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計量單位 » 顱骨缺損處凹陷多少厘米深為正常

顱骨缺損處凹陷多少厘米深為正常

發布時間: 2022-09-14 06:41:21

『壹』 顱骨塌陷兩公分,要手術嗎

顱骨塌陷兩公分?是說做了去骨瓣手術後吧?如果受傷之後就塌陷兩公分,凹陷的也太厲害了。無論是去骨板手術前還是後,都應該做手術。即使僅從外觀看,也應該手術。顱骨缺損的修補術對於保護凹陷的地方很重要。

『貳』 腦袋上有個坑怎麼回事

頭頂部位出現一個坑,應該是出現了顱骨凹陷或者是顱骨缺損。如果患者以前有過頭部外傷的病史,那麼很可能是如果凹陷性粉碎性骨折。假如是幼年時期發生的這種頭部外傷,這種如果凹陷性骨折很可能已經完全癒合,需要進一步做頭顱CT檢查,明確一下凹陷的深度是多少,如果凹陷深度不大於五公分,不需要考慮手術治療。如果沒有明確的外傷病史,那麼還要懷疑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造成的顱骨破壞顱骨缺損。

『叄』 顱骨凹陷需要做顱骨修復手術嗎

顱骨凹陷手術標准:兒童凹陷深度大於1cm 成人0.5cm即需要手術治療,主要並發症為創傷性癲癇,與凹陷范圍無關

樓主所提供病歷已進10年時間且無並發症,說明骨折未刺激患者大腦皮層沒有手術的必要

如果影響美觀也沒什麼必要,因為10年時間骨折出早已癒合再行復位術需要開顱並且去除凹陷顱骨植入人工顱骨替代物,實在是沒那個必要

『肆』 剛做完頭骨修補手術一個月就補的頭骨就凹陷了什麼原因

是否適宜進行該類手術,還是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確定:(1)如果顱骨凹陷的部位僅在3厘米,部位在顳部有顳肌的保護,又是老年人,運動量小,受再次創傷的可能性小,再則手術總是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不一定要再作顱骨修補手術。(2)兒童5歲以下頭圍增長較快,故5歲以下不主張做顱骨修補,5~10歲頭圍增長已較緩慢,可以修補
術後常規預防感染治療,24h後拔除引流管,術後7~9d拆線。九、顳肌組織重建的意義:顱骨缺損重建術中,組織重建尤為重要,特別要注意重建生理的組織結構。採用間斷縫合顳肌筋膜和肌肉緣於鈦網外面的方法處理,可防止術後患者咀嚼無力、疼痛和外觀變形等並發症,並有利於術後盡快的生理修復,使患者盡早正常生活。顳肌組織重建組:將鈦網塑型,固定,將顳肌筋膜和肌肉呈扇形貼緊鈦網表面,間斷縫合顳肌筋膜和肌肉緣於鈦網表面;普通術式修復法:採用翻轉皮瓣,即顳肌筋膜外的皮瓣,顯露出骨缺損區,覆蓋鈦網,直接把顳部肌肉全部蓋在鈦網下。結果:86例患者隨訪時間為1個月~6年。①顳肌組織構建患者術後咀嚼有力、頭面部疼痛輕、顳部肌肉萎縮不明顯、外觀無或較輕皮膚凹陷。以上是對剛做完頭骨修補手術一個月就補的頭骨就凹陷了什麼原因這個問題的建議,希望對您有幫助,祝您健康!

『伍』 兒子四歲,去年車禍,顱骨缺損,大概有3*4厘米大小的凹陷,請問什麼時候做修補手術合適

我的回答只是在有必要做修復手術的前提下進行回答
1. 四歲的孩子,腦發育已經接近成熟,顱骨缺損的面積不會因為小孩長身體而有多大的變化,這是做顱骨缺損修補術的可行性
2. 顱骨缺損修補術的時間選擇,一般是在顱腦術後半年左右的時間

有沒有必要做顱骨缺損修補術,作為醫生來說,我們把握的標准如下
1. 顱骨缺損面積大,影響美觀
2. 顱骨缺損給患者帶來心理上的影響
3. 患者(或者是患者的家屬)同意進行修補

『陸』 顱骨骨折凹陷嬰兒多長時間可以恢復

病情分析: 你好,只要沒有血腫就不必手術,而且對兒童而言,顱骨凹陷後可復原的, 指導意見: 如果凹陷深度為0.5cm,無成角,一般來說不需處理。因為新生兒顱骨塑性能力較強,0.5cm的凹陷可經自身塑性逐漸恢復。

『柒』 顱骨缺損的定義

從醫學上面來說,頭骨對於腦部的軟組織和血管都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不過有一些人由於外傷或者手術的原因頭骨會有小面積的缺失,如果這個人本身沒有什麼其他的基礎疾病比如,高血壓類會使顱內壓增加的疾病,頭部會自然將這個病理缺口補起來的,只是需要一點的時間,但是這塊骨頭肯定是長不起來了,還有就是如果這個骨頭的地方的頭皮也缺失的話,那麼這個地方沒有頭發長起來了。 另外舉二個例子,醫學上面經常會用一種叫做顱腦開窗減壓術的方式來幫助患者清除腦裡面的血腫,之後患者如果血腫清除後,也只是在腦袋上面留下幾個小洞,對其本身沒有任何影響。 另外南美的一些古代人類,會在一些人身上取下一片顱骨,但是之後人還是會很好的生存下去。 這些都說明了就是有個缺損問題也大。不必要擔心/ 請參考

『捌』 顱骨修復時間

一般是在手術後三個月到半年時間再進行顱骨修補術。手術對象一般是:顱骨缺損在3厘米以上,缺損部位在頭部的額部、頂部等更為適宜。至於有的病人在腦外傷後產生的頭痛、頭暈等症狀,有時是會有的。尤其是在突然的轉動頭部或做仰卧動作時發生。其原因可能與腦血液循環改變或頭部與腦組織相連凹陷部位的牽扯有關。至於有的高血壓病人頭暈、頭痛時,要與頭部外傷後出現的類似症狀進行鑒別,區別對待,不可混為一談。

總之,顱骨修補手術在神經外科領域內不是難度很大的手術(因不需動及大腦),危險系數也不是很高,但具體到每一位病人來說,是否適宜進行該類手術,還是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如果顱骨凹陷的部位僅在3厘米,部位在顳部有顳肌的保護,又是老年人,運動量小,受再次創傷的可能性小,再則手術總是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不一定要再作顱骨修補手術。

現在有了顱骨冷凍保存技術,可以將患者的自體骨瓣完好地保留起來,時間可長達幾年之久,待病人術後需要修補時,隨時將自存骨瓣裝回到患者凹陷的部位,以達到嚴絲合縫完好如初的狀態,目前北京天壇醫院、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已常規應用。

以下轉載一點關於顱骨修補的內容,希望可以幫到有需要了解這方面知識的朋友:

顱骨缺損後由於大腦缺少了完整的顱骨保護,會產生一系列症狀,如頭痛、頭暈、惡心、肢體肌力減退、畏寒、怕震動等。同時心理上會產生不安全感,影響病人的情緒。外觀上的畸形也會讓病人難以參加正常的工作和社會交往,臨床上稱為顱骨缺損綜合征。因此,應當在適當的時機給予修補,這在神經外科界已達成共識。目前顱骨修補的材料和方法有很多,各有優勢及不足,國內外學者的觀點也不盡相同,綜述如下。

1 修補材料
理想的顱骨修補材料應該是:組織相容性好,不被機體排斥或吸收,無毒、不致癌;化學性能穩定,不易被腐蝕,為電和熱的不良導體;不幹擾X線,對CT、 MRI、 EEG等檢查無不良影響;堅韌耐用,抗沖擊力強,不易老化;取材方便,易於塑形,消毒方便,價格低廉,能和骨窗融合或彌合等;對於兒童還需適應顱骨生長,數十年不變形,不感染。目前所用的材料有以下幾種。

1.1 高分子材料

1.1.1 有機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具有質地堅硬,可加熱塑形。絕熱絕緣,對X線、MRI檢查無影響等優點,在國內外曾一度得到廣泛應用。其缺點是力學性能比人體顱骨差,主要是脆性大,抗沖擊性能差,受到第二次意外打擊時,有機玻璃易破碎刺傷腦組織。植入後組織反應重,易老化。有報道術後皮下積液發生率高達65.6%〔1〕。以後有學者對有機玻璃進行了改進,在其中加入了增強纖維(短碳纖維),製成了短碳纖維增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即採用顆粒狀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加入一定含量的短碳纖維,經過共混加熱製成2mm厚,18cm×12cm統一規格的板材。經測試,其抗拉彈性模量(剛性)和抗沖擊強度比有機玻璃提高了2倍,硬度高於顱骨,線膨脹系數常溫時相當於有機玻璃在-400℃的數值。耐介質試驗在常溫下350h,幾乎無明顯增重、增容。板材壓模復合材料中隨機走向的纖維,可阻止裂紋的擴展。具有板材薄、重量輕、有良好的抗沖擊能力,不釋放毒性物質,亦不影響CT和MRI檢查等優點。但塑形時需用電爐加熱或用酒精燈烘烤〔2〕。

1.1.2 骨水泥 其主要成分為甲基烯酸甲酯與丙烯酸丁酯共聚體,有粉劑與溶劑兩種成分,現配現用。調配後能在室溫下迅速固化,可在固化前的面團期適時塑形。其優點是機械性能可靠,塑形簡便,顱蓋骨和顱底骨均可使用,美容效果滿意。有學者在配製時加用慶大黴素,可增加其抗感染能力〔3〕。缺點是配製時有較大異味,凝固時會產熱,需沖水冷卻,補片成型後有一定脆性,術後在放引流的情況下積液的發生率仍較高(11.8%)〔4〕。

1.1.3 硅橡膠 主要為二層甲基乙烯基硅橡膠夾針織滌綸網,經模壓和高溫高壓硫化處理後成型。應用時按需要剪取相應部位,稍做修剪即可。優點是組織相容性好,消毒、裁剪、固定方便,不影響各種檢查,隔熱絕緣,外形滿意,可承受一定沖擊力,缺點是不易塑形,固定欠牢靠,術後也有較高的積液發生率。

1.2 金屬材料 近十幾年,各種金屬材料製品不斷涌現,如金、銀、鋁、鉭、鉻、鈦等都有用於顱骨修補的報道。其中鈦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其形狀有鈦板、鈦網、鈦條等。這些金屬材料的共同特點是化學性能穩定,不引起排異或過敏反應,抗沖擊力強,易剪裁塑形,滅菌消毒不變形等。缺點是導熱導電,因導熱系數高,故手術後頭部對外界溫差反應變得敏感,產生不適。而長期的溫差變化也會對腦組織產生慢性損傷〔5〕。術後有一定的皮下積液發生(14.3%)〔1〕,且目前多數材料為進口所得,價格昂貴。

.3 異體骨質材料

1.3.1 異體異種材料 1682年國外就有用犬骨和象牙修補顱骨缺損的報道,但此後類似的報道便極少見到了。Roux用珊瑚骨做修補材料,稱其可促使新骨生成,珊瑚骨作為支架逐漸被自體骨吸收取代,效果較好〔6〕。國內也有用*髂骨和水牛角修補顱骨缺損取得滿意效果的報道。但這類材料來源困難,制備塑形麻煩,機體有一定的排異反應,故臨床已很少採用。

1.3.2 同種異體材料 1893年國外有學者將人屍體骨應用於臨床,近期療效尚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現許多病人的修補處有明顯的壞死吸收現象,機體排異反應非常明顯。國內有學者應用新鮮屍體顱骨結合骨形態發生蛋白(BMP)修復顱骨缺損。BMP是一種具有強誘導成骨能力的非膠原性疏水糖蛋白,可以誘導體內未分化的間充質細胞分化成軟骨或成骨細胞,因而具有促進成骨和修復骨缺損的能力,隨訪1~2年並經X線和99Tc骨閃爍攝影證實新生骨生長旺盛,效果良好〔7〕。有學者用新鮮胎兒顱骨做修補材料〔8〕,把引產的6個月新鮮胎兒顱骨無菌取下用慶大黴素液浸泡後置於酒精內存入冰箱備用,可保存3個月。術後隨訪1~2年,X線檢查未見骨質吸收,移植骨密度與正常顱骨基本一致。單分子骨礦分析檢查顯示植入骨與周圍骨密度基本一致,證實移植骨全部成活,無排斥反應。但早期抗沖擊能力差,須植入一段時間後才能再生增厚,而且胎骨不太易得。

近年有學者研究用同種異體骨脫鈣、脫脂等處理製成骨基質明膠(BMG)用於顱骨修補。所取的同種異體骨通過氯仿、甲醇等連續化學處理後,即成為不溶性骨基質明膠。在光學顯微鏡下呈均質狀,骨細胞消失,而BMG中的誘導成骨物質卻仍然具有活性。這與其中含有的骨生成蛋白有關〔9〕。骨生成蛋白是一種低分子量酸性糖蛋白,在體內與宿主間充質細胞受體相結合,誘導間充質細胞向成骨細胞方向分化。在植骨早期,隨著BMG的吸收,骨生成蛋白被釋放,刺激了BMG周圍的骨膜組織形成了豐富的纖維性骨痂。在骨生成蛋白的持續作用下,纖維性骨痂中的間充質細胞向成纖維細胞、骨母細胞、成骨細胞和骨細胞方向轉化。後者分泌骨基質,將自己掩埋其中形成了新生骨組織,最後骨缺損得以修復。有實驗顯示異體骨基質明膠排斥反應低於異體不脫鈣者,且成骨時間短,成骨能力也強,在動物實驗獲得成功的基礎上已用於臨床〔10〕。

1.4 自體材料 自體骨是理想的顱骨修補材料,主要取自肋骨、肩胛骨、顱骨等處。修補後能達到骨性癒合,且機體無排異,不易積液和感染,癒合後抗沖擊強度接近正常,患者無任何心理障礙。自體骨移植後是如何成活的,以及新生骨的來源問題目前尚有不同意見,較傾向於自體骨瓣中存活的骨細胞和周圍增生的結締組織(有些細胞可轉化成成骨細胞)以及骨膜化骨都參與了新骨的形成〔11〕。

1.4.1 骨瓣植骨 骨瓣的保存可分為兩類:(1)自體保存: 將骨瓣保存於腹壁、股部的皮下或帽狀腱膜下,1~3個月後取出植回原處。姜氏〔12〕首先報道20例回植後達到骨性癒合。目前在全國各地許多醫療單位都有開展。(2)體外保存: 將游離骨瓣浸泡於蜂蜜、酒精、洗必泰甘油等液體中,以保持其無菌狀態。也有將其冷凍、輻照等保存〔13~15〕,如輻照保存時,當劑量達到25Gy即能殺死所有細菌,且輔照骨瓣的病理學檢查與新鮮骨無區別,仍可以保持骨瓣的生物活性〔16〕。保存2年以上的顱骨瓣作病理切片光鏡檢查,骨的正常結構基本保留。而離體骨瓣經酒精浸泡固定後骨細胞全部死亡,但由有機物和鈣鹽構成的骨正常結構並未破壞〔13〕。癒合機制:來自植床的新生血管沿哈佛管長入骨瓣,同時帶入將來能分化成骨生成細胞的間質細胞。骨瓣能誘導周圍結締組織化生出成骨細胞,並作為支架,最終被新骨爬行替代。優點是可減少另選部位埋藏骨瓣給病人帶來的痛苦,並達到骨性癒合,外形好。缺點是癒合需時較長,有時能形成死骨,感染機會增加,長期隨訪有骨瓣吸收的報道。

1.4.2 碎骨或骨屑植骨 在外減壓手術完成(減張縫合)後,將游離骨瓣咬碎,或將鑽顱時收集的骨屑均勻鋪撒在骨缺損區的硬膜外,利用腦水腫和顱骨生長的時間差一次完成修補手術。組織學和放射學結果顯示,術後2周內新鮮碎骨保持成活,並起著橋梁作用。2周後新生骨開始產生,它來源於碎骨中倖存的骨細胞,也可來源於宿主結締組織細胞的轉化。到第4周末植骨部位形態已完全固定。由於骨窗范圍內的碎骨片間是有間隙的,有利於血管的再生。這種新骨形成理論在1914年就由Phemister命名為「爬行替代」。該方法有學者稱為「一次性顱骨整形外減壓術」〔17〕。其優點是操作簡單,將二次手術一次完成,減輕了病人痛苦,縮短病程,節省經費,對預計抵抗力差,無條件再次手術,過敏體質患者以及兒童更為合適。缺點是在新骨形成之前存在顱內壓高低的不確定因素,可能會在骨缺損區形成不美觀的骨性癒合,使手術失敗。

1.4.3 顱骨滅活再植 動物實驗表明,顱骨骨瓣在100℃水中煮沸25~30min可使細胞全部滅活,而骨架結構尚未破壞,為骨的再生創造了條件。植入骨瓣經周圍正常骨及骨膜的成骨作用,逐漸經爬行替代而復活。盡管新生骨痂的骨小梁排列不規則,尚欠牢固,經過骨痂的改造塑形,可以恢復正常顱骨的結構〔6〕。鮑氏〔18〕用此法治療68例顱骨病變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1例誤將骨瓣高壓滅活而在術後2個月局部塌陷並進行性發展,6個月二次修補時該植骨瓣幾乎完全被吸收。同時強調煮沸時間過短達不到滅活的目的,過長則導致骨的基本結構嚴重破壞,且術後一定要加壓包紮

2 修補時機及方法

2.1 修補時機 兒童5歲以下頭圍增長較快,故5歲以下不主張做顱骨修補,5~10歲頭圍增長已較緩慢,可以修補,但應留有餘地,顱骨替代材料一般應超過骨緣0.5cm。10歲以後頭圍不再增大,因此最好將這類手術放在10歲以後。此外,應考慮到兒童膜化骨能力較強,部分患兒可因新骨形成而不需二次手術。一般認為修補時間為第一次手術後3個月比較合適,有感染者應延長至半年以上。現在有許多學者主張根據病人的全身情況,顱腦損傷的程度,顱內壓變化以及是否採用骨瓣自體皮下埋藏等因素綜合考慮,盡早修補,以減少或消除因長時間顱骨缺損所產生的一系列症狀。如用碎骨或骨屑修補,則在第一次手術時即已完成。自體骨瓣埋藏的回植,時間應控制在2個月以內,如採用帽狀腱膜下埋藏的牽拉復位法,則不應超過半個月〔19〕。

2.2 修補方法 顱骨替代品多製成多孔狀或柵格狀,其優勢是便於引流皮下及硬膜外的積液,之後組織長入後有鉚合固定作用加快組織癒合。骨瓣植入位置應在原位,即硬膜外、顳肌下,不可將顳肌置於骨瓣下方,以避免顳肌反復動作將力量傳導至腦膜,進而影響腦皮層,產生不良後果。在暴露骨窗前應先行水囊剝離,小心仔細的做硬膜外注射,使硬膜與帽狀腱膜或顳肌筋膜粘連部分變得水腫、疏鬆。切開皮膚後首先尋找到硬膜,沿硬腦膜外水腫、疏鬆的組織銳性分離,僅將硬膜或原擴大修補的筋膜留下,充分顯露骨缺損區。將修復材料塑性後與缺損區吻合,然後牢固固定。固定方法可用10號絲線、細鋼絲、EC膠、記憶合金顱骨釘、鈦釘等。兒童修補時還可作補片邊緣開槽用螺絲釘固定的方法,使其能自行滑移以適應頭圍的增大。

修補術應特別強調:(1)分離皮瓣時不可用力牽拉皮瓣,否則會造成腦組織挫傷、腦內出血及術後癲癇發作等。(2)如在第一次手術時未行減張縫合,則應在第二次手術剝離時在原腦膜缺如部位留下菲薄一層肌筋膜作為腦膜使用,避免腦脊液漏。(3)任何顱骨替代品均要求塑形滿意。要求術前醫生應反復仔細觀察患者頭顱的對稱性,做到心中有數,以防術後塑形不滿意而影響美容。(4)使用顱骨代用材料時因其須與顱骨窗邊緣有一定距離的重疊,如處理不好術後會有「階梯」樣外觀,影響手術效果。(5)如用骨水泥修補,塑形過程中應不斷用生理鹽水沖洗降溫,避免腦組織因骨水泥固化時產熱而受到損傷。(6)如用自體骨瓣修復,則應充分暴露出骨窗邊緣,形成骨-骨緊密接觸,不可在骨縫中夾雜結締組織或瘢痕組織,影響癒合。(7)骨瓣中央的腦膜應懸吊1~3針,防止形成硬膜外血腫。(8)手術結束時應放置引流管,術畢加壓包紮,24~48h拔除引流管。

3 發展前景預測

應該說目前該項技術已比較成熟,臨床應用也非常廣泛,為一大批患者解除了後顧之憂。但細想起來仍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方面,如修補替代品的理化指標都不能達到和顱骨一致,也不能和顱骨癒合成一體;絕大多數需二次手術增加了病人痛苦和費用,一次性顱骨整形性外減壓和自體顱骨瓣牽拉復位雖然可一次手術完成,但又受到手術適應證和復位時間的限制;二次手術剝離皮瓣時有可能造成繼發顱內出血、腦脊液漏、癲癇、感染等並發症。但隨著修補材料的發展和醫療水平的提高,相信會有更好的顱骨替代品出現,手術方式也會更加理想。除了滿足目前替代材料所具有的各項優點外,還應能在任何需要修補的時候能及時修補,且最好不做二次手術。當然,修補材料以自體活骨最為理想,它能與顱骨完全癒合。術後顳肌、枕肌等有良好的附著,完全恢復頭皮各層和顱骨的解剖層次。總之,一次手術、自體材料、良好癒合、並發症少將是今後這類手術追求的目標。
---END---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2166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633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932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999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759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2083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223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864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868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