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肋下多少厘米怎麼測
A. 脾腫大的測量方法和分度標准
脾大分度標准觸診是確定脾大的一個簡便方法。正常情況下,左側肋緣下不能觸及脾臟。當內臟下垂、左側胸腔積液或氣胸時,偶爾於肋緣下可觸及脾下緣。臨床常用的脾大分度標准為:
(1)輕度腫大:深吸氣時,脾緣不超過肋下2cm。常見於急性感染、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結締組織病等。
(2)中度腫大:脾腫大超過肋下2cm至臍水平線以上為中度腫大。常見於慢性溶血性貧血、肝硬化、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慢性感染等。
(3)高度腫大:脾緣超過臍水平線以下或超過前正中線,也稱巨脾。常見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骨髓纖維化、黑熱病、血吸蟲病肝硬化及類脂質沉積症等。
測量方法
為確切記錄脾腫大情況,體檢應對腫大的脾臟進行測量,其測量方法為:
(1)第1線(又稱甲乙線):測量左側的鎖骨中線與肋緣交點至脾臟最遠點的距離。輕度脾腫大僅作第1線測量。
(2)第2線(又稱甲丙線):測量左側的鎖骨中線與肋緣交點至脾臟最遠點的距離。
第3線(又稱丁戊線):測量脾右緣與前正中線的距離。若腫大脾超過前正中線,則測量脾右緣與前正中線的最大距離,並以「+」表示;未超過前正中線者,應測量脾右緣與前正中線的最短距離,並以「-」表示。
B. 脾臟厚徑44mm,肋下30mm是什麼意思脾臟大嗎嚴重嗎
這個結果看來不準,脾臟正常應該基本位於左季肋部,也就是在肋下是觸不到的。
正常脾臟超聲測值一般厚徑不會超過4.0cm,你的是4.4cm,應該是略大,但就你檢查的結果顯示厚徑4.4cm,肋下就有3.0cm來看你的結果可能有問題,建議換一家醫院再查一次脾臟大小,如果確實是4.4cm那就要查肝功能看看肝臟是否正常,希望對你有幫助。
C. 脾臟厚約2.9厘米肋下可探及4.4厘米
超聲所見: 肝臟: 形態大小正常(右肝最大斜徑9.8cm) ,包膜完整光滑,實質回聲分布均勻,未見確切異常回聲團塊佔位,門靜脈內徑約0.9cm 膽囊: 前後徑約為3.8cm ,壁局部增厚, 最厚處約0.5cm ,囊內透聲可,肝內外膽管未見擴張. 膽總管: 上段內徑約0.3cm, 管內未見確切異常回聲佔位. 胰腺: 胰體厚約1.0cm, 包膜完整光滑,實質回聲分布均勻,主胰管內徑無擴張. 脾臟: 厚約3.0cm,包膜完整光滑,實質回聲分布均勻,未見確切異常回聲佔位, 脾靜脈未見擴張. 腎臟:形態大小正常,包膜完整光滑,實質回聲分布均勻,雙腎集合系統無分離 . 超聲診斷: 膽囊壁局部增厚 請有經驗點的朋友,幫我分析下這份B超檢驗報告結果. 上面數據都是屬於正常值吧? 我膽囊壁局部增厚, 具體是怎麼回事? 是什麼情況讓它增厚了呢? 有什麼後果呢? 該怎樣讓它快點康復呢? 膽囊壁增厚,就一定是膽囊炎么? 還是什麼炎症了?
D. 脾肋下3厘米是什麼意思
「肝肋下4cm脾肋下3厘米」那是肝脾腫大呀,特別是肝臟正常情況下應該肋下觸摸不到,「肋下4cm」太大了。
E. B超脾大肋下28mm是什麼意思
是描述脾臟的一個說法,以左側肋緣為標志,脾臟的邊緣可在肋緣下方1.4cm的位置探及。還可以接受吧,但是屬於脾大了。有肝病嗎,要注意了。定期復查肝功能,如果是乙肝還有乙肝病毒DNA。
F. 脾 41算大嗎 要怎麼樣治療
脾臟為一個網狀內皮細胞器官,呈紫紅色,質地柔軟脆弱,呈三角錐體。位於腹腔的右上腹部,在膈肌之下,胃的左後方,左腎的前上方,橫結腸之下,被第九、十十一肋骨掩蓋。成人脾臟長約11-12cm,寬約7cm,厚約4cm,重約150-250mg。
正常的脾臟一般不能摸到,內臟下垂、左側胸腔大量積液或氣胸時膈下降,可使脾向下移位而被觸及,除此之外,若能觸及脾臟則提示脾腫大。測量方法:脾臟腫大不超過臍水平時,可沿左鎖骨中線測量肋下緣至脾下緣的距離(以厘米表示);脾大超過臍水平時,可用三線記錄法
1線又稱甲乙線,測量左鎖骨中線與左肋弓交叉點至脾下緣的距離。
2線又稱甲丙線。測量交叉點至脾尖的最遠距離。
3線又稱丁戊線,表示脾右緣到正中線的垂直的距離,超過正中線以+號表示,未超過則以-號表示。
臨床上常將腫大的脾臟分為輕度、中度、高度腫大。深吸氣時,脾臟在肋下不超過3cm者為輕度腫大。
中度腫大脾臟腫大超過3cm至臍水平線。
高度腫大超過臍水平以下者。
脾臟的超聲測量常用以下幾種測量方法。
右側卧位。將探頭入在脾區胸廓表面,相當於第九肋間(第8-10肋間),沿脾的長軸顯示脾的縱斷面,選擇脾臟最長徑所在部位和有脾門血管處凍結圖象,進行測量,可測量脾臟厚徑和長徑。
仰卧位。將探頭放置在左側面腑後線附近,進行脾臟冠狀掃查,以顯示脾、腎聲象圖書館及其與脊柱關系,然後將聲束平面向前內側面(腹側)傾斜,即為前傾冠狀掃查,直至清楚顯示脾門部和脾的完整輪廓。冠狀切面可測量脾的最大長徑(上、下端徑),前傾冠狀切面可測量脾的厚徑和傳統長徑。
脾臟的最大長徑是指脾聲象圖的內上緣至外下緣間的距離,此徑與脾臟解剖學的上端和下端間距比較一致
脾臟的傳統長徑是指脾下級至左肺下緣間的距離
脾臟的面積測量。日本學者Koga提出計算脾臟面積的公式S=K .ab.公式中S代表脾的縱斷面積,a為長徑,b為厚徑,K為常數0.8- 0.9,正常人用0.8,肝病患者取0.9。
Niederau測量法即脾臟的長徑,橫徑和余徑的測量法,肺和脾上級外測交界處世哲學脾長徑和橫徑的起點,從該點垂直向下,至脾下級為脾的長徑。從該點垂直向內至脾內側緣為脾的橫徑。長徑和橫向聯合徑相交成直角,該角的平分線為脾的斜徑。
正常值:長徑5.8 ± 1.8cm ,橫徑5.5 ± 1.4cm ,斜徑3.7 ± 1.0cm。
凡具備以下條件之一者,可考慮脾氣臟增大(身材特別高大魁梧乾例外):① 厚徑,男女分別大於4.0cm和 3.7cm;②傳統長徑達到或超過8cm ;③最大長徑(脾上下端徑)脾上下端徑)超過12cm ;面積代表值(長×厚)大於25cm;④體積代表值(最長′ 厚′ 寬)男女分別大於 240cm3 和215cm3。
你所說的脾41可能是面積代表值吧,如果是,就說明脾有腫大。引起脾腫大的原因很多,如血吸蟲病、慢性肝炎、黑熱病、傷寒、瘧疾、門靜脈高壓症、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脾腫大以後,可引起脾功能亢進,使血液中的血細胞和血小板減少。按病因,脾腫大可分為五大類。
(一)感染性脾腫大a.病毒性肝炎、敗血症等所致的急性感染脾
腫大,一般程度較輕、質地較軟,隨著感染被控制,脾也逐漸縮小。
b.脾膿腫,為腹腔化膿性感染、膿血症、傷寒等的少見並發症,有畏
寒發熱、腹肌緊張、脾大觸痛及波動感,白細胞升高;合並脾周圍炎
時,脾區可出現摩擦音,需藉助超聲檢查、核素顯象等,方能與左膈
下膿腫、腹壁膿腫鑒別。
(二)充血性脾腫大由門脈高壓引起,見於各種肝硬化,以及門
靜脈、脾靜脈炎或血栓形成,晚期多有脾功能亢進等。
(三)血液病性脾腫大a.慢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慢性溶血性
貧血,多有較明顯的脾腫大。b.慢性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病因
不明,好發於青年女性,以皮膚粘膜出血、血小板減少、出血時間延
長、凝血時間正常、骨髓內巨核細胞增多、血小板形成不良為特徵,
常伴輕度脾腫大。
(四)網狀內皮細胞病性脾腫大臨床上不多見,如嗜酸性肉芽腫
、惡性組織細胞瘤等。
(五)腫瘤性脾腫大a.原發性脾腫瘤:少見,良性的血管瘤、淋
巴管瘤,除脾大外無其他症狀;惡性腫瘤多為脾肉瘤,脾增大迅速、
質硬、表面不光滑,伴發熱、左上腹不適,短期內全身情況惡化。b.
脾囊腫:其中皮樣囊腫、淋巴管囊腫、包蟲囊腫屬真性囊腫,內膜具
有分泌功能;假性囊腫分出血性、漿液性、炎性等,囊壁為纖維組織
,由脾損傷後的陳舊性血腫,或脾梗塞後局部壞死液化形成,無分泌
功能。
脾腫大一般進行病因治療,僅一部分脾腫大病人需手術治療。除脾膿腫應切開
引流外,脾切除主要適用於:a.門脈高壓引起的充血性脾腫大;b.
脾腫大合並脾功能亢進(原因不明的原發性脾亢,較有誘因的繼發性
脾亢手術效果好);c.原發性脾腫瘤;d.脾囊腫(無論真性、假性
,因易繼發感染、出血,甚至破裂);e.瘧疾、黑熱病所致的巨脾;
f.某些造血系統疾病,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脾切除經常有效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切大多有效)、自體免疫溶血性
貧血(脾切除約半數有效);g.遊走脾急性扭轉等。
G. 脾肋下三指怎麼算啊
胃在左季肋區, 用手摸到自己的左邊最下面的幾根肋骨的深方就是胃,脾在胃的左邊,肝很大,位於右季肋區, 在右面的最下面的幾跟肋骨的深方是肝的上部分,下面還有一部分。腎在腹後臂,用手在你的後背找到最下面的肋骨與脊柱的夾角的部分身方就是腎。肺位於胸腔,心臟的兩邊,肺的上面能越過你最上面的肋骨,下邊與橫膈膜相貼(當然隔有兩層胸膜)。 從網上搜索一下圖片就明白了。 估計是鬧肚子了,或是胃不舒服,應該沒事的,或者去醫院看看。
H. 測量高度脾大的三條線應如何記錄
1、第一測量:又稱甲乙線。左鎖骨中線上,肋緣至脾臟下緣之間的距離。
2、第二測量:又稱甲丙線。左鎖骨中線與肋緣交點至脾臟最遠點之間的距離。
3、第三測量:又稱丁戊線。脾臟右緣距前正中線之間的距離。
脾臟向右越過前正中線,測量為正值,反之為負值。
脾臟是機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佔全身淋巴組織總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是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中心。位於左季肋區後外方肋弓深處,與9-11肋相對,長軸與第10肋一致。膈面與膈肌和左肋膈竇相鄰,前方有胃,後方與左腎、左腎上腺毗鄰,下端與結腸脾溝相鄰,地柔軟的網狀內皮細胞器官,成年人的脾長約10cm~12cm,寬6cm~8cm,厚3cm~4cm,重110g~200g,大致有巴掌那麼大,重200克左右,由幾條韌帶將其"懸掛"在上腹部。在正常狀態下一般摸不到脾臟,如果仰卧或右側卧位能觸摸到脾臟邊緣,說明脾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