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劉喜奎身高多少厘米
❶ 老北京特色工藝品作文70字
老北京的民間玩意
撥浪鼓
撥浪鼓
我國最傳統、最古老的玩具之一。據史料記載,早在周朝時期就已問世;至今仍被人們所喜愛。
鬃人
鬃人
用膠泥、秫秸、棉花、綵衣、豬鬃製作而成。鬃人身高約9厘米,都以皮影戲和京劇中的人物為角色,塑造出不同的形象。玩時把鬃人放置在一個銅盤中,輕輕敲擊銅盤,鬃人會伴隨著銅盤聲有節奏地轉動。鬃人的轉動藉助於底座粘有一圈長約二、三厘米的豬鬃,鬃毛具有彈性且排列角度的不同和敲擊銅盤力量的大小,鬃人可以正轉或反轉。因它有趣的象一楚楚戲劇,故老北京人親切的稱它為「盤中好戲」。
面人
面人
以麵粉為主要原料,在加入各種顏色,捏出不同造型的人物。在老北京街頭,尤其是在白塔寺、護國寺、東岳廟等較大的廟會上都有賣的。是當時人們最喜歡的一種小巧玩賞品和陳設品。現在故宮內仍然收藏著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當時玩賞的麵塑。
草編玩具
草編玩具
這是過去北京兒童常玩的一種用草編的玩具。是用一種名叫馬蓮草編成,因此又稱馬蓮玩具。
長槍
長槍
一種木製的玩具。其外形以古代兵器長槍為模子;採用木料製成。此類玩具簡捷、輕便又不傷人,是老北京城男孩子普遍喜愛的玩具。至今仍被保留。
風箏
風箏
又稱「紙鳶」;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削木為鵲乘而放之的記載。古時風箏多為戰爭服務,成為一種有效的通訊聯系工具,風箏作為一種民間娛樂工具,最早見於宋代畫家蘇漢臣的繪畫作品中。到了明、清時期,每逢清明前後人們都要走出戶外去放風箏。當時北京最有代表性的風箏是「黑鍋底」和「瘦腿子」。
空竹
空竹
以竹木為材料製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與空鍾混稱,俗稱響葫蘆;江南又稱之為扯鈴。以北京、天津所產的最為著名。 空竹分為單輪(木軸一端為圓盤)和雙輪(木軸兩端各有一圓盤)。雙輪空竹比單輪空竹容易操作。圓盤四周的哨口以一個大哨口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為高音孔,以各圓盤哨口的數量而分為
提起劇院、劇場,源遠流長——按照《辭海》的「劇場」詞條,在公元前的西漢時期就已有出演樂舞雜技的露天廣場,這已是露天劇場的雛形。在《晉書·樂志》中記載,當時京都洛陽有一座名叫「平樂觀」的古樓,就常有百戲在那兒表演,平樂觀可稱為我國古代較早的劇場。
隋唐時百戲繁榮,當時表演都設於寺廟之內,各寺院中的「戲場」及後世的「廟台」,都成為演出百戲的劇場。《隋書·音樂志》載,公元606年正月,隋煬帝曾下令把各地百戲集於洛陽匯演,在皇宮外搭起「看棚」供帝王貴族觀看。這種較為雅緻的室內劇場,當時稱為「舞筵」、「錦筵」。到了宋代,戲劇進入發展新時期,技藝成熟,劇目繁多,開始出現營業性出演的劇場,稱為「邀棚」、「勾欄」或「瓦肆棚子」,也就是用欄桿隔起來的簡易劇場。
在遼、金、元時期,老北京的戲台大都設在廟宇內,門口高掛紙榜,寫明當天要上演的劇目。當時的戲台已建成前面突出,可三面圍觀表演的舞台,台前有帳,台後有牆,並有上下場左右兩扇門出入,已經具備了我國傳統劇場的基本形式。到明末的北京,臨時性的劇場已被固定性的劇場所替代,這種劇場舞台結構,成為後世劇院建築的源頭。
在清朝時期,劇場的建築規模已較大,劇場內的裝飾和布置也更加精美。在皇宮紫禁城內,寧壽宮有暢音閣戲台。慈禧為她六十壽誕,花費71萬兩白銀在頤和園還興建了德和園大戲樓,宏偉壯麗的三層大戲樓和扮戲樓、頤樂殿、看戲廊等,前後三進院落,佔地三千八百多平方米。
戲台設計造型獨特,上有天井、下有地井、台上有滑車,演戲時能「天降神仙」、能從地底「鑽出鬼怪」,在當時頗為神奇。在這個戲樓,宮內太監的戲班和宮外的譚鑫培、楊月樓等的三慶班、同春班經常演出,慈禧則愛看《黃鶴樓》、《定軍山》、《群英會》、《四進士》、《金山寺》等。相傳慈禧是個大戲迷,常住在頤和園,整日在德和園內看戲,終日無倦容,她在十三年裡,竟看過不同內容的戲二百多出。
民間從清朝早期起,北京城已經出現有戲劇演出的茶園、茶樓戲園子和在會館內戲台上出演的戲劇。當時,按不得影響皇宮王府貴族安靜生活的規定,一律設在外城,所以戲園大都集中開設在前門外繁華的鬧市裡。
在清代三百年的早、中、晚期,都有當時所謂的「四大名園」:早期的為太平園、四宜園、月明樓、查家樓;中期的為方壺齋、蓬萊軒、昇平軒、與廣和查樓;晚期的是廣德樓、廣和樓、三慶園、慶樂園戲園。
所謂查家樓、廣和查樓、廣和樓,就是最早、最著名的「查樓」。查樓原是明末鹽務臣商查氏的花園,《宸垣識略》書中雲:「查樓在肉市,明代巨室查氏所建的戲樓」。最初查氏後人把花園兒改成茶園,建了個小型戲台,邊賣茶邊有藝人說評書、演雜耍。後於清同治年間易主,由北京東郊務農的「白薯王」王靜齋經營,改名「廣和樓」,增大戲檯面積,經常邀來好的戲班來演出,成為老北京最早對平民百姓公演戲劇的劇場,譚鑫培、楊小樓、梅蘭芳、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袁世海等,都先後在這兒演出過。
最初廣和樓和其他戲園的布置,都是有茶點供應的「茶園」式:台前是兩根大台柱子,戲台前是一條長桌或幾張八仙桌,兩旁是大板凳,桌上可以放茶壺、茶碗、食品,人坐著要側著身子看戲。兩廊下和後排則是散座的大條凳,樓上前排全是包廂,包廂後面全是散座兒。直到上世紀二十年代後,戲園座位才改為一排排的長椅子,也從最初女眷不能進戲園,逐漸改為男的坐樓下,女的坐樓上,最後發展為男女可一起合座看戲。
那時戲園子里除有捧角兒的亂喊叫外,前台還出現了「三行」,即茶水行、小賣行、手巾把行。正像侯寶林先生相聲里所描述的,那時戲園里沏茶倒水、賣煙卷花生瓜子的、扔手巾把的,一片嘈雜,一直到壓軸戲開演,才稍靜下來。
民國以後提倡文明新風,破除封建傳統舊習,在京城首開劇場的夜晚演出,文明看戲,也開創了女伶可與男演員同台出演等新風氣。先後在內城外城開設了新型劇場,如長安大戲院、吉祥劇院、開明劇場、第一舞台、華北戲院等,演出反封建爭取民主自由的新京戲、新評劇、話劇等文明戲,著名坤伶劉喜奎等女伶,在華北戲院出演的新時裝戲曾轟動京城,曹禺的《雷雨》、《日出》等,也曾在長安戲院、北京飯店等地由北平劇社演出。
會館戲樓則從另一側面反映了北京劇場和戲曲發展的歷史。清代在城南地帶建有很多會館,正乙祠銀號會館、湖廣會館等會館都建有戲台,以戲曲等節目宴請同行同鄉,聯絡感情以利於經商交易。最早1667年在前門外西河沿的正乙祠銀號會館,戲樓雖不大,但其庭院、戲台、台柱等卻古色古香,成為老北京時獨特的會館戲樓,經常有程長庚、譚鑫培、梅蘭芳、余叔岩等大師出演京昆戲曲、曲藝、雜耍或辦堂會。如今,正乙祠銀號會館,改名正乙祠戲樓,仍有對外戲曲演出,是老北京戲園中保護最好的古代劇場。
解放後,城內新建了首都劇場、天橋劇場、人民劇場、北展劇場等大型現代化劇場,原有的長安大戲院等也大修搬遷擴建。原來的劇團合並成中國京劇院、中國評劇院、北京京劇團、北京曲藝團等演出團體,堅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古今並舉的方針,多年來公演了眾多京劇、評劇、話劇、歌劇、曲藝、歌舞節目,各劇場成為不可缺的文化陣地。首都劇場和原青年宮,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較早地公演了《龍須溝》、《長征》、《屈原》、《雷雨》等優秀話劇。
各京劇評劇戲曲名家,也創新整理演出了眾多新舊劇目,天橋劇場經常上演歌劇《白毛女》、《茶花女》等歌劇和歌舞節目。現在,北京的劇場、戲園以及劇院團體的設施建築、舞台技術設備,隨時代與時俱進,日臻先進,出演節目多姿多彩,各劇場、戲院已成為文化建設及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場地。另外,國家大劇院也即將建成,將成為高科技的國家最高藝術殿堂,今後會公演高藝術品位、受中外注目的芭蕾舞、交響樂、戲劇、歌舞等優秀節目。國家大劇院的建成,不但為藝術家和觀眾提供了一個展示藝術、欣賞藝術的舞台,同時也將是首都中心地區最大的文化休閑廣場,和北京一道靚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