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波長是多少厘米
⑴ 熒光的波長是多少
激發光波長 發射光波長
Acid Fuchsin 540 630
Acridine Orange(Bound to DNA) 502 526
Acridine Red 455-600 560-680
Acridine Yellow 470 550
Acriflavin 436 520
⑵ 汞光燈的燈光波長是多少
主要輻射的是404.7nm、435.8nm、546.1nm和577.0~579.0nm的可見譜線,此外還輻射較強的365.0nm的長波紫外線。
⑶ 熒光分析法中熒光的各種顏色對應的波長范圍是多少
熒光分析是指利用某些物質在紫外光照射下產生熒光的特性及其強度進行物質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的方
差異蛋白表達熒光分析
差異蛋白表達熒光分析
法。1852年G.G.斯托克斯(發現熒光,真正的熒光光譜測量則始於本世紀60年代。熒光定量分析常採用直接比較法,將試樣與已知物質同時放在紫外光源下,根據它們所發熒光的性質、顏色和強度,鑒定它們是否含有同一熒光物質。某些物質在加入某種試劑後,其產物會產生熒光,也可採用同樣方法鑒定。最常用的方法是用熒光分光光度計繪制試樣的熒光激發光譜和熒光發射光譜,並與已知物質的這兩種光譜進行比較,從而鑒定所含成分。熒光定量分析是先將已知的熒光物質配成不同濃度的標准溶液,用熒光分光光度計測量其在某一波長處的熒光強度並繪制標准曲線,而後再完全相同的條件下測量試樣的熒光強度,由標准曲線查出待測物質的含量。70年代以來,熒光分析在儀器、方法和試劑等方面發展非常迅速,在環境監測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藉助於有機試劑進行熒光分析的無機元素已達60餘種,分析靈敏度可達微克/升級,與原子吸收譜法相近,但光譜干擾少;熒
⑷ 每種顏色的光的波長分別是多少
【可見光顏色對應的波長】
顏色 波長范圍
紅 770~622nm
橙 622~597nm
黃 597~577nm
綠 577~492nm
藍、靛 492~455nm
紫 455~350nm
【可見光】
可見光是電磁波譜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可見光譜沒有精確的范圍;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電磁波的波長在400~760nm之間,但還有一些人能夠感知到波長大約在380~780nm之間的電磁波。
⑸ 光波的波長是多少厘米
光波是一定波長范圍內的電磁波。
人眼可以看到的光波的波長的范圍為400~800nm。
相當於0.00004~0.00008厘米。
在此范圍以外,波長200~400nm的為紫外線,波長800nm~25000nm的為紅外線,以及波長更小或更大的其他電磁波,人眼都看不見。
各種波長的光波的顏色不同。由波長800至400nm,光波的顏色經過「紅、橙、黃、綠、青、藍、紫」的變化。一個物體吸收了某一波長的光波,顯現的顏色是這種波長光波顏色的「互補色」。例如,波長420nm的光波為藍紫色,它的互補色是黃色,故吸收這一波長光波的物體顯黃色。又如,波長560nm的光波為綠色,它的互補色是紅紫色,故吸收這一波長光波的物體顯紅色。
⑹ 光有頻率和波長嗎
光的本質是一種能引起視覺的電磁波,同時也是一種粒子(光子)。光可以在真空、空氣、水等透明的物質中傳播。
有實驗證明光就是電磁輻射,這部分電磁波的波長范圍約在紅光的0.77微米到紫光的0.39微米之間。波長在0.77微米以上到1000微米左右的電磁波稱為「紅外線」。在0.39微米以下到0.04微米左右的稱「紫外線」。紅外線和紫外線不能引起視覺,但可以用光學儀器或攝影方法去量度和探測這種發光物體的存在。所以在光學中光的概念也可以延伸到紅外線和紫外線領域,甚至X射線均被認為是光,而可見光的光譜只是電磁光譜中的一部分。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既可把光看作是一種頻率很高的電磁波,也可把光看成是一個粒子,即光量子,簡稱光子。
⑺ 波長的單位
是納米,埃是比納米還小的單位,10埃等於1納米,一般可見光波長在300--800納米范圍內,所以不必用埃這個更小的單位,當然可以用微米,1微米=1000納米。
⑻ 波長是什麼哪種波人看不見
波長是一個物理學名詞,指在某一固定的頻率里,沿著波的傳播方向、在波的圖形中,離平衡位置的「位移」與「時間」皆相同的兩個質點之間的最短距離。
我們說的光,其實也是一種電磁波。只不過光波的頻率比無線電波的頻率要高很多,光波的波長比無線電波的波長短很多。
紅外線——波長從10-3米到7.8×10-7米;紅外線的熱效應特別顯著;
可見光——這是人們所能感光的極狹窄的一個波段。可見光的波長范圍很窄,大約在7600 ~4000(在光譜學中常採用埃作長度單位來表示波長,1=10-8厘米)、從可見光向兩邊擴展,波長比它長的稱為紅外線,波長大約從7600直到十分之幾毫米。波長從(78~3.8)×10-6厘米。光是原子或分子內的電子運動狀態改變時所發出的電磁波。由於它是我們能夠直接感受而察覺的電磁波極少的那一部分;
紫外線——波長比可見光短的稱為紫外線,它的波長從3×10-7米到6×10-10米,它有顯著的化學效應和熒光效應。這種波產生的原因和光波類似,常常在放電時發出。由於它的能量和一般化學反應所牽涉的能量大小相當,因此紫外光的化學效應最強;
紅外線和紫外線都是人類看不見的,只能利用特殊的儀器來探測。無論是可見光、紅外線或紫外線,它們都是由原子或分子等微觀客體激發的。近年來,一方面由於超短波無線電技術的發展,無線電波的范圍不斷朝波長更短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由於紅外技術的發展,紅外線的范圍不斷朝波長更長的方向擴展。日前超短波和紅外線的分界已不存在,其范圍有一定的重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