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計量單位 » 越窯雞首壺多少厘米

越窯雞首壺多少厘米

發布時間: 2022-09-11 22:21:04

『壹』 雞首壺是越窯青瓷嗎

雞首壺最早出現於西晉時期(公元265~316年),由浙江地區的越窯首先創制。到東晉時,雞首部分的作用逐漸由裝飾性變為實用性,雞首與壺腹相通,成為可以出水的流部。至唐代(公元618~907年)初年,雞首壺被新出現的執壺所替代,逐漸消亡。"雞"與"吉"諧音,雞首壺延續使用了數百年,反映出在那段戰亂頻繁的年代裡,人們對吉祥安寧生活的祈望。

『貳』 雞首壺的東晉青釉褐色點彩雞首壺


高16.2厘米,口徑6厘米,底徑7.5厘米。
盤口,圓腹,平底內凹,長柄上端銜接盤口,下端連於器肩,肩置高冠引頸雞首及對稱橋形系,雞首高昂,生動逼真。胎質堅細,灰白色。施黃綠色釉,釉層均勻,釉質潤澤,周身點褐彩連珠紋,酷似雞籠狀,是目前甌窯青瓷中最精美的雞首壺之一。
據報道現已出土3個,其中一個藏於溫州市博物館,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叄』 為什麼唐代以後雞頭壺就消失了

唐代以後雞頭壺就消失的原因是——戰亂及陪葬。

一、雞頭壺始見於晉朝,延續到唐初。又叫雞首壺。(出自寶瓷林)晉朝叫「罌」。雞頭壺以嘴作雞首狀而得名。
一般是在小盤口壺的肩部一面貼雞頭,一面貼雞尾,頭尾對稱。雞頭多位實心,為扶手和裝飾用。
多部分用作陪葬。

二、雞頭壺是一種造型極為特殊的「壺」,因壺肩部塑有雞頭而得名,是南北方早期瓷器的主要造型之一。雞頭壺最早出現在三國末年,流行於兩晉至隋代,唐代以後,雞頭壺就逐漸消失了,這就是為什麼雞頭壺彌足珍貴的原因。
早期的雞頭壺通常是在壺的肩部對稱地貼飾雞頭和雞尾,雞頭短小,無頸,且與壺體不通,只起到裝飾作用。到了東晉時,雞頭壺較之以前的造型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壺體變大,其次雞頭由裝飾物變為具有實用性的張口、引頸的壺流,而雞尾則變為圓形長柄,更加方便使用。東晉晚期,壺的曲柄出現了龍首柄的樣式。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這件雞頭壺,就是典型的東晉時期雞頭壺造型,更為難得的是這件雞頭壺,通體施黑釉,釉層渾厚,釉面瑩潤無瑕,色黑如漆。這件黑釉雞頭壺為德清窯燒造,東晉黑釉瓷以德清窯燒造者為最佳。德清窯位於今浙江省德清縣境內,是發現最早的燒造黑瓷的窯場之一,不過窯廠歷史很短,始於東晉,衰於南朝,僅有一百多年的陶瓷生產歷史。即便如此,德清窯因其燒造的瓷器釉面瑩潤,釉色純正,特別是其燒造的黑瓷更是別具一格,成為頗具聲譽的特殊瓷窯。

三、雞頭壺簡介:
"雞首壺"的名稱得自於壺嘴流部的雞首形裝飾。這件中國東部浙江省德清縣的東晉時期(公元317~420年)黑釉雞首壺,就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件,反映出當時陶瓷燒造、裝飾工藝的輝煌出土於成就。黑釉雞首壺高17厘米,口徑7厘米。壺的頸部纖細、腹部渾圓、平底。肩的一側為凸起的雞首形壺嘴,另一側為曲形把手,連介面部與肩部。壺肩部另外兩側各有一橋形方系,系孔可以穿繩。此壺造型別致新穎,雞首上昂,彷彿正在引頸眺望,與把手一高一低,遙相呼應,既莊重古樸,又使整個外形曲線流暢生動。壺身通體施有黑釉,釉層豐厚,釉色均勻純凈,其烏黑光亮的色澤產生出漆器般的藝術效果。此壺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四、雞頭壺的歷史:
雞首壺最早出現於西晉時期(公元265~316年),由浙江地區的越窯首先創制。到東晉時,雞首部分的作用逐漸由裝飾性變為實用性,雞首與壺腹相通,成為可以出水的流部。至唐代(公元618~907年)初年,雞首壺被新出現的執壺所替代,逐漸消亡。"雞"與"吉"諧音,雞首壺延續使用了數百年,反映出在那段戰亂頻繁的年代裡,人們對吉祥安寧生活的祈望。
雞首壺流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正是社會大動盪的時期,也是瓷器大發展的時期。由於連年戰亂,大批中原居民和士族地主紛紛南下,推動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南方制瓷工藝逐步提高,北方瓷系出現,從此我國制瓷業形成南北兩大系統,互相促進,互相影響。在南方,以瓷器製造為主的手工業進入迅速發展的階段,尤其是奠基於東漢的青瓷燒造開始了它的輝煌時期。東南沿海的江、浙、閩,長江中下游的川、鄂、湘、贛都相繼設立瓷窯,著名的越窯、德清窯、洪州窯、甌窯、婺州窯、岳州窯等先後出現。這一時期的瓷器種類也不斷增加,除罐、尊、壺、碗、盤、洗、耳杯等外,還有雞首壺、香熏、唾盂、虎子、硯台、鎮墓獸、蓮花尊、豬圈、雞籠、灶、多格盒、水注等等。裝飾內容也更為豐富,堆塑、貼花、模印、
刻劃、鏤孔、施彩等工藝的使用,使得瓷器造型生動,樣式繁多。有的將整個器形做成動物形狀,如卧羊形、蛙形等,有的則捏塑動物頭部,如雞頭、羊頭、虎頭等為裝飾,以祈求吉祥和辟邪。後者佔了動物類裝飾內容的絕大部分,雞首壺即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形。

『肆』 湖北省博物館這一櫥窗設計太美,那麼到底是什麼樣子

《土與火的藝術》 展覽分為兩個專題,第一專題以出土瓷器為主,介紹元代以前湖北地區的單色釉瓷器的發展脈絡;第二專題以館藏傳世瓷器為重點,展示元代以後瓷器的發展面貌。四大鎮館之一的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就在這一展廳。


在其邊上,還有一個十分珍貴的青花龍紋梅瓶,與元青四愛圖梅瓶一同出土於郢靖王墓。此元青花瓶當時就在郢靖王棺床前。如今,它與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相望,就像郢靖王和郭氏之間的愛情,過了數百年,仍纏綿悱惻。

『伍』 雞首壺是哪個朝代的

因壺嘴作雞首狀而得名。是西晉至唐初流行的一種瓷壺。西粳時器形較小,圓腹,肩部貼一雞首,小而無頸。壺嘴有的可通,有的是實心,壺肩部有系,小平底。東晉時,其主體也是圓腹盤X壺,但雞首下有短頸,喙由尖變圓,冠加高,並首次出現以雞尾作把柄的情況,而且柄的上端高於口沿,肩帶橋形方系。

至南朝時,壺身整體加高,雞頸較前期加長,盤X加深,柄也加高,肩部系多為雙系。隋代壺身更高,雞頸不僅更長,而且作仰首啼鳴狀,雞尾柄變塑貼龍首柄,系的開關也更加復雜。清代康熙時期,宜興陶藝大師陳鳴遠制有紫砂天雞壺,直口,長頸,豐肩.肩—側設雞首形流,

燒制雞首壺的瓷窯主要有越窯、甌窯,壺的造型與盤X壺相似,不同的是肩部一側安雞首,另一側是雞尾,前後對稱。雞首有空心、實心之分,前者多為實用,後者是冥器。三國末年的器皿較為少見。西晉時期的雞首壺特點是壺身、壺頸比較矮,雞首多無頸,雞尾甚小。東晉壺體略高,雞首有了頸部,雞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於壺口的圓股形曲柄。東晉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飾龍首和熊紋,器形優美。

雞首壺流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正是社會大動盪的時期,也是瓷器大發展的時期。由於連年戰亂,大批中原居民和士族地主紛紛南下,推動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南方制瓷工藝逐步提高,北方瓷系出現,從此我國制瓷業形成南北兩大系統,互相促進,互相影響。在南方,以瓷器製造為主的手工業進入迅速發展的階段,尤其是奠基於東漢的青瓷燒造開始了它的輝煌時期。東南沿海的江、浙、閩,長江中下游的川、鄂、湘、贛都相繼設立瓷窯,著名的越窯、德清窯、洪州窯、甌窯、婺州窯、岳州窯等先後出現。

『陸』 瓷器收藏西晉越窯雞頭壺買入萬分感謝

這是高仿瓷器!只是形似。通體火光,沒有使用痕跡。施釉過份飽滿,未見開片及支燒點,胎質厚重,不宜收藏!

『柒』 雞首壺的黑釉雞首壺欣賞

年代:東晉
高 :17厘米
口徑:7厘米
浙江省德清縣出土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杭州歷史博物館
由裝飾到實用
雞首壺,因器身飾雞頭得名,最早出現於西晉,由越窯首創。東晉時,雞頭由裝飾性變為實用性,雞頸與腹相通可出水,短尾變成曲柄,以便捏拿,之後,雞首壺的器形多次變化,在唐初時被執壺代替。此器是其中的代表。
昂首雞鳴
壺的造型為盤口細頸圓腹平底。肩的一側凸起雞首形流,另一側為曲形把手,連介面肩,並稍高於壺口,流與把手之間有一對撟形系,以拴繩系掛。此器造型別致新穎,特別是雞首上昂引頸遠眺,與把手一高一低,遙相呼應,既莊重古樸,又增加了外形曲線的生動性。
漆器色澤
壺的精彩之處還在於它的釉色,東晉時浙江的德清窯以燒制黑釉瓷器聞名,此壺算是一件精品。通體施黑釉,釉層豐厚,釉面滋潤,勻凈無瑕,其烏黑發亮的色澤頗具漆器的藝術效果,讓人刮目相看。
吉之夢想
人們喜歡雞首壺,還因為「雞」與「吉」諧音,寓意吉祥安寧,是那個戰亂年代的一種夢想。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2167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634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933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2000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760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2084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224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865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869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