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山湖面積多少平方公里
『壹』 餘姚在哪啊
餘姚市位於浙江省東部,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21°09′、北緯30°03′。總面積1527平方千米。2005年底,戶籍人口82.58萬人。市人民政府駐蘭江街道北蘭江路1號,郵編:315400。行政區劃代碼:330281。區號:0574。拼音:Yuyao Shi。餘姚市位於浙東寧波平原,東與寧波市江北區、鄞州區相鄰,南枕四明山,與奉化、嵊州接壤,西連上虞市,北毗慈溪市,西北於錢塘江、杭州灣中心線與海鹽縣交界。東西極距58.5公里,南北極距79公里。總面積1526.8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805.09平方公里,佔52.73%,平原432.51平方公里,佔28.33%,水域289.26平方公里,佔18.94%。地勢南高北低,南部四明山山巒起伏,間有盆地、谷地,最高峰蘆山鄉青虎灣崗,海拔979米;中部姚江平原,有弧山殘丘,點綴兩岸;北部為濱海沖積平原。全市耕地64.35萬畝,園地9.84萬畝,林地72.15萬畝。主要河流姚江,源於境內四明山夏家嶺,自西向東流經中部,匯入寧波市甬江出海,全長109公里,境內流長54公里,支流30餘條,縱橫交錯,織成水網。並有眾多湖塘水庫。牟山湖為境內最大海跡湖,正常蓄水420萬立方米,四明湖為最大人工湖,總庫容 1.2億立方米。全境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區,陽光充沛,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熱同步。年平均氣溫16.2°C,日照2061小時,無霜期227天,降水量1361毫米,自然條件優越。山區溪流眾多,水力資源較為豐富,可開發小水電約2萬千瓦,已開發9414千瓦。姚南山區螢石、高嶺土和花崗岩資源豐富,有開發價值。蕭甬鐵路橫貫中部,329國道穿越境北,姚江為浙東運河一段,水陸交通便捷。南部山區地勢險要,為浙東戰略要地。 漢族為主,有苗、白、壯、布依等少數民族。金屬礦產資源有銅、鐵、鉛、鋅等。非金屬礦產資源有螢石、高嶺土、粘土、石英、磷、泥炭等。野生動植物資源有穿山甲、水獺、丹頂鶴、白鶴、黑鸛、鴛鴦、灰鶴、銀杏等。中草葯材有絡石屯、貫眾、淡竹葉、茯苓、丹參、金銀花等40餘種。土特產品有茶葉、楊梅、乾菜筍、佛雕、工藝草編。名勝古跡有河姆渡遺址、黃梨洲墓、中共浙東區黨委舊址、王陽明講學處、通濟橋與舜江樓。
『貳』 餘姚市四明湖面積與牟山湖哪個大
餘姚市四明湖面積比牟山湖大,四明湖位於餘姚市南部,湖面面積近20平方公里,面積是杭州西湖的2倍,而牟山湖現有水域面積3平方公里。
『叄』 餘姚文化習俗
餘姚
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
概況
餘姚市位於浙江省東部,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21°09′、北緯30°03′。總面積1527平方千米。2005年底,戶籍人口82.58萬人。市人民政府駐蘭江街道北蘭江路1號,郵編:315400。行政區劃代碼:330281。區號:0574。拼音:Yuyao Shi。
地理
餘姚市位於浙東寧波平原,東與寧波市江北區、鄞縣相鄰,南枕四明山,與奉化、嵊縣接壤,西連上虞市,北毗慈溪市,西北於錢塘江、杭州灣中心線與海鹽縣交界。東西極距58.5公里,南北極距79公里。總面積1526.8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805.09平方公里,佔52.73%,平原432.51平方公里,佔28.33%,水域289.26平方公里,佔18.94%。地勢南高北低,南部四明山山巒起伏,間有盆地、谷地,最高峰蘆山鄉青虎灣崗,海拔979米;中部姚江平原,有弧山殘丘,點綴兩岸;北部為濱海沖積平原。全市耕地64.35萬畝,園地9.84萬畝,林地72.15萬畝。主要河流姚江,源於境內四明山夏家嶺,自西向東流經中部,匯入寧波市甬江出海,全長109公里,境內流長54公里,支流30餘條,縱橫交錯,織成水網。並有眾多湖塘水庫。牟山湖為境內最大海跡湖,正常蓄水420萬立方米,四明湖為最大人工湖,總庫容1.2億立方米。全境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區,陽光充沛,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熱同步。年平均氣溫16.2°C,日照2061小時,無霜期227天,降水量1361毫米,自然條件優越。山區溪流眾多,水力資源較為豐富,可開發小水電約2萬千瓦,已開發9414千瓦。姚南山區螢石、高嶺土和花崗岩資源豐富,有開發價值。蕭甬鐵路橫貫中部,329國道穿越境北,姚江為浙東運河一段,水陸交通便捷。南部山區地勢險要,為浙東戰略要地。
漢族為主,有苗、白、壯、布依等少數民族。金屬礦產資源有銅、鐵、鉛、鋅等。非金屬礦產資源有螢石、高嶺土、粘土、石英、磷、泥炭等。野生動植物資源有穿山甲、水獺、丹頂鶴、白鶴、黑鸛、鴛鴦、灰鶴、銀杏等。中草葯材有絡石屯、貫眾、淡竹葉、茯苓、丹參、金銀花等40餘種。土特產品有茶葉、楊梅、乾菜筍、佛雕、工藝草編。名勝古跡有河姆渡遺址、黃梨洲墓、中共浙東區黨委舊址、王陽明講學處、通濟橋與舜江樓。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餘姚市轄6個街道、14個鎮、1個鄉,52個社區、265個居委會:鳳山街道、陽明街道、梨洲街道、蘭江街道、郎霞街道、低塘街道;臨山鎮、泗門鎮、馬渚鎮、牟山鎮、丈亭鎮、梁弄鎮、陸埠鎮、大隱鎮、大嵐鎮、河姆渡鎮、四明山鎮、小曹娥鎮、黃家埠鎮、三七市鎮;鹿亭鄉
2006年1月1日,原東北街道更名為鳳山街道,西北街道更名為陽明街道,東南街道更名為梨洲街道,西南街道更名為蘭江街道。
歷史沿革
餘姚得名,說法不一。一說,《風土記》載,舜文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曰餘姚(「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雲餘姚」)。另一說,《越絕書》裁,夏少康封少於無余於會稽,以奉禹記,姚乃其屆邑,故曰餘姚。《山海經》郭璞注,句余山在會稽餘姚縣南,句章縣北,故此二縣因此為名雲,此為第三種說法。還有一說,「邑有句余山,又南有姚江」,故名。再有一說,明代《郡縣釋名》說,縣隸會稽,在餘姚山之西,以河東有姚姓,故曰餘姚。近有人主張,餘姚為越語地名,其義石明。
秦時置餘姚縣(一說漢建),屬會稽郡。東漢建安五年(200年)始築縣城,為浙東古縣城之一。據《太平寰宇記》所載:唐初「餘姚之境東包明州,西轄上虞,為越州巨鎮」,一度升為姚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姚州)。宋為「望縣」,「東南最名邑」。元貞元年(1295年)改為餘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州復縣。1911年11月8日(清宣統三年九月十八日)餘姚「光復」。
1949年5月23日餘姚解放。新中國建立後,境域多次變動,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區劃歸慈溪縣,慈溪縣西部稻區、山區劃歸餘姚縣。
1985年7月26日撤縣設市,隸屬寧波市,設9區、8個鎮、63個鄉。
經濟
200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 298.1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4.2%,其中一產22.53億元,二產175.13億元,三產100.46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的比例分別為7.6:58.7:33.7。按現行年平均匯率計算的人均生產總值突破4000美元,達到4404美元。
餘姚物產豐富,是一個農業歷史悠久、農林牧副漁各業齊會的綜合性農業區域。被國家授予「中國楊梅之鄉」、「中國榨菜之鄉」、「中國茭白之鄉」、「中國蜜梨之鄉」和「中國紅楓之鄉」稱號。近年來,餘姚加快結構調整步伐,使全市農業向產業化方向發展,並已形成蔬菜、竹筍、茶葉、果品、畜禽、水產六大農產品商品基地,涌現了「瀑布仙茗」、「舜水蜜梨」、「國泰榨菜」等名牌農產品。
改革開放以來,餘姚一直躋身於全國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之列。餘姚的工業門類齊全,基礎較為扎實,有「塑料之鄉、模具王國」之稱。工業經濟以儀表、電子、塑料、化工、輕紡、機械、冶金等傳統支柱產業為基礎,機電儀一體化、新材料、精細化工等一批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崛起,同時以制筆、按鍵、燈具、汽車配件、水暖設備、電動工具、打火機等行業為主的塊狀經濟已遍及全市各地。近年來,餘姚名牌產品迭出,涌現了帥康、玉立抽油煙機、富達吸塵器、舜大全價飼料等中國名牌產品。
餘姚也是全國商貿市場大市之一。依託全國最大的塑料交易專業市場——中國塑料城,這里已成功地舉辦了兩屆中國塑料城全國塑料博覽會、2000年餘姚全國農業機械展覽會等大型經貿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對外開放和餘姚經濟的發展。
榮譽
餘姚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分別位居全國第20位和第11位。餘姚不僅是全國經濟實力百強縣,同時還是全國衛生城市、全國科技先進(縣)市、全國體育先進(縣)市、全國文化模範(縣)市和全國創建文明村鎮活動示範點。
市樹市花市果
餘姚市市樹廣玉蘭,餘姚市市花杜鵑花,餘姚市市果楊梅.
餘姚名人
嚴光,又名嚴遵,字子陵,漢元帝建昭二年八月十二日出生於姚北黃清堰村(現下河嚴家村),是一位歷代傳頌的高風亮節之世。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明成化八年(1472)出生於餘姚城內的瑞雲樓,是傑出的心學大師,著名的教育家、軍事家、書法家。
朱之瑜,字魯嶼,號舜水,出生於餘姚城內,是我國明清之際的著名學者,傑出的教育家,中日文化交流先驅。
黃宗羲,字太沖,號南雷,學者尊稱梨洲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民主主義啟蒙思想家、史學家、學問家。
虞舜,姓姚,名重華,字都君,是中國上古時代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的部落聯盟大酋長,即世稱作「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
虞國,漢代人。是孝義傳世、德行遠著的學者名宦。
董襲,餘姚人中難得的一員勇猛的武將,為經營江東(長江下游地區),建立孫吳政權的基業立下汗馬功勞。
虞翻(164—233),是三國時期著名的經學家。
虞潭(約263—341),字思奧,是經學大師虞翻的孫子。生於三國末期,死於東晉成帝咸康末年,是東晉時期為維護朝廷統一,屢統軍旅,轉戰各地的著名軍師。
虞喜(281—356),字仲寧,是東晉時期傑出的經學家和天文學家。
虞預(約285—340),字叔寧,東晉著名的歷史學家,是天文學家虞喜之弟。
虞願(425—479),字士恭。是南齊時的清廉地方官。
虞玩之,東晉南朝間人,字茂瑤。秉直敢言,為官清正。
虞荔(502—561),字山披。是南北朝時期陳朝的清正名臣。
虞寄(510—579),字次安。虞荔之弟。是南朝陳時維護國家統一的大臣。
陳橐,字德應。是南宋初年剛介博學的能臣。
胡沂(1107—1174),字周伯,是南宋時期著名學者,有膽略的諫臣.
孫介,字不朋,餘姚燭湖人,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學者。因著《雪齋野語》一書被人們尊稱為「雪齋先生」。
王逨(1116—1178),字致君,祖籍宛丘(今河南淮陽),幼年隨父遷居姚江,是為餘姚人,南宋著名學者。
方山京,字子高,南宋理宗年間人,出生與梁弄姚巷。是南宋理宗景定三年的狀元。
趙善譽(1143—1189)字精之,祖籍浚都(今河南開封),生於餘姚。是宋太宗趙光義後裔。
孫應時(1154—1206),字季和。是南宋前期的儒家名臣。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後改名翥,字九萬,號菊磵,餘姚石山樟樹人(今屬慈溪)。是南宋時期「江湖派」詩人中的著名詩家。
岑安卿,字靜能,號栲峰,元代中晚期人,是一位有名節的學者。
黃茂(1258—1340),字茂卿,黃竹浦村人,元末餘姚州州判。
楊璲,字元度,號西園,元末明初人,一生崇尚儒學,是宋代理學在姚江的傳人。王綱(1302—1371),字性常,一字德常,以文學知名,是著名思想家王陽明的六世祖。
宋僖,字無逸,餘姚南城人。一代文章巨匠,曾參與《永樂大典》的編輯。
趙為謙(1351—1395),原名古則,字為謙,餘姚鳳亭鄉人。是元末明初的教育家、古文字學家。
錢古訓,號堅齋。是明代的一位對民族事務和史地深入研究的學者。
陳贄,字維成,號稼軒,是明朝前期在經學、史學方面具有較高造詣,且精於文學,名噪一時的大才子。
毛吉(1424—1465),字宗吉,明景泰五年進士,曾在中央和地方擔任過掌管司法的官員。
史琳(1438—1506),字天瑞,是一位知文識武,工於書畫的名臣。
陸恆,字有常,號拙庵。明代成化、弘治年間的學者,姚城名儒,王陽明的啟蒙老師。有《易學指南》等著作傳世。
馮蘭,十五世紀中期到十六世紀在世。字佩之,號雪湖居士,餘姚臨山衛馮村人,是一位較有才華的詩人。
謝遷(1449—1531),字於喬,號木齋。是明代前期秉節直諒的大臣,為當時世稱的「天下三賢相」之一。
孫燧(1460—1519),字德成,號一川。出生於橫河孫家境一個世代官宦之家。是一位為維護國家統一,反對謀判分裂,不惜以身殉難的忠烈之士。
倪宗正(1471—1537),字本端,號小野,出生於餘姚北城武勝門內清暉佳氣樓。是明代著名的文章家。
徐愛(1487—1517),字日仁,號橫山,餘姚馬堰(現屬慈溪)人,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的最先及門弟子,妹夫。是王學的主要傳人。
徐珊(1487—1548),字汝佩,號三溪,王陽明學生,是一位不畏權貴的志士,嚴尊師說的王學傳人。
韓應龍(1498—1536),字汝化,是明代餘姚三狀元之一。
錢德洪(1496—1574),名寬,字德洪,以字行,又字洪甫。出生於餘姚緒山(即龍泉山)北麓的瑞雲樓,又曾在緒山就學,因此取名緒山,學者尊稱他為緒山先生。是五代吳越國君錢鏐的第十九世裔孫,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的高足弟子,嘉靖十一年進士。
趙錦(1516—1591),字元朴,號麟陽,是王陽明弟子中最年輕的學生,明代著名的學者型官員。
謝志望(1528—1555),字見甫,系謝遷之長玄孫,是明嘉靖年間浙東地區的抗倭英雄。
何良臣,字際明,號惟聖,生活於明正德至萬曆年間,是明代著名的軍事家。
葉憲祖(1566—1641),字美度,一字相攸,號六桐、桐柏,園居士、紫金道人,是明代著名的戲曲作家。
沈國模(1575—1656),字叔則,號求如,晚年居住橫嶴之石浪山,又號石浪老樵,是晚明著名王學傳人,姚江書院的首創者。
史孝咸(1582—1659),字子虛,號拙修,出生於城南半霖史家村,是南宋臣相史浩之後裔,是姚江書院首創者之一。
黃尊素(1584—1626),字真長,號白安,城東黃竹浦人,明季東林黨骨幹人物,著名思想家黃宗羲的父親。
朱啟明(1590—1671),原名之琦,字伯球,號蒼曙,出生於餘姚城內龍泉山麓。他是明軍將領,明末清初著名學者朱舜水的胞兄。
韓孔當(1599—1671),字仁甫,是姚江書院第二代主講。
#F8t"Z"w R on0孫嘉績(1604—1646),字碩膚,天啟年間閣老孫如游之孫。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志士。著有《五世傳贊》、《存直錄》等作。
呂章成,字裁之,號餘民,是明末清初餘姚的一位身懷奇才的氣節之士。
熊汝霖,字雨殷,姚北天華街(今朗霞街道天華)人,明末抗清志士。
鄭遵謙,字履恭,餘姚臨山衛人,少年時即有狹義心腸,輕財好義,是明末一位堅持民族氣節,為大義而斷絕親情的抗清英烈。
史標(1616—1693),字顯臣,是沈國模弟子中年齡最小的一個,是姚江書院第三代主講。
王翊(1616—1651),字完勛,號篤庵,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將領,民族英雄。
黃宗炎(1616—1689),字晦木,號立溪,學者稱鷓鴣先生,通德鄉黃竹浦人,黃宗羲胞弟,抗清義士、學者。
黃宗會(1618—1663),字澤望,號縮齋,世稱石田先生,黃宗羲二弟,清初學者。
徐景范,字文亦,號正庵,是清代中興「姚江書院」的王學傳人。著有《四勿徽錄》、《學問偶存》、《五經疑》、《紀史》、《正庵詩稿》等作。
黃百家(1643—1709),黃宗羲第三子,字主一,號不失,別號黃竹農家,通德鄉黃竹浦人,清初史學家,是近代西方科學知識的傳播者。
邵廷采(1648—1711),原名行中,字允斯,後改名廷采,字念魯。餘姚城區人,是清朝初期浙東地區的重要史學家。
勞史(1655—1713),字麟書,號餘山,是清康熙至雍正年間著名的平民學者。
陳梓(1683-1759),字敷公,字右民,號一齋,又號客星山人。姚北臨山人,是清代康熙至乾隆間的著名詩人。著有《四書質疑》、《經義質疑》、《刪後詩文存》、《客星零草》、《寓峽草》、《九九樂府》、《一知雜著》、《定泉詩話》等作。
邵昂霄,字子政,清朝著名的天文歷算學家。
盧文弨(1717—1795),字紹弓,好磯漁,人稱抱經先生,是清代著名的經籍校勘學家、藏書家。
邵晉涵(1743—1796),字與桐,又字二雲,號南江,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浙東史學的殿軍。
翁元圻(17541—1825),字載青,號鳳西。清代學者,書法家。
黃澄量,字式筌,號石泉。梁弄人,諸生,清乾嘉時著名藏書家。
葉樊(1791—1836),字季衛,號槿圃,餘姚城北武勝門人。是清代餘姚地區的橋梁建築師。
朱蘭(1800—1873),字久香,號耐庵,文治先生之子,姚城東門外醬園街人。清中晚期聞名全國的考試官。
黃春生(1811—1861),鄭巷黃李鮑村人,是清咸豐年間餘姚「十八局」佃農起義的領袖。
黃炳垕(1815—1893),字慰亭,號了翁,是清代後期著名的天文、歷算、史地學家,是黃宗羲的七世孫。
翁慶龍,初名琳,字巳蘭,號解虛心室主人。清代學者翁元圻曾孫,晚清的著名書法家。
虞悰(434—499),字景豫,出生於虞氏豪強大族之家,是南北朝時期的貴官巨宦。
阮令瀛(474—540),原姓石,是南北時期蕭梁朝的文宣皇太後。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
顧全武(866—930),少年時曾做過和尚,故又名顧和尚。是五代時期餘姚人中的吳越王錢鏐胡名將。
孫子秀(1212—1266),字元實,號靜見,梁弄汪巷人。是宋代較有才氣,注重儒學的官員。
謝丕,字以中,號汝湖,泗門人,明大學士謝遷之子。又是奸相嚴嵩的知心朋友。
呂本(1504—1587),字汝立,號南渠、期齋,出生於餘姚南城的玉蘭堂。明代餘姚三閣老之一,亦是依附嚴嵩奸黨的親信之一。
翁大立(1517—1597),字儒參,明代中期為治理洪水作出重大貢獻的大臣。
孫如游(1549—1624),字景文,是忠烈公孫燧的曾孫,明代餘姚三閣老之一。
王喜姐,祖籍餘姚雙雁鄉上黃村(今東南街道茭湖上黃村),為明神宗的皇後,世稱孝端皇後。
高士奇(1645—1704),字澹人,號瓶廬、江村,原籍餘姚匡堰鄉(今屬慈溪市)。是清代著名的書畫、古董鑒賞家、收藏家、歷史學家。
邵友濂(1840—1901),原名維誕,字小村,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大臣。
高似孫,字續古,號疏寮,原籍鄞縣,晚年遷居餘姚。是聳代著名的方誌學家和目錄學家。
朱然(181—249),字義封,三國時期丹陽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是餘姚有史籍可查的首任行政長官。
宋漢章,餘姚豐南郎霞宋家人。近代著名銀行家,上海中國銀行負責人。
黃楚九,名承乾,字楚九,號磋玖,清同治十一年出生於餘姚通德鄉黃竹浦(今屬梁輝鎮)醫葯世家,為上海大世界的創始人。對近代醫葯業和娛樂業的發展作出過貢獻。
蔣夢麟(1886—1964),原名夢然,後改夢麟,字兆賢、少賢,號孟鄰,筆名唯心。1886年1月20日誕生於餘姚老蔣村。曾任北京大學校長、西南聯合大學主要領導人、國民政府教育部長、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是著名教育活動家。
楊賢江,餘姚雲和鄉楊家村人。是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家,一代青年的導師、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
沈宗瀚,乳名修年,字海槎,別號克難居士。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2月15日)生於餘姚鳳亭鄉,為我國著名農學家。
吳耕民,1896年3月17日出生於餘姚鎮精忠鄉東溜場村(今屬慈溪),現代園藝學奠基人,逝世前為中國園藝學會名譽理事、浙江農業大學一級教授。
谷鏡,公歷1896年9月26日生於浙江餘姚梁輝鄉楊梅潭村,為中國現代病理學創始人,著名病理學家和醫學教育家。
黃雲眉,光緒二十四年二月二十日,出生於餘姚城內筍行弄銹衣坊。字子亭,以「半坡」為號,教育家、歷史學家,現代史學界公認的明史專家。1965年曾將舊籍245種,3130冊贈送給梨洲文獻館及餘姚梨洲中學。
嚴景耀,1905年7月24日出生於餘姚低塘姆湖嚴家村。著名社會學家,中國犯罪學的開拓者。嚴景耀、雷潔瓊夫婦俱為民主促進會的創始人。
胡考,祖籍餘姚。1912年12月23日生於上海。1994年6月23日逝世與北京。是集畫家、小說家、詩人於一身的藝術家。
王仲犖,1913年11月9日生於餘姚(一說生於上海),一名頌平,又名元崇,為中國現代著名史學家。
楊積芳(1856—1938),字馥笙,號福蓀、寄篁,又取號東漁,下沙畈人。曾在朗霞篁封橋住過。編纂有《六倉志》,留有《東漁印存》。
郭靜唐(1903—1952)幼名寅生,又名挹青,字琴堂。姚北周巷人。與樓適夷合辦《餘姚評論》、《餘姚青年》等刊物。
高培良(1894—1967)餘姚候青門高家弄人。與親戚郭永泉合資創辦「餘姚唯一特產製造廠」,生產筍乾菜,以「唯一」商標向政府注冊。
裘樹堂(1906—1990),又名柱常,筆名裘重,出生於餘姚龍泉山北麓的鄔家道地。為上海《新聞日報》的編委,中國上海翻譯家協會理事。另著有《黃賓虹傳記年譜合編》。
樓適夷(1905--),中共餘姚第一任支部書記。1944年12月到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浙東行政公署擔任文教處副處長。參加過抗美援朝。1980年寫有散文《誇我的故鄉》《適夷散文選》。
陸一飛,又名瑞雲,字挹斐,1931年出生於餘姚桐江橋。中國山水畫家,有不少畫是餘姚山水勝跡,出版過專集三本。
胡景耀,1937年出生於餘姚鎮,北京天文台研究員。1989年在歐洲南方天文台發現一顆閃爍綠色光環的行星狀星雲,被國際天文界命名為「胡星」。
『肆』 餘姚的地理位置
餘姚市位於浙東寧紹平原,東與寧波市江北區、鄞州區相鄰,南枕四明山,與奉化、嵊州市接壤,西連上虞市,北毗慈溪市,西北於錢塘江、杭州灣中心線與海鹽縣交界。餘姚歷史悠久,境內河姆渡古文化遺址證明,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類定居,繁衍生息。餘姚市轄6個街道、14個鎮、1個鄉:鳳山街道、陽明街道、梨洲街道、蘭江街道、郎霞街道、低塘街道;臨山鎮、泗門鎮、馬渚鎮、牟山鎮、丈亭鎮、梁弄鎮、陸埠鎮、大隱鎮、大嵐鎮、河姆渡鎮、四明山鎮、小曹娥鎮、黃家埠鎮、三七市鎮;鹿亭鄉。市人民政府駐蘭江街道北蘭江路1號。
『伍』 80分 找關於餘姚的資料
餘姚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二)——文本10
• 電信工程規劃
16.1 現狀分析
餘姚現有交換端局 4 個,模塊 74 個,交換設備總容量 25.3 門,固定電話用戶達到 17 萬戶。此外,已建成數字數據網、幀中繼網、 ATM 等數據通信網,開通了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和餘姚 163 、 169 Internet 接入平台。
16.2 用戶預測
考慮餘姚中心城區的發展,用戶預測主要採用普及率法和分類普及率法,同時採用相關比較預測方法,預測結果為:近期至 2005 年,普及率 50-60 部 / 百人,話機數 25 萬部,市話交換設備容量 30 — 35 萬門;遠期至 2020 年,話機普及率 80 — 90 部 / 百人,話機數 39 — 44 萬部,市話交換設備容量 45 — 52 萬門。
16.3 局所規劃
局所規劃根據城市用地規劃,用戶密度和局所優化。規劃五處程式控制交換局,每處佔地 1.5 公頃。
16.4 管道規劃
管道規劃按 30-50 年考慮,並結合中遠期接入網網路結構考慮,結合地方情況,電信管道一般在道路東、南側人行道下布置,管道規劃詳見《電信工程規劃圖》。
• 燃氣工程規劃
17.1 現狀分析
餘姚市的城市燃氣從 1989 年開始發展,目前只有瓶裝液化氣氣源,沒有管道氣供應,居民氣化率達 98% 。承擔餘姚市瓶裝液化氣供應的是餘姚市煤氣公司儲配站,該站儲氣規模 400 立方米 ,年灌裝能力 5500 噸,可供應居民 6.3 萬戶,液化石油氣主要來自鎮海煉化。在煤氣用戶中,居民用氣量占總用氣量的 85% ,公建用氣量占總用氣量的 15% ,無工業用戶。
17.2 供氣原則
根據國家能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方針和政策,以及餘姚市區的實際情況,確定本工程供氣原則如下:
1 、優先供應居住條件符合用氣要求的居民用戶;
2 、盡可能滿足有氣化條件的公共建築用戶、商業用戶;
3 、對於工業用戶,優先考慮用煤、油(重油、柴油)、電為工業燃料的企業以及用氣後能顯著提高產品質量、降低勞動強度、增加經濟效益的企業。
4 、優先發展能起到城市調峰作用的可間斷供氣工業用戶;
5 、適當發展汽車用壓縮天然氣站。
17.3 用氣量預測
⑴ 規劃參數
2020 年城市人口: 55 萬人,根據《餘姚市天然氣利用專業規劃》, 2020 年餘姚市天然氣氣化率達到 90% ,本次規劃按 50 萬人計算。
天然氣低熱值 :36.22MJ/Nm 3 。
⑵ 2020 年用氣量
氣源類別
用氣項目
用氣量
(億立方米)
比例
( % )
備注
天然氣
居民生活
0.42
10
供氣人口 50 萬
公建
0.36
8 . 33
工業
3.07
71 . 67
其它
0.42
10
合計
4.3
100
17.4 氣源規劃
在《餘姚市區城市天然氣利用規劃》中,規劃氣源近期為東海西湖凹陷天然氣,中期為東海西湖凹陷天然氣和「西氣東輸」雙氣源,遠期在此基礎上,還可能增加華東地區進口 LNG 。
東海西湖凹陷包括 8 個油氣田,其天然氣探明儲量 484.23 億立方米,控制儲量 1483.66 億立方米,預測儲量 2030. 05 億立方米 。根據中國石化集團的開發方案,一期生產規模為 16 億立方米 / 年的天然氣將於 2004 年登陸,到 2010 年達到 40 億立方米 / 年的規模。儲量 484.23 億立方米,
17.5 輸配系統
17.5.1 管網的布置原則
1 、根據城市的總體規劃,居住區規劃、工業布局規劃、公用設施規劃和城市道路規劃,選擇確定高中壓管網的走向和布局,同時盡量避免穿越鐵路、河流和其它大型障礙物,以減少工程量和投資,盡量避開鬧市區。
2 、為提高管網運行的可靠性,應基本成環狀布置或考慮以後成環。
3 、充分考慮地下管線、建構築物的因素,進行綜合布置,力求經濟、安全、可靠。
4 、燃氣管道採用地下敷設,地下燃氣管道埋設的最小覆土厚度 ( 管頂至路面 ) 應符合下列要求:
車行道:不得小於 0.8 米 ;
人行道:不得小於 0.6 米 :
庭院內:不得小於 0.4 米 ;
水田下:不得小於 0.8 米 ;
已當採取了有效的保護措施後,上述規定均可適當降低。
17.5.2 管網布置
( 1 )城市管網系統採用高、中壓二級管網系統。
( 2 )規劃新建天然氣門站一座,規模 2 公頃 。
( 3 )規劃新建高中壓調壓站 3 處。
• 環境保護規劃
18.1 環境現狀
從近 10 年餘姚市的環境監測看,環境空氣質量中 SO 2 、 NO X 、 TSP 均為一、二級標准,降塵在交通稠密區和混合區有時超標。影響餘姚市地面水質量的污染物主要為有機污染物和石油類。市區聲環境方面質量較差。
18.2 環境目標
1 .大氣環境目標
餘姚市中心城區大氣環境整體上應保持在國家大氣環境質量二級標准以內,交通干線兩側允許低於二級標准,但不超過三級標准。
2 .水環境目標
按餘姚市水環境劃分確定近期為國家地表水 Ⅳ 類水體,遠期為國家地表水 Ⅲ 類水體,城區內規劃的景觀河流、湖泊達到地表水 Ⅲ 類標准,周邊水庫為國家地表水Ⅱ類水體。
地下水應達到國家地下水Ⅱ類標准。
3 .雜訊環境目標
( 1 )休療養用地、高級別墅區、高級賓館區等特別需要安靜的地區,晝間不超過 50 分貝,夜間不超過 40 分貝;
( 2 )舊城區以居住、文教為主的區域或商業、居住混雜的地區,晝間 50 — 60 分貝,夜間 45 — 50 分貝;
( 3 )規劃確定的工業區,晝間不超過 65 分貝,夜間不超過 55 分貝。
4 .固體廢棄物目標
要求達到: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效益化目標。
18.3 環境保護功能區的劃分
1 .陸域環境功能區劃分
按餘姚市城市總體規劃安排,考慮陸域規劃用途、現狀環境本底和環境發展趨勢,將陸域環境功能區分為三類:一類陸域環境功能區、二類陸域環境功能區和三類陸域環境功能區。
一類區為:國家規定的自然保護區、風景旅遊區、名勝古跡和休療養地;
二類區為:規劃確定的居住區、商住混合區、文化區;
三類區為:交通樞紐、干線、有污染的工業區。
一類區執行國家大氣一級標准,二類區執行國家大氣二級標准,三類區執行國家大氣三級標准。
2 . 水域環境功能區劃分
水域環境按餘姚市水域現狀使用功能和其發展的潛在功能確定,城區河段近期為國家地表水 Ⅳ 類水體,遠期為國家地表水 Ⅲ 類水體,城區內規劃的景觀河流、湖泊為國家地表水 Ⅱ 類水體。
水環境執行國標《 GB3838-96 》
大氣執行國標 《 GB3095-96 》
雜訊執行國標 《 GB3096-93 》
環境區劃見《餘姚市城市總體規劃環境保護區劃圖》。
18.4 環境保護措施
1 .完善污水管網建設,近期形成一套完整的污水管網系統。
2 .建成餘姚市污水處理廠,使餘姚市污水處理率達到 80% 。
3 .加強施工工地的管理,完善塵污染工廠的處理設備。
4 .建成餘姚市城市垃圾衛生填埋場,使城市垃圾集中處理率達到 90% 以上。並且建立醫療廢物處置設施。
5 .推廣使用清潔燃料,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6 .完善企業建設項目環境評價制度,使「三同時」制度執行率達到 100% 。
• 環境衛生規劃
19.1 現狀
1 、餘姚市現有垃圾中轉站五座,為 1995 年前建設,均為集裝箱式,現已呈現飽和狀態。
2 、現有垃圾處理場位於東北街道同光村,佔地 4 公頃,建於 1987 年,已填埋垃圾近 410 噸,採取填埋式。
19.2 存在問題
1 、環衛設施已趨飽和和老化,急需擴大規模或另選新址。
2 、環衛機械不足,設備老化嚴重。
3 、垃圾及糞便處理程度不高,有可能對環境產生二次污染。
4 、環衛設施建設資金不足。
19.3 環境衛生設施規劃
19.3.1 規劃原則
在城市建設中合理布局、完善配套各類環衛設施,美化環境,方便使用,逐步提高環衛工作的機械化程度。妥善處理和綜合利用廢棄物,防止環境污染,創造整潔的城市環境,保護人民健康。
19.3.2 垃圾收集及處理
⑴ 生活垃圾量預測
按人均指標法計算生活垃圾量,(詳見下表)
表 19-1 餘姚市城市生活垃圾量預測表
年限
項目
2005 年
2020 年
人 均 指 標
(公斤 / 人 . 日)
1.4
1.25
城 市 人 口
( 萬人 )
26
55
垃 圾 總 量
( 萬噸 / 年 )
13
25
(2) 垃圾收集、清運
現狀垃圾收集方式較落後,主要以垃圾站、垃圾箱為主要收集渠道。規劃增設垃圾中轉站,同時推廣垃圾袋裝化和分類收集。逐年減少垃圾箱,消滅垃圾站。垃圾中轉站的設置以街道為單位,按人口 2 — 2.5 萬人設一座, 2020 年實現垃圾收集密閉化、集裝化、清運機械化。
⑶ 垃圾處理
考慮到餘姚市的實際情況,新的垃圾處理採取填埋式,填埋場位於東北街道桐張嶴,總佔地 15 公頃 。
規劃 2005 年新建垃圾焚燒廠一座。
全市無害化垃圾處理率 2005 年達到 60% , 2020 年 80% 。
19.3.3 公共衛生設施
• 垃圾中轉站
由於規劃的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均距城區較近,故市區不設大型垃圾中轉站,只設中小型垃圾中轉站,中小型垃圾中轉站的規模為 2000 平方米 左右,具體位置見《環境衛生規劃圖》。
( 2 ) 公共廁所建設
規劃要求按《城市公共廁所規劃和設計標准》設置公共廁所,每平方公里不低於三座。到 2010 年全市公廁總數將達 240 座,並基本實現水沖化。
( 3 )廢物箱的設置
廢物箱的設置原則為:商業文化街道每 25 — 50 米 設一個;主要交通幹道每 50 — 80 米 設一個;一般街巷每 80 — 100 米 設一個。
( 4 )環衛專用車輛
環衛專用車輛按 2 輛 / 萬人配置,到 2020 年需 110 輛。規劃近期對現有車輛進行更新和調整,添置道路清掃車。
為保證環衛車輛自身衛生整潔,防止二次污染,近期在中心城區和姚北新區各建環衛專用車輛沖洗站一處。
• 防災規劃
20.1 防洪工程
20.1.1 現狀概況
餘姚市位於姚江流域中部,地勢較低,地面高程基本在 3.3 — 4.5 米 之間。流經市區的河流眾多主要有候青江、姚江、最良江,在現有的防洪設施的條件下,江水平均 3.4 年出現一次高於 4 米 的水位,實測最高水位為 4.82 米 。
餘姚現狀已經形成一個東泄、西蓄、北排、中疏、低圍的防洪排澇體系,全市的防洪能力達到 10 年一遇的標准。
從現狀防洪的情況看,餘姚現狀防洪主要存在問題是:
( 1 )防洪設施標准不高。
( 2 )地勢低窪,現有排水泵站裝機容量不足,容易造成內澇。
( 3 )河道淤積、幹流排洪閘孔徑偏小等原因導致行洪不順暢直接降低行洪標准。
20.1.2 防洪排澇標准
規劃確定餘姚未來發展成為 55 萬人的大城市,根據 GB 50201 — 94 《防洪標准》相關的規定,到 2020 年餘姚的防洪標准為 100 年一遇的Ⅱ級設防的重要城市,近期可以按照 50 年一遇的Ⅲ級設防的中等城市的標准來建設防洪設施。
規劃排澇標准 20 年一遇 24 小時雨量排出或排至耐淹深。
20.1.3 防洪規劃
( 1 )規劃按照新的防洪標准進行防洪設施的建設,進一步完善東泄、西蓄、北排、中疏的防洪排澇體系。
( 2 )強化城市行洪體系,降低市區的洪水水位。拓寬疏浚最良江、候青江、姚江河道,東遷擴建中舜江、皇山、竹山、郁浪浦四座節制閘。
( 3 )通過完善擋洪體系,進一步防止江河洪水入侵市區。按照防洪標準的要求對現有堤防加高加固,支流口門修建擋洪閘。由於市區堤防和郊外堤防標准不同,規劃在過渡段布置隔堤,阻擋郊外超標洪水侵入市區。
( 4 )完善排水體系,使得市區的雨水在高水位時候強行排出,低水位時候自行排放。
( 5 )清除影響行洪的建築物、改建影響行洪的橋梁。對未經批准修建的阻水碼頭、埠頭、取水構築物一律拆除,對阻水嚴重的老橋涵要抓緊改造。
20.2 消防規劃
1 .現狀分析
餘姚市現有 1 個消防站,用地面積 6000 平方米 ,消防車 3 輛,人員 28 人,市政道路上設有消火栓 95 個。
2 .主要存在問題
消防站數量少,消防車輛缺少,城區市政基礎設施薄弱,供水管網不完善,消防水壓不夠,消防編制缺員。消防有線通訊條件尚欠完善。
3 .消防隊(站)規劃
根據國家城市消防站建設標准等消防有關規范,結合餘姚市具體情況,確定中心城區消防規劃。規劃設消防站 6 個,消防站責任區面積 6-- 10KM 2 。每處佔地面積 0.5 公頃 。
消防站布局、用地見《防災規劃圖》。
20.3 人防規劃
20.3.1 規劃原則與目標
原則:貫徹人民防空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與城市建設相結合建設,堅持平戰結合,注重實效,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長期規劃,分期實施。
目標:以增強城市總體防護功能為前提,緊密結合城市建設,適應戰時防空和平時利用兩方面的需要,逐步建成一個配套齊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人防工程體系。
20.3.2 城市總體防護規劃
從提高城市總體防空抗毀功能,兼容平時防災功能考慮,結合城市發展規劃,按人防防護要求,進行協調和綜合規劃。
①按有關標准、法規要求,以新建民用建築(含舊城區改造)為主,結合小區綠地、場地規劃,擴大人防工程防護面積,建設人防工程。
②結合城市規劃近期建設的新建小區,舊城改造、較大工業區及其他工程項目,配套建設或預留相關防空設施。
③現市中心區是規劃重點,地下空間開發與人防工程結合,同時結合廣場、綠地、街道、交叉路口、高層建築等,改造與修建平戰兩用地下工程。
20.4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20.4.1 現狀概況
我市地處浙東四明山北麓,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市域總面積 1527km 2 ,其中山地、丘陵約占 53% 。全市地貌類型眾多,地形高差懸殊,地質構造發育,地層岩性復雜,是寧波地區地質災害易發縣、市之一。
我市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滑坡、泥石流、崩塌及地面塌陷。平原區尚未有區域地面沉降災害跡象。
全市地質災害及隱患點共計 62 處,其中滑坡災害點 29 處,泥石流災害 16 處,崩塌災害點 4 處,采礦地面塌陷災害點 1 處,潛在滑坡災害點 6 處,潛在崩塌災害點 6 處;規模多以小型為主。
20.4.2 規劃原則與目標
(一)基本原則
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地質災害形成發育的復雜性,決定了地質災害防治應採取「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方針。
堅持從實際出發的原則:結合我市的地質災害的災情和社會財政現實,防治工作要同山區資源開發、下山脫貧及工程建設相結合,做到「社會、經濟、生態」三大效益相統一。
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量力而行、分階段實施的原則。
堅持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誰誘發誰治理。
(二)總體目標
建立起完善的地質災害防治法規體系與監督管理體系,全面查清我市地質災害的分布與危害程度,建立完善的市、鄉(鎮)、行政村三級地質災害監測網路和群測群防、群專結合的防治隊伍。
20.4.3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一)分區
地質災害易發區是指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劃分原則是:「以人為本」、結合實際、反映客觀規律、方便實用。本次易發區的劃分是在地質災害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將我市地域劃分為:高易發區( I )、中等易發區( Ⅱ)、低易發區(Ⅲ)、不易發區(Ⅳ)共四個區 10 個區段。(附圖:地質災害分布與易發區圖)。
地質災害高易發區 ( I ):面積 138.8 K m 2 ,佔全市總面積的 9% ,共發育地質災害(隱患)點 33 處,佔全市地質災害(隱患)點的 53% ,面密度系數達 0.24 處 / K m 2 。
地質災害中等易發區( Ⅱ):面積 465.0 K m 2 ,佔全市總面積的 30% ,共發育地質災害(隱患)點 23 處,佔全市地質災害(隱患)點的 37% ,面密度系數達 0.05 處 / K m 2 。
地質災害低易發區與不易發區 (Ⅲ、Ⅳ):面積 923.0 K m 2 ,佔全市總面積的 61% ,共發育地質災害(隱患)點 6 處,佔全市地質災害(隱患)點的 10% ,面密度系數小於 0.01 處 / K m 2 。
(二)措施
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進一步建立和健全城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網路,對重點地質災害應明確分管領導,設立專門觀察小組。
加大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宣傳力度,廣泛開展群策群防。
有關地區必須制定出保護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防治(引發地質災害發生的挖山造房、建築公路、機耕路等)預案,對穩定性差和較差的地質災害點制定切實可行的應急有效防治措施,盡可能防止地質災害發生。
汛期及台風季節,重點地質災害地區建立觀察小組,指定專人負責,將觀察、監測結果作詳細記錄,並與餘姚市有關部門經常取得聯系。對重點地質災害點加強檢查、觀察力度,一旦發生地質災害,必須立即組織人員進行抗災搶險,按分級管理辦法及時向上級匯報災情。
對重大建設項目,必須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第 104 號令第十五條第二款「申請重大基本建設項目的應當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附地質災害勘查評估資料,並經地礦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方可按基本建設審批許可權和程序的規定報批」之規定執行。
對重大地質災害防範區段,制定專門的防治工程與應急治理措施。具體由餘姚市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規劃確定應對工程與相關措施。
• 郊區規劃
郊區規劃作為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與城市發展規劃相協調,並對城市未來發展發揮更重要的指導作用。
21.1 界定郊區范圍
城市郊區,從廣義上說包括城郊過渡帶、城市近郊區及城市遠郊區。從餘姚市的現狀和城市發展來看,城郊過渡帶已劃入規劃期內的市區,從行政區上看,城市近、遠郊區均劃入郊區規劃的范圍,使其在農產品供應、環境、土地等方面與城區結成緊密聯系。餘姚市郊區面積 301 平方公里。
21.2 規劃特點
受用地的限制,餘姚市郊區從功能上看實際是城市的邊緣地帶,它不具備大城市郊區的特點,因此,餘姚市郊區對於市區而言,更應強調其對城市生態安全的保障作用。其它更多的為城市服務的基礎設施應該從市域或更大的區域范圍解決。
21.3 郊區規劃布局
21.3.1 港口
根據遠期發展的需要,在餘姚中心城區東西兩側分別建設上游港區和下游港區。
21.3.2 水源保護地
位於郊區范圍內的水源地主要有梁輝水庫的水源保護區,應加以保護,以利於餘姚市未來發展對淡水資源的需求。
21.3.3 果林種植地
規劃城市東部穴湖水庫一帶作為果林種植地。
21.3.4 山林地
城市南部梁輝一帶的山區作為山林地。
21.3.5 城市生態涵養區
將中心城區和姚北新區之間的地帶作為餘姚市的生態保育地帶。
21.3.6 城郊公園綠地
穴湖郊野休閑渡假公園: 在現在穴湖水庫的基礎上進行整治及完善,成為餘姚市市級綜合性公園,大面積的水面和果園,林地將是其特色。
豐山郊野休閑渡假區: 梁周路西北以豐山為主的丘陵開發成為渡假區,供市民節假日休閑娛樂。
四明山郊野旅遊休閑渡假區: 四明山是餘姚市域內生態環境保存得最好的自然山體,依託四明山建設旅遊渡假區。
餘姚
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
概況
餘姚市位於浙江省東部,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21°09′、北緯30°03′。總面積1527平方千米。2005年底,戶籍人口82.58萬人。市人民政府駐蘭江街道北蘭江路1號,郵編:315400。行政區劃代碼:330281。區號:0574。拼音:Yuyao Shi。
地理
餘姚市位於浙東寧波平原,東與寧波市江北區、鄞縣相鄰,南枕四明山,與奉化、嵊縣接壤,西連上虞市,北毗慈溪市,西北於錢塘江、杭州灣中心線與海鹽縣交界。東西極距58.5公里,南北極距79公里。總面積1526.8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805.09平方公里,佔52.73%,平原432.51 平方公里,佔28.33%,水域289.26平方公里,佔18.94%。地勢南高北低,南部四明山山巒起伏,間有盆地、谷地,最高峰蘆山鄉青虎灣崗,海拔 979米;中部姚江平原,有弧山殘丘,點綴兩岸;北部為濱海沖積平原。全市耕地64.35萬畝,園地9.84萬畝,林地72.15萬畝。主要河流姚江,源於境內四明山夏家嶺,自西向東流經中部,匯入寧波市甬江出海,全長109公里,境內流長54公里,支流30餘條,縱橫交錯,織成水網。並有眾多湖塘水庫。牟山湖為境內最大海跡湖,正常蓄水420萬立方米,四明湖為最大人工湖,總庫容1.2億立方米。全境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區,陽光充沛,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熱同步。年平均氣溫16.2°C,日照2061小時,無霜期227天,降水量1361毫米,自然條件優越。山區溪流眾多,水力資源較為豐富,可開發小水電約2萬千瓦,已開發9414千瓦。姚南山區螢石、高嶺土和花崗岩資源豐富,有開發價值。蕭甬鐵路橫貫中部,329國道穿越境北,姚江為浙東運河一段,水陸交通便捷。南部山區地勢險要,為浙東戰略要地。
漢族為主,有苗、白、壯、布依等少數民族。金屬礦產資源有銅、鐵、鉛、鋅等。非金屬礦產資源有螢石、高嶺土、粘土、石英、磷、泥炭等。野生動植物資源有穿山甲、水獺、丹頂鶴、白鶴、黑鸛、鴛鴦、灰鶴、銀杏等。中草葯材有絡石屯、貫眾、淡竹葉、茯苓、丹參、金銀花等40餘種。土特產品有茶葉、楊梅、乾菜筍、佛雕、工藝草編。名勝古跡有河姆渡遺址、黃梨洲墓、中共浙東區黨委舊址、王陽明講學處、通濟橋與舜江樓。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餘姚市轄6個街道、14個鎮、1個鄉,52個社區、265個居委會:鳳山街道、陽明街道、梨洲街道、蘭江街道、郎霞街道、低塘街道;臨山鎮、泗門鎮、馬渚鎮、牟山鎮、丈亭鎮、梁弄鎮、陸埠鎮、大隱鎮、大嵐鎮、河姆渡鎮、四明山鎮、小曹娥鎮、黃家埠鎮、三七市鎮;鹿亭鄉
2006年1月1日,原東北街道更名為鳳山街道,西北街道更名為陽明街道,東南街道更名為梨洲街道,西南街道更名為蘭江街道。
歷史沿革
餘姚得名,說法不一。一說,《風土記》載,舜文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曰餘姚(「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雲餘姚」)。另一說,《越絕書》裁,夏少康封少於無余於會稽,以奉禹記,姚乃其屆邑,故曰餘姚。《山海經》郭璞注,句余山在會稽餘姚縣南,句章縣北,故此二縣因此為名雲,此為第三種說法。還有一說,「邑有句余山,又南有姚江」,故名。再有一說,明代《郡縣釋名》說,縣隸會稽,在餘姚山之西,以河東有姚姓,故曰餘姚。近有人主張,餘姚為越語地名,其義石明。
秦時置餘姚縣(一說漢建),屬會稽郡。東漢建安五年(200年)始築縣城,為浙東古縣城之一。據《太平寰宇記》所載:唐初「餘姚之境東包明州,西轄上虞,為越州巨鎮」,一度升為姚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姚州)。宋為「望縣」,「東南最名邑」。元貞元年(1295年)改為餘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州復縣。1911年11月8日(清宣統三年九月十八日)餘姚「光復」。
1949年5月23日餘姚解放。新中國建立後,境域多次變動,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區劃歸慈溪縣,慈溪縣西部稻區、山區劃歸餘姚縣。
1985年7月26日撤縣設市,隸屬寧波市,設9區、8個鎮、63個鄉。
經濟
200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 298.1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4.2%,其中一產22.53億元,二產175.13億元,三產100.46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的比例分別為7.6:58.7:33.7。按現行年平均匯率計算的人均生產總值突破4000美元,達到4404美元。
餘姚物產豐富,是一個農業歷史悠久、農林牧副漁各業齊會的綜合性農業區域。被國家授予「中國楊梅之鄉」、「中國榨菜之鄉」、「中國茭白之鄉」、「中國蜜梨之鄉」和「中國紅楓之鄉」稱號。近年來,餘姚加快結構調整步伐,使全市農業向產業化方向發展,並已形成蔬菜、竹筍、茶葉、果品、畜禽、水產六大農產品商品基地,涌現了「瀑布仙茗」、「舜水蜜梨」、「國泰榨菜」等名牌農產品。
改革開放以來,餘姚一直躋身於全國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之列。餘姚的工業門類齊全,基礎較為扎實,有「塑料之鄉、模具王國」之稱。工業經濟以儀表、電子、塑料、化工、輕紡、機械、冶金等傳統支柱產業為基礎,機電儀一體化、新材料、精細化工等一批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崛起,同時以制筆、按鍵、燈具、汽車配件、水暖設備、電動工具、打火機等行業為主的塊狀經濟已遍及全市各地。近年來,餘姚名牌產品迭出,涌現了帥康、玉立抽油煙機、富達吸塵器、舜大全價飼料等中國名牌產品。
餘姚也是全國商貿市場大市之一。依託全國最大的塑料交易專業市場——中國塑料城,這里已成功地舉辦了兩屆中國塑料城全國塑料博覽會、2000年餘姚全國農業機械展覽會等大型經貿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對外開放和餘姚經濟的發展。
榮譽
餘姚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分別位居全國第20位和第11位。餘姚不僅是全國經濟實力百強縣,同時還是全國衛生城市、全國科技先進(縣)市、全國體育先進(縣)市、全國文化模範(縣)市和全國創建文明村鎮活動示範點。
市樹市花市果
餘姚市市樹廣玉蘭,餘姚市市花杜鵑花,餘姚市市果楊梅.
編輯詞條
開放分類:
地理、旅遊、浙江、餘姚
參考資料:
1.中國塑料城信息中心
2.行政區劃
『陸』 牟山湖剩餘區塊會不會拆
根據查詢相關資料顯示:不會。牟山湖村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千年牟山湖畔,全村區域面積3.04平方公里,由於國家下達拆遷文件,已經有一部分區塊已經拆除,但是不久之後又停止拆遷,所以剩下的區塊是不會再拆的。
『柒』 餘姚在哪啊
餘姚市位於浙江省東部,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21°09′、北緯30°03′。總面積1527平方千米。2005年底,戶籍人口82.58萬人。市人民政府駐蘭江街道北蘭江路1號,郵編:315400。行政區劃代碼:330281。區號:0574。拼音:Yuyao Shi。餘姚市位於浙東寧波平原,東與寧波市江北區、鄞州區相鄰,南枕四明山,與奉化、嵊州接壤,西連上虞市,北毗慈溪市,西北於錢塘江、杭州灣中心線與海鹽縣交界。東西極距58.5公里,南北極距79公里。總面積1526.8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805.09平方公里,佔52.73%,平原432.51平方公里,佔28.33%,水域289.26平方公里,佔18.94%。地勢南高北低,南部四明山山巒起伏,間有盆地、谷地,最高峰蘆山鄉青虎灣崗,海拔979米;中部姚江平原,有弧山殘丘,點綴兩岸;北部為濱海沖積平原。全市耕地64.35萬畝,園地9.84萬畝,林地72.15萬畝。主要河流姚江,源於境內四明山夏家嶺,自西向東流經中部,匯入寧波市甬江出海,全長109公里,境內流長54公里,支流30餘條,縱橫交錯,織成水網。並有眾多湖塘水庫。牟山湖為境內最大海跡湖,正常蓄水420萬立方米,四明湖為最大人工湖,總庫容1.2億立方米。全境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區,陽光充沛,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熱同步。年平均氣溫16.2°C,日照2061小時,無霜期227天,降水量1361毫米,自然條件優越。山區溪流眾多,水力資源較為豐富,可開發小水電約2萬千瓦,已開發9414千瓦。姚南山區螢石、高嶺土和花崗岩資源豐富,有開發價值。蕭甬鐵路橫貫中部,329國道穿越境北,姚江為浙東運河一段,水陸交通便捷。南部山區地勢險要,為浙東戰略要地。 漢族為主,有苗、白、壯、布依等少數民族。金屬礦產資源有銅、鐵、鉛、鋅等。非金屬礦產資源有螢石、高嶺土、粘土、石英、磷、泥炭等。野生動植物資源有穿山甲、水獺、丹頂鶴、白鶴、黑鸛、鴛鴦、灰鶴、銀杏等。中草葯材有絡石屯、貫眾、淡竹葉、茯苓、丹參、金銀花等40餘種。土特產品有茶葉、楊梅、乾菜筍、佛雕、工藝草編。名勝古跡有河姆渡遺址、黃梨洲墓、中共浙東區黨委舊址、王陽明講學處、通濟橋與舜江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