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一秒走多少公里
❶ 光一秒走多少千米
光一秒鍾傳播大約29.96萬千米。
❷ 光速每秒跑多少公里啊!!!
約合每秒30萬公里。
愛因斯坦驗證的光速極限,即每秒186282英里(約合每秒30萬公里)。
(2)光一秒走多少公里擴展閱讀:
在任何透明或者半透明的介質(比如玻璃和水)中,光速會降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在某種介質中的速度之比就是這種介質的折射率。重力的改變能夠彎曲光所傳播的空間,使光像通過凸透鏡一樣發生彎曲,看上去繞過了質量較大的天體。
光彎曲的現象叫做引力透鏡效應,根據變化了的光線在光譜外波段呈現的不規則程度,可以推算發光星系的年齡和距離。
❸ 一秒光速是多少公里呢
一秒光速是30萬公里。
光速定義值:c=299792458m/s=299792.458km/s。
光速計算值:c=(299792.50±0.10)km/s (一般取300000km/s)。
所以一秒光速就是300000km=30萬公里。
真空中的光速是目前所發現的自然界物體運動的最大速度。
(3)光一秒走多少公里擴展閱讀:
相關理論
在20世紀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中質能等價理論的推論,即著名的方程式,式(質能方程)中為E能量,單位電子伏特(eV),m為質量,c為光速;也就是說,一切物質都潛藏著質量乘以光速平方的能量。
一個靜止的物體,其全部的能量都包含在靜止的質量中。一旦運動,就要產生動能。由於質量和能量等價,運動中所具有的能量應加到質量上,也就是說,運動的物體的質量會增加。當物體的運動速度遠低於光速時,增加的質量微乎其微,如速度達到光速的10%時,質量只增加0.5%。但隨著速度接近光速,其增加的質量就顯著了。
如速度達到光速的86.6%時,其質量增加了一倍。這時,物體繼續加速就需要更多的能量。當速度趨近光速時,質量隨著速度的增加而成幾何倍數上升,速度無限接近光速時,質量趨向於無限大,需要無限多的能量。
因此,任何物體的運動速度不可能達到光速,只有質量為零(在宇宙大爆發時,即大爆炸初始普朗克時期開端之間有很多能量不為0的粒子的質量為0)的粒子才可以以光速運動,如因科學研究虛構的「光子」、「引力子」這個名稱。
❹ 光1秒鍾可以走多遠
光1秒鍾可以走三十萬千米,到目前為止,還沒發現比光速更快的速度。
❺ 光一秒傳播多少千米
光一秒鍾傳播為29.96萬千米。
光年是天文學上一種計量天體時空距離的單位。宇宙中天體間的距離很遠很遠,如果採用我們日常使用的米、千米(公里)作計量單位,那計量天體距離的數字動輒十幾位、幾十位,很不方便。
於是天文學家就創造了一種新的計量單位——光年,即光在真空中用去一年時間所走過的距離。
宇宙中天體間的距離非常大,如果以最常見的千米為單位計算非常麻煩,以光年為單位來計量就容易多了。光在真空中一年所經過的距離稱為一個光年。光速在真空中約為30萬千米每秒,也就是3×108米每秒(儒略年長度約等於365.25日,以2000年1月1日(記作J2000.0)為標准歷元)所以,一光年就是9.4605×1015米。
(5)光一秒走多少公里擴展閱讀:
光年換算
光年的准確長度:以1年=31556925.9747秒,光速=299,792,458米/秒來計算,1光年=9 460 528 404 879.3588126千米。(9.4605×1012km)
與天文學中其它常用長度單位的換算:距地球約110億光年,一秒差距約等於3.26光年;一光年約等於63240天文單位。
光年一般是用來量度很大的距離,如太陽跟另一恆星的距離。光年不是時間單位。在天文學,秒差距是另一個常用的距離單位,1秒差距=3.26光年。
❻ 光速每秒多少公里
光速每秒299792.458公里,在我們物理或數學的學習當中的一些運算問題,往往會直接取作每秒300000公里,所謂的光速,指的就是光在真空亦或是一些介質當中傳播時的速度,目前我們已知,當光才真空中傳播時,速度是最快的。
真空中的光速等於299,792,458米/秒(1,079,252,848.88千米/小時)。這個速度並不是一個測量值,而是一個定義。它的計算值為(299792500±100)米/秒。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米於1983年10月21日起被定義為光在1/299,792,458秒內傳播的距離。使用英制單位,光速約為186,282.397英里/秒,或者670,616,629.384英里/小時,約為1英尺/納秒。
在任何透明或者半透明的介質(比如玻璃和水)中,光速會降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在某種介質中的速度之比就是這種介質的折射率。重力的改變能夠彎曲光所傳播的空間,使光像通過凸透鏡一樣發生彎曲,看上去繞過了質量較大的天體。
光彎曲的現象叫做引力透鏡效應,根據變化了的光線在光譜外波段呈現的不規則程度,可以推算發光星系的年齡和距離。
(6)光一秒走多少公里擴展閱讀
證明光速不變的四項事實。
(1) 恆星光行差。
(2) 恆星都是一個一個的小圓點。
(3) 恆星都靜止。
(4) 太陽光邁克爾遜·莫雷實驗。
證明方法
任意恆星光行差都長期保持不變,證明:光行差不隨時間變化,所以光速也不隨時間變化。所有恆星的光行差都為20.5″角距,證明:所有恆星的光速都相同。
《系統分析恆星光行差》中已經詳細論證了「光速不變」,所以不再重復。
恆星都是一個一個的小圓點,證明:任意一個恆星的所有的光線的光速都相同,即沒有不同光速的光線。
因為沒有任何光速『變化』的現象,所以只有採用『反證法』。
設:某恆星發來兩種光速的光線;光速為c的光線,用c表示;光速為C的光線,用C表示;光速c>C
因為c和C都是連續的,所以觀測者能夠同時接收到c和C;但觀測者同時接收到的c和C,必然不是同時從恆星發出的。
因此設:c發出的時刻為零;C發出的時刻為t;恆星零時刻的位置為A;t時刻的位置為B;因恆星周日視運動角速度ω=15.0411″/秒,所以A、B之間的角距φ=ωt
再設:φ=10′(太陽直徑的1/3);恆星距離L=30光年。
則:t=φ/ω=10×60÷15.0411≈40(秒)
c傳播的時間T1=L/c=30(年)≈86400×365=946080000(秒)
C傳播的時間T2=L/C
據題意知:T2=T1+t=L/c+t=946080000+40=946080040(秒)
所以:C=L/T2=946080000c/946080040≈0.9999999577c≈299999.987(公里/秒)
即:如果φ=10′,則c-C=300000-299999.987=0.013(公里/秒)=13(米/秒)
也就是說:如果兩條光線的光速差為13米/秒,則這顆距離為30光年的恆星,就同時在角距為10′的A和B兩個位置上。
光速連續比間斷變化的可能性大得多,如果恆星光速是在C和c的范圍內連續變化的,則看起來,該恆星應該是:長度為10′角距的線段。
因為從未看到過:恆星具有多個位置和任何拉長的現象,所以結論正確。
恆星都靜止,證明:所有恆星的光速都不隨時間變化,都始終恆為常數c不變。這是因為如果光速不斷變化,則看起來恆星必然是運動的。證明方法與上述類似,不再重復。
太陽光邁克爾遜·莫雷實驗證明:太陽光的光速不變。
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的依據是:光速=波長×頻率
光波長和頻率都是根據光干涉條紋確定的。根據『楊氏雙縫干涉實驗』干涉條紋之間的間距,能夠獨立推算出『光波長』,自然可確定『光頻率』。
這樣推算確定的光波長和頻率的乘積為常數,即不同顏色光的波長和頻率的乘積相等;而且乘積數值等於檢測的『光速值』;從而充分證明:『光速=波長×頻率』成立。
邁克爾遜和莫雷通過長期多次分別檢測,來自不同方向的陽光的光速,充分證明:陽光的光速不變。
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片段
「下面的考慮是以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為依據的,這兩條原理我們定義如下:
1、物理體系的狀態據以變化的定律,同描述這些狀態變化時所參照的坐標系究竟是兩個在互相勻速平行移動著的坐標系中的哪一個並無關系。
2、任何光線在『靜止的』坐標系中都是以確定的速度V運動著,不管這道光線是由靜止的還是運動的物體發射出來的。」
「對於大於光速的速度,我們的討論就變得毫無疑義了;在以後的討論中,我們會發現,光速在我們的物理理論中扮演著無限大速度的角色。」
「由此,當υ=V時,W就變成無限大。正像我們以前的結果一樣,超光速的速度沒有存在的可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超光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光速
❼ 光一秒鍾行多少千米
光(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公認值為c=2.99792458×108m/s(或2.99792458×105km/s)(精確值),是最重要的物理常數之一。
17世紀以前,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認為光速是無限大的,宇宙恆星發出的光都是瞬時到達地球。伽利略首先對此提出懷疑,他於1607年在兩山頂間做實驗測光速,由於光速太大而實驗裝置又太粗糙,未獲成功。1676年丹麥天文學家羅默,利用天文觀測,首次測量了光速。
1849年法國科學家斐索在實驗室里,用巧妙的裝置首次在地面上成功地測出了光速。1973年美國標准局的埃文森採用激光方法利用頻率和波和測定光速為(299792 458+1.2)m/s。經1975年第15屆國際計量大會確認,上述光速作為國際推薦值使用。1983年第17屆國際計量大會上通過米的新定義為「真空中光在(1/299 792 458)s時間內行程的長度。
(7)光一秒走多少公里擴展閱讀:
光一年行進路程——光年:
光年是長度單位,用來計量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線傳播了一年時間的距離,一般被用於衡量天體間的時空距離,其字面意思是指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線傳播了一年時間所經過的距離,為9,460,730,472,580,800米,是時間和光速計算出來的單位。
「年」是時間單位,但「光年」雖有個「年」字卻不是時間單位,而是天文學上一種計量天體時空距離的單位。宇宙中天體間的距離很遠很遠,如果採用我們日常使用的米、千米(公里)作計量單位,那計量天體距離的數字動輒十幾位、幾十位,很不方便。
於是天文學家就創造了一種新的計量單位——光年,即光在真空中用去一年時間所走過的距離。距離=速度×時間,光速約為每秒30萬千米(每秒299,792,458米),1光年為9,460,730,472,580,800米。讀作:九千四百六十兆七千三百零四億七千二百五十八萬零八百米。
參考資料網路-光年
❽ 光速每秒是多少公里
真空中的光速等於1299792.458公里每秒。
光速並不是一個測量值,而是一個定義。它的計算值為(299792500±100)米/秒。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米於1983年10月21日起被定義為光在1/299,792,458秒內傳播的距離。使用英制單位,光速約為186,282.397英里/秒,或者670,616,629.384英里/小時,約為1英尺/納秒。
(8)光一秒走多少公里擴展閱讀:
自20世紀初起,我們的理論一直受制於愛因斯坦驗證的光速極限,即每秒186282英里(約合每秒30萬公里)。即使我們把宇宙飛船加速到這一速度,到達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系統半人馬座阿爾法星(距離我們大約4.3光年)並返回,也需要近十年時間。
此外,宇宙飛船本身還要考慮能量限制。因此,必須要實現突破光速極限才有可能實現這些目的。科學家們實施了許多相關的實驗,比如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科學家王利軍(Lijun Wang)於2000年進行的實驗和德國科學家於2007年進行的實驗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最初,科學家們堅信沒有任何物質或信息能夠突破光速,但光脈沖卻能夠做到。在真空狀態下,在不同位置測到的光脈沖似乎以一種難以置信的速度在傳播。不過,這一速度仍然無法對我們太空旅行提供太大的幫助。2007年的實驗仍然存在爭議。
❾ 光走1秒是多少公里
光的速度是每秒30000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