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裡面積多少平方公里
⑴ 凱里市現有多少人口主要民族是什麼
總人口52.4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約76%,其中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3.30%,是一個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集居縣級市,其他民族還有侗、布依、土家等35個少數民族
⑵ 貴州省凱里有多少個縣啊是平原還是山區啊那裡的人生活是怎樣的啊
凱里市屬於貴州省黔東南州的首府。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於貴州省東南部。東經107°17′20〞-109°35′24〞,北緯25°19′20〞-27°31′40〞。東鄰湖南省懷化地區,南接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河池地區,西連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義、銅仁兩地區。境內東西寬220千米,南北長240千米。總面積30223平方千米。2003年末總人口434.78萬人,其中非農人口45.45萬人。自治州人民政府駐凱里市,郵編:556000。代碼:522600。區號:0855。拼音:Qiandongnan Miaozu Dongzu Zizu。
行政區劃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15個縣。
黔東南州面積30339平方千米,人口425萬人(2004年)。
凱里市面積1306平方千米,人口45萬。郵政編碼556000。市人民政府駐遵義西路。
黃平縣面積1668平方千米,人口35萬。郵政編碼556100。縣人民政府駐新州鎮。
施秉縣面積1544平方千米,人口15萬。郵政編碼5562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三穗縣面積1036平方千米,人口20萬。郵政編碼556500。縣人民政府駐八弓鎮。
鎮遠縣面積1878平方千米,人口25
⑶ 凱里屬於貴州哪個市
凱里屬於貴州省黔東南自治州的地級行政區首府。
凱里市位於貴州省東南部,地處雲貴高原向中部丘陵過渡地帶的苗嶺山麓,清水江畔,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黔中經濟區重要組成部分。
全市轄11鎮7個街道辦事處,轄區面積1571平方公里,城區規劃面積792平方公里,人口70萬,有少數民族33個占總人口的75%,其中苗族人口佔67%。是一個以苗族為主體,多民族聚居的新興城市,被譽為「苗嶺明珠」。
凱里具有享譽天下的人文生態之美,自然景觀得天獨厚,民族風情古樸濃郁,素有「百節之鄉」、「蘆笙故鄉」、「東方鬥牛之鄉」的美稱,被聯合國世界文化保護基金會列為「返璞歸真,重返自然世界十大旅遊景區」和「世界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圈」。
位置境域:
凱里市位於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為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東接台江、雷山兩縣,南抵麻江、丹寨兩縣,西部福泉市,北界黃平縣。地理位置在東經107°40『58「—108°12』9」、北經26°24『13「—26°48』11"之間。總面積1569.69平方千米。東西最長跨度51.76千米,南北最長度44.3千米。
⑷ 貴州省的凱里市屬貴陽市管轄
貴州省的凱里市不屬於貴陽市管轄,凱里市屬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管轄。
凱里市位於貴州省東南部,地處雲貴高原向中部丘陵過渡地帶的苗嶺山麓,清水江畔,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國家發改委規劃建設的現代化黔桂湘三省交界中心城市和貴州省實施全方位帶動戰略的前沿城市,是黔中經濟區重要組成部分。
凱里市東接台江、雷山兩縣,南抵麻江、丹寨兩縣,西部福泉縣,北界黃平縣。地理位置在東經107°40『58「—108°12』9」、北經26°24『13「—26°48』11"之間。總面積1556平方千米。東西最長跨度51.76千米,南北最長度44.3千米。
(4)凱裡面積多少平方公里擴展閱讀
凱里市的建置沿革:
凱里原名爐山縣,以境內香爐山得名。1949年11月11日爐山縣解放。1952年9月26日成立爐山苗族自治區(縣級)。1955年1月7日改為爐山苗族自治縣。1956年7月23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同年12月爐山苗族自治縣復改爐山縣。
1958年12月29日,撤銷爐山、雷山、丹寨、麻江4縣,將原4縣行政區域合並設立凱里縣,縣治凱里。1959年1月凱里縣在麻江成立,次年2月正式遷駐凱里。
1961年8月1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12次會議通過恢復麻江縣和雷山縣。麻江、雷山兩縣復置後,原爐山縣仍稱凱里縣,縣治仍設凱里。1962年10月20日,復置丹寨縣,其行政區域包括原龍泉區、排調區和興仁區,原永樂區仍歸雷山縣。
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1983〕國函字162號文件批復,決定撤銷凱里縣,以原行政區域設立凱里市。1984年1月,凱里市正式成立。
⑸ 凱里在什麼地方
凱里市位於貴州東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東抵台江縣,西抵福泉市,西南抵麻江縣,南抵丹寨縣,東南抵雷山縣,北抵黃平縣。東起三棵樹鎮掛丁南高村,西至爐山鎮大田白臘村,地跨東經107°40′58″-108°12′09″,北緯26°24′13″-26°48′11″,長51.76公里,寬44.3公里。南起舟溪鎮青曼情郎村,北至大風洞鄉平良都蘭村,佔全州總面積4.3%,佔全省總面積0.74%。凱里市原為爐山縣,是一個以電子、輕紡、建材為主的新興工業城市,現為國家乙類對外開放地區。在明清時期曾有「小京州」美稱。
凱里市是
凱里市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地處雲貴高原向中部丘陵過渡地帶的苗嶺山麓 , 清水江畔,是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中心,貴州省第五大城市。湘黔鐵路、株六復線鐵路、滬昆高速G60(貴州段為凱麻高速公路、凱玉高速公路)和320國道貫穿全境。市內有苗、漢、侗等民族。轄2鄉7鎮和7個街道辦事處,國土總面積為130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規劃面積248平方公里,凱里市是一個以苗、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少數民族佔74%,其中苗族佔63%,是全國少數民族比重最大的城市之一。
凱里是一片古老神奇,美麗富饒的綠色土地,自然資源豐富多樣,主要礦藏有煤、鐵、鉛、鋅、鋁土礦、硅石岩等,其中硅石中二氧化硅含量高達98%,名列西南之冠。正在探明儲量的有石油、天然氣。
凱里秀麗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讓遊人贊嘆流連。曾先後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市」、「省級文明城市」、「省級衛生城市」稱號,同時被列為20座「公眾心目中的中國和諧之城」之一.
市區位於中部,東距台江縣城54公里(公路行程,下同);西距省城貴陽市197公里,距都勻市80公里;南距雷山縣城45公里,丹寨縣城70公里;北距黃平縣城80公里,鎮遠縣城152公里。區號:0855。拼音:Kaili Shi。苗語諧音,譯為農田耕種而成的都城。
編輯本段
氣候特徵
凱里市地處雲貴高原東側的梯級狀大斜坡地帶,,西北部、西南部和東南部較高,中部和東北部較低,最高處海拔1447米,最低處海拔529米。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1℃,最高氣溫37℃,最低氣溫零下4-7℃,年均日照1289小時,年均降水量1243毫米,無霜期282天。
編輯本段
民族人口
凱里市居住著苗、漢、侗、仫佬、畲、布依、水、彝、壯、瑤、滿、回、蒙古、景頗、佤、黎、東鄉、納西、仡佬、京、朝鮮、土家、白、傣、藏、拉祜、維吾爾等民族和革家、西家等待定民族。這些民族中,仫佬族、苗族、漢族、畲族及革家、西家是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為33.94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75.78%,其中苗族人口28.35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63.3%。
編輯本段
行政區劃
凱里地圖凱里市轄7個街道、7個鎮、2個鄉:城西街道、大十字街道、西門街道、洗馬河街道、灣溪街道、鴨塘街道[2]、開懷街道、三棵樹鎮、舟溪鎮、旁海鎮、灣水鎮、爐山鎮、萬潮鎮、龍場鎮、凱棠鄉、大風洞鄉。
⑹ 凱里是什麼地方
凱里市位於貴州東部,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東西長51.7公里,南北寬44.3公里,總面積1306平方公里。市內有苗、漢、侗等民族。是一個以電子、輕紡、建材為主的新興工業城市,現為國家乙類對外開放地區。
行政區劃
凱里市轄5個街道、8個鎮、2個鄉:城西街道、大十字街道、西門街道、洗馬河街道、灣溪街道、三棵樹鎮、舟溪鎮、鴨塘鎮、旁海鎮、灣水鎮、爐山鎮、萬潮鎮、龍場鎮、凱棠鄉、大風洞鄉。
歷史沿革
元置凱黎長官司,明置清平縣,1913年改為爐山縣,1958年置凱里縣,因縣治駐凱里鎮得名。1983年設市。
2000年,凱里市轄5個街道、8個鎮、2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43323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城西街道 27819 大十字街道 58116 西門街道 28997 洗馬河街道 48641 灣溪街道 19104 三棵樹鎮 48815 舟溪鎮 23093 鴨塘鎮 16840 旁海鎮 25150 灣水鎮 21160 爐山鎮 28214 萬潮鎮 14656 龍場鎮 23083 凱棠鄉 17393 大風洞鄉 32155
2003年,凱里市轄8個鎮、2個鄉,5個街道辦事處,65個村委會、201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45.4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34.09萬人,非農業人口16.46萬人。
氣候特徵
凱里市地處於雲貴高原東側的梯級狀大斜坡地帶,西北部、西南部和東南部較高,中部和東北部較低,最高處海拔1447米,最低處海拔529米。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1℃,最高氣溫37℃,最低氣溫零下4-7℃,年均日照1289小時,年均降水量1243毫米,無霜期282天。
民族人口
凱里市居住著苗、漢、侗、仫佬、畲、布依、水、彝、壯、瑤、滿、回、蒙古、景頗、佤、黎、東鄉、納西、仡佬、京、朝鮮、土家、白、傣、藏、拉祜、維吾爾等民族和革家、西家等待定民族。這些民族中,仫佬族、苗族、漢族、畲族及革家、西家是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為33.94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75.78%,其中苗族人口28.35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63.3%。
歷史文化
凱里設治已有500年歷史,早在明清時期曾有「小京州」美稱。幾百年來,生活在凱里這塊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
自然資源
有清水江、重安江、巴拉河等大小河溪153條,其中長10公里以上、集雨面積2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等河流13條,有溪溝35條。河流徑流總量39.89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5.4萬千瓦,可開發3.6萬千瓦。全市糧食作物有9大類130多種,蔬菜有11大類100多種,果類有6大類70多種,野生牧草有100多種,珍稀古樹有10多種,野生動物有數百種;葯用動植物有428種。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石英砂岩、石油和天然氣等。保有儲量:煤礦8142萬噸、鐵礦361萬噸、鉛鋅礦46萬噸、鋁土礦1.98億噸、重晶石300萬噸。石油和天然氣有礦點一處。
旅遊資源
除有內容豐富、格調古樸、風貌獨特的民族風情和文物古跡外,自然風光主要有香爐山、金泉湖和一批景觀獨特的溶洞。還有各種大小民族節日集會點136個,有「百節之鄉」之稱。自1985年對外開放以來,已接待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旅客。
名特產品
凱里市地方名特產品可分為農產品和工業產品兩類,農業名特產品主要有:香爐山霧茶、平良香米、凱里柿花、萬潮藍靛、龍場蠶繭、凱里酸湯魚、凱里鯉魚(田養)、龍場西瓜、旁海生薑、爐山葡萄等以及凱里市供銷社三辣合作社生產的「三辣」系列產品。工業名特產品主要有:舟溪蘆笙、凱里香醋、凱棠銀飾、灣水鐮刀、米薅馬尾斗笠、旁海擂缽、掛丁刺綉圍腰、龍場革家臘染、掛丁織錦背帶、舟溪刺秀荷包等。經濟收入相當可觀,可供廣大旅遊者前來觀看購買及投資商前來參加生產投資,促進了凱里市的經濟發展。
飲食特點
生活百味,酸、甜、苦、辣,酸當家。黔東南是「吃酸」的故鄉。日常生活的家宴、宴會、紅、白喜事中,酸食無處不有。男女老少,都有「嗜酸」的愛好。難怪當地鄉諺說「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撈車」(指走路打趔趄的意思),道出了黔東南的酸食文化的特色功效和風格。
在世界「吃在中國」。在中國素有北咸,東南甜,西辣的說法。氣候乾燥食為鹽、氣候濕熱食為甜、氣候潮濕食為辣。同為吃辣,湘、貴、川又各有妙趣,有所謂的「不怕辣」、「怕不辣」,「辣不怕」的戲說。具體而言,貴州是酸辣,四川是麻辣,湖南是炸辣。黔東南又與貴州其他地區不一樣,強調和突出的是第一個字「酸」,而其他地區則強調和突出第一個字「辣」。
常言說「除油鹽無貴味」,歷史上,黔東南地區嚴重缺鹽,只得用酸與辣來調味,可見酸食習俗,實非偶然,它是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物產資料及人的生理需要等多種因素綜合的產物。黔東中地區氣候潮濕,多煙瘴,流行腹瀉、痢疾等疾病,嗜酸不但可以提高食慾,還可以幫助消化和止瀉。因此,每家每戶都少個了幾個酸壇子:酸水壇、醋水壇、奄萊壇、腌魚壇、腌肉壇,還流傳著三月腌菜,八月腌魚、正月腌肉」和「壇不下,萊不爛」等關於酸食的腌制季節和保存方法的俗語。由於歷史和地理環境的原因,黔東南苗、侗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自己不同於其他地區、其他民族吃酸的獨有風格和製作工藝,形成了具有鮮明個性的「酸食文化」,僅酸的製作就有近10種工藝。
人類長壽,確有幾份酸的功勞:酸食有防病健胃之葯用,酸食有除惑提神之功效,酸食有防腐保鮮之功能。1990年全國第4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壽星與總人口之比高於傳統長壽區廣東省的比例,居全國前列。長壽是多因素的,這其中應該包含有「吃酸」的因素。1988年,在加拿大溫哥華,一群記者采訪世界老年長跑冠軍黔東南運動員李發品老人,問到能創造世界界老年長跑紀錄的秘訣是什麼時,李發品老人答道:「我要是能吃上家鄉的酸菜,還要跑得快。」可算是妙語驚人。進入本世紀後期,酸食這一具有黔東南民族特色的傳統食俗,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眯。酸湯魚、腌魚、腌肉、酸湯雞、酸湯豬腳、三合一酸湯、四合一酸湯……有的落戶京城,有的飛進國宴,有的漂洋過海,更多的被移植賓館、酒店,凡是到貴州的中外遊客,都點名要吃正宗凱里酸湯魚。
黔東南的風味食品還有侗鄉腌魚、鎮遠道菜、凱里酸湯魚、下司狗肉、下司酸湯魚、香茅草燒魚、重安江酸湯魚、侗家油茶、社飯、從江香豬、三穗麻鴨、榕江香羊、侗果、侗家胯肉、侗家羊癟、牛癟。
⑺ 貴州凱里有多少個縣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15個縣。
黔東南州 面積30339平方千米,人口540萬人(2008年)。(州府駐凱里市)
凱里市 面積1306平方千米,人口45萬。郵政編碼556000。市人民政府駐凱里市迎賓大道旁博南新區市行政中心。
黃平縣 面積1668平方千米,人口35萬。郵政編碼556100。縣人民政府駐新州鎮。
施秉縣 面積1544平方千米,人口15萬。郵政編碼5562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三穗縣 面積1036平方千米,人口20萬。郵政編碼556500。縣人民政府駐八弓鎮。
鎮遠縣 面積1878平方千米,人口25萬。郵政編碼557700。縣人民政府駐舞陽鎮。
岑鞏縣 面積1487平方千米,人口22萬。郵政編碼557800。縣人民政府駐思暘鎮。
天柱縣 面積2201平方千米,人口39萬。郵政編碼556600。縣人民政府駐鳳城鎮。
錦屏縣 面積1597平方千米,人口22萬。郵政編碼556700。縣人民政府駐三江鎮。
劍河縣 面積2165平方千米,人口24萬。郵政編碼556400。縣人民政府駐革東鎮。
台江縣 面積1078平方千米,人口14萬。郵政編碼556300。縣人民政府駐台拱鎮。
黎平縣 面積4439平方千米,人口49萬。郵政編碼557300。縣人民政府駐德鳳鎮。
榕江縣 面積3316平方千米,人口32萬。郵政編碼557200。縣人民政府駐古州鎮。
從江縣 面積3245平方千米,人口32萬。郵政編碼557400。縣人民政府駐丙妹鎮。
雷山縣 面積1218平方千米,人口15萬。郵政編碼557100。縣人民政府駐丹江鎮。
麻江縣 面積1222平方千米,人口20萬。郵政編碼557600。縣人民政府駐杏山鎮。
丹寨縣 面積 938平方千米,人口16萬。郵政編碼557500。縣人民政府駐龍泉鎮。
⑻ 凱里市管轄多少個縣城
凱里城市經濟圈,轄1市5縣4區,即凱里市、麻江縣、丹寨縣、雷山縣、台江縣、黃平縣、貴州凱里經濟開發區、爐碧經濟開發區、金鍾經濟開發區、台江經濟開發區,面積為7477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30萬。凱里地區轄1市1縣2區,為凱里市、麻江縣、貴州凱里經濟開發區、爐碧經濟開發區,總面積為2656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30萬。凱里市內有苗、漢、侗等民族。轄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鄉9鎮和7個街道辦事處、含33個新型社區,國土總面積為155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規劃面積796平方公里,建成市內面積67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00平方公里。凱里市轄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7個街道辦事處、9個鎮、2個鄉。2016年1月29日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凱里市主城區,大十字街道、城西街道、西門街道、灣溪街道、開懷街道、洗馬河街道、三棵樹鎮、舟溪鎮、旁海鎮、灣水鎮、萬潮鎮、龍場鎮、凱棠鎮、大風洞鎮
⑼ 凱里在哪裡
凱里市位於貴州東部,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東西長51.7公里,南北寬44.3公里,總面積1306平方公里。市內有苗、漢、侗等民族。是一個以電子、輕紡、建材為主的新興工業城市,現為國家乙類對外開放地區。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首府,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市總面積1306平方公里,人口44.29萬,是一個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是全國少數民族比重最大的城市之一。
凱里市位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東抵台江縣,西抵福泉市,西南抵麻江縣,南抵丹寨縣,東南抵雷山縣,北抵黃平縣。
東起掛丁鎮南高村,西至大田鄉白臘村,地跨東經107°40′58〃-108°12′09〃,長51.76公里。南起青曼鄉情郎村,北至平良鄉都蘭村,地跨北緯26°24′13〃-26°48′11〃,寬44.3公里,佔全州總面積4.3%,佔全省總面積0.74%。
市區位於中部,東距台江縣城54公里(公路行程,下同);西距省城貴陽市197公里,距都勻市80公里;南距雷山縣城45公里,丹寨縣城70公里;北距黃平縣城80公里,鎮遠縣城152公里,州、市人民政府駐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