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耳杯長多少厘米
❶ 古玉的術語
開門
形容絕真無疑之古玉。無論沁色、雕工、包漿等均堪稱一流。觀者往往嘖嘖稱奇又故作大驚失色狀曰:「開門!開門!典型的老三代!若在230年前進獻乾隆皇帝,必得賞黃馬褂一襲!」
洋油和雞油
和田玉的白玉和黃玉撲克古以來即為玉之極品,王逸《玉論》中有「黃如蒸粟、白如截肪」的記載。黃玉大致可分為粟子黃、雞油黃和秋葵黃幾種,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寶。「截肪」二字民間稱作「羊尾巴油」,就是羊脂玉了。很多人對黃玉已不作痴心妄想,於是在羊脂白玉上便以次充好,或求售高價、或炫耀吹噓,都是掩耳盜鈴的行徑。
粗大明
許多收藏者認為明代的玉器製作粗糙,故得其名。事實不然,就像「漢八刀」並不代表漢代玉器只用八刀一樣,「粗大明」特指明代玉器的粗獷風格。相比之下,清代玉器確實細膩精巧,但卻沒有一位像明朝陸子岡那樣名震中外的琢玉大師。沒有明代玉雕工藝的奠基,怎能憑空出現清代玉雕的「集古今之大成」?
雞骨白
古玉在鹼性土壤中出土,多有石灰沁,呈礬白色。石灰沁有輕重不同,於是古人按色調將其分為魚肚白、雞骨白、象牙白、雪花白等等。古人又不知土壤的酸鹼之分,只認為是「地火」所致,於是仿造雞骨白時,便用火燒玉,這在民國時期是很成功的。當代製作雞骨白就先進多了,可以用電焊、微波滬,所以作偽者往往牟獲暴利。至於以後是否會用等離子甚至原子能呢?似乎可以想像的出來。
老玉掛紅
這里的「紅」其實特指血沁,但古玉有無血沁歷來爭論頗激。依筆者推測,人死入土後血凝肉腐,如何會浸入玉 造成古玉帶有紅色沁斑的原因很多,例如硃砂(辰砂)沁、鐵沁或者仔兒玉固有的紅色玉皮子,都有可能魚目混珠。藏家一定要細心分辨,切莫被古董商人混淆視聽。
滿堂富貴
商代的玉器銘文和甲骨文類似,例如「盧方皆入戈五」。漢代玉器銘款主要有剛卯、印璽和刻有製作時間甚至製作者姓名的玉劍璲、玉人等零星器物。明清時才有大量的銘文玉器湧入世俗——從御制詩到吉祥話,嬰兒的長命鎖上也減地浮雕出「福祿禎祥」的祈語。曾有人拿一件刻有「滿堂富貴」的西周玉琮讓我看,我說必偽無疑。
傳世玉
一般來講,經過三代 以上遺傳的玉器,既可稱為傳世玉。
出土玉
由地下出土的玉器,包括古墓葬、古遺址、領海內出土的玉器等均可稱為出土玉。
做舊
通常用在仿古玉器上,目的是使玉器表面呈現舊的表象,使其表面更象,更接近所仿的那個時代。作舊手法有多種多樣,大致有化學葯劑浸蝕法、火燒、水煮加熱法、深埋地下土浸法等等。
土咬黃土
用豬血和黃土成泥盛於大缸中,然後將玉器埋於其內,日久則玉上既有土咬黃土銹血沁等痕跡。
造黃土銹
將玉器滿塗以膠水,然後埋入黃土泥中,其埋藏的時間越久則所生的黃土銹也越相似。
造血沁
玉器表面紅色斑痕,術語稱 斑,俗語稱血沁或屍沁,造血沁是偽造舊玉的常用辦法,手法多樣。主要有:第一種,將玉石按舊式仿造成功後,置於火上燒成赤色,趁熱放入活貓犬腹中,埋於地下,一年後掘出。第二種,將玉石按舊式仿造成功後,置於火中燒熱,趁熱塗抹血竭,多次反復直至血沁入為止。第三種,用血竭,紫草、透骨草各數兩與玉器同置罐中,注入煮沸,連續數日,顏色可沁入玉石;再用錯草抹去玉石表面浮光,然後上川白蠟,每日在手中把玩,既可與舊玉彷彿。第四種,備血竭,密陀僧各一兩,加齒砂數分研為細末,同置於罐內,注滿脂油;另將玉器放在杏干水內煮沸數小時,趁熱放入油罐,微火煮數十日,待顏色沁入玉石,取出依次上錯草,川白蠟。
羊玉
指利用動物活體製造血沁的玉器。將仿舊式形制的新玉縫入健碩活羊腿中,待一二年後取出,既有血色沁入玉石,故稱。
狗玉
將狗殺死,剖開腹部,趁狗血尚熱未凝固時把玉器放入狗腹中,縫合,埋到大道地下,過數年後取出,玉上出現有土花血班。但與真古玉相比,帶有新玉的顏色與雕琢的痕跡。
陸子剛太倉州人(今江蘇太倉縣),是明代最負盛名的蘇州琢玉名手。陸子剛制玉技藝之絕,據文獻《太倉州志》有如下記載:「凡玉器類、沙碾。五十年前,州人有陸子剛者,用刀雕刻、遂擅絕。今所遺玉 簪,價一枝值五十六金。子剛死,技亦不傳」。它所製作的玉器質量精,價值高,所以當時和後代仿製很多,流傳下來也極為多見,僅題款就有:「子剛」、「子崗」、「子網」真假混雜,誰真誰假極難鑒別。陸子剛的代表作品有:白玉印池,玉簪,合巹杯等。
銹斑沁(叩銹)
將玉器用鐵屑拌在一起,然後用熱臘淬之,放置十幾天後埋入地下,經數月後取出。經過埋藏,玉的表面會被鐵屑銹所蝕,出現了桔皮紋,紋中雜有土斑和深紅色的鐵銹,俗稱「叩銹」。
❷ 玻璃耳杯的歷史及其特點是什麼
玻璃在我國古代稱為頗黎、琉璃,近世又叫做料
據目前所知,我國製造使用玻璃器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考古學家已在山東、河南、陝西等地發現西周時期的玻璃管、珠、片等
據認為,它們很可能是由冶煉青銅的礦渣混合黏土低溫熔煉而成,是含有鉛、鋇的早期玻璃
它們既不同於西方的鈉鈣玻璃,也與春秋戰國時興起的高溫透明玻璃有所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自製玻璃的成熟期,但所制多為小件裝飾品,而玻璃容器尚罕見
玻璃酒器的出現,大約是在西漢時期
河北滿城西漢中山王劉勝墓中便隨葬了兩件玻璃耳杯,形狀與西漢漆、銅耳杯無異,橢圓口,窄長耳,平底
翠綠色,半透明,表面有蝕銹
系採用模鑄成型
杯長13.5厘米,寬10.4厘米,高3.4厘米,現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目前,西漢的玻璃器雖已出土不少,但能確認是我國自產的玻璃容器並無幾件,國產玻璃酒器更是鳳毛麟角
劉勝墓中的玻璃耳杯,是地道的「國粹」形制,而與之同時出土的玻璃盤(質料、顏色與耳杯相同)經科學測定是含鋇較多的鈉鈣玻璃,即是國產玻璃
從現有資料來說,滿城漢墓中的玻璃耳杯是目前所知我國最早的自產玻璃酒器,珍貴異常,自不待言。
❸ 請教玉器的分類
翡翠,也稱翡翠玉、翠玉、硬玉、緬甸玉,是玉的一種,顏色呈翠綠色(稱之翠)或紅色(稱之翡)。是在地質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主要由硬玉、綠輝石和鈉鉻輝石組成的達到玉級的多晶集合體。另外在動漫中也有以「翡翠」為名的人物形象出現
岫玉屬於蛇紋石質玉石,顏色多種多樣,以淡綠為主,兼有黃、白、褐等色,質地較細膩,具油膩或蠟色狀光澤,半透明。
岫玉在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中時有發現,說明他的應用歷史悠久。岫玉由於顏色美觀,硬度低,加工性能良好,製作大型玉雕座件和中小型陳設玉時常被列為首選玉種。還被廣泛用來製作各種小飾件以及人物、動物等工藝品。
與遼寧岫玉同屬蛇紋石質玉石,我國還有如下品種:
① 南方岫玉:簡稱「南方玉」,產於廣東信宜,故又稱「信宜玉」,顏色暗綠至綠色,透明度低,蠟質感重。為較低檔玉雕原料,一般用來製作大型玉雕擺件等。
② 祁連玉:又稱「酒泉玉」和「酒泉岫玉」,顏色為墨綠色,內含黑色斑點和團塊、條帶,半透明,質量較差。
③ 昆侖玉:又稱「昆侖岫玉」,玉質與遼寧岫玉很相似,但透明度較差。產於新疆昆侖山麓。
④ 京黃玉:又稱「京黃岫玉」,顏色淡黃至黃色。產於北京十三陵老軍堂。
⑤ 莒南玉:又稱「莒南岫玉」,顏色呈黑綠色,產於山東莒南縣。
⑥ 雲南玉:又稱「雲南岫玉」,顏色呈綠色,常含有綠泥石。
『綠松石』
綠松石又稱「松石」,是一種具有蔚藍色的玉料。它是美國西南部人以及世界穆斯林特別喜愛的玉石品種。綠松石象徵著勝利和成功,在世界習俗中被定為12月的誕生石。
綠松石的晶體很微小,蠟狀光澤,不透明。多呈天藍色、暗藍色、綠藍色、綠色及綠白色,顏色均一的塊體上,常分布有白色條紋、斑點或黑褐色鐵線。
優質的綠松石主要用於製作戒面、耳墜、胸墜或雕琢佛像、仙女、山水、花卉等作品。
『其他玉材』
除了上述「四大名玉」外,我國其他玉材品種繁多,但大多屬於中、低檔玉材。
瑪瑙
瑪瑙一詞源於佛經,因其紋彩顏色「色如瑪瑙」而得名。我國的瑪瑙產地分布廣泛,幾乎各省區都有,主要產地有遼寧、黑龍江、內蒙、河北、湖北、新疆和江蘇等地。遼寧的阜新有「瑪瑙之鄉」的美稱。
質純的瑪瑙呈白色,因往往含有色素離子或其他雜質,而呈紅、灰、褐、藍、綠等色,以紅、白兩色較多見,光彩奪目,顏色環帶相間美麗無比。瑪瑙一般都有環紋帶,如無環紋帶,則稱為玉髓,檔子比瑪瑙要低。
瑪瑙和玉髓的品種,主要有以下幾種:
A) 縞瑪瑙:有很細的直線狀平行紋帶,紅縞瑪瑙是最珍貴的品種。
B) 水膽瑪瑙:天然出產的瑪瑙,中空而含有「水膽」稱為「水膽瑪瑙」。水膽數目可分為「一膽」、「雙膽」等,以膽大水多,透明度高為佳,是珍貴的玉材。
C) 火瑪瑙:在環帶中閃現火紅的光澤,故稱為「火瑪瑙」。
D) 東紅瑪瑙:日本產的紅瑪瑙。
E) 綠玉髓:顏色呈粉綠色,無環紋帶。
F) 紅玉髓:顏色呈紅色,無環紋帶。
G) 碧石:顏色呈紅、黃褐、灰綠等色,為成分不純的玉髓,按顏色分為「紅碧石」、「綠碧石」等。
梅花玉
產於河南汝陽縣,又稱「汝洲玉」。磨光加工後,呈現美麗的梅花圖案或其他花紋,故名。玉質緻密,底色有黑、褐紅和灰綠三色,以黑底色為佳,梅花紋顏色有紅、綠、白三色花紋同時出現在黑底色上的多色梅花玉為精品。
青海玉
產於青海,故名。外表美觀,顏色為白底或淺灰底加綠色斑紋,玉質較細膩,呈半透明狀。由於其外觀與翡翠近似,因此有不法商人用其冒充翡翠玉件。
青金石
青金石是一種含鈉和鈣的鋁硅酸鹽礦物。顏色呈暗藍、天藍或紫藍,玉質不透明,具有玻璃光澤,硬度5-6。青金石由於顏色莊重,常被製成佛像、佛珠、鼻煙壺、瓶護以及鍾表殼上的飾物等,色佳者也用於做戒面。青金石以顏色鮮藍、質純和含少量黃鐵礦金星者為上品。
芙蓉石
芙蓉石又稱「玫瑰石英」、「薔薇石英」、「祥南玉」,是一種桃紅色半透明至透明的石英塊體,有玻璃光澤或油脂光澤,硬度為7。中國的芙蓉石出產於新疆、雲南、內蒙古等地,優質的芙蓉石出產於巴西。芙蓉石主要用於雕琢項鏈、雞心以及小型擺件等。芙蓉石以色深為佳,桃紅色越深越好,如近於白色的淡桃紅色則價值甚低。
馬來玉
產於馬來西亞,為一種用綠色染料染成的石英岩,具玻璃光澤,硬度7。外觀翠綠,透明度較高。馬來西亞原料豐富,價值低廉,適合製作一些低檔飾物。
東陵石
產於印度,是一種綠色含鉻雲母石英岩,微透明——半透明。玉石中散布猶如群星的綠色鱗片,十分美觀。為石英岩玉石中的優質品種,主要被用於製作串珠項鏈等飾物。
密玉
產於河南密縣,故名。又稱河南玉。半透明,顏色白色——淺綠色,用作玉料大多經染色而成,主要有蘋果綠和橙紅色,以綠色絕色為佳,大多用於製作首飾或擺件,屬低檔玉料。
貴翠
產於貴州,故名。又稱貴州玉。顏色呈淡綠色,具玻璃光澤,但不純和,雜質多,似劣質翡翠,屬低檔玉料。
京白玉
產於北京郊區,故名。質地細膩,純白均一,光潤油潤,用它製作的玉雕品晶瑩剔透,是頗受歡迎的玉種。
木變石
因其外貌似木質,故名。玉質緻密堅硬。硬度7。有黃、黃褐、褐紫、藍、藍綠、藍灰等色,其中黃色而具有貓眼效應的稱為鷹睛石,褐藍相間的則稱為斑馬虎睛石,以鷹睛石價值最高。
優質鷹睛石,藍色美麗,主要用於製作手鐲、戒面等。具有貓眼效應的虎睛石,則主要用於製作手鏈珠和項鏈珠,也有以大粒原料製成蛋形戒面的,但因貓眼死板,價值不高。
藍田玉
產於藍田,故名。藍田玉是古代的主要名玉之一。藍田玉質地細膩,硬度4左右,加工性能良好,顏色主要有米黃色和蘋果綠色,被大批用以製作玉枕、健身球、茶酒具等,是受歡迎的低檔玉材。
靈璧玉
產於安徽靈璧縣,故名。是中國歷史上傳統的名玉之一。其品種頗多,最著名的有紅皖螺、灰皖螺及碧雲石。硬度3-4,硬度較低,經加工磨亮後,光潔照人,適於製作花卉、人物和動物等工藝品。
白雲玉
產於內蒙古白雲鄂博,故名;又稱白雲鄂博玉;又稱白雲鄂博玉。質地細膩,加工性能良好。優質的白雲玉在灰綠色的內里閃現出絢麗的「金線」或「金星」效果,適於製作成硯台、筆架等文房用具及其他工藝品。
百鶴玉
產於湖北省鶴峰縣,又稱「五花石」。質地細膩,加工後花紋美麗,圖案清晰,有圓形、圓錐形、長條形等,顏色呈果綠、奶白、霞紅等,製作成工藝品,藝術價值頗高。
孔雀石
因其頗似孔雀尾翎的翠綠色,故名。具玻璃光澤,微透明。屬低檔玉材,其質優者,可製作項鏈、戒面、雞心等飾物。但也有極個別顏色鮮艷、構造奇特者,身價不菲,相當昂貴。
烏蘭翠
產於青海烏蘭縣,因其色澤翠綠,故名。顏色呈灰綠、暗綠和翠綠等不同程度的綠色。以白底色帶濃綠翠斑的烏蘭翠價值較高。硬度6-7,具油脂光澤,微透明至半透明。常用於加工成玉鐲、戒面及玉白菜和其他小飾件,由於光澤不佳,加工性能差,屬於低檔玉材。
① 玉璧
玉璧是一種中心有孔的扁圓形玉器。古人在祭祀時,認為這種器物能同祖先神靈相通。除用作祭祀外,還可用作裝飾、祥瑞、斂葬等。玉璧出現在新石器時代,以良渚文化為代表。春秋戰國時代已相當精美。漢代玉璧雕工愈加精細,漢墓中常出土有玉器陪葬品。
② 玉琮
玉琮為一種外方內圓的柱狀管形玉器。琮的方圓表示地和天,是出於天園地方的上古宇宙觀,做成方琮來祭祀地神,是禮地之器。此外,亦被用於祥瑞、斂葬等。玉琮出現於新石器時代,以良渚文化最為發達,其中有的還刻有獸棉紋飾,是玉琮的輝煌時期。漢朝以後,玉琮均為內圓外方的短柱形,不加紋飾,用途已變為裝飾和喪葬用具。宋至明清,仿古玉琮大量出現,成為一種裝飾或陳設玉器。
③ 玉圭
玉圭是一種上端為三角形或直平,身為長方形的玉器。古代玉圭用以祭方位神,還用以區別等級和作符節等職能。戰國時玉圭和玉璋最為盛行,其後由宋直至明清,歷代均有製作。
④ 玉璋
玉璋是一種扁平長方器物,一端斜刃,形狀半邊圭。玉璋始見於龍山文化,盛行於商周。璋與圭一樣曾為禮朝區分等級的器物,春秋以後趨於少見。
⑤ 玉璜
玉璜是一種弧形的玉器。漢制稱「半壁玉璜」,但常見出土的玉璜僅有三分之一璧大小,彎弧兩端有小孔,往往出於墓主領下,可能用於佩帶,故有「佩璜」之稱。
⑥ 玉琥
玉琥是刻有虎紋或形似虎紋的玉器,殷商至漢代常見。
『葬玉』
葬玉是專用於隨葬的玉器,古人認為以玉斂葬,能夠保護屍體。葬玉是指這類專門為保護屍體而製造的隨葬玉器,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九竅玉塞等。
① 玉衣
玉衣又稱「玉匣」、「玉押」,即用金屬絲線將玉片穿掇而成的屍罩,相傳可保存屍身不腐,可分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② 玉琀
玉琀又稱「含玉」,是含於死者口內的葬玉。玉琀各代形制不一,商周玉琀有玉蟬、玉蠶、玉魚、玉管等,春秋戰國時玉琀有玉豬、玉狗、玉牛、玉魚等,大約任何較小的玉件多可充當口含。漢代以後大量使用玉蟬做琀,明初墓葬中還見有以小璧充作玉琀的。
③ 玉握
又稱「握玉」,是握於死者手中的葬玉。漢代常見的玉握是豬形即「玉豚」,其他如璜形玉器有時亦作玉握使用。
④ 九竅玉塞
是指填塞死者的九竅玉塞,包括雙耳、雙眼、雙鼻孔、一口、前陰、後陰等,目的是為了保護屍體,以防精氣外逸。
『佩玉』
佩玉是指佩戴於人身的各種玉器,其特點是個體較小,大多有可穿線的孔洞。佩玉的種類較多,如玉玦、玉鐲、玉剛卯、玉牌、玉帶鉤等。有的成組佩帶,有的單獨懸掛。
玉玦
是人的耳飾,形似小玉璧,但有一缺口。新石器時代玉玦多光素無紋,商代的玉玦常為蟠龍形制,首尾相向,西周玉玦多以斜刀刻出龍紋、雲紋、鳥紋等,春秋戰國出土的玉玦較多,形制較小,外徑在2-5厘米之間。戰國以後, 玉玦不再流行
玉鐲
玉鐲自古以來是人們最基本的腕飾之一,新石器時代墓葬中已見有出土,大汶口文化玉鐲呈外方內圓形,春秋時期玉鐲為扁圓形,唐代有鑲金玉鐲,發展至宋代玉鐲呈圓環形,內平外圓,光素無紋,明清玉鐲多見裝飾,如聯珠紋、繩索紋、竹節紋等。
玉觽
是一種微曲的錐形器,最初它是隨身攜帶。用以解結的工具,後來成為佩飾,表示成人的象徵。自新石器時代至漢代,歷代不衰,但漢代以後不復見有。
玉韘
玉俗稱「扳指」,圓筒狀,可套拇指,初為射箭時鉤弦的用具,後專為佩帶。早期見於商代,至漢代逐漸變成一種佩飾,失去了一種實用功能。宋至清代出現仿漢的形玉佩,形制略異,裝飾亦有很大不同。
玉剛卯
又稱玉嚴卯,長方體,中有孔,可穿繩佩掛,器面刻吉祥語句,用以驅邪,是古代的護身符。漢代流行,一般長約2厘米,寬約1厘米,後世有仿品,但於漢代風格迥然不同。
玉帶板
玉帶是一種由數塊乃至十數塊扁平玉板鑲綴的腰帶,是古代官品位的標志。玉帶有方形、長方形、桃形等,表面常雕琢各種圖案的玉帶始見於北周,一直沿用至明代,清代廢除玉帶制度。
玉牌
呈方形或長方形,器表淺浮雕或鏤空雕刻各種圖案與文字,有孔可穿繩佩系。玉牌在明代十分盛行,清代多有仿明之作,亦有刻「子剛」款的偽作。
玉帶鉤
玉帶鉤是用於勾束腰帶的器物,一般由鉤首、鉤身、鉤鈕三部分組成,鉤首用於鉤連,鉤鈕則起固定作用。形制較多,有龍首、鴨首、馬首等,器身有琵琶形、螭形等,華貴者還鑲嵌有各種寶石,歷代都有精品。
玉龍
玉龍的形象隨時代而演變,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玉龍,身軀作「C」字形,簡練優美,極富特色。此後,玉龍呈現多姿多彩的風貌。歷代帶有各自鮮明的特徵。
玉動物
玉動物取象於自然界真實動物,圓雕或片狀雕均有,造型姿態多樣,栩栩如生。玉動物一般作為佩飾,也有的可作為陳設品。玉動物主要有玉虎、玉象、玉熊、玉馬、玉鹿、玉牛、玉豬、玉鷹、玉魚、玉龜等,歷代玉器中最為多見。
玉人佩
玉人是直接反映人類自身形象的作品,有全身、半身、人首和人面等,一般為扁平狀,除可用以佩系外,大型的可作為陳設品,具有祭祀、辟邪的作用。新石器時代已出現玉人琢工帶有明顯的稚拙性,商代以後玉人形象多樣,有站立、有跪踞、有全身、有人首、有男人、有女人、有圓雕、有片狀雕,各個時代具有不同的形象特點。
玉劍飾
玉劍飾是用於劍上的裝飾玉件,飾於劍首的稱為玉劍首,飾於劍柄與劍身之間的稱玉劍格。玉劍飾盛行於春秋戰國至秦漢時代。
玉簪
玉簪一般為圓錐狀,由簪首和簪柄兩部分組成,古代男女使用它來整理頭發並使冠固於發上
『其他玉器』
此外還有盛行於先秦的儀仗玉器,如玉斧、玉戚、玉鉞、玉戈、玉刀等,用於示權和增加權威,保持統治者的尊嚴。還有實用玉器,如玉杯、玉碗、玉璽、玉文具等。
❹ 漆耳杯古人為什麼這樣稱呼它
耳杯 製造年代: 戰國 材料: 木 漆 規格: 高6.5厘米,杯口長17.5厘米,寬10.8厘米 收藏地: 湖北省博物館 介紹 這件漆器耳杯是湖北省江陵縣望山二號楚墓出土的,此杯平面呈橢圓形,雙耳為新月型
❺ 分別真假玉的方法!(加分)
如果是新玉那涉及的面就很廣了,要了解各種礦物的外觀特徵之類的才可以判定。
古禮玉的鑒定
所謂禮玉,是據古文獻《周禮》記載,用於祭把的六種玉器,或稱六瑞玉,是:
1.壁圓形扁平,中有圓孔的玉器,「以蒼壁禮天。」有三種類型:壁、環、援。按《爾雅》的解釋:「肉(玉體部分)倍好(圓孔)謂之壁,好倍肉謂之璦,肉好若一謂之環。」肉、好的倍、一是指肉、好的半徑還是直徑的長度,有爭議,但以古玉壁的實物來看,肉、好並無精確的比例。我們一般稱小孔者為壁,大孔者為環。其實玉壁也用作佩飾和陪葬,其大小、形狀、花紋差別甚大。
2.淙是一種外方內圓長短不一的筒狀玉器,用黃瓊祭地。在新石器文化遺址中有大量較長的玉瓊出現,一般有花紋,而商周以後,反而扁矮,平素無花,漢代以後幾乎絕跡,明清後又出現仿古玉琮。
3.圭長條形扁平,下端平,上端為等邊三角。以青圭祭東方,也是各級諸侯朝覷時手中執玉。其色澤、大小、形狀、等級,按《周禮》有嚴格的規定。但個存的所謂圭,一大部分帶有鋒刃和孔,其實是工具或兵器。
4.璋 形與圭相似,只是上端為一道斜邊。以赤璋禮南方。近時出土大量的「漳」,多為工具和兵器。
5.磺半壁日磺,用祭北方,所謂半壁也只是大概的樣子,其實一般所見的磺,只是「環」的1/3或1/4。或做成魚形、蠶形等,般四角有小孔,所以又是佩飾之物。
6.琥 虎形或具有虎紋的玉器,古代均稱作琥,以白唬祭西方,或作為發兵的信物稱虎符。但現今稱圓雕的虎形王器為玉虎,栽雕或透雕!
古佩飾玉的鑒定
古人佩戴的玉器飾物,種類頗多。1.頭飾 有笄,或稱管。一般是長針形,用以固定發髻或者或冠弁,形式有多種,有一端有烏獸頭形,一端尖狀,或一端扁平者,後世婦女有用扁平而二頭尖者等。冠玉,洶上玉怖,冠是古代成年男子所戴束發用具(不同於今之帽子)。玉導,是引發入冠的工具。玉撥,婦女抿發使發平整)玉具,平時也插在頭上。2.項飾新石器時代即大量發現,用玉石、綠松石、瑪瑣等製成串珠,作項鏈。另用玉人、動物、玉牌、雞心等為墜,俗稱盜頭。3,手上玉飾有惆、指環、扳指等。玉鍋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賄發現,但略成筒形,今日王鐲形式在漢魏以後才有。現今形式的玉指環,最早發現於隋墓。扳指,古文獻中稱韞,是戴在大拇指上幫助拉弓弦的用具,清代嗜古成風,男士們戴它作裝飾品。4、組飾東周諸侯、大夫、夫人們按等級地位所佩玉飾,包括環、壁、璜、瓏等玉件組成。另有心形佩,或以為即壁羨,是帶橢圓形的的壁,玫,是帶缺口的玉環;佩物不有玉印、剛卯形亥矚今之圖章,四面刻吉祥語、佩之辟邪,」是漢代物有還有。還有一些工具性的佩飾,玉帶鉤,是系皮腰帶用的。形如螳螂;還有佩,形如多爪的玉器,古人用於解結。但後來從頭至尾到花或透雕,已不能解結,純屬佩飾了。
古葬玉的鑒定
葬王,指專為殮屍或保存屍體所用的玉器,而不是指墓中陪葬的玉器。這些玉器有:1.玉衣 用小玉片按等級以金)銀、銅絲聯綴,依死者體型製成玉衣,包裹屍體。這種葬制始於春秋、戰國、盛行於兩漢,多用於君王、貴族。後妃。至魏文帝時明令禁止,其後就絕跡了。至今發現最典型、最完整的是河北滿城出土的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的「金縷玉衣」,每具用兩千多片小王片以金絲聯編而成。這種玉衣舊時也有出土,因不知是玉衣,一些小玉片也在文物市場出現,呈長方形或梯形,四周帶有小孔,大的長約十餘厘米,因不知為何種玉器,遂亂定名為圭或生產工具,這是不對的,要注意。2。含玉 指含於死者口中的玉件。此風商代即有,直至近代還偶有發現。漢魏時常用的含玉是玉蟬,在此前後或用碎玉或其他玉件。以玉蟬而言,往往製作粗糙,玉片略具蟬形,翅體粗粗數刀而已。3.握玉 古墓中死者手恃之王器。如西漢中山靖王劉勝,雙手各持玉玻。東漢以後,一般以雙手握玉豚人殮,這種玉豚握玉,至魏晉南北朝不絕。清代學者吳大微,把玉豚誤認為玉虎,是因玉豚製作粗糙,刻線簡單,豬虎難辨,這是要注意的。4。塞玉 古人俁信以玉件塞死者孔竅能不腐朽。最完整的是「九竅塞」,小山靖王劉勝夫婦墓。當然並非每墓能如此。眼、耳、鼻、口。肛門等塞玉的形狀各有不同,我們遇見時要能識別。總之,葬玉不同於一般的陪葬玉器,是專為死者特製的,形制、加工似為粗糙,一望即知非是藝術品。
古玉工具與玉兵器的鑒定
在石器時代和銅器時代之間,有一段金石並用時代。在我國,一些學者稱之為玉器文化時代。具體說,是從新石器則「代晚期至商周。出現大量的玉刪生產工具、兵器、裝飾品及許多反映精神文明的玉器,為我國古文化的特有現象。今先述玉工具與兵器,遠古時代二者很難嚴格區分,大致分三類:1.尖端狀帶刃器如戈、矛、鏈、劍等都有玉制,有些刻有精緻花紋,可能作儀仗用。殷墟婦好墓出士的所謂玉圭,實際上應是玉戈。2.平頭或弧狀、帶刃器如斧七鑄、鑿)鏟等。吳大微《古玉圖考》中所錄的「琰圭」、「琬圭」正是斧、鑿一類的工具。特大的弧刃工斧稱玉鋮,有刻花,也作儀仗用。還有一種被稱為漩鞏,是環形有規則的缺刻,有人說是齒輪,其實多帶有刃面,是一種武器,可」稱之壁戚。3.刀狀器商代的玉刀形狀與青銅器相同,也有刻成魚形、鳥形的刀。另有一種半月形、長方形帶邊刃的玉刀,在新石器遺址和殷商遺址中均有出土。《古上圖考》中列出的「邊璋」、「筋」等器,其實都是這種刀形生產工具。4.劍飾古代劍上的玉飾,劍柄頂端成圓形,有玉稱劍首、劍柄與劍身之間的玉飾叫格,劍鞘上有玉件使之系於腰帶上,這種帶扣俗稱。昭文帶」,稱為彘,吳大微稱璲、再談一下玉器皿和用具。考古學家對傳世的和文獻記錄的三代玉尊、敦\觶、爵等器皿表示懷疑,認為先秦時代的工匠未必能造出玉容器,1977年殷墟婦好墓出土青、白玉痙各一件,素玉盤一件,說明至少在殷代就能製造玉容器了。漢墓中玉器皿、用具很少發現,只廣州、貴港等地出土過玉杯,河北出土過玉枕。隋唐隊後,特別是明清時玉器皿、用具不單為王室、貴族專用,也進入尋常的中上層家。如杯、盤、碗、盞、盂、壺等大量出現。更有玉文具也被普遍使用,如筆管、筆架、硯、水中丞、載刀、尺。洗、鎮紙、擱臂等。有一種玉山,是利用玉塊的天然形狀,刻出山水人物等,起初為小件用作筆架、鎮紙,後來出現用上噸的大塊玉石,雕成巨大玉山,如清代的「「香由九老」、「大禹治水」等巨型玉山。
古玉質的鑒定
玉質堅硬,玉性穩定,不易變化。但入土千百年後,在土壤中微酸或微鹼、潮濕的作用,也會緩慢地起著變化,玉器會失去原有光澤、色彩,會出現斑紋、鈣化、石化,這種變化的現象,叫做「沁」或「浸」,或叫「古」。名目繁多,眾說不一,大致說、玉上帶紅色斑點的叫「瑞斑」。黑色斑點叫「黑漆古」;王質表面鈣化,如塗一層薄薄的黃土,稱為「土古」;或起一層灰白色的雲霧叫做「雞骨白」,玉器在古墓中長期與他物相接觸而變色,也有專稱,如與水銀接角而變黑 、初出土的玉器會變得面目全非 ,或根本不像是玉,必須經過「盤功」這一關,才恢復玉性、或使玉器變為具有更古雅的色澤、斑紋,名為「脫胎」,意思是玉器經千百年後脫胎:換骨成為另一種面貌、舊時所謂盤工,常帶有神秘的色彩,一般的方法是把古玉器貼身佩掛數年,團長期經受汗脂浸潤,衣服摩擦 ,逐漸恢復玉性 ,又變得晶瑩透亮,這種方法稱為「文功」。還有一種快速的方法,是用布中把古玉器不停摩擦,輪番替換、使生微熱,據說能把浸汁溢出,留有「土門」然後上蠟再擦,使之能在短期內恢復玉性,叫做「武功」。經過盤功的方玉器更顯得古雅,價值更高。我們鑒定古玉器,必須從玉質的變化中,判別其新舊和真偽。
古玉器的加工工藝與製作年代的鑒定
古玉器的製作、加工工藝,是鑒定古玉粉時代的重要依據,因為我國製作玉器歷史悠久,各時代的琢玉工藝水平是不一樣的,從原始粗糙加工到近世精密細致的製作,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同時,製作玉器的工具也不同,產品的效果自然也不一樣。所以,看一件古玉器的加工工藝、是識別玉器時代新;日的重要手段。現將各時代的制玉工藝分述如下:1.新石器時代玉器的製作也同石器一樣,是磨製。環壁類的圓度可能不很正規,其平面、厚薄可能出現不均,可能有磨製的痕:跡,沒有拋光。壁、環、瓊的穿孔,是用木棍砂鑽,是西面分別鑽孔的,所以,可能出現交叉、上下不一致的情況。2.商代殷商玉器花紋直道多,彎道少;粗線條多,細線道少,陰紋多,陽紋少1鑽孔是外大里小,常稱「馬蹄眼」。商玉花紋的最大進,出現加工修整和拋光。4。春秋戰國此時已用「解玉砂」,這是硬度較大的砂,用水與砂進行開片,做花,工藝有較嚴格的流程,技法比商周進步。5.漢代大件玉、葬工器琢工粗,刀法簡潔有力,琢玉史上稱為「漢八刀」,意為粗擴簡略。6.唐宋以後唐代琢玉工藝超越前代,其與前代最大不同之點是器皿的紋飾不光是淺刻花紋,而開始有圓雕出現,花紋圖案常以纏枝、花卉、葵花等為主,或有人物飛天。圓雕花飾,人物多大頭,粗而圓渾。唐代刻玉對後世影響很大。宋代刻玉圖案,造型以方型為主,刻工細致,能起五六層花。明清以後,刻玉更為精緻,隨著經濟發達,全國出現揚州、蘇州、北京三大琢玉中心,琢玉工藝流程細,樓刻精。琢玉工具用銘鑽、旋車。先後出現一些刻玉大師,時做、仿古品類繁多,風格各異,就難縷述。
古玉器的器形和花紋的鑒定
古玉器的器形和花紋,是判別古玉器製作時代的重要根據.現將各時代製作玉器的造型和花紋情況簡介如下:1。原始社會末期玉工具和兵器如斧、刀、戈、鋮,禮玉和裝飾玉也有出現,琮、璧;璜、塊、釧鍘、環等。一般說,原始社會的玉器平素無花,只有琮,有節刻和獸面文,這是例外,器型也是長筒形多;扁矮的少。2.商周時代工具和兵器如刀、斧、戈、鋮等,製作精巧,多有刻花,而且有大型玉兵器如鋮、戚,刻花精美,可能作儀仗用。有較大的玉容器如簋、盤等。禮器中壁、蹤、圭、漳俱全,而瓊反而扁矮無刻花。無論是兵器、器皿,其造型和花紋均與青銅器相類似。玉器花紋也是饕餮、變龍、蟋螭、雲雷、竊曲、蕉葉等。另外還有一種漩現。3,春秋戰國時代這時的玉器以禮器為多,其尤以環壁類居多,而瓊、圭減少,說明禮玉逐步向佩飾玉轉化。所以佩飾類玉的數量增多。從造型看,佩飾玉中的環壁、瓏,形式都在變,壁,有實心透雕的形式出現,嚨、沖牙等形式也為過去所未見。同時出現玉帶鉤、玉印、玉璽等。並有瑪璃、綠松石,水晶的串珠。總之此時玉器器形和青銅器一樣,由笨重型轉向細巧型。花紋也由粗曠而變為纖細,粗厚的饕餮餐紋不見了,多為細致的蟠螭嫡紋、雲雷紋、蕉葉紋。而玉壁的花紋為谷紋、蠶紋、蒲紋。4.漢代西漢初的琢玉繼承了戰國傳統的風格,但也不是完全照搬。後來,無論在彬形、花紋上都出現自身的特色。以玉器的品種而言,禮玉之中只保存了玉壁,而在形狀、花紋、用途上都起了變化。以「組佩」而言,磺、沖牙、塊等佩飾玉器大量減少。而心形佩(叉稱雞心佩)、龍形佩、玉人、動物、剛卯等新型玉佩則大量增加。同時,葬玉加玉衣、王含、王塞、握玉等數量為前所未有。也有一些日常用玉器出現,如枕、杯等。王器的裝飾花紋,由戰國時代的神秘、抽象的圖案轉向現實風格,花紋以幾何紋如乳釘、渦紋、卷雲紋等為主,玉壁也是以幾何紋的谷紋,蒲紋為主。即如龍,從戰國時期抽象的圖案紋而變為寫實型,使人一望而即可辨識。5.唐代從東漢未到初唐初,經歷了四百年,玉器也有很大的變化。首先是,漢代的葬玉、禮玉,「組佩」沒有了,日常用玉器具增多,出現許多新的玉飾物,如代表官位品級的玉帶等。以花紋而言,漢代玉器上的乳釘紋、、蟋嫡紋、勾雲、「雷紋不見了,玉壁上的谷紋,蒲紋也隨著玉壁的消亡而消失了。代之而起的裝飾花紋是纏枝、連理花卉、葵花等連續圖案,也有動物、飛天等花紋。6。宋代以後宋代玉器繼承了唐代寫實的作風,日用玉器和裝飾玉器占絕大多數,如杯、盤、碗、洗等,紋飾在唐代刻花基礎上更為豐富綺麗,常用龍鳳呈祥圖案。同時出現仿古玉器,有仿青銅器的鼎、彝、熏爐等,也有仿古玉佩。宋以後至明清,由於工商業發達,玉器使用的范圍和收藏、愛好者更為廣泛,玉器器形紋飾更為絢麗多姿、百花齊放。無論是時做玉器、仿古玉器,都能據不同階層的愛好,做出各自需要的玉器。明清是我國制玉最繁榮復雜的時代,時代標準是很難把握。
仿古玉器類型的鑒定
由於古玉器有根高的文物價值和經濟價值,而又很稀少。於是,玉工們競相製造仿古王器,以取得厚利。製造仿古玉器的方式大致有三種:一種是完全仿製,以玉古器作標本,如從上古商周到秦漢唐宋都造,不但從器形、大小、花紋都一樣,而且還做人工的傷殘,染色作沁,做到與古玉器一樣,使人難於辨別。一類是器形仿古,是依託某些古玉器的形狀,重新創作。如鼎、彝;壺;爐等,自器形、裝飾物(耳、蓋邊等)、花紋均重新設計,製成一種仿古而又創新的玉器。有時在邊角、背面也作一些人工傷殘,但一望而知是為仿古而作的人為傷殘。還有一種是用劣質、邊皮、雜色(如蒼、蔥、黃、色)等玉材製造仿古玉器。一些質地較劣的王材含有雜質,或玉材的邊緣部分(俗稱「玉根),一種劣質玉),或制器時有意留下一些玉的舊邊皮,或用一些蒼、蔥、黃色玉製成仿古玉器,使這些玉器質地古樸,色澤古雅,好像是出上的千年之物。這些仿古王器如何鑒別其真偽呢?上述三種類型,第二種最容易識別,一望而知是仿品。至於第一、第三種,我們只要從玉器製作工藝入手,鑒別也不難)因為自上古至漢唐,各時代琢玉工藝的技術水平不一樣,加工的工具也不同(上節已論及),而仿古玉器是用後代的加工方法和工具或機器製成。我們只要仔細觀察其加工工藝,就能識別真偽:其次,以上述第一種仿古作品而論、它仿作所依據的古玉器,本身也可能是仿製品,那麼這種輾轉相仿的作品,就可能出現更多的漏洞,鑒別其真偽也是不難的。
仿古玉器製作方法的鑒定
古玉器人土久長;常受到土壓、崩塌的破壞,發掘時又會受到損傷,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也會受到意外傷害,所以,一般說,古玉器多帶傷痕。要製造偽古玉,首先要將玉器作人工傷殘,使之古意盎然。其手法:1.敲打把仿古玉的邊緣、凸出部分敲打,使有傷痕、裂縫、或乾脆將玉器的耳、腳打斷,然後再行激接。、或用火燒加熱,突然冷卻,使之裂痕累累。2.舵碾用細小的舵碾或鋼鑽,在玉器表面碾出大小不等的坑坑窪窪,或痕道,粗看像是遍體鱗傷,只要用放大鏡細察,就可以發現碾點的痕跡。3.砂磋新玉器拋光後,再用砂磋磨,使之失去新器的光澤,或部分拋光,部分留粗面,像是流傳己久的舊玉器。古上器不僅是傷痕累累,而且入上久遠引起玉質變化,造成古玉的「浸」、「古」,更顯得色澤古雅斑斕可愛,所以,仿古玉者還得將新造的玉器進行染色或人工作「浸」,因為「浸」、「沁」、「古」,是古玉標志之一,有了古雅的色澤、斑紋,才能冒充古玉。這種做假的辦法很多,1.上色用虹光草汁、醬油、黑醋等燒煮,玉能變為紅、醬、黑色。2.「提油法」玉器放人烏木屑、紅木屑中緩緩燃燒---煨,玉能成為古雅的黑、紅色。3.「灰提法」用栗炭灰加銀硝煮玉,玉器表面便生白霧,或一些微小孔竅,猶如剛出土的千年古玉。還有用玉器與鐵屑拌和,令其生銹,久而成「橘皮紅」的色彩等等,不一而足。綜上所述,這些人工作殘、染色、作浸的手段雖很巧妙,難於分辨,我們只要從玉器的加工技術、器形、花紋根本因素作為鑒定的依據,即使作假的手法再高,也會露出作偽的原形。
❻ 那個時期或階段的玉被稱為古玉
華夏祖先選擇美石磨製玉器,最早見於2000年前的內蒙古查海興隆窪文化遺址的一對白色玉塊表明距今約一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玉業的萌芽與建立。
在我國,玉器從舊石器時代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它記錄了人類生活,社會的變遷,比金、銀、銅、鐵器不知要早多少年。從舊石器時代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玉器的佩帶代表著人們社會地位。從碾磨的玉器到精美的玉雕作品,玉器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玉的文化隨之更加豐富———新石器時代的玉龍、玉璧,商周的玉刀、玉戈,春秋的劍飾、帶鉤,漢代的瑞獸,唐宋的花鳥發簪,及元明清的大件玉雕,特別是清代,雕琢藝術可以說達到了中國玉雕史的巔峰。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清初的工匠陸子岡所製作的玉佩,開創了圖文並茂、構圖新穎、做工精湛的玉佩飾物之先河,至今仍被推崇備至,俗稱「子岡佩」。它為玉的文化添增了更加絢麗的色彩。
美玉得到我們東方人的萬般垂愛。東方人往往用玉來比喻人的德性,儒家講究「君子必佩玉」,「無故,玉不去身」等。
我國出土資料證明,新石器時代早期已有玉器。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少量玉珠、玉管和玉玦等。但我國玉器的起源,應當比這更早。玉器脫胎於石器的母體,遠遠超越了石器。最初只是小玉塊鑽一孔用作垂飾,或象磨製石器一樣,磨成玉制武器或工具。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才有雕刻花紋或磨得光滑的製品,器形也比較大,比較復雜,可算做工藝品。以磨製石器為主要標志的新石器時代,加工玉石器的技術是相同的。制石技術由打制發展到磨製,經歷了數千年,制玉技術大致也經歷了同樣的過程。二者在使用技術和工具上可能完全相同,但玉器除實用外,還有其他的需求,因而在技術要求上比製造石器復雜。玉器不僅要求光潔度比石器高,有的還要鐫刻各種花紋圖案,這是出於人們審美的需要,是非實用的藝術裝飾。這在石器上很少見。
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具有實用價值的有玉斧、玉鏟、玉刀、玉戈等生產工具和武器,用作裝飾品的有玉環、玉球、玉鐲、玉璜、玉玦、玉珠、玉管等。此期玉器簡單素樸,薄厚不一,造型不規則。到了晚期,玉器才逐步脫離石器,在技術和藝術上走上獨立發展的歷程,並為後世玉器工藝的發展與提高奠定了社會的、技術的基礎。
隨著青銅器的使用或金石並用,生產工具有了很大改進,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物質財富的增殖和積累,促使了階級的形成和國家的出現。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的歷史還未完全為人們所揭示,有待進一步研究,故其玉器情況迄今不明,只好暫付闕如了。
商代奴隸制極其發達,奴隸已被投入各種社會生產和生活領域。隨著農業的發展,手工業內部有了較細的分工,制玉工藝已從石器製作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同時,商代的奴隸們又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青銅工具在制玉工藝中的應用,使琢玉技術顯著提高,制玉用具逐漸以青銅取代石器。
殷商玉器與原始社會玉器有明顯變化,商代早期的二里頭文化所出的玉戈、鉞、鏟、圭、琮、刀、璜形玉等,其造型、雕琢、鑽孔、拋光等方面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至殷墟玉器,人物、動物、神瑞等玉雕大大增加,工藝精進,並有很多新的突破,創作了不少精湛的作品。這時的玉器已轉為賞玩之用,大多作為工藝品。殷墟婦好墓出土755件玉器中,僅裝飾性玉器就超過半數,多於禮器、儀仗、工具、雜類的總和,這說明商玉的社會功能已發生較大變化。
殷墟玉器種類很多,據不同形制和用途可大致分為禮器、儀仗、工具、用具、裝飾品、藝術品以及雜器等7類。用做禮器的有大琮、組琮、圭、璧、環、瑗、璜、玦、簋、盤等;供儀仗用的有戈、矛、戚、鉞、刀等;屬生產工具器形的有斧、鑿、錛、鋸、刀、紡輪、鏟、鐮等;日常生活用具有臼、杵、梳、耳勺、匕、觽等;裝飾品的數量最多,有佩帶飾物、笄、釧、墜飾、串珠等。藝術品較少,婦好墓所出的1件玉龍、2件玉虎、1件怪鳥都是上好的藝術品。雜器有玉鏈、玉琀等。
玉雕是殷代的重要手工業之一,從殷墟玉器的造型設計和藝術風格等方面考察,其成就並不亞於殷代青銅器,只是過去由於資料的缺乏,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青銅文化之上,而對與之並行和相互影響的玉雕藝術很少研究。殷墟玉器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的一個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殷代廣大玉雕藝人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這些玉器的發現,不僅使我們對殷代玉雕藝術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而且對研究我國玉雕史、藝術史以及殷代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有關問題均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周王朝是繼殷商之後的一個強大奴隸制國家,農業、手工業都很發達。周朝統治者注意總結商代滅國的教訓,將奴隸社會的各項制度和措施加以整頓,使之條理化、規范化,以維護和鞏固其統治。就玉器而言,由於周朝重要法規《周禮》中賦予玉以德的理想和內涵,周玉離開了殷代玉器發展的軌道,向禮儀性玉器方向發展,並開辟了玉器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時代,奠定了後世以《周禮》為古玉研究的理論基礎。
周代重玉之風極盛,祭祀時兼用玉器,宴享只用銅器。由於玉器的世俗化、道德化,自天子以下,人人都佩玉。周代用玉范圍之廣、重視玉的程度、選用玉的要求和制玉的技術都超過以往。周代不斷改進琢玉技法和造型設計,著意加工修整和拋光,使器物日臻美觀。在做工方面,除繼承商代雙勾線外,還出現了粗獷的一面坡線,往往做成睛、耳、口、身、尾等的外輪廓,使造型清晰,簡潔有力;細部多用陰線或平行陰線,比較強調在磨光的平面上用陰線突出其粗細曲直的對比、變化,減少了器身的起伏層次。這是西周玉的特點。
持續500餘年的春秋戰國時代,由於鐵器取代青銅工具,廣泛用於生產,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並影響到社會制度的變革。這一時期,實質上是落後的奴隸制瓦解、先進的封建制度孕育成長的社會大變革時期,幾個政治經濟中心並存,在文化與學術領域中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嶄新局面。秦、晉、燕、齊、楚、吳、越、巴蜀等多種地方文化,相互競爭,共同繁榮,為中華民族統一文化的成長奠定了堅實基礎。玉器出土情況也反映了這一歷史事實。玉器手工業到春秋戰國時代發生了轉折性變化,玉器製作精緻非凡,在古代玉器史上寫下了光輝一頁。
春秋就其社會形態來說是一個過渡時期,反映在玉器工藝上也同樣具有過渡色彩,仍然繼承了西周青銅器上的龍、鳳或幻想的變形禽獸等紋飾圖案,但已出現精雕細琢的嶄新風格。到戰國時代,玉器上的動物題材所佔比重增多,技藝精巧,將食肉動物的兇猛性格和機警感覺深刻而生動地表現出來。
春秋戰國祟尚「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教,故當時盛行種類繁多的佩玉。這種社會習俗對玉器工藝的發展有一定影響,這就是佩飾玉器的簡便化、小型化,以及刀劍、革帶用的玉器問世。刀劍用玉始見於春秋而盛行於戰國和兩漢,春秋戰國常見玉器有琮、璜、璧、鐲、環、劍飾、佩飾等,其中以玉璧和龍形佩飾最多。此外還有玉帶鉤、玉璽以及各種葬玉等。
秦滅六國,建立了空前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漢承秦制,實行休養生息、提高生產的各項政策,鞏固和發展了統一強盛的封建制國家。此期出土玉器,件頭碩大,雕飾豪放,品種繁多,技藝精湛。這時統治階級在社會禮儀、日常生活中更加廣泛的使用玉器,並逐漸形成嶄新的時代風格。兩漢玉器對以精緻著稱的春秋戰國玉雕藝術是一次重大突破,對後世玉器有著重大影響。
西漢繼承春秋戰國器形特點,變化不太大。東漢由於交通方便,新疆軟玉源源流入中原,琢玉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器形除玉璧、玉環、雞心佩、劍佩、帶鉤和玉蟬等外,各種用於殉葬的「明器」和各式容器、玩賞品大量出現,同時也大量出現用以「辟邪厭勝」的器形,而且各種器形和紋飾多有摹擬神話故事的,富有神秘色彩。
魏晉南北朝因受亂世薄葬的影響,向來玉器出土極少,所以其發展面貌不甚明朗。從零星出土的玉器如玉琀、玉璧、玉帶鉤來看,與漢代沒有多少變化,幾乎難以鑒別。其雕工有的尚精,有的顯得粗放,玉質更不及兩漢那樣瑩潤。
隋唐時代,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對外交往密切,長安成為國際性都市。這時的手工業極其興隆,手工藝品也是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但此期玉器出土甚少,現在知道的不過玉杯、佩飾、帶扣、帶板、玉簪、袞冊等很少幾種。唐代玉器和器形與漢代和魏晉南北朝的風格不同,大量出現花鳥、人物飾紋,器物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有實用價值的杯碗增多,並出現新型飾件和表示官階高下的玉帶飾物等。
南北宋、遼、西夏、金及元代玉器,是在唐代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宋代以來,用於實用和裝飾的玉器占據重要地位,在社會上廣為傳播,與祭器典章文物相對而言,被稱為「玩物」,這些玉器的碾琢水平也很高。由於南北割據和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響,在玉器上反映出民族和地方特色。兩宋玉器,以龍鳳呈祥圖案為多,因受工筆畫影響,所以非常重視神態。宋代不僅工商繁榮,貿易發達,而且道教盛行,理學泛濫,這也對玉雕產生影響,以神龜、仙鶴、龍鳳等為題材的玉雕就是當時這些社會思潮的反映。西夏、遼、金、元玉器則以花、鳥、虎、鹿和魚水紋飾為主,而且以佩飾和嵌件較多。實用品有杯、洗、帶板等;以鳥、魚、獸等為題材的工藝品增多,對玉器的碾琢融入了本民族的生存意識和鄉土感情。
明代的生產力有很大發展,城市手工業、商業繁榮,玉器製造也相當發達。這時玉雕的趨向是進一步走向世俗化。明代程朱理學泛濫,道教以及民俗信仰深入民間。人們要求社會安定,祈求神靈保佑,以獲得今世的榮華富貴。這種社會要求反映在工藝領域就是吉祥圖案大為盛行。明代玉器的吉祥圖案有八仙、三星等神仙,壽、喜等文字,桃、靈芝、梅、竹、蘭、鹿、鶴、鴛鴦等動植物,以及龍、鳳、螭虎、角端等瑞獸異禽。吉祥圖案有時成為主題圖案,有時做裝飾點綴,表現出吉祥圖案的普遍性與深入性。
明代因喝茶飲酒之風彌漫,致玉制壺杯出現,並與日俱增,此種玉雕最富於時代感。同時,繼宋之後,明代藝術仿古之風逐漸形成,影響到玉器生產上仿古玉昌盛。仿古玉濫觴於宋,盛行於明清,主要以青銅器和古玉器為祖型加以改造琢成。
明代書法繪畫藝術進一步影響了工藝美術的發展和提高。此時,玉器工藝也或多或少受到文人畫的某些影響,碾琢寫意山水和詩句、款識。這種反映文人趣味的玉器,前代是不見的。玉器與社會文化生活的關系也日臻密切,文人在書齋作畫、書寫,往往也使用玉制文具或以玉做陳設裝飾。
明代統治者為鞏固其封建統治,沿襲舊制在冠服制度上用玉來標志等級貴賤。與前代不同的是:系在官袍上的帶板用玉數量增加,皇帝、公、侯、駙馬和一品文武官員的革帶均以玉板做裝飾標志。
明代玉雕具有時代風格,刀法粗獷有力,出現「三層透雕法」,鏤雕十分精細。北京、蘇州、揚州是當時的三大玉琢中心。宋應星《天工開物》認為:「良工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蘇州的玉琢工藝在當時被推為全國之首,對明代玉器工藝的發展和提高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明代中期以後,玉琢技藝發展更快,出現了不少琢玉大師,以陸子岡最為有名,由他琢制的玉器,稱為「子岡玉」。但明代玉琢在碾磨細研這最後一道工序上,存在「求形不求工」的現象。
清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它對多民族的統一國家的形成與鞏固作出了很大貢獻。在這一歷史背景之下,玉器得到了空前發展,形成了我國古代玉器史上的最高峰,在玉質之美、做工之器形之眾、產量之多、使用之廣等方面,都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玉器所不能媲美的。
清代玉器生產在清初至乾隆二十四年這百餘年內,由於受到玉材來源困難的限制,發展極其緩慢,這一時期玉器的做工與明末相似。乾隆時代玉器在此基礎上成長發展,從乾隆二十五年進入全盛時期,經歷了半個世紀,又轉向低潮,以至衰落,隨著清王朝的覆滅,我國古代玉器的歷史也宣告結束。
乾隆時代玉器是清代玉器的代表,可概括為仿古玉和時做玉兩大主流,此外還有仿痕都斯坦玉。仿古玉,一種是仿古彝,即仿商、周青銅器的造型、花紋;另一種是仿漢玉。時做玉器,其形制多種多樣,圖案、做工均極其豐富多彩。仿痕都斯坦玉的興起,是由新疆地方大吏搜羅痕都斯坦玉器進貢內廷,得到乾隆皇帝欣賞並下達旨意之後開始的。痕都斯坦玉也稱為印度玉,西方稱為莫卧兒玉,具有阿拉伯風格的造型和花紋。其特點是「水磨」,拋光強烈,器薄如紙,乾隆皇帝御制詩中有數十篇贊美痕都斯坦玉器的精湛做工。
乾隆時代的玉琢水平達到高峰,遠遠超過了元代和明代。這一時代的能工巧匠繼承和運用了歷代琢玉工藝的優秀遺產,借鑒繪畫、雕刻、工藝的成就和外來影響,創造與發展了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的玉器藝術。由於玉器的質地,在我國民族歷史上一向受到重視,所以出現了玉有五德、九德,甚至十一德之說,這些說法雖然出自儒家,但實際上是人們從觀察玉質的直觀感覺出發,引伸附會,與社會道德觀聯系起來,成為玉器發展的精神支柱和傳統力量。到乾隆時代,這一傾向有了更大發展,用大塊頭的玉料碾成各種雕琢簡練而又能顯示玉質美的器物,這種形體豐碩的陳設性玉器,未見於前代,這不能不說是君臨中華的滿族統治者以及當代玉匠把傳統的玉材觀,充分地加以發揚光大的碩果。總之,乾隆時代玉工出色地完成了集歷史遺產之大成而創新的重任,碾琢了豐富多彩的傑出作品,為我國古玉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綜觀我國古代玉器的流變過程及其各時代所取得的成就,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制玉歷史悠久,用途廣泛,形式繁多,質地瑩潤,碾琢精湛,風格獨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在世界玉器工藝領域中獨樹一幟,充分表現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創造才能。作為我國古代玉器史重要組成部分的傳世古玉,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和藝術瑰寶,像一顆明珠那樣永遠放射著燦爛的光芒,照耀著正在蓬勃發展中的現代玉器工藝的寬廣路程。
❼ 古代有一種玉器是有缺口的。它的名字是
叫玉玦
玦是我國最古老的玉制裝飾品,為環形形狀,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飾和佩飾。小玉玦常成雙成對地出土於死者耳部,類似今日的耳環,較大體積的塊則是佩戴的裝飾品和符節器。新石器時代玉玦製作樸素,造型多作橢圓形和圓形斷面的帶缺環形體,除紅山文化豬龍形塊外,均光素無紋。紅山文化豬龍塊(又稱獸形塊)形制特殊,形體普遍較大,有的塊上有細穿孔,當是佩玉。考古發掘已經證實,該文化的大型塊多出土於死者胸前,可以確定它不是耳飾。商代玉玦呈片狀,尺寸一般在5至10厘米,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光素的,環窄;另一種為龍形玦,作捲曲龍形,龍張口露齒,背飾扉棱,龍身飾勾撤雲雷紋,俗稱 「假陽文」,線條轉角方硬,圖案化風格強烈。周代玉玦仍作片狀,肉部明顯寬於商代,中孔較小,並出現橢圓形塊。玦身多為光素,部分飾弦紋、雲雷紋,紋飾與商代相比有簡化趨勢。龍形玦很少,且多無脊齒。 春秋、戰國玉玦數量最多,此期玉玦形體較小,一般直徑在3至5厘米。玦體作扁片狀,普遍飾有紋飾,素麵的很少。紋飾主要是當時流行的細密風格的蟠螭紋、蟠虺紋。用雙鉤陰線或寬陰線隱起加發絲線方式飾紋。動物形塊簡化成陰線刻交尾雙龍、雙獸紋玦,少數精品在兩端透雕獸首形象。漢代玉玦不多,風格沿襲戰國,小玦不及戰國時精緻。此時出現了一些較大的玦,直徑在10厘米以上,應是佩玉或符節器。 宋以後出現仿古玉玦,主要仿春秋戰國造型。宋仿紋飾多不合古制,塊體比戰國厚重。明、清兩代偽古玉玦,紋飾處理和雕刻刀法很難達到戰國時自然流暢、鋒利健勁的效果,往往徒具古形,缺乏古意。
見http://ke..com/view/54510.html,有圖片
兩漢400餘年間,玉器經歷了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表現為不同時期玉器種類組合的變化及其器型的演變。因此,對漢代玉器進行分期研究是揭示這個變化的重要方法。分期首先是以可靠的墓葬年代為依據。一般看來,出土玉器較多的墓內往往有許多其他器物共存,對這些器物進行對比分析研究,能夠大致判斷墓葬的相對年代,特別是有銘文的器物,提供了准確判明墓葬年代的依據,有的還可作為辨明諸侯王國別的參考資料。利用這些條件,再參考墓葬出土的玉器種類及其造型、紋飾上的變化特徵,大體可將漢代玉器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四期),即西漢前期(西漢初年至文景時期)、西漢中期(武帝前後)、西漢後期(武帝以後至王莽)和東漢時期。下文依據上述分期,分別論述各期中常見的、具有代表性的玉器組合以及部分器物器型的發展序列。
1. 分期
①西漢前期玉器:
種類主要有璧、璜、環、觿、韘、心形玉佩、玉人、玉蟬、玉豬、玉衣、帶鉤和劍飾等,其中不少玉器種類的型式比較繁雜。
璧有I型各式、I型a式,其中常見的是I型b式、c式、d式和e式。璜常見的是I型b式、Ⅱ型a式和Ⅲ型。環以Ⅱ型為多,Ⅲ型和Ⅳ型環中的a式偶有發現。 Ⅰ型a式觿、I型韘、Ⅱ型a式蟬和I型豬出土不多。心形佩有I型各式。玉人常見I型a式和Ⅲ型。玉衣為I型,數量很少。帶鉤包括I型各式。劍飾的數量較多,幾乎包括了各種型式,除了I型玉璏和I型玉珌發現較少且製作粗糙外,I型a式、b式劍首、Ⅱ型、Ⅲ型a式劍格、Ⅱ型a式和Ⅲ型玉璏、Ⅱ型a式、b式玉珌數量較多且雕琢精美。
②西漢中期玉器:
除繼承前期的種類,新增加了I型、Ⅱ型圭和I型蟬,一些玉器的型式也有所簡化。
I型e式璧中不見雙周獸帶紋的式樣,新出現Ⅱ型b式璧。璜以Ⅱ型a式較為常見,而不見I型b式璜。環中Ⅳ型a式少見,與Ⅱ型環流行的同時I型環大量出現。觿的數量較多,器型有I型b式和Ⅱ型。Ⅱ型韘是本期特有的式樣,I型韘還偶有發現。Ⅱ型a式豬開始出現,Ⅰ型豬消失。心形玉佩流行I型b式,I型a式消失。玉人不見I型a式,以I型b式和Ⅱ型玉人最為常見,Ⅲ型玉人偶有發現。
Ⅱ型玉衣出現,縷別主要為金縷,廣州南越王墓中出土有絲縷編綴的玉衣。帶鉤仍流行I型a式,但不見I型b式、c式,新出現了Ⅱ型a式、b式。劍飾的式樣減少,除Ⅱ型劍首,Ⅲ型a式、b式劍格,I型、Ⅱ型a式玉璏及Ⅲ型a式、b式玉珌數量較多外,前期存在的其他各型式驟減或消失。新出現的Ⅲ型劍首僅見於巨野紅土山西漢墓中。
③西漢後期玉器:
種類主要有璧、圭、璜、環、觿、心形玉佩、玉人、蟬、豬、玉衣、帶鉤和劍飾。器類組合與上期基本相同,惟不見玉韘。除璧、圭、觿、豬、玉衣等仍保存原有的型式外,具他玉器的型式變化較大。
璜以I型a式和Ⅱ型c式為多見,I型a式璜是I型b式的簡化形式。環以I型為多見,Ⅱ型和Ⅲ型a式稀少,新出現的Ⅲ型b式簡化來的。Ⅳ型b式環僅見北京大葆台漢墓中。心形玉佩常見的是Ⅲ型a式和b式,I型b式逐漸減少。玉人流行Ⅰ型b式和Ⅱ型,這些式樣在本期較具特色。玉蟬發現較普遍,以Ⅱ型b式為主,Ⅱ 型a式消失。帶鉤僅流行I型a式。玉衣仍為Ⅱ型,以金縷為主,銀縷和銅縷發現較少。刻鏤花紋的玉衣片為本期所特有。劍飾的式樣進一步簡化,有I型b式劍首、Ⅲ型玉璏、I型、Ⅱ型b式和Ⅲ型a式、b式玉珌,數量都不多。
④東漢時期玉器:
種類主要有璧、璜、環、觿、心形玉佩、玉人、蟬、豬、玉衣、帶鉤及劍飾。不見上期的玉圭,新增加較有特色的剛卯。與上期相同的種類大多在器型上改變了,器物的式樣大為簡化。
璧除了I型各式仍較流行外,新出現了I型c式,而Ⅱ型a式、b式消失。I型c式觿、I型c式蟬和Ⅱ型b式玉豬都是在原來舊型式上演變出的新型式。Ⅳ型心形玉佩是本期富有特色的器型。玉人只流行I型b式,Ⅲ型玉人發現極少,僅見於小墓中。玉衣僅見Ⅱ型,目前只發現銀縷和銅縷,不見金縷。帶鉤基本消失,只是I 型c式偶爾可以見到。劍飾除I型b式劍首和Ⅲ型玉璏不多見外,常見的是Ⅱ型玉劍格、Ⅱ型b式玉璏和Ⅱ型b式劍珌。
綜上所述,漢代玉器種類的組合經歷了一個由多變到穩定,器物的型式由繁到簡的過程。西漢前期的玉器較為繁雜,器型甚多,且型式變化較大,如璜、環、帶鉤、劍飾等,但從中期開始出現簡化的趨勢,—些具有特色的玉器(如I型b式玉人、Ⅱ型玉豬和Ⅱ型玉衣等)開始出現。西漢後期的玉器組合與中期基本相同,變化不大,反映出玉器組合趨於穩定,但這一期有個顯著特點,就是一方面一些玉器的型式同上期相比趨於簡化,如 I型c式璜、Ⅲ型b式環等;另一方面在原來的器型上又派生出—些新式樣,如Ⅱ型c式璜、Ⅱ型玉人等。東漢時期玉器的型式進一步簡化,主要器類的組合基本穩定。這一時期墓葬出土的玉器在種類和數量上雖多寡不一,但基本組合及型式沒有大的變化。這一時期玉器的另一個特點是大型玉器增多,如座屏、案、Ⅱ型玉枕等.這也反映了治玉水平的提高。
漢代玉器的紋飾主要以渦紋、蒲紋、卷雲紋和各種動物紋(包括各種龍紋、鳳鳥和獸首等)為主。這些紋飾在兩漢各個時期基本沒有變化,如果僅就這些紋飾式樣來判斷具體時代是很困難的。當然,也有一些紋飾具有時代特徵。西漢前期尚能見到較多的勾連紋,到西漢中期以後這種紋飾逐漸減少以至絕跡。東漢時期的一些玉器上(如Ⅱ型c式璧和剛卯)刻出吉祥語及辟邪詞句。在玉座屏上還出現東王公、西王母這樣的神話人物形象,不過,這類題材 的紋飾少見。從整個漢代玉器的發展過程來看,紋飾變化不大。
漢代玉器的種類,按其造型和紋飾可大致分為玉璧,玉圭、玉璜、玉環、玉玦,玉觿、玉韘、心形玉佩、牌形玉飾、玉人、玉龍、玉衣、玉竅塞、玉枕、玉案、玉座屏、玉鋪首、玉帶鉤、玉印、玉剛卯、玉劍飾、動物形玉雕、玉串飾和玉制容器等。其中許多種玉器還包括繁多的式樣。以下分類敘述。
1. 璧類:平圓形,中央有孔。按璧面紋飾分作三型。
I型:璧面陰刻紋飾。分五式。
a式:素麵無紋。
b式:陰刻或淺浮雕渦紋。
c式:陰刻蒲紋。
d式:在蒲紋上加刻渦紋,
e式:陰刻紋飾。紋飾分內外圈,內圈為蒲紋或渦紋,外圈為勾連紋、獸首或鳳鳥,還有的渦紋帶內側加刻一圈獸首紋。
Ⅱ型:璧外緣或內孔有透雕紋飾。分三式。
a式:璧體較小。透雕附飾位於璧的兩側,紋飾為對稱的鳳鳥或柿蒂圖案;璧內孔往往透雕出龍的形象,作曲身舞爪狀。
b式:透雕附飾位於璧外緣上方,為雙螭相背,頂端有卷雲紋。
c式:透雕附飾位於璧外緣上方,為雙螭相對,作曲身舞爪相鬥姿態。有的雙螭首間置一環;有的雕出「宜子孫」等吉祥語。
Ⅲ型:璧面透雕出鳳鳥紋或卷雲紋。
2. 圭類:長方體,上銳下方。分兩型。
I型:體型較小,下端無孔。
Ⅱ型:體型較大,下端有孔。
3. 璜類:半圓形或弧形扁平體,脊部多有穿孔。分三型。
I型:璜體兩端平齊。分兩式,
a式:素麵無紋。
b式:璜面陰刻渦紋或勾連紋。滿城一號漢墓出土一對璜形玉,無孔,紋飾與I型e式壁相同,系用該璧玉段改制而成。
Ⅱ型:璜體兩端雕成龍首形。分三式。
a式:龍首略呈方形,璜面陰刻渦紋;有的璜體上部和下部外緣上透雕卷雲紋或螭紋。
b式:龍首較圓,作回顧狀,口微張,璜體中段下部附有卷雲紋。
c式:龍首細長,作回顧狀,張口露齒,璜體中段上部和下部外緣上透雕卷雲紋和鳳鳥紋。雕鑿精細,陰刻線條流暢。
Ⅲ型:璜體為透雕的卷雲紋或龍紋。
4. 環類;體窄而內孔大。分四型。
I型:環體截而呈扁平長方形,環面為素麵或飾渦紋。
Ⅱ型:環體作絞絲狀,截面略呈圓形。
Ⅲ型:環體為透雕紋飾。分兩式。
a式:透雕出對稱的龍鳳及卷雲紋飾。圖案較復雜,雕琢精細。
b式:環體為龍體,透雕出一龍首,張口咬尾,陰刻其細部。
Ⅳ型:環體細窄,內孔及外緣透雕紋飾。分兩式:
a式:呈套環狀,雙環間及內孔為透雕的龍鳳,造型極為生動。
b式:環體內孔透雕一螭虎,外緣上方為透雕卷雲紋。
5. 玦:形體小,有一窄缺口。另外,兩廣和雲南地區漢墓中還出土有一種方形玦。
6. 觿類;一端尖銳,另一端雕刻獸紋。分兩型。
I型:分三式。
a式:觿體作捲曲龍體,龍首作回顧狀。
b式:觿體細長,呈銳爪狀,觿首雕刻龍首或風首,亦有作回顧狀。
c式:觿首透雕螭紋和卷雲紋。
Ⅱ型:觿首作龍首,觿身飾勾連紋,觿脊上有透雕的螭虎和龍鳳附飾。
7. 韘:橢圓形,上部有圓孔,一側有鉤鈕。分兩型。
I型:韘體素麵。
Ⅱ型:韘體飾勾連紋及卷雲紋,與鉤鈕相對一側雕有龍首和鳳首。
8.心形玉佩:扁平心形,中央有圓孔。分四型。
I型:心形體作橢圓形,中孔較大。分三式。
a式:心形體兩側雕有翼形耳。
b式:心形體為素麵或陰刻卷雲紋,兩側透雕鳳鳥、螭虎或卷雲紋。
c式:心形體上方透雕變形鳥紋。
Ⅱ型:心形體細長,中孔較小。分兩式。
a式:心形體呈窄長圭形,兩側透雕卷雲紋
b式:心形體略呈弧狀,兩側透雕有寬大的龍鳳及卷雲紋。Ⅲ型:心形體嵌刻於圓環中。
Ⅳ型:心形體呈弧狀,浮雕的雙螭環繞其周圍,中孔呈扇形。
9. 牌形玉飾:圖案主體為一長方形框。廣州南越王墓出土一件牌形玉飾,框內布一變形鳥紋,框內四周有透雕的懸垂瓔珞、卷雲紋和鳳鳥、勾連紋璧等。長沙曹·墓出土的牌形玉飾方框內透雕獸紋。
10. 玉人:作舞蹈或跽坐狀。分三型。
I型:作扁平透雕舞人狀。分兩式。
a式:雙人對舞,各舉一袖於頭頂之上相連,雕刻簡煉。
b式;單人舞,舞人甩長袖於頭頂之上,另一袖置於腰間。陰刻線條流暢,舞姿生動。
Ⅱ型:作方牌形,舞人形象均用陰線刻出。
Ⅲ型:圓雕作品,共見兩件。廣州南越王墓出土一件圓雕舞人,作扭腰並膝跪姿,雙臂舞長袖。滿城一號漢墓出土一件憑幾而坐的圓雕玉人。
11. 玉龍:由龍首和捲曲的龍體組成,龍體上有穿孔。分三型。
I型:連體雙龍首,龍首相對,張口露齒,有爪,龍首間有透雕雲紋,龍體飾勾連紋。
Ⅱ型:龍體較細,捲曲,無爪,龍首較小。
Ⅲ型:龍體較寬,爪呈羽狀,龍首作回顧狀。
12. 玉衣類:按其造型分兩型。
I型:由面罩或臉蓋、頭罩、左右手套和左右鞋構成,以金縷穿綴。
Ⅱ型:由臉蓋、頭罩、上衣前後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褲筒和左右鞋組成。
構成玉衣的玉片上均有穿孔,玉片形狀有方形、長條形、梯形、三角形、璧形、弧形、舌形、圭形等。有的玉片上刻鏤柿蒂紋或幾何雲紋。徐州北洞山漢墓出土有—種比較特殊的凸字形玉衣片。另外,徐州子房山西漢墓出土一件玉面罩,由眼罩、鼻罩及面飾組成,縫綴於織物上。
13. 玉竅塞類:包括眼蓋、耳塞、鼻塞、口塞、肛門塞、生殖器罩盒和生殖器蓋。
滿城漢墓出土了兩套完整的玉竅塞。眼蓋作橢圓形或杏仁形,多有穿孔。耳塞、鼻塞和肛門塞作圓柱或八稜柱體。口塞呈月牙形,側面有塞狀突起。生殖器罩盒作圓筒形;生殖器蓋作圭形。
14. 玉枕:按其結構分作兩型。
I型:枕體長方形,由長方形素麵玉板組成。分兩式。
a式:橫截面呈方形,枕面平坦。
b式:橫截面呈六邊形,枕面為弧形。
Ⅱ型:枕體為長方形玉塊,遍飾變體雲紋,枕面下凹。
15. 玉案:略呈方形,底下有四足。
16. 玉座屏:由兩側長方形支架和上下兩塊玉屏拼合而成。上層屏板透雕東王公及鳥獸等,下層屏板透雕西王母及龜蛇等,均以陰線刻其細部。
17. 玉鋪首:均作獸形。分兩型。
I型:獸首銜一隻套連的玉璧,獸首右側為一螭。
Ⅱ型:獸首長鼻露齒,兩側環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18. 玉帶鉤:分兩型。
a式:鉤體浮雕獸紋。廣州南越王墓出土一件全獸形玉帶鉤,鉤體較寬,全鉤由七節玉段組成,以鐵條串接。
c式:鉤體為龍虎合體,陰刻簡化勾連紋,龍首回顧,銜一隻勾連紋璧。
a式:無翅,鉤體或為素麵,或飾卷雲紋。
b式:有翅,鉤體短粗。
19. 玉印:按印座和鈕的結構分兩型。
a式:鈕作浮雕獸形,多作螭虎形。
b式:鈕作覆斗形,有橫孔。
20. 玉剛卯:長方四方體,由上至下豎穿一孔,四面刻辟邪文句。
21. 玉劍飾:包括玉劍首、玉劍格、玉璏和玉珌。
劍首:平面呈圓形,正面雕紋飾,背面有孔。按紋飾分三型。
a式:正面略呈喇叭口形,外圍紋飾為勾連紋,內圈為柿蒂紋。
Ⅱ型:扁圓柱體,浮雕兩條纏繞的螭。
Ⅲ型:異型劍首。斜梯形扁平體,截面為橢圓形,兩面浮雕出五隻螭虎及雲紋。
I型:格體兩面為素麵。
Ⅱ型;格體兩面陰刻簡化的獸首及雲紋。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玉劍格,在陰刻獸首兩側各透雕一隻鳳鳥。
a式:格體兩面浮雕螭虎。
b式:格體一面為浮雕的螭虎,另一面為陰刻雲紋。
I型:素麵無紋。
a式:陰刻勾連紋或渦紋。
Ⅲ型:璏面浮雕螭虎紋。
I型:素麵無紋。
a式:中部刻渦紋,四周飾變體雲紋。
b式:刻飾簡化的獸首或雲紋。
a式:珌體兩面均浮雕數只螭虎。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玉珌上,還浮雕出熊等獸類。徐州北洞山漢墓出土的—件玉珌,下部為透雕,上部為浮雕,紋飾為螭虎和鳳鳥。
b式:一面浮雕螭虎紋,另一面為陰刻獸首和雲紋。
22. 動物形玉雕:分平雕和圓雕兩種。
平雕動物包括玉蟬、玉豬、玉犀牛、玉猴、玉魚、玉龜等。
I型:體內自口至尾豎穿一孔,陰刻羽翼。
a式:蟬體較寬,頭、翼雕刻不清晰。
c式:蟬體呈長方形,眼突出,頭、翼雕刻逼真。
I型:僅具豬形,未刻細部,豬體中有一孔,附有飾件。
a式:呈卧式,雕出豬體輪廓,陰刻頭、耳及四肢。
Ⅲ型:豬呈立式。頭、尾有孔。
玉犀牛:呈卧式,有雙角,張口。犀身飾渦紋。
玉猴:上部刻作猴頭,昂首上視,身方形,胸部突出,兩足直立,身部有穿孔。
玉魚:體扁平,圓邊,兩面陰刻眼、嘴、鰭和鱗片。
玉龜:僅見殘片,刻龜背紋。
圓雕動物有馬、熊、鷹和辟邪等。
a式:立姿,潤澤光滑。
b式:作奔騰狀,昂首挺胸,身飾羽翼,上騎一仙人。全器雕琢精美,生動逼真。
熊、鷹雕刻精煉,小巧圓潤。辟邪均作張口露齒狀,身體飾有羽翼。分二式。
a式:作爬行狀。
另外,漢墓中還出土有微雕的獅、鴿等。
小巧的玉器。
玉珠均貫穿一孔,多為素麵圓形,也有作鼓形,飾渦紋。玉貝正面凸,背面凹,中有—道貝齒痕,兩端各有—孔。瓶形玉頸部有穿孔。花蕊形玉作細長花蕊形,有短柄,柄中有穿。聯珠形玉作平底聯珠形,上珠橫穿一孔,平底縱穿一孔。
24. 玉制容器:有杯、盒等。
Ⅱ型:高足杯。杯身筒形,飾勾連紋,近口部飾一周卷雲紋,也有的杯身為素麵。
盒由盒身和蓋組成。盒身深圓圜底,附小圈足。盒身飾勾連紋,近口部有一周變體雲紋,口沿處有子母口與蓋扣合,盒蓋漫圓,頂端有橋形鈕,貫穿絞絲形圓環,蓋面飾勾連雷紋,近口沿處有變體雲紋一周,
漢代玉器,器形除玉璧、玉環、雞心佩、劍佩、帶鉤外,各種用於殉葬的明器和各式容器、玩賞品大量出現。
❽ 古玉的玉經
第一章
玉者,石之美也。至美,唯和田玉。玉不琢不成器,玉乃自然之造化,工乃人文之精華,工玉結合,謂之玉器。器有大小美醜之分,亦有巫神王民之別。八千年浩瀚歷史,九萬里廣闊天地,華夏子孫,千秋萬代,無不與玉息息相關,故有「玉魂」之說也。
第二章
玉有靈性,非附會也。玉質溫潤,觸之如嬰兒肌膚,瞬間引起人的共鳴;玉色和暢,觀之如靜雅美人,頓時令人血脈噴張;玉聲悅耳,聽之如天籟之音,立即讓你渾身舒暢。此等天賜神物,與人竟是如此和諧合拍,能不讓人在把玩之餘概嘆其通靈神授矣。
第三章
玉為王,白玉為皇,反映的是人性貪婪。玉生自然,本無王民之別。之所以為王所用,是因為王權至上,凡有稀罕之物,皆獨攬享用。又因玉石資源匱乏,采之不易,雕琢亦難,成器成本之高,非凡夫俗子所能承受,故上古玉器皆為王器,是物權支配之結果也。
第四章
人道「玉有文化之分」,實則本末倒置。玉乃自然神物,唯有種類之別,豈能知曉文化。故文化乃人附加其上,玉成了人類文化之載體。人是主動附加,玉是被動接受。故所謂「玉文化」,其實與玉無關。文化是人類的,玉是自然的,玉文化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偶合,而不是自然對人類文明的反映。
第五章
玉選人,實屬偶然;人選玉,則為必然。人生於世,孤獨至極。茫茫宇宙,獨我人類生於地球,無奈之下,只得與自然為友。名為和諧相處,實則為自己尋找慰藉。故玉與人結緣乃人類情感之需而非玉所求也。
第六章
玉用於巫,是對神的敬畏;玉用於王,是王權淫威的結果。古人刻符求神,後人謂巫玉;古人賦型於禮,後人謂禮玉。可見,玉的稱謂因用途而變也。
第七章
知榮辱而後做人,知好壞而後玩玉。古玉收藏不以數量論高低,唯求精品至上。何謂精品?質好精品乎?沁好精品乎?型好精品乎?工好精品乎?題材好精品乎?誠然,居其一可為精品。但能在精品之上,求稀,求美,能破歷史記錄,能填歷史空白,此等稀罕之物雖一件足敵萬件也。
第八章
古玉市場,滿目瘡痍。醒者笑醉者,醉者笑醒者,醒醉各自樂,黑白共乾坤。何時醉者醒?何時黑白分?但原有其時,玉界放光明。
第九章
網路論玉,始於漢龍,玉界高人多出其中也;其後雅昌,興盛一時,因管理者缺乏胸襟氣度,目光短淺,終至破落;如今,盛世人氣尚可,但以逐利為重,古玉知識難以普及,久而久之,勢必以訛傳訛,新人入正道者寥寥矣。
第十章
天使與魔鬼僅一步之遙,古玉辯真假唯眼力而已。眼力不到者,以真為假,以假為真,乃是常事。本來也無可厚非,怕只怕眼力不濟卻不自知。眼力差者往往草木皆兵,唯以自己的認知范圍看世界,諸不知世界何其大矣。
第十一章
美玉養人不無道理,悅目、悅心、悅耳、悅膚,悅神,五悅齊至,音樂可比乎?舞蹈可比乎?珍餚美味可比乎?或短暫可比,然能持久乎?
第十二章
自古崇尚白玉未可信也。以公元紀年為限,前三千年白玉甚少,後兩千年白玉佔比亦無優勢。今人喜白玉,曰「白玉為皇」,實屬附會也。
第十三章
古玉市場,青海玉仿古泛濫,魚目混珠之作多矣。商周以降,有白玉「表如青海,質乃和田」,今已不見新出,概已絕矣。故見狀如青海玉者,需細心分辨,不可因噎廢食,否則會將真品當仿品也。
第十四章
災至,玉碎人全,迷信也。即便如此,也屬巧合。玉能辟邪,實則與暗示有關。正向暗示,不遜良葯。人活一口氣,地活一張皮,所謂「氣」,除卻活命之氣外,更重要的是正直、進取、勇往直前之「正氣」。美玉就是「人活一口氣」的助氧劑。
第十五章
欲得美玉,先修自身。若無御玉之德,縱有美玉經手,也無緣得之。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美玉擇德而居也。
第十六章
人若無德,必無美玉。即使借他人之眼強留美玉,也只能嘩眾取寵,不能得其靈魂而受益。
第十七章
古人雲,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玉乃通靈之物,得之,養之,愛之、信之,久而久之,玉因人而潤澤,人因玉而忠厚。人玉合一,相得益彰。回首細想,方明白她在精心呵護你的心靈,默默感化你的人格,此時,你才覺得終身離不開她了。
第十八章
人養玉三年,玉養人一生。人玉合一,相愛相依。到此境界,縱有山珍海味不足以迷醉,縱有仙丹妙葯不足以艷羨。此時,你會感嘆,人生得一美玉足矣。
第十九章
古玉天生貴族血統。玩古玉你在感嘆「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之餘,你已不知不覺間和這些王公貴族平起平坐。不僅如此,這些王公貴族之玩物,通過時光隧道出現在你的面前時,又多了上天賜予的一份厚禮—美麗的沁色。此時的你,豈能是王公貴族可比。
第二十章
古玉可護身、辟邪、延年益壽,並非迷信,實乃良性互動之結果也。人將願望、圖騰、吉祥圖案賦型或刻圖於玉,其伴隨人左右時,良好的暗示作用起到安神、定心、鎮靜等作用,加之「古玉顯靈」的傳說,使這種作用得到有效放大。心定則少禍,神定則安康、鎮靜則諸事順遂。
第二十一章
古人治玉善於用線,尤以商周見長;至春秋一變,至東漢又一變也。戰漢雖歷期間,卻風格突變,改重線而重型。漢末型線並重,線條細且流暢,謂游絲描。其後千餘年,線條已不佔主導地位。
第二十二章
玉器的演變,簡言之,一為工變,一為形變。工變的背後是經濟基礎,形變的背後是上層建築。工變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反映,形變則是統治者的意志要求和社會意識的自然流露。或為巫,或為禮,或為炫耀,或為實用,玉器承載了厚重的文化要素和時人審美觀念。
第二十三章
知玉乎?知和田玉乎?知商周戰漢用何玉乎?知今人偽古玉之用料乎?不知,何以玩?何以藏?何以知真假?感覺乎?經驗乎?唯心之最也。以此可論玉乎?可教人乎?可以專家自居乎?
第二十四章
今人勢利,以玉質論取捨,實乃目光短淺也。若古玉唯和田是取,則戰漢以前十之七八將被遺棄;若和田唯白玉是取,又去古玉總數十之七八也。故古玉收藏首重玉材論愧對祖宗,有罪於子孫也。是以祖宗遺產,一珠一管不可棄也。
第二十五章
學玉如悟道,不在道本身,而在道之外也。故教你學工,小技也;教你認玉,小技也;教你辨識古玉之表象,小技也。技本有高低,若悟性不夠,則學成難也。所謂悟性,即為道也,先知道而後學技,易成正果也。
第二十六章
只道是皇家工藝,殊不知天壤之別。同為漢玉,曾侯乙玉用料之精,工藝難度之大,蓋天下莫能比也;南越王玉藝術水準之高,天下矚目;中山國的玉座屏,瑰麗神奇,到了極點。可見,王室用玉並非皇家玉工統一製作,而是王侯割據自成一體。
第二十七章
古人是天生的藝術大師。紅山玉器的抽象手法讓人嘆為觀止,殷墟玉器的剪影工藝令人稱奇;及至戰漢,龍飛鳳舞,張揚霸氣,又將古人具象與抽象的藝術思維發揮得淋漓盡致。
第二十八章
春水乎?秋山乎?美景乎?非也。獵殺場面讓人觸目心驚。獵者,鷹鶻也,遼金元人寵愛之物;被獵者,天鵝、麋鹿也,漢人吉祥使者。以鷹鶻逐殺麋鹿天鵝賦型於玉者,實乃暗喻「以小博大」、「逐鹿中原」之政治意圖也。
第二十九章
玉之發現,源自於對美的感知與認識;玉器之產生,源自於對美的創造與再現。美是貫穿玉器發展史的主線。故玉器收藏,首先需要關注的是美,需要理解的是美。理解了美就理解了古人,理解了那段歷史。
第三十章
古玉有七美,精光內蘊之美,肌膚相親之美,吉祥寓意之美,盤變通靈之美,材堅沁變之美、工巧型致之美,稀有奇特之美。古玉有四可四不可,可遇而不可求,可親而不可辱,可讀而不可問,可市而不可欺。概玉緣玉德之所故也。
第三十一章
玉有千百種,工有千百種,型有千百種,紋有千百種,沁有千百種,千百種組合,無數種結果,辨之何易?概「神仙難斷寸玉」之所故也。固然如此,尚有規律可循。最難者乃在於人也,人有千百種,素質各不同,面對古玉之千百種組合,得真諦者能有幾人矣。
第三十二章
變者,人之感覺也;不變,古玉之真贗。感覺源自認知,認知愈深愈近真實。主觀認知乃是表象,客觀認知才是本質。今人玩玉多求主觀認知,諸不知其害大矣。故以客觀認知為尺度衡己所藏,方得真諦也。
第三十三章
古玉藏家乎?古玉鑒定家乎?古玉理論家乎?何以衡之?頭銜乎?專家認可乎?百姓認可乎?非也。認可者,古玉也。無論其多大頭銜,無論其名聲多大,倘若所藏所玩多為贗品或真贗不分,其頭銜何用?其名聲何用?或可忽悠一時,終將在歷史中成為笑料。正所謂「人鑒玉三分准,玉鑒人百分百」也。
第三十四章
可罪己,亦可罪人,但不可罪玉。罪玉者,有違玉德也。今有三類人,大罪於玉,吾輩當口誅筆伐之。一類身居玉界要職,顛倒黑白,混淆是非者;一類打著專家學者旗號,替偽古玉搖旗吶喊者;一類神通廣大,頭銜頗多,以古玉贗品忽悠天下者。此三類人皆玉界狂魔。有其在,玉界難分黑白矣。
第三十五章
古玉鑒定,不可以料斷,不可以工斷,不可以沁斷,不可以紋斷,不可以型斷。型料工沁紋,需綜合考慮。即便如此,尚需三思。固然玉非因人而異,實乃人之鑒玉水平有別也。
第三十六章
古玉鑒定,不可以武斷,不可以臆斷,不可以故事斷,不可以一眼斷,不可以不上手斷,蓋古玉之狀態千差萬別,世人能識之掛一漏萬也。武斷勢必犯錯,臆斷則無根據,故事斷實在荒唐,一眼斷非玉聖不可為也,不上手斷僅可參考而已。
第三十七章
古玉鑒定,需用美學之眼光,哲學之態度,政治經濟學之觀點;需知歷史之脈絡,地理之概念,人文發展之背景。知古通今,博學多才,方才游刃有餘。最主要的一點,需有玉之美德,方能得之,識之。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玉互賞,共性之所同也。
第三十八章
古玉鑒定,須以虔誠之心,敏銳之目,兼聽之耳,慎言之口,辯證之思維,方能為之。心不誠則目虛,目不銳則腦渾,不兼聽則將黑白顛倒,不慎言則可能斷真為假、斷假為真。其中,最重要的是辨證思維,不能辯證,則如坐井觀天。總是把沒有見過的,或是出土古玉沒有的統而否之。諸不知,即便是出土古玉也是花樣百出、不斷翻新也。
第三十九章
古玉鑒定,須有好玉之德,薄財之心,通古之才,容人之量。不好玉則神不聚,不薄財則心不寧,不通古則無鑒玉之識,不容人則意亂情迷。故古玉乃至潔聖物,來不得半點邪念。今有所謂專家,左手點錢,右手看玉,欲開證書,動輒千元,其德何在?其心何寧?其才未必通古,其量怎堪容人?斯如是,何謂專家哉?!
第四十章
人玩玉乎? 玉玩人乎?人玩人乎?誠然,今日玉界兼而有之。得真,識真,玩真,謂「人玩玉」;得贗品,以為真,玩之,謂「玉玩人」;不識玉,以專家自居,誤人子弟者;或識玉而惡意忽悠,顛倒黑白,指鹿為馬者則是「人玩人」也。其何之類,凡涉玉者,皆當時時自省也。
第四十一章
玉為玩物,毋庸諱言。但玩法各異,或以珍寶藏之,或以其美飾之,或用於生財而市之,此三類人皆不足道。惟有一種人最可貴,乃愛玉如妻,相濡以沫者,蓋以玉育德,因玉而雅,玉貴人生之故也。
第四十二章
玩玉,需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入乎其中,方能愛之;出乎其外,方能觀之。今有同好,玉藏洋洋大觀,頗有天下舍我其誰之氣勢。初觀之,震撼;再觀之,尤為震撼;三觀四觀之後,哦聲釋然,原來是葯啊。故古玉玩家須當警醒,良玉不可多得,多得必先多思,多思或可幡然有悟也。
第四十三章
玉有真偽,德有正邪。真玉正德,偽玉邪德。吾輩當至尚正德,方不違玉人之志也。倘以德真玉之誠德偽玉,其德正乎?其品正乎?其行將混淆是非,固然博人一時之歡,然將己置於似品非品,似德非德之境地也。
第四十四章
論壇紛爭,皆為利益故。多以私利,建小圈,忘大義,全然不顧玉德,指真為假,顛倒黑白。凡入我圈中者,珉石皆是美玉;凡格格不入者,美玉亦是垃圾。故常見論壇如菜市,人聲鼎沸,雞飛狗跳,名為論玉,實則爭利。固然不能一概而論,亦不能因此而罷黜論壇。論壇之風格與掌門之德性有關也。倘若在此學玉,不能僅用眼學,更以腦學為重。
第四十五章
古玉界混亂,源自官方。本當最具公信力之專家團體,多為私利而行為不檢,四處鑒定而不能固守職業道德,信口胡言,信手胡寫。當百姓意識被愚弄之時,公信力瞬間坍塌。於是乎,各路妖魔鬼怪打著「研究機構」、「大學教授」、「考古研究所」等各種旗號招搖撞騙,且多是「南郭先生」,致本來已經混亂之古玉界更加混亂。好在覺醒者越來越多,這當是古玉界未來之希望
第四十六章
玉人當日作三省,吾痴乎?日作三問,吾邪乎?痴者不識玉猶可救,倘若不自識,亦不識人,並因此而自誤或者誤人者,最可懼也。今日玉界,此類人何其多哉!邪者,識玉則洋裝不知,識人則故意糊塗,或因事不關己,或有不良居心,或顧忌顏面關系,一幅阿哈面孔,雖無蛇蠍心腸,則已是古玉罪人矣。
第四十七章
古玉難辨,尚有法可辨;人心不一,乃大患也。今日玉界混亂,非無鑒玉之妙法,實乃掌握話語權之官方不作為。作為者,當以去偽存真為要旨,精確制定綱領性文件,把握輿論導向,統一思想,步調一致,珍惜祖宗留下之任何遺產,哪怕是一珠一管。而後,分領域,分等級,探討之,研究之,方能繁而不亂,有效推進。
第四十八章
井底之蛙謂飛鳥曰:天何其小,爾能飛乎?鳥謂蛙曰:不知天之大,乃爾坐井觀天之故也。玉人亦是如此,若無飛鳥之志,若無飛鳥之技,怎知天之大?怎知飛之樂?故如井蛙者,切莫以已所見而妄言對錯。對錯不在你我,而在乎眼界,在乎心胸。孰對孰錯?問別人,何不先問自己矣?!
第四十九章
贗品者,物之廢品,騙之誘餌,道德淪喪之工具也。今日玉界掌話語權者,竟有「古玉不打假」、「過百年也是古董」、「帶動社會產業」之言論。諸不知,其言謬之極,其位愧之極,其害危之極。贗品泛濫之後果,乃是對社會資源之浪費,收藏者智慧之侮辱,祖宗遺產之褻瀆,亦是對子孫後代之犯罪矣。
第五十章
玉人多以「眾人皆醉我獨醒」自慰。諸不知,此語亦多是醉者所言。孔子可謂聖人,尚有不醒之處,況我等凡夫俗子乎?故古玉玩家當時時警醒,而非獨醒。警醒則有謙遜之心,求證之心,否我之心;獨醒則有孤傲之心,固執之心,自以為是之心。二者雖僅有一字之別,其結果則迥然不同矣。
第五十一章
正德不興,邪德生矣!正德不爭,邪德興矣!因正德居要位者,熟視而無睹,致邪德居要位者,興風又作浪。正德之空間,因力之單薄而狹小,因爭之不力而萎縮,致邪德氣焰之囂張,成歷史之最之「輝煌」。固然如此,亦不可懼。因邪不勝正,乃不破之真理。故正德之發揚光大,當指日可期也。
第五十二章
玉者,石之美也;石之美者,未必是玉。玉之概念,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從古至今,尚未有公認之定義。玉之初,概念籠統,未予細分,凡石之美者,皆為玉也;而後,見多識廣,始分其類。今已難究其源,故不必苛求定論。余以為,古玉者,當不分產地,除如瑪瑙、水晶、綠松石等有明確定義者,皆為玉也。
第五十三章
新玉之魅,在其美,在其堅,在其溫潤,在其可琢可磨,在其可雕可刻。古玉之魅,擁新玉之所有,擁新玉之所無。所無者,數量之稀有也,歷史信息之厚重也,文化要素之遺留也,美麗沁色之多變也。故古玉玩家,可與古人對話,可與天地溝通,其精神之富有,其胸懷之博大,非常人所能比也。
第五十四章
古玉之魅,魅在其「味」。時間愈久,玩味愈濃。就古玉分期而言,明清遜於中古,中古又遜於高古。明清玉,寡淡如水,銅臭十足;中古玉,品之有味,玩之有興,藏之則會因玉而貴;高古玉,則如皇家公主,身份貴不可言,得之靠奇緣,品之如讀史書經典,伴之乃人生一大幸事也。
第五十五章
古玉之魅,魅在其魂,魅在其魄。其型,其工,其質,其沁,其飾,成其外表,涵其精魂。可讀,可品。其五德之要義,六器之聖禮,祈福之圖騰,成其氣魄。潛移人之惡德而向好,默化人之邪念而向善。佩之,如有師教,如有佛佑。蓋世間萬物能有古玉之德者少矣!
第五十六章
古人之「首德次符」乃就新玉而言。今人借古人之言,論古玉收藏,豈非荒唐哉?今之古玉,雖為古之新玉,然經歲月滄桑之變,已全然不同。其德之涵,符之義,已與古人之本意相去甚遠矣!切不可信手拈來,奉為真理。古玉之德,增歷史信息;古玉之符,增歲月見證。二者意義已超玉之本身。故論古玉,不可枉論德浮之首次。
第五十七章
知其真而後讀之;知其美而後賞之;知其性而後護之;知其德而後品之。讀其真,辨識得以提高;賞其美,情操得以陶冶;護其性方知責任重大;品其德,乃使人生境界得以升華。故古玉收藏當以此為要義也。
第五十八章
玉在人手,玉是過客;人在玉河,人是過客。過客之玉毀於人手,乃玉之不幸;過客之人毀過客之玉,則為千古罪人。古玉不惜永恆之身與爾相遇,本是千古奇緣,非人人盡享也。若能珍惜之,欣賞之,定會得益於玉,德貴人生;若漠視之,毀滅之,雖是無心,亦將平添無可救贖之罪過矣!
第五十九章
古玉之緣,緣在於遇,緣在於盤,緣在於思,緣在於愛,緣在於痴。遇、盤、思、愛、痴,循序漸進,次第而深厚。遇之,乃修之緣;盤之,乃體之緣;思之,乃智之緣;愛之,乃情之緣;痴之,乃德之緣。古玉之魂,當以德先。因玉而德,乃古玉收藏之最高境界也。
第六十章
輯要點太難,取共性不易,乃古玉難辨之主因。而要點、共性之把握,非具一定功力者不可為也。尤其是以料斷玉,荒謬至極。時下玉人常以「青海玉」說事,諸不知古玉中類青海玉者多矣!故鑒別古玉無捷徑可走,須對型、料、工、沁、紋深入研究,綜合把握,方可定論。
第六十一章
宣其難,方有高技現;宣其難,方有玉痴出;宣其難,方能以誠待玉;宣其難,方能謹語慎言;宣其難,方能不沒古玉真品;宣其難,方能讓天下古玉贗品無所遁形。辨古玉之難,不在其道,不在其技,在乎心性之間也。人心不沽,好財忘義,焉能誠矣,焉能痴矣,焉能辨其真贗矣!
第六十二章
器出於心,「自然」得也;匠心獨運,「美器」出也。為牟暴利而仿古,其心必歪,其念必邪,其所出之器,盡管刻意模仿,終究型呆工滯,缺乏自然之美。故古玉贗品,能模擬品之型,卻不能得其靈魂;能模擬品工藝,卻不能得其神韻。蓋因心術不正之所故矣。
第六十三章
欲得真玉,須自愛始。愛則能誠,誠則能知,知則能遇。此乃世人常言之緣分也。緣來時,切莫以利當頭。利慾熏心,則意亂情迷。縱有遇之緣,若無大誠之心,則有過手而不得之失矣!
第六十四章
古玉之沁,神秘莫測。劉大同之《古玉辯》,歷數沁色種類,實屬徒勞。爾能想到者必有,更有諸多沁色,出人意料,幻化無窮,非言語所能盡述也。受沁之原,一類如同染布,外物之色滲入玉體,致玉色有變;一類如同瓜熟變色,初始淺薄,日久深厚,色變種類因時而異,因地而異,蓋為內外之因相互作用之故也。
第六十五章
「有沁必有沁門」一說,實乃訛傳。此說流行,易使好古者誤入歧途。以沁門辨古玉,當下贗品合章法者甚多,而古玉真品循沁門而沁者相對少數。古玉之沁,並非皆是「物理現象」,焉能以「沁門說 」統而概之。或有作偽者宣揚此說,混淆視聽,以行欺騙之實,故不可不防也。
第六十六章
古玉之美,貴在有沁。沁乃自然之恩賜,亦是歲月之見證。淺薄深厚之間,總是讓人意外連連;濃凝淡勻之下,又彷彿在訴說著千百年恩怨。玩古不玩沁,猶如雨過天晴無彩虹,雖給人以清新,卻少了絢麗與驚喜。切莫以沁玉為病玉,無沁才真正地惱人。
第六十七章
古玉受沁之過程,乃動態發展之過程。環境、溫度、濕度、外圍物質無不因時而變。百年,五百年,一千年,雖玉不位移,受沁狀態卻截然不同。劉大同之《古玉辨》以及當今玉界觀點,無不局限於靜態。動態過程以靜態觀之,必然會生許多謬誤。譬如,石灰沁,可致黃色,可致肉色,可致紅色,可致褐色,可致黑色,亦可使諸色匯集,蓋與時間長短、玉器密度高低、玉器陰陽各面小環境有關,而今世人僅知「孩兒面」而已!
第六十八章
沁生色,色生光,光生氣,氣生神。古玉之沁,集自然之靈氣,借時光之醞釀,自然而生,光氣活現,神韻非常。凡古玉真品,可無沁色之表象,但不可無光氣神之靈魂要素。今人可仿型料工紋,但難仿其沁;能仿其沁,卻不能與光氣神達到統一。故古玉鑒定,能看型料工紋者乃是初學;能看沁色者可謂高手;能將光氣神爛熟於心者方為高人也。
第六十九章
黑漆古未必是水銀沁。水銀無色而有毒,遇人骨可致黑色,乃中毒之表現。水銀之於玉器,未必能融,未必能通,未必亦如人骨中毒而變色。古墓葬用水銀者多,而黑漆古卻難見其例,豈不怪哉?古人所言,雖有其據,蓋以人骨變黑而推之,故言黑漆古即為水銀沁需待考證也。
第七十章
古玉鑒定之技法,不可盡宣之。宣之,即有人仿;人仿之,此技法已無大用矣。凡玩古玉不得其法者,皆以人人盡知之技法為用,自然亦易為他人刀下之魚肉,任人宰割卻渾然不知。若將古玉鑒定之技法分為二十二條,公用佔十條,能熟者,入門者也;私密佔六條,能用者,高手也;絕密佔六條,能知者,高人也。
第七十一章
出身決定眼界,眼界決定心胸,心胸決定氣度。古玉收藏群體大多出身寒微。名為收藏,實則為營生謀計。買賣之間僅以薄利多銷著眼,此乃明清古玉盛行之主因。而對古玉精品、美品卻不敢問津。即使偶遇,也不敢相信,致使古玉之路越走越窄。故欲出此困境,需要的是眼界、心胸、氣度,除此別無良策。
第七十二章
官不以民為然,民不以官為信。官民隔閡乃古玉處境尷尬之根本。官方以己所見為正統,漠視天下蒼生,底氣源自其對核心資源的擁有與掌控;而民不服官,乃在於官方觀點陳舊,實踐能力低淺,貽笑大方之事屢屢頻現。官愛玉乎?非也,所愛乃名利也;民愛玉乎,然也,所恨者乃在於親睹無數先民遺物得不到有效保護。官無愧乎?官無改乎?如是,則為古玉之殤矣!
第七十三章
古玉面前,若言貴賤,當貴在有知,貴在有識,貴在有誠,貴在有愛,貴在求真務實,貴在因玉而德;而非貴在有權,貴在有勢,貴在有錢,貴在享有資源而不用,貴在浪得虛名而不愛。唯知真說假,知假說真,忽悠天下者,至賤也。
第七十四章
古玉乃具靈性之聖物,人玉相通,非因最愛而得真諦。與人相融者,趣味相投也;與玉相通,需歷練自身,具五德,方能心有靈犀。自謂最愛者,若無一德,終將徒耗心智財力而置身門外。置身門外者,不識真玉,或可蒙蔽一時;不識真人,雖長命百歲,則無緣入門矣!
第七十五章
初學學技,中學學道,大學悟道。不知技,無以學道;不知道無以悟道。學技者不知道之用而笑道;學道者方知技之用唯皮毛而已;學道者不知悟道之艱辛,及至悟道時方知悟道之苦旅。學技者大罵學道乃騙局,學道者方知被騙多是學技不精者。及至悟道,已無人能騙,更無心騙人,蓋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也。
第七十六章
玉之道,非常道,發乎自然,存乎內心,現於德操,形於玩玉之人。故道有深淺,德有正邪,修行造化,因人而異,不可強求其類,唯順其自然而已。然道可修,德可養。若以正道而進,必能育人正德。正德所至,方能寵辱不驚,從容淡定,少了憤世嫉俗,換得了淡雅人生。其得,勝於名,勝於利,何樂而不為也。
第七十七章
古玉盤變之過程,猶如與古人對話,與歲月交流。盤磨之間,忽見鳳凰涅磐,煥發迷人風采;對視之下,恰似千百年前之美人復活轉世,粲然一笑,華麗轉身。那一刻,可謂是魂盪九州,心如電擊。此乃古玉報恩之舉,亦是人世間萬物無法替代之享受。是天地恩賜,人間大福,唯爾獨享,何其幸哉!
第七十八章
古玉乃萬寶之首,非鑽石、翡翠、紅藍寶石可比矣!若論其稀,古玉可比之;若論其美,古玉可比之;而古玉之內涵,古玉之靈性則遠勝其上。世人不敢追捧,蓋因法度拘泥;世人不識其尊貴,蓋因宣傳不足,認知錯位。而「李鬼」多於「李逵」之現實,更讓人敬而遠之。然古玉之出路雖漫漫而非遙遙無期,世人趨之若婺之日已不遠也。
第七十九章
曠世之中,唯古玉空靈奇幻。雖不見車馬舟楫,卻聽得古人喧囂;雖不著隻字片語,卻讀得祖輩心音。把玩摩挲之下,猶如靜雅美人在與你喃喃細語,縱有哀愁勞頓,也在一瞬間消失殆盡。品讀留連之間,恰似佛傳經典,雖不能盡解禪意,卻早已物我兩忘,感激涕零。盛衰榮枯,萬象變遷,只一塊古玉,便將古人之遭遇,滄桑之巨變,展現在今人面前。感慨由此生,縈懷如流雲,令人慾罷卻不能。
第八十章
漢人崇蟬,世人不解其意。或喻高潔,或喻再生。仔細想來,人生與苦蟬無異。生於北土,蛻於南枝,四處飄零,不能自持。生來攀高枝,逝去伴糟泥。縱有萬樹繁花,到頭來屬於自己的只是一杯黃土。人生與蟬何相似,黃泉路上相憐遲。因恨口中含,蓋悔醒悟遲。
第八十一章
古玉聖潔。厄則不改其志,辱則不變其德。因凡而聖,因聖而凡,和光同塵,與俗俱化。雖無佛之相,卻有佛之德。於無聲處彰君子之德,移小人之惡;於有形處顯祖輩之賢能,化忘本之罪責。救贖蒼生,教化國民。古玉之功,可謂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