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尺子多少厘米
1. 一尺有多少公分
一寸約等於3.3厘米,一尺就是33厘米左右。
1尺=33.3333333厘米
尺,是一種長度單位,中國叫「市尺」(現代三尺等於一米)。一尺等於十寸。厘米是一個長度計量單位,等於一米的百分之一。英語符號即縮寫為:cm。
出處
《莊子·天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漢·劉向《說苑·辨物》:「度量衡以黍生之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十寸為一尺。」
《水滸傳》第八四回:「原來那天山勇,馬上慣使漆抹弩,一尺來長鐵翎箭,有名喚做一點油。」
《韓詩外傳》卷七:「子貢曰:『兩國搆難,壯士列陣,塵埃漲天。 賜 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糧,解兩國之難。』」 漢趙曄《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市吏於是與 子胥 俱入見王,王僚恠其狀偉,身長一丈,腰十圍,眉間一尺。」
唐·孟郊《秋懷》詩之三:「一尺月透戶,仡栗如劍飛。」
《太上黃庭中景經》:「去臍一尺變化神。」李千乘註:「一尺,陰下胞上,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交會之門也。中有真人,號曰制命。」
2. 一尺等於多少厘米
100厘米=3尺,所以1尺=100/3 厘米=33.3 厘米。
3. 一尺等於多少厘米
1尺=33.3333333厘米
尺,是一種長度單位,中國叫「市尺」(現代三尺等於一米)。一尺等於十寸。
厘米是一個長度計量單位,等於一米的百分之一。英語符號即縮寫為:cm。
(3)一個尺子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尺是古今都有的,是中國市制長度單位(亦稱「市尺」。一尺等於十寸。)西漢時一尺等於0.231米,今三尺等於一米。
長度單位的國際單位是「米」(符號「m」),常用單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納米(nm)等等。長度單位在各個領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4. 一尺等於多少厘米
1尺=33.3333333333厘米。
尺是我國古代沿用下來的,常用計量單位之一。尺跟現在人們常用的米和厘米的換算是,1米等於3尺,1尺等於33.33cm。
當知道1尺8等於多少cm時,就可以用1.8*33.33=59.99cm的換算方式,從而得出1尺8等於59.99cm的換算結果。同樣,也可以算出1尺5等於1.5*33.33=49.99cm。
(4)一個尺子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其他朝代的尺寸
商代:1尺等於今天的16.95cm;
周朝:1尺等於今天的23.1cm;
秦國:1尺等於今天的23.1cm;
漢朝:1尺等於今天的21.35——23.75cm;
三國時期:一尺等於今天的24.2cm;
南朝:1尺等於今天的25.8cm;
北魏:1尺等於今天的30.9cm;
隋朝:1尺等於今天的29.6cm;
唐朝:1尺等於今天的30.7cm;
宋朝和元朝:一尺等於今天的31.68cm;
明清年代:1尺等於今天的31.1cm。
5. 一把尺子多少厘米
一般尺子的各有不同規格,常見直尺有10厘米-100厘米,捲尺都是1米以上。
1、10厘米尺子:
6. 一尺等於多少厘米
1尺=33.3333333厘米(cm)
7. 一尺等於多少厘米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資料2:古代「尺」有多長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內含的量(實際長度)卻不一樣。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文中曰:「鄒忌修八尺有餘。」如果按今天的尺來計算,鄒忌的身長是2.66米還多,這顯然太高了。
很顯然,古代的尺要短於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19.91厘米。以後,尺大致都要加長一點,到戰國時,一尺大致相當於現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厘米。前邊提到的鄒忌是戰國時齊國人,按一尺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個子了。又《陳情表》中有「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晉時人,當時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24厘米,這樣「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說法,而並不是嚴格按晉尺的,那麼,就要在1.2米的基礎上再縮短一點,也就是1.1米左右。
與尺比較接近的是咫。咫是婦女手伸展後從拇指到中指的距離,因而稍短於尺。後來咫尺連用,表示距離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長度單位還有丈(十尺),尋(八尺),常(二尋),此外還有仞。仞是人伸開雙臂的長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後來,又產生了寸以下的長度單位,它們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後又叫「絲」,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絲」與「毫」連用,來源於此。
還有「忽」與「微」連用的,也喻指極細微,如《伶官傳序》:「夫禍患常積於忽微」。
8. 一尺是多少厘米
漢代一尺等於23.1厘米,魏晉一尺等於24.12厘米,隋唐一尺等於26.7厘米,而宋元一尺等於30.72厘米。
十尺為一丈。
十寸為一尺。
一般認為:
一丈=333.333厘米
一尺=33.3333厘米
1寸=3.333厘米
參考資料:網路
9. 一尺等於多少厘米
現代:1尺=33.3333333厘米。此外,一尺在每個朝代的標准都不同。1、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2、周代,一尺合今23.1cm;3、秦時,一尺約23.1cm;4、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5、三國,一尺合今24.2cm。
現代:1尺=33.3333333厘米。
此外,一尺在每個朝代的標准都不同。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秦時,一尺約23.1cm;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三國,一尺合今24.2cm;南朝,一尺約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近現代3尺≈1米(m),1尺≈33.3333厘米(cm)。
10. 一尺是多少厘米
七尺男兒(以現今的測量身高來解釋)的身高應該是1.7米左右。
但實際上「七尺」並非是指身高。而是指衣帶下垂的長度。孩童為三尺,成人為七尺。七尺之軀代指成年人。《滕王閣序》中,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則表示自己是孩童。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內含的量(實際長度)卻不一樣。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文中曰:「鄒忌修八尺有餘.」如果按今天的尺來計算,鄒忌的身長是2.66米還多,這顯然太高了。 很顯然,古代的尺要短於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19.91厘米。以後,尺大致都要加長一點,到戰國時,一尺大致相當於現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
(10)一個尺子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七尺之軀
解釋:軀:身體。成年男子的身軀。
出處:戰國·趙·荀況《荀子·勸學》:「口耳之間,則四寸耳,偈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示例:丈夫~,其所學者,獨立手哉? ★明·宋濂《文原》
用法:作主語、賓語;用於書面語
故事:戰國時期趙國大思想家荀子特別注重學習,他對學習有獨到看法,他認為學習必須及時消化,然後才能得其精華,他舉例說如果剛聽到別人的一些談話,不加思考與分析,就立即誇誇其談說出去,就不能用學問來修養這七尺之軀
參考文獻:網路-七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