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江水庫多少平方
『壹』 峽江縣景點
玉笥山風景區、成子洲、金山生態休閑山莊、湖州古建築群、峽江縣峽江會議舊址等。
1、玉笥山風景區:峽江玉笥山位於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水邊鎮何君村西,東臨105國道和京九鐵路穿腹而過,原名群玉山。
2、成子洲:又名萬壽洲,處於峽江縣巴邱鎮北贛江中,為一沖積沙洲,南北長約1750千米,東西寬約540米,面積為一平方千米,西與觀瀾閣相對,沙洲雄居江心,贛江水自玉峽隘口沖出,至此被阻,形成迥瀾三角洲,襯以百舸千帆,宋時文人列「成子洲帆陣」為峽江十景之一,成子洲是游泳、沙浴等水上娛樂旅遊開發理想場所。
3、金山生態休閑山莊:位於峽江縣金江鄉,佔地350畝,其中水域210畝,林地140畝。山莊是依託水庫及周邊山林構築形成集餐飲、住宿、休閑、度假、旅遊觀光於一體的具有濃郁鄉村特色的農業生態景區。
4、湖州古建築群:含花門樓、庭院、榜堂、繼美堂、古戲台、習氏大宗祠、長樂庵、天府廟、古民居群、習振翎中魁立石、書院,湖洲村位於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水邊鎮,整個村落95%上都是習姓居民,大概有1000多戶人家。
5、峽江縣峽江會議舊址:位於峽江縣巴邱鎮橫街100號。舊址建於清末,佔地面積6748平方米,建築面積598平方米,為贛中地區典型民居。
『貳』 請問湖南省東安縣鹿馬橋鎮的人口多少土地面積多少
鹿馬橋鎮地處東安縣中西部,總面積79平方公里,轄24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287個村(居)民小組,共8401戶,31764人,其中農業戶8154戶,農業人口28800人,稻田面積20176畝,金江河和鹿江小溪呈「人」字穿越全鎮。金江河上游建有縣屬中型水庫??金江水庫,全鎮有小(一)型、小(二)型水庫8座,骨幹山塘78口,大小水利工程560多處。鎮內紫皮大蒜、蘿筐、斗笠、棕毯等農副產品資源優勢明顯,已形成拳頭產品,精銻為主要工業產品,年產精銻、硫化銻2000噸左右。 鹿馬橋鎮2000年至2003年連續四年全鎮各項工作綜合考核位列前茅;2000年2003年被評為東安縣財政工作先進單位,2002年被評為永州市病險水庫治理先進單位,2002-2003年連續兩年被評為東安縣先進黨委、東安縣綜合考核先進集體、東安縣紀檢監察先進單位,東安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及維穩工作先進單位,東安縣安全生產先進單位。.
『叄』 南渡江的介紹
南渡江,又稱南渡河,古稱黎母水。是中國海南島最大河流。發源於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南部的南峰山,幹流斜貫海南島中北部,流經白沙、瓊中、儋州、澄邁、屯昌、定安、瓊山等市縣,最後在海口市美蘭區的三聯社區流入瓊州海峽。全長333.8千米,比降0.72‰,總落差703米,流域面積7033平方千米。幹流上游建有松濤水庫,是海南省最大的人工湖,也是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
『肆』 漢中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龍岡寺石器文化遺址】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中市南鄭縣石拱鄉梁山南坡。據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發掘,在龍岡寺及其附近中梁山一帶採集到近千件石器,類型有砍砸器、石球、石片、石錘、石砧等。據鑒定,為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晚一階段遺物,據今約二三十萬年;同時,還發掘出原始社會母系氏族遺址墓葬群落,有原始人遺骸及小孩瓮葬罐;出土有石器、骨錐、骨箭頭、裝飾品等200餘件;發現儲藏物品的仰韶文化窟穴33個,內有石鑿、石刀、石鏟、石磨、骨針、三足陶罐、陶碗、圈足碗等。在兩處石器時期墓葬中出土2000多副完整隨葬品,內有玉鏟10多副,為仰韶文化中首次發現的玉制生產工具;還發掘有屬於龍山文化遺物的黑陶罐、黑陶鼎及黑陶片。先後發掘出5座完整的李家村文化墓葬,434座完整的仰韶文化墓葬。龍岡寺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是研究我國舊石器與新石器時代文化分布、傳承及漢中古人類棲息、繁育的重要實證。
【李家村文化遺址】 位於漢中市西鄉縣城南葛石鄉和平村。先後發掘出石斧、石錛、石鏟、砥礪器、刮削器、陶罐、陶鼎、陶碗、陶盂、陶銼等,其中以圈足碗、三足器、平底缽及扁平磨光雙弧刃石鏟等最具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還發掘出墓葬區 1處,瓮葬罐2個,房屋遺址1處,並有鹿角、獸骨等。據鑒定,遺址距今7000年以上,處於母系社會階段,屬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專家認為,「李家村文化是探索仰韶文化前身的一個較可靠的線索」,「是聯系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早期文化的紐帶。」中國考古學會第一次年會將西鄉縣李家村遺址正式命名為「李家村文化」,作為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標志。
【褒斜棧道及石門摩崖石刻】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褒斜棧道為戰國到清代關中通往漢中及巴蜀穿越秦嶺的主要道路,南起漢中城北15公里的褒河谷口,北至陝西眉縣城西南15公里的斜谷口,全長235公里。沿山谷碥崖鑿石架木,建造橋閣,以通行旅,歷代屢毀屢修。是中國古代最浩大的陸路交通工程。褒谷口北雞頭關下的石門,為東漢永平九年(66)鑿通的世界最早的人工通車隧道。棧道沿途及石門內外刻有100多方漢魏至明清銘文題詩等,主要有東漢《石門頌》、《袞雪》、北魏《石門銘》等「漢魏十三品」,是研究古代政治、軍事、交通、科技、水利、書法、文化的重要石刻資料,在中國書法史上價值極高,日本書道界稱為「漢中石門,日本之師」。1970年建修石門水庫時,石門及其附近棧道沒於水庫中,「漢魏十三品」書法精品被鑿遷至漢中博物館。1995年在水庫大壩以外恢復重建350米棧道,以供遊人觀賞,其餘大多廢毀,僅存部分棧孔、路基等遺跡。
【古漢台】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中市城內東大街,佔地7000多平方米,台高8米。相傳為劉邦被封為漢王,就國南鄭駐蹕之處。現為漢中市博物館。古漢台上有明清建築望江樓、桂蔭堂、鏡吾池、洗心亭、清輝亭、竹林閣、東華亭等古建築。現辟有「褒斜棧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展館,陳列有「漢魏十三品」等主要石刻珍品;還設有漢中革命歷史文物展館、漢中出土文物展館。台東南側有飲馬池,相傳為劉邦飲馬處。
【拜將壇】 位於漢中市城區南環路中段,佔地面積7840平方米,正中兩座方台各高3米余,北台上建無牆殿3間。相傳是劉邦為漢王時,拜韓信為大將軍處。
【張良廟】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為西漢初張良隱居避谷處。位於漢中市留壩縣城北18.5公里紫柏山下廟檯子街,為北方殿院式與南方園林式相結合的建築群,佔地約15000平方米,有樓、亭、殿、閣、廊、舍共200多間,建築錯落有致,有山、水、園林、奇木異竹,楹聯匾額、摩崖石刻,相映成趣,是陝南最大的古建築群落。主要有照壁、進履橋、大山門、靈官殿、東華殿、什方堂、雲水堂、鍾樓、鼓樓、葯王殿、財神殿,觀音殿 、娘娘殿、三清殿、上官廳、 下官廳、茅廳、五雲樓、授書樓等,多為明清時建築、廟院內外山崖上明清至民國時石刻甚多,周圍自然景觀幽雅清靜。
【張騫墓】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中市城固縣城西1.5公里的饒家營村,為著名的西漢外交家、絲綢之路開拓者博望侯張騫之墓。墓呈覆斗狀,高8米,長寬各15米。墓前有碑4通及漢代石雕「石虎」2尊。抗日戰爭時期,西北聯合大學曾初步發掘,出土西漢「博望侯 」印封泥。近年辟為張騫紀念館,修建仿漢式大門及拜殿一座。
【李固墓】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中市城固縣柳林鎮李固廟村,為東漢太尉李固之墓。墓南北向,長42米,寬23米,高6米。現有南宋及清碑各1通。墓前有石獅、祠廟等。
【蔡倫墓】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為東漢造紙術發明家龍亭侯蔡倫之墓,位於漢中市洋縣東15里龍亭鎮龍亭村。墓南北向,呈覆斗狀。墓地長97米,寬33米,冢高10 米。墓前有明清碑3通,有祠,主要建築有山門、前殿、拜殿、大殿、戲樓、墳亭等。
【武侯墓】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三國時蜀漢丞相忠武侯諸葛亮之墓。位於漢中市勉縣城南5公里定軍山下,佔地20多頃。蜀漢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伐魏病逝五丈原,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需器物。」歷朝為紀念諸葛亮修建墓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時物,主要有大殿、墓亭、大廟等。墓呈覆斗形,圍60 米,冢高6米,墓兩側有胸徑1米的桂花樹各一株,傳為漢桂,人稱「護墓雙桂」。墓園內有房舍40多間,有歷代題詠碑銘、楹匾多幅。現建有武侯墓文物管理所。
【武侯祠】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稱諸葛亮廟,位於漢中市勉縣城西4公里的老城鄉108國道南側,南北長250多米,東西寬150多米,佔地約3頃。祠原在城南5公里的定軍山下武侯墓側,始為蜀漢景耀六年(238)春奉後主劉禪詔所建,為國內最早的武候祠。明正德八年(1513)都御史蘭璋以為春秋致祭涉江不便,移祠於縣城側當年諸葛亮行營處,即今祠。現祠內主要建築為明清時物,有戲樓、東西轅門、牌樓、琴樓、鍾樓、戟門、大殿、獻殿、觀江樓等。祠內有唐至民國碑石多通,匾額、楹聯、題刻多幅,有珍稀木本旱蓮樹1棵,有新建迴廊式碑林1座。祠附近西有諸葛亮活動遺址讀書台、仿草廬、雅音閣、古陽平關等;祠東有馬超墓、劉備自立漢中王處、諸葛亮造木牛流馬處等遺址。
【馬超墓祠】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漢中市勉縣城西4公里武侯祠東鄰,108國道北側,為三國時蜀漢驃騎將軍馬超之墓,蜀漢章武二年(222)建。墓基圍長56米,冢高3米。祠存正殿3間,內存石碑數通。
【開明寺塔】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洋縣城內。唐初建開明寺,開元年間(713~741)建塔,為磚體結構,13層,高30米,須彌座,二層以上塔身四面有佛龕52個,飾有方形單層小塔100個,各層四角有風鈴。
【靈崖寺】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中市略陽縣城南7公里嘉陵江東岸文玉山西坡。寺由兩個天然石崖洞穴組成,圍繞石崖洞穴建有八角亭、大山門、二山門、望江樓、大佛殿、觀景亭、觀音殿等;石窟內外山崖上有唐、宋、明、清各代摩崖石刻多方,移有著名的漢代石刻《郙閣頌》,有「陝南小碑林」之稱。始建於唐開元年間(713~741),歷代屢有修葺,現存建築多為明清時物。
【智果寺】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中市洋縣城西14公里的謝村鎮智果村。始建於唐代儀鳳年間(676~679),宋、元、明、清代屢次重修。明萬曆十四年(1586),萬曆皇帝之母捐贈佛經4000多卷(冊),並命太監及知府重修寺院,增建藏經樓一座,築城二里許,開挖護城河壕,使寺內樓殿廊廡齊全,並有塔林一處。現存藏經樓、大佛殿及護城河遺址,有「聖諭碑」等宋、明、清碑數通,保存明代皇室所抄贈佛經2000多卷(冊)。
【凈明寺塔】 又稱東塔,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中市東關小學內。寺及塔始建年代不詳,1955年維修時發現塔頂有壓角鐵獅子一對,上鑄「慶元四年,洋州城西街李子明謹舍」,推知為宋代建築(或重建)。原為方形單層多檐式磚塔,13層,後上兩層坍塌,現為11層,高15米。
【楊從儀墓】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中市城固縣寶山鄉丁家村湑水河東岸。墓建於南宋乾道五年(1169),冢長8米,寬6米,高4米。楊於南宋時跟隨抗金名將吳玠、吳璘,屢立戰功,升和州防禦使、洋州知州,賜爵安康郡開國侯。曾在城固、洋縣一帶興修水利,築楊填堰,遺惠至今。墓前有祠。
【五門堰】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中市城固縣北15公里桔園鄉湑水河西岸。相傳漢初蕭何、曹參在此建堰。元代至正八年(1348),城固縣令蒲庸將並列的兩條渠首改建為五個洞口進水,東二西三,洞口形同五門,高廣皆2米左右,可自由啟閉,並改土渠為石渠;此後,明、清、民國各代迄今,屢有整建擴修,灌田數萬畝。
【良馬寺覺皇殿】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中市洋縣城西16公里,湑水鎮五豐村,寺建於元代中統二年(1261),歷經 水泛濫及兵燹,現僅存覺皇殿一座。殿高約12米,長18米,寬15米,為本市僅存元代建築。
【聖水寺】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中市南鄭縣城東10公里聖水鎮馬家嘴村山腳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歷代屢有建修。寺內及近側有青、白、黃、烏、黑五色泉,人稱「五龍泉」、「聖水」;有胸徑約2米的桂花樹一棵,相傳為西漢初蕭何手植。寺內現存主要建築有山門、大殿及涼台亭閣等。
【江神廟】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中市略陽縣城東側郵電巷,廟前原為水西門,是嘉陵江上往來船隻停泊的重要碼頭。廟原名王爺廟,大約始建於明代,清代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廟現有建築為三聯兩院殿舍,建築面積1210平方米,為典型的氐羌建築風格,上畫氐羌人物、高浮雕人物故事及獸頭圖案畫,是研究古代氐羌文化的重要文物。
【紅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中市洋縣華陽鎮紅石窯村。1935年3月,中國工農紅軍二十五軍在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等率領下,戰略轉移至華陽,建立華陽蘇維埃政權。紅二十五軍司令部駐紅石窯村,現有房舍一院,留有當時標語等。
風景名勝區
【三國遺跡風景名勝區】 在漢中市勉縣境內,以三國遺跡人文景觀為特色,總面積2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武侯祠、武侯墓、定軍山(蜀漢大將黃忠斬魏將夏侯淵處)、劉備稱漢中王設壇處、諸葛亮制木牛流馬處、諸葛亮讀書台、馬超祠墓等,區內還有溫泉一處,建有療養院。
【張良廟、紫柏山風景名勝區】 位於漢中市留壩縣城北15公里紫柏山下,面積約50平方公里。區內有張良廟及紫柏山,峰巒迭翠,巍峨挺拔,植被茂盛,俊秀奇美,山嶽、森林、峽谷、奇石、怪竹、山洞、泉溪、雲海以及繁多的野生動植物,構成優美的自然景觀,有鳳凰山、青龍山、存真洞、石門、雲罩崖等景點數百處。
【南沙河風景名勝區】 位於漢中市城固縣城西南南沙河水庫一帶,面積10.2平方公里。景區內以明珠湖、南沙河水庫為主體,水面遼闊,山環水抱,水平如鏡,田、林、溪、瀑等自然景觀優美,景區周圍巴山峰巒起伏,森林密布,四季野花飄香;還有五郎關、地母廟、回龍寺、明珠寺、革命烈士紀念塔等人文景觀。
【南湖風景名勝區】 位於漢中市南鄭縣城南7公里的南湖水庫一帶,分為孤山、前湖、後湖、壩前、湖心島等景區,面積約8平方公里。湖光山色幽靜秀美,山水相映,茂林修竹,水波盪漾,遊艇穿梭,遊人如織。內有雄獅亭、白鶴亭、百花園、魚台垂釣、攬月樓、卧虎嶺、動物園、兒童公園、陸游紀念館、川陝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等景觀,有賓館多處。
【天台山、啞姑山風景名勝區】 位於漢中城區北35公里處,由天台山和啞姑山兩大部分組成,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天台山海拔1932米,奇峰高聳,千丈絕壁,奇岩異石,天然溶洞,蒼松翠柏,自然景觀優美;有葯王殿、靈官殿、斗母殿、岱頂廟、黃茅嘴廟、南天門等,以及呼吸奇泉、飛仙靈岩、太極神圖、梅花石碑、青龍昂首、捨身絕岩、擎天一柱、岱頂風光等十八景。自古為陝南道教名山之一,素有「陝南第一名山」之稱。啞姑山山勢峭拔,林木茂盛,深谷幽靜,溪水環繞,寺廟殿宇多處;還有漢王城、楚家寨等遺址及白龍泉、龍鳳眼、三潭印月等泉澗多處。
【午子山風景名勝區】 位於漢中市西鄉縣城南10公里的堰口鎮,面積約25平方公里,包括午子山、大峽河(飛鳳山)、後山茶園、堰口古鎮等景區。午子山三峰峭立,二水環繞,壑幽林密,山頂有宋、明、清代所建午子觀,由正殿、葯王殿、福壽殿組成,為陝南道教名山之一。山上遍布珍稀樹種白皮鬆。該山集秦嶺的雄偉,巴山的幽雅,漢水的逸秀於一體,加上眾多的道教人文景觀,有「漢南勝景」、「陝南小華山」之稱。
【江神廟、靈崖寺風景名勝區】 位於漢中市略陽縣嘉陵江畔,包括明代羌人建築江神廟、靈崖寺及漢、唐、宋、明、清各代摩崖石刻130多方。
『伍』 東安縣金江在那裡啊
金江水庫位於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鹿馬橋鎮金江鄉,它建於1958年,由原蘇聯專家設計,是當時零陵區最早建成的中型水庫,是東安第一座全鋼筋混泥土結構的平板壩(人們習慣叫它空心壩),是全國當時同類壩中最高的一座,壩高54米,壩長133米,裝有4扇8×5·2米鋼質弧形閘門,壩後、渠首、渠道水電站三處,裝機總容量1049千瓦,設計灌溉面積8萬多畝。正常庫容1520萬立方米。
『陸』 急需有關金山鎮地區地質構造資料!在線等~
您好!
1、江蘇金山鎮
【概況】
金山鎮21個行政村,總面積68.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萬畝,總人口4.7萬。
【發展思路】
搶抓機遇,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建設「十有」、「六化」新金山,向著建設「工業強鎮、財政富鎮、現代農業大鎮、文化名鎮、邊界重鎮」目標奮勇前進。
【區位交通】
金山鎮地處蘇魯交界,位於贛榆縣北部,距縣城25公里,交通便捷,緊依204國首、242省道、「同三」高速穿境而過,距國際港口連雲港70公里,連雲港機場55公里,青島國際機場200公里,隴海鐵路60公里,兗石鐵路18公里。
【自然資源】
水資源豐富。八條路水庫是全縣第二大水庫,年蓄水量1200萬立方米。境內有龍王河、神泉河兩條主幹河流,水質清澈,水域面積寬廣。
【人文旅遊】
金山鎮擁有眾多的旅遊開發項目,以徐福祠為代表的人文景觀和龜山、懷仁山為代表的自然風光,吸引了國內外大批遊客。近年來,金山鎮又引進資金1000萬元,建成金山世紀園。金山世紀園依山傍水,雲霧繚繞,集休閑、娛樂、服務於一體,四周綠樹紅花,空氣清新,是一處生態旅遊景點。為迎接今年中國贛榆徐福海洋文化節,全鎮又多方籌資對徐福祠進行了修建改造,主動融入了縣「山海祠」的旅遊經濟圈。
【綜合經濟】
國內生產總值2.24億元,工農業總產值5.1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5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95.2萬元,人均純收入4596元
【工業經濟】
工業投入2.13億元,工業產值3.98億元,工業用電量767.5萬千瓦時,金五、金江、金山高發、連雲港高發、金康、達柯拉六家企業名列全縣稅收前50強,全鎮工業稅收1010萬元, 啟用民資1.5億元興建民營創業園打造創業平台。
【農業經濟】
金山鎮依託金五、金韓等龍頭企業帶動了本鎮及周邊地區40萬頭生豬,300萬只蛋肉雞,5000萬羽鵪鶉,3000畝有機茶園,2萬畝甘薯,5萬畝桑,5萬畝楊木,15萬畝花生,20萬畝水稻,40萬畝小麥,形成了依託資源優勢發展工業,以工促農、三產並進的強勁發展態勢。與此同時,通過強化技能培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共轉移建築與玩具加工等勞務人員13462人,其中縣外轉移勞動力9930人。
【對外開放】
金山鎮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總抓手,舉全鎮之力,強力突破,積極實施「瞄準蘇錫常、緊盯浙滬魯、放眼日美韓」的招商策略,大力度、高強度、快速度推進招商引資進程。2005年引進項目30多個,其中1000萬元以上項目12個,3000萬元以上項目8個,計劃總投資3.5億元,協議利用外資600萬美元,實際引進外資230萬美元,內聯資金8000萬元,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先進單位」。
【第三產業】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億元、年末各項存款余額3600萬元、貸款余額3000萬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980萬元,集貿市場6個。
【社會事業】
學校8所、教師600人、在校生9800人;醫院1所、醫生50人、病床34張;有線電視入戶率78%。
【城鎮建設】
鎮建成區面積1.1平方公里,建成區總戶數5000戶、建成區人口數25000人,建成區建房面積1600萬平方米、公共綠地面積500畝、人均住房面積34.5平方米。
【重點企業】
江蘇金五食品有限公司、金韓食品、金康化工、金江絲綢、達柯拉海藻、金圓制桿廠、高發玩具禮品有限公司。
【特色產品】
金五粉絲、徐福茶、金韓食品、玩具
【鄉鎮名片】
江蘇省發展鄉鎮企業先進鄉鎮、連雲港市「鵪鶉之鄉」、「果茶之鄉」、「建築之鄉」、「新型小城鎮示範鎮」。
2、江西金山鎮
宜春市上栗縣所轄
金山鎮地處萍北偏西,與湖南瀏陽、醴陵接壤。轄21個行政村,406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6.9萬,總面積97.14平方公里。2003年全鎮妄稱工農業總產值6.41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174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763元。近年來,金山鎮積極調整種養結構,逐步向特色農業邁進,建立了金山榨菜基地、鳳亭、橋塘、中合、高山4個花卉苗木基地,白合、石澗山羊基地。堅持「工業強鎮」的發展思路,大力招商引資,工業迅速發展,已形成鞭炮煙花、煤炭、建材、食品、機械、造紙等工業體系。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全鎮年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私營企業有7家,3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13家,上100萬元的企業有28家,個體私營企業總產值和稅收分別佔全鎮工業總產值和稅收總額的91%和86%。
3、重慶金山鎮
金山鎮位於南川市南部,距城區47公里,面積11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40米,最高海拔2067.4米,轄4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40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14500人,其中農業人口13400人。全鎮耕地面積14000畝。
該鎮區位獨特。位於金佛山、柏枝山、箐壩山「三山」璧合之腹地,北承南平、南城,東接頭渡、德隆,南射貴州獅溪,西靠萬盛景星。縣道南頭公路橫貫境內,鄉道金獅路連接渝南黔北,屬小河片區中心鎮,自古以來,場鎮商貿興旺,流通活躍。
該鎮資源富集。地下礦藏十分豐富。鋁土礦儲量約5000萬噸,煤炭儲量約800萬噸,石英砂儲量約500萬噸,並有儲量較多的大理石。地表資源得天獨厚。森林面積6.8萬畝,其中竹林4.4萬畝。中葯材面積1萬畝,產天麻、黃連、杜仲等名貴中葯材。境內溪河縱橫,富含水利水能資源。我鎮立體氣候明顯,四季分明,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環境優良。隨著金佛山南坡旅遊開發步伐的加快,將為我鎮培育新興旅遊產業帶來良好契機。
『柒』 湖南省邵陽市邵陽縣五峰鋪鎮是個什麼樣的鎮
邵陽縣五峰鋪鎮是一座有百多年歷史的古老小鎮,地理位置優越,邵陽縣二中坐落在南路重鎮五峰鋪,地處四縣三市交界的中心區域。邵陽市至永州、邵陽縣至衡陽的兩條省道在這里交匯。高霞山、雲霞山、破頭寨、三角嶺、小眉山五峰秀出,屏障於學校東南。清幽的檀江水悠悠南來,繞經學校後,迤西北而去。
五峰鋪鎮旅遊景點:(高霞山)也是五峰鋪鎮第一高峰.是春遊.登高的好地方!五峰鋪鎮(金江水庫)也是邵陽縣最大水庫之一.那寬闊的水面是飛燕翱翔的懷抱.長長大堤壩上是遊客留戀往返的迷戀!五峰鋪鎮那平整的瀝青街道上人群總是熙熙攘攘.那座座高樓,那憧憧廠房好似雨後春筍.五峰鋪鎮您不愧於邵陽縣的"小上海"
.五峰鋪鎮您的明天將會更加輝煌燦爛!
『捌』 湖南省海拔最高的大中型水庫在哪裡
湖南省最大水庫是東江水庫。位於湖南省郴州市東北部的資興市境內,是南嶺和羅霄山脈南部合圍的一個湖,是耒水的源頭之一,西距郴州市30公里。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區,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國家濕地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
湖南省共有大型水庫24座,按庫容量依次為東江水庫、五強溪水庫、柘溪水庫、江埡水庫、鳳灘水庫、皂市水庫、雙牌水庫、鐵山水庫、黃石水庫、水府廟水庫、白雲水庫、歐陽海水庫、碗米坡水庫、洪江水庫、株樹橋水庫、王家廠水庫、酒埠江水庫、蟒塘溪水庫、黃材水庫、竹園水庫。
(8)金江水庫多少平方擴展閱讀:
東江水庫湖面面積160平方公里,碧波萬頃,景象萬千,其水質達到了國家一級飲用水標准。東江水庫水位海拔為280米,比長沙50米的海拔高出230米,是個「地上水庫」,湖水可自流至耒陽、衡陽、衡山、株洲、湘潭。
境內主要景觀有:霧漫小東江、東江大壩、龍景峽谷、兜率靈岩、東江漂流、三湘四水·東江湖文化旅遊街(含東江湖奇石館、攝影藝術館、人文瀟湘館),還有仿古畫舫、豪華遊艇游湖及驚險刺激的的水上跳傘、水上摩托等。
景區是一個以森林和湖光山色為主,兼有豐富人文旅遊資源的旅遊勝地。境內峰青巒秀,溪幽湖闊,名勝古跡眾多。東江水庫景區以自然風光為主,集雄山、秀水、奇石、幽洞、島嶼、漂流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具有種類齊全,品位較高,綜合性較強的特點。
『玖』 庫岸坍塌、堤壩滲漏勘查典型實例示範
8.5.1新疆瑪納斯河流域夾河子水庫壩體隱患綜合電法探測
夾河子水庫興建於1959年,第二年由於質量問題壩體形成管涌造成潰壩。後經重新整修後長期運行,各類隱患逐漸明顯,滲漏、裂縫現象日漸擴大,為確保堤壩安全採用了自然電位法、電阻率測深法、激發極化法對其進行了調查,有效地預測了大壩壩體的隱患。
(1)自然電場法:為了解防護坡的破損裂縫設置了I—I′剖面。該剖面有多個異常出現,兩處大異常均位於閘口泄水處(其中西閘已關閉,但閘後仍有小股水流泄出),見圖8-1。其餘較大異常段的異常值超過正常值30%~100%以上,應是防護坡破損滲漏引起。從實地了解,凡異常出現的護坡段其水泥護面、漿砌卵石多有不同程度的破裂存在,如0+230至0+360、0+810至0+890等壩段。
圖8-1壩體破損裂縫自然電場曲線
(2)電測深剖面法:該剖面沿壩頂布置,由79個最大極距AB/2=40~100m的電測深點組成。根據實測結果得知,1+230至1+890(電測深剖面工作到1+890)ρs等值線密度大(圖8-2),曲線分布均勻,ρ。極大值90~120Ω·m,反映其壩體密度較好,無明顯低阻軟弱層存在,產生的隱患可能性小,經本次ZK1取心證實,壩體較密實,除壩頂表層鬆散外,無軟弱層等隱患出現。
圖8-2物探綜合電性剖面
Ⅰ~Ⅳ—自然電場剖面;Ⅴ—電測深剖面
壩段從1+230開始ρ。曲線逐漸降低,至1+110最大值僅為40Ω·m左右。1+110至1+230間,因無法布極故無電測點,而1+110至0+000ρ。等值線值普遍較低,在同一深度僅為30~40Ω·m,為前者的1/3至1/4(圖8-2)。究其原因分析,壩體上部結構較為松軟不均,壩體中下部存在有低阻軟弱層,經ZK4取樣證實,5.5m以上地層松軟不均,其下有多個軟弱層。
0+000至0+180,尤在0+000至0+030、0+090至0+180壩段,ps等值線在壩體上部有相對高、低阻封閉圈存在,中下部等值線稀疏,根據這一特徵結合其他電法分析,壩體上部除土質松軟結構鬆散外亦有空洞裂縫存在,壩體中下部仍有軟弱夾層,後經ZK7取樣證實電測深剖面法分析是正確的。
(3)激發極化法:為了解軟弱夾層的頂底板埋深,選用η、J、D三參數。ZK4旁的激電2號點,激電三參數曲線均有峰值出現,η、J、D異常值超出正常值,η、J兩參數在AB/2=8及10m處有兩個上升點,11、13m均有峰值異常(圖8-3)。
D參數分別在5、7及11、13m處出現峰值,經定量分析,7~13m尤其10~13m有不同程度的軟弱層存在,該法解釋結果在後來的鑽孔中證實,在5.5~17m有多層軟弱層出現,岩柱成流塑和軟塑狀,極化率在1%~2%,激發比超過1%的10~13m岩柱全成流塑狀,無法用手托起。
0+744、0+810分別為激電3號、4號點,根據各點的η、J、D值對軟弱層的異常反映繪制一幅反映軟弱層頂底板斷面圖(圖8-4)(李德銘,1995年)。
圖8-3孔旁激電測深結果
圖8-4推測軟弱層頂底板斷面圖
8.5.2孤東油田海堤質量電測深探測
孤東油田位於黃河入海口,渤海潮間地帶。孤東油田海堤是為了阻止海潮侵入,確保油田安全而建設的配套工程。該工程地處海灘,土質主要為粉砂土,並有部分地段為軟基。工程建成後,經受多次風暴潮襲擊,堤體內部很有可能出現疏鬆層帶、裂縫、空洞、含水量較高的軟土層及其他隱患。為查清隱患的性質及存在部位,用電阻率測深剖面對海堤進行全面系統的探測,為海堤質量評價和除險加固提供依據。
根據視電阻率的變化情況,將該海堤分為四類:①均勻密實段:視電阻率ρs<5.0Ω·m,堤體質量均勻,密度度好,干容重p>1.50t/m3,此類堤占海堤總長度的75%;②基本密實段:視電阻率ρs=5.0Ω·m,堤體質量一般,局部碾壓不實,密實度一般,干容重ρ=1.40~1.50t/m3,此類堤占海堤總長度的2.6%;③疏鬆層帶:視電阻率ρs>10.0Ω·m,多為電阻率異常段,堤體質量較差或很差,密實度很差,干容重p=1.30~1.40t/m3,此類堤占海堤總長度的19.3%;④軟土層帶:視電阻率ρs<3.0Ω·m,堤體質量比較均勻,但含水量大,干容量p=1.40~1.50t/m3,此類堤占海堤總長度的3.1%。
根據土樣干容量和視電阻率測定,地下水位以上,視電阻率與干容重的關系為 P=-0.06796×ln(ρs)+1.657%。
為驗證探測效果,布置開挖了探井,並沿井深每0.50m取一個土樣,現場測量土的濕容重、含水量和干容重。其中1#探井位於樁古段樁號0+150m處,深度5.5m,在等深度視電阻率剖面曲線圖上呈高值異常,在視電阻率擬斷面圖上等值線呈密集高值半閉合圈,如圖8-5所示,推測該處海堤為密實度較低的疏鬆帶,該探井附近視電阻率異常段長285m(0+060至0+345)。從開挖情況來看,沿井深0~2.4m為黃色粉砂;2.4~3.0為黃色重粉質砂壤土;3.0m以下為黃色粉土。在深度為2.0~5.5m處,土的干容量在1.33~1.48t/m3,低於設計值,其含水量為10.2%~28.9%,孔隙比為0.885~0.949,滲透系數為0.432m/d左右。探井開挖過程中,土質自上到下逐漸鬆散,鐵鍬挖掘不太費力,未見肉眼可見裂縫或洞穴,其地下水位與海平面一致。當挖至5.5m時,井內發生了流沙現象,不能繼續深挖。由此可見,該處堤體內部質量很差,與電探推測的結果相吻合。
圖8-5m樁古段0+000至0+300區間視電阻率等深度剖面及擬斷面圖
3#探井位於孤東段樁號1+215m處,在等深度視電阻率剖面圖上處於正常場區,在視電阻率擬斷面圖上等值線稀疏,如圖8-6所示,推測為質量較好的均勻密實段。該探井開挖探度2.0m,土質為粉砂土,土體均勻密實,平均干容重達1.57t/m3,含水量在13.6%左右,與電探分析結果一致(張保祥等,1997年)。
圖8-6孤東段1+005至1+305區間等深度視電阻率剖面及擬斷面圖
8.5.3高密電阻率法堤壩隱患探測
1999年3月在湖南益陽永申垸大堤實測結果(圖8-7),灤河大堤探測滲漏實例剖面(圖8-8)。電阻率斷面清楚地反映了壩體滲漏位置(圖8-71#斷面22m處,2#斷面133m處,圖8-8137m處)和壩體質量。
圖8-7永申垸高密度電法測量斷面圖
圖8-8灤河大堤高密度電法工作成果圖(北京地質儀器廠TDVM—2高密度電阻率儀器測試報告)
8.5.4探地雷達堤壩滲漏探測
8.5.4.1控制壩基滲透漏的裂隙節理調查
當壩基地層層間節理、裂隙發育,在水庫蓄水後,往往成為水庫滲漏的通道。充水節理、裂隙成為強反射界面,在雷達圖像上表現為規則的傾斜界面。
8.5.4.2壩體浸潤線的揭示
當水庫壩體存在貫穿壩體以縫隙組成水平發育帶時,則在水庫常年水位線附近出現以充水形成的強水平反射波組成的水庫浸潤線的雷達特徵(圖8-9)。
8.5.4.3金江水庫壩體隱患探地雷達探測
金江水庫位於資江水系三級支流檀江上游,樞紐工程坐落在邵陽縣東南部的五峰卜鎮金江鄉劉家橋村,水庫總庫容約1515萬m3,相應水位海拔301.6m。正常庫容1220萬m3,相應水位海拔299.7m。常年水位海拔292~294m。主壩底部基岩為石炭系壺天群白雲質灰岩和梓門橋組含燧石灰岩夾鈣質粉砂岩、頁岩,層間和裂隙性溶蝕較發育,岩溶強烈發育,溶溝、溶槽、石牙較多。大壩左岸至中部採用壺天群白雲質灰岩殘坡積土作築壩材料,中部至右岸採用梓門橋和測水組地層的殘坡積土作築壩材料。本區位於新華夏系巨型第二沉降帶中西部邊緣,五豐鋪向斜的東南翼,壩址岩層產狀走向N20°E、傾 NW、傾角45°,岩層走向與河流流向成10°交角,為縱切河谷。有三組節理較發育,其產狀分別為走向N40°W、N80°E和N15°~20°E,壺天群白雲質灰岩主要岩溶發育方向與第二組節理走向一致。86%的壩體置於厚度2~15m的第四系堆、殘坡積含礫粘土之上,下伏基岩有73%為岩溶強烈發育的白雲質灰岩。雖經多年綜合治理,但至今大壩外坡腳仍有常流水點16處,濕潤區3個,濕潤面積達380m2,仍為隱患未徹底根治的嚴重滲漏壩體。
圖8-9壩體浸潤線雷達圖像
為此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應用探地雷達對湖南邵陽金江水庫堤壩隱患探測研究。成果分析如下:
(1)斷裂F1與F2揭示:圖8-10為F1斷裂和F2斷裂的雷達圖像,由圖可見斷裂傾角40°~60°,出露地層為下石炭系測水組、梓門橋組砂頁煤系地層,裂隙反射界面影像較多,表明此地層層間節理、裂隙發育,成為此壩段的隱患之一。在水庫大壩外壩腳有一系列漏點,稻田及菜地出現大片濕地及積水正是此隱患的佐證。在相應位置的地面檢查亦見一斷裂,其產狀為走向80°,南傾傾角60°~70°斷裂面見大量角礫岩,部分漏水點處在其延伸方向上。
圖8-10雷達圖像
(2)揭示浸潤線存在:300m標高平台,100MHz天線,820ns時窗的剖面連續圖像上,除反映人工堆積殘坡積土及基岩起伏的反射界面以外,在特定的標高上,出現一條水平的反射界面,此界面標高低於常年水位標高292~294m,在迎水坡標高為285.26m,在背水坡為285.00m,此反射界面即是水庫常年水位的浸潤線,其影像特徵為串珠狀的強反射界面貫穿壩體,產狀水平,斷續出現。沿此反射界面縫隙發育,並見有多處溶洞、土洞出現,見圖8-9。可見由於壩體土壤含粘粒量高,具乾裂濕脹的特性,在帶壓力的水體作用下,長期浸泡的土體粘粒形成泥漿,泥水逐漸滲出,沿水位浸潤線形成帶狀空隙。
(3)灌漿工程質量檢測探索:目前灰岩地區水庫壩體隱患防治在國內外仍是一大難題。金江水庫隱患治理有30多年的歷史,自1960年蓄水以後,主壩常發生滲漏、開裂、沉陷、塌陷等現象,險情時有發生。1960年6月至1962年5月,進行帷幕灌漿,鑽孔184個,使壩體漏水量減少63%;1982年低涵出口下基岩管涌,中部內坡沉陷1350m2,左岸及右岸坡出現塌洞,實施帷幕灌漿,鑽孔258個,進尺9550m,灌入水泥3345t;1986年外坡三個濕潤區仍存在,大壩外坡二級平台出現一塌洞,實施劈裂灌漿和高壓定向噴射灌漿,灌入水泥2225t,形成防滲板牆6442m2;1996年內側一線平台出現塌洞,壩外出水點流渾水,進行帷幕灌漿處理,但渾水流量無減少。在300m標高的探地雷達圖像(圖8-11)上出現等間距灌漿物影像,這些灌漿物具強反射、錐狀影像特徵,間距3m,個別6m。水庫管理部門證實帷幕灌漿孔距3m一個,間距6m者,中間鑽孔無或少進漿量,根據圖像上的影像可准確計算灌漿有效深度和水泥漿的擴散半徑(曾提等,2000)。
圖8-11灌漿效果檢測雷達圖像
8.5.5深圳羅屋田水庫井間地震CT滲漏勘探
水庫所在羅屋田河谷屬斷裂谷,西側壩址附近有下石炭統石磴子組可溶性石灰岩分布,石灰岩分布區內岩溶極發育。根據庫區灌漿堵漏等鑽孔勘探資料:覆蓋層3.25~17.7m,由粘性土、含礫中粗砂為主組成;灰—深灰色灰岩、白雲質大理岩等可溶性岩。這些可溶性岩或埋藏於第四系河流堆積土層之下,或埋藏於石炭統砂頁岩之下。據1984年廣東省水電勘測設計院40個灌漿鑽孔資料,有9個鑽孔揭露單層溶洞或多層溶洞,洞高0.4~3.25m不等,多數溶洞未充填,個別為充填-半充填洞。另外,在水庫管理處以北、溢洪道東側可能存在一北北東向(N25°E)斷裂帶,這一帶可溶性岩內溶洞極為發育,以上9個所揭露溶洞的灌漿孔均在這一區域,這也是本次地震波CT工作的重大區域。
圖8-12為距壩基線距離約20km的K1-K2-K3-K4鑽孔CT成像剖面圖和為距壩基線距離約40m的K5-K6-K7鑽孔成像剖面圖,圖8-13為近垂直壩基線的 K6-K3鑽孔CT成像剖面圖。從波速圖像可以看出其縱波速度分布在1.53~4.38km/s,且呈現自上而下速度增高的趨勢,可以認為波速值大於2.3km/s且等值線密集區為相對完整基岩區,如圖8-12、圖8-13的下部;局部的低速(1.5~2.2km/s)等值線封閉圈為小溶洞或岩溶發育區。在波速圖像圖8-12下圖中縱波速度值相對較低為1.2~3.8km/s,這符合鑽孔地質資料所揭露的這一帶為灰岩、白雲質大理岩等可溶性岩分布區。
圖8-12km深圳市羅屋田水庫岩溶滲漏勘察跨孔CT成像
圖8-13km深圳市羅屋田水庫岩溶滲漏勘察跨孔CT成像
在波速圖像中靠近K1孔標高27.36m、15m、2.36m處的三個低速封閉區推斷為溶洞,其上部(由K2孔標高的37.36m至K4孔標高31m)為溶溝、溶槽或破碎帶影響區。波速圖像圖8-13中部標高30~34.7m為一較大規模的溶洞發育,圖8-12下圖中淺部的溶溝、溶槽與深部的溶洞成層狀溝通,這一區域正是為灌漿孔所揭示的多層溶洞區,位於北北東斷裂帶附近,受破碎帶影響,這一帶可溶性岩極為發育,是造成水庫滲漏的主要原因。由此,K1孔周圍所揭示的溶洞和K6-K3中間部位的溶洞為主要的滲漏通道,其展布方向應當與剖面垂直即近垂直壩基線方向,深部雖有局部小溶洞發育,但不具連通性。
另外,在波速圖像的標高37.3m、35.4m、41m以上部分,是由於井中無水、接收檢波器無法耦合,造成這一區域無接收數據,屬非成像區域,不作解釋(孫黨生、李洪濤等,2000)。
8.5.6大堤防(隔)滲牆質量淺層地震檢測
為了確保重點江河大堤的絕對安全,國家每年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大堤進行加固處理。近年來,提出了採用防(隔)滲牆方法,防止(或隔離)地下水和江水穿過大堤堤身,防止管涌的形成,從而達到保證大堤安全的目的。形成防(或隔)滲牆的方法很多,例如攪拌、砼成牆。此類牆具有豎直的規整的二維板狀體和厚度小(一般為20~30cm)兩大特點。因此,如何准確地無損檢測牆的質量(主要包括牆的連續性和厚度),是目前最為關注的問題。採用淺層地震反射波和瞬態瑞雷面波法相結合對攪拌和砼成牆方法形成的隔滲牆質量檢測效果較好。
8.5.6.1地球物理條件和成牆厚度的計算
淺層地震反射波法和瞬態瑞雷面波法均是利用介質的物性差異,在物性發生變化或突變部位將產生波的反射或繞射和頻散現象。砼防滲牆主要由砂和水泥灌注而成,而攪拌隔滲牆主要由水泥和粘土孔中攪拌而成,因此,牆與圍土、牆與夾泥(或疏鬆體)之間均存在明顯的物性差異,將產生反射或繞射和頻散,具有較好的地震地質條件。檢測區內表層均為粘土或亞粘土,具有良好的激發接收條件。不管是防滲牆還是隔滲牆,從設計上看均為一個豎直的規整的二維板狀體,若牆體所穿過的地層或牆體附近為均勻狀介質,有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即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式中,vrt(h),vrtq(h),vrq(h)分別是深度為h處的圍土、牆體兩側兩檢波器之間(即牆和圍土的綜合)和牆體的面波速度,dh(h)是深度為 h處的牆的厚度,dx為牆體兩側兩檢波器之間的距離。當vr(th)=vr q(h)時,牆厚dh(h)=0;當vrtq(h)=vrq(h)時,牆厚dh(h)=dx。當深度為 h處的vrt(h),vrtq(h)和vrq(h)及dx為已知時,即可由(8.2)式求得牆厚dh(h)。因此,牆厚的反演精度取決於由瑞雷面波法獲取的圍土、牆體和牆體兩旁檢測器之間的面波速度(圖8-14)。
圖8-14厚度計算示意圖
8.5.6.2砼防滲牆淺層地震反射深度剖面及厚度
由圖8-15斷面牆的厚度和圖8-16砼防滲牆淺層地震反射深度剖面可知,剖面上主要有3組連續性較好的反射同相軸,它們分別為防滲牆頂板、底板和粘土層底板反射,牆體中異常清晰易辨。牆的頂板埋深約為1.3~2.5m,底板埋深約為13.0~15.0m(設計埋深為14.0m)。牆體中存在3處夾疏鬆物或牆厚變薄的異常。2個斷面牆的最小厚度為19.9cm,最大厚度為23.6m,平均厚度分別為22.5cm和21.7cm,均達到設計要求(設計厚度為22.0cm)。
圖8-15厚度示意圖
圖8-16砼防滲透牆淺層地震反射深度剖面
8.5.6.3攪拌隔滲牆淺層地震反射深度剖面及厚度
圖8-17斷面厚度示意圖
由圖8-17兩個斷面牆的厚度和圖8-18攪拌隔滲牆淺層地震反射深度剖面可知,隔滲牆頂底板反射相軸基本上可連續追蹤對比解釋,牆體中異常清晰易辨。牆的頂板埋深約為0.5~2.5m,底板埋深約為17.0~19.0m(設計埋深為18.0m)。底板反射同相軸的連續性比頂板反射同相軸的連續性相對要差,表明牆底存在夾泥和不光滑現象。牆體中主要存在四處夾泥異常。兩個斷面牆的最小厚度為32.8cm,最大厚度為35.3cm,平均厚度分別為33.0cm和33.1cm,均達到設計要求(設計厚度為33.0cm)(劉江平等,2000)。
圖8-18攪拌隔滲牆淺層地震反射深度剖面
參考文獻
地礦部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中心.1992.《長江三峽工程庫區環境工程地質》
段永候等.1993.《中國地質災害》.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鄧世坤.2000.探地雷達在水利設施現狀及隱患探測中的應用.《物探與化探》
劉傳正等.2000.《地質災害勘查指南》.北京:地質出版社
劉江平,張麗琴,張友明等.2000.淺層地震技術在大堤防(漏)滲牆質量檢測中的應用.《物探與化探》
李德銘.1995.綜合電法探測壩體隱患.《物探與化探》
湯洪志.1999.綜合物探在江西廣昌中坊水庫壩勘查中的應用.《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
滕潤秋,晃小林.1999.物探方法在洞庭湖區堤防工程隱患檢測中的應用.《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
孫黨生,李洪濤,任晨虹.2000.井間地震波CT技術在水庫滲漏勘查中的應用.《勘查科學技術》
王傳雷,董浩斌等.1999.高水位情況下堤壩隱患的監測預報技術探討.《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
張梁等.1998.《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北京:地質出版社
張咸恭等.1986.《專門工程地質學》.北京:地質出版社
張保祥,楊宏,劉性傑等.1997.電測深剖面法在孤東油田海堤質量探測中的應用.《勘查科學技術》
曾提等.1997.地質雷達在湖南邵陽金江水庫壩體隱患探測中的應用研究.《物探與化探》