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身高是多少厘米
㈠ 三國將領排行榜
三國將領武力排名
自幼觀《三國演義》連環畫,成人之後閱《三國演義》、《三國志》,也算略通三國故事。關於三國武將排名,記得前人一直有「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的結論,覺得頗為符合實際,當然本人也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然而,對近日網上所評三國大將武藝排名,本人深感不敢苟同;故不嫌絮叨,小評一二。
1.呂布
呂布排第一,想必凡閱過《三國演義》之人都無異議。且不論溫侯虎牢關會戰十八路諸侯,執方天畫戟,跨赤兔馬,手刃當世名將有如探囊取物,端的是視天下英雄為草芥!就這份膽略與豪氣,咱也不用再贅言嘮叨其曾殺死什麼牛人,殺敗什麼高手的彪炳戰績了。所有與三國有關的書中也已有定論。
2.關羽
講講絕對被低估的關羽。
斯大林說過:「勝利者是不應該被指責的。」而前日的網上評論(以下均稱「前論」)中似乎一直對關羽的許多威震華夏的壯舉不以為然,言下之意似乎認為有不少運氣的成分。然而,稍微有些智商的人都知道,所謂的「運氣」,如果一直不停地關照,那就不再是運氣而是實力了。古代高手戰場火拚,哪裡會有一而再再而三的運氣眷顧?
先談斬華雄。當時,關羽是匹馬沖出搦戰,雄久經戰陣,豈能像袁紹袁術那樣婆婆媽媽地細問:「你叫什麼名字?」「現居何職?」,像羽那樣冷峻殺出,估計雄也懶得(當然也可能是來不及)打話,提刀縱馬迎戰就是了。雄對前面的俞涉、潘鳳皆是幾合便殺了,對於他來說非但不消耗什麼體力,而且是牛刀小試,很好的大戰前熱身而已!而羽傻愣愣地賭氣殺出,完全是被剛才袁術這勢利鬼給氣死了,哪裡還想吃虧與否?!兩者交手,羽肯定吃虧一點的!怎麼會如前論所言,華雄自恃地位、瞻前顧後、沽名釣譽、輕敵被殺的?!如果按前論的思路,袁紹派個娘們去戰,可能會事半功倍,讓雄死得更快哩!!!
再說白馬坡。顏良確乃世之虎將,若不被關羽所殺,排名應在趙雲、張飛之上。良輕取宋憲魏續性命不足為奇,但徐晃出戰後也二十合後就敗退!記得小時候看連環畫,看到這里時我就大驚:晃剛出山時與許褚戰五十合難分高下(當然後面戰羽不算數,因其時羽五十八歲,晃才四十九歲,年齡占優,且羽右臂刮骨後力乏),竟然也僅二十合就不敵良?當時十歲的我即發遐想:「許褚戰顏良,應是50合也不支吧,那顏良可真只有呂布可以相比了。」傳統京劇《白馬坡》中也確實添加許褚不服,與顏良大戰亦被打敗之情節,當然,那純屬是為顯示良之勇力的煽情,為後來關羽的勝利而增色。
關羽斬顏良,以我看來,並不帶太多的運氣成分。這從他與曹操面前誇口即可看出他的勝算與決心:「河北人馬土雞瓦犬,顏良插標賣首!」縱觀整部《三國演義》,關羽幾時誇口後兌現不了的?這只能證明關羽智商極高,更兼有非凡的膽略勇氣和對武藝深加研究的心得!他肯定已從自身的觀察及徐晃(晃乃羽好友)的敗陣口述中得知顏良的刀法優勢和弱點的,故胸有成竹,縱馬提刀直沖下去!甭說那些沒用的了,關鍵是顏良被殺、關羽還活著!而且殺人、剁首、掛頭、上馬、回營,一氣呵成,如入無人之境!說羽僅僅是個高明的刺客?任何高明的刺客也不會殺死一個武藝、智商均高於自己、而且也沒熟睡或大醉之人的!一切都須得自身實力說話!
誅文丑,「前論」就更有問題了!丑與良歷來勇力齊名,在老友良被殺之後,丑是抱著為良報仇的決心來找尋羽的。首仗以一敵二,先以弓箭射傷張遼,接著擊退徐晃,回軍掩殺過來,恰逢關羽主動送上門來。面對殺死老友顏良的仇人,丑竟然「戰不三合,心怯而退」!
請諸君細思:「丑為何要退?」惟一的解釋只能是他與羽交手後,覺得羽很難對付,確實是一尊比自己還更有殺氣的神,從而「心怯而退」的!高手過招,其實在數合之中即可估摸出對手的深淺,丑也肯定是覺察到了。此時,丑若還有信心與鬥志的話,至少應該是且戰且退。因為按理說,如果雙方武藝相若的話,追趕者是吃虧的,有被暗算的危險。如羽戰長沙時准備對付黃忠的「拖刀」,岳飛戰楊再興的「回馬槍」等,都是惡戰後不能取勝,最後假裝撤退時的殺手鐧。若鬥志尚在,勇氣還有,且戰且退,要全身而回,不是難事。就算羽的馬快,也不可能輕易就追上一刀劈死的!只有在文丑信心俱無,低頭提槍只知逃命的時候才會遭此毒手。所以我們認為,文丑確實不是關羽的敵手。
武力排名,在彼此沒有交手或決出勝負的前提下,我們認為,以斬殺大將的武藝級別來評判高下,這是最客觀的。羽所殺良、丑二人,實在太過重量級,諒呂布也很難辦到,所以,將關羽排為第二,是最合理的。
顏良若不被殺,本亦可排前三,但既已措手不及被殺,就只能排在第六了,畢竟真正的英雄是不該在陣上交手被殺的。
3.馬超
馬超17歲出道(公元192年),隨父戰李催、郭汜,即擒將陷陣,勇冠三軍。後反出西涼,與韓遂共伐曹操為父弟報仇,連敗曹營多名上將,尤其以二十回合擊敗名將張郃最為世人矚目。
張郃,河間名將,在後三國時期更是達到舉世無敵的境界,竟在壯年時僅區區二十合慘敗於超!那差了簡直不止一個等級!!郃生平僅兩敗:十年前(公元200年)20多歲時在汝南三十餘合負於趙雲,公元211年30多歲時二十合負於超。其實,我們從此兩仗中即可看出超強於雲。郃仗著年輕和自強不息,勤練不綴,武藝一直在穩步提升,終於到公元218年40歲時以三十合戰平被關羽在曹操面前誇口「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爾」的張飛。再後來,三國名將皆故去,郃更是達到舉世無敵、蜀營中僅魏延才可與之勉力抵敵(亦稍有不如)的地步。
「前論」認為馬超與張飛交手(公元214年)是超佔了年齡及體力上的便宜,所以飛應排名在超之前,這又值得探討。是年超39歲,飛48歲,飛確實大了超9歲,但是諸位知否,飛55歲時死於部下暗害,而超是在飛死的次年病死的!這證明了大器早成的超,其身體情況並不比年長的飛強(這種情況經常見到,黃忠更是典型)!超的39歲可能比飛的48歲在戰力上更走下坡路!而且,飛是被孔明激將,鼓勇出戰的;而劉備又大玩戰術,勸住飛休息,讓他以逸待勞。一直到遠道而來的超在城外叫罵得人困馬乏了,劉備才讓飛上陣,試想超吃了多大的虧?就這樣,飛在後來的交手中也沒有佔到半點便宜!
前論認為許褚戰馬超也是被曹操激將鼓勇出戰的,雖成平手,仍認為超在褚之上,這一點我們十分贊同。但是不明白前論在相若的問題上何又特偏頗青睞張三爺,非將飛列於超前?此點肯定有矛盾。
我還想和諸位說說一件蹊蹺的事。《三國演義》中寫到,反西涼時馬超孤身追曹操,曹操快完蛋時曹洪救主,與馬超苦鬥四、五十合助操脫身。二十多年來我一直很納悶,現在斗膽提出這是羅貫中老先生整部《三國演義》為數極少的筆誤之一!羅老先生在別的縱貫全書的武藝對沖中均十分合理,唯有曹洪救主這一段與整部書的配合十分別扭!曹洪就算是勢若瘋虎,也是斷無可能與馬超死拼上四、五十合的!曹洪一生臨敵,從來沒有象樣的勝仗(殺一些面將算不上什麼),就算他不要命,以馬超的神勇,哪有十數槍戳不死曹洪的?除非馬超當時是心臟病突發,否則,二十合內一定解決戰斗!況且大家不是徒手相搏,那樣還可以死纏爛打,現在可是銀槍在手,一刺透胸啊!所以,不怕大家笑話,我堅持認為這里是羅老先生筆誤,正確應是曹洪苦擋十四五個回合即將不支時,夏侯淵及時趕到,馬超才撤退的。
馬超在《三國演義》中出場較少,描寫次數遠不及關、張、趙,也不如黃忠,但我們認為以其二十合敗正值壯年的河間張郃之壯舉,排第三並不為過。
4.趙雲
在眾多三國故事及戲劇、說書以及游戲中,趙雲是一個一直被高估的人物。只有陳壽的《三國志》說得比較中肯。
趙雲雖有出道戰文丑、汝南斗許褚、長坂坡於百萬曹軍中三進三出力救少主、漢水救黃忠、七旬力殺五將等巔峰之作,但是真正體現其實力的還是在汝南刺殺高覽、三十多合擊敗張郃的力量之舉。甭管高覽當時有無准備,他被趙雲於馬上刺死,即是明證。三十多合敗張郃,更是實力所在!
趙雲是一個最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大將,他忠君、信義、謙虛、謹慎、清廉、聽話、合群,從來不違逆上峰意思,生平作戰,總是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大膽心細,嚴格執行命令。據史實記載,雲一生歷經惡戰,僅負一次,這也是對其良好品質的回報。這種人是最符合中國文化造神、完美化的標準的,所以,任何版本的三國故事,從來都只會把趙雲完美化。
趙雲長坂坡救少主,幾進幾出,殺死曹營上將五十餘員,最後若是戰死,其光輝形象一定大減。多虧曹丞相愛才,命令不得放箭,必須活捉;又幸馬匹耐力不錯(中間還換了一匹馬),終奮力廝殺,透圍而出。這一仗,趙雲表現堪稱完美。但君見否?趙雲只遇張郃一員虎將!此時,與趙雲在汝南交過手平分秋色的許褚哪裡去了?還有夏侯敦、夏侯淵、徐晃、張遼、樂進似乎也都極欲玉成趙雲透圍好事,躲著不戰了。而遇上泛泛之輩,又都被趙雲祭槍喂劍,你說他的運氣好不好?!其實還是曹操的命令救了他。
漢水救黃忠,趙雲聰明地利用了心理戰。此時趙雲年紀已大(趙雲在連環畫、戲劇中總是被裝扮成一名英俊瀟灑的青年白馬將軍,其實他的年齡比張飛大,與關羽相若),但在他常勝不敗的赫赫威名下,當他殺入重圍時,張郃、徐晃們居然連迎戰也不敢,眼睜睜看見趙雲救出黃忠,潰圍而出!
公正地評價,《三國演義》中的趙雲與關羽一樣,是戰神的化身!是高智商、高效率的化身!!他平生雖未殺死真正重量級的人物(高覽距重量級還差半籌),但念其大智大勇,屢戰屢勝,排第四應該是公允的評價。
5.張飛
張飛也是被前論略為高估的人物。
戰張郃三十回合不分勝負,就已比馬超當年遜色。當然也不排除郃年輕力壯,苦練武藝以致年年長進之故,但是凡事畢竟要以成敗論英雄啊!
徐州戰呂布雖也抵敵了一百多合,但是畢竟有年齡優勢(當年呂布39歲,劉備37歲,關羽36歲,張飛31歲),再加上呂布已被酒色掏空了身子,武藝走下坡路,而且寄居劉備的小沛,本來也不敢過分得罪劉備。所以,張飛能苦撐一百多合,也有呂布投鼠忌器、手下留情的原因。
對張飛武藝評價最有利的歷史遺案是不到十合戳死袁術大將紀靈。當時飛32、33歲,正處於武藝巔峰期。要知道,一年前,紀靈曾經與關羽戰了三十回合!不過那時紀靈已經抵敵不住了,說要歇一會再打,回營後就找了個偏將替死鬼給關羽砍殺,自己躲著不戰了。
就因為關羽與紀靈的這次三十回合大戰,讓我對關羽的武藝境界有了新的認識!記得當時我才10歲,看到這個情節時問父親是怎麼回事,父親答:「可能是因為關羽張飛二人的戰法不同,飛是先發制人,羽是後發制人。」父親這一見解提醒了我。對啊!關羽的武藝一如許多武俠小說中已至化境的大俠士(如喬峰、郭靖等)一樣收發自如、爐火純青!諸位請看,對顏良、文丑、華雄等大鱷,羽深知此乃平生勁敵,全身每一塊肌肉的能量都被激發出來,使出春秋刀法中的精妙絕學,畢其功於一役!但見青光閃現,鮮血迸濺,人頭滾動!而對紀靈這樣的二流名將(紀靈武藝應與於禁一個級別,遜李典、樂進一籌,更比不上張郃、張遼),就輕松迎戰,如同貓玩耗子,慢慢地玩死你!而張飛則不然,無論什麼樣的對手均一視同仁,圓睜環眼,丈八蛇矛招招緊逼!敵不過你俺就撤(這種情況只出現在和呂布交戰一百多合後),否則,嘿嘿……俺捅死你個烏龜兒子再說!所以,這也是張三爺和關二爺武藝境界之差距所在。
總的來說,張飛生平惡斗無數,從無敗績(在徐州喝醉酒後遇呂布不戰而逃不算),長坂坡灞橋上單矛匹馬喝退百萬曹兵,入川中義釋老將嚴顏取城如探囊取物,取成都與馬超大戰數日數夜幾百回合不分勝負,戰巴陵酒中生計擊敗曹營悍將張郃部隊,此均為平生戰功之亮點,排名第五當仁不讓。
6.顏良
顏良虎軀豹體,白馬坡單人退曹,二十合擊敗徐晃(徐晃幾年前和曹營對陣時與許褚交手五十合,不分勝負),真乃天人!雖被關羽所殺,仍不失為絕頂高手,排第六也算中肯。
7.典韋
典韋一生未敗,乃曹操前期第一勇將,救主於濮陽大火之中,戰死於宛城,也是在雙戟被偷,酩酊大醉後,身無片甲,猶手執兩具敵人屍體護主突圍,殺十數人才中亂箭而亡,真神人也!惜乎早逝,只能排名第七。
8.黃忠
黃忠又被前論所高估,蓋因老將之神箭爾!我在這里要提醒諸位的是:三國時期的一流名將,個個暗器超群,人人都有一手絕活,象呂布、張飛、趙雲、文丑、張遼、太史慈等人的箭法,馬超、王雙的流星錘,典韋的短戟等,全都是例無虛發!《三國演義》中何為著重敘述黃漢升的神箭?皆因是佩服老將軍年逾六旬,仍能眼神如炬,百步穿楊,所以才一再提及。
黃忠在長沙與關羽酣戰,當時,忠年近六旬,羽也已將近五十,忠是愈老彌堅,就似廉頗再世,在體力上並沒有吃太大的虧。在雙方激戰一百多合之後不分勝負,羽欲使拖刀計之時,忠馬失前蹄,羽不忍殺害,讓忠換馬再戰,此點以行家的眼光來看,忠已經落了下風,更不要說羽是長途奔襲,不如忠之養精蓄銳、以逸待勞!
忠後來屢立戰功,殺的皆是二三流戰將,唯有在定軍山,趁曹營大將夏侯淵猝不及防之際力劈之,乃其真正巔峰之作!
劉備征吳,忠以七十五歲高齡參戰,仍是所向披靡,不愧為蜀營五虎上將!可惜不久為暗箭所傷而死。
忠排第八,應該是公允的。
9.許褚
虎痴能超過文丑排第九,主要是他在戰陣上從沒有被打敗過。戰馬超雖落下風,仍是虎虎生威,基本上平分秋色;斗趙雲,雖僅三十回合,也能看出棋逢敵手。
其實,許褚的實力一直是超強的,但因為在戰馬超之前其潛力和自信心沒有真正被激發出來,結果造成在氣勢上遜色於前幾名大將。初戰徐晃,激戰五十回合還不勝;斗呂布,始終是被動挨打的角色;顏良、文丑揚威白馬坡時,他干嗎去了?燕人張翼德喝退百萬曹兵時,以他的實力,為什麼不挺身而出、獨斗強敵?這些,他確實和前面的呂、關、馬、趙、張差的太遠!最終排在第九,也不算低估他。
10.文丑
文丑與顏良類似,雖有絕世武功,但因陣上被殺,就只能屈居第十了。
11.龐德
龐德在連環畫中一直被畫成大鬍子,顯得年紀不小,而馬超一直被畫成英俊小夥子,好象比龐德年紀還小。其實,馬超起兵為父報仇時已經三十六歲了,而龐德那時才不到三十歲。雖然年輕,龐德卻一直足智多謀而且英勇善戰,馬超的很多作戰計劃都是龐德設計並且一起實施的,可見其才。
龐德的武藝其實並不在馬超之下,但因其是偏將出身,故無論是跟馬超還是後來跟張魯,都沒有讓他擔任過獨當一面的大將,幸虧後來遇到了天下賢主曹操。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很多大將,當別人部下時總是得不到重用,甚至於被陷害,而到了曹操手裡,就能將盡其材。曹丞相識才、用才的本領確實是天下無雙!在這一點上,另一位漢丞相諸葛亮是望塵莫及的!多少將才被曹操發現並培養,如關羽(培養這尊戰神,曹丞相又敬酒、又給錢、又封官、還出手下大將的人頭,實在是功不可沒)、張遼(從一偏將培養到獨當一面、屢勝孫權大軍的大將)、張郃(從一偏將培養到獨當一面、屢破蜀軍,讓諸葛亮頭疼不已的大將)、徐晃(從一偏將培養到獨當一面、最後和呂蒙聯手擒殺關羽的大將)、龐德等。
荊州王關羽攻樊城,曹仁向許昌求救,曹操派於禁為主將,龐德為先鋒,率領七個軍前去退敵,這才有了龐德真正的巔峰時刻!三十多歲的龐德一百多回合戰平五十八歲的關羽,雖然佔了年輕的便宜,但對手畢竟是斬顏良、誅文丑的戰神!當時雙方都鳴金收兵了,如果繼續打下去的話,沒准就讓龐德創造出奇跡也未可知!關羽回營後,也不得不贊嘆龐德是勁敵!真是後生可畏啊!
後來,關羽水淹七軍,龐德被周倉所擒。於禁居然貪生怕死投降了,龐德寧死不屈而被殺。他這么做是對的,否則不但一世英明掃地,而且就算是曹操手下留情,他在許昌的家人今後的日子也不會好過。
四十四年後,魏國大將鄧艾冒奇險抄懸崖小徑入蜀,蜀亡。此後,龐德的兒子龐會領兵到成都搞接收,將關羽一族滅門,可憐一家老小被殺得乾乾凈凈,真是血腥!而《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排名第五的大刀關勝的來歷(人稱是關羽的後代)也很可疑了!
12.張郃
張郃是那種天賦不是很高但自強不息,經過數十年的苦練終成天下第一高手的典範。張郃出道很早,和顏良、文丑、高覽一起合稱河北四將,他排老三。照說,和顏良、文丑這種超一流高手在一起工作,耳聞目睹,他應該很早就應該初窺到武學的最高境界了,但是不知道怎麼搞的,他和高覽離顏良文丑始終有一段很長的距離,可見其天賦不是特別好,但其優勢沒有不良嗜好,勤練武藝,體質很好,這一點和黃忠很象。
天道酬勤。經過數十年如一日的苦練,再加上眾多超一流大將的日漸老去和陣亡,到蜀吳夷陵之戰後的後三國時期,尤其是馬超、趙雲等亡的亡、衰的衰之後,張郃終於舉世無敵,屢破蜀軍,蜀營中只有魏延可以勉力抵敵(但仍處下風),成了諸葛亮的一塊心病。公元231年,諸葛亮終於成功地將張郃誘入山谷中,以「萬弩齊發」的亂箭將其擊斃,這也是諸葛亮在去世前為蜀漢做的一件大事。
雖然,在前三國中出場率很高的夏侯敦、夏侯淵、徐晃等當時武藝也都不弱於張郃,但是在張郃的勤學苦練之下,這些人(他們年齡也較大,尤其是夏侯敦,年齡居然比劉備還大,和曹操差不多,)後來都被張郃所超越,將張郃排在他們之前,應該更為客觀合理。
第12名以後,不排也罷,一定要列出,夏侯敦、徐晃、魏延、姜維、關平、王雙、徐質、夏侯淵等均可。
寫到這里,諸位熟讀《三國演義》的網友一定會質問:你的排名里怎麼一個江東人物也沒有?還有,後三國時期,有一位單騎退百將的少年英雄文鴦,他怎麼也進不了你的排名?下面我就專門講講他們。
江東戰將如雲,然而請恕在下不敬(我本人亦是江浙南方人),孫策、太史慈、程普、黃蓋、韓當、周泰、蔣欽、徐盛、甘寧、凌統、潘璋、董襲等勇則勇矣,但是客觀地說,即便是我心目中最強的程普、太史慈等亦不如張郃、徐晃等中原大將,更不用說其他排前十的真正超一流大將了。
南方人(孫堅即是杭州富陽人)歷來文秀勻稱,非比北方中原大漢身材魁偉、天生神力。當然,也有極個別的,如西楚霸王項羽,但這畢竟是鳳毛麟角。孫家自起兵以來亦打了不少勝仗,或是江東內部戰爭如跨江擊劉表、孫策統一江東戰爭等;又或是使巧計取勝,如火燒曹操大軍於赤壁、再火燒劉備大軍與夷陵、陸遜敗曹休等。真正與北方大將一對一的武力較量,從來很少有象樣的勝利。
我國的南北人種是有明顯差異的,尤其是在1800年前的三國時期,那時的交通遠比現在閉塞,民族還未進行大遷徙、大融合,同時,遺傳、飲食和生活習慣等都影響了南北人種身材差距的加大。1800年前的戰爭,比的是身體的強壯程度,戰場上廝殺角力,身高手長、魁梧粗壯者大佔便宜,不象近代和現代的戰爭輔以火器戰船、坦克導彈。近代以後的戰爭,南北差異基本上已經消失,也因此李宗仁率領的軍隊才成為有史以來第一支攻佔北京城的廣西部隊。而在1800年以前的三國時期,人高馬大的北方大漢在戰場上角力是占盡便宜的。關羽溫酒斬華雄之前,華雄戰無不勝。可他屢戰屢勝的正是孫堅部隊,殺祖茂,追孫堅,一時無人可敵。
曹操孫權濡須口大戰,許褚以一敵二,與韓當、周泰交手三十回合不分勝負,也是個很能說明問題的戰例。韓當周泰的武藝在江東雖稱不上絕頂高手,也肯定是屬於第一陣營的,江東超級戰將的武藝可想而知。
有人會說,甘寧不是曾經二十回合就打敗曹洪了嗎?但是其實那是曹仁用計,曹洪詐敗的,大家細看《三國演義》即可知曉。何況曹洪的武藝在曹營里一向只能算得上二流,因此此戰例根本不足為道。
排不進天下前二十名高手的張遼,在江東人馬心目中是戰神一樣難對付的人物,而且是計謀和武藝都難對付!請問諸位,太史慈總算是江東超一流戰將了吧?看看他和張遼一對一的較量:雙方苦鬥八十回合,不分勝負!其實張遼的武藝並不太強,比不上張郃、徐晃,他真正厲害的地方是謀略(不亞於關羽)和箭法(不亞於黃忠),但就是張遼這樣的武藝,也已經與江東超一流戰將比肩了!悍將凌統,與張遼惡斗五十回合已落下風,要知道那時候遼已經五十多歲了,而統正年輕力壯!
當然,江東諸將雖然武力稍差,但每遇北方大將,均鼓勇死戰,群起而毆之,也是很難纏的!羅老先生在這一點上處理得特別聰明,他除了寫太史慈戰張遼、凌統惡斗張遼、樂進之外,基本上不寫江東諸將與別的北方超一流戰將一對一的交手場面,為江東人留足了面子。但我們從關羽護劉備赴周瑜宴請,周瑜嚇得滿頭大汗、面如土色,以及關羽單刀赴魯肅宴會等事中,即可一斑窺豹。
三國後期,「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也是說明了南北的差別。蜀國初立時,五虎上將都還不老,再加上魏延、姜維等,尚足以與北方曹魏爭鋒抗衡;隨著諸將的逐漸老去,後來的將領大都流淌著南方人的血液,始終出不了象王雙、徐質這樣天賦異稟的沙場巨鱷,自然就只好「廖化當先鋒」了。
以上僅僅舉一些例子,說明本人不選江東諸將(以及張任等西川諸將)進入前20排名的原因,心直口快,有冒昧得罪之處請南方同鄉海涵。
再來講講文鴦。
小將文鴦少年英雄,單騎擊退曹營百將,場面雖然好看,其實還算不上是一流高手。文鴦至多是個天賦極高之人,應該不及當時的王雙和徐質等猛將。為什麼呢?第一,這眾多魏將之中,也沒有聽說有什麼厲害人物,自始至終姓名不詳。第二,王雙、徐質等人,畢竟領一國之先鋒大將印,上陣殺敵,所向披靡(後來分別被孔明和姜維設計在戰場上擊斃)。而文鴦為什麼出場了這一回後,除了以後露了一次臉,回歸曹魏,就銷聲匿跡了呢?只能說明他所「鞭打」的「百將」實在不值一提。當然,文鴦的還是很強的,剛出道就以五十回合戰平鄧艾,其實力絕對不容質疑!但是,鄧艾和姜維一樣都是文武雙全的統帥,平時用腦比用槍多得多,與他戰平,只能說明很強,但不見得就能進前二十的排行榜,鄧艾自己也沒排進去呢!
當然,羅老先生敘述此節的文筆是絕對精彩,但是文鴦後來也沒有經過更多的沙場實踐,只好不把他排入了。
最後啰嗦一句,周瑜長孔明六歲,這點估計大多網友都是清楚的。但是京劇中還是張冠李戴照舊,安排孔明在柴桑口祭弔周瑜時口呼「公瑾弟」,大家千萬別被他迷惑啊!
附:三國一流戰將最終排名:
1.呂布2.關羽3.馬超4.趙雲5.張飛6.顏良7.典韋8.黃忠9.許褚10.文丑11.龐德12.張郃13.夏侯敦14.徐晃15.魏延16.姜維17.關平18.王雙19.夏侯淵20.徐質
參考資料:鐵血社區
㈡ 李宗仁真實身高
參考下圖,蔣介石的身高是1.69米,所以李宗仁的身高大約在1.60米左右。
㈢ 李宗仁身高是多少
1米6左右
網上有他和蔣介石合影的照片
蔣介石身高1.69比李高了半個頭
㈣ 你們有沒有發覺中國命運的決戰里李宗仁被醜化了,真實的李宗仁好像不是這樣的
前幾年我看了血戰台兒庄,那雖然是徐州會戰的一小部分,但是在這部電影中,李宗仁做為一個中國軍隊戰區司令,可以說他收留的大部分是雜牌部隊,能打出這樣的成績那是中國人的驕傲,說明他有相當高的軍事才能,雖然大會戰以失敗而告終,但是那也不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毛主席都說了只能打持久戰,當時日本軍人的武器已經達到機械化,飛機+大炮+坦克一輪攻擊一個團可以被完全打掉!在說1樓的你不懂就別你媽亂說,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的愛國將領有很多很多!現在都公開了!你在網路查一下就知道了!只能怨老蔣不會治理國家。
㈤ 聽說廣西出了個名演員歐陽林,是李宗仁的特型演員
歐陽林長相十分像李宗仁.也是桂林人.身高,講話.走路和李宗仁一樣.也是正在拍攝電影[李宗仁歸國]的扮演者.他的表演非常好.是很多人都認可的.
㈥ 郭敬明身高
小個子男人的大智慧 每個人的身邊或許都會出現小個子的男性朋友,按照老一輩人說的「這孩子,光長心眼不長個,讓心眼給壓得」,跟那些大個子的男人相比,往往他們更接近於在某一方面的成功,可能他們更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明白盡可能的發揮自己的長處,正如我這位小個子朋友所說「看準一個方向,每天做一點點,日積月累之後就是一段遙遠的路程」。 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中往往有很多小個子推動著,周公姬旦是周朝開國元勛,大思想家,禮法和典章制度的創制者,是中國文化甚至可以說是東方文化的奠基人,對中國歷史影響至深。孔子對他極其崇拜,常常與他夢中相見。但這位大聖周公,卻是個小矮子,「周公短」,「背僂」,「身如斷菑」。 春秋時齊相晏子,是著名的學者、政治家。孔子很尊敬他。漢代司馬遷也曾說過:「假若晏子今天還在世,我給他拿馬鞭子當僕人,也感到榮幸」。就是這位被司馬遷仰慕的晏子,身材卻驚人的矮小,還不到1.30米。戰國時期的孟嘗君養食客三千,名傳後世,據《史記》載:「乃眇小丈夫耳!」 從中國近代史看,民主革命領導人孫中山、黃興、廖仲愷、章太炎、蔡元培,以及文學家魯迅、茅盾等等都是小個子。 民國時期的軍閥、督軍、將軍中許多著名的人物也都是中等以下的身材,如袁世凱、吳佩孚、張作霖、閻錫山、李宗仁、陳濟棠、陳誠等。蔣介石比他們略高一些。據1910年蔣在日本野炮兵第三聯隊實習的花名冊記載:「蔣志清(蔣介石原名),籍貫:浙江。身高:169.4公分。」 世界史上最矮的國家領導人墨西哥前總統胡阿雷斯·貝尼托,身高1·35米,但這個小個子卻在1858年至1872年間曾5次出任總統,他參與推翻墨西哥獨裁者安東尼奧的起義,領導擊退了教皇勢力對墨西哥的控制,改善了印第安人生活,打敗了英、法、西三國聯軍的武裝干涉,成為墨西哥人民至今念念不忘的民族英雄。 世人公認的戰略家拿破崙,五短身材,身高為1·55米(也有歷史學家認為應是1·65米),他剛躋身上流社會時,倍受歧視。但拿破崙很有志氣,潛心操練軍務,鑽研政治,後來他不僅贏得了法國美人約瑟芬的歡心,更是一舉奪取政權,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執政後,在政治、經濟、外交尤其是軍事上很有建樹,他指揮的六十多次作戰,幾乎每戰皆捷,威勢之盛,不可一世,征服了大半個歐洲,被譽為西方的秦始皇。 撒馬爾罕王帖木爾,又瘸又矮,身高1·45米,但他當年率軍所向披靡,橫掃伊朗、外高加索、印度和小亞細亞,史稱偉大的首領。 偉大列寧,瘦而矮,他的天才藏在他僅1·64米高的身軀里,但這毫不影響他順利地從比他高出10厘米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手中奪取政權,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且,列寧對小個子惺惺相惜,他的「同僚」幾乎全是「紅色矮人」,加里寧和布哈林均為1·55米,基洛夫、拉季克和皮亞塔科夫都是1·54米,伏羅希洛夫1·57米。列寧的繼任者、俄羅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斯大林,身高1·62米,但他膽識和才幹過人,不僅領導蘇聯人民卓有成效地進行了現代化建設,更是粉碎和打敗了德國法西斯的瘋狂進攻,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偉大勝利,也為二戰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身高1·60米,但他卻是一個文武雙全的政治家。他是二戰同盟國三巨頭之一,是領導打敗德國法西斯,拯救英國乃至歐洲的鐵腕人物;文,他不僅是著名畫家,更是以「在描繪歷史和傳記方面的造詣」,獲得195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在政治、軍事和文藝三方面的成就都讓世人矚目。 以色列首任總理戴維·本·古里安,身高1·50米,卻是以色列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理,他領導創建了以色列國,是現代以色列當之無愧的國父。 「中國電商教父」馬雲,「深凹的面頰,扭曲的頭發,淘氣的露齒笑,一個5英尺高、100磅重的頑童模樣」,2000年7月17日全球著名雜志《福布斯》的封面文章第一次對一個中國企業家進行了描寫,這個「小個子」締造了全球最大B2B網站。馬雲在一次采訪中這樣說道「男人的胸懷是委屈撐大的」。
那麼郭敬明身高到底是多少呢?看我拍的小時代發布會的郭敬明就曉得了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b09ab1010192e9.html
㈦ 李宗仁身高多少
1米6左右 網上有他和蔣介石合影的照片 蔣介石身高1.69比李高了半個頭
㈧ 歷史上,誰報考黃埔軍校因為身高不足而被淘汰,後經人特許被錄取。
胡宗南。
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招攬天下有志英才。當時的招考非常嚴格,胡宗南是在上海報名的,先在當地筆試,合格後才能去廣東復試。廣東的復試特別嚴格,按照黃埔軍校《招生簡章》第4條第1項規定,投考者「年齡18歲以上,25歲以內」,胡宗南當時已經29歲了,只好在報名冊上做手腳,悄悄改了年齡,算是過了一關。
接下來便是按照黃埔軍校《招生簡章》第五條的規定,進行身高、肺活量、視力、聽力等項的檢查,這下胡宗南的劣勢顯露出來了。不足1.6米的他站在軍隊里十分扎眼,立馬被考官拎了出來,毫不客氣地對他說:「你根本不是當兵的材料。」並被當場取消了考試資格。
落魄潦倒的胡宗南悲從中來,放聲大哭。哭了一陣,沒人搭理他,胡宗南又急又氣,橫下一條心,沖到那個把他拎出來的考官面前,大聲責問:「你憑什麼不讓我參加國民革命軍?革命是每個青年人的義務,救國是青年的責任!孫中山先生的主張是好的,中國青年也都是有熱血的,國民革命為什麼屢屢失敗?原因就是青年發動得太少了。個子矮怎麼了?個子矮就不能參加革命了?拿破崙的個子也不高,同樣馳騁疆場!孫中山先生、廖仲愷先生的個子也不高嘛,革命怎麼能以貌取人?」
此舉驚動了當時正在辦公的黃埔軍校的黨代表廖仲愷先生,他從房間里走出來,被眼前這個矮小的年輕人的口才和氣質征服了,當即喊道:同學,我批准你參加考試!就這樣,胡宗南參加了復試,被錄取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
誰也沒想到,這個身高不足1.6的人,在戰場上以萬夫不當之勇贏得了蔣介石的青睞,成為黃埔學生中的第一個軍長、第一個兵團總指揮、第一個集團軍總司令、第一個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後來成為蔣介石最得力的干將,號稱「天子第一門生」。
㈨ 李宗仁的故居在哪裡有沒有關於他的紀念館
李宗仁故居、官邸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宗仁(1891年~1969年),臨桂縣兩江鎮 頭村人。官至國民黨政府副總統,代總統等職,抗日戰爭時曾成功地指揮了台兒庄戰役。 李宗仁故居坐落於臨桂縣兩江鎮 頭村馬鞍山東麓,桂林至泗頂公路旁。故居系桂北民居風格的庄園式建築。大院呈不規則的長方形,佔地4550平方米。四周以清水牆高垣屏護,高9.57米,厚45厘米,頂蓋硬山式雙坡青瓦頭,牆頭「金包鐵」砌法(即內外青砌包泥磚),對角設置兩炮樓。內分安東第、將軍第、學館及三進客廳等四大院落,均為兩層,全木結構,以重重券門相聯,通高8.68米,建築面積4361平方米。兩第建築是「前扣兩進三開間,一井兩廂前後房,披廈後門香火壁,正中堂屋兩側門,樓井式神龕通屋頂」;學館是大五開間構架,大開井採光;三進客廳則渠用大式等尺寸的五開間,通廊回環,氣勢雄偉,均集中了桂北民居的特徵。大門樓頂飾龍脊,樓下用花崗岩鑿制巨大門框,門兩側邊飾竹節,內塑「山河永固,天地皆春」對聯,「青天白日」橫批,反映看「九一八」事變後抗日救亡的時代氣息。所有建築,木楹石礎,漏花窗格,烙花裙板,朱紅方柱,粉綠壁板。庭院深深,有7個院落,12個天井,113間房,還有一個536.8平方米的院內魚塘故居分三次擴建,均建於20世紀20年代。1989年起對遊人開放。 李宗仁官邸位於桂林市象山區文明路16號。東北兩面瀕臨杉湖。 官邸為大庭院,呈四方形,佔地約3000平方米,周築青磚批灰圍牆,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中西式磚木結構,粉牆青瓦,布局有單層的門樓、副官室和兩層的主樓及附樓等。主樓居於中心,廡殿式層面,覆蓋小青瓦,通高12米,寬23.3米,長21.3米,建於1米多高的台基之上。磚牆隔房,全木地板,外牆三分之二以下著黃色批灰,三分之一以上系清水磚面。第一層是會議室、客廳、秘書室、警衛室及餐廳;二層布局為接待室、客房、卧室等。上下會議室、貴賓室均有壁爐。副樓和副官室的門樓兩側,是管家、親屬、副官室及貯藏室。主樓坐西朝東,大院門樓則面向西南。建於1948年。 1991年8月13日,在紀念李宗仁誕辰一百周年之際正式開放。 1996年,李宗仁故居與李宗仁官邸同列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立標志。 參觀過後,對建築布局,有了直接的了解。對於李宗仁的一生也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特別是對於他指揮了抗日戰爭中的台兒庄大捷一戰,鼓舞了國人抗戰的鬥志。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吧。
㈩ 蔣介石的五虎上將是哪幾位
關於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一隻有多種說法,我還是取這五位,「劉峙、顧祝同、蔣鼎文、陳誠、衛立煌」。
一虎劉峙,字經扶,想看到此虎的字,我就想起經不起的扶的劉阿斗,巧了,他倆一 個姓,很可能也是劉漢皇室的後裔。劉經扶上過蔣委員長的母校保定軍校,進入黃埔充當戰 術教官,開始了自己的軍事生涯。說來也怪,天佑吉人吧,劉峙從北伐到中原混戰一直順利, 有「福將」和「常勝將軍」的美稱。當然劉峙的官職、軍階一直領跑著其他四虎,確實在蔣 先生面前大紅大紫,一直圧著下面的顧祝同。西安事變暴發,劉經扶受不懷好意的何應欽指揮,積極准備炮轟西安,但結局是蔣介石活著回來,劉經扶大呼受騙上當。一直以忠孝自居的蔣先生豈容得你犯此錯誤,從此劉峙在蔣面前人氣大落。抗戰中,劉峙因慣於逃跑,博得了「長腿將軍」的雅號。然劉將軍一生的光芒毀在了與共軍交戰的徐州戰場,戰敗後曾流落到東南亞做小學的中文教授來混飯吃,後來去了台灣,蔣介石封了個養老頭銜「總統府戰略顧問」。縱觀此虎,虎頭蛇尾。
二虎顧祝同,字墨三。此虎小劉峙一歲,升遷與一虎哥大致相同。關於顧墨三,有一事傳 聞,說其任黃埔教官時,因衣衫不整出早操被蔣校長罰跪,粗心的蔣校長竟忘記了叫他起來了, 結果顧墨三下直跪到第二天的早操,蔣校長知道了很是感動,覺得此人忠誠可用,於是顧祝同成了蔣的心腹。真正讓蔣校長刮眼相看的還是西安事變,同樣被何應欽委任討張楊司令的顧祝同,聽信了宋家兄妹的話,沒有向一虎哥劉峙學習,結果蔣從此更加重用顧祝同了,被委任為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去台後又進銜一級上將,這是去台後不多見的。顧祝同鐵桿反共,皖南事變的主要操作者就是他,平日和保定同學葉挺稱兄道弟,背後卻下黑手,這一點尤似其主蔣委員長,是新四軍將士的死敵;顧祝同重用鄉黨,韓德勤、王敬久、顧希平,均在其手下升遷,連上海灘蘇北大亨顧竹軒也和他拉上關系,甚至與黃金榮、杜月笙叫板,在這方面顧祝同也學 習了蔣校長的風范;顧祝同私生活更是不檢,身邊女人也換了不少,但在台灣晚年到讀起孔孟的聖賢書來了,為很多人嘲笑,這與蔣介石晚年裝作慈祥老者如出一撤。顧祝同活了94歲升天,也 應了中國老百姓的俗語,「好人不長壽」。此虎一生,頑固一生,反共到底。
三虎蔣鼎文,字銘三,此虎小墨三三歲。與上面兩虎相比,蔣銘三雖不是保定出生,但有著
浙江身份的優勢,入黃埔做教官。中原混戰時為蔣介石立下汗馬功勞,人稱「飛將軍」。西安事
變陪蔣共患了一次難,按理說蔣銘三有著更美好的前途,但此虎不爭氣,私生活與顧二哥比起有
過之無不及,狂賭濫嫖,曾染性病,他手下有一專門醫生為他治病,可能是日夜揮霍的原因,力
不從心,與日本人交起手來一潰千里,成了真正的飛將軍了。在全國人民的叫罵聲中,蔣鼎文辭職
脫離軍界,改為經商,也紅紅火火,真是人才。曾辦醫院、學校等公益事業,看起來蔣鼎文要走向
名主了,但最終還是去了台灣,與劉峙一樣
四虎陳誠,字辭修,是五虎中年、齡最小的,1898年生,與我中共元帥彭德懷同齡。陳辭修沾
了保定軍校和浙江身份的兩塊牌子,是五虎中與蔣介石最親的,離最高權力最接近的一虎。陳辭修
也從黃埔教官開始了軍事生涯。相比其他四虎,陳誠的升遷一直是慢一個節拍,不過,陳誠的老婆
可是曾任國民政府主席譚延凱的女兒、宋美齡的乾妹妹,陳矮子(身高160CM)最終取代何應欽成
為國民政府黨政軍的二把手。說實在的,陳誠在軍事水平確實不怎麼樣,尤其是與共軍的交手一直
比較失敗,最後倒在與林彪較量的東北戰場上,後被蔣介石派去經營台灣根據地,做得較出色。到
台灣後的陳誠一直做到了行政院長、副總統的職務,不過到此為止,蔣介石真正想培養的人還是太
子蔣經國。陳辭修可謂英年早逝,67歲就走了,這也為蔣經國的橫空出世減少了一隻攔路虎。
五虎衛立煌,因衛不是蔣的所謂的嫡系,我只好讓他屈居第五了。衛立煌非保定軍校、非浙江、
非黃埔教官,是標準的行伍出生,早年投奔粵軍,曾任孫中山大元帥府的警衛。22歲做了營長,因
太年輕,蓄了小鬍子以示老成。在北伐中屢建戰功,但怎耐蔣委員長欺他外人,得勝仗往往不得志。
衛立煌與陳誠老弟算是有緣,兩次接替陳誠的職務,不過最終在東北還是替蔣介石背了一回失敗的
罪,加上他在抗戰時曾與八路軍司令朱德眉來眼去,新愁舊恨,老蔣將他撤職查辦。最後在李宗仁
的幫助下,逃到了香港。建國後幾經斬轉,回到了大陸,算是與上面四虎不一樣的結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