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狀線距肛緣多少厘米
⑴ 喙肩弓的組成及其解剖意義是什麼
由喙突、肩峰與喙肩韌帶(連於喙突與肩峰之間的三角形韌帶)構成,可以從上方保護肩關節。
肩關節的韌帶少而薄弱,喙肩韌帶為三角形扁韌帶,其底附著於喙突的外側緣,其尖止於肩峰,形成「喙肩弓」橫跨於肩關節上方,能防止肱骨頭向上內方脫位。
⑵ 痔瘡膏能長期用嗎
目前在我國患上痔瘡的人數也是很多的,痔瘡的症狀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痛苦,往往症狀的治療時間也是很長的,目前人們會採用痔瘡膏對痔瘡的症狀進行有效的緩解,但要在有效期內使用,那麼痔瘡膏能長期用嗎?
痔瘡膏能長期用嗎
需要時取本品適量塗抹於患處,每日一次,臨睡前使用。為了避免痔瘡膏遭到糞便的污染,建議在便後清洗肛門後再使用。清洗肛門最好用淡鹽水,這是因為淡鹽水的高滲作用可以緩解痔瘡引起的水腫。每天2-3次,附帶有助推器使用。
許多患者患上痔瘡後不願意動手術,一直使用痔瘡膏,痔瘡犯了就使用一段時間,好了就停葯,這樣持續五六年都沒有治療好痔瘡。其實長期使用葯膏是不對的,因為它只是單純的暫時減輕疼痛的葯物,起不到醫治作用,長期使用的話還會致使葯物依賴等副作用。而且痔瘡的醫治不能簡單的只用外用栓膏劑,平常的外服葯只能減輕痔瘡症狀並不能清除體內痔毒,痔瘡醫治的關鍵還是要清除體內痔毒,復元痔靜脈的正常功能,最好是採用內服加外用的葯物綜合醫治。
痔瘡和平時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平時患者要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增強維生素和纖維素的攝入。刺激胃腸蠕動,保持大便通暢,每日溫水坐浴。一旦出現痔瘡,不要拖著要及時進行治療。痔瘡用葯發展晚期的時候一定要採用手術的方法進行治療。
痔瘡膏的不同使用方法
1、內痔用法:痔的痔核位於肛門齒狀線以上,而齒狀線距肛門緣2.5厘米,因此,內痔使用痔瘡膏要注入到肛內2.5~3厘米處。並且,內痔發展到III期及以後會有肉球脫出,因此,對III期及III期後內痔還要塗滿外面痔核肉球。
2、外痔用法:外痔位於齒線以下,是由痔外靜脈叢曲張或肛緣皺襞皮膚發炎、肥大、結締組織增生或血栓瘀滯而形成的腫塊,外痔表面蓋以皮膚,可以看到痔核肉球。由此可見,外痔就在肛門口附近。外痔使用痔瘡膏應該把葯膏均勻地塗於痔核肉球上,可稍深肛門口0.5厘米,這樣會更均勻地塗滿肉球。
3、混合痔用法:混合痔即既有內痔又有外痔,使用痔瘡膏同於內痔用法。因為按內痔用法,一是塗於肛內可達內痔病灶,二是塗滿外面肉球,不管是內痔脫出的痔核肉球,還是外痔的痔核肉球,見肉球就塗只要塗滿即算使用到位。
4、肛裂用法:肛裂是齒狀線下肛管皮膚層裂傷後形成的小潰瘍,裂損位於齒線與肛緣之間的肛管部位,因此肛裂使用痔瘡膏或肛裂油應該注入肛內1~2厘米左右處。
⑶ 齒狀線解剖學意義是什麼
齒狀線距肛門緣約3cm,是胚胎時期內外胚層的連接處,它在解剖學和臨床手術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齒狀線以上的血管屬於直腸上血管,其靜脈與門靜脈系統相連;齒狀線以下的是肛門血管,其靜脈屬於下腔靜脈系統。齒狀線以上的神經屬於植物神經,而齒狀線以下的神經則屬於脊髓神經系統。齒狀線以上的淋巴流入內臟淋巴結,而齒狀線以下則流入腹股溝淋巴結。齒狀線上方有約1cm寬的移行區,但移行區的部位不同,也不規則。該區上方為柱狀上皮,齒狀線下方是移行上皮和鱗狀上皮。
⑷ 齒狀線的名詞解釋
機體內齒狀線有兩處,直腸與肛管的分界線;將連接各肛柱下端與各肛瓣邊緣的鋸齒狀環形線稱為齒狀線。齒狀線以上肛管由內胚層的泄殖腔演化而來,其內表面為粘膜,粘膜上皮為單層柱狀上皮,癌變時為腺癌;
齒狀線以下肛管由外胚層的原肛演化而來,其內表面為皮膚,被覆上皮為復層扁平上皮,癌變時為鱗狀細胞癌。此外,齒狀線上、下部分的腸管在動脈來源、靜脈迴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經分布等方面都不相同。
(4)齒狀線距肛緣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實驗原理:
窄帶成像技術(NBI)屬於電子染色內鏡技術,利用窄帶光波的成像技術,能夠強調血管和黏膜表面的細微結構,有助於確定病變范圍及血管分布,以415nm和540nm兩個濾光片代替了傳統內鏡的寬頻濾光器,光在黏膜的穿透深度取決於波長的長短,波長越短,穿透深度越淺。
NBI觀察可清晰地顯示組織血管形態,結合放大內鏡(ME)功能的原理類似於顯微鏡,通過放大倍數,重點觀察隱窩、腺管開口或黏膜下血管形態,NBI+ME對於黏膜細微病變顯示明顯優於普通內鏡。
⑸ 肛門外有個肉球是痔瘡中的哪一種
痔瘡又叫痔核,肛門內外突起的柔軟腫物都叫痔瘡。但痔瘡是以齒線為界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的。齒線是肛門和直腸的交界線,距肛門緣約3至4厘米,形如鋸齒。發生在齒線上的叫內痔,發生在齒線下的叫外痔,橫跨齒線上下的叫混合痔。得痔瘡後最常見的表現是便秘,大便時肛門出血,嚴重時有柔軟腫物脫出,肛門潮濕瘙癢,或肛門外有腫物疼痛。
⑹ 什麼是肛管,其結構如何
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在直腸之下,其外口為肛門。肛管被內、外括約肌和提肛肌所包繞,是連接直腸和肛門的肌性通道。平時管腔緊閉成前後縱裂,糞便通過時,被擴張成管狀,管徑可達3 ~ 4cm。
因肛管向下向後與直腸成90°~ 100°的角度(稱直腸角或肛直角),故肛管後壁比前壁稍長。肛管皮膚特殊,上部是移行上皮,下部是鱗狀上皮,表面光滑色白,沒有汗腺、皮脂腺和毛囊。
肛管有解剖學肛管和外科學肛管之分。解剖學肛管指齒狀線至肛緣的部分,成人平均長2.5cm。外科學肛管指肛緣到肛管直腸環平面的部分,成人平均長4cm,Shafik 則將外科肛管的上緣至齒線的腸端稱為直腸頸,將解剖肛管稱為固有肛管,此分界法具有較大的臨床意義。外科學肛管有4 個界限。
(1)肛門緣,平常也叫肛門口,是消化道最低的界限。
(2)括約肌間溝,即肛白線,在肛門緣與齒線之間,距肛緣約1cm,正對內、外括約肌連接處。如將食指伸入肛管,可摸到肛門內括約肌和肛門外括約肌皮下部之間有一個凹陷的溝,即括約肌間溝。
(3)齒線,在肛白線上方皮膚黏膜交界處,距肛緣約2.5cm 有一環鋸齒狀的線叫齒線。齒線和肛白線之間表面光滑,光澤發亮,叫肛門梳。
(4)肛管直腸線,在齒線上方約1.5cm。肛門指診時所觸及堅硬的肌肉環,上緣即是肛直線的位置。
肛管對肛門功能有重要作用,並容易發生一些疾病,因此肛管在肛腸病學上十分重要。
⑺ 內痔的症狀有哪些症狀
內痔好發部位為截石位3、7、11點。發病初期,患者可無明顯症狀,僅在查體時發現。大多數患者表現為排便時出血,呈鮮紅色。更嚴重者,則表現為痔核脫出肛門外,引起疼痛、濕疹等不適。
內痔有哪些典型症狀?
便血
內痔患者便血多為無痛性便血。表現為大便後滴血或廁紙上帶血,極少數呈噴射狀出血,可自行停止。
痔核脫出
Ⅱ度以上的內痔可出現痔核脫出,少數脫出的痔核會發生嵌頓卡壓。
疼痛
內痔一般無疼痛,當合並有血栓形成、嵌頓等情況時才會出現疼痛,尤其內痔脫出後發生痔核嵌頓時,患者疼痛非常劇烈。
瘙癢
痔核脫出常伴有黏液分泌物流出,刺激肛周皮膚形成濕疹,可出現瘙癢。
肛門墜脹感
Ⅰ、Ⅱ度內痔可無肛門墜脹,當內痔痔核進一步增大、反復脫垂,肥大的痔核刺激直腸黏膜、黏膜充血水腫、黏膜下血栓形成或合並感染炎症等,均可刺激到齒狀線附近高度特化的感覺神經末梢感受器,產生墜脹感。
⑻ 肛管的介紹
解剖學肛管指齒狀線至肛緣的部分,成人平均長2.5cm。 外科學肛管指肛緣到肛管直腸環平面的部分,成人平均長4cm,外科學肛管有4個界限;(1)肛門緣,平常也叫肛門口,是消化道最低的界限;(2)括約肌間溝,即白線,在肛門緣與齒線之間,距肛緣約1cm,正對內、外括約肌連接處。如將食指伸入肛管,摸到肛門內括約肌和肛門外括約肌皮下部之間有一個凹陷的溝,即括約肌間溝;(3)齒線,在白線上方皮膚黏膜交界處,距肛緣約2.5cm有一環鋸齒狀的線叫齒線;(4)齒線和白線之間表面光滑,光澤發亮,叫肛門梳。
⑼ 內痔瘡的主要症狀有哪些
內痔瘡的主要的症狀分為很多種,比如:1、經常出現排便排不出來,導致引起腸胃消化功能不好。2、因為經常沒有食慾感,等多方面會導致引起患有腸胃不好的症狀。3、有經常沒有力氣,比較乏味、身體不舒服的多方面導致引起內痔瘡的症狀。建議盡早的進行治療為好。
⑽ 齒狀線解剖學意義是什麼
齒狀線是直腸與肛管的交界線,胚胎時期是內外胚層的交界處,故齒狀線上下的血管、神經、淋巴;來源都不同,是重要的解剖學標志。①齒狀線以上是黏膜,由自主神經控制,無痛覺;齒狀線以下是皮膚,由陰內神經支配,痛覺敏銳②齒狀線以上是直腸上下動脈供應;齒狀線以下是肛管動脈供應③齒狀線以上的直腸上靜脈叢是通過直腸上靜脈迴流入門靜脈;齒狀線以下的直腸下靜脈叢是由肛管靜脈迴流入下腔靜脈④齒狀線以上的淋巴引流主要入腹主動脈旁或髂內淋巴結;齒狀線以下的淋巴引流主要入腹股溝淋巴結和髂外淋巴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