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到羅布泊多少公里
A. 自駕穿越羅布泊路線
摘要 大海道無人區的邊界定義有很多說法,一般幾種穿越路線。
B. 怎麼到達羅布泊
中國西部「百慕大」的誘惑 羅布泊地區東抵北山,西連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南分別以阿爾金山前山帶,庫姆塔格和庫魯克塔格山為界。狹義的羅布窪地,指羅布泊湖盆及湖水曾漫及的地方,大致位置在東經88°-92°,北緯39°-41°之間。屬塔里本盆地構造凹陷區,是塔里木盆地最低處,羅布泊是個封閉的盆地,它的表面主要為第四紀以來的沖積、洪積、湖積和風力堆積物質所覆蓋。過去它曾是我國最大的鹹水漂移湖,是塔里木河、孔雀河的歸宿。後因塔里木河改道,孔雀河下游斷流,湖泊逐漸乾涸。 奇特的雅丹地貌和別致的魚鱗狀鹽殼,構成了羅布泊獨特的自然景觀。然而,羅布泊氣候惡劣,變幻無常,尤其春夏兩季,持續高溫,狂風肆虐,飛沙走石,天噬生靈,令人聞之生畏。 ——1981年6月,著名科學家彭加木在此科學考察時神秘失蹤; ——1985年,石油物探地調三處1832隊在此被風暴圍困4個晝夜,最後不得不求助空軍實施空投援救才得以脫險; ——1996年6月,著名探險家余純順在此作孤身徒步穿越探險時不幸遇難。 獨行大俠李永生的容貌和著裝與眾不同,惹人注目。l米82的個子,一頭披肩發,一把大胡須,再著一身迷彩服。迷彩服胸前「祖國,您好」幾個白漆大字特別醒目,上面一行小字「騎車、徒步綜合考察56個民族」,後背也是幾個大字「走遍中國」。李永生今年34歲,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1989年3月在家鄉遼寧本溪告別家人和女友,開始騎車、徒步綜合考察探險生涯,8年來,他先後考察了除台灣之外的30個省市自治區,訪問了55個少數民族。兩次入藏,五進內蒙古,13次跨越黃河,17次橫過長江,並走出國門,足跡到達東南亞等地。行程10萬余公里,其中騎自行車6萬多公里,徒步3萬多公里。 作為「老資格」的旅行家、探險家,李永生在1992年4 月成功地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南北向之後,就立下徒步考察中國西部的「百慕大」--羅布泊的誓言。並對那裡的地形地貌、生態環境、氣候變化以及樓蘭古城遺址等,都作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而今,羅布泊之旅--一段令眾多探險家魂牽夢縈的征程就要從他腳下開始了。 走向荒原 李永生5月17日離開庫爾勒市,向羅布泊進發。 鐵干里克,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一個普通的綠洲小鎮。它地處羅布泊西側,也是一個曾被廢的古城,現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34團團部所在地。李永生進入羅布泊以此地為起點。他於5月18日上路。他的雙輪小車上裝了20個饢餅、兩塑料壺共20公斤淡水等。他堅定地表示自己不但要闖進去,還要活著走出來。出發後第四天,他因手推車的軸斷了,只得沿來路返回到就近的35團甘草霜場,農工朋友們七手八腳把他的手推車修好。5月22日 他重新踏上征途。 5月25日上午,當李永生獨自走了3天後,竟幸運地遇上了石油物探地調三處233隊的宿營地。當他到達此地時,該隊班長周利和王繼忠、郭雲青三人也剛剛駕車由敦煌方向到達,並在架設營地。他們熱情接待了這位「不速之客」。 此地位於羅布泊西北,東經89°40'27'',北緯40°42'46''。位於羅布泊西北岩的樓蘭古城遺址就在東南方向38公里處;這兒離最近的羅布泊西岸也僅僅70公里。羅布泊、樓蘭已不太遙遠。 從此,地調三處233隊營地成了李永生羅布泊探險考察的大本營。而營地的石油工人成了他的患難至交。 四闖「生命禁區」 5月26日早晨8點,李永生從石油朋友處補充給養,包括水、方便麵、火腿腸和香煙等。然後往東南方向進發羅布泊。走了約兩小時,便走到胡楊、紅柳等較多的孔雀河干河谷。接著進入土丘密布,溝壑縱橫的雅丹地貌區。這是一種風蝕地貌,「雅丹」,維吾爾語,意為高大的土丘。這一天他走得很輕松,步速也比較快。起初還見到有零星的野駝、野驢和黃羊出沒。越往裡走,生命的蹤跡也越少見,亘古荒原上,漫漫鹽鹼灘,新月形的沙丘,看不見生命的顏色,昭示這里是一片「生命的禁區」。 5月27日早晨7點半,李永生從沙窩里爬起來,抖落滿身沙土,繼續趕路。午時天氣燥熱,氣溫達到38°C,地表溫度為56°C。這里地勢平坦,雅丹地貌稀疏。水僅有半壺了,他命令自己一定要堅持住。他邊走邊觀察、拍攝,想盡可能多地留下一些資料。 途中他看到不少古遺跡。古時羅布泊是一個煙波浩渺的大湖泊,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西出陽關後其南北兩道均由此地區通過。這里為絲綢之路中段要沖地帶。城廊村鎮星羅棋布,商人僧侶東來西往。羅布泊地區眾多的古絲路遺跡,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多民族融合的見證;不少文物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但李永生也發現文物遭到嚴重破壞的現象。他看到不少古遺址旁留有沙漠卡車的車轍,也看到被盜掘的古墓以及拋出墓外的獨木棺。他還痛心地看到大片枯死的胡楊林,風沙吞噬的片片草灘和紅柳灌木叢。他甚至看到不少胡楊等植物,有過火燒的痕跡。 他終於看到了不遠處的羅布泊湖盆。抬眼望去,那白花花的鹽鹼灘多像是一大片水呀。佇立湖邊,他凝神許久。天更熱了,水快要喝光了,他只得按原路返回。5月28日上午ll時他柱著根紅柳棍回到233隊營地。 休整兩天後,6月1日,李永生沿第一次路線的西側再次朝羅布泊方向進發。這次因偏離方向,進入鹽殼地段考察,而未能接近羅布泊心臟地帶。只好在第5天又折回。返回後,李永生作了較長時間的休整。因為他的腳被堅硬的鹽殼劃傷,並且經過兩次跋涉,身體已是極度虛弱。此段時間,他只在附近作短距離徒步考察。一方面休養身體,另方面積累實戰經驗,准備繼續探察羅布泊。 6月11日,李永生第三次上路。他先沿羅布泊西測一直由北往南,然後往北返回一程,往東進入羅布泊湖盆。 由於天氣酷熱難當,他只好晝伏夜行。白天,他揀沙丘、土堆背面較萌涼的地方躺下,盡可能保存體力,捱到太陽快落山時再繼續趕路。 一天晚上他正匆匆行路,抬頭望見遠處低矮的山樑上頭托著一輪月亮,令人詫異的是,其大異常,並且通體透明,呈杏黃色。在最初看見它的剎那間,他竟驚恐地想到那是不是天外來客的某種飛行載體。夜半走乏了,躺在枯死的胡楊、紅柳樹根叢中休息時,卻聽得周圍細微的卻是清脆的「喳喳」作響。原來羅布泊晝夜溫差很大,是樹枝熱脹冷縮時發出的聲響,真正的天籟之聲。 羅布泊湖盆中心區,地勢較平坦,多屬鹽層地帶及沙丘地形。他見到海螺、干殼、珊瑚等,可以想見這里曾是一片水底世界。真是滄海桑田,世事難料。而現在這里又有著豐富的鉀鹽礦藏和石油資源,國家開發的腳步已迫近羅布泊。中午氣溫高達49C,地表溫度70C。毒日直射,熱氣蒸騰。他走得很艱難。返回時,李永生的水和食物已非常有限。太熱了,乾渴難忍。李永生有時難受得甚至想到用懸於腰間的匕首割喉嚨自戕,也想割開血管喝點自己的血止渴,當然他忍住了沒那樣做。而他卻用那隻空壺接上了自己的尿液,許多次用小壺蓋倒出點喝下潤潤冒煙的嗓子--在另一隻壺里還有最後幾口水,但他一直不敢輕易喝掉。他仰面躺倒在一個有點蔭涼的地方,飢渴使他近於衰竭, 他不知自己這次能否活過去。從哪兒飛來一隻蒼蠅落在他徽張開的嘴上,他下意識地—合嘴唇,把它吞下。他發覺蒼蠅是徽威帶甜味的。6月25日上午8時左右,他終於活著回到了三處233營地。 6月26日,烏魯木齊市達板城旅行社張雄文等6人找到233隊營地。該旅行社組團去樓蘭古城遺址旅遊考察,他們用CPS定方位,開著車在羅布泊西北岸轉了一整天,卻怎麼也找不見樓蘭的蹤影。他們請求李永生帶路同去樓蘭考察。李欣然同意。他們當天傍晚乘車出發,晚宿途中。次日繼續趕路,傍晚來到距樓蘭數公里處,車子過不去了,就地宿營。28日凌晨4時,他們在夜幕中徒步出發。天放亮時,他們幸運地找到樓蘭。遠遠地一個高高的土堆兀立在荒原上,那就是樓蘭佛塔--樓蘭古城遺址遠處辨認的標志。他們深一腳淺一腳地一鼓作氣走進樓蘭。 樓蘭這個漢代時曾顯赫一時的綠洲王國,絲綢之路上耀眼的明珠,於公元4世紀前後突然消失。直到本世紀初,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當地維吾爾族向導艾迪克帶領下才發現了樓蘭古城遺址。被漫漫黃沙湮沒一千多年的古城(遺址)重見天日。此後中外考古家、探險家源源不斷地冒著生命危險前來,試圖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此時呈現在他們面前的只是一座廢墟。上面只剩下一些殘敗的土牆,木料、蘆葦築成的民居房基,破碎的陶片,散落的銅箭鏃等。置身樓蘭古城遺址,他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旅行團中一位年近五十的學者禁不住哭了,他用顫抖的腔調說:「25年了--樓蘭,我總算見到您了!」李永生眼眶也噙著淚水,這也是他多年夢想之地。 經過考察分析,他個人認為樓蘭王國消失水源說是不確實的。而是由於樓蘭處於絲綢之路南北兩道岔路口重要的地理位置,導致戰爭、爭奪頻繁,使人民流離失所,最後毀棄了這個綠洲王國。他認為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發生了不可抵禦的大瘟疫。 李永生以位於羅布泊西北的石油地調三處233隊營地為自己探險考察的大本營,四闖羅布泊。前兩次孤身徒步只在羅布泊西側考察,未進入羅布泊湖盆中心地帶,也末見到樓蘭;第三次由西進入羅布泊湖盆。這是他考察時間最長、也最艱難的一次;第四次與烏魯木齊達扳城旅行社等人同行乘車兼徒步到達羅布泊西北岸的樓蘭古城遺址。 踏歌而還 6月28日,李永生與達扳城旅行社一行共7人乘車離開樓蘭,撤出羅布泊。眾人盡管蓬頭垢面,疲累不堪,但由於圓了樓蘭夢,心情異常舒暢。在顛簸行駛的旅行車內,他們扯起略帶沙啞、板結的嗓子忘情地唱起了新疆民歌,優美的旋律飄逝於空盪盪的漠野。 李水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世界是一個大框,家庭、父母、妻子、兒女是一個接一個的框,人們在這大大小小的框中煎熬……走路不是給人看的,是我自己要走,體會與眾不同的人生……」 「生我們的是自身的毋親,養育我們的是這塊土地,我們每一位炎黃於孫都有責任、有義務為她奉獻。」 「走路走遠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把路走『精』要在筆下給人們提供精神食糧。」 李永生沒有成婚,他長年漂泊在外,父母家人也難得親近。但是他說「沒有家,但有大家,有中華民族這個大家。」
C. 自駕穿越羅布泊路線
西進北出的穿越的線路是:
D1:烏魯木齊-吐魯番-鄯善
D2:鄯善-庫木塔格沙漠-大海道(大海道一天穿不出來,需要在裡面扎營一夜)
D3:大海道-白龍堆-羅布泊鎮
D4:羅布泊鎮-哈密
到哈密穿越就結束了,之後可以從哈密直接飛回。或在坐火車到敦煌(班次很多,5個小時以內即可到達),再敦煌玩一兩天再回。
如果是走南北穿越,合理的線路行程應該是:
D1:烏魯木齊-吐魯番
D2:吐魯番-庫木塔格沙漠-大海道(大海道一天穿不出來,需要在裡面扎營一夜)
D3:大海道-白龍堆-羅布泊鎮
D4:羅布泊鎮-米蘭古城-若羌(到若羌就已經南北穿越完畢)
羅布泊穿越注意事項
交通工具:穿越無人區一般都是請專業向導包車前往,或者跟車自駕也行。強烈不推薦單人單車前往無人區。古今往來,多少探險者把生命留在了無人區,千萬要謹慎。
關於車輛的選擇,在一般的戈壁上,城市SUV也能走,但是遇到一些稍微特殊一點的地形就可能有點吃不消了。推薦至少是國產長城H5級別的越野車,豐田霸道以上越野車比較保險。
露營裝備問題:帳篷、睡袋(零下20°)、防潮墊等一套露營裝備即可。一般無人區穿越扎營一晚就可以了,連續扎營女生可能會受不了。
(3)敦煌到羅布泊多少公里擴展閱讀:
羅布泊(Lop Nor),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湖泊,由於形狀宛如人耳,被譽為「地球之耳」,又被稱作「死亡之海」,又名羅布淖(nào),《山海經》稱之為"幼澤",也有稱泑澤、鹽澤、蒲昌海、鹽澤、牢蘭海、輔日海、臨海、洛普池、羅布池等多種名稱。
羅布淖爾系蒙古語音譯名,意為多水匯集之湖,海拔780米左右,位於塔里木盆地東部的最低處,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最東緣,若羌縣北部,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東南部,中心位於北緯40.5°,東經90.3°。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疏勒河等匯集於此,為中國第二大鹹水湖,面積約2400-3000平方公里。
D. 敦煌世界地質公園距離羅布泊多遠
直線距離也就200多公里,但是沒路,要從哈密走,890公里,主要看點就是丹霞地貌。
E. 玉門關在哪裡
甘肅省敦煌市
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前105年)修築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玉門關當隨之設立。
玉門關遺址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距敦煌市區約90公里,西距羅布泊約150公里,四境多戈壁、荒漠、草甸。遺址區東起倉亭燧、西至顯明燧、南至南三墩。
核心區以小方盤城遺址為中心,呈東西線性分布,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0.5公里。現遺存包括城址2座,烽燧20座,長城遺址18段,已對遊客開放有小方盤城遺址、大方盤城遺址和當谷燧周邊漢長城遺址。
(5)敦煌到羅布泊多少公里擴展閱讀
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
主要景點
1、漢代烽燧
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古代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一線有70公里的長城相連,每隔數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尤以古董灘北側墩墩山頂上的稱為「陽關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勢最高,保存比較完整。
2、碑文長廊
烽火台高聳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長廊,漫步在長廊里,既可欣賞當代名人的詩詞書法,又可憑弔古陽關遺址,還可以遠眺綠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風光。
3、南湖和葡萄長廊
陽關附近有一南湖和葡萄長廊,風格殊具,可參觀當地民俗。
4、絲綢之路
到絲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陽關。說到陽關,就不得不提它和絲綢之路的關系。絲綢之路開辟時,商隊從長安出發,到敦煌進行補給後,再從兩個關口出發,陽關就是其中一個。
經過陽關後,商隊穿過沙漠,到達鄯善(今新疆若羌),再到於闐,接著經過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到達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後,和從玉門關出發的商隊會合,再到塞琉西亞,最遠到達土耳其南部和埃及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