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80毫米等於多少厘米
A. 下雨100毫米等於多少厘米
100毫米=10厘米=1分米,大約等於中指長度。
降雨量是在一定時間內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點或某一單位面積上的水層深度,以毫米計算。根據國家防辦《防汛手冊》規定,凡24小時的累計降雨量超過50毫米者定為暴雨。
100毫米就表示單位面積水深100毫米,換算下來就是100升/平方米。
降雨量的測量
氣象、水文用來測雨量的工具主要是翻斗式雨量感測器(翻斗式雨量計)。這種測量器將接收到的降雨流入一個小斗內,達到一定的數量後就自動倒掉,同時形成相應的雨量記錄。氣象所用的是0.1毫米的翻斗式雨量感測器,而水文用的則是0.5毫米的。
翻斗式雨量感測器自動生成降雨記錄,他們之前用的是雨量筒和量杯。雨量筒的直徑一般為20厘米,內裝一個漏斗和一個瓶子。量杯的直徑為4厘米,它與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測量時,將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據杯上的刻度就可知相應時段內的降雨量。
B. 降雨量的毫米單位是怎麼計算的
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積聚的水層深度,我們稱為降雨量(以毫米為單位),它可以直觀地表示降雨的多少。目前,測定降雨量常用的儀器包括雨量筒和量杯。雨量筒的直徑一般為20厘米,內裝一個漏斗和一個瓶子。量杯的直徑為4厘米,它與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測量時,將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據杯上的刻度就可知道當天的降雨量了。
中國氣象局規定:24小時內的降雨量稱之為日降雨量,凡是日雨量在10毫米以下稱為小雨,10.0-24.9毫米為中雨,25.0-49.9毫米為大雨,暴雨為50.0-99.9毫米,大暴雨為100.0-250.0毫米,超過250.0毫米的稱為特大暴雨。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少數地區根據本省具體情況另有規定。例如,多雨的廣東,日雨量80毫米以上稱暴雨;少雨的陝西延安地區,日雨量達到30毫米以上就稱為暴雨。
如果你手邊沒有雨量筒,那也不用擔心,利用一些常見的器皿,你完全可以自製一個,效果也相當不錯。取一個口徑為20厘米的一次性塑料或紙制碗(可選用大小合適的方便麵紙碗),在其底部鑿一比玉米粒稍大的小洞,然後將碗放在一個無蓋的罐子上。罐內有一玻璃瓶,瓶口與碗底的小洞相接。簡易雨量筒就做好了。簡易雨量筒做好後,便可將它放在離地70厘米高處(筒口距地面的距離)承接雨水。雨停後,用秤稱出瓶中的水重,30克水即相當於1毫米的降雨量
C. 80毫米=( )厘米
80毫米=(8 )厘米
D. 80毫米等於多少厘米
80毫米等於8厘米
因為:1厘米=10毫米
80÷10=8(厘米)
E. 八十毫米是多少厘米
八十毫米是:
八厘米
F. 下雨毫米是怎樣計算的
有專門的雨量杯,上面刻有數字(毫米),杯口扣一個漏斗,水平放在空曠的周圍無遮攔的地方,以24小時為限,24小時以內的降水從杯邊的刻度可以看到,10毫米以下為小雨;10-25毫米為中雨;25-50毫米為大雨;50-100毫米為暴雨;100-200毫米為特大暴雨;200毫米以上趕緊預備救生圈、沖鋒舟、汽艇、帆船什麼的,逃生去吧!
G. 81.5毫米降水量等於多少厘米
8.15厘米。1毫米等於10厘米,降水量81.5毫米經過換算,結果等於8.15厘米。厘米(centimeter)是一個長度計量單位,等於一米的百分之一,英語符號即縮寫為:cm。
H. 80毫米等於多少厘米
列式計算為
80÷10=8厘米
所以80毫米=8厘米.
I. 80毫米等於多少厘米
80毫米等於(8)厘米;
80/10
=8(厘米)
J. 80mm等於多少厘米
0mm=8cm。
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公里{千米} (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皮米(pm)、飛米(fm)。
常用換算關系如下:1千米(公里)= 1,000米(公尺)= 100,000厘米(公分) = 1,000,000毫米(公釐)。
分米(decimeter或dm)是長度的公制單位之一,1分米相當於1米的十分之一。其常用換算關系如下:1分米 = 0.0001千米(km) = 0.1米(m) =10厘米(cm) = 100毫米(mm)。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meter,metre)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 — 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准。
為了製造出表徵米的量值的基準器,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梁布爾和密伸的領導下,於1792~1799年,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鉑桿(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桿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為1米,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為「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 。
使用米原器作為米的客觀標准也存在很多缺點,如材料變形測量精度不高(只能達0.1μm),很難滿足計量學和其他精密測量的需要。另外,萬一米原器損壞,復制將無所依據,特別是復製品很難保證與原器完全一致,給各國使用帶來了困難。
因此,採用自然量值作為單位基準器的設想一直為人們所嚮往。20世紀50年代,隨著同位素光譜光源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