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能深入皮膚多少厘米
⑴ 艾灸能提升臉部皮膚嗎
中醫以為,人之所以能生龍活虎,離不開血和氣兩種東西,以氣帶血,以血養氣,陰陽均衡,人才安康而無疾。
女性體質為陰性,容易因寒涼而生病。寒邪進入身體後耗費掉女性體內本就不多的陽氣,使得血液循環不暢,臟腑得不到滋養,各種皮膚問題就會顯現。
人是一個整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協調的,這種相互協調關系,主要是靠經絡的調節作用實現的。
而艾草為純陽性,能夠疾速補充人體內的陽氣,使之氣血充足,從內至外的散發生機與魅力。
一、艾灸美容功效
1.面部排毒祛濕
艾灸具有清除面部寒氣、濕氣、提升面部肌膚免疫力、抵抗力,排除毒素(如黑頭、斑痕、青春痘)。
2.面部皮膚方面
可加速皮膚的血液循環,使老化細胞代謝,新細胞再生加強,淡化色斑,減少皺紋,使膚色紅潤,延緩衰老。
3.眼部方面
可改善眼袋、黑眼圈、眼瞼下垂、皺紋、延緩眼部的鬆弛老化現象,使眼部恢復光彩。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艾灸可以通過經絡調整人體生理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血液循環,調整內分泌,提高機體免疫力和防病能力。
二、面部艾灸常用手法
【溫和灸】:溫和灸或者也叫懸灸,也就是用手持艾條,不藉助任何艾灸工具,左手按住穴位,右手手持艾條對准穴位,在皮膚上方2-3cm位置熏烤。不移動位置,如果感覺很燙,則適當的離皮膚遠一點。
【雀啄灸】:顧名思義,雀啄就是小鳥啄食的意思,雀啄灸的方式,就是模仿小鳥啄食而來,點燃後,對准穴位,垂直上下移動,移動速度適中即可,彷彿小鳥啄食一般。當與離皮膚很近,皮膚感到很燙時候就提高度,稍息1-2秒,再次下移即可。
【迴旋灸】:迴旋灸能艾灸到的皮膚范圍比較大,點燃後,在穴位上方2-3cm附近順時針畫一個圓,再逆時針畫一個圓,反正就是作用畫圈圈的意思。以上操作手法基本。
三、艾灸面部美容的具體方法
1、治眼瞼下垂用艾條點燃後,在上眼瞼至前額部來回懸灸,至局部紅暈,自覺溫熱舒適,施灸20分鍾左右。施灸時小心艾灰掉落燙傷皮膚。每晚1次,10次為1個療程。
2、治雀斑以艾條點燃後,熏熨合谷、曲池及面雀斑處,使局部有溫熱感,皮膚出現紅暈為度,施灸時,尤其面部要小心艾灰掉落灼傷皮膚,每晚或隔日晚上施灸1次。通經活血防治雀斑。
3、治痤瘡將艾條點燃後,在面部顴骨、下關、巨骨、迎香等穴上施灸,距穴約1~2厘米,每穴灸2分鍾,至局部皮膚紅暈出現為度。
4、治黃褐斑卧前取1支艾條,點燃後在面部黃褐斑局部施灸,艾條距皮膚2~3厘米,至局部皮膚產生紅暈,自覺有溫熱感,施灸10分鍾左右,施灸時小心艾灰掉落燙傷皮膚。
5、治面部皺紋多患者仰卧,將鹽末填平臍孔,切取0.3厘米的鮮姜1片,中心用針穿刺數孔後置於臍上,薑片上置中艾炷(如黃豆大)點燃施灸。如局部感到灼熱而不能忍受時,可將薑片稍向上提起片刻,再放下施灸,反復操作,至艾炷全部燒完再換一艾炷,至局部皮膚產生潮紅為度,每晚1次。益氣健脾,養血容顏。
6、治面部虛胖每晚臨睡前,將艾條點燃,端坐床前,分別灸足三里、天樞、中脘穴,每穴懸灸5分鍾左右,局部出現紅暈,自覺溫熱舒適感。益氣健脾,養血容顏。
7、臉頰、腦門子上老長痘痘,口臭、糞便乾燥堅持每一天艾灸雙側內庭、天樞3分鍾。
8、不用唇彩,雙唇仍然鮮亮每一天睡前灸神闕、關元各10分鍾,再艾灸血海3分鍾。
9、留住烏黑秀發的秘密,每一晚泡腳後艾灸雙側太溪和湧泉2-3分鍾,從內部來為頭發補充營養。
10、讓皮膚潔凈而清爽,每一天敲打膽經,艾灸太沖,皮膚變得潔凈,面貌頓時清爽。
11、怎樣擁白里透紅好膚色堅持每一天早上7-9點艾灸足三里3-5分鍾,不必選用任何極其昂貴的打扮用品,皮膚照樣可以白里透紅。
12、怎麼改善粗糙、愛起疙瘩的皮膚要想皮膚細膩平滑有彈性,別只盯著化妝櫃,堅持每一天前9-11點艾灸兩側列缺3-5分鍾,半月後你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13、怎麼對付「黑頭」每一天艾灸雙側陰陵泉10分鍾,晚睡前艾灸雙側足三里3-5分鍾,臉就變得光潔無瑕。
14、跟「黑眼圈」說再會事情學習壓力大,一不小心熬夜就會也現熊貓眼」,這時候只要每一天艾灸雙側肝俞、膈俞、太溪3-5分鍾,睡前艾灸雙側三陰交3分鍾,就能夠跟黑眼圈拜拜。
15、簡單消除眼袋、臉浮腫的好方法每一晚睡前艾灸足三里和水分穴10分鍾,,再艾灸陰陵泉3-5分鍾,會很快消除眼袋和浮腫。
16、嘴唇發干老脫皮怎麼辦這是陰虛火旺,要補陰。身體上有個穴位叫「三陰交」,是足三陰經的交會穴,艾灸此穴補陰可以事半功倍。它在內腳踝尖向上四橫指。
面部艾灸注意事項
1.面部溫灸順序:額頭→太陽穴→眼部(瞳子廖、承泣、四白)→臉頰→鼻翼→嘴周→頜尖→頸部→耳周。
2.艾灸時間:面部10分鍾,眼部時間3分鍾。
3.灸材選擇:因面部皮膚較為嬌嫩,因此需選用高比例的艾條,實際比例應達到20:1及以上。
4.切忌用卷制松軟的艾條,一定要緊致,否則容易掉灰和燙傷,後果很嚴重。
⑵ 艾灸怎麼使用
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1.5-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圖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
⑶ 艾灸法怎麼操作
操作方法
艾灸療法是使用艾絨製成的艾炷、艾卷,點燃後,在身體相應的穴位上施行熏灸,以溫熱性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以達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種方法。
一、艾條的製作方法
艾灸療法的主要材料為艾絨,艾絨是由艾葉加工而成。選用野生向陽處5月份長成的艾葉,風干後在室內放置1年後使用,此稱為陳年熟艾。
取陳年熟艾去掉雜質粗梗,碾軋碎後過篩,去掉尖屑,取白纖絲再行碾軋成絨。也可取當年新艾葉充分曬干後,多碾軋幾次,至其揉爛如棉即成艾絨。
1.艾炷的製作
將適量艾絨置於平底磁碟內,用食、中、拇指捏成圓柱狀即為艾炷。艾絨捏壓越實越好,根據需要,艾炷可製成拇指大、蠶豆大、麥粒大3種,稱為大、中、小艾炷。圖146。
2. 艾卷的製作
將適量艾絨用雙手捏壓成長條狀,軟硬要適度,以利炭燃為宜,然後將其置於寬約5.5厘米、長約25厘米的桑皮紙或純棉紙上,再搓捲成圓柱形,最後用面漿糊將紙邊粘合,兩端紙頭壓實,即製成長約20厘米,直徑約1.5厘米的艾卷。圖147。
3.間隔物的製作
在間隔灸時,需要選用不同的間隔物,如鮮薑片、蒜片、蒜泥、葯瓶等。在施灸前均應事先備齊。鮮姜、蒜洗凈後切成約2-3毫米厚的薄片,並在薑片、蒜片中間用毫針或細針刺成篩孔狀,以利灸治時導熱通氣。蒜泥、蔥泥、蚯蚓泥等均應將其洗凈後搗爛成泥。葯瓶則應選出相應葯物搗碎碾軋成粉末後,用黃酒、薑汁或蜂蜜等調和後塑成薄餅狀,也需在中間刺出篩孔後應用。
二、艾灸的方法
1、直接灸:是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若施灸時需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後留有瘢痕者,稱為瘢痕灸。若不使皮膚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稱為無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膿灸:施灸時先將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上,用火點燃艾炷施灸。每壯艾炷必須燃盡,除去灰燼後,方可繼續易住再灸,待規定壯數灸完為止。施灸時由於火燒灼皮膚,因此可產生劇痛,此時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圍輕輕拍打,藉以緩解疼痛。在正常情況下,灸後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膿形成灸瘡,5-6周左右,灸瘡自行痊癒,結痴脫落後而留下瘢痕。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哮喘、肺結核、瘰癧等慢性疾病。
(2)無瘢痕灸。施灸時先在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於粘附,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上點燃施灸,當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時,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麥粒大的艾炷施灸,當患者感到有灼痛時,醫者可用鑷子柄將艾炷熄滅,然後繼續易位再灸,按規定壯數灸完為止。一般應灸至局部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因其皮膚無灼傷,故灸後不化膿,不留瘢痕。一般虛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2.間接灸:是用葯物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如生薑間隔灸、隔鹽灸等。
(1)隔姜灸。是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將薑片置於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艾住燃盡,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常用於因寒而到的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痹痛等。圖148。
(2)隔蒜灸。用鮮大蒜頭,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置於應灸俞腧或患處,然後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此法多用於治療瘰癧,肺結核及初起的腫瘍等症。
(3)隔鹽灸。用純凈的食鹽填敷於臍部,或於鹽上再置一薄薑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圖149。多用於治療傷寒陰證或吐瀉並作,中風脫證等。
(4)隔附子餅灸。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0.8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規定壯數為止。多用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症。
3.艾卷灸:
(1)艾條灸。是取純凈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的細草紙上,將其捲成直徑約l.5厘米圓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緊,外裹以質地柔軟疏鬆而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條艾絨中滲入肉桂、乾薑、丁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各等分的細末6克,則成為葯條。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和雀啄灸。
(2)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圖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對於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圖151。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施轉施灸。
4.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於既需要留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時,將針刺入腧穴得氣後,並給予適當補瀉手法而留針,繼將純凈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艾條一段長約2厘米左右,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圖152)。待艾絨或艾條燒完後,除去灰燼,取出針。
5. 溫灸器灸:是用金屬特製的一種圓筒灸具,故又稱溫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內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時,將艾絨或加摻葯物,裝入溫灸器的小筒,點燃後,將溫灸器之蓋扣好,即可置於腧穴或應灸部位,進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為度。有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
禁忌症與注意事項:
⑷ 如何做艾灸
溫和灸
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1.5-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
對於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雀啄灸
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施轉施灸。
迴旋灸
距皮膚1.5-3厘米左右,艾灸條在皮膚上做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
(4)艾灸能深入皮膚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乾枯後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本草綱目》除記載有「白蒿」及「白艾』外,還記載有「蘄艾」(產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薪州鎮),可入葯。此系艾的栽培品種cv. qiai,與原種(野生種)的區別在於:栽培品種植株高大,高150-250厘米,香氣濃烈;葉厚紙質,被毛密而厚,中部葉羽狀淺裂,上部葉通常不分裂,橢圓形或長橢圓形,最長可達7-8厘米,寬1.5厘米,葉揉之常成棉絮狀;入葯,性溫、苦、辛、微甘。
為「止血要葯」,又是婦科常用葯之一,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煮水洗浴時可防治產褥期母嬰感染疾病,或制葯枕頭、葯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及虛寒胃痛等;艾葉曬干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殺蟲的農葯或薰煙作房間消毒、殺蟲葯。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葯,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台灣正流行的「葯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關於艾葉的性能,《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現代葯理發現,艾葉揮發油含量多,1.8-桉葉素(佔50%以上),其它有α-側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風干葉含礦物質10.13%,脂肪2.59%,蛋白質 25.85%,以及維生素A、B1、B2、C等。灸用艾葉,一般以越陳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說法。
艾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 根治風濕性關節炎﹑頭風﹑月內風等。因它可削冰令圓,又可炙百病,為醫家最常用之葯。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
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一來用於避邪,二來用於趕走蚊蟲。
製作方法
艾灸療法的主要材料為艾絨,艾絨是由艾葉加工而成。選用野生向陽處5月份長成的艾葉,風干後在室內放置1年後使用,此稱為陳年熟艾。取陳年熟艾去掉雜質粗梗,碾軋碎後過篩,去掉尖屑,取白纖絲再行碾軋成絨。也可取當年新艾葉充分曬干後,多碾軋幾次,至其揉爛如棉即成艾絨。
1.艾炷的製作
適量艾絨置於平底磁碟內,用食、中、拇指捏成圓柱狀即為艾炷。艾絨捏壓越實越好,根據需要,艾炷可製成拇指大、蠶豆大、麥粒大3種,稱為大、中、小艾炷。圖146。
2. 艾卷的製作
將適量艾絨用雙手捏壓成長條狀,軟硬要適度,以利炭燃為宜,然後將其置於寬約5.5厘米、長約25厘米的桑皮紙或純棉紙上,再搓捲成圓柱形,最後用面漿糊將紙邊粘合,兩端紙頭壓實,即製成長約20厘米,直徑約1.5厘米的艾卷。
3.間隔物的製作
在間隔灸時,需要選用不同的間隔物,如鮮薑片、蒜片、蒜泥、葯瓶等。在施灸前均應事先備齊。鮮姜、蒜洗凈後切成約2-3毫米厚的薄片,並在薑片、蒜片中間用毫針或細針刺成篩孔狀,以利灸治時導熱通氣。蒜泥、蔥泥、蚯蚓泥等均應將其洗凈後搗爛成泥。葯瓶則應選出相應葯物搗碎碾軋成粉末後,用黃酒、薑汁或蜂蜜等調和後塑成薄餅狀,也需在中間刺出篩孔後應用。
⑸ 艾灸基礎知識
【題外話:您的耐心就是您進步的基石】
一、艾江山的由來
艾江山的故事,艾江山的起源,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為什麼叫艾江山,大家都知道艾江山的老闆叫玄奘,玄奘最初不是做微商的,是開淘寶店的,最早他不是做艾條,也不是做這個中醫養生行業,有一天他在開車的路途中聽到了一首歌,歌名就是林志炫的煙花易冷,他越聽心裏面感觸就越深,然後就去找這個煙花易冷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非常的感人,我們老闆就開創了淘寶店的品牌叫艾江山更愛美人,然後對產品提出了理念,執著於產品猶如執著於愛情,對產品的質量嚴格把關,專一專注專致,所以我們公司每一款產品,產品的質量都嚴格把關要求都非常嚴格,而且對外面也不誇大事實不吹噓,不去說本來沒有的效果,不去擴大誇大它,很多都是用戶實實在在的體驗分享出來。
二、艾灸的起源與發展史
古人有火的時候就發現火能產生熱,熱能緩解疼痛。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人就知道,太陽照到的石頭,人用背部靠在上面,會非常的舒服可以緩解疼痛,那個時候灸就已經有了。古人發現用火烤著身體疼痛或者不舒服的地方就可以鎮痛、緩解症狀,那個時候大家就對艾灸有了全新的認識。《黃帝內經》是世界上第一本對艾灸進行總結和論述的書籍,葯王孫思邈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艾灸器具的人。2010年中國針灸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艾灸的典故
1、孫思邈說「艾火遍身燒」可以活百歲。
唐代著名醫學家,被人譽為「葯王」的孫思邈,幼時體弱多病,中年以後開始喜歡上了艾灸,據其自己述說經常是「艾火遍身燒」,他尤其愛灸足三里穴。到了90多歲高齡,仍能「視聽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在年過百歲之時,還能精力充沛地著書立說。
2、《扁鵲心書》中記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3、「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醫學入門》
4、一碗湯,一根針,一柱灸。
《孟子.離婁篇》中有一句:「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七年之病,指的是大病、難治之病;三年之艾,指的是三年以上的陳艾。總結來說就是對於大病、重病,要用三年以上純正的陳艾來進行艾灸治療才會起到好的效果。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艾以葉入葯,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
李時珍提出「艾葉可以治百病」。現在糾正:艾灸可以灸百病,不是治百病。古人可以用艾灸治百病,因為古時候人的疾病比較簡單。現代人的疾病是比較復雜的,不是單一的一種病症,是多元化的。現代人的病很難用艾灸全部調理。艾灸可以作為保健養生的項目。針對骨骼、關節肌肉酸痛等問題,艾灸可以有很明顯的作用,但針對胃調理、肝膽調理、睡眠調理等等,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四、艾葉的功效
傳統上來講,艾草是艾灸的主要原料,也是《黃帝內經》中提到的為數不多的葯物之一。
艾草被稱為「百草之王」,是多年生草本菊科植物。自然生長於山野之中,以湖北蘄州(蘄春)產艾草為最佳。為什麼蘄春的艾草最佳呢?因為這個地方有先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中間有雨湖,雨湖每天早上晨起的露水,照耀在雨湖當中,然後它的濕度溫度是剛剛好的,所以艾葉產生出來艾草的葉子非常的厚重,它的出絨也非常的多,而療效也非常的佳,那我們的小黃條,就是湖北蘄春生產的純手工的三年蘄艾。艾葉性味苦、辛、溫,歸肝、脾、腎經,具有通經活絡、活經止血、散寒止痛。生肌安胎、回陽救逆、養生保健之功效。
艾草內服可以治療宮寒、行經、腹痛、女性崩漏帶下;外用可以灸治百病。
用現代醫葯學角度理解艾草,艾葉里含有一種揮發油,又名艾草油,主要成分是苦艾醇、苦艾酮,具有興奮中樞神經的作用。這兩種成分中含有鉀類、鞣酸、氯化鉀等,具有解熱、止血、鎮痛的作用。
我們在艾灸的時候,艾燃燒生成的甲醇提取物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而且比未燃燒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強,可使施灸局部皮膚中過氧化脂顯著減少。艾燃燒生成物當中的抗氧化物質,附著在皮膚穴位上,通過灸熱滲透進入體內,起到行經走絡的作用。
艾在燃燒時揮發的艾葉油對體外的白色葡萄球菌、加林球菌、肺炎球菌等具有很好的抑製作用,所以,艾有抗病毒、平喘、鎮咳、祛痰、抗過敏、止血、抗凝血、增強免疫、護肝利膽、抑制心臟收縮、降壓等廣泛的葯理作用。
而且,經常去艾灸我們的皮膚身體都會達到一個平衡,會顯得比同齡人年輕很多,而我們也鼓勵大家做這種安全溫馨無創有效深受大家喜歡的灸法。
五、艾灸的適用范圍
為什麼這幾年艾灸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被越來越多的人推崇,因為艾灸適合於男女老少,當然也是有一些局限性,在沒有器官性病變的亞健康人群是適合艾灸的。
比如男性的頸椎調理、腰椎調理、疏肝利膽、增強體質、預防各種慢性病、等等的一些調理。女性的調理包括美白,美容祛斑,祛黃,祛痘,瘦身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症,乳房的保養,失眠氣血的調理脾胃的調理等適用范圍。
艾灸針對於老人的頸椎腰椎,四肢關節,脾胃腸道的調理,可以預防高血壓心腦血管老年痴呆症,抗衰老延年益壽等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小兒厭食、視力疲勞、多動症、晚上盜汗、生長發育綜合調理等等,但一定要經過老師的專業指導才可以艾灸
六、灸療法
那我們說艾灸艾灸,灸法是中醫學中最古老的療法之一,又稱灸療或灸療法。灸療法的產生早於葯方。就針灸而言,灸法可能更早於針法。
灸法中從古老的化膿灸、隔物灸(鹽、姜、蒜等),倒後來的盒灸、儀器灸,再到後來的迴旋灸、雀啄灸,包括懸灸等等,這些都是灸療法。現代人可能對隔姜灸和吧房灸皮膚的感覺比較排斥,因為會對皮膚造成創傷。
推薦給大家的艾灸方法—懸灸
其實在古法艾灸裡面,最好的效果是懸灸,現在各大美容院很多養生館,都弄了各種各樣的儀器艾灸床艾灸儀,但是很多效果往往都不如懸灸,懸灸是20世紀90年代在艾灸的基礎上開發的,是被勞動部門核準的一項新的適合男女老少以及各種體質的中醫外調的應用技術。它與傳統的艾灸相比有以下特點:表面不潮紅、不灼熱,體內沒有燥熱感,能夠使被灸的人根據不同的症狀清晰地感覺到體內有酸麻脹痛的灸感,同時能夠讓人體會有比較舒適的感覺,不容易產生像暈灸、上頭、串氣等等好的現象。大家在平時艾灸的時候,不論是哪種灸法,都會有一定的注意事項,比如說盒灸時不要讓點燃的艾條離皮膚太近,這樣很容易燙傷,要考量下艾條點燃的火頭距離皮膚的距離適當調節,所以我們在買到艾條的時候,一定要咨詢,賣給你艾條的那一個人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何去用灸哪些穴位,辨證論治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懸灸時控制垂直距離在6厘米,皮膚不能有燙感和紅暈,不能灼傷皮膚
七、懸灸的作用原理
1、溫經散寒
艾灸可以用於因寒運行不暢的症狀。比如說腿腳的麻木,手臂的彎曲不利,可以通過艾灸溫補經絡,驅散經絡裡面的寒氣。達到緩解舒經活絡的作用
2、行氣通絡
我們人體的經絡分布於人體各部,內部聯系五臟,外部聯系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艾灸一定的穴位可以調和氣血,疏通經絡,治療緩解各種痛症。
3、扶陽固脫
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以陽氣為根本,手腳冰涼,四肢不暖,艾灸可以做到扶陽固脫,溫補身體,以得到正常、和諧的身體。
4、驅寒祛濕、解痙止痛
現代人常年生活在空調房間里,身體變得很寒。俗話說百病從寒而起,如果寒濕逼入臟腑,就會阻礙經絡,造成很多病症。如:胃痛、經期痛經、四肢涼、腰酸背痛,頸椎病。艾灸可以直接將這些留存於臟腑的寒氣排出體外。如果體內寒氣嚴重的人,通過艾灸也可以通過手心、手指尖、足心等,也就是十二經絡的井穴部位排出體外。
5、現代文明病的保健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惡性腫瘤等慢性病(非傳染性疾病),這些疾病的早期,可以通過艾灸得到緩解,晚期也可以明顯改善病人的痛苦。
八、艾灸的效果
1、使全身由內而外感到輕松,消除疲勞。
2、淡化皮膚各種斑點,如:雀斑、黃褐斑、老年斑。氣血紅潤有光澤,皮膚質地細膩。
3、祛濕驅寒,緩解頑固的風濕疼痛、月經疼痛、頸腰椎疼痛、胃痛、四肢關節痛等。
4、調節人體的氣機,達到通血、通氣、通便的作用。
5、提升肌體免疫力,遠離感冒等各種亞健康症狀;改善體形,有助於減肥;改善睡眠,提高睡眠質量;提升男女性機能,延緩衰老;補陽扶正,延年益壽;也有利於兒童的生長發育。
總體來說灸可以扶陽固本,艾灸是非常好的
⑹ 艾灸可以隔著衣服灸嗎 艾灸隔著衣服管用嗎
您好,隔著衣服艾灸的話,盡量不要隔太厚,不然效果不好,艾灸之所以發揮治療作用,是通過艾灸產生的溫度以及煙味對於局部的穴位的刺激。如果隔著衣服進行艾灸,那麼治療效果會大大的降低。
艾灸的幾種灸法:
1、直接灸 直接灸的方法是用艾絨捏成的圓錐體,也叫艾炷,直接放於身體穴位和痛處點燃施灸的方法。這種方法由於現代人很難接受,所以應用的不多了,大多用溫和灸代替了。
2、懸灸 懸灸使用的工具是艾條,由艾絨卷材的棒狀灸具;是將點燃的艾條懸於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種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膚約3厘米,灸5—10分鍾,可使皮膚有溫熱感而不至於燒傷皮膚,以紅暈為度。操作方法,分為溫和灸、迴旋灸、雀啄灸三種方法。
3、艾灸器灸 艾灸器又叫溫灸器,現在市場多見的有銅制艾灸罐,也是一種溫灸療法。它的優點是可以固定在身上更方便,不用刮灰更節省耗材,更加溫和刺激性小,艾煙更。
4、隔物灸 隔物灸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上某種物品而施灸的一種方法。又稱 「間隔灸」。作為間隔的物品通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葯灸等。
【歸朴石磨艾】為您解答,有問題您可以繼續追問。純手打,望採納。
⑺ 艾灸的正確方法,做艾灸時需要注意什麼
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1.5-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施轉施灸。
迴旋灸:距皮膚1.5-3厘米左右,艾灸條在皮膚上做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
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浪費時間。對於養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要注意體位、穴位的准確性: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要根據處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7)艾灸能深入皮膚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要循序漸進,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少一些。以後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防止暈灸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頭暈、眼花、惡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甚至發生暈倒。出現暈灸後,要立即停灸,並躺下靜卧,再加灸足三里,溫和灸10分鍾左右。
施灸溫度的調節:對於皮膚感覺遲鈍者或小兒,用示指和中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做到既不致燙傷皮膚,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⑻ 艾灸距離皮膚應該多遠,一次灸多長時間呢
你好,艾灸是中醫的一種常用的治療的方法,艾灸治療時一般可以在皮膚的2--3厘米左右的位置即可,一次艾灸的時間在10--20分鍾左右,必要時應該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為宜。
⑼ 艾灸的用法、作用和副作用
艾灸乃中國最古老的醫術之一,屬中醫外治法,艾灸的使用 方法 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艾灸的用法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艾灸的用法
(1)艾條灸:是取純凈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的細草紙上,將其捲成直徑l.5厘米圓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緊,外裹以質地柔軟疏鬆而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
(2)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1.5-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對於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3)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施轉施灸。
(4)迴旋灸:距皮膚1.5-3厘米左右,艾灸條在皮膚上做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
艾灸的作用
灸足三里:
足三里是陽明胃經的合穴,為五俞穴之一, 為全身最重要的強壯穴。具有健脾胃,助運化,調氣血,扶正氣,壯元陽,祛風邪及強身壯體益壽的作用,俗話說. "若要安 (足)三里不幹",是古今最常用的保健穴。常用法採用艾條溫和灸或化膿灸。
灸關元穴:
關元屬任脈經穴,為足三陰經與任脈之會,手太陽小腸的募穴。具有溫腎固精,益氣回陽,培元固本,理氣和血,通調沖任及強壯的作用,灸之能調整膀脫的張力,促進垂體 …性腺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防病強身保健。古人有"關元主諸虛百損"。對防治遺尿、遺精,習慣性便秘等有較好效果。為中老年人保健灸常用穴。
灸氣海穴:
氣海穴屬任脈經穴,為保健要穴。具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調理沖任及強壯作用,灸之能調整胃腸及腎的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對腹瀉、遺尿、陽痿,滑精、月經不調、崩漏、中風、不孕有防治作用。古人有"氣海者,人元氣所生之地也".
灸腎俞穴:
腎俞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背俞穴,具有補腎益精強健腰背,聰耳明目,壯骨健身,溫陽散寒等強壯作用。灸之能調整腎;功能,促進腎上腺皮質功能,調整膀胱張力,興奮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能力,主治腎虛腰痛,精少早泄,諸虛百損等。對腎虛腰痛、遺精、陽痿、早泄、遺尿、哮喘等有防治作用。
灸膏育俞穴:
膏育俞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背俞穴,有調整肺氣,養陰潤肺,補虛益損的功效。灸之能緩解支氣管症, 增加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防治肺結核、支氣管炎、哮喘、虛勞及一切血證。
灸風門穴:
風門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穴,為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交會穴,又稱熱府,是風邪出入之門戶。具有宣肺解表, 疏散風邪,調整氣機的功效。灸之能調整肺功能,增強肺通氣量。主治一切風證,防治感冒、鼻炎、肺炎、中風、面癱等。
灸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屬足太陰脾穴,為足三陰經之交會,具有保健和胃,調補肝腎,調理經血,主生殖的作用。。主治肝、脾、腎三臟的疾病。防治各種類型的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神經病和婦科病等多種疾病。
灸風池穴:
風池穴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深層為頭夾肌;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小神經之支。具有鬆弛肌肉,緩解肌肉僵緊的作用。對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等疾病的防治。
灸大椎穴:
大椎穴位於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有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有第1肋間後動、靜脈背側支及棘突間靜脈叢;布有第8頸神經後支。常用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現代研究證實,灸大椎穴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對血小板和白細胞有雙向調節作用。
灸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常用於頭痛、失眠、腰痛、小兒驚風等症的防治,是老年保健要穴。常灸湧泉穴有養心安神、補腎壯陽、益壽延年的作用。
艾灸的副作用
艾灸是一種純天然自然療法,艾灸本身是不會產生副作用的。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現在錯誤的判斷了身體的體質,錯誤的選擇了施灸的穴位,從而造成的身體的不適,經過正確的方法指導是可以調節過來的。只要操作方法得當,穴位掌握准確,對人體一般不會產生不良反應。
艾灸是一種物理和葯理結合的中醫療法。是綠色自然療法,起源於中國古代,是艾草製成的艾絨燃燒來治病養生的方法。正是因為它的綠色天然一直流傳至今。艾灸療法調理要有耐心,勿急於求成,灸從久,要有長久堅持下去的信心,這樣才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對於養生保健,更要持之以恆。 但由於體質和症狀不同,開始施灸可能引起發熱、疲倦、口乾、全身不適等反應,一般不需顧忌,繼續施灸即能消失。
艾灸的最佳時間
中醫專家指出,最適合進行中醫艾灸療法的季節就是夏季。因為夏天穿衣少,即便不去醫院,自己在家艾灸也非常方便,不像冬天在家脫了衣服施灸容易受涼。而且天氣熱,人體對溫度就比較敏感,不容易被燙傷。最重要的是夏天施灸符合中醫“冬病夏治”的理論。
中醫認為,陽虛、氣虛人群更適合進行針灸療法。生病的人大多屬於陽虛體質。艾葉是溫性的,屬於純陽之物。艾灸能夠溫通經絡,祛除寒濕,補益人體陽氣。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陽氣最重的時候,兩者的陽熱合在一起,溫補的作用更強。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陽氣最盛的時候艾灸,補益的效果能夠達到最佳。
艾灸的最佳灸量
艾灸應該考慮天時、地理、氣候等因素的影響來定灸量,如冬天灸量宜大,才能祛寒通痹,助陽回厥;夏季宜少灸或輕灸,才不會造成上火傷陰。北方風寒凜列,灸量宜大;南方氣候溫暖,灸量宜小。
不同的年齡、體質和性別,其陰陽氣血的盛衰及對灸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老年或體弱的人使用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須堅持日久;
而壯年者隨年齡由小至大而遞增壯數。
至於灸的程度,施灸後應以自覺溫熱舒暢,直達深部,經久不消,停灸多時,尚有餘溫,才算到家。《醫宗金鑒》認為:“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然頭與四肢皮肉淺薄,若並灸之,恐肌骨氣血難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壯數宜少。有病必當灸巨闕、鳩尾二穴者,必不可過三五壯。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壯數宜多,使火氣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因此,不管灸治哪個穴位,都要“足量”,熱力要能夠深入體內,直達病所。為了防止施灸時出現的痛苦,提出可以隔日灸,還視病情的深淺輕重、穴位的位置來決定艾炷的大小和壯數。
艾灸完艾條沒有用完如何處理:
艾條最好不要截斷,那樣很浪費,熄滅的辦法最好不要用水,不然下回使用要等很久。我介紹一種既安全又省事的方法:找一個二兩裝空小酒瓶,想熄滅艾條時,把艾條燃燒的部分直接放入瓶口,兩分鍾很快就熄滅,下回想接著用的時候也很好點燃。方的瓶子不會滾動,也很穩。所以很安全。
⑽ 艾灸的正確方法,做艾灸時需要注意什麼
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1.5-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施轉施灸。
迴旋灸:距皮膚1.5-3厘米左右,艾灸條在皮膚上做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
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浪費時間。對於養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要注意體位、穴位的准確性: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要根據處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10)艾灸能深入皮膚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要循序漸進,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少一些。以後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防止暈灸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頭暈、眼花、惡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甚至發生暈倒。出現暈灸後,要立即停灸,並躺下靜卧,再加灸足三里,溫和灸10分鍾左右。
施灸溫度的調節:對於皮膚感覺遲鈍者或小兒,用示指和中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做到既不致燙傷皮膚,又能收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