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河房價多少一平方
⑴ 燕郊房價從3萬跌到1.7萬,當地的房價為何大幅下跌
國家政策調控的原因。
由於國家政策在背後調控的原因,導致大部分地方的房價都由高跌到低,對房地產市場沖擊很大,如燕郊房價就是從比較高的價格跌到了比較低的價位,這是在房地產史上是絕對沒有的,這背後是國家總政策調控房價的原因,他們這樣調控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買得起房住得起房,這是對普通老百姓的福利。
三、我的個人看法是。
關於房價大幅度下跌,我的個人看法是很看好的,畢竟房子只是作為一個居住的工具,不能因為它是固定資產而去瘋狂的投資,導致大部分的老百姓不能真正用實惠的價格去購入房產。
⑵ 燕郊 現在燕郊房價大概多少
現在最便宜的應該是電廠橋北側的「新坐標」公寓樓,價格2580元起,樓高33層。然後是天洋城,價格3580元起,但是位置不是太好,距國道930過車站口2公里而且沒有公交車,如果樓主有車倒也無所謂。再有就是東方一品城(高層公寓樓),在火車站口,交通非常便利,價格3880元起。最後就是上上城,價格在4000左右。(不過物業什麼的好像有問題,最近維權的業主每個大禮拜都在上上城門口拉著條幅反應問題)
⑶ 北京燕郊房價現在多少錢一平方
燕郊只是開始的炒房者把價錢炒上去了,現在只是北京在清理外地人政策,導致很多人離開,政策不好會嚴重影響房價,如果以後一直清理外地人,周邊房價不會在上去。
⑷ 河北三河的平均房價是多少
三河市區的房價最好的小區在3500至4800之間,一般的小區3000多,新開發的小區有能帶戶口的,燕郊房價在3800至9000之間,看你買什麼樣的小區了,一手房有能帶戶口的
⑸ 燕郊的房價現在大概是多少!
我朋友上周六剛買的,首爾新城,86平方,每平方米9200。現在燕郊房價一點不便宜,還象買白菜一樣的搶房子。售樓處爆滿,簽個買房意向書連做的地方都沒有。
天羊城4代 遠的不得了,超偏僻,不是天洋城一期的位置哦,那還8千多,去年11月份一個朋友買,沒拿到好,找人買號還花了2萬,均價7400,今年開盤均價8400
⑹ 燕郊地區目前的房價是多少錢一平方米
燕郊一直都是1-2萬一平米,從來沒變過。把燕郊吹成3萬5-4萬的,都是說的2015-2016年那個時間段。你自己網上查查,在2015年-2016年,蘇州杭州的均價不到1萬9,無錫的均價1萬2,南通的不到8000。再看看廣東的,東莞和珠海那時候還有很多1萬多的房子,佛山8000,中山5000。會有一大堆炒房客來燕郊買3萬,3萬5,4萬的房子嗎?北京的房山區,門頭溝,通州,順義,到今天都有3萬多的房子,人家怎麼可能花3萬5-4萬買燕郊房子?這都是那些窮B瞎意淫的,就為了說炒房客賠死了。實際真正的炒房客遠比普通人精,怎麼可能去花大錢買那種地方!真正燕郊的房子,都是剛需買的。一直都是1萬-2萬,這幾年都沒怎麼變過。
燕郊距離北京天安門只有30-38公里,以天安門為圓心,以燕郊為半徑畫圓,你會發現大部分都在北京范圍內,唯獨燕郊這一側出了北京,所以幾十年以後燕郊歸北京是肯定的!再看看蘇州的崑山距離上海是61公里,東莞的鳳崗鎮距離深圳的福田是55公里,這些地方還經常鬧著要合並進去呢,更何況燕郊呢。相對來說,如果你在朝陽北邊,南邊,東西城上班,那你在燕郊買個房子完全可以。就像是有些上海人,在上海就一套房子,去蘇州,無錫,常州,南通買第二套,第三套房子;或者深圳的,可以去東莞,惠州買房子;廣州的可以去佛山,中山,珠海買房子。兩邊來回住,也可以父母住二線大房子,自己在一線上班,周末節假日回去,並不影響。
⑺ 燕郊鎮,房價現在多少錢一平米啊
物業兇狠 房子薄脆的6000左右 能住的78K
⑻ 燕郊房價暴跌60%,樓市崩盤,後期是否有上漲的趨勢
從2017年開始,燕郊全面限購,住宅交易開始轉冷。
截至目前,二手房價格相比最高點普遍腰斬。不少樓盤從最高點3.5萬元/平米,跌至目前1.5萬/平,縮水超6成。不少小戶型二手房掛牌價為1萬元/平米,仍然無人問津。我感覺後期會上漲,但是上漲趨勢不會不大。
而且一定是以現房為主,盡量的少碰期房特別這些小開發商期房,所以這是給大家一些投資建議。另外一個就是從燕郊來看,不光燕郊是這樣,未來一段時間我們很多大城市周圍或者說是一些以前房價暴漲。
炒作賣點就是我跟某些核心城市比較近,或者跟某個省會城市比較近。然後以此為炒作賣點的這些城市,三四線城市四五線城市,都有可能會出現這個問題。
⑼ 保定雲海世家燕華城對比
燕華城小區戶型大,房價高。
燕華城小區的戶型以169平米的大開間為主,房價每平方米12500元。雲海世家小區戶型是以120平米的三居室為主,房價在每平方米10000元左右。
保定燕華城樓盤位於保定蓮池深圳園內,住宅共有1935套房源,是一個大型社區。保定雲海世家位於蓮池韓庄鄉譚庄村,項目佔地84畝。
⑽ 河北三河市燕郊房價現在一平米多少
平均二萬六七,好盤新盤看三萬,匯福悅榕灣新盤居然三萬六七,投資空間進一步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