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測距離是多少厘米
① 軍事上有目測距離的方法 具體是這么樣呢
測量距離,在戰場上的用處最大,在簡易測繪中最為重要,方法也最多。在這里,我們只能揀些最簡單實用的講一講。
1. 步測每人都有一副靈便的尺子,隨時帶在身邊,使用起來十分方便。這副尺子就是我們的雙腳。
用雙腳測量距離,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步子有多大?走的快慢有個譜。不然,也是測不準確的。
《隊列條令》上對步子的大小有個規定,齊步走時,一單步長七十五厘米,走兩單步為一復步,一復步長一米五;行進速度每分鍾一百二十單步。
為啥規定步長一米五,步速每分鍾一百二十單步呢?這是根據經驗得來的。無數次測驗的結果說明:一個成年人的步長,大約等於他眼睛距離地面高度的一半,例如某人從腳根到眼睛的高度是150厘米,他的步長就是75厘米。如果你有興趣的話,不妨自己量量看。
還有一個經驗:我們每小時能走的公里數,恰與每三秒鍾內所邁的步數相同。例如,你平均三秒鍾能走五單步,那每小時你就可以走五公里。不信,也可以試一試。
這兩個經驗,只是個大概數,對每個人來說,不會一點不差,這里有個步長是否均勻,快慢能否保持一致的問題。要想准確地測定距離,就要經常練習自己的步長和步速。
怎麼練習呢?連隊不是天天出操、練步法嗎?這就是練習步長和步速的極好機會。
還有個練習的辦法,在公路上,每隔一公里就有一塊里程碑,你可以經常用步子走一走,算算步數,看看時間,反復體會自己的步長和速度。
掌握了自己的步長和步速,步測就算學會了。步測時,只要記清復步數或時間,就能算出距離。例如,知道自己的復步長1.5米,數得某段距離是 540復步,這段距離就是:540×1.5米=810米。若知道自己的步速是每分鍾走54復步,走了10分鍾,也可以算出這段距離是:54×10=540 復步,540×1.5米=810米。根據復步與米數的關系,我們把這個計算方法簡化為一句話:「復步數加復步數之半,等於距離。」就能很快地算出距離來。
2. 目測
人的眼睛是天生的測量「儀器」,它既可以看近,近到自己的鼻子尖,又能看遠,遠到宇宙太空的天體。用眼睛測量距離,雖然不能測出非常准確的數值,但是,只要經過勤學苦練,還是可以測得比較准確的。在我軍炮兵部隊中,有許多同志練出了一手過硬的目測本領,他們能在幾秒鍾內,准確地目測出幾千米以內的距離,活象是一部測距機。
怎樣用眼睛測量物體的距離呢?
人的視力是相對穩定的,隨著物體的遠近不同,視覺也不斷地起變化,物體的距離近,視覺清楚,物體的距離遠,視覺就模糊。
而物體的形狀都有一定規律的,各種不同物體的遠近不同,它們的清晰程度也不一樣。我們練習目測,就是要注意觀察、體會各種物體在不同距離上的清晰程度。觀察的多了,印象深了,就可以根據所觀察到的物體形態,目測出它的距離來。例如當一個人從遠處走來,離你2000米時,你看他只是一個黑點;離你 1000米時,你看他身體上下一般粗;500米時,能分辨出頭、肩和四肢;離200米時,能分辯出他們的面孔、衣服顏色和裝具。
這種目測距離的本領,主要得靠自己親身去體會才能學到手。別人的經驗,對你並不是完全適用的,下面這個表裡列的數據,是在一般情況下,正常人眼力觀察的經驗,只能供同志們參考。
不同距離上不同目標的清晰程度
距離(米) 分 辨 目 標 清 晰 程 度
100人臉特徵、手關節、步兵火器外部零件。
150—170衣服的紐扣、水壺、裝備的細小部分。
200房頂上的瓦片、樹葉、鐵絲。
250—300牆可見縫,瓦能數溝;人臉五官不清;衣服、輕機槍、步槍的顏色可分。
400人臉不清,頭肩可分。
500門見開關,窗見格,瓦溝條條分不清;人頭肩不清,男女可分。
700瓦面成絲;窗見襯;行人邁腿分左右,手肘分不清。
1000房屋輪廓清楚,瓦片亂,門成方塊窗襯消;人體上下一般粗。
1500瓦面平光,窗成洞;行人似蠕動,動作分不清。
2000窗是黑影,門成洞;人成小黑點,停、動分不清。
3000房屋模糊,門難辨,房上煙囪還可見。
你覺得根據目標的清晰程度判斷距離沒有把握時,還可以利用與現地的已知距離,相互進行比較,有比較才能判定。比如,兩電線桿之間的距離,一般為五十米,如果觀測目標附近有電線桿,就可以將觀測的物體與電引桿間隔比較,然後再判定。現地沒有距離比較時,就用平時自己較熟悉的50米、 100米、200米、500米等基本距離,經過反復回憶比較後再判定。如果要測的距離較長,可以分段比較,爾後推算全長。
② 請問這距離目測大概有多少厘米
步距一般按兩步1.5M算目測距離:一是利用行人作參照物直接目測距離:要牢記並使用以下口訣觀察行人目測距離:「五清六不清,七空八不空,千米看勞動」。具體目測判斷的方法是:人在500米時可以通過其衣著和體態動作分清男女,在600米時就分不清男女了,所以叫「五清六不清」;人在700米行走時可以看到其邁步時兩腿形成的空間,但在800米時就看不到兩腿形成的空間了,叫「七空八不空」;人在1000米的時候只能看到坐、站和勞動彎腰等大一點的動作變化,其它就分不清了,所以人們把它總結歸納為「千米看勞動」。在2000米的時候人體只是一個小黑圓點,就什麼也分不清了。但需要強調的是,為了防止人們視覺上的誤差,還要記住「低誤遠,高誤近」,就是說人體目標在比較低的地形上時容易誤遠,人體目標在比較高的地形上時容易誤近。二是利用電線桿作參照物目測距離:村莊兩個電線桿之間的距離一般是50米。城鎮兩個電線桿之間的距離一般是100米。高壓電線兩個電線桿之間的距離一般是200米。微波接力塔兩塔之間的距離一般是50000米(50公里)。可以根據它們之間的距離來目測判斷你要尋找目標的距離。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由於電力技術的發展和電線桿的製作工藝及質量的提高,電線桿之間的間隔距離逐步加大,這是在目測距離時應該注意的。三是利用眺遠法根據三角函數原理目測距離:這種方法主要是根據三角函數的原理利用人體兩眼之間的間距來進行的。大家都知道在三角函數中,知道兩點就可以求出另一點,人體兩眼之間的間距大約在0.1米(10公分)左右,當你知道前方目標的間隔(米)時,就可以利用眺遠法目測實際距離。具體方法是,向前伸直左胳膊豎起大拇指先閉上右眼,睜開左眼,順大拇指右端對准前方(左眼、大拇指、參照物三點成一線)的參照物一端,如電桿等,然後閉上左眼,睜開右眼再看大拇指右端的移動變化,判斷出這兩點的距離是多少米,再乘以10,就是這個目標的距離。當然這種方法必須經過反復的鍛煉才能提高目測距離的准確性。四是利用物體形象目測距離:這種方法,主要是指目測者通過長期觀察已知距離的物體,在一年四季的視覺變化來目測判斷距離的。但是這種方法比較復雜,是作為軍人或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專門訓練的項目,掌握它的難度很大,一般人員不易掌握。利用人體肉眼目測距離最常用的方法大致有這四種。
③ 目測最遠能看清楚到什麼距離
你好!
目測就是根據視力,目標清晰程度和實踐經驗來判定距離,但因各人的視力不同,加上目標受大小、顏色、天氣、光線和角度等因素的影響,使用時可根據自己的經驗靈活運用掌握。歡迎指正、修改!
100米可以看見:人臉特徵、手;
150米可以看見:衣服的紐扣、水壺等細小部分;
200米可以看見:房頂上的瓦片、樹葉;
250-300米可以看見:人臉五官不清,衣服顏色可分;
400米可以看見:人臉不清,頭肩可分;
500米可以看見:人臉不清,男女可分;
700米可以看見:行人邁左右腿,手肘不分;
1000米可以看見:房屋輪廓清楚,人體上下一般粗;
1500米可以看見:人成小黑點,行動分不清;
2000米可以看見:窗戶成黑影,門成洞了;
3000米可以看見:房屋模糊,門難辨,房上的煙囪還可以看見;
4000米可以看見:我已經什麼也看不見了,你呢。
④ 目測距離法的測量方法
利用的是比例三角形原理。
大概是這樣子。
AB:AD=BC:ED
AB=(BC*AD)/ED
這里的ED是眼睛的距離 定值
AD是手臂長度 定值
BC是交換眼睛後的物體偏移距離,估算.。 (如圖)目視估算距離:
方法一:
伸直右手手臂,豎起拇指放在右眼正前方位置。先閉左眼,對右眼沿拇指看到第一個點事物(測量目標)做出記錄,右手大拇指不動,然後閉上右眼,用左眼沿大拇指記錄第二個點事物,然後根據經驗
估算兩點事物間目視的大致距離。如一個士兵正常每步75厘米,普通成年人身寬五十厘米左右,樓房層高三米以內、三扇的窗戶寬在兩米左右,兩電線桿之間的距離,一般為50米。用目視測距范圍內可利用的地物估算出兩眼間目視的大致目標區域距離。
人的瞳孔間距約6cm,單臂長約60cm,二者之比為10倍。相似三角形原理。因此:
兩點事物間距 × 10 = 目標距離
(這種測算方式只能大致估算距離,誤差因人估算能力有所區別)
我另介紹幾種軍隊常用的估距方法:
方法二:
不同距離上不同目標的清晰程度
距離(米) 分 辨 目 標 清 晰 程 度
100人臉特徵、手關節、步兵火器外部零件。
150—170衣服的紐扣、水壺、裝備的細小部分。
200房頂上的瓦片、樹葉、鐵絲。
250—300牆可見縫,瓦能數溝;人臉五官不清;衣服、輕機槍、步槍的顏色可分。
400人臉不清,頭肩可分。
500門見開關,窗見格,瓦溝條條分不清;人頭肩不清,男女可分。
700瓦面成絲;窗見襯;行人邁腿分左右,手肘分不清。
1000房屋輪廓清楚,瓦片亂,門成方塊窗襯消;人體上下一般粗。
1500瓦面平光,窗成洞;行人似蠕動,動作分不清。
2000窗是黑影,門成洞;人成小黑點,停、動分不清。
3000房屋模糊,門難辨,房上煙囪還可見。
方法三:準星覆蓋法。
準星的寬度是2毫米,瞄準時眼睛到準星的距離,各種武器都可以直接量出(如半自動步槍為74厘米)。目標(主要是人體)的寬度一般是50厘米。這樣,根據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道理,就可以計算出各種武器在不同距離上準星寬度與目標(人體)寬度的關系。
根據計算,當準星寬度恰好能遮住一個人體時,各種常用武器的距離分別是:五六式半自動步槍200米,五六式沖鋒槍160米,輕機槍170米;若遮住半個人體,就是它們距離的一半,即100米、80米和85米;若準星的一半就能遮住一個人體,那就是它們距離的一倍,即400米、320米和340米了。所以,只要記住準星遮蓋目標的情況,就能立即估出距離來。
方法四:用指北針測
指北針不但能給東西南北方向,還能告訴你到目標的距離。
工廠在設計製造指北針時,就已經考慮到用它測量距離的問題了。打開指北針,你馬上就能發現有準星、照門。準星座兩側尖端的寬度恰好是準星座到照門距離的十分之一。準星座就是估計判定距離的,所以叫「距離估定器」。
測量距離時,將指北針放平,用右眼通過照門、準星觀察目標,記住距離估定器照準現地的寬度,然後目測現地的寬度,並將該寬度乘以10,就是到目標的距離。若目標太窄也可以用估定器的一半照準,則應乘以20。
例如,測得敵坦克約為估定器的一半,已知敵坦克長約7米,則可以算出到坦克的距離為:7米×20=140米。
方法五:用臂長尺測
臂長尺就是一支刻有分劃的鉛筆(或木條)。
臂長尺上的分劃,是按每個人臂長(手臂向前平伸,從眼睛到拇指虎口的距離)的百分之一為一個分劃刻畫的,所以叫臂長尺。比如,某人的臂長是60厘米,那麼臂長尺上的一個分劃就是6毫米。有了臂長尺,只要事先知道目標的大小,就可以用臂長尺測出距離。
臂長尺上的每個分劃是臂長的百分之一,如果目標的高度(或寬度)佔一個分劃時,也正好是距離的百分之一,占兩個分劃,就是百分之二。這樣,根據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道理,距離:目標高度(間隔)=100(臂長)∶分劃數(臂長尺),就可以得出求距離的公式:
距離=高度(間隔)×100分劃數
例如:測得前方電話線桿的一個間隔,約5個分劃,我們知道一般電話線桿間隔是50米,那麼到電線桿的距離是:
50米×100=1000米。
如果不知道物體的寬度(或高度),能不能用臂長尺來測量距離呢?也可以,但是要先創造一個已知距離條件,才能計算出所求距離。
當你用臂長尺觀測各種物體的分劃時,會發現這樣一種情況:觀測某物體的間隔(或高度0時,離物體越近,測的分劃數越多;反之,離物體越遠,測的分劃數越少。根據這個情況,我們就可以在前後兩個位置上對同一個目標測出大小兩個分劃數,並測出前後兩個觀測位置間的距離,有了這三個已知數,就可以按下列公式計算出距離了。
距離=前進(或後退)距離×小分劃
大分劃-小分劃。
例如,某工兵部隊,為了完成架橋任務,先派出偵察員測量河寬,這個偵察員先在河岸用臂長尺測得河對岸兩地物的間隔為8個分劃,然後照直後退30米處又測得該兩地物的間隔是5個分劃。把這些數值代入公式,計算出河寬是:
30×5=50米。
方法六: 用望遠鏡測
用望遠鏡測量距離的方法是:
拿起望遠鏡,先調整一下目鏡的間隔和焦距,便能清晰地看到:在右鏡筒的玻璃片上,刻有十字分劃。從十字交點起,左右的叫方向分劃,上下的叫高低分劃。每一個大分劃是十密位,每一個小分劃是五密位。
測量方向角時用方向分劃,測量垂直角時就用高低分劃。測量時,要持平望遠鏡,用任一方向分劃(或高低分劃)對准目標的一端,讀出到目標另一端間的密位數,即為該目標的方向角(或高低角)。如果所測兩目標間的方向角,大於望遠鏡的全部方向分劃數,可在兩示間選一輔助點分段測量,再將各段的密位數相加。
測出方向角(或高低角)後再根據已知目標的寬度(或高度),按下面的密位公式就可以計算出距離。
距離=目標寬度(或高度)×1000÷密位數
例如,已知某目標的寬度是100米,測得其方向角為70密位,到該目標的距離則為:100米×1000/70=1429米
方法七:步測
用雙腳測量距離,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步子有多大?走的快慢有個譜。不然,也是測不準確的。
《隊列條令》上對步子的大小有個規定,齊步走時,一單步長七十五厘米,走兩單步為一復步,一復步長一米五;行進速度每分鍾一百二十步。
為什麼規定步長一米五,步速每分鍾一百二十步呢?這是根據經驗得來的。無數次測驗的結果說明:一個成年人的步長,大約等於他眼睛距離地面高度的一半,例如某人從腳根到眼睛的高度是150厘米,他的步長就是75厘米。
還有一個經驗:我們每小時能走的公里數,恰與每三秒鍾內所邁的步數相同。例如,你平均三秒鍾能走五單步,那每小時你就可以走五公里。
方法七:
假設距離我們N米有一棵樹,測量我們到這棵樹的距離:
1、水平端起我們的右手臂,右手握拳,立起大拇指^_^
2、用右眼(左眼閉)將大拇指的左邊與樹重疊在一條直線上;
3、右手臂和大拇指不動,閉上右眼,再用左眼觀測大拇指左邊,會發現這個邊線離開樹右邊一段距離;
4、估算這段距離(這個也可以測量),將這個距離×10,得數就是我們距離這課樹的約略距離;
很早以前告訴我的,記得大致就是這個方法,有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指正,共同學習^_^
這個「拇指測距法」,熟練、正確掌握後,1000m內,測量結果上下誤差在1m內。
具體測量方法是:將臂向前伸直,豎起拇指,閉左眼,使右眼的視線沿拇指一側對准目標左側(基準點),頭和手保持不動,再閉右眼,用左眼望住拇指,視線的延長線上有一點與目標在同一直線上的點,並記住視線對準的實地這個點,然後目測目標左側(基準點)至該點的寬度,將些寬度乘以10,即為站立點至目標的距離。這種方法誤差很大,只能用來大致估算。
⑤ 人類的有效目測距離有多少米
人的眼睛是天生的測量「儀器」,它既可以看近,近到自己的鼻子尖,又能看遠,遠到宇宙太空的天體。用眼睛測量距離,雖然不能測出非常准確的數值,但是,只要經過勤學苦練,還是可以測得比較准確的。在我軍炮兵部隊中,有許多同志練出了一手過硬的目測本領,他們能在幾秒鍾內,准確地目測出幾千米以內的距離,活象是一部測距機。
怎樣用眼睛測量物體的距離呢?
人的視力是相對穩定的,隨著物體的遠近不同,視覺也不斷地起變化,物體的距離近,視覺清楚,物體的距離遠,視覺就模糊。
而物體的形狀都有一定規律的,各種不同物體的遠近不同,它們的清晰程度也不一樣。我們練習目測,就是要注意觀察、體會各種物體在不同距離上的清晰程度。觀察的多了,印象深了,就可以根據所觀察到的物體形態,目測出它的距離來。例如當一個人從遠處走來,離你2000米時,你看他只是一個黑點;離你1000米時,你看他身體上下一般粗;500米時,能分辨出頭、肩和四肢;離200米時,能分辯出他們的面孔、衣服顏色和裝具。
這種目測距離的本領,主要得靠自己親身去體會才能學到手。別人的經驗,對你並不是完全適用的,下面這個表裡列的數據,是在一般情況下,正常人眼力觀察的經驗,只能供同志們參考。
不同距離上不同目標的清晰程度
距離(米) 分 辨 目 標 清 晰 程 度
100 人臉特徵、手關節、步兵火器外部零件。
150—170 衣服的紐扣、水壺、裝備的細小部分。
200 房頂上的瓦片、樹葉、鐵絲。
250—300 牆可見縫,瓦能數溝;人臉五官不清;衣服、輕機槍、步槍的顏色可分。
400 人臉不清,頭肩可分。
500 門見開關,窗見格,瓦溝條條分不清;人頭肩不清,男女可分。
700 瓦面成絲;窗見襯;行人邁腿分左右,手肘分不清。
1000 房屋輪廓清楚,瓦片亂,門成方塊窗襯消;人體上下一般粗。
1500 瓦面平光,窗成洞;行人似蠕動,動作分不清。
2000 窗是黑影,門成洞;人成小黑點,停、動分不清。
3000 房屋模糊,門難辨,房上煙囪還可見。
你覺得根據目標的清晰程度判斷距離沒有把握時,還可以利用與現地的已知距離,相互進行比較,有比較才能判定。比如,兩電線桿之間的距離,一般為五十米,如果觀測目標附近有電線桿,就可以將觀測的物體與電引桿間隔比較,然後再判定。現地沒有距離比較時,就用平時自己較熟悉的50米、100米、 200米、500米等基本距離,經過反復回憶比較後再判定。如果要測的距離較長,可以分段比較,爾後推算全長。
由於天候、陽光、物體顏色和觀察位置、角度的不同,眼睛的分辨力常會受到影響,目測的距離就會產生誤差。
晴天:面向陽光觀測,眼睛受到光線的刺激,視力會減弱,容易把物體測遠了;如背向陽光觀測,眼睛不受光線刺激,物體被陽光照射得清晰明亮,容易把物體測近了。
陰天或早晚天色較暗時:能見度減弱,物體顯得模糊,容易把目標測遠了。
雨後:空氣清新,物體顏色鮮明,又容易把目標測近了。
在開闊地形上目測,或隔著水面、溝谷觀察,或從高處往低處觀察,都容易把目標測近了。
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經過艱苦練習,反復體會,摸出自己的經驗。俗話說:「熟能生巧」,練得多,體會深,經驗豐富了,就能比較准確地目測出物體的距離來。
⑥ 怎樣目測距離
目測距離可以利用路碑來測量距離、看遠方物體的清晰度來目測距離、聽遠方物體發出的聲音來目測距離。
1、利用路碑來測量距離。
現在,無論是高速公路、國道,還是省道、縣道,大部分的路設置了里程路碑,甚至一些鄉道、村道也設置了里程路碑。朋友們只要看這些路碑,數一數有多少個路碑,就能目測路的距離。要注意的是,一般兩個路碑之間有1公里的距離。
2000米之內,能清清楚楚聽到大喇叭的聲音。2500米之內,能清清楚楚聽到槍炮聲。
(6)目測距離是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測出方向角(或高低角)後再根據已知目標的寬度(或高度),按下面的密位公式就可以計算出距離。
距離=目標寬度(或高度)×1000/密位數 。
例如,已知某目標的寬度是100米,測得其方向角為70密位,到該目標的距離則為:100米×1000/70=1429米 。
測量方向角時用方向分劃,測量垂直角時就用高低分劃。測量時,要持平望遠鏡,用任一方向分劃(或高低分劃)對准目標的一端,讀出到目標另一端間的密位數,即為該目標的方向角(或高低角)。
⑦ 大拇指與食指測量的距離是多少
觀察者面向目標,伸出右手大拇指於兩眼之間,閉上左眼,用右眼通過拇指的一側對准目標,然後用左眼通過拇指同一側觀察,記住左眼視線對準的物體,估算出該物體與目標之間的距離,然後乘以10倍,,便是目標距離。
這種方法是根據人的兩只瞳孔之間的距離大約是我們自己手臂長的十分之一,再將測量得的實際物體的寬來乘以10,這樣就可以大致推算出你的位置到你所測量物體的位置之間的大致距離。
每個人的視力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並沒有準確的數據來描述這種方法,這需要通過訓練和不斷的摸索並進行實際演練才能讓自己測量的數據更加精準。
(7)目測距離是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其他測距方法:
1、準星覆蓋法
準星的寬度是2毫米,瞄準時眼睛到準星的距離,各種武器都可以直接量出(如半自動步槍為74厘米)。目標(主要是人體)的寬度一般是50厘米。這樣,根據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道理,就可以計算出各種武器在不同距離上準星寬度與目標(人體)寬度的關系。
2、用指北針測
測量距離時,將指北針放平,用右眼通過照門、準星觀察目標,記住距離估定器照準現地的寬度,然後目測現地的寬度,並將該寬度乘以10,就是到目標的距離。若目標太窄也可以用估定器的一半照準,則應乘以20。
⑧ 怎樣簡單的目測距離
向前伸直手臂樹起拇指,閉上左眼,右眼、拇指、目標形成直線,閉上右眼,睜開左眼,此時記住左眼、拇指延長直線目標右側那一點,目測那一點與目標的距離並乘以10,即你到目標的大概距離。
豎起大拇指。手臂放平目光通過指尖是與水平線的夾角約120密位,看目標高度估算出視線經過目標頂部和目標底部的兩條實現的夾角為多少密位,用密位乘以目標高度(憑經驗)即為目標距離
例如,日軍身高約1.5米,視線通過其頭頂和腳底的夾角約100密位,距離為150米
這個幾何學中有介紹。由於通常情況下,某些物體的長度是一個已知量,比如汽車、房屋等,那麼根據在目測中占據多大角度(軍事測量中採用密位),就可以推算出其距離遠近。用伸直手臂之後豎起的大拇指所遮擋的范圍的密位數是固定的,由此參考被測目標,就可以得到這個角度值。經過換算就可以得到距離的大致數據。
密位是一個圓平分為6000份每一份是一密位,還有伸出右手,閉上左眼,對准一個物體,讓他恰好挨著你的大拇指左側,手不要動換一下眼,你會發現物體產生跳動一段距離,根據物體目測寬度,跳動寬度,之比乘以50.為大約距離。還有經驗積累,。密位計算也是實際物體在你手上相對應的一個密位數通過計算得出的大約距離。
理論上講,將胳膊伸直,豎起拇指,根據眼睛到拇指的距離(約為臂長),拇指長和所測物的高進行相似計算。但實際上,使用這項技能時,基本是憑經驗測距,要長時間練習才能熟練掌握。而且,要更正的是,手指測距多用於行軍和炮兵定位粗測,且是每個士兵必修。而狙擊手很少用手指測距,因為手指測距要將手臂伸直,很容易暴露自己,狙擊手多直接用目測。手指測距一般能估測2-4公里(有明顯地物,如房子,樹等時適用),經驗豐富的士兵誤差不超過200米,目測一般用來估測一公里內距離,誤差50米以里。
手指測距和目測都是需要長期練習的,還要了解一般地物的大小,及其在不同距離的視覺大小,能熟練利用距離已知的參照物進行比較等。如果你能刻苦練習,相信你一定會成功。
"大拇指測距法"是根據直角三角函數來測量的假設距離我們N米有一目標物,測量我們到目標物的距離:
1、水平端起我們的右手臂,右手握拳並立起大拇指
2、用右眼(左眼閉)將大拇指的左邊與目標物重疊在一條直線上;
3、右手臂和大拇指不動,閉上右眼,再用左眼觀測大拇指左邊,會發現這個邊線離開目標物右邊一段距 離;
4、估算這段距離(這個也可以測量),將這個距離×10,得數就是我們距離目標物的約略距離
另附中國和美國軍隊中常用肉眼測距法:
中國軍隊及警察中的狙擊手一般用的測距法是跳眼法:右拳緊握,拇指向上,平伸右臂,閉上左眼,用右眼在拇指的一側剛好觀察到目標,這時保持姿勢,閉上右眼,用左眼在拇指的同一側觀察到另一參照物---參照物和目標之間的距離乘以10,即為你和目標之間的實際距離。
美國軍隊的,有點相似:右拳緊握,拇指平放,平伸右臂,閉上左眼,用右眼在拇指的上側剛好觀察到目標,如果目標剛好一步跨過,則你和目標相距100碼,如果目標剛好兩步跨過,則你和目標相距200碼………………
其它目測以物體為準的
目測距離,就是根據視力、目標清晰程度和實踐經驗來判定距離。目測距離的基本方法有比較法和判斷法。
(l)比較法。就是把要測距離與某段已知距離(如電線桿距離、已測距離或自己熟悉的100米、200米、500米……等基本距離)相比較以求出距離。也可將要測的距離折半或分成若干段,分段比較,推算全長。
(2)判斷法。就是根據目標的清晰程度來判斷距離。在正常視力和氣候條件下,可以分辨的目標距離可參考下表。但因各人的視力不同,使用此表時應根據自己的經驗靈活掌握。
根據目標清晰程度判斷距離表
距離(米) 目 標 清 晰 程 度
100 人臉特徵、手關節、步兵火器外部零件可見。
150~170 衣服的鈕扣、水壺、裝備的細小部分可見。
200 房頂上的瓦片、樹葉、鐵絲可見。
250~300 牆可見縫,瓦能數溝;人臉五官不清,衣服顏色可見。
400 人臉不清,頭肩可分。
500 門見開閉,窗見格,瓦溝條分不清;人頭肩分不清,男女可分。700 瓦面成絲,窗見襯;行人邁步分左右,手肘分不清。
1000 房屋輪廓清楚瓦片亂,門成方塊窗襯消;人體上下一般粗。1500 瓦面平光,窗成洞;行人似蠕動,動作分不清;樹干、電桿可見。
2000 窗是黑影,門成洞;人成小黑點,行動分不清。
3000 房屋模糊,門難辨,房上煙囪還可見。
用臂長尺測
人都有一雙胳臂,如果問他:你的臂有多長?他可能搖頭說沒量過。若要再問「臂長尺」是怎麼回事?恐怕就更無法回答了。這是因為他還不知道自己的胳臂還能測距離。其實,說開了,臂長尺就是一支刻有分劃的鉛筆(或木條)。可是和手臂一結合起來,就變成一具非常靈活方便的測距「儀器」了。
鉛筆上的分劃,是按每個人臂長(手臂向前平伸,從眼睛到拇指虎口的距離)的百分之一為一個分劃刻畫的,所以叫臂長尺。比如,某人的臂長是60厘米,那麼臂長尺上的一個分劃就是6毫米。有了臂長尺,只要事先知道目標的大小,就可以用臂長尺測出距離。
那麼距離是怎樣計算的呢?前面已經說過,臂長尺上的每個分劃是臂長的百分之一,如果目標的高度(或寬度)佔一個分劃時,也正好是距離的百分之一,占兩個分劃,就是百分之二。這樣,根據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道理,距離:目標高度(間隔)=100(臂長)∶分劃數(臂長尺),就可以得出求距離的公式:
距離=高度(間隔)×100分劃數
例如:測得前方電話線桿的一個間隔,約5個分劃,我們知道一般電話線桿間隔是50米,那麼到電線桿的距離是:
50米×100=1000米。
如果不知道物體的寬度(或高度),能不能用臂長尺來測量距離呢?也可以,但是要先創造一個已知距離條件,才能計算出所求距離。
當你用臂長尺觀測各種物體的分劃時,會發現這樣一種情況:觀測某物體的間隔(或高度0時,離物體越近,測的分劃數越多;反之,離物體越遠,測的分劃數越少。根據這個情況,我們就可以在前後兩個位置上對同一個目標測出大小兩個分劃數,並測出前後兩個觀測位置間的距離,有了這三個已知數,就可以按下列公式計算出距離了。
距離=前進(或後退)距離×小分劃
大分劃-小分劃。
例如,某工兵部隊,為了完成架橋任務,先派出偵察員測量河寬,這個偵察員先在河岸用臂長尺測得河對岸兩地物的間隔為8個分劃,然後照直後退30米處又測得該兩地物的間隔是5個分劃。把這些數值代入公式,計算出河寬是:
30×5=50米。
8-5
還有一種目測法,也可大約估算出距離
目測,就是根據視力、目標清晰程度和實踐經驗來判定距離,通常採用的方法是比較法和判斷法。
(1)、比較法
就是把要測的距離和已知距離相比較。也可將要測量的距離分成若干段,分段比較,推算全長。
(2)判斷法
就是根據目標清晰程度來判定距離,如下表,但因各人的視力不同,加上目標受大小、顏色、天氣、光線和角度等因素的影響,使用時可根據自己的經驗靈活運用掌握。
距離(米) 目標清晰程度
100 人臉特徵、手關節、步兵火器外部零件可見
150-170 衣服的鈕扣、水壺、裝備的細小部分可見
200 房頂上的瓦片、樹葉、鐵絲網的鐵絲可見
250-300 牆可見縫、瓦能數溝;人臉五官不清、衣服顏色可分
400 人臉不清、頭肩可分
500 門見開關、窗見格,瓦溝條條分不清;人頭肩不清、男女可分
700 瓦面成絲、窗見襯,行人邁腿分左右,手肘分不清
1000 房屋輪廓清楚瓦片亂,門成方塊窗襯消;人體上下一般粗
1500 瓦面平光,窗成洞;人成小黑點,行動分不清
2000 窗是黑影,門成洞;人成小黑點,行動分不清
3000 房屋模糊,門難辨,房上煙囪還可見
二戰德國坦克Zeiss瞄準鏡測距方法
德軍坦克瞄準鏡內大三角邊長4 個毫弧度角(Milli-radian,簡稱Mil),小三角邊長兩個Mil,兩個小三角形之間的間距也是2 mil
由於人類大腦和眼睛以視角大小來斷定物體的大小,所以硬幣可以比月亮大…
一毫弧度在1000公尺外地方相當於:
tan(0.001 rad) * 1000 m = 1.0000003333 m
略去尾數,因為角度很小,tan(~0)=1,所以瞄準鏡內1m的物體在1000m外長一個Mil。
可用以下公式讀取目標距離:
目標距離=目標實際長度(或高度)×1000÷瞄準鏡內目標所佔Mil數
參考:各國坦克均闊約3m
以下是高度:謝爾曼~3m,T-34 & KV~2.7m,馬蒂爾達~2.5m
實際上這是一種軍事上的測距的方法,叫臂長尺測量距離
用臂長尺測
人都有一雙胳臂,如果問他:你的臂有多長?他可能搖頭說沒量過。若要再問「臂長尺」是怎麼回事?恐怕就更無法回答了。這是因為他還不知道自己的胳臂還能測距離。其實,說開了,臂長尺就是一支刻有分劃的鉛筆(或木條)。可是和手臂一結合起來,就變成一具非常靈活方便的測距「儀器」了。
鉛筆上的分劃,是按每個人臂長(手臂向前平伸,從眼睛到拇指虎口的距離)的百分之一為一個分劃刻畫的,所以叫臂長尺。比如,某人的臂長是60厘米,那麼臂長尺上的一個分劃就是6毫米。有了臂長尺,只要事先知道目標的大小,就可以用臂長尺測出距離。
那麼距離是怎樣計算的呢?前面已經說過,臂長尺上的每個分劃是臂長的百分之一,如果目標的高度(或寬度)佔一個分劃時,也正好是距離的百分之一,占兩個分劃,就是百分之二。這樣,根據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道理,距離:目標高度(間隔)=100(臂長)∶分劃數(臂長尺),就可以得出求距離的公式:
距離=高度(間隔)×100分劃數
例如:測得前方電話線桿的一個間隔,約5個分劃,我們知道一般電話線桿間隔是50米,那麼到電線桿的距離是:
50米×100=1000米。
如果不知道物體的寬度(或高度),能不能用臂長尺來測量距離呢?也可以,但是要先創造一個已知距離條件,才能計算出所求距離。
當你用臂長尺觀測各種物體的分劃時,會發現這樣一種情況:觀測某物體的間隔(或高度0時,離物體越近,測的分劃數越多;反之,離物體越遠,測的分劃數越少。根據這個情況,我們就可以在前後兩個位置上對同一個目標測出大小兩個分劃數,並測出前後兩個觀測位置間的距離,有了這三個已知數,就可以按下列公式計算出距離了。
距離=前進(或後退)距離×小分劃
大分劃-小分劃。
例如,某工兵部隊,為了完成架橋任務,先派出偵察員測量河寬,這個偵察員先在河岸用臂長尺測得河對岸兩地物的間隔為8個分劃,然後照直後退30米處又測得該兩地物的間隔是5個分劃。把這些數值代入公式,計算出河寬是:
30×5=50米。
8-5
還有一種目測法,也可大約估算出距離
目測,就是根據視力、目標清晰程度和實踐經驗來判定距離,通常採用的方法是比較法和判斷法。
(1)、比較法
就是把要測的距離和已知距離相比較。也可將要測量的距離分成若干段,分段比較,推算全長。
(2)判斷法
就是根據目標清晰程度來判定距離,如下表,但因各人的視力不同,加上目標受大小、顏色、天氣、光線和角度等因素的影響,使用時可根據自己的經驗靈活運用掌握。
距離(米) 目標清晰程度
100 人臉特徵、手關節、步兵火器外部零件可見
150-170 衣服的鈕扣、水壺、裝備的細小部分可見
200 房頂上的瓦片、樹葉、鐵絲網的鐵絲可見
250-300 牆可見縫、瓦能數溝;人臉五官不清、衣服顏色可分
400 人臉不清、頭肩可分
500 門見開關、窗見格,瓦溝條條分不清;人頭肩不清、男女可分
700 瓦面成絲、窗見襯,行人邁腿分左右,手肘分不清
1000 房屋輪廓清楚瓦片亂,門成方塊窗襯消;人體上下一般粗
1500 瓦面平光,窗成洞;人成小黑點,行動分不清
2000 窗是黑影,門成洞;人成小黑點,行動分不清
3000 房屋模糊,門難辨,房上煙囪還可見
聲明:此貼是轉發
⑨ 炮兵如何目測距離
炮兵是使用跳眼法來目測距離的。
跳眼法通過估計跳眼所見實地寬度的方法進行的估略測量,結合相似性三角形原理和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可以計算出被測物離我方的大致距離。
這種方法是根據兩瞳孔的間隔約為自己臂長的十分之一,將測得實地物體的寬度乘以10,就得出了站立點至目標的距離。使用跳眼法,必須熟悉常見物體的尺寸,如:汽車的長度,人的身高,樓房的層高等等,否則無法使用跳眼法估測距離。
(9)目測距離是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跳眼法的局限性
根據跳眼法的原理可以發現:要使用跳眼法,必須能夠估測出被測物體的大小(高度或寬度等),從而才能估測出被測物體到大拇指所指位置的橫向距離(ΔL)。
如果被測物的大小無法判斷(如:遠處不知道海拔高度的山丘等等),那麼也就無法估測出被測物離我方的距離了。另外,即使被測物的大小可以估測,跳眼法的誤差也較大,只能估算出大致的距離。
⑩ 目測的距離計算
那麼距離是怎樣計算的呢?前面已經說過,臂長尺上的每個分劃是臂長的百分之一,如果目標的高度(或寬度)佔一個分劃時,也正好是距離的百分之一,占兩個分劃,就是百分之二。這樣,根據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道理,距離:目標高度(間隔)=100(臂長)∶分劃數(臂長尺),就可以得出求距離的公式:
距離=高度(間隔)×100/分劃數
例如:測得前方電話線桿的一個間隔,約5個分劃,我們知道一般電話線桿間隔是50米,那麼到電線桿的距離是:
50/5×100=1000米。 如果不知道物體的寬度(或高度),能不能用臂長尺來測量距離呢?也可以,但是要先創造一個已知距離條件,才能計算出所求距離。
當你用臂長尺觀測各種物體的分劃時,會發現這樣一種情況:觀測某物體的間隔(或高度0時,離物體越近,測的分劃數越多;反之,離物體越遠,測的分劃數越少。根據這個情況,我們就可以在前後兩個位置上對同一個目標測出大小兩個分劃數,並測出前後兩個觀測位置間的距離,有了這三個已知數,就可以按下列公式計算出距離了。
距離=前進(或後退)距離×小分劃 /(大分劃-小分劃)。
例如,某工兵部隊,為了完成架橋任務,先派出偵察員測量河寬,這個偵察員先在河岸用臂長尺測得河對岸兩地物的間隔為8個分劃,然後照直後退30米處又測得該兩地物的間隔是5個分劃。把這些數值代入公式,計算出河寬是:
30×5/(8-5)=50米
8-5 用臂測量
人都有一雙胳臂,如果問他:你的臂有多長?他可能搖頭說沒量過。若要再問「臂長尺」是怎麼回事?恐怕就更無法回答了。這是因為他還不知道自己的胳臂還能測距離。其實,說開了,臂長尺就是一支刻有分劃的鉛筆(或木條)。可是和手臂一結合起來,就變成一具非常靈活方便的測距「儀器」了。
鉛筆上的分劃,是按每個人臂長(手臂向前平伸,從眼睛到拇指虎口的距離)的百分之一為一個分劃刻畫的,所以叫臂長尺。比如,某人的臂長是60厘米,那麼臂長尺上的一個分劃就是6毫米。有了臂長尺,只要事先知道目標的大小,就可以用臂長尺測出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