尺等於多少
尺作為古代重要的測量單位,不同朝代的換算方法不同。秦朝一尺約23.1cm;漢朝一尺大約21.35到23.75cm;隋代一尺合今29.6cm;唐代一尺合今30.7cm;宋元朝一尺合今31.68cm;明清朝木工一尺合今31.1cm。
並且,古代的尺要短於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厘米,周代的一尺是現在的19.91厘米。到戰國時,一尺是現在的22.12厘米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厘米。
(4)古代的一尺是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我國度量衡制度具有悠久的歷史。它的起源和標准,記載不一。據史書稱,黃帝設立了度、量、衡、里、畝五個量。
舜召集四方君長把各部族的年月四季時辰、音律和度量衡協同起來;夏禹治水使用規矩准繩為測量工具,並以自己的身長和體重作為長度和重量的標准。
不同地方的人們使用不同標準的測量單位,這雖然也是一種進步,但是給人們之間的相互交流帶來了不便。到了秦始皇時期,秦始皇統一中國,隨後頒布了統一度量衡的詔書,使得長度,重量,容量的單位在全國得以統一。
秦朝統一度量衡之後,使得全國上下有了標準的度量准則,不同地方的人們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有了統一的標准,為人們從事經濟文化交流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⑤ 一尺等於多少厘米
1尺=33.3333333厘米
尺,是一種長度單位,中國叫「市尺」(現代三尺等於一米)。一尺等於十寸。
厘米是一個長度計量單位,等於一米的百分之一。英語符號即縮寫為:cm。
(5)古代的一尺是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尺是古今都有的,是中國市制長度單位(亦稱「市尺」。一尺等於十寸。)西漢時一尺等於0.231米,今三尺等於一米。
長度單位的國際單位是「米」(符號「m」),常用單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納米(nm)等等。長度單位在各個領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⑥ 古時一尺等於多少厘米
古時候的一尺在不同的朝代是有不同的是有區別的。如在周代一尺相當於現在的19.91厘米。秦漢時期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22厘米。隋朝時一尺相當於現在的29.6厘米。宋時相當於現在的27.68厘米,明清時期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31.1厘米。
⑦ 古時候一尺是多少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⑧ 古代一尺等於現在的多少米
不同的時代一尺對應的長度都不同 :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近現代 3尺≈1米(m)
1尺≈33.3333厘米(cm)
⑨ 古代一尺等於現在多少厘米
商代,一尺合今0.1695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0.1991m ;
秦時,一尺約0.231m ;
漢時,一尺大約0.2135——0.2375m ;
三國,一尺合今0.242m ;
南朝,一尺約0.258m ;
北魏,一尺合今0.309m ;
隋代,一尺合今0.296m ;
唐代,一尺合今0.307m ;
宋元時,一尺合今0.2768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0.311m。
(9)古代的一尺是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尺,chǐ、chě。從屍從乙。乙,所識也。
尺骨,以人體小臂長為尺。
尺,十寸也。人手卻十分動脈為寸口。十寸為尺。尺,所以指規矩事也。
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為法。
寸,十分也。禾部曰。十發為程。一程為分。十分為寸。
尺,是一種長度單位,中國叫「市尺」(現代三尺等於一米),英國有「英尺」。有時我們也把測量長度的工具叫做尺,例如「竹尺」,「鋼尺」。有時我們把像尺的東西也叫做「尺」例如:鐵~(古代俠客用來比斗的武器)、戒~(宗教場所或教育機構用來體罰學員使之更加虔誠刻苦的器械)。
參考資料:網路----尺
⑩ 古代一尺等於多少厘米
不同的時代一尺對應的長度都不同,以下是具體長度: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19.9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27.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10)古代的一尺是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密 度 換 算
1磅/英尺3(lb/ft3)=16.02千克/米3(kg/m3)
API度=141.5/15.5℃時的比重-131.5
1磅/英加侖(lb/gal)=99.776千克/米3(kg/m3)
1波美密度(B)=140/15.5℃時的比重-130
1磅/英寸3(lb/in3)=27679.9千克/米3(kg/m3)
1磅/美加侖(lb/gal)=119.826千克/米3(kg/m3)
1磅/(石油)桶(lb/bbl)=2.853千克/米3(k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