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子是多少厘米
A. 戰火青春演員表牛大仁多大了
侯祥,1995年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市朝陽藝術職業學校,然後投身於演藝事業中。曾在電視劇《家有兒女》飾演黃飛鴻、《闖關東》飾演小金粒、《新紅樓夢》飾演賈環、《川軍團血戰到底》飾演胖娃、《戰旗》飾演牛大仁、《十送紅軍》飾演鄭十一斤、《花火花紅》飾演小五子等,電影《地球上有個王家莊》飾演李狠、《刀見笑》飾演小冬瓜、《大明劫》飾演娃娃臉士兵等,話劇《這里黎明靜悄悄》飾演周芳芳丈夫、《死於一九四二》飾演常大愣子。
基本信息
中文名:侯祥
籍貫:中國北京
出生地:北京
性別:男
民族:漢
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1995年
職業:演員
畢業院校:北京市朝陽藝術職業學校
代表作品:《地球上有個王家莊》《今年夏天我們在一起》《刀劍笑》《非常小院》
身高:158厘米
電影作品
正在載入侯祥
《地球上有個王家莊》飾演李狠,導演葉大鷹
《今年夏天我們在一起》飾演軍子,導演馮海濤
《刀見笑》飾演小冬瓜,導演烏爾善
《越來越好之村晚》,導演張一白
《大明劫》飾演娃娃臉士兵,導演王竟
電視作品
2003年《非常小院》飾演:管鳴,導演:劉燕成
2004年《案發現場》飾演:宋陽,導演:閻宇彤
2004年《大漢巾幗》飾演:小內侍,導演:李平
2004年《家有兒女》飾演:黃飛鴻,導演:林叢;情景喜劇
2005年《前門樓子九丈九》飾演:吳興旺,導演:孔笙
2005年《明宮夕照》飾演:朱由校,導演:孔笙
2006年《繼父》飾演:張寶金,導演:陳家林
2006年《闖關東》飾演:小金粒,導演:張新建、孔笙
2007年《沒有語言的生活》飾演:老黑,導演:楊亞洲
2007年《中國往事》飾演:耳朵,導演:張黎
2008年《生死線》飾演:八斤,導演:孔笙
2009年、2010版《紅樓夢》飾演:賈環,導演:李少紅
2010年《地道戰》飾演:淘氣,導演:李小亭、陳林海
2011年《川軍團血戰到底》飾演:胖娃 導演:李舒
2011年 《一個鬼子都不留》飾演:石蛋 導演:王濱
2012年 《戰旗》 飾演:牛大仁 導演:毛衛寧
2012年《闖關東前傳》飾演駱有金,導演王濱
2014年《十送紅軍》飾演鄭十一斤,導演毛衛寧
2014年《花火花紅》飾演小五子,導演:張漢傑、張中民
話劇演出
正在載入侯祥
《這里黎明靜悄悄》飾演周芳芳丈夫,導演:徐皓峰;
《死於一九四二》飾演常大愣子,導演:尹韜;
B. 七孑餅茶是紅茶還是綠茶
七子餅茶,是中外歷史上,用國家法律來規定外形、重量、包裝規格的唯一茶品。「圓如三秋皓月,香於九畹之蘭。」這是乾隆皇帝對七子餅茶的品評。七子餅茶又稱圓茶,是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生產的一種傳統名茶。七子餅茶屬於緊壓茶,它是將茶葉加工緊壓成外形美觀酷似滿月的圓餅茶,然後將每7塊餅茶包裝為1筒,故得名「七子餅茶」。
七子餅茶每片餅直徑20厘米,中心厚度2.5厘米,邊緣厚度1厘米,凈重357克(古制約7.7兩),傳統包裝中每七餅圓茶為一個包裝,故稱「七子餅茶」。在雲南少數民族文化中,「七」是一個吉祥的數字,象徵著多子多福,七子相聚,月圓人圓,圓圓滿滿。因此,在雲南少數民族中,七子餅茶常作為兒女結婚時的彩禮和逢年過節的禮品,表示「七子」同賀,祝賀家合萬事興。
七子餅茶原產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以易武(今思茅縣東南)為最多,現主要由雲南省勐海縣生產,昆明市、景東縣、下關(今大理市)等也有壓制。
七子餅茶暢銷於港、澳、台及東南亞地區,在海外華人中被視為「合家團圓」的象徵。故國家園夢,一餅一寄之,茶情、鄉情、家園情,普洱七子餅茶是寄託,因此,七子餅茶又稱「僑銷圓茶」、「僑銷七子餅」。
品質特點折疊編輯本段
七子餅茶外形結緊端正,松緊適度。熟餅色澤紅褐油潤(俗稱豬肝色),湯色紅濃明亮,滋味濃厚回甘,帶有特殊陳香或桂圓香。生餅外型色澤隨年份不同而千變萬化,一般呈青棕、棕褐色、油光潤澤,湯色紅黃鮮亮、香氣純高、滋味醇厚、清爽滑潤,具有回甘、生津之特點。
七子餅茶是「活的有機體」,其主要特點在於茶體完成後,所持續進行的「後發酵作用」(或稱後熟作用、陳化作用),隨著時間的延長,它的風味轉換越趨穩定內斂,不同陳期的茶體所擁有的風味皆不盡相同,這也是品茶茗,藏茶者某種程度地參與了「茶葉的製作與完成」,其實,一餅七子餅茶的最終完成可能長達數十、近百年之久,因為打從茶葉離樹起,直到熱水沖入壺中,它都無時無刻不在轉化進程中。 因此,七子餅茶可以長久陳放,每多放一年它的品質及價值會向上攀升一個檔次。歷經年深日久,一個普通的七子餅也會從平凡到卓越。目前市場流通的七子餅茶一般為5年,7年以上的已經很貴,10年以上算得上上乘品質,20年以上在流通領域中已極為罕見。
製作方法折疊編輯本段
七子餅茶
七子餅茶
傳統的七子餅茶選用普洱六大茶山的曬青毛茶為原料,經篩分、拼配、潮水嶇堆、蒸壓後精製而成。七子餅茶有生餅、熟餅之分,生餅以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直接蒸壓,熟餅是以人工科學發酵普洱茶壓制而成,但在製作過程中其選料搭配的要求與生餅的要求幾近相同,
恰當的嫩芽和展葉搭配是保證七子餅茶品質的重要環節。嫩芽是茶葉的精華,茶氣清香,口感清、甜、糯,品飲起來感覺特別舒服,因此茶芽的多少往往是評定普洱茶等級的重要標准。但嫩芽的茶多酚在後期陳放時容易耗散,嫩芽太多,會影響茶的陳香和滋味。長成的展葉內含的茶多酚和氨基酸更加飽滿,初製成時品飲口感比較苦澀,一般人難以接受,但其豐富的茶多酚和氨基酸物質在七子餅茶的後期發酵中會轉化成特殊的陳香和醇厚滋味,隨時間推移,口感會更加飽滿厚實,其保健價值也更好。因此,在七子餅茶的製作過程中,茶芽和展葉搭配恰當,普洱茶的陳香韻和甘、滑、厚、潤、糯的自然滋味能得到極好水平,再經過時間歷程的轉化,越陳越香的感受越加深厚。
成就七子餅茶特殊口感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其特殊的包裝。七子餅茶以七片普洱圓茶為一摞,每一摞七子餅茶均用竹箬包裝成筒。包裝七子餅茶的竹箬是產於雲南的大竹子上的筍干外殼。雲南土地肥沃,竹子粗壯,竹箬片大且韌性特強。竹箬纖維強韌,自然清香,透氣性能好,以竹箬包裝茶葉在運輸途中不易破碎損壞,同時又有防濕、過濾雜味的功效,對七子餅茶的後期發酵轉化起十分積極的作用。
生茶熟茶的區分折疊編輯本段
1、從顏色上區分:生茶通常是黃綠色或墨綠色;熟茶則是紅褐色,甚至是黑色,這主要是受渥堆發酵程度的影響,並且新生產的熟茶還會有點灰濛蒙的感覺。自然發酵的生茶則隨著發酵進行,出現葉邊、茶梗發紅、發紫,然後逐步變紅,黃綠色逐步消失,最後變為板栗色或紅褐色,並有油亮的感覺。
2、從茶湯顏色區分:生茶所泡出的茶湯顏色為透明的黃綠色或金黃色;熟茶的茶湯則為板栗色或紅褐色,甚至到近似黑色,如發酵不充分則還會有點淡黃色。生茶的陳茶隨著發酵程度的加深,茶湯的黃色變淡,紅色加深,最後變得紅濃明亮,茶湯表面還會有油氣。
3、從氣味上區分:生茶聞起來是茶葉本身的清香味,熟茶則是一種特殊的陳香味,若是濕倉陳茶或渥堆發酵沒掌握好的還會有點霉味。
4、從口感區分:生茶的味道和綠茶很相似,有苦澀味;熟茶的滋味是甘滑柔順,綿甜爽口,有明顯回甘。
5、從營養、功效區分:生茶富含茶多酚,性屬清涼,有清熱、消暑、解毒、止渴生津、消食、通便等功效;熟茶經發酵後,在酶的作用下,又產生了不少新的營養物質,因此在普通茶的基礎上,又有了更多功效,如:降脂、減肥、降血壓、抗動脈硬化、防癌、抗癌、養胃護胃、健牙護齒、消炎、殺菌、抗衰老等。
飲用方法折疊編輯本段
七子餅茶-茶湯
七子餅茶-茶湯
七子餅茶是緊壓茶,它與散茶不同,甚為緊實,所以,僅用沸水沖泡是難以將緊壓茶的茶汁浸出。因此在飲用時,首先必須將茶搗成小塊或碎粒狀,爾後再在鐵鍋或鋁壺內烹煮才可。不但如此,而且在烹煮過程中,還要不斷攪動,在較長時間內,方能使茶汁充分浸出。同時,習慣於飲緊壓茶的,多是中國邊陲的一些兄弟民族,他們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內蒙一帶,這里均屬高原地帶,氣壓低,燒水不到攝氏 100 度就沸騰,用這樣的水沖泡緊壓茶當然更不容易將茶汁浸出了,即使是烹煮,也得化較長的時間,這就是飲緊壓茶為什麼不用沖泡而用烹煮的道理所在。當然,由於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風習不同,調制緊壓茶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
保健功能折疊編輯本段
七子餅茶-茶底
七子餅茶-茶底
七子餅茶同其它種類的普洱茶一樣,具有多種保健功效,歷來被認為是一種具有保健功效的飲料。現經國內外有關專家的臨床試驗證明,它具有降低血脂、減肥、抑菌消、,助消、,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種功效,因此,它素有「美容茶」、「減肥茶」、「益壽茶」和「窈窕茶」之美稱。
1、七子餅茶解油膩牛羊毒,括腸通泄。
2、長期飲用七子餅茶的人士,40%以上人體重減輕,脂肪新陳代謝明顯。
3、有研究表明,七子餅茶醫治高脂血症療效還高於安妥明,它降低膽固醇的效果則與安妥明相似,且長期飲用無副作用。
4、飲用七子餅茶對降低人體所含三酸甘油脂、膽固醇、血尿酸等有不同程度作用。
5、七子餅茶確有助於降低血漿膽固醇、三酸甘油及游脂肪酸,還有減少膽固醇性脂肪肝現象。
6、七子餅茶中的麴菌,含有微量脂肪分解酵的脂肪鋂,這對脂肪分解具有效用,可以降低血液中的中性脂肪和膽固醇值。
7、七子餅茶有殺死癌細胞、抗突變、防癌功能及減肥降血脂作用
雲南茶法與七子餅茶的來歷折疊編輯本段
七子餅茶
七子餅茶
「餅茶」最早見諸張揖的《廣雅》。張揖,魏國清河(今河北)人。張揖曾任「明帝太和中博士」,而「太和」即魏明帝年號(227—233年),即三國時代。《廣雅》雲「荊、巴間茶葉作餅」。文所說「荊、巴間」,就其所指地域而言,不止現今的四川、湖北一帶,而且還指現今的雲南、貴州一帶。顯然,這里所提的「餅茶」,自然就形成先於三國之前。但餅茶的製作究竟出於何時,還沒有一個定論。
「七子」之說。其實,單數在中國人的傳統概念中,總是被推崇。「九」為至尊,「七」為多子多福,「七」在中國是一個吉祥的數字。把七餅圓茶捆為一筒,始為清朝的定製。《大清會典事例》載:「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准,雲南商販茶,系每七圓為一筒,重四十九兩(合今1800克),征稅銀一分,每百斤給一引,應以茶三十二筒為一引,每引收稅銀三錢二分。於十三年始,頒給茶引三千。」這就是歷史上的雲南茶法。在雲南茶法里清廷規定了雲南外銷茶為七子茶。雲南茶法將雲南上市交易的茶、外銷的茶之形狀、重量、包裝規格用法律的形式定下。雲南茶法出台,七子餅亮相,茶法催生出了七子餅茶。也就是說每筒7餅,每餅7兩是清政府頒布的雲南茶法之規定,是為了計稅方便,是為了符合每張「茶引」核定的數量100斤,也是為了雲南輸出的茶有一個統一的規格形狀,不再像過去蒸而成團時各家各戶不一,有大團、小團、中團、瓜狀等,計稅計量都不方便,且外形也不整齊美觀。
雲南茶從雍正13年(1735年)開始實行,從茶法公布那天起圓茶一詞已經出現。七子圓的稱法,在乾隆年間已有之,從倚邦桓盛號茶莊留下的賬本上來看,乾隆年間六大茶山的茶商們已經在用七子圓名稱記賬。在雲南方言中圓茶、餅茶並無多大的區別,七子圓與七子餅也就是一個意思,茶法中稱為七圓為一筒,雲南人也可稱作七餅一筒。
近幾年海外有文章稱七子餅茶名稱是勐海茶廠1957年首次使用,此說法有誤,雲南省檔案館存藏的民國時期佛海茶廠的檔案中,有多份七子餅茶購銷存報表,1940年雲南中國茶葉公司的多份電報中特將七子餅茶定為是普洱茶,范和均給雲南中國茶葉公司的報告中也將七子餅茶作為普洱茶的代稱。從雲南省檔案館所藏的佛海茶廠檔案來看,民國初年在東南亞一帶普洱茶與七子餅茶是同一個概念。
七子餅茶從出世起,由於受清政府頒布的「茶法」的管控、監督,在質量上就有一定的保證,加工的農戶或茶號均不敢欺詐朝廷,七子餅茶代表著大清王朝法律的尊嚴,也代表著一定的加工水平和質量,依法管理的產品可信度高。七子餅茶從亮相至今經過二百多年的傳承和凝練,留下很高的聲譽,已成為普洱茶的歷史品牌,在中國沿海地區和東南亞各國的消費者中有很深的信任感和文化情結。
七子餅茶,從他出世的那天起就決定了它的尊貴與唯一,因為中外歷史上,用國家法律來規定、來宣布一種茶品的外形、重量、包裝規格,得此殊榮的只有雲南的七子餅茶(七子圓茶)。
七子餅茶的來歷另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七子餅茶原先是打唐代開始由邊境貿易而得來的。簡稱茶馬市,交易的時候是七張餅捆紮好外加一張餅一共八張過數的,另外多出來的那張分離的餅用來上稅。
還有另一種說法:一餅茶為357克,一筒七餅;357克×7餅茶=2499克,約2.5公斤。一件12筒約30公斤。一匹馬馱2件約60公斤,剛好可以負重前行,先人早已算好了,舊時馬幫就是這樣運茶的。
七子傳說折疊編輯本段
普洱東塔
普洱東塔
相傳,在一個無法考證的年代,今普洱縣鳳陽鄉寬洪村困盧山,有一盧姓人家,家境貧寒,種茶為生。家有七子一女,長子哀牢、次子布朗、三子基諾、四子阿瓦、五子愛尼(因父母想要一個女兒,故為五子取名愛尼,意為喜歡女兒的意思)、六子拉祜(第六個仍然是兒子,則取名拉祜,拉一個姑娘來的意思)、七子無量(老人覺得兒子太多了,想女兒的願望恐怕無望了,故將七子取名無量)、第八個生了個女兒(哈哈,太高興了,終於是個妮子,故取名哈尼)。
俗話說「兒多父母苦」,夫婦倆含辛茹苦將孩子們拉扯成人。窮人命賤,雖沒吃沒穿,但兒子們個個身體壯實,小女哈尼也長得如花似玉。看著孩子們個個乖巧,夫婦倆十分高興,但畢竟家境貧困,山林田地甚少,收入甚微,養家糊口都十分困難,眼看七子一女都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怎麼辦呢?父母臉上的笑容不見了!
一日,盧老漢將七子聚於家中茅堂,商議如何維持生計及兒女婚娶之策,共商議了七天都沒有一個好的解決辦法。長子哀牢說:「我們去捕魚」,但河流被有錢人家所霸佔;次子布朗說:「去狩獵」,但其父一心向善不願殺生。三子四子說去幫工、放牧,但都不如老人所願。因為愛茶如命的盧老漢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要七個兒子繼承祖業。按老人的話說「茶可解毒、益壽」,為百草之首的靈葯。種茶、制茶不但可以滿足自己的品飲之好,更可有益百姓,造福蒼生,是人生一大善事,因此仍然希望兒子們個個種茶制茶,以茶業為生。
但家庭貧困,無力購買土地山林,無法實現老人的這一願望。盧老漢氣得口吐鮮血,卧床不起,身體日漸虛弱,共在病床上躺了七七四十九天,其間水米不進,昏迷不醒,氣若游絲,但就是咽不下最後一口氣。七個兒子四處尋醫問葯都無濟於事。第四十九天,七子無量到離家很遠的原始叢林中給父親采葯,無意中發現了一棵很大的茶樹,心想父親一生愛茶,何不採點回去在老人彌留之際了卻他的一點心願呢?於是無量采了些大茶樹上的鮮葉,回家後煎出茶汁,掰開父親的嘴灌了幾滴。半個時辰後,盧老漢居然一聲嘆息,悠悠轉醒……(困盧山山名由此而來,困盧山目前仍有上千畝野生栽培大茶樹,據專家考證仍有栽培價值)。
醒來後,七子無量將事情原委講給父親聽了,盧老漢頓時精神陡增,遂叫七子又煎了兩碗野茶喝下去。每二天居然容光煥發,下床幹活了。
受到七子無量采野茶的啟發,盧老漢心想,我們現在家境貧困,又無力購置山林田地,深山老林有那麼好的野茶何不叫兒子們分頭去採摘回來,既能賣得好價錢,又解決了無錢購置山林土地之急呢!於是每天叫七個兒子都分頭到深山採茶。
從此,七兄弟每天背竹簍,帶上繩索,翻山越嶺到森林峽谷中採摘野生茶葉。
他們順著瀾滄江流域越走越遠。日久天長,兄弟七人各自有了自己的採茶線路和地域,並就地和當地姑娘結婚、安家、生子(歷史上至今都有男到女家,俗語稱「上門」的習俗),各據一方,並將野茶苗、茶種帶回家種植,種茶為生(可以考證的四千多年前布朗人的歷史文獻《奔悶》一書中的《得貴臘普》,記述了布朗人的遷徙史和普洱茶的開發過程)。隨著日月推移,七兄弟在各自的地域生息繁衍,子孫後代都種茶,並帶動當地山民種茶,這便形成了長子哀牢山,次子布朗山,三子基諾山,四子阿佤山,五子愛尼山,六子拉祜山,七子無量山的產茶區域。後來的名字成為了少數民族的名字和山的名稱(後來的六大茶山即是在七兄弟的領域之內的典型)。盧老漢夫婦及女兒哈尼留守困盧山,仍以種茶為業,老人將愛女哈尼採制的茶稱為「女兒茶」(清,阮福《普洱茶話》:女兒茶為婦女所采,於雨前得之),《紅樓夢》中的普洱女兒茶,即名出於此。在今天的普洱縣鳳陽鄉,困盧山的栽培型古茶樹群仍保存完好,據專家考證仍有栽培價值。可見普洱是普洱茶的發源地之一。
由於七兄弟平時都忙於自己的事業,只有每年父母生日才回到普洱(歷史上傳為美談的「七子拜壽」)。他們深知父母愛茶如命,都將自己採制的最好的茶用棉布小袋裝好帶回普洱。由於路途遙遠,只有騎馬,茶葉在路途中日曬夜露、受潮,東西又多,相互擠壓,到了普洱打開後都擠壓成餅了,但味道比剛制時候更好。由於七個兒子送的茶一個比一個的好,老人十分高興,倍加珍惜,將每個兒子送的茶拿出一個用竹殼包紮在一起(據說竹殼無異味,透氣有利茶葉陳放)存放家中,待來年或多年後,家中來了好友、上賓,拿出來招待客人。客人觀其色,聞其香,品其味後贊不絕口,問及茶之來源和名稱,老人自豪地指著竹殼對客人說:「這是我的七個兒子」。
日久天長,「七子拜壽」和「七子餅茶」在當地傳為佳話。普洱七子餅茶在當地名聲越來越響,許多茶人,茶商紛紛慕名而來,指名要盧家「七子餅茶」,更有許多茶坊、奸商紛紛仿效。普洱七子餅茶美名遠揚,流傳至今。
起初的七子餅茶,大小重量各有差異。孝順的七個兒子在了解父親的這一喜好後,為了讓父親便於收藏,七個兒子共同商議,將茶餅統一製成大小一樣的圓形,背後一個小圓窩,重量七兩五(375克,現在的七子餅茶大多為357克實際是歷史變遷對數據的混淆,沒有依據的)。「圓形」代表天上的圓月,象徵合家團圓,背後中心的小圓窩,象徵七兄弟共同的家,象徵父母,重量為「七兩五」,「七」為七兄弟,「五」即「吾」,即為「七子中的我」的意思,極具含義。(普洱七子餅茶的外形,大小,重量一直沿襲至今,一直成為渴望團圓,尊崇孝道的古今茶人推崇「普洱七子餅茶」的原因。有詩為證:「山泉烹雀舌,活水煮龍團」,「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其中「龍團」、「小團月」即為普洱七子餅茶。
茶馬古道遺址
茶馬古道遺址
由於七個兒子所在茶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結構、土質氣候各不相同,茶樹周邊的植被氣味影響,「普洱七子餅茶」的茶味各具特色,香氣各有不同,有「樟香、梅香(梅子香)、栗香、棗香、橙香、荷香、蘭香」等。有詩為證:「香於九畹芳蘭氣,圓如三秋浩月輪。愛惜不嘗唯恐盡,除將供養白頭親。」(宋,王禹詩)。
父母年歲已高,七個兒子經過商議,將父母住地由困盧山移居至普洱的西門山。西門山山青水秀,終年雲霧繚繞,是修養生息的極佳的地方。盧老漢到了西門山後,仍喜種茶。由於西門山地理、氣候環境和盧老漢高超的種制技藝,西門山茶被列為歷代供奉京師之首茶。歷代皇帝視之為異珍,稱之為「諸茶之首,眾茶之冠」(普洱西山碑考為證)。
隨著父母年齡的增長,七個兒子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數亦較頻繁。他們時常將自己手制的上好普洱茶帶回普洱,與家人分享,並與慕名而來的茶商、茶人交易。年復一年,子孫拜祖,商貿往來,一代傳一代,普洱自然引來了天下客商,逐步形成了原產地和雲南最大的普洱交易集散地(這便是普洱之所以成為茶葉集散地的重要人文依據),茶馬古道應運而生,各地茶商紛紛在普洱開設茶莊、茶號,普洱茶的加工製作逐步完善,普洱府極度繁榮,名揚天下。「普洱七子餅茶」亦因其品質上乘,有寓意(象徵團圓和崇尚孝道的美德)以及便於攜帶和收藏在普洱茶中獨樹一幟,久盛不衰,更是當今茶人品飲普洱茶之首選。
為了祭奠普洱茶的祖先,盧氏七子的後人們在普洱東門上建造了一座塔,名為東塔,塔高十八層(喻示祖宗十八代),主塔九層,第一層喻示祖宗基業,以上七層代表七子,喻示發展,第九層代表哈尼,以上九層代表子孫後代的生息繁衍,久歷不衰。該塔於文革期間被毀。近年普洱縣政府及有關部門,按原樣在原址重建,為普洱縣一大奇觀。「東塔倒影」、「東塔西影」,為當今普洱人所驕傲。
「東塔倒影」、「東塔西影」即每天太陽出來時,剛好從東塔處緩緩升起,東塔的影子就隨太陽光倒映在西門山下的龍潭中,極為壯觀。它為古老神奇的茶鄉普洱增添了一道令人神往的景觀,並為普洱茶文化增添了光輝一筆。
注意事項折疊編輯本段
1、對於吃東西容易上火、容易便秘、容易長痘等屬虛火體質的人來說,可以喝生茶或輕度發酵的七子餅茶;如果是不習慣那股苦味而喝熟茶,切記泡的時候加點白菊花或蜂蜜,加點荷葉也可以。
2、生茶和綠茶一樣,性屬寒涼,胃寒、腸胃不好者不宜喝,只有熟茶才有養胃護胃的功效。
3、七子餅茶的確有減肥的功效,至於是否有效,因人而異,畢竟它不是減肥葯。七子餅茶減肥的作用主要是靠調理腸胃,從而增強對脂肪的消化、吸收,進而消耗脂肪,也就是通常說的刮油。但對於實際並不胖僅僅是自己感覺胖的情況,七子餅茶自然無能為力了。同時,喝七子餅茶要長期堅持,不會短期內就有明顯效果的,所以不要輕易就認為無效而放棄。
4、正因為七子餅茶有調理腸胃的功能,所以瘦人也可以喝七子餅茶,甚至有可能因喝了之後消化好、吸收好,使人體更壯實。
5、如果泡出來的茶有酸味,說明已經變質,千萬別喝。
七子餅茶的來歷折疊編輯本段
七在中國是一個吉利的數字,七子作為多子多福象徵,在南洋已深入人心。其實七子的規制起自清代,《大清會典事例》載:「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雲南商販茶,系每七圓為一筒,重四十九兩(合今3.6市斤),征稅銀一分,每百斤給一引,應以茶三十二筒為一引,每引收稅銀三錢二分。於十三年為始,頒給茶引三千。」這里,清政府規定了雲南藏銷茶為七子茶,但當時還沒有這個提法。
因為茶葉的形制」變多,清末。如寶森茶莊泛起了小五子圓茶,為了區別,人們將每七個為一筒的圓茶包裝形式稱為「七子圓茶」但它並不是商品或商標名稱。民國初期,面臨茶餅重量的混亂、競爭的壓力,一些地區成立茶葉商會,試圖同一。如思茅茶葉商會在民國十年左右約定:每圓茶底料不得超過6兩,但財大氣粗又有政界背景的雷永豐」號卻出產每圓6兩五錢每筒8圓的八子圓」茶,不公平的競爭下,市場份額一時大增。
七子餅茶的沖泡折疊編輯本段
1、首先沖泡雲南七子餅茶是要先選壺,它宜選腹大的壺,因為普洱茶的濃度高,用腹大的壺可避免茶湯過濃.建議材質宜選陶壺.紫砂壺。
2、其次是沖雲南七子餅茶份量也很重要,沖泡普洱時茶葉份量大約占壺身20%,將茶磚,茶餅,撥開後.暴露空氣2星期,再沖泡味道更好。
3、沖雲南七子餅茶的技巧,要先沖過一次熱水對於普洱茶來說這是不可缺少的程序。因為好的陳年普洱茶至少要儲存十年左右,所以可能會帶有部分的灰塵在裡面。
第一次沖泡茶葉的熱水除了可以喚醒茶葉的味道之外,還具有將茶葉中的雜質一並洗凈。在這里要注意:第一次的沖泡速度要快,只要能將茶葉洗凈即可,不須將它的味道浸泡出來;而第二次以後濃淡的選擇就可依照個人喜好來決定。普洱茶即使變冷以後還是風味十足,所以夏天的時候可以弄得冷一些或者是冰過以後再喝。
4、沖雲南七子餅茶在操作完成後,就該享受勝利的果實了,品飲普洱茶必須趁熱聞香,舉杯鼻前,此時即可感受陳味芳香如泉涌般撲鼻而來,其高雅沁心之感,不在幽蘭清菊之下。
品普洱茶七子餅需用心品茗,一飲入口,始能得其真韻,雖茶湯入口略感苦澀,但待茶湯於喉舌間略作停留時,即可感受茶湯穿透牙縫、沁滲齒齦,並由舌根產生甘津送回舌面,此時滿口芳香,甘露「生津」,令人神清氣爽,而且津液四溢,持久不散不渴,此乃品茗之最佳感受「回韻」。
C. 中國人口第一大縣在哪有多少人
中國人口第一大縣應該是台灣的台北縣 ,面積 372萬人;中國大陸人口第一大縣是安徽省臨泉縣,位於安徽西北部,人口目前約在188萬。
D. 清末那些令敵手聞風喪膽的四大"武林高手"知多少
1.清末武林高手之一:大刀王五
王五,京師武林名俠。本名王正誼,字子斌,祖籍河北滄州,回族。因他拜李鳳崗為師,排行第五,人稱「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純熟,德義高尚,故人人尊稱他為「大刀王五」。王五是地地道道的英雄好漢,不但武功高強,而且結交廣泛,上到達官貴人,下到平民百姓。由他繼承的順豐鏢局,因為他的威名而響徹武林,譚嗣同的「去留肝膽兩昆侖」,據說「兩昆侖」就是指康有為和大刀王五。由此足見,其無論為人,還是武德。都不失豪俠本色。
2.清末武林高手之二:黃飛鴻
黃飛鴻6歲從父黃麒英(廣東十虎之一)習武,13歲隨父鬻技街衢,盡得家傳功夫。後遇鐵橋三之愛徒林福成授其鐵線拳、飛砣絕技,並在宋輝鏜處學得無影腳,武藝日臻精進,不久,黃飛鴻隨父於廣州樂善山房設館授徒。黃麒英謝世,黃飛鴻子承父業成為一代宗師,是當時南派武林中最年輕的武術教練。黃飛鴻縱橫江湖數十年,憑著過人的勇敢、智慧和絕技,身經百戰,顯赫輝煌。成為中外聞名的武術大師。他武藝高強且崇尚武德,推尚「習武德為先」,從不恃強凌弱,堅持以德服人。由此我們足可以看出,身為武林高手的黃飛鴻,不管是「人品」,還是「武品」都值得稱道。
3.清末武林高手之三:霍元甲
霍元甲,字俊卿,祖籍河北滄州,漢族。世居天津市西青區南河鎮(其故鄉天津西青南河鎮自2009年1月18日起更名為精武鎮),為精武體育會創始人。1910年9月,日本柔道會會長率十餘名技擊高手與霍較藝,敗在霍的手下。我們在很多電視劇及連環畫中,曾看到霍元甲拳打俄國大力士的鏡頭,而真實的歷史是,俄國大力士在天津設擂台比武,自稱世界第一大力士,打遍中國無敵手。可是,當霍元甲真的到場後,這個俄國大力士,早已嚇得屁滾尿流,根本不敢和霍元甲交手,從而灰溜溜地離開了天津。由此足見其武功之高及英雄威名,早已聞名世界,震撼全球。
4.清末武林高手之四:韓慕俠
韓慕俠,自幼隨父進津賣柴巧遇張綿文家護院周鏢師,收其為徒,習藝3年。後投師張占魁、李存義學得八卦掌、形意拳。20歲的韓慕俠技成猶不自滿,去南方雲游,遍訪名師。先後拜李廣亭、宋約齋、車毅齋、應文天等9九位名師盡得國術真諦回津。韓慕俠將形意、八卦揉在一起,南北兩派八卦熔為一爐,融會貫通,自成一派。解放前黃埔軍校首席國術教官,擊敗無數外籍高手。電影《武林志》里東方旭的原型就是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為武林大家,要想學得真功夫,也需要虛心求教、勤學苦練、遍訪名師、厚積而薄發。
以上名師之所以被稱為,清末四大武林高手,往往並非僅僅指其物攻精湛,而是其人品更高。正所謂,「習武德為先」是也。他們不但不以強欺弱,而且往往民族大義為先,這才是其偉大和不平凡之處。這與那些依靠拳腳橫行鄉野、欺壓百姓的地皮惡霸相比,不知要文明、高尚多少倍。
E. 農村有哪些讓你懷念的土玩具
小時候可沒有像現在的小孩子一樣有各種玩具車,取而代之的是這種木板車。木板車製作比較困難,年紀大的哥哥或者爺爺才會做,騎上這種木板車用腳蹬或者用繩子拉,感覺開出了蘭博基尼的感覺,技術不好的小孩經常翻車,摔得青一塊紫一塊也不覺得疼。
F. 標准五子棋盤長寬多少
鄰近兩個交叉點的距離要略大於棋子的直徑,縱線距離約為2.5厘米,橫線約為2.4厘米。
棋盤可用木料、硬紙、塑料、布料、石料或環保材料等製成。在棋盤上,橫縱線交叉形成了225個交叉點為對弈時的落子點。以對局開始時的黑方為准,棋盤_上的縱行線從近到遠用阿拉伯數字1一巧標記,橫行線從左到右用英文字母A一0按字母順序標記。
在棋盤上有5個比較特殊的交叉點,用直徑約為0.5厘米的,和棋盤橫縱線顏色相同的實心小圓點標示出來,這5個點稱為「星」。中間的星也稱天元,位置在H8,表示棋姍的下中心。其他4個星,也叫小星,分別在D12,L12,D4,L4位置。
(6)小五子是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棋子分黑白兩色。棋子形狀為扁圓形,有-面凸起或兩面凸起均可。棋子厚度一般不超過0.8厘米,直徑應比棋盤上鄰近點間的距離略刁些,以免影響在棋盤L的行棋。以2.0 ——2.3厘米為宜。
平時下棋,棋子數量不限,以下棋時夠用為准。正規的標准數一般定為黑子113枚,白子112枚。棋子材質、重量不限。但以硬質,不易磨損,且放在棋盤上具有-一定穩定性為好。
G. 五子棋長寬多少厘米
五子棋棋子厚度一般不超過0.8厘米,直徑應比棋盤上鄰近點間的距離略小些,以免影響在棋盤上的行棋。以2.0——2.3厘米為宜。
棋盤為15*15的垂直交叉的平行線構成,縱線距離約為2.5厘米,橫線約為2.4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